西線空戰(2)
美英的戰略空軍之路
和德國不同,美英的空中力量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與德軍完全不同的道路。杜黑的《制空權》中的通過奪取制空權,依靠戰略轟炸,由空中力量獨立贏得戰爭的思想在美英兩國都找到了知音。在美國,有米切爾將軍,在英國,有特倫查德元帥。
在他們的努力下,兩國都建立了一隻以執行戰略性任務,打擊敵人縱深的工業,摧毀敵人的生產能力為目標的空中力量。這兩個國家選擇建設這樣的空中力量也是非常的符合兩國的地緣政治狀況的。英國孤懸海外,是個島國,海軍力量是立國之本,陸軍的力量本來就有限。一戰後英國國力下降,更是難以維持一支強大的陸地力量。建設一支擁有戰略打擊力量的空軍就成了英國保持對歐洲大陸上的影響力,以及對潛在敵人的威懾力的有效途徑。
美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美國地處北美,在陸地上基本沒有可以威脅其安全的對手。但它也遠離舊大陸,地理上的遠離固然有助於美國擺脫來自舊大陸的干擾,但當美國發展強大之後,它也同樣讓美國難以將力量投放到舊大陸。擁有一支只需要取得一兩個據點,就可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的戰略性的空中力量對美國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所以,雖然肇因不同,但美英兩國在航空力量的建設上卻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這個相似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兩國的空中力量,無論是英國皇家空軍還是美國陸軍航空隊,都是典型的以重型轟炸機為核心的空中力量,不過兩國的空中力量的作戰方式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英國皇家空軍在技術上的準備
為了完成這樣的任務,英國需要載彈量大,航程遠,從英國起飛,就足以攻擊主要的假想敵——德國的重型轟炸機。為此英國人先後研製了一系列的轟炸機。
1936年,英國就開始研製用於戰略轟炸的曼徹斯特中型轟炸機。1941年初又在這種飛機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
皇家空軍的曼徹斯特中型轟炸機。這種轟炸機有著2623公里的航程,3.628噸的載彈量。但是受限於動力不足的羅爾斯·羅伊斯禿鷹液冷式發動機,實用升限只有5850米,極易受到地面高炮的殺傷,而兩台發動機中只要有一台受損,飛機幾乎就肯定飛不回去。所以這種飛機在法國戰役中損失慘重,僅僅生產了209架就被停產。
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是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轟炸機。這種轟炸機有著9.9噸的載彈量,4072公里的航程,這在整個二戰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實用升限也提高到了7470米。但它也存在著沒有腹部炮塔,下方防禦薄弱的缺點。在二戰中,蘭開斯特轟炸機累計生產7734 架,投彈608612噸,投彈量占皇家空軍戰時總投彈量的三分之二。
哈利法克斯重型轟炸機,1939年在英國對德宣戰後21天,這種轟炸機完成了它的首飛。大戰期間,英國總共生產了總共生產了6176架這種有著3000公里航程,5.8噸的載彈量,實用升限7315米的重型轟炸機,作為重型轟炸機,它在產量上僅次於蘭開斯特。
於1940年11月首飛的蚊式中型轟炸機,這是二戰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轟炸機,它的整體結構為木製,最高平飛速度高達668公里每小時,這甚至比同時期的噴火戰鬥機還快。它還擁有3283公里的航程和11000米的升限,以及0.9到1.8噸的載彈量。並有偵察機、夜間戰鬥機等多種改型。在對的戰略轟炸中,它是少有的能在白天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而在夜間轟炸中,它往往會充當機群的先導機,向目標投下照明彈。
英國皇家空軍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的表現並不算好。在法國戰役中,面對著狂飆急進的德國裝甲部隊,英國皇家空軍的重型轟炸機部隊表現得力不從心。皇家空軍的戰鬥機部隊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這裡面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相比德國空軍,皇家空軍在此前缺乏實戰的經驗,這導致皇家空軍在戰前的準備上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首先是機型設計的問題。由於缺乏實戰的檢驗,當時皇家空軍的飛機設計只能是依照自己的臆想來閉門造車,雖然有不少成功的設計,比如蘭開斯特轟炸機和蚊式轟炸機,噴火式戰鬥機,但也設計出了不少在現在看來頗為怪異的東西。比如當時英國皇家空軍認為,多引擎和多炮塔設計的重型轟炸機的速度火力可以超過戰鬥機,並獨自闖入敵方領空進行轟炸。所以英國人沒有設計為這些轟炸機護航的長航程戰鬥機,相反,還因為擔心其潛在最大對手德國空軍,也運用此一戰術,因此想出在戰鬥機上安裝「動力炮塔」來對付可能出現的德國重型轟炸機。於是諸如裝有四聯裝機槍炮塔的無畏式戰鬥機就出現了。
皇家空軍的「無畏」式戰鬥機,駕駛艙後方的帶有四挺7.62毫米機槍的炮塔是它最顯著的特徵。它是颶風式戰鬥機的遠親,由於炮塔與機槍手增加的重量,以及炮塔造成的空氣阻力,其飛行性能遠比不上他的遠親「颶風」式戰鬥機。當然更不是德國人的BF-109戰鬥機的對手。所以這種飛機很快就從白天的天空中消失了,轉為了夜航戰鬥機。
因為認為多引擎和多炮塔設計的重型轟炸機的速度火力可以超過戰鬥機,所以英國人一度認為重型轟炸機部隊並不需要護航戰鬥機的保護。而且,英國人在建設這支空軍之初,沒有太考慮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事情。當法國戰役中,地面部隊瀕於崩潰,急需空軍提供火力支持的時候,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發現他們處於極為尷尬的境地。
首先,重型轟炸機的反應速度慢,難以打擊臨時出現的一些目標,同時,它們雖然載彈量大,但只能採用水平轟炸的方式,轟炸精度不高,用來打擊運動目標的費效比也不高。更重要的是,事實證明,即使是多引擎,多炮塔的重型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攻擊下,仍然是脆弱的。僅僅5月14日一天,英法軍隊就損失了多達90架轟炸機。這樣的表現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但是,法國戰役後,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部隊所面臨的局面卻發生了變化。不列顛之戰中,為了報復德軍對英國城市的轟炸,英國轟炸機部隊空襲了柏林,以此揭開了英國皇家空軍長達數年的對德國戰略轟炸的序幕。從此之後,英國皇家空軍終於能夠像戰前預想的那樣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了。
從轟炸工廠到轟炸城市
英國空軍之父特倫查德元帥堅定的認為空軍和它的活動,同陸軍和海軍完全不一樣,它具有它的特定範疇。這種說法,雖對尚未穩固的空軍獨立性有所支持,但對空中作戰在戰術方面的貶低顯然是錯誤的,這導致了英國空軍不重視與陸軍海軍的配合,缺乏對小型運動目標進行打擊的能力的問題。從這個個論點還產生了第二個論點,認為空中防禦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對敵國心臟地區的轟炸。他們將這種論點推向極端,終於導致用一句簡單的話就能表達出其結論:「轟炸機永遠能取勝」——這句話也為當時的首相斯坦利·鮑爾溫(Stanley Baldwin)所貿然接受。特倫查德元帥甚至認為:轟炸機與戰鬥機的數量應保持二與一之比,這才是遏制德國空軍的最好辦法。重視轟炸機而忽視戰鬥機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而當時無論是皇家空軍還是美國空軍卻是把它奉為金科玉律,直到1943-1944年遭到了嚴重損失後,他們才不得不承認,要展開有效的戰略轟炸攻勢,制空權是主要的先決條件。
英國皇家空軍之父,特倫查德元帥
戰前還有一種說法是:空襲可在白天進行,對準著特定的軍事和經濟目標,因為除這以外,任何其他轟炸方式都是「徒勞無益」的。但是真正當戰爭爆發之後,由於害怕德國的報復行動,皇家空軍避不採取任何過分的行動,而僅限於在德國上空散發傳單和偶然襲擊海軍目標而已。此外,法國由於比英國更害怕德國的轟炸報復,甚至反對轟炸機統帥部派轟炸機從法國基地出發作戰。
1939年12月,皇家空軍轟炸機統帥部派出威靈頓式轟炸機在白天對敵海軍目標進行轟炸,途中遭到德國戰鬥機的攔截,結果不但沒有取得轟炸的成效,反而遭到慘重損失。然而,原被用於夜間散發傳單的效力較小的威特雷式轟炸機,在11月中旬到3月中旬期間的出擊中卻絲毫沒有遭到損失。再加上法國戰役的教訓,英國人意識到在德軍戰鬥機佔據著制空權的地區,他們的轟炸機只能在夜間行動。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軍的轟炸機部隊一開始被用於轟炸敵人的港口、船舶、船塢以及飛機骨架和引擎製造廠等目標,以阻止和削弱今後德國人可能的入侵行動。後來隨著德軍對英國城市的轟炸,空襲德國城市作為報復的要求日益強烈。國民的這種情緒在倫敦遭到空襲後更是達到了高潮。
在這樣的壓力下,英國空軍開始將轟炸目標轉向德國城市。一開始英國轟炸機部隊對自己的目標做了這樣的安排:在有月光的,能見度較好的時候,轟炸德國人的工廠;而在能見度不好的夜晚轟炸德國人的城市。
一開始,依據飛行員的彙報,皇家空軍認為自己的轟炸給德國人的工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不久之後,無論是情報人員取得的情報,或者是偵察機在白天拍回來的照片都證明了一點——皇家空軍對工業設施的轟炸幾乎毫無效果。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是水平轟炸機的投彈精度不足。即使是白天,高空水平轟炸的理論誤差也在一千米左右,夜間這個誤差則會更大。這樣的轟炸精度,用來攻擊工廠之類的目標,除非轟炸機數量極多,機群覆蓋面積極大,否則轟炸的效率就會非常低。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夜間導航的精度的問題。依據1941年8月巴特的研究報告,在對德國魯爾工業區發動夜間空襲的時候,只有十分之一的轟炸機在五英里以內找到了它們的既定目標。這樣一來,夜間轟炸的效率自然會低得可怕。最後,就連皇家空軍參謀部也不得不承認:「夜襲能真正破壞的唯一目標,是整個的德國城市。」
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夜間的戰略轟炸是英國唯一能使用的攻擊手段,即使效率不高,從政治上考慮,它也是不能停下來的。但是就這樣做無用功可不是戰爭時期的節奏,在這個時候,將更多的力量轉移到對城市的轟炸中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而且,杜黑的《制空權》裡面本來就有利用空中打擊來削弱敵國民眾的鬥志的內容。
空軍參謀部便越來越強調要削弱城市居民的鬥志,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轟炸來製造恐怖。他們把打擊敵國人民的鬥志和打擊敵軍的戰鬥手段看作是同樣重要的事情。到了後來,更進一步發展為以消滅敵人的產業工人為目標。
英國皇家空軍空襲德國城市呂貝克。從圖上可以看到德國人的防空探照燈和高射炮火
遭到空襲後的漢堡
德國人的對策
針對英國人的夜間轟炸,德國人很快也採取了對應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
組織一套完善的預警體系:
在不列顛之戰中,英國人的完善的預警體系給德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德國人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基於雷達、觀察哨、防空聽音器等組成的預警體系。
1947年蘇聯衛國戰爭戰利品展上的德國造1941造防空聽音器。它能在較遠的距離上聽到敵機發出的聲音,並大致的確定它的方向。在夜間對空警戒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建設了基於防空探照燈和高射炮為主的地面防空部隊和與雷達配合的夜間戰鬥機部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華蓋床」系統,即主要由「維爾茨堡」防空雷達組成的探測、引導系統,以及Bf110G-4a夜間戰鬥機和大量FLAK高炮組成的「康胡貝」防線。
德國人利用雷達引導高射炮開火,配合防空探照燈,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夜間戰鬥機的逐漸活躍也讓英國轟炸機部隊的損失越來越大。
在不列顛戰役中被證明並不適合用於執行遠程護航任務的Bf-110重型遠程戰鬥機被德國人改裝為夜間戰鬥機,同時飛行性能較好的JU-88俯衝轟炸機中的一部分也被改裝成夜間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在雷達的引導下,對英國轟炸機部隊發起了攔截作戰。這些夜間戰鬥機先由地面雷達引導到轟炸機群附近,然後靠地面探照燈照亮目標,或是通過肉眼發現轟炸機發動機排氣管發出的微光,或是靠投下照明彈照亮目標然後發起攻擊。它們會利用英國轟炸機腹部缺少自衛火力的弱點,利用在夜間戰鬥機上向上傾斜安裝的機炮從英國轟炸機的機腹發起攻擊。一開始,由於數量少加上技術不成熟以及經驗不足,夜間戰鬥機的攔截效率並不高,但隨著夜航戰鬥機數量的增加和經驗的累積,以及機載雷達的使用,德國的夜間戰鬥機的防空的效率也越來越高。
41年11月,德國防空力量給了英國的夜航轟炸機沉重的一擊,特別是在7日,那天有四百架轟炸機對德進行多次襲擊,其中轟炸柏林的一百六十九架轟炸機中有百分之十二點二沒有返航。這樣的損失率甚至使得僅從經濟方面計算,英國人的損失甚至比德國人更大。而另一方面,1942年德國人的軍火生產增加了近百分之五十。這說明,英國人的轟炸的效果並不像他們期待的那麼大。
巨大的損失,使得英國皇家空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幾乎難以為繼。整個的41年下半年,皇家空軍真正有意義的作戰大概只有對德國海軍的「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戰列巡洋艦的打擊。
從1940年12月28日至1941年3月22日,「沙」號艦和「格」號艦連續數次駛入大西洋進行破交活動。共擊沉各類船隻61781噸。3月22日,這2艘戰列巡洋艦駛入德佔法國港口布雷斯特。
這兩條戰列巡洋艦的存在給英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為此皇家空軍的轟炸機部隊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被用於如何打擊這兩條軍上了。從三月份起,皇家空軍就投入大量的轟炸機轟炸這兩條軍艦,到7月24日,終於命中了「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5枚炸彈,讓這條軍艦癱瘓了四個月。
美國在12月參戰後,德軍意識到大型軍艦突入大西洋執行破交任務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於是將這兩條軍艦調往北方,於是警報解除,皇家空軍又可以重新將重心轉移到對德國城市的打擊上了。
英國皇家空軍的奪取制空權的嘗試和「千機大轟炸」
在41年幾乎持續了大半年的對「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戰列巡洋艦的攻擊中,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嘗試讓戰鬥機和轟炸機配合作戰,以奪取轟炸目標區域的制空權。德軍軍艦所在的法國布雷斯特港距離英國不遠,噴火式戰鬥機勉強可以到達這一區域。於是皇家空軍制定了一個代號為「馬戲場」的作戰計劃,試圖通過利用轟炸機白天滲透到德軍控制區沿海上空,將德軍的戰鬥機引誘出來,由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加以殲滅。
這一作戰計劃取得了某些成效,但這種成效由於英國戰鬥機的航程較短而受到了限制。而且德國人也很快就反應過來了,後來通過反過來設陷阱也曾經讓皇家空軍吃了些苦頭。但這種行動至少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它說明英國皇家空軍開始正視戰鬥機對於奪取制空權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皇家空軍的夜襲戰術也在不斷發展。1942年2月份左右,一種新的電子裝備改變了夜間轟炸中大部分轟炸機無法找到目標的問題。同時,英國人也減少了對工廠這樣更難打擊的目標的打擊力度,而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打擊德國人的城市。1942年2月14日轟炸機統帥部接到一項新指令:強調目前的轟炸「應把注意力集中在敵方居民、特別是產業工人的士氣方面」。這將是「首要目標」。這裡所謂的打擊「產業工人的士氣」,其實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通過肉體消滅他們來製造恐怖。這個手段在後來的美軍對日戰略轟炸中也有所表現。
發布這一指令的是A·T·哈里斯(後為阿瑟爵士)空軍上將,這條指令意味著在此後的轟炸中,「製造恐怖」便不折不扣地成為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了。
為了強化轟炸的效果,哈里斯希望能通過集中使用轟炸機的辦法來減少損失和擴大戰果。於是「千機大轟炸」這一概念開始出現。在哈里斯將軍看來,這樣的轟炸不但能起到上面提到的兩種效果,在對敵人的「產業工人的士氣」的打擊上,效果將更加突出。
儘管轟炸機統帥部在1942年5月能用於第一線的飛機只有四百一十六架,但由於使用了第二線和訓練中隊的飛機,它終於在5月30日夜間,設法派出了一千零四十六架轟炸機夜襲科隆(Cologne)。
遭到大轟炸之後的科隆,遠處高聳的雙塔建築為著名的科隆大教堂。
在對科隆的空襲中,皇家空軍面臨著兩個技術難題。第一個問題是一千架轟炸機這樣的大目標如何才能穿過德國人的「華蓋床」系統,第二個問題是大量的二線的沒有先進導航系統的轟炸機如何避免碰撞完成編隊並找到目標。
針對第一個問題,皇家空軍的轟炸機群採取了「溪流」編隊的方式。所謂的「溪流」編隊指的是轟炸機群組成長縱隊飛行。當時雷達技術尚不完善,德軍的雷達對這種長縱隊的探測距離要比對大橫隊的探測距離更近。而且當時「華蓋床」系統對夜間戰鬥機的引導能力非常有限,一次只能引導一架夜間戰鬥機進行攔截作戰,在一小時內最多只能進行6次直接引導攔截。這樣的指揮控制能力在應付小規模空襲的時候還可以勉強應付,但在面對大機群空襲的時候則顯得效能不足。不過「溪流」編隊最大的優點還是能大大降低敵方的高射炮的威脅。因為穿越「康胡貝」防線的時候於防線接觸面小,能夠向轟炸機群開火的高射炮的數量自然後就會減少,這樣也就能有效的減少損失。
正在向著英國的夜航轟炸機開火的德國高射炮群
針對第二個問題,英國人採取了新老轟炸機分開編隊,分別攻擊一座城市的三個不同區域,並且飛行時拉開高度,這樣碰撞的幾率將會下降到每小時僅一次。再讓有新型導航系統的轟炸機首先投下燃燒彈,以燃燒彈燃起的火焰來為後面的老式轟炸機指明目標。
科隆共有2.43平方千米區域被炸(其中市中心1.2平方千米),在非居民建築中,3300棟完全被毀,2090棟遭嚴重破壞,7420棟被輕微破壞。在住宅建築中,13010棟被毀,6360棟遭嚴重破壞,22270棟輕微破壞。在空襲中,469人被炸死,5027人被炸傷,45132人無家可歸。空襲過後,近70萬的科隆市民中有15萬左右的居民逃離了該城。
英軍1047架參戰的轟炸機中,有43架損失,其中16架被德軍高炮擊落,4架被德國夜間戰鬥機擊落,2架相撞墜毀,21架因機械等原因在科隆附近或上空墜毀,損失率4%。與以前的6%損失率相比,這次的損失率明顯下降,證明了哈里斯的大規模密集轟炸方式是正確的,並鼓舞了英國人發起更多的這樣的攻擊。
不過此後的幾次「千機大轟炸」卻都沒有再取得這樣的戰果了,6月1日,轟炸機統帥部將其可用於作戰的全部力量,即九百五十六架飛機,統統用來襲擊更困難的目標埃森——但由於滿天雲霧,使該城免於嚴重的破壞,這次空襲損失了三十一架飛機(占派出飛機總數的百分之三點二)。6月26日皇家空軍又動用總數達九百零四架轟炸機(包括從海岸統率部調來的一百零二架飛機)對不來梅(Bremen)和福克-武爾夫(Focke-Wulf)飛機製造廠進行襲擊。這次空襲,由於濃雲密布,造成的損失較小,但是,飛機的損失卻上升到將近百分之五,其中大部分是訓練中隊的飛機。
而後「千機大轟炸」就暫停了下來,暫停的主要原因是這樣一次性的動用全部轟炸機的做法干擾了英軍的訓練體系,並讓後勤系統不堪重負。不過這些規模特別巨大的空襲給公眾留下了印象,而且有助於哈里斯進行的鬥爭——支持轟炸機統帥部提出優先權的要求,並請求批准把他的部隊擴大到五十個作戰中隊,並為轟炸機裝備「觀測對敵轟炸系統」(Oboe)和「H2S」這些新的導航設備。
雖然英國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1942年德國人的工業生產受到的損失卻並不算太嚴重。夜間轟炸固有的精度差的弱點,使得英軍的轟炸對德國工業的打擊相當有限。德國最薄弱的環節,石油工業,簡直原封未動,而他們的飛機產量卻有很大提高。預兆不吉的是:1942年,德國空軍在西線上的日間戰鬥機從二百九十二架增加到四百五十三架,夜間戰鬥機則從一百六十二架增加到三百四十九架。相反,同年,英國轟炸機的損失卻增加到了一千四百零四架。
到1943年3月,皇家空軍的一線轟炸機數量已經從一年前的五百一十五架增加到了九百四十七架,而且機型也得到了更新,大部分的轟炸機都被更換成了新式的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或者蚊式轟炸機。由於在英聯邦範圍內實施大規模訓練計劃,飛行員的不足也得到了彌補。
於是從1943年3月起,實力進一步增強了的皇家空軍連續發起了三個大規模的空中戰役:魯爾之戰、漢堡之戰和柏林之戰。
因為導航手段的進步,英國轟炸機夜間空襲的投彈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使得在魯爾之戰和漢堡之戰中皇家空軍都取得了比以前好得多的轟炸效果。尤其是魯爾之戰中,皇家空軍對魯爾水壩的打擊堪稱經典。但是因為德軍抵抗能力的加強,魯爾之戰中皇家空軍轟炸機的損失比也提高到了危險的百分之四點七(即共損失八百七十二架飛機)。只有靠飛行員的高漲士氣和持續不斷的增援,才能使轟炸機統帥部「經受得住」這種快要達到危險水平的損失。而在漢堡之戰中,皇家空軍的損失率則就要低不少,整個損失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八。這也使得在魯爾之戰中因為損失率太高而緊張不已的皇家空軍鬆了口氣。
攜帶著特製的「水壩破壞者」炸彈準備出發去襲擊德國魯爾水壩群的蘭開斯特轟炸機。
在英軍的空襲中潰決的默內水壩。英國人的這次行動給了德國沉重的一擊。
對漢堡的轟炸是最能體現皇家空軍「把注意力集中在敵方居民、特別是產業工人的士氣方面」的指導思想的一戰了。從1943年7月24日開始到8月3日,英國皇家空軍動用了三千多架次的轟炸機,向漢堡城投下了9000噸各種炸彈和燃燒彈,造成了至少50000人死亡(大部分是平民),25萬棟房屋被毀,100萬人無家可歸的結果。
本帖最後由 奶瓶戰鬥機 於 2015-4-14 18:53 編輯
遭到轟炸後一片瓦礫的漢堡。
在漢堡之戰中,被照明彈照亮了的英軍轟炸機
然後緊接著的柏林之戰卻又一次讓皇家空軍感到透不過氣來。由於轟炸機到達柏林需要飛越很長的距離,德軍的夜間戰鬥機在這段距離上能發起多次攻擊,英軍在對柏林的前三次空襲中,損失了一百二十三架轟炸機,其中約有八十架被德軍夜間戰鬥機所擊落。夜間戰鬥機擊落的轟炸機的數量超過高射炮和機械事故造成的損失的情況第一次出現了。這表明技術不斷進步的德軍的夜航戰鬥機部隊開始成為皇家空軍的夜航轟炸機部隊的頭號威脅。
裝有FuG 202雷達的Ju88C-6型夜間戰鬥機。
到了1945年,德軍的夜航戰鬥機上甚至都出現了FuG280型被動紅外探測器。如果不是那個時候德軍已經大勢已去,這樣的夜間戰鬥機肯定會給執行夜航任務的轟炸機帶來巨大的威脅 。
為了應對德軍夜航戰鬥機的威脅,皇家空軍開始嘗試讓自己的夜航戰鬥機給轟炸機編隊護航。不過這個嘗試卻並不成功。在沒有地面雷達引導的情況下,僅靠機載雷達,想要在漆黑的夜晚將德軍的夜航戰鬥機和自家的轟炸機區分開來在當時是非常困難的。
軍的蚊式夜間戰鬥機。注意其機頭的雷達整流罩。
從1943年11月持續到1944年3月的「柏林之戰」,是由丘吉爾促成的——因為空襲柏林會使斯大林感到滿意。此役包括對德國首都的十六次主要空襲,以及對其他重要目標(其中包括斯圖加特、法蘭克福和萊比錫(Leipzig)等)的十二次進襲。一共出動了飛機二萬多架次。
發動這次大規模攻勢所得的結果,實際上與綽號為「轟炸機」的哈里斯所預期的並不一樣。德國沒有因此而屈膝投降,柏林也是如此,而英國的損失卻十分重大,以致此役不得不半途而廢。其損失的比率上升到百分之五點二,而轟炸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卻不能與在漢堡和埃森的相比。英國轟炸機統帥部的士氣為之動搖,這也並不奇怪,因為被擊落的轟炸機竟多至一千零四十七架,被擊傷的也有一千六百八十二架。而在這些轟炸中,德軍夜航戰鬥機部隊的表現對於轟炸的成敗舉足輕重。比如10月7日對慕尼黑空襲時,由於德機在迎戰中迷了路,所以英國轟炸機統帥部只損失參與空襲的飛機的百分之一點二;而在1944年3月30日,英國轟炸機在對紐倫堡(Nuremberg)的災難性空襲中,卻遭到德軍夜航轟炸機和高射炮的猛烈攻擊,在動用總共為七百九十五架的轟炸機中,竟有九十四架被擊落的,七十一架被擊傷。
正在向柏林投彈的英軍轟炸機
在這一系列戰役中,皇家空軍的轟炸機部隊有了長足的進步,用英國人自己的總結來說,那就是:「轟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已使轟炸機統帥部成為一根有效的大棒(Bludgeon),……但還沒有能把它發展成為一把利劍(Raier)的力量」。( 《對德國的空中戰略攻勢》,第2卷,136頁。)
美國人的白晝精準轟炸
1942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也加入到了對德國的戰略轟炸當中。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陸軍空戰隊司令官H·H·阿諾德將軍(General H. H. Arnold)提出了一項計劃,要在英國建立一支強大的轟炸力量,這一計劃當然使丘吉爾和英國參謀部首腦們感到滿意,不過英國人對美國人打算在白天進行精準轟炸的企圖卻不以為然。就英國人的經驗而言,在白天轟炸,必然要面對如狼似虎的德國戰鬥機,損失會大得讓轟炸無法繼續的。
不過美國人敢於做這樣的打算,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美軍使用的轟炸機相比英國轟炸機有著更強的自衛火力,同時結構也更為堅固,能承受更多的打擊,而且美國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的飛行高度更高。美國陸航的專家們認為,這些優勢足以抵擋德國戰鬥機和高射炮部隊的攻擊。
其次是相對於英國,美國對損失的承受能力更強。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美國有著超強的生產力。在二戰中,美國總共生產了36063架四發重型轟炸機,這個產量是英國重型轟炸機產量的兩倍以上。美國還有大量的飛行學校,能夠源源不絕的為前線提供飛行員。這一切都讓美國人更願意承擔更大的損失來換取更大的戰果。
美軍的B-17「空中堡壘」轟炸機。它7.9噸的最大載彈量雖然少於英國盟友的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的9.98噸,但是它卻擁有更強的自衛火力(13挺12.7毫米口徑的M2航空機槍)和盟軍轟炸機中最強的裝甲。這使得這種飛機無愧「空中堡壘」之名。在戰爭中,經常有嚴重受損的B-17用一個發動機飛回機場的記錄,由此可見這種轟炸機的出眾的生存能力。
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B-17轟炸機腹部的自衛機槍。和英國人的蘭開斯特轟炸機不同,B-17沒有機腹方向的火力死角。這大大加強了B-17的防禦能力。
正在投彈的B-24轟炸機。這種載彈量6噸的轟炸機和B-17一樣堅固,並擁有遠超過B-17的長達3400公里的航程。
這是靠著有這樣「皮厚血長」的轟炸機,美國人才敢於採取白晝精確轟炸的作戰方式。42年較早的時候,美軍還相當的謹慎,他們的轟炸機一般只攻擊一些沿海的淺近目標。再加上美軍轟炸機部隊在這時候規模還不算大,這樣一來在美軍加入戰略轟炸作戰的初期,白晝轟炸的損失比還算是能讓人滿意。
但是隨著轟炸機群規模的增加,和打擊目標的越來越深入內陸,美國人發現,轟炸機的損失率也開始直線上升。而且在飛出了戰鬥機的護航範圍之後,僅憑轟炸機的自衛火力,是很難頂住一批又一批的德國戰鬥機的攻擊的。於是新的戰術開始出現了。
「箱式編隊」和無閃避戰術
1942年晚些時候,第三五轟炸機大隊指揮官柯蒂斯·李梅在轟炸中發明了一套用以提高轟炸機在面對敵軍戰鬥機的攔截的時候的新戰術——「箱式編隊」戰術。依照這種戰術,轟炸機在空間位置上構成一個錯落有致的密集的立體結構。每8架飛機形成一個小的立方體結構,而更多的小立方體結構組成更大的立方體結構。
這樣一來,當德軍的戰鬥機向美軍的轟炸機部隊發起攻擊的時候,無論飛行員選擇從哪個角度發起攻擊,他都要面對好幾架轟炸機的自衛機槍。而且在他向轟炸機發起攻擊後,在退出的時候往往還需要穿過轟炸機群的陣列,這個時候,他更是要面對四面八方的12.7毫米機槍的射擊。
B-17轟炸機的密集的立體箱型編隊,攔截戰鬥機無論從那個防線發起攻擊都要面對數架轟炸機的自衛火力。
正在飛越德軍高炮陣地的B-17箱型編隊
箱型編隊是立體的結構,一架置身其中的轟炸機的上下前後左右都是其他的轟炸機,而且距離還行當的近(否則就無法用自衛機槍相互支援),這就使得轟炸機在遭到敵方戰鬥機的攻擊的時候,很難進行閃避,因為閃避動作很容易就會打亂編隊,甚至造成碰撞。所以,為了維繫箱型編隊的完整性,李梅規定,處於編隊中的轟炸機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偏離航線做任何閃避動作。
1943年2月4日德軍JG 1聯隊和IV./NJG1聯隊的戰鬥機在哈姆上空攔截美軍解放者轟炸機。總共有來自JG 1聯隊的7架的Fw-190和來自IV./NJG1聯隊的8架Bf-110投入了戰鬥。JG 1總計損失了5架戰機,而IV./NJG 1的8架Bf-110都被擊傷。而他們僅僅只擊落了一架美軍轟炸機。這一戰規模不大,卻證實了美國轟炸機群的自衛火力不容小覷。
保存在美國孟菲斯市的這架叫做「孟菲斯美女號」的B-17大概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B-17轟炸機了,在它的戰鬥生涯中,它多次受傷,先後更換過兩側主翼、兩個垂尾、兩側主輪以及九個發動機,投下了60噸炸彈,確認擊落了8架向它發起攻擊的德國戰鬥機。(還有5個擊落沒有得到確認)
依靠這種手段,美軍轟炸機開始嘗試著襲擊一些更深入內陸,同時也在護航戰鬥機航程外的目標。於是損失開始上升了,損失比很快就超過了英軍夜間轟炸的損失比。
1943年4月15日,115架B-17轟炸機出發去襲擊不來梅的福克飛機製造廠。8架轟炸機中途返航,但其餘107架轟炸機頂著強烈抵抗奮戰到達目的地。16架轟炸機未能返航。還有四十四架轟炸機在返航後報廢。不過他們也給德國的戰鬥機部隊造成了相當的損失。而且因為採用了白晝轟炸的方式,美軍轟炸機部隊對目標的打擊精度也要超過英軍,在加上美軍缺乏夜間轟炸的訓練,所以,雖然遭受了重大的損失,美軍卻依然決定繼續採用白晝轟炸的方式。
美軍的護航戰術
不過美軍也意識到了護航戰鬥機對降低轟炸機損失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試圖用戰鬥機來給轟炸機群提供護航。
要執行這樣的護航任務,首先就需要戰鬥機有足夠的航程。當時美國人的手中倒是有一種戰鬥機擁有不錯的航程,那就是P-38戰鬥機。P-38戰鬥機有著相當不錯的航程,但就航程而言,它足以擔任護航任務,但是,P-38是一種雙發的重型戰鬥機,雖然有著速度快、火力猛、爬升好,盤旋好的優點,但卻也有著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滾轉差的弱點。作為截擊機它是非常出色的,甚至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因為滾轉太慢,使得它們很難跟上敵人的單發戰鬥機的動作,因此它並不適合擔任護航任務。
美國陸航的P-38遠程戰鬥機,他是洛克希德公司在戰鬥機領域的第一件傳奇性的作品,這種雙發戰鬥機有著優於大多數單發戰鬥機的爬升,最高速度、加速能力甚至是盤旋性能,(在美國陸航的戰鬥機中,只有P-40的低速盤旋性能比它好,其他無論是P-41還是P-51的低速盤旋都不如它)是少有的能夠在白天和敵軍的單發戰鬥機交戰而不處下風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這種戰機還能充當戰鬥轟炸機使用,它的最大載彈量竟然和四發的B-17轟炸機相當(當然,掛上這樣多的炸彈,就不能指望它能飛多遠了)。這種戰鬥機在太平洋戰場上表現優異,日本人敬畏的稱之為「雙身魔鬼」,但是它也有著雙發飛機共有的性能缺陷——滾轉緩慢,但它作為截擊機的時候,它靠著爬升好,速度快,加速猛的優點讓敵人難以攔截,但作為護航機的時候,滾轉緩慢的弱點也讓它難以攔住那些滾轉快得多的單發戰鬥機。
美國人手中的另一種可用的戰鬥機則是P-47戰鬥機,這種粗壯得像一個水桶一樣的戰鬥機看起來就非常的笨拙,事實上,它的盤旋和爬升的確都不算好,但是靠著裝有廢氣渦輪的馬力強勁的R-2800雙黃蜂發動機,這種戰鬥機有著非常出色的高空性能,而且它有著當時的戰鬥機中最好的俯衝性能和相當出色的滾轉性能。另外堅固的結構給了它出眾的抗打擊能力,經常會有P-47被命中數十乃至數百發子彈和炮彈還能安全返航,而8挺12.7毫米機槍的火力配置也賦予了它超強的打擊力。不過這種飛機的航程卻不足以用來給轟炸機編隊護航。
為了增加P-47的航程,美國人給P-47裝上了兩個很大的副油箱,使得P-47D也能跟隨轟炸機部隊飛到德國上空。不過副油箱會破壞戰鬥機的氣動外形,降低戰鬥機的飛行性能,所以這種油箱在戰鬥中必須被拋棄掉。而一旦拋掉了副油箱,P-47就不能繼續跟隨轟炸機並為他們提供護航了。
掛著副油箱的P-47能夠將轟炸機群護送到德國邊界。這樣一來,當美國轟炸機群攻擊法國、荷蘭、比利時目標的時候,轟炸機群都能得到戰鬥機的護航了。
掛有兩個大號副油箱的P-47D戰鬥機。P-47戰鬥機總產量高達15683架,是美國產量最高的戰鬥機,而僅僅P-47D這一型號就生產了12602架,是世界軍機單一機型生產量第一名。
護航戰鬥機的加入使得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的損失大為增加。德國人的發動機增壓技術一直不算太好,這使得德國戰鬥機的高空性能一直不如美英戰鬥機。而決定空戰高度的幾乎唯一的因素就是轟炸機所在的高度。美軍轟炸機一般都會在7000米以上的高度活動,任何試圖攔截它們的戰鬥機也必須爬升到這樣的高度上來。德國人的戰鬥機在這樣的高度上會出現發動機輸出功率明顯下降的問題。而美軍戰鬥機的帶有廢氣渦輪增壓裝置的發動機卻依舊能保持強勁的馬力。因而也就更容易在這樣的戰鬥中獲得優勢。
德國人發現,在和有戰鬥機護航的轟炸機群的交戰時,他們很難佔到上風,而且隨著護航戰鬥機數量的增加,空戰的交換比也變得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不過當美軍轟炸機開始攻擊超出護航戰鬥機作戰半徑的目標的時候,德國戰鬥機的機會就來了。
德軍戰鬥機的攔截戰術
針對美軍轟炸機,德軍的攔截戰術也一直在變化。但其基本思路一直是首先打散美軍轟炸機的隊形,然後再擊中火力攻擊失去了編隊保護的轟炸機。
美軍的「箱型編隊」戰術出現後,傳統的攔截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作戰環境了,在面對「箱型編隊」的轟炸機群的時候,傳統的小機群多批次的攔截已經很難衝破轟炸機自衛火力的火網了,更不要說將轟炸機的編隊打散了。有些時候,擊落一架轟炸機需要付出被擊落不止一架戰鬥機的代價。雖然重型轟炸機的成本要比戰鬥機高得多,但戰鬥機飛行員的培養難度卻要超過轟炸機飛行員的培養難度。因而這樣的交換是德國人難以承受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軍針對美軍的「箱型編隊」設計出了一系列的新戰術。
(一) 大機群攔截
小機群在突擊「箱型編隊」的時候會面對好幾個方向上的十多挺,甚至幾十挺機槍的射擊,而如果以更大的機群,以相對密集的編隊向轟炸機的「箱型編隊」發起突擊,在一定的範圍內,不但分配到戰鬥機要面對的自衛機槍要少得多,而且集中到某一架轟炸機上的打擊火力也會更多。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擊落美軍的轟炸機,衝散美軍的轟炸機編隊。
(二) 迎頭攻擊
德軍發現從美國轟炸機群的迎頭方向上發起攻擊,效果更好。
這一來是因為美國轟炸機非常的堅固,從側面或者後面攻擊很難取得太好的攻擊效果。而採用迎頭攻擊的方式,因為雙方的相對速度更大,戰鬥機所發射的炮彈的殺傷力也更大,而且還有機會直接打死轟炸機飛行員而導致轟炸機墜毀。
二來這種迎頭攻擊的方式會給轟炸機飛行員帶來更大的壓力,迎面直衝過來的戰鬥機看起來好像就要撞擊在轟炸機上一樣。在這樣的壓力下,轟炸機飛行員很可能就會做出閃避的動作(雖然如果戰鬥機飛行員真的打算撞擊轟炸機的話,以重型轟炸機的機動能力是很難躲得開的),而轟炸機群中其他的飛機為了避免與正在做閃避動作的轟炸機發生撞擊,也必須進行閃避。這樣一來,整個的編隊隊形就可能在躲避的時候被破壞掉。而一旦編隊被打散,落單的轟炸機在戰鬥機面前就毫無抵抗能力了。
(三) 重裝甲戰鬥機突擊
考慮到美軍轟炸機自衛火力的威脅,德軍採取用裝有重裝甲的戰鬥機打頭陣突擊的戰術。這些負責發起衝鋒的「衝鋒機」大多經過改造,增加了很多的裝甲,同時強化了火力。它們的裝甲能保護飛機的重要部分不受美軍轟炸機上的12.7毫米機槍的威脅,而它們的口徑更大的航炮只要命中幾發,就能擊落或是嚴重毀傷一架重型轟炸機。
被改裝為「衝鋒機」的戰鬥機主要有Fw-190、BF-110、和JU-88的一些型號。
一架梅塞施米特Bf 110(圖右圈內)出現,對B-17轟炸機編隊(圖左)展開猛攻。這些Bf-110換裝了新的MK-108型30毫米航炮,能對重型轟炸機形成很大的威脅,然而面對護航戰鬥機時,它卻顯得十分脆弱,需要得到其他戰鬥機的保護。
擁有重裝甲和兩門Mk-108型30毫米航炮的FW-190A8戰鬥機也是常見的執行突擊任務的戰鬥機。因為重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增加了不少重量,使得它的飛行性能有所下降,在面對敵軍護航戰鬥機的時候,需要得到其他戰鬥機的支持。
這架駐法國的隸屬於JG2的輕型的Bf 109 G-6戰鬥機也被掛上了兩門Mk-108用於攻擊美軍的重型轟炸機。
這些改造過的作戰飛機都存在超重的問題,所以飛行性能下降了很多。在面對美軍的護航戰鬥機的時候會非常被動。所以德軍將執行攔截任務的戰鬥機群分成兩類,一類是正常的戰鬥機,他們的任務是纏住美軍的護航戰鬥機,給擔任突擊任務的重裝甲戰鬥機提供掩護;另一類則是重裝甲的「衝鋒機」,它們將承擔起打擊美國轟炸機群,打亂轟炸機陣型的任務。
一般的截擊流程會是這樣的:當雷達發現美軍的轟炸機群之後,處於待命狀態的德國戰鬥機群就會迅速起飛。然後他們會在雷達的引導下迅速爬升到比美國轟炸機更高的高度,當美軍轟炸機群出現後,BF-109之類的高空性能相對更好,也更靈活的戰鬥機負責纏住美軍的護航戰鬥機,而BF-110、JU-88、FW-190A8這樣的重裝甲「衝鋒機」則從迎頭方向向美軍轟炸機發起攻擊。
(一) 空對空轟炸
當美國轟炸機部隊開始超出戰鬥機的護航範圍,攻擊一些更為縱深的目標時,德國戰鬥機部隊就獲得了一個更好的向它們發起攻擊的機會。他們必須抓住美軍轟炸機沒有護航戰鬥機保護的這段時間,儘快的打散美國轟炸機的隊形,取得更多的戰果。
為了能儘快擊破美國人的「箱型編隊」,德國空軍發明了一種「空對空轟炸」的戰術。
1943年7月28日,兩個編隊的P-47戰鬥機為77架B-17轟炸機護航,在到達德國邊界後P-47戰鬥機因為航程不足而返航,轟炸機群繼續飛向目標。去攻擊卡賽爾-貝騰豪森的菲耶索勒爾飛機廠和馬格德堡附近奧舍斯萊本的陸空聯合設備工廠。
B-17轟炸機剛剛飛過德國邊境就遭到了德軍JG2聯隊的攻擊。在這次攻擊中,德軍採用了全新的攻擊技巧:梅賽施米特戰鬥機在轟炸機上方915米處飛行,向轟炸機投下數枚用定時引信控制的220千克的炸彈。其中的一枚炸彈在合適的高度爆炸,並摧毀了屬於同一個轟炸機編隊的3架轟炸機。這種轟炸直接造成了美軍轟炸機編隊的混亂和潰散。在這個轟炸機編隊解散後,梅賽施米特戰鬥機隨即發起進攻。僅僅JG2聯隊的戰鬥機就擊落了11架轟炸機。在這次作戰中,美軍總數77架的轟炸機中一共有22架被擊落。可謂損失慘重。
在空戰中受損嚴重的B-17轟炸機,你可以看到除了一側發動機起火,三台發動機停車之外右側平尾上也被打出了一個大洞。
不過這種戰術只有這一次成功的範例,在此後的類似行動中,德軍扔下的炸彈都沒能在合適的高度上爆炸,因而也再沒有獲得這樣的戰果。
(5)空對空火箭彈攻擊
因為空對空轟炸在技術上的難度,德國人很快就改變了思路,到1943年10月左右。採用齊射火箭彈的方式來擊破美國轟炸機編隊的戰術出現了。
掛載有「WFR GR-21」型火箭彈的BF-110戰鬥機
因為掛載火箭彈的飛機非常笨重,即使有德軍的其他戰鬥機的保護,也難以在美軍的護航戰鬥機的攻擊下發起有效的攻擊,甚至連生存都困難。因此德軍一般只在美軍的護航戰鬥機無法到達的區域,才大量使用這一戰術。
在雷達的引導下,攜帶有空對空火箭彈的德軍戰鬥機首先從轟炸機迎頭方向大約九百米的距離上(這個距離在轟炸機自衛火力的有效攻擊範圍之外)比美軍轟炸機略高一點的位置上發起一輪齊射。威力巨大的210毫米火箭彈只需要命中一發,就能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即使在附近爆炸,也能給轟炸機造成嚴重的損傷。
在發射完火箭彈之後,這些重裝甲的「衝鋒機」就會直撲過去,用30毫米的航炮發起迎頭攻擊。很少有轟炸機群在這樣的打擊下還能保持隊形的。而一旦陣型被打散,等待美國轟炸機群的,就是一場屠殺。
這樣一來,美軍在無護航地帶的轟炸行動總是損失摻重。
1943年10月14日(後來被稱作黑色星期四),第八航空隊的291架重型轟炸機對德國的施威因夫特發起空襲,當為他們提供護航的P-47戰鬥機因為航程不足而返航之後,這批轟炸機遭到了500架次的德軍戰鬥機的攻擊。在這次轟炸行動中,有六十架轟炸機被擊落,損失比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二十!除此之外,還有一百多架轟炸機因為在這次行動中嚴重受損,而在返回後被報廢。
這架B-17雖然僥倖飛回了基地,但是嚴重受損的它顯然已經無法再次重返藍天,只能被報廢拆解,以便給其他轟炸機提供配件。
在10月8~14日,1個星期的時間裡,美軍轟炸機部隊四次超出護航戰鬥機的保護圈發起攻擊,結果被擊落了148架轟炸機損失了將近1500名空勤人員。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難以在承受這樣的損失了。德國人的攔截戰術取得了短暫的成功。
推薦閱讀:
※租借法案中的太平洋航線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換血」行動
※二戰德國狼群戰術為什麼沒有成功?
※體制僵化、政治腐敗只是表象,誰才是絆倒蘇聯的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