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老師和他的陳式太極拳 (二)

編者按:洪傳陳式太極拳(2015年3月,巳改名為洪式太極拳)大師吳仕增的這篇文章,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上流傳。英文版曾刊登於美國Tai Chi雜誌。中文版曾刊登於台灣《台灣武林》。後有人將英文版復翻譯成中文在國內流傳。也有從原中文版中摘取部分內容轉載(有的甚至未註明出處)。這樣,很多流傳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與作者原意/原文的偏離。經吳老師同意及親自審校後,現分兩部分發載原文。

接 上篇(一)

洪均生老師和他的陳式太極拳 (二)

在這裡不準備全面的,詳細的介紹洪老師的太極拳技法,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就是一本書也介紹不了,僅僅把幾個很普通,很基本,但又是很重要的技法提出來給大家參考就是。

1、真正的「外柔內剛」 洪均生老師說:「太極是掤勁.」意思是說太極拳是掤勁拳,沒有掤勁就沒有太極拳.掤勁是太極拳一切技法的基礎,其實陳發科,楊澄甫等許多太極拳名家都作過類似的論述,強調練太極拳要練出掤勁練成外柔內剛.有些練太極拳的人強調放鬆柔軟,不同意掤勁,說練掤勁就不會松不會柔,推手就會頂勁.其實會這樣說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掤勁沒有正確的認識,不知道怎樣才是有掤勁,以為掤勁就是肢體拉得圓圓的很有彈性的樣子.也有人對陳式太極拳有誤會,為以陳式太極拳套路動作有發勁,一定是很用力,很僵硬的.如果有機會看到洪老師的陳式太極拳套路表演,能夠和洪老師推推手,就會對掤勁,對陳式太極拳有新的認識.洪老師的拳打得很松很柔,有些動作的關節弧度很大(特別是手掌,臂部的動作)你會覺得一定是關節柔軟才能打得這樣。當洪老師發勁時,並沒有感到他鼓勁用力,只是速度突然變快"嗖"地一聲而出.如果你有機會和洪老師推手,接觸後覺得他的手臂很柔軟,但你也感到裡面有掤勁,而這掤勁沒有頂你的勁也沒有壓到你.洪老師的拳打得鬆柔,但你會感覺到不是沒分量輕飄飄的松,而是既鬆柔又穩重。推手時雖然知道他裡面有掤勁,但你會感覺到這掤勁轉得很滑很順,有經驗的人就不敢輕易去進攻他。

鬆柔在推手中的好處是:⑴和對方接觸後易粘住對方。⑵觸覺(聽勁)更靈。⑶能更好的隨對方,這樣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知道對方的勁和決定自己的變化。⑷對方的勁不易傳到自己身上,使他的勁不起作用。⑸易於變化其他的動作,等等。有人過於追求鬆柔的好處,卻不敢和不懂松出掤勁來,結果在推手中只能應付用勁簡單,僵硬的對手。對於用勁太大太快的對手,無掤勁就等於失去了保護自己的防線。洪教師的既鬆柔又有掤勁的作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常常使對方誤認為可以很容易攻擊到洪老師的中心,誘使對方冒昧進攻,結果其發出的勁力反被彈回自己身上。如果只講求鬆柔,不含掤勁,謹慎的對手就不會貿然向虛處發勁,就像人們不會用力去推一條柔軟的樹枝一樣,有經驗的人就會用松沉的勁逼你,直至感到你無法再變,有實處可打才發勁。 洪老師很強調全身骨節要鬆開(這是陳發科講的),這樣才能在柔軟中保持掤勁,但這種鬆開必須是很自然的,不是用力去拉,洪老師特彆強調手指關節要鬆開,不能彎曲疲軟,並且很注意手指鬆開的方向,角度。以前我讀洪老師的書稿時,對於書中指明那個動作手指須指向什麼方向的做法難以理解,好像很麻煩。後來跟洪老師學習,逐步練習才明白:手指鬆開的方向角度是根據作用勁的變化來調節的,做得正確手才不會產生丟勁或頂勁,而且能更好控制對手,越試驗越有興趣。有人打拳時發勁可能很猛,但做鬆柔的動作時手指卻彎曲疲軟,說明這時手的關節沒鬆開,掤勁丟失了,在推手中若出現這種情況,有經驗的對手會趁機擠入,給對方可利用的機會。 許多人都同意太極拳要練出掤勁,但怎樣練掤勁卻是有許多的不同。舉例來說,當對方用勁按在我一手的前臂上,怎樣拉出掤勁來呢?有一種很普遍的做法就是把手臂盡量向前外拉開,肘不貼肋,腋下如有彈簧把上臂撐開,把前臂,腕,掌前拉成外弧形,使對方的來勁被架起,這種做法應該說是掤勁的一種,不過屬於比較低級,簡單的。這樣拉出來的掤勁好像很經得起對方按來的力,但本身拉出來的力卻可以被對方利用(對方可順著你拉出來的力用履勁),同時拉得太過則變化較難,較慢。同樣做手的掤勁,洪老師是用肘下沉來鬆開肩的掤勁,主要是上下對拉的力,沒有向前頂對方的力,也沒有向後縮的力可給對方利用。對方直力來,我用橫力鬆開。洪老師還說肘需要貼肋時可以貼肋。有人可能會說這樣做對方可按我手臂而打到我肋部,其實不會。雖然外形看肘好像貼到肋,其實肘的勁不是放鬆貼到肋,而是向下沉,保持著掤勁,肘和肋之間仍有空隙,對方的勁達不到肋裡面,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推手中為化勁爭取更多的空間,同時不頂勁,關節松活,容易變化。 許多和陳發科推過手的人都有這種感覺,當陳發科真正用勁時,對方會感到五臟震蕩,流眼淚,欲嘔吐,或如觸電感覺等等,一個勁就把人打出。洪老師在1956年從濟南回北京再跟陳發科學習。在推手時,洪老師可以走化陳發科的第一個勁,陳發科用第二個勁把洪老師打出。陳發科的太太誇洪老師功夫不錯,有進步,說:「我在外面不看,也能聽出你被老師打出的聲音,跟別人不同。」對於陳發科用勁時洪老師不會產生大的反應,洪老師謙虛地說:「可能是我的手無力吧。」其實是洪老師的手鬆柔而保持掤勁,若是僅僅無力而無掤勁,則毀發科的勁就直入身來,那能走化呢? 因為洪老師的拳打得鬆柔,發勁自如,所以當他年近八十歲時,在大會上表演炮捶,整個套路僅用二分鐘多一點,這是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2、真正的立方體螺旋 許多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是講求螺旋勁的,陳式太極拳旋轉更明顯,稱為纏絲勁。好多人在談到纏絲勁時,常常是講手,腿怎樣轉是順,怎樣轉是逆,其實這只是講纏絲動作,並不是講纏絲勁。纏絲的動作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看到,即使是嬰孩,睡在床上,高興時都會扭動手掌,我們不能夠說他在練纏絲勁。中國武術講「勁」,意思是指通過一定的技術訓練,使全身的力量能夠比較協調、集中地向一個目標運動。所以說纏絲勁或螺旋勁,是指全身的勁力集中,協調地做某種螺旋運動。手的轉動必須是通過這種整體勁帶動而做出來的,這種手的纏絲動作才具有纏絲勁,才是太極拳所追求的。 「勁起於足根」(不是足跟),這是每個練習太極拳的人所知道的。但勁從足根蹬出來後要怎樣繼續運進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做法,就是因為這做法的不同,使得練出來的螺旋勁的質量也不同,也使得許多人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無法再提高。洪老師因為螺旋勁做得好,所以他化勁,控制人,把人騰空打出就顯得很容易。在這裡我們無可能詳細,全面來討論螺旋勁的做法,我僅把洪老師很強調的一點,而這一點也是作為螺旋勁的關鍵做法提出來。 我們先看看一種在練太極拳的人中很普遍的做法,舉例來說,右足在前,左足在後的右弓步,兩手要向前推對方,許多人是左足蹬,右腿前弓(兩膝同高),帶動腰身向右轉(兩側骨盆骨同高),再帶動兩手向前推出。這樣腿腰做出來的勁是平面轉動的,產生的力是基本水平向前的,可以把對方推出,無法使對方兩足離地騰空而起。或者必須使自己重心低於對方,用手斜向前上推才能使對方兩足離地,這使得能把對方騰空推出的可能性變得很小。洪老師則很強調用兩膝的提落來調節,使勁從一開始蹬出就具備立方體螺旋。開始蹬勁時,左膝要下沉,右膝向前上弓起,使左膝低於右膝,帶動腰右轉時,左側骨盆隨左膝稍下沉,比右側骨盆稍低,使得腿,腰轉動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螺旋的。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談太極拳,他練太極拳多年,曾專門跟一位推手非常出名的名家學習。我談到洪老師的螺旋勁的做法時,為了讓他更明白,我讓他兩手推我的身來試試,他雙手按住我兩邊的腰猛向前發力,想把我向後推出,我一接到他的勁便一膝提一膝落,他變成一手高一手低,身向一側栽倒。他覺得不好理解,因為他知道太極拳要轉腰,他就用兩手用力封住我腰兩側,使我腰不能左右轉動,我就無法變了,結果怎麼是他要摔下而不是我後退呢?我讓他再做一遍,慢慢做和講,我接到他兩手的勁後,知道不能左右轉動,但我用兩膝的提落來帶動腰上下轉動,使他兩隻手一隻被帶上,一隻被帶下,導致他的身體也旋轉成一側高一側低而跌下。其實當時我的技法運用尚不夠好,因我一接到他的勁後上下轉動太大,使他手勁完全改變方向成一上一下,當他失去重心時他的勁僅出一部分,尚未發出最大的勁來。若是洪老師做,對方一出勁他轉動很有分寸,僅讓對方勁的方向作小的改變,但重心並未受到大的破壞,對方仍可繼續出更大的勁,這樣可讓對方的勁彈回他自己身上而身體騰空出去,這更巧妙。 有人說洪老師沒學到陳式太極拳的秘密功法「丹田內轉」。說這種話的人只是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和淺薄而已,因為他既無看到洪老師的拳,也無看到丹田內轉怎樣練.如果看過洪老師的拳,就知道他丹田有轉動,而且轉動得很精密,恰到好處.如果看過丹田內轉的練法,就會知道這種練法外形很明顯,保密不了.真有丹田內轉的功夫,即使打拳時保守不明顯練出來,但在推手中一定會用出來.洪老師那麼敏銳,不要說跟陳發科學拳十五年,就是十五日都能看出丹田在轉動.我原來知道丹田要轉動,但沒聽過「丹田內轉」這種叫法,後來有人寫文章提到「丹田內轉」,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合乎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我不清楚這是一種新的「秘密功法」還是只只一種新叫法。我請教了好幾人,也寫信請教洪老師,洪老師的回答很簡單,只說「丹田內轉」陳(發科)老師沒教過。這是一種事實,陳發科只教過丹田轉動,但沒教過「丹田內轉」,不單對洪老師,對其他人也一樣無。我們可看到以前的書,文章都沒用到「丹田內轉」這叫法。包括陳照奎先生在1963年寫的關於陳式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的長文,有提到「氣沉丹田」等要求,也講到練纏絲勁時丹田轉動重要性,但也沒用「丹田內轉」的叫法。我估計這叫法是陳照奎先生後來起的,提醒人注意丹田轉動。在陳式太極拳里,有許多技法原來是沒有專門的名稱的,後來大家才逐步起名。洪老師講過一件事,有一次陳照奎先生去濟南探望洪老師,談話間提到一技法(名字我已忘了),洪老師不知指什麼,反問陳老師,陳老師說:「師兄你沒練過嗎?」洪老師說:「你做給我看看。」陳老師做了,洪老師看了笑說:「這是還沒開始學套路就先練的。」原是單手劃圈的基本功訓練,以前沒有名稱。陳老師使用一個新叫法,洪老師不明白。其實這基本功洪老師是最重視,不單讓剛學拳的學生練,即使學拳多年的學生仍堅持練。用手簡單的劃圈來訓練全身纏絲勁的運轉,洪老師則把這動作分為二種,叫「正手圈」和「反手圈」。洪老師為什麼不使用「丹田內轉」這種叫法呢?可能是怕引起誤會。因為洪老師的作法是:丹田的轉動不是由丹田自己做的,丹田這部分本身是不動的,由於兩膝的提落而帶動丹田的運動,隨著兩膝的一起一落,丹田也是一邊起一邊落,沒有整個丹田起落是劃圈的做法。整個丹田起落易引起重心上浮。而一邊沉一邊起的轉動使重心沉穩。我沒見過陳照奎先生打拳,不知他的丹田內轉怎樣做,而他的學生做的又有不同。1984年我去外地學拳,見過陳照奎先生的一位學生練拳,他跟陳老師學了十年拳,拳的動作很漂亮,纏絲動作轉得很明顯,但我覺得他丹田上下轉動太大,引起重心上浮。我問陳立清老師,陳照奎先生是否像這樣練?陳立清老師很乾脆說:「不會!」 有人說丹田是中心,用丹田的轉動來帶動身體的轉動,這樣做勁的起點太高,重心容易浮動,難以打人騰空而出,而且勁力的發展也易受到限制。洪老師用腿勁來帶動丹田的轉動,這樣做重心既沉穩,勁的出發點很低,易打人騰空而出,而且也有利於以後勁的發展。 學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手的動作要走弧形,圓圈,同時手臂自身也要轉動。往往走弧形,圓圈較易做到,但手臂自身怎樣配合全身動作轉動則比較困難。必須明白每個動作的技擊用法,根據用法來決定自轉多少,一些人因不明白用法,因而有時轉得不夠,有時又轉得太多。以前我讀洪老師的書稿,看他說某動作手指要指向何方,手心要朝向何方,我因不明用法而覺得太繁瑣,好像沒必要,後來看洪老師怎樣做,在試驗中才明白確實很重要。有時我和學生試驗,試試轉得不夠效果怎樣,轉得太多又不好了,只有轉到恰到好處才真正體現太極拳的巧妙來,很有趣味。有一次和雷慕尼老師談到洪老師的拳,他說:「洪老師的拳手轉得很多,是對的,纏絲勁的體現。」後來和馮志強老師談到洪老師的拳,他也說:「洪老師的手轉得多。」洪老師的手轉得多主要是指自轉,不是指劃弧走圈。3、真正的步隨身換 學太極拳的人大都知道要上下相隨,步隨身換。但初學的人往往是一用力就不會移動重心,更不懂得步法的變換。練了一段時間後,懂得重心在兩腿間的變動,但步法仍不懂變換。只有練到步法的變換比較熟練後,才能更好發揮上半身的各種用法。 洪老師講過一件事,他1930年開始跟陳發科練拳,三幾年後,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地方,看到一個師傅模樣的人在同學生推手,大家輪流跟他推,洪老師很感興趣,也上去推,當這位師傅用捋法捋洪老師時,洪老師趁勢前腳前移半步插襠,上邊用手擠他,這師傅被擠退一步。事後旁邊的人才告訴洪老師,這師傅是某式太極拳宗師的名弟子,洪老師說要是我早知道是他,我就不敢跟他推了。這件事並不是說明當時洪老師的太極拳整體水平比那師傅強,因為可能那位師傅平時跟別人推時,別人不懂趁勢進步,較容易被他捋出,他沒料到洪教師進步插襠那麼快而穩,大意而被打出。但至少可以說明進步插襠運用得好,會使手的用法效果好得多。 在什麼情況下才變換步法呢?通常有二種,一種是當原來的步法使用到盡頭才變換下一步法,例如兩手去推對方,當前膝弓至與足尖垂直,兩手推至接近平直不能再向前推了,不得已才變換步法繼續前推。另一種是原來的步法並不用至盡頭,最多只讓前足膝蓋弓到跟前足跟垂直。只在最有力的範圍內使用,若要超過就變換步法。因為步手若用到盡頭,其實後面一段已不是處在最有力的範圍內,雖然仍可推對方,但如強弓之末,效果已大打折扣。變換步法可以有二種,一種是前足向前進半步(可大可小),後足跟進半步仍是後足。另一種是後足向前邁進一步成前足。不過保持手、腿常常處於最有力的使用範圍內,就需要步法變換得好。如果步法變換的功夫不夠好,一動步重心就搖動,反而給對方可以利用的機會。因此,洪老師對於步法有很嚴格的要求,有非常實用的價值。舉個例來看,邁步向前,陳式太極拳有的是要求前足擦地而出,有的則不要求,其他太極拳則不要求。陳發科所教的則要求要擦地。前足跟擦地而出,除可實際進攻對方(如鏟對方的腳)的作用外,主要的作用是使得邁出的步又快又穩,前足擦地使重心不易搖晃,也可防止對方勾腳,重心也可隨出腳而適當前移至與對方有用的距離。洪老師要求,前足跟著地時要與後足距離約一肩寬,著地點是足底的跟部內側而不是下正後部,前足尖斜內扣,擦出時後腿要塌好襠勁,使前足擦出又快又穩,若後腿襠勁不足使前足也支撐重心就變得又重又慢。

永遠的懷念 洪老師是位極富個性的人,他聰明敏銳,博學強記,多才多藝。對人熱情真誠,胸懷豁達,為人正直、實在,性格幽默樂觀。即使不跟洪老師學拳,只跟他坐談聊天,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洪老師身上有著許多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很值得我們學習。1、重感情,輕金錢 1984 年未,經過近二年的通信請教後,我終於有機會去跟洪老師見面。我寫信請洪老師幫我在他家附近找旅社住,我希望住得近點學習才方便。洪老師回信說讓我住到他 家裡去,我非常高興,這樣是既省錢又方便學習,但會給洪老師增添許多麻煩。到洪老師家後,大家很高興聊天,至晚上拳友們離開後,我拿出一點錢和糧票(當時 中國大陸的糧食限量供應)給洪老師.洪老師把我的錢和糧票推回,說:「我們還需要這樣嗎?」意思是把我看成自己人,無須交什麼錢、學費。我聽後很感動,忙說:「我在這時吃飯,需要賣米嘛。」洪老師才收下,洪老師這句話使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父子、兄弟都很計較錢,不要說對朋友、學生。有一天,我要去武術館看洪老師的學生教拳,洪老師一位學生伴我去。一路上他告訴我,等一下要是見到有關方面的官員,不要說我在洪老師家住和學拳,因為有關方 面規定,外地或外國來跟洪老師學拳的,必須向他們交學費,再由他們拿出其中一點錢給洪老師。原來洪老師怕我經濟負擔太重,所以不讓我向他交學費也不讓我向 有關部門交學費。如果這位同學不說,我是不知道的,其實洪老師這樣做也要擔風險的,因當時他的政治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洪老師的另一位學生則告訴我,當我寫 信說要來學習時,洪老師就對他們說,這一個是要讓他來家裡學的,不去武術館的。這些事洪老師自己卻沒有對我說。我到澳大利亞後,有一次我寄了一點錢給洪老師。不久,我聽說打算在北京建陳發科的衣冠塚,我寫信跟洪老師說,若真要建時請告訴我,我願意捐一點錢。洪老師則回信說把我寄給他的錢拿出來當我捐的。 我連忙回信說這一點錢是給他自己用的。其實,洪老師多年來因為政治的問題,經濟一直是不好的,是非常需要錢的,但他卻重視人的感情,不考慮自己多得到錢,反而處處為我的經濟考慮。2、重太極,輕物質。 洪老師對太極拳的要求很高,對拳的東西是一絲不苟的。他講過一件事,一位日本女學生每年都到中國跟他學拳,三幾年後,一天在學拳時哭了,說:「我以為越學越容易,怎麼越學越難呢?」其實是越學洪老師的要求越高,才會覺得難。我在洪老師家住時,有一次他一位學生家裡有喜事,請我們去吃飯,我說我差不多要回去 了,不如留在家中複習更好,洪老師去了。但那天有幾位不同地方來的學生來洪老師家,其中一位看我在複習「炮捶」後面幾個式子,告訴我「窩底炮」的一個右拳收回的動作要怎樣做。跟我做的不同,他蹲得低,右拳收得低,轉得多,我也覺得他打得好,就照他的打法練。後來洪老師回來,看我練拳,發現我這個動作變了, 他臉色變了,口氣很嚴厲地問我:「這是誰教的?」並說這是以前的打法,因為右拳收得太近身,手臂轉得太多反而不能很好化勁。 洪老師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都很隨便,雖然他年輕時家庭經濟很好,曾有過很好的物質生活。平時每日三餐都是他太太(繼室)或學生們煮的,他從不下廚房,也不過問吃什麼。因我廚技很差,也不去廚房,所以做飯時我們仍談拳聊天,直至開飯時才走到飯桌,有什麼吃什麼。他從沒跟我討論過什麼吃的,穿的。洪老師平時不戴眼鏡,只有寫字時才戴。我問他寫的字為什麼那麼小?他笑著告訴我,託人去買老花眼鏡,那知買的眼鏡度數太深,好像放大鏡一樣,寫的時候不覺得字小,為著不要浪費,將就用著,說後我們大笑。後來顧留馨老師也曾問我,洪老師寫信的字為什麼那麼小,我說了原因,顧老師也開心笑了。3、重實際,輕虛名。 洪老師有一次寫信跟我提到,有關官員說北京、上海等地都已經有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山東也應該搞一個。洪老師答覆說,要真正有時間研究才好,我是無時間去做,誰要誰去做。他說其實這只是搞個名堂大家掛個名而已,無實際作用,所以他不要這樣的虛名。當人家誇洪老師拳打得好或推手推得好時,他常常說,你們沒有看到真正 好的,陳(發科)老師才是真正好的。有外國人贊他是「太極巨星」,他笑說「巨星」有什麼用,真正懂太極才好。洪老師教拳也有他一些特別的做法。我寫信提問 題向他請教,他不單回答我的問題,有時候反問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對於他的提問,好像考試一樣,我儘可能用心考慮後才回答。因此我複信常常很遲,但洪老師 並不責怪,有時一封信我還未復,他又來一信,使我很不好意思。因為按規矩,學生應該儘快給老師複信,教師才可以遲復,但洪老師卻不在意。經過他這樣的教 學,使我對一些太極拳的要求不只是做得出,也可以分析一下其中一些道理。

雖然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一想起在洪老師家中學拳的那些日子,心裡總覺得很溫馨、愉快。洪老師的新居是一套二房一廳的公寓(在樓下,方便練拳),洪老師夫婦住大房,我住小房。我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然後在廳中練拳。洪老師在我住他家時,他早上不出去教拳,差不多7時,洪老師開房出來,向他道過早安,洗盥後,便在他大房間里飲茶談拳聊天,洪老師總是坐近在門邊的沙發,我坐另一邊的沙發。洪師母或他的學生來作早餐,飯後又飲茶坐談。有時我想到什麼問題問,他回答,需要用動作時就起身試驗。有時則談談人生景遇,甚至討論靈魂的有無。然後洪老師一聲「我們練拳」就開始教新的東西。有時候其他的學生來了,常有外地的學生來,洪老師教他們,我在旁邊看,也有很多的收穫。一直至晚上9時,洪老師差不多要睡了,我才向他道晚安,回自己的房間複習、記錄今天聽到、學到的東西。每天十幾個小時候與洪老師相處,形式好像差不多,但日日都有新鮮的收穫。許多東西一直讓我體會著,直到今天,幫助我對太極拳的理解,相信以後還是繼續著。洪老師的形象,還是一直像以前那樣慈祥,親切浮現在我面前,直到永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中的文武之道
太極雜說21
你們毀了我的太極拳
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
陳家溝嫡傳陳氏太極拳拳法詳解網路課程第十七篇

TAG:太極拳 | 太極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