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源,實現三贏,探尋早期教育有效途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相互銜接。」作為0——3歲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教育從教育理念上,更強調以父母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為主,從形式上更強調教育過程對家長觀念與行為的指導。面對著這樣一個創新的教育觀念與形式,我園本著「用專業的愛心教育,塑造寶寶成功性格」的教育宗旨,以「服務、支持、輻射」為核心目標,整合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資源,樹立三贏理念,努力探尋早期教育的適宜途徑。

一、立足本園現狀,優化早教服務質量

我園是一所建園50年的老園,面臨著園內場地空間不足、教師各有其職的現實,我園將對幼兒和家長的「教育指導」轉化為「教育服務」,立足園所實際,讓已有的人力、物力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為早期教育提供支持,是我們探討的重要內容。

(一)制度先行,規範早教管理

我園樹立全員參與早教的理念,成立早教值班小組,形成由領導、保健醫、廚老師組織的管理、衛生、伙食全套早教服務,全力做好早教工作後方保障。

制度是實踐的保障,多年來,我園針對早期教育的特點,建立、完善了《親子班教師職責》、《親子班寶寶健康體檢制度》、《早教班入戶指導制度》、《早教值班制度》、《集體備課制度》、《早教玩具管理制度》等等多項早教管理制度,無論從管理層面,還是教師的實操層面都有了進一步的規範和深化,有力的保障了早教的順利開展。

(二)開展研究,提升教師早教專業能力

作為一所集幼兒園教育與早教一體的市立園,教師們面臨著角色的轉換、選擇內容、熟悉教材、目標定位等諸多問題,於是,我園成立了早教研究小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了早期教育這個專業領域的研究。

第一,研究角色轉換。在早教班,教師們教學的對象由全班幼兒轉變為家長和0——3歲的孩子,自己的角色由孩子們的好老師,變成早教班的媽媽、姐姐,從親切的稱呼到每個細節的組織,教師們開始思考:如何指導家長?如何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細心的揣摩,用心的研究,努力讓自己的角色更適合早教工作。

第二,研究年齡特點。教師們認真學習《綱要》,遷移3——6歲幼兒教育方法,探討共性的教育策略,把握年齡特點,制定適宜的教育目標。與教師們共同探討年齡特點的行為表現,教師的情感、物質、情境支持,教師們深刻感受到教研的力量。

第三,研究備課實效。親子班教師身兼雙職,我園將隔周五確定為集體備課日,採用「一備、二用」的方式,每集體備課一次,幾個親子班循環運用兩次,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備課的質量,避免教師時間精力的隱性浪費。

第四,研究空間利用。由於園舍空間有限,我園積極創造條件,開闢出三個小班、一個托班,作為一室兩用的早教親子活動室。嘗試「走班制」的方式,採用「固定班級,人員流動」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空間的價值,為早教遊戲服務。

第五,研究玩具投放。為了解決早教玩具目標單一的問題,教師們挖掘幼兒園托班、小班的玩具的價值,研究玩具在早教活動中的適宜性,緊緊把握早教玩具質地柔軟、結實耐玩、功能鮮明多樣、個兒大便於操作等特點,巧妙地改造,降低操作難度,賦予玩具情境性,創新遊戲玩法。製作出「小刺蝟背果子」、「小老鼠踩尾巴」、「剝豆豆」、「小馬快跑」等30多種100多件豐富有趣的玩具,深受幼兒的喜愛。

第六,研究早教膳食。為了給早教班的幼兒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園不斷提高早教加餐的質量。由保健醫制定食譜,配備廚房骨幹教師為幼兒製作加餐。以「形象引人、口味清淡、精緻小巧」為原則,注重「五個搭配」,即干稀搭配、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甜咸搭配以及顏色搭配。不斷推陳出新,從主食、湯類、小菜三個方面創新膳食,豆沙小兔、刺蝟果仁包、蝸牛卷、蝴蝶卷、雙色小菜、三色丁、蔬菜粥、魚丸湯等等,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廚房教師主動對家長進行寶寶膳食指導,講解花樣製作方法和營養,不僅受到了孩子們和家庭的喜愛,家長們紛紛嘗試動手,為自己家庭的寶寶飯譜增添了新的花樣。

(四)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拓展教師專業視野

我園將開放辦園的理念運用於早教工作之中,將「走出去,請進來」作為實現早教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從早教資格上,做到人人懂早教,人人有早教資格。目前,我園共有三十人取得了早教培訓結業證書,保障充分的人力支持;

其次,從師資培訓上,做到定期走出去,拓寬實踐視野。每學期,我們都派老師到先進的早教基地園所觀摩早教活動,聽專家講座,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實力。

再次,從專家引領上,做到現場指導,資源共享。我園邀請早教專家來園指導,實地觀摩早教活動,並現場研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共同分析解決問題,努力達到教育理念與行為有機結合。

教師專業的成長離不開團隊的有效支持,正是在這樣一個研究的氛圍下,早教教研組發揮團隊的智慧,教師獲得了專業成長。

(五)托幼銜接,減緩入園焦慮

每年的早教班幼兒入園是最讓家長們頭疼的問題,可以說,這個階段,孩子焦慮,家長更是焦慮。由此我園緊緊把握早教這一關鍵期,嘗試托幼銜接,幫孩子走好集體生活的第一步。

第一,編製班級托幼對應——我園在每年招生編製班級時,將早教班與將來入園的班級位置相對應,使其入園後對環境及同伴一見如故,產生親切安全感受。

第二,師資調配雙位一體——我園安排早教班的主力教師由小班、托班教師擔任,入園後,幼兒會更快的與教師建立親切溫馨的人際關係,為其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奠定基礎。

第三,托幼互動親身體驗——設立小班開放日,早教班的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小班的半日活動中,與幼兒園的小朋友零距離接觸,親自感受幼兒園生活的快樂,為其步入幼兒園留下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四,提前適應預備入園—— 早教班的幼兒入園之前,我園開展為期一周的「親子預備班」,由家長與幼兒共同來園,體驗正規的幼兒園半日生活,逐漸減少家長陪同,延長獨立在園的時間,從教學、遊戲、午睡幾個環節,以遊戲化的情境引導幼兒輕鬆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通過幾年的嘗試,托幼銜接活動取得了實效。九月份,小班孩子們的哭聲少了,哭鬧的時間短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幼兒園的午睡更加恬靜了。她們每天來園,會親切的保持著早教班的稱呼——王媽媽,康媽媽,會歡快的投入老師的懷抱。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家長釋然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我們的老師,也體驗著專業成長的幸福。

二、把握三個轉變,讓家長成為早教主體

早期教育更強調父母與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雙方互動。我園牢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將早教工作定位在支持親子互動,把重心放在尊重家長的主體地位上來。

(一)轉變家教觀念,家長變觀望者為參與者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很多家長認為來早教班,把孩子給老師教育,自己陪陪就行了,這些觀念與我們的早教理念背道而馳,勢必影響科學的教育行為。

由此,我園逐步構建「三個一」的早教家長工作模式,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即開學初一次家長會,分園級、班級兩個層次分別召開家長會,幫助家長解決認識問題;過程中參與一系列早教活動,幫助家長體驗新的教育觀念,解決家教行為問題;每次活動後一次反饋,遷移家教方法,將認識轉化為生活中的教育。

同時,我園藉助專家力量,邀請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員、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王寶祥為家長們進行家教講座,從明確自己責任入手,轉變家長觀念。為家長免費發放《學前教育讀本》圖書,使家長更加理性的面對家教,家長由旁觀者逐漸成為參與者,對自己的家教職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科學選擇早教課程,家長變輔助資源為早教主力

與幼兒園課程最大的不同在於,早教課程內容的選擇,首先考慮的是親子互動的遊戲活動,而非單純的師幼互動。由此,我園依據以下幾個原則選擇早教課程內容。

互動性原則:即活動的內容要引發親子之間互相在情感、身體、動作、語言、思維等方面的溝通交流、肌膚接觸、操作運動等等互動方式。

趣味性原則:即內容能夠引發親子共玩共樂,尤其是幼兒的興趣。從玩具的投放、教師的語言、活動的設計以及親子的配合等方面,賦予情境,體現擬人化、遊戲化的特點,讓親子體驗情感上的愉悅。

重複性原則:早教班的幼兒更喜歡熟悉的遊戲,因此,內容的選擇既要學習新內容,更要溫習老遊戲,做到溫故而知新,尤其注重家庭中的反覆練習,賦予新的教育價值。

多年來,教師們創新了多種活潑有趣的親子遊戲,「卷白菜」、「捏餃子」、「蹬小車」、「造帆船」、「滑滑梯」等等遊戲,使早教班幼兒獲得了身心愉悅,也使家長獲得了豐富寶貴的親子共樂的財富。

(三)優化親子遊戲策略,家長變命令者為引導者

早教活動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們不滿的聲音和告誡的口吻——「聽老師的,看著老師!」家長的警告命令非但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造成幼兒的逆反情緒。由此,我園以遊戲為載體,以孩子的表現為中心,以引導家長學習科學育兒為目的,給予家長個性化的指導與幫助,探索出以下幾個策略。

浸潤式策略,重在無聲。當幼兒表現出與集體不同的行為,家長容易急躁的扭轉幼兒的行為,卻適得其反,而影響整體遊戲。此時,教師會採用「做給看,說給聽,耳濡目染,行為影響」的方法,誇張情境的趣味性,繼續自然的與其他家庭遊戲,以教師的充滿激情和投入遊戲來感染家長和幼兒。

漸進式策略,重在接納。教師以平和的心態,接納不同家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行為。不急於求成,橫向比較每個孩子和家庭。如個別幼兒情緒不穩定,引導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幼兒比較,與家長共同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不強求一律。同時每次活動,教師捕捉家長科學的指導行為,及時鼓勵,逐漸提高家長的家教能力。

預知式策略,重在提示。遊戲時,在明確遊戲目標和玩法後,教師會提前預知親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示家長,避免家長避免習慣性的不良家教行為,使活動目標順利達成,親子關係和諧融洽。

滾動式策略,重在連續。我園開通了早教博客,各班將每次活動的計劃以及涉及到的兒歌、故事、活動照片等內容公布到網上;或以張貼、發放材料的方式,提前告知家長,以便家長心中有數,有目的的參與下次活動,活動後,為家長個性化的教育提供具體的建議,在家庭中拓展運用,滾動式的開展親子活動。

(四)建立親子檔案,家長變旁觀者為觀察者

為了使家教指導更具有針對性,我園嘗試由家園共同為孩子建立親子檔案。內容包括孩子的基本情況、每次活動中幼兒的行為表現記錄、家長與教師的祝福等等。檔案注重家園的雙向互動,由家長和教師共同觀察記錄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同時反思自己教育行為。通過家園雙方共同記錄與分析,有力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三、依託社區資源,擴展幼兒學習空間

讓大社會、大自然成為幼兒學習的大課堂,是陳鶴琴老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我園充分挖掘周邊社區、自然資源,開展豐富的早教活動,使早教的意識、方法、內容延伸到家庭之中,拓展幼兒學習的空間。

(一)進家庭入戶指導,滿足個性家教需求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家長,我們開展入戶指導,將教育送進家庭。每年「六一」前後,早教的老師們帶著節日的禮物,走進幼兒的家庭,了解真實的家教環境,與家長共同探討如何為孩子創造寬鬆、自主、有序的生活空間,如何改進親子關係,針對性的入戶指導,個性化的滿足了不同家庭的家教需求。

(二)「公園裡的親子游」,感受大自然的變化

我們充分挖掘周邊自然資源,在每個春意盎然的春天,西湖公園、夏都公園、森林公園成了我們臨時的早教遊戲場。我們與家長、孩子們一起到周邊的踏青,觀察春天的秘密,開展親子競賽遊戲,在鳥語花香中,親子師幼其樂融融,樂此不疲。

(三)「社區里的現場遊戲」,為散居兒童送來快樂的遊戲體驗

我們把親子遊戲送進社區,在歡快的音樂中,由早教教師召集陸續前來的散居兒童,臨時組建一個混齡親子班,利用遊戲器械開展有趣的親子遊戲。這些活動,不僅為早教班以外的孩子提供了服務,帶來了快樂,更使家長體驗一次科學的家教指導。

幾年的嘗試,收穫了孩子們的快樂與發展,教師們的成長與進步,家長們的信任與鼓勵,也收穫著作為一個早教示範基地幼兒園的發展與積澱。早教班得到了家長們的普遍認可,家長們參與活動積極,早教班出勤率為92%,早教實效逐漸凸顯。

總之,早期教育整合了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在發揮著服務、支持、輻射作用的同時,也成為了家長與幼兒共同成長的樂園,從而形成了以家庭為核心,幼兒園為主導,社區為依託的聯合互動的共育活動平台,實現了幼兒園、家庭、社區「三贏「的教育思想。


推薦閱讀:

簡單有效的醫術 - Powered By Fly
糖尿病患者別擔心,它是糖尿病剋星,飯後吃一點,有效降血糖
腹部吸脂有效甩掉「游泳圈」
瑪卡效果怎麼樣?多久有效果
貓貓乾洗的三大有效方法

TAG:教育 | 資源 | 有效 | 整合 | 合資 | 實現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