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經濟學空間
06-08
愛情的經濟學空間 走進圍城10載有餘,愛情婚姻家庭的酸甜苦辣,或親歷,或目睹耳聞,多有疑惑,雖百思卻難求其解。感慨唏噓之餘,不再言論愛情,只是埋頭學海,在書香里感受研讀之樂,靜心過順其自然的日子。 怎料到,在收穫經濟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有關愛情婚姻的一些疑問竟然在不經意間自行消解了。原來,愛情是可以用經濟學來詮釋的,儘管此前我輩無論如何也不會將「崇高」「神聖」的愛情與「俗氣」「平庸」的經濟學相提並論。所以,作為女人的我看到高小勇先生用市場來修飾愛情,用需求規律來解釋「江山非常貴 美人價更高」,並不覺得受到冒犯,更沒有憤怒,恰恰相反,還想就此問題說開去。 一、愛情是自利的? 迄今為止,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社會科學都是圍繞人來展開研究的。經濟學中有一個基礎性的經濟人假定,以此經濟學原理觀察現實生活中的愛情,發現作為愛情主體的人也是自利的,此自利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不允許有第三者出現的愛情自私論,而是指愛戀中的雙方首先是利己,其次才利他。 之所以說愛情是自利的,是因為愛情的產生是由於對方首先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美國科學家戴維·特克和他的研究夥伴們研究發現,人的左腦關照自己,右腦關照他人。人類的生理結構奇妙地「決定」了「我愛自己,也需要愛他人」。而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馬林的研究則表明,在許多影響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因素中,最明顯的一個是戀愛地圖,即一組存在於我們大腦里的解碼信息,它描述哪些是我們喜歡的,哪些是我們不喜歡的。簡言之,我們會追求那些最符合我們的戀愛地圖的人,無論是對方的睿智、才能、品性,還是對方的身體、錢財、地位,正因為那是我們所喜歡的,給我們帶來了精神或物質上的滿足,才有可能引起愛的衝動。被滿足在先,發出愛的信號和愛的付出在後。 其實,科學研究早就揭開了愛情的神秘面紗,指出愛情不過是一種化學反應,這種反應的產生99%是因為當事人自己,只有1%是源於對方。所以,與其說我們愛對方,不如說我們更愛自己。也正因為如此,覺得現代人還是多少擁有點禪意愛情的理念比較好,即在這個世界上,無人是為了達成我們的期望而生存的,愛人也不例外。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當愛人不能如期望的那樣能幹體貼寬容,甚至發生背叛時,我們就不會過分傷心,就能泰然處之,就能適應性地調整自己的愛情預期與付出,從而擁有較高質量的生活。 我說愛情是自利的,還因為愛是需要回報的。沒有任何愛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報的,古今亦然。南朝時,齊國劉禎的妹妹嫁給了鄱陽王,後來鄱陽王因罪被誅,劉妹傷心致病。劉禎見妹妹氣息奄奄,急中生智,趕緊請畫家畫了一幅畫,劉妹見畫中的鄱陽王正摟著一美女親昵,勃然大怒,從此不再傷心,她的病也眨眼間奇蹟般地好了。現在的中年人大多知道,台灣現代作家三毛是自殺身亡的,她的死與她生前愛上大陸西部歌王王洛賓但沒有得到對方首肯脫不了干係。 愛情是男女之間一種愉悅的情素(但不可逆,即不能說愉悅的感情就是愛情,如親情、友情),其本質在於快樂之美。幸福的愛情大體相似。那些兩情相悅的男女往往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無論舉眉齊案,還是海角天涯,都能心心相印,互動共進漫步人生路,如時下正傳為佳話的王小波和李銀河之間的愛情。不幸的愛情則各各不同。那種不為對方所知或接受的單相思除了苦還是苦,而苦戀就背離了愛的快樂本質,是非正常態的,因而也是不可能長久的。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戀愛不成而無法自拔、悲觀厭世、 自瘧甚至自殺或殘害對方,便是明證。 其實,這個世界是越來越不歡迎不顧一切的愛了,而歷史清楚地表明現實終將淘汰無效率的機制和行為,所以愛到八分最好,給愛呼吸的空間,也給自己留點餘地。 幸福的愛情與不幸的愛情正好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愛需要回報,這種回報可以是精神層面的,也可以是物質層面的。一方對另一方感情的認可、接受和交流,便是一種最基本的精神上的回報。不僅如此,愛的發展與深化還直接指向婚姻,因為婚姻里可以沒有愛情,但愛情必然以婚姻為理想歸宿。否則,其結果就如單相思一樣,恐怕也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所以,不贊成杭州陳水芬女士「愛情是一個人的事」的觀點(見本報600期「愛情形不成市場」)。愛情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愛與被愛的互動才會形成愛情,一個人的愛就像一場獨腳戲,演員、觀眾都是自己,這樣的愛其實質是自戀。那種「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之類的詞曲,不過是道出了苦戀者或失戀者內心的感傷,那只是故事主人公無奈當然也是明智的選擇啊! 二、愛情是一種交易? 交易的英文transacation是trans(交互)和action(行動)的組合,制度經濟學創始人康芒斯將交易定義為人與人交互影響的行動。通俗地講,就是人與人打交道,人與人打交道會發生成本,這個成本就是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交易的前提是財產權力,原因是資源的稀缺性,理性自利的經濟人會力求使交易費用最小。 我們不能想像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有任何的交易存在,就像無法想像魯濱遜在一個人的荒島上自己與自己交易一樣。如前所述,既然愛情是兩個人的事,那麼愛情就有了交互行動的可能。而作為愛情主體的人絕對是私有的,無論是容貌、錢財等有形的東西,還是人品、才能等無形的東西,都是愛情主體個人的私有財產,沒有得到許可,其他任何人是不能據為己有或消費享用的。這也就是說,愛情也滿足了交易的私有產權前提。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世上50億人可能就有50億種不同的戀愛地圖。根據柏拉圖的麥穗理論,如果我們從頭到尾走過尋覓理想伴侶的麥田,我們總能挑選出最大的那顆麥穗,也就是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想愛人。可問題是適合我們戀愛地圖的人本來就少,每個人直接和間接了解他人的範圍又有限,要搜遍茫茫人海,不僅像獵頭公司搜尋高級人才一樣代價大,而且技術上不可行,但是人的本能又會為了追求最佳不惜「夢裡尋他千百度」。從此意義上講,愛情又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具備了產生交易的原因。既然愛情具備了交易的資源稀缺性原因與產權私有的前提條件,那麼,愛情的交易便不可避免,除非人們不需要愛不求愛不產生愛的互動。老百姓將以婚戀為目的的異性交往稱為「談朋友」、「交朋友」、「處朋友」等,說的就是男女兩人之間的一種交互行動啊! 現實中的市場與交易是如影隨形的,因為市場就是人們為了滿足需求進行交易的場所,愛情市場就是作為市場交易主體的男女雙方通過交互行動尋找和滿足愛的欲求的所在。婚姻介紹所和以婚戀為目的的交友廣告的存在,是典型的愛情市場與交易的寫照,求愛者的資本與要求寫得清清楚楚;經由親朋好友牽線搭橋相親的,可以說是民間的非正式組織婚介市場行為,介紹人也是經過了比較篩選,將雙方當事人的條件進行了反覆權衡的;不經過紅娘紅爹的戀愛,也是因為雙方某些方面的特殊資本吸引並打動了對方,如男的家財萬貫幽默風趣或才華橫溢卓爾不群,女的天生麗質溫順賢良或知書達理出類拔萃,於是雙方交換這些特殊資本,共同擁有了彼此想要的愛情,這種情形實際上就是本文前面所說的那種愛的回應,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交互行動的交易內涵。 既然愛情市場和愛情交易早已客觀存在,那麼,為什麼現實生活中的有些人尤其是大多數中老年人就是不願意將愛情與交易相提並論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這些人受抑商貶商傳統文化的影響太深,而又把愛情看得過於純潔與神聖,似乎只要是與「交易」、「市場」有關聯的事物,就充斥著銅臭味不厚道,就低級趣味不崇高。這顯然是對交易即人與人的交互行動的誤解與偏見。何況正如張五常教授所言:「經濟學範疇多,唯不問好與壞。」實證經濟學只是客觀地解釋人類的選擇行為,不作主觀的道德倫理判斷。應該承認,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如果僅僅根據從價值準則中引出的觀念的結果來否認現實的存在,無疑有違實事求是的科學準則。其實,審視歷史,從母權社會過渡到父權社會,從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其背後何嘗不是隱含著一種經過男女博弈後的交易與選擇?關照現在,面對靚麗女碩士千萬招夫、億萬富翁求年輕美女的廣告和在北大女生中流行的「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口號,以及婚前財產公證、婚內開支約定等現象,你又如何能否認愛情是一種交易? 愛情是一種交易,而且愛情一旦產生,就會發生交易費用。今年4月,荷蘭女王的第二個兒子約安·索里夫王子與人權活動家史密特結婚。索里夫愛上史密特並與之結婚,便是以捨棄王位繼承權為代價的,有人因此疑惑王子的抉擇是不是違背了經濟學的需求規律(對此,高小勇先生早些時候曾在經濟學消息報上作了否定的回答與解釋,在此權作進一步的簡要分析)。常識告訴我們,王位只有一個,而與王子的戀愛地圖相似的人肯定不止一個,例如上月的楚天都市報就報道了英國查爾斯王儲的兒子威廉王子眼下正同時與兩個美女打得火熱的小消息。暫且撇開效用因素,對王子而言,自然是選擇史密特的機會成本大,選擇王位的機會成本小,換言之,王位貴,史密特便宜,此其一;其二,將效用納入考慮範圍,王子舍江山愛史密特,說明他認為史密特對他而言,更有價值,效用更大。將這兩點結合起來看,王子的選擇顯然是符合人們追求「物」美「價」廉的常規心理的。 三、愛情的邊際效用遞減? 微觀經濟學裡有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和效用概念,本文將它們綜合運用到愛情的經濟學分析中的愛情邊際效用遞減,是指當愛情持續到一定時點後,其給人身心帶來的滿足感、快樂感下降。 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有一位同事的一個老鄉,才40來歲,已結婚3次,每一次結婚時都說她當時的新娘是最好的。可以肯定地說,在自由戀愛結婚的夫妻中,沒有哪一對不是因為愛而走進婚姻殿堂的——不論這種愛是緣何而生。然而,科學研究無情地告訴我們,「愛你只有18個月」,即激越的愛這種化學反應最多只能維持一年半。當激情散盡,夫妻要麼分道揚鑣,要麼過上波瀾不驚的生活。而當愛情衰減、演繹為親情後,夫妻感情就會如馮小剛《一聲嘆息》里男主人公直白的大實話——就像左手摸右手沒了感覺。 於是,問題就來了:現代人安於平淡無奇的生活嗎?當代信息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使人們可以有多種選擇,從而使當代人的心比較活;互聯網、手機等信息技術與工具的發展使人們的交往空前擴大、交際頻率急劇提高、互動程度無限加深,從而為人們的多元化選擇提供了便利;激烈的生存與發展競爭使得當代人又都活得比較累,尤其是想有所作為的人活得更累,以致當代人需要更多的刺激與冒險來緩解壓力,而愛情由於具有成本小收益大的特點似乎成為人們的首選……以上種種情況綜合作用的效果投射到愛情上,便是婚姻關係越來越脆弱,顯性的或潛在的愛情重組越來越多,就象陳明歌里唱的一樣:「…城市裡流行一種病,那就是愛情偏離了它的方向…」。 男人有錢的、有權的,女人漂亮的、年輕的,總之是相對而言有一定特殊資本的人,被生活的奢華燃起了更多的慾望,生產愛情的幾率也就大一些,因為他們有實力,把玩得起愛情。這裡之所以用「把玩」二字,是因為這些人對愛情的邊際效用遞減已有直接或簡介的體會,對愛情的期望值並不高,在愛情「快餐」中也更自私。有一朋友的朋友系一大款,在跟元配夫人離婚後的5年多時間內,先後分別與3個女人相愛,共花費30多萬元,眼下又已經作好了隨時與第三任年輕女友分手的準備。 既然愛情的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就不難理解現在年輕人中流行的那句話——天底下最大的謊話就是「只愛你一個」 ,也可以理解一些人寧願隱忍不幸婚姻的折磨而到外面去找情人,因為不僅離婚的沉沒成本以及在孩子養育、經濟負擔、心理壓力等方面的代價太大,而且這些過來人已經體會到愛情的邊際效用遞減。再找一個相愛的人結婚又如何,時間長了彼此的感情照樣難免會落入「左手摸右手」的窠臼,總不能一輩子在這件事上折騰吧?畢竟生活的內容比愛情寬廣,而人尤其男人大多是想集中精力干點事業的。 還有諸如學位、學歷作為教育信號可以減少信息不完全對愛情的副作用,門當戶對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給婚姻帶來的不確定性,等等,限於篇幅,不一一闡述。 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諾思在其《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遷》第七章第四節開頭部分談到史前人面臨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往往選擇能使自己境況改善的那一種方案的模型假定時,明確指出:「我並沒有表示這一假定準確描述了任何一個史前人或群伙的行為。」套用諾思的說法,我也沒有表示本文的觀點放之四海而皆準。滄海桑田,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並還將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情感價值準則也因此主動或被動地發生著顯著或微妙的變化。至於愛情婚姻將走向何處,社會又能容忍什麼樣的人性,將是有待同仁們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空間相識不僅是緣分和天意
※小廚房也有大空間 廚具收納有新招
※股權質押有驚無險 股東「自救」仍有空間
※空間的互訪,傳遞著朋友的真誠!
※下半年生豬價格仍有上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