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白:人生與事業:目標與過程的平衡.

魯白:人生與事業:目標與過程的平衡. I

今天我想講一個跟過去一些演講不太一樣的題目。 因為這也是我這幾年來,我在跟年輕人交朋友,跟年輕人探討,也許是大家比較關心,比較有意思的題目。今天在來的路上我也跟幾位同學問了一下,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什麼?現在我就隨便問了,我覺得我們的講座有一個互動,這樣也許會輕鬆活潑一點,先問一個問題:大家最關心的是什麼?(場下多人回答)哦,怎樣做好工作, 怎樣發表好文章。 專業選擇問題,畢業問題,就業問題,等等。那畢業後找到了好工作以後又怎麼樣呢?(場下笑聲)我剛才聽到一個女生說,找老公!(場下大笑)這個跟這邊女生比較多一點有關係吧?好工作好老公就一定能使你開心, 讓你幸福嗎?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目標與過程的平衡。 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討論這樣的問題——做人做事的目的。為什麼要做?為什麼要這麼做?學習、做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做人的目的是什麼?一系列問題敦促我花時間去思考 。然而,我思考的結果和我的初衷卻迥然不同。 因此我想通過今天的講演或者說是討論,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過程。

我先來談談目標。有人給我寄過一幅奇畫,能在這幅畫上佔一席之地的人非常少,大概每個領域只能有一個,即便如此,畫上也已經擁擠不堪了。 這引發了我的聯想和疑問:這些傑出的人是否都有美好的人生?成功是否意味著美好的人生?如何定義美好的人生?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人生生活的不同階段,我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今天我把這三個問題跟大家分享,雖然我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第一個問題自誕生之日人類就一直為之困惑,也許每個人都曾經思考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它展開過詳盡的闡釋——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從中學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經常跟朋友討論,雖然到現在還沒有結果,但是我們的認識像指數曲線一樣越來越接近它的漸近線。絕對真理是不能達到的,但是可以逼近。我想大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理解與老百姓是不盡相同的,老百姓想的可能是我怎麼有錢吃頓好飯,買個車,再有錢的話買個房子,大學生也許會有更為遠大的人生目標。有些成功人士經常提到影響力,做什麼事情可以引起更大的影響。還有些偉人「野心」更大,考慮的死後要留下什麼東西。 所謂「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命的自然長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追求生命的深度。

第二個就是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那麼我們怎麼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呢?這就是大家各顯其能的時候了。第三個問題,你如何擁有精彩的人生?怎麼樣使自己的生活非常豐富多彩?今天就是我試圖來回答這些人生比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呢,看上去很嚴肅,其實你聽完以後呢,也許會覺得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在體驗的過程。

有了目標並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去實現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就是設定目標,它是成功生活的必備因子。在這裡我要提到一個人——安迪·葛羅夫(Andrew Grove)。他是英特爾(Intel)公司的總裁,美國最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總裁之一。然而他曾得過癌症,他寫過一本書《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這本書里介紹了銀彈測試(Silver bullet test):假如你有一支手槍,裡面只放了一顆銀彈,你選擇打誰?這就是說當你只有一顆子彈的時候不能亂打,你必須打中最恨的那個仇人,或者是最厲害的競爭對手。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人生應該怎樣選擇重點?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必須要認準目標, 這個測試你要把它運用在每天,每月,每年,整個人生的目標。 認準目標以後 你才可以根據目標來設定你具體的做法。

確定重點是設定目標中最重要的一環。 目標確定以後,接下來是要選擇重點 setting priority。在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些事情是要優先考慮的。現在大家考慮最優先的事什麼呢? 怎麼樣才可以有一個好成績?稍後一點的呢? 怎麼樣找到一個好工作?再後呢,也多錢賺得多一點,最好工作也比較喜歡。在不同的時期,要有一個側重點, 一個重點選擇。 我認為選擇重點要從實際出發, 比如我剛到美國去的時候,如果說我五年之內要拿到諾貝爾獎,有點不太現實。這就是說,你必須有現實的目標。

然後還要強調有遠見。 那麼有遠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有遠見的人能夠看到下面三年五年,他設立目標的過程是逆時序的,先想到五年以後要做成什麼,例如五年以後要在某某大學得到博士學位,這樣他就先站到五年後這個制高點去設計這五年內要做什麼。英國有個馬路藝術家,朱利安·畢弗(Julian Beever),他用粉筆在地上畫畫,他的畫特別有意思,你從某個角度看有立體感。本來畫在地上的可樂瓶,你看過去,會覺得這個瓶子實實在在地立在那裡。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你站在某個角度倒過來設計,這就是遠見。遠見要求你確立基線,逆向設計,然後才能創作出驚世之作。

以上講的是如何確立目標。目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工作目標、事業目標,另一類是生活目標、人生理想。這裡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事業(career)不等於工作(job),有人說我要找一個八小時制的工作,這八小時我賣給公司,好好賺錢,八小時之外才是我自己要做的事情。我想最理想的狀態是工作和事業聯繫在一起,最好的工作是把個人志趣與賺錢相結合,每天上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家也許馬上想到搞科研是最好的工作,科學的確是非常好的事業,也是很好的工作,好在哪裡呢? 首先,你是自己的「老闆」,你自己可以決定要去做什麼,怎麼做。第二, 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研究,。是創造性的勞動,,是玩。 國家給你付錢,,讓你玩.。 每天上班就是玩。 那有多好啊? 第三,沒有固定的時間,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什麼時間上班就什麼時間上班。 第四,,你會到世界各地去參加學術會議,訪問大學研究所,做演講。 我一年要旅行好多次,在世界各個地方,你能看到各種各樣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地方。並且可以追尋自己的興趣,如果你對建築有興趣可以到世界各國去看建築,你對雕塑有興趣,就去欣賞世界各地的雕塑,你對民俗文化有興趣,對音樂有興趣,你都可以去學習,欣賞。

當然,不單單是我這樣認為,里查德·費曼(Rchard Feynman)的觀點跟我差不多, 費曼是一個很特殊的物理學家,他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參與制造原子彈,他的特殊之處不僅僅在於他的科學貢獻。別人推選他做院士,他不做,即便得了諾貝爾獎他也不做院士,他的書——《發現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我覺得是研究生必讀的。他說做科學是一種樂趣,他把科研看成玩耍,當達到這種境界就完全把事業和工作結合起來了。 我覺得他堪稱科學家的典範,做科學不單純是發表論文,而是追求對科學的興趣,,並對人類社會作貢獻.。現在很多人做科學是為了發表論文,因為論文是敲門磚,可以拿來實現其它的目標。 發表文章可以拿更多的錢,可以更有名更有地位,諸如此類,這是很可悲的。很多人這樣去做,不光在中國,美國很多人也是這樣。但費曼不是,他做科學完全出於個人興趣,而不僅僅是為了發表文章,不僅僅是要影響力(大家都知道引用次數(citation impact)),甚至不是為了得到諾貝爾獎,這才是崇高而純粹的科學。

我現在回過頭來講教育,教育也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再具體些,大學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最近我花了點時間對普林斯頓大學做了些研究,雪莉·蒂爾曼(Shirley Tilghman)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她原來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分子生物學家,後來成為基因組生物學家(genomic biologist),然後慢慢變成科學界的領軍人物。最近五年,她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由科學家成為行政領導,再變成教育家,最後轉變成思想家,也許你會感受到她思想的演化。最近我聽了她對本科生做的一個演講,在演講中她提到本科教育的目標。她說,本科是人生很重要的階段,它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你發現最喜歡、最熱愛、最有興趣的事情。第二個目標就是發現或者了解你的性格,通過教育你要慢慢認識到自己的個性和特點,長處和短處。對自己能否比較深刻的認識, 對你未來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中國大家考慮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遠遠不夠。 譬如,我對自己個性長處短處的了解還是比較充足的,我的空間記憶(station memory)就很差,開車的時候經常開錯,這是我的弱點。有時候我和朋友們私下也探討,想想自己的長處在哪裡,短處在哪裡,個性是什麼。 本科生教育的第三個目標就是通過學習提升能力和技巧。

人生與事業:目標與過程的平衡. II

下面,我們來討論第二個問題——過程。再次提到普林斯頓校長雪莉?蒂爾曼,她在講怎麼樣培養樂觀精神實現目標時,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你已經明確的了解了你想要做什麼,那麼對你來說普林斯頓可能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地方。」這句話讓我感慨良久。我在普林斯頓訪問的時候,看到一群中國新生的家長,他們第一次來, 就問普林斯頓的領導,你們怎麼做可以使我的孩子畢業後上哈佛醫學院,上斯坦福法律學院,或者上麻省理工商學院,學校領導反反覆復跟那些家長們說,孩子剛剛進大學,你要給他們灌輸的不是怎樣出大學,而是怎麼過好這四年,大學四年是人生很重要的經歷,在四年里不光是要學習,還要去感受。上大學不僅是為了從大學畢業,拿學位,也不僅僅是學知識長本領,上大學本身是一個過程,一種經歷。一個人一生有多少個四年? 這四年是你人生的黃金時代,你要好好的體驗這四年,而不是一進大學就想到畢業拿文憑的那天。有一個很典型且很讓我震驚的事情,我在訪問麻省理工大學時,那裡的老師告訴我,麻省理工所有的課程全部都被錄像並放在網上,所有的有名教授的講座都可以下載。既然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免費看到麻省理工的課程,那麼為什麼還要到麻省理工讀書呢?到麻省理工讀書是一個過程,跟在網上哪怕做所有老師布置的作業,聽所有老師講課都不一樣。上大學不是一個簡單學習課程的過程,你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不僅僅是在學老師講的知識,還在學老師的風格,老師的個性,老師的特點,老師的做人方式……這才是真正的學習。而且,在學校四年,絕大數情況下你不是在上課而是跟同學朋友在一起,朋友會影響你的人生。你參加各種各樣學校組織的活動,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志願活動,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大學的性格和大學的文化,這些大學文化能夠熏陶每一個人。所以, 麻省理工雖然把所有的課都放到了網上,但你光靠上網是不能變成一個真正的麻省理工學生。總之上大學就要去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天,做好這個過程中的每一件事情。

說到享受生命的過程,沒有人比蘭迪?鮑什(Randy Pausch)更有資格。鮑什是一名46歲的計算機教授,但是他的名氣卻不是因為自己的學術成就。鮑什因為得胰腺癌已經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演講, 一年一度的「最後的演講」,這往往是邀請八九十歲的有終生成就的人來講最後一課。

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ndy_Pausch

那次請他來,大家都懷著非常沉重的心情參加,因為他的生命只剩下最後幾個月了。結果他在台上談笑風生,做俯卧撐,講笑話。他說:「我不想你們感到悲傷,而希望看到你們快樂。」整個演講洋溢著對人生的樂觀,充滿了幽默。他知道自己活不過聖誕節,但是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你看不到任何一點悲哀絕望的東西,整個演講充滿活力、幽默和情趣。這就是NBC,CBS等大的媒體都採訪他的原因。他的演講下載量是最高的,在美國家喻戶曉,即使老百姓也都深刻地體會到他的人生觀——無論生命還剩幾天,都要好好的去享受這個過程,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這一切。

還有我個人的一個體會,有一次兒子送我一本書——《放慢你的生活腳步》作為禮物,書中說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技術越來越先進,從座機到手機,從簡訊到電子郵件到網際網路,高速公路地鐵飛機越來越現代化,但是唯獨沒有看到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輕鬆,反而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少,整天都在忙忙碌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生難道就是為了做很多很多事情嗎?書的主題就是讓我們放慢腳步,享受過程,去欣賞, 體驗每一件事, 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17歲的兒子就用他自己的方式批評我整天忙忙碌碌,跑的太快,忽略了享受過程。他後來又寫了篇文章,也是這個觀點,說出生在我們這樣的家庭,覺得少了些什麼東西。他喜歡小提琴,他說拉小提琴的目的不是將一首曲子從頭到尾準確無誤的拉完,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體驗, 好好演奏每個音符, 讓自己讓聽眾都得到美的享受。我讀了之後很受震撼。

我做演講時經常引用一個例子,加百利?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是哥倫比亞的作家,他的書《滄桑閱盡話人生》(Living to tell the tale)中也反映了類似的思想,」生命的真諦不是你活過多少,而是你能記住和描述多少(Life is not what one lived, but what one remembers it and how one remembers it in order to recount it)。一般你能記住能描述的往往是比較重大比較意義的事. 生活中的事情如果忘掉了,等於沒有活過。其實你的人生,你的燦爛你的色彩,全部都在你的記憶里。從某種意義上說,記憶才是你的生命。我拿這個例子來說回憶是多麼重要,也說明過程非常重要,而且你要記住過程,這就是經驗。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過程往往比目標更重要。林肯有句名言,人生的價值不在與你活了多少年,而在於每一年中你有多少精彩的生活(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有的人即使活到百餘歲,其生命沒多大意義,有的人生命非常短暫,但卻非常燦爛,燦爛到能夠照耀到幾百年後直到今天。蘇格拉底很早就被人殺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思想今天還閃閃發光;莫扎特英年早逝,但是他創造的音樂至今使世界為之傾倒。威廉姆?布羅迪(William R. Brody)是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的校長,他說不要問自己要做什麼,而要問自己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的意思是不要過多思考我要做什麼事,而要去想我要怎麼活。我覺得這句話很深刻,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即要強調過程而非目的。

當然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困難,你怎麼來對待這個艱難的過程呢?這裡我要講一個人,詹姆斯?斯托克戴爾( James Stockdale)是越戰期間被俘的美軍最高將領,被俘後他受了二十多次拷問, 因為他官位最高,所以經常被帶去電視台錄像宣傳如何優待俘虜。這種場合,他會拿著凳子砸自己的臉,把自己砸的鼻青臉腫,或者拿刮鬍刀把自己臉上刮的都是血,使敵人沒法拿他做宣傳。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產生兩種人,一種是覺得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被釋放,美國政府會救我們;另一種是認為自己沒有希望了。斯托克戴爾認為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他認為首先要有信心,總有一天自己會被釋放的,但是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這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正是靠這種理智的樂觀使他後來發明一種使得監獄裡其他的美國俘虜兵可以互相聯絡。在歷盡八年的磨難後斯托克戴爾終於獲釋。他出獄後,根據他與在美國的太太的書信,寫了一本書,叫做《戰爭與愛情》(In Love and War)。斯坦福有個教授用他做例子,命名為斯托克戴爾原則, 來闡釋成功企業應有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即將種種難以忍受的經歷變成人生的一大財富(I can turn the experience into the defining event of my life, which, in retrospect, I would not trade).艱難,挫折,你是不能選擇的,當上帝把不幸降臨到你頭上的時候你可能毫無辦法,但是你可以選擇怎麼來面對。正如有人對命運的解釋為「你無法選擇自己會遇到什麼,這就是命,但是你可以決定如何面對,這就是運。」 你經歷面對的過程最後將變成你個人獨特的歷史與經歷。所以斯托克戴爾說, 這種艱難曲折的經歷, 是金不換的. 豐富你的經歷,因為它造就了你這個獨特的人。每個人的經歷,你去了哪些地方,交了什麼朋友,經過什麼事件,最終都闡釋了「你是誰」。今天我可以站在這裡講這麼多東西,也正是因為我有這麼多經歷去定義我自己。人的品質, 魅力, 個性, 往往是從艱難挫折中發展出來的。

人的性格往往是在困難中發展完善的,布克?華盛頓( Booker Washington)是美國早期的反種族歧視的黑人領袖,他有過這樣一句名言:「衡量成功的標準, 不是你最終達到的目標,而是你克服的多少困難而達到那個目標。」 同樣的成就,經過艱難困苦後達到的,我想會更有意義。很多人知道蘭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是一名無出其右的自行車運動員,他在環法自行車賽連續7次獲得世界冠軍,環法自行車賽可以算是所有運動裡面最艱難的,但是更值得驚訝也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在1996年,他得了睾丸癌,並且擴散轉移到腦子裡,他做了手術和化療,一般來說能活下來就不錯了,但是他在患病以後,還連續7年參加世界上最難的運動並拿到冠軍,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他後來寫了一本書,It"s Not About the Bike(中文書名為《阿姆斯特朗傳》),他說自己在成功之外的東西更值得體會和學習,所以這本書叫做It"s not about the bike,他說「假如沒有癌症的話,我還不一定能贏環法自行車賽,它給了我新的力量。」是癌症這個經歷造就了今天的阿姆斯特朗,使他變的與眾不同。

我最後的建議是,你到底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要努力去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與熱情所在。當你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你要想辦法追求最好,追求卓越,在追夢的過程中,你會有一個精彩的過程,一個輝煌的人生,追求每一天的過程,享受每一天,快樂每一天。一言以蔽之,做個好夢,然後去實現它。

推薦閱讀:

有哪些故事看完彷彿度過了一生?
它沒有輸給自己,只是輸給了嘴
情感語錄|感悟人生愛情
影視與慈善——邵逸夫輝煌的百年人生
用佛法打造幸福人生

TAG:人生 | 目標 | 事業 | 平衡 | 魯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