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文史巨人,光耀古今——淺淡司馬遷和《史記》
01 司馬遷的簡單生平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龍門人(今陝西韓城縣北)人。出生在公元前145年,他的卒年沒有明確的記載,大約在漢武帝末年。
司馬遷生活的這個時代,是漢武帝執政的時期,這個時代是漢代最繁榮強盛的時期,經濟上繁榮,國家實力雄厚,在這種情況下,漢朝開始大規模的開天闊地,開始對外用兵抗擊匈奴,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舉措。
漢武帝採取了加強統一的措施,採取了一些文化建設方面的措施,為了適應經濟的需要,採取了經濟上的一些措施,實行嚴格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可以說,這是歷史發生巨大轉折的時期,也是各種矛盾充分顯露的時期,同時這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璀燦的時期。
漢朝歷史上,很多著名的人物,都生活在這個時期。政治上,董仲舒,公孫弘,這些提倡獨尊儒術的人物,經濟上桑宏羊,軍事上衛青,霍去病,外交方面蘇武,張騫,文學藝術方面司馬相如,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人物。
時代為他創造史記,創造了條件。時代造就了司馬遷這個文化上的巨人。
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其家庭有著悠久的史官文化傳統。祖上的這些經歷,也會影響到司馬遷對軍事和經濟問題的興趣。其父司馬談於漢武帝建元年間擔任太史令,恢復了家族的史官傳統。
在中國古代,史官是保存掌握文化的人,史官他不直接處理政治事務,管理百姓,但是通過他的歷史記載,對於統治者的行為,是非做褒貶,做評價,他們有自己的傳統,剛直不阿,秉筆直書。
司馬遷生活在這樣一個有史官傳統的家庭里,另外,司馬氏的祖先也有其它層面有成就的人,他的八世祖叫司馬措,這在歷史上有記載,是秦國著名的將領,對於秦國開發蜀地,佔地現在的四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司馬遷在很早的時候就立場做一個史官,同時他對於軍事問題和經濟問題也感興趣。這都和他家族的關係有關。
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初年,擔任太史令,做史官司,這就恢復了史馬氏家族的史官傳統。
司馬談生當黃老思想流行的西漢前期,其思想兼采各這而偏重於黃老。他著有《論六家要旨》,文中評價了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學派,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收錄了這篇文章。
司馬談又是一個著名的學者,他生活在一個黃老思想流行的時代,司馬談是一個道家人物,信奉黃老。
評價當時的六家學派,其中司馬談對前面五家各有褒貶,就是認為他們在治理國家方面有長處也有短處,而唯獨最推崇道家,認為,道家能夠兼取眾長,融會貫通,而且能夠應物變化,與時俱進,這適合做管理國家的指導思想。
司馬遷少年時生活在故鄉,十歲開始誦讀古文經傳;二十歲時,用幾年時間作過一次遠遊。二十七歲時,司馬遷入仕為郎中。這些經歷,為日後寫作《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用先秦文字所記載下來的那些個書籍,後來他就到了長安,大概那時他父親在做太史令,他繼續學習,他父親曾經讓他向著名的儒家學者董仲舒學習,所以,司馬遷從這個時間開始接受儒家思想,並信奉儒家思想,在這一點上,他和他的父親不一樣。
他受儒家的影響很多,他的父親是道家人物。
這也不奇怪,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朝廷從推崇道家,到獨尊儒術的一個轉變時期,這種轉變就體現在司馬遷父子兩個人的身上。
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在父親的幫助下,司馬遷用幾年的時間作了一次遠遊,他這次遠遊範圍非常遠,他從長安出發一直向南到了現在的湖南,然後又從湖南一直往東,又到了浙江,又北上到了現在的山東安徽,再經過河南,回到陝西。
前後用了幾年的時間,期間,他在各地參觀考察了很多歷史遺迹,了解了各地的民情,掌故和史料,這為他日後寫《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通過遠遊,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精神境界更加的擴大了,這對他寫史記還有很大的影響。
遠遊回來之後,司馬遷在二十七的時候,開始做官,做郎中,這種官是皇帝的隨從人員,在皇帝身邊,晚上給皇帝值班,白天給皇帝做生活上的服務,官位不同,但是能夠在皇帝身邊,能夠受到皇帝的了解,司馬遷之所以做這個官,當然和他父親有關,因為漢朝規定,父親在朝廷做官,就有資格保舉自己的兒子,在朝中做郎這樣的官。
在做這個官的過程當中,司馬遷多次隨從漢武帝,到各地出遊,還曾經受命出使西南夷,就是現在的四川雲南這一帶,這些經歷都更一步加深了他對各地的山川地理,歷史掌故,人文風情的了解,這些對他日後寫《史記》就很有幫助。
司馬遷出使西南夷歸來時,司馬談在病榻前向司馬遷交代了自己想寫成一部歷史著作的遺願: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就在這次司馬遷出使西南夷歸來的時候,家裡發生了一件大事,朝廷也發生了一件大事,朝廷發生的大事是封禪,漢朝建立之後,很多大臣都提出皇帝應該要封禪,但是都沒有實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了,經濟實力增強了,漢武帝雄心勃勃,所以他就要封禪。
人們認為,這簡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聖典,大家都衷心的希望能夠參加這個聖典,一群人馬浩浩蕩蕩的向泰山進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就走在這個行列當中,他作為一個史官,他要參加封禪,他想記載這個千載難逢的盛況。
可是沒想到,當走到河南洛陽一帶,他就病了,一病不起,這個時候,司馬遷正好從西南夷回來,就來到了父親的病床前,父親就在病榻上向司馬遷交待了自己的遺囑,他說自己有一樁願,就是要寫成一部歷史著作,現在我們的國家如此的興盛,我作為史官有責任,把國家的強盛,把那些忠臣義事,名君賢相,他們的事迹記載下來,但是我身體不行了,寫不了了。
我死了之後,你一定要做太史,繼承我的事業,做了太史之後,一定不要忘記,我想寫的這部書。而且他說,真正的孝順,最高的孝就是要使自己揚名,名垂後世,就能光宗耀祖,也能使自己父母的名聲跟著傳出去。
假如司馬遷不出名,人們恐怕也不會知道還有個司馬談。
所以,司馬談說,最大的孝就是揚名於後世,可以把父母的美名流傳於天下。
這裡面呢,就給司馬遷交待了兩項任務,而且這兩項任務又是統一的,一項任務就是寫史記,另一個項任務就是要傳名於後世,你有名,我也跟著你有名了。
父親的這個遺願,對司馬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司馬遷後來回憶這個事的時候,他寫道,我是在病床前流著眼淚,向父親承諾一定要完成遺願。
兩年後,三十八的司馬遷繼你職為太史令。在漢武帝以前,曆法有些不正確的地方。他首先參與了《太初曆》的修訂,到了太初元年(前104),他繼承父志,發揚孔子作《春秋》的傳統,開始寫作《史記》。
天漢二年(前99),李陵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被俘。後來又投降了匈奴。司馬遷當武帝問及此事的看法時,觸怒武帝而下獄,定為「誣上」之罪。最後被處以宮刑。
那麼,在寫《史記》的過程當中,司馬遷又遇到了一件大事,當時朝廷有一個將領叫李陵,他是名將李廣的孫子,他隨著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妺夫,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想讓他立功,派他率兵出擊匈奴,可是到了北方,李廣利沒遇到匈奴,而李陵率領的偏師也就是少量部隊,卻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一開始李陵帶著士兵們浴血奮戰,殺傷了很多敵人,獲得了一些勝利。但最後呢,寡不敵眾就失敗了,李陵兵敗被俘。
被俘之後,後來又投降了匈奴,消息傳來,漢武帝勃然大怒,漢武帝曾經問司馬遷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司馬遷就說,李陵這個人啊,平時表現還是不錯的,他勇敢善戰,受士兵擁護,這是他是兵少,所以失敗了,失敗之後他不死被俘,大概是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將來找機會再報效漢朝。
司馬遷他持這種看法,司馬遷這麼說,卻沒想到使得漢武帝大怒,認為他這是故意的貶低貳師將軍,李陵兵敗被俘你不批評他,就等於是貶低貳師將軍,讚揚李陵稱他能征善戰,於是就把司馬遷下獄。
那些審判官都是看著皇帝的臉色行事,就給司馬遷定了一個「誣上」罪,就是欺君之罪,這可是大罪,按照漢朝的規矩,犯了罪可以拿錢贖罪,但是司馬遷家裡面沒有那麼多錢,他的朋友也沒有人救他,最後司馬遷就因此而受了宮刑。
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以頑強的意志,繼續撰寫《史記》。完成後不久,司馬遷即與世長辭。
征和二年(前91),任安犯罪將被處決,給司馬遷寫信求助,司馬遷作《報任安書》,訴說自己無辜受刑的悲憤,表達隱忍苟活,發憤著書的決心。
司馬遷寫作一篇作品,叫《報任安書》就談到了寫史記的過程,寫自己受宮刑的過程。
他說你現在請我向皇帝說情,我現在是什麼身份,我現在也只是苟活而已,我沒有心思管這些閑事,我受了宮刑,人們都看不起我,我是一個宦官,我之所以不死,因為沒有實現自己志願,我要完成父親交給我的任務。
他就講自己無辜受刑,述說悲憤,表達自己隱忍苟活,發憤著書的決心。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這就是司馬遷對於創作的看法,也是對人生的看法,是留名後世的手段。
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推薦閱讀:
※文史雜談 制度禮儀篇
※張之洞的《書目答問》中的「應有鉤乙分,書本無」是什麼意思?
※文史網 – 帶您看看100年前的故宮
※漫談蚊帳
※文史隨筆 諸葛亮調虎離山打敗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