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墓收費說起
近年來的歐洲旅遊,由於意識形態的關係,一些特定的景點,比如德國小城特利爾(馬克思故鄉)、布魯塞爾廣場的白天鵝飯店(《共產黨宣言》誕生地)、倫敦大英圖書館(馬克思讀書處)、巴黎拉雪茲神父墓地(巴黎公社社員牆所在地)等地,這些過去一直以蘇聯東歐遊客為主的景點,已為大批中國遊客所取代。
位於倫敦北部海格特墓地的馬克思墓,也是中國遊客經常到訪的景點之一。海格特墓地其實是一座公墓,在這裡長眠著除馬克思外還有斯賓塞、法拉第、狄更斯等世界級名人。馬克思墓是一塊2米多高的墓碑,上端是馬克思的青銅頭像,碑座上端銘刻著《共產黨宣言》的結束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面是馬克思另一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墓其實是包括其夫人、女兒、外孫等的多人合葬之墓。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發達國家,許多公益或文化類的景點是免費的。然而,據澎湃新聞社2015年11月5日報道,海格特墓地管理方宣布,馬克思墓不再免費參觀,參觀者需付費4英磅(約40元人民幣,相當我國門票)。此事報道後,網上竟然出現了這樣的標題——「想參觀,請繳給資本主義40元!」還有更刺激的——「見共產主義導師,付帝國主義英鎊。」
1975年,當地一些居民為保護這塊墓地,成立了一個民間組織——「海格特墓地的朋友們」,成員多是老年人,並於1981年獲得了墓地永久所有權。30多年來,這個組織一直獨自擔負著墓地的清掃、維護和修繕工作。維護、修繕佔地20公頃的公墓,所需費用很難忽略不計。為使護理工作持續下去,該組織決定向參觀者收取一小筆費用。金錢一旦與馬克思掛鉤,似乎產生了意外的效應。且不說,墓地管理方根本沒有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高大上」,馬克思生前也從未否定必要勞動報酬的支付,他所重視的只是勞動者創造的全部價值在支付了勞動力價值之後的剩餘部分。
對於收費的批評是由《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引起的。該報使用了駭人聽聞的標題——「資本主義死亡了?」報道稱,英國青年政治活動家本·格林耶茲基表示:「這事兒非常噁心。馬克思墓沒有了諷刺的深度,從馬克思身上牟利的卑鄙資本家卻大有人在。」他拒絕付費參觀,只能隔著圍欄看上一眼。對於公墓管理方的批評主要來自「馬粉」,他們純潔地認為收費會影響馬克思的名聲,而不在乎墓地的私人性質。人們對「海格特墓地的朋友們」的宣言當然也不屑一顧——「我們依靠諸位參觀時支付的錢款維護和改善海格特墓地。……我們不受地方議會控制,不被地方議會資助。我們收到的所有善款都將用於墓地的保護:我們不牟利。」
馬克思並不是英國人,他因一生致力於埋葬資本主義而為許多歐洲政府所不容,從而成為一個有國難投的「世界公民」。正是在英國這個資本主義的根據地,馬克思不僅從事了推翻資本主義的學術活動(著述《資本論》),而且從事了推翻資本主義的政治鬥爭(組織第一國際),並最終長眠英倫,埋骨倫敦。人們讚賞馬克思這位偉大的思想家,也無不讚賞英國社會巨大的包容性。在當今世界,我不知道還有哪個國家會為自己制度的「掘墓人」保留一塊紀念地,而且給予了這位「掘墓人」恆久的尊重。
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資本論》。這個一生研究商品、貨幣的學者,在他生前缺乏的正是生活必需的商品與貨幣,只能依靠恩格斯的接濟解決無米之炊。馬克思並不排斥貨幣,他排斥的只是隱身貨幣之後的剝削關係。這些理論在當今時代受到了質疑與挑戰,這些實踐在當今世界遭遇了挫折與失敗。不過,我有些僵化地認為,人們質疑與挑戰的理論,並非馬克思理論的精髓,而是自身過時或者別人篡改了的部分;遭到挫折與失敗的,也並非馬克思學說的全部,而是蘇聯模式篡改的版本。而這一學說在北歐部分國家的實踐與成就,則提供了反證。
毋庸置疑,馬克思作為一位偉大學者,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尊敬。埋骨異國的馬克思,100多年來,其墓地一直受到人們的保留與維護;世紀之交,馬克思在倫敦又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就是有力的證明。生前的馬克思不是國家元首、政黨領袖,不可能為自己構築豪華的陵寢與莊嚴的享堂。自稱按照他的理論和學說,推翻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了新的國家政權的信徒們,不少成為壟斷了權力、資源、真理的元首與黨魁。
據說,馬克思逝世時,其葬禮十分冷清與寥落,其墓碑也十分寒酸與簡陋。然而,這個異常發達的大腦,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思想的意義上,馬克思從來不是「無產者」。他的理論,他的思想,總是因獨佔而走樣,因壟斷而變形。馬克思之後的不肖子孫們,甚至比他們推翻了的沙皇與總統,還要跋扈與腐敗,儘管他們聲稱「死後去見馬克思」,馬克思的在天之靈未必承認這些權勢熏天、腰纏萬貫的「信徒」與「馬粉」。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
※劉仲敬:馬克思的股票 | 冬川豆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
※馮天瑜:馬克思的封建觀及其啟示
※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