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李善長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大風歌

開國皇帝一定想殺功臣,但有的能殺,有的不能殺。殺功臣是皇帝成為「孤家寡人」的第一步,殺了麾下的老戰友老夥計,皇帝才能睡得安穩。

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養、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

劉邦一個區區亭長,數年內滅秦平楚,與其知人善任的品格不無關係,然而登基之後,他又對昔日的戰友揮起屠刀。

打天下時,這些文人武將是寶,等到天下太平,這些謀士猛將就是草,是皇帝心頭的一根刺。

皇帝害怕,執掌六合的天子也怕這些互相都知根知底的老朋友。

鄭宏衛在《開國功臣宿命論》中提出,開國功臣的三種歸宿:誅殺(劉邦、朱元璋)、供養(劉秀、趙匡胤)、任用(李世民)。而產生不同歸宿的五個條件則是:登基年齡(考慮到嗣君年幼,避免功臣驕橫篡位);帝王氣質(文化素養如何);功臣才略(是否文武雙全,能夠適應國家形式的變化,出將入相。);君臣關係(君臣之間的親戚關係、朋友關係、鄉黨關係,君臣之間是否互相信任,功臣何時投奔,感情是否經過考驗);內外形式(國家內外動蕩,必然首先處理這些問題,當國家太平了,首要矛盾就變成了如何處理功臣)。

歸根結底,開國皇帝殺功臣就是害怕被篡位。

1.劉邦與異姓王

建國初,劉邦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苗、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這七個人相當於漢王朝的七大元帥。此外劉邦還封了許多的侯,這些就是西漢的開國大將、上將。

七個異姓王中,第一個被殺的,就是西漢第一功臣楚王韓信。

國士無雙、一飯千金、多多益善、胯下之辱、十面埋伏、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推陳出新等成語都來自於韓信的故事。

時人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他原先在項羽陣營,不被重視,便投奔劉邦,結果也不被重用,他一氣之下出走,蕭何得知,放下手中的事情馬上去追他,害的劉邦以為蕭何叛變投敵了,後來有一齣戲叫「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重用韓信,便打敗了項羽,論功行賞將韓信封為楚王。

春秋時期,范蠡與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但范蠡看出了勾踐是「可以共貧賤而不可共富貴」,勸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種不聽,結果是范蠡歸隱,文種被勾踐殺掉。

范蠡看到了勾踐的性格問題,所以才能全身而退,逍遙自在,成為後世尊稱的「商聖」。然而勾踐的性格問題,是後世皇帝們的通病。

當時也有人這麼勸韓信,說你已經功高蓋主了,必定會被劉邦猜疑,而且你又掌握大軍,皇帝一定會想辦法除掉你,既然這樣,還不如自己起事造反,也不至於束手待斃。

這種話,在劉邦與項羽對峙的時候,已經有人說過了,謀士勸韓信造反,與劉、項三分天下。但韓信始終沒有流露出一絲反意,他對那些人說,當我落魄的時候,劉邦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這樣的恩情,我怎能造反!

韓信當然沒有造反,他「被造反」了。

「有人」誣陷韓信造反,劉邦剝奪了他的楚王王位,旋即又封他為淮陰侯——既然剝奪了他的王位,便是確認韓信造反,又為何再授予他爵位?若秦檜在此,必然會說,謀反之事「莫須有」。

發生了這樣的事,君臣之間齟齬,信任度再次降低。劉邦害怕韓信報復,韓信也害怕劉邦再次捏造罪名懲罰他。後來,劉邦領兵平亂,他的妻子呂后與肱骨之臣蕭何密謀誅殺韓信。

圖為網友@夏阿 再創作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當初是蕭何追回了韓信,才有了後來韓信的赫赫戰功,但也是蕭何,最終將韓信送上了死路。

事實上,沒有人再相信淮陰侯韓信的忠誠了——一個不世出的兵神,在軍中威望極高,部將滿天下,可謂一呼百應,竟受此奇恥大辱,怎麼可能忍受得了?

蕭何將韓信騙入宮,在「未彙報劉邦」的情況下,與呂后殺之於長樂鍾室,並夷其三族。誅殺開國第一功臣,若無皇帝首肯或暗示,誰敢如此?

野史稱,劉邦當初封賞韓信,因其功大,便承諾以後無論韓信犯下了什麼罪,都是「五行不殺」,就是說,看到金木水火土任何東西,都不死,也不能用金木水火土的東西殺韓信,其實就相當於免死。然而蕭何與呂后殺韓信時,以絲縛其手足,蒙於眼上,則不見五行,又將他置於美玉之上,玉非金非土,也不在五行,最後用非金非木的竹蔑,殺死韓信。

後人評價說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他寫輓聯說「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當初他因漂母之飯而活命,最後又死於呂后之手。

2.朱元璋與淮西幫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據張宏傑在《朱元璋屠殺功臣始末》中統計,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賞開國功臣,一口氣封了六個國公、二十八個侯爵,姑且先稱之為六元帥、二十八上將。

隨朱元璋起義反元的大多是他的朋友夥伴,這些人也逐漸在戰爭中成長為一方大將。朱元璋登基之後,大力封賞這些老朋友,然而當他覺得這些老戰友威脅到他的統治時,他也會毫不留情地下手。

這些元帥將軍們大都出身於同一個地方,六個國公全是淮西人,二十八個侯爵也基本是淮西人,而且以鳳陽人居多。這種情況和共和國的情況類似,元帥大將們集中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而且很多將軍們甚至都來自同一個縣城,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一共出了223名將軍。

雖然如此,老鄉情誼也不能防治皇帝的猜疑,夫妻之間尚有同床異夢,名利動人心、人心隔肚皮,皇帝擔心自己的小夥伴也再正常不過了。

當朱元璋還精力充沛的時候,他自信能夠鎮得住這些老朋友,他的生命還有很多時間,他想像著自己一邊與老朋友自然終老,感情依舊,一邊看著太子朱標逐漸成長為合格的帝國繼承人,並在自己死去的時候,接手一個太平、馴服的國家。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標生性懦弱,功勛公侯又逐漸飛揚跋扈,事必親躬地治理國家也耗費了他太多的精力,他很擔心自己早早地死去,那些老夥伴會更加驕橫,成為繼任者的阻礙。

太子朱標的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的年齡,使他的這個念頭愈發強烈。

「你們不跟著我孫子走,那就讓你們跟我走!」大病之後身體每況愈下的朱元璋或許曾這樣想。

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皇帝的權力空前強大,此後,朱元璋愈發肆意地屠殺任何有礙於其統治的文武勛貴。

發動了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朱元璋將大明朝的文武大臣清洗了一遍,剩下的不是潛首縮身苟全殘命,就是搖尾乞憐唯唯諾諾。

開國公侯幾乎全滅,僅藍玉案便殺了二公、十二侯、二伯,史書記載功勛集體的落沒:「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

【參考文獻】

1、《開國功臣宿命論》鄭宏衛

2、《韓信: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中天

3、《西漢功臣貴族的興亡》吉書時

4、《朱元璋屠殺功臣始末》張宏傑

5、《朱元璋猜忌心態與明初功勛群體的覆滅》楊現昌


推薦閱讀:

劉邦成功的最大助力竟不是韓信張良,而是不起眼的他!意想不到
那個虐死西楚霸王項羽的少年(二)服務精英
國士無雙:韓信如何得到劉邦重用
忍勇大將軍 韓信定中原
韓信被殺之謎:韓信他到底該不該死?(2)

TAG:韓信 | 劉邦 | 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