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唯生論】:生命的動能(誠)


各位同學:

中國人的大發現

上一次我們講唯生論的道德觀,已闡明道德就是人類共生共存共進的,又說明行道必先修道,古人所謂由修道而至行道的步驟,有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個,總將此八者約而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再將此五者約而為智、仁、勇三達德(行道之為德),最後則歸於一個『誠』字。所謂『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這種倫理思想,係運用歸納的方法把整個行道的步驟一層層融合,行道的節目,一次次簡少,這種『博施而約守』的系統知識,是很合乎科學的。

大家要知道:古人能夠把一切的道與德最後歸納於一個「誠」字,這不是一件隨便可以想得出來的:實在是我們往哲絞了多少腦汁,苦惱鉆研然後成功的一個大發現。這個發明的有無,也就是東方文化與西洋文化殊途進展的一個根本所在。

誠的本質

這個道理,我們要能懂得,一定要從誠的本質講起:我們從前講過,宇宙萬物一切的動能都是由為萬物元始之元子底動能而來。現在我們更要進一層說明:此種元子的動能形之於一切物質者即所謂「熱」,形之於一切精神者即所謂「誠」。宇宙間一切的生命,都是由元子構成,都兼含物質和精神二者。所謂熱和誠在本質上都是元子的動能,在宇宙間同為生命的動力(熱即誠,誠即熱,所以我們常常把「熱誠」二字合用於一處)。宇宙既充滿著生命,所以也就充滿著「熱誠」,孔子臨流而嘆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中庸所謂「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這都是讚嘆宇宙間生命的奔放不停!也便是說明「熱誠」充滿了宇宙,推動了一切。

就整個宇宙或者說一切生命的元始來講,熱誠固然在本質上同屬元子的體能之一動二面,但是自從元子的靜質與動能分別形成了物質與精神的時候,表現於二者之動能,或者說二者的動力,便也同時分為「熱」與「誠」,有如一幹之二枝。即熱是一切物質的原動力,誠是一切精神的動能。又拿人和物(普通所謂物)來比較,人的精神超過一切的物,所以就生命力內容的比量來講,可以說誠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熱是自然界(一般的物)生命的原動力。再說人的身和心分開來講,我們可以說熱是是(物質)的動力,誠是心(精神)的動能。

總之:「誠」是宇宙一切精神的動能,在本質上與為宇宙一切物質的動力的「熱」同屬元子的動能而為宇宙一切生命的動能。

中西文化的分野

誠的本質既已講明白了。現在可以囘頭來解釋我剛才所講「誠的發現之有無爲中西文化殊途進展的一個根本所在」這一句話,我們以為中西文化之所以會殊途進展,而一個成為畸形的(精神文明),一個成為畸形的(物質文明),就是由於西洋人最初發現了物質的重心(Center of Gravity of A mass)和物質的動力(熱);而中國人則最初發現了精神的重心(Ceuter of spirttuality)——中庸(The goden mean)和精神的動力(誠),於是西洋人就物質的分析而得物之原理(理化),中國人就人來分析而得為人之理(道理),西洋演理化而為科學,用之於機械以成就其輝煌燦爛之物質文明,中國演進而為倫理道德用之於人事而成就我崇高偉大之精神文明,此二者之長短優劣我在「生命的光輝」的演講中也曾有所論述,大家不妨參證。總之西洋人發現了物質的動能拿來造物而成功了物質文明,中國人發現了精神的動能拿來行道而成功了精神文明。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熱是造物的動能,誠是行道的動能,中西文明就是分別發揮這兩種不同的動能而來。

情慾之消長與誠

我們要懂得誠何以是行道的動能,就先要懂得性。性者,天賦與生物、生存、進化的智能(詳見生命的潛能)。此智能之消費,一部份用之於成己,一部份用之於成物。用於成己之一部份性叫做「慾」,用於成物之一部份性叫做「情——以公式來表明即:

性(全部智能)=成己之智能+成物之智能=慾+情

「慾」就是自己所有的精神與物質(或簡稱智能)用心不已而不足之部份(其值爲-[負號])須取給於身外者,「情」就是自己所有之精神與物質有餘而用之於成物之部份(其值爲+[正號]),須用以爲人者,生既是當然而必然的,成己又是成物的基本,所以「慾」並不是不應當有的,不過若是一個人慾超過他的成己所必需與應得之分量,那就叫「淫慾」,淫就是過分,就是「惡」。同樣「情」如果用得太過,而目的是為己「即非為成物」,那也就失乎中道,近於「溺濫」。所以性的善惡,不是決於性的本身,而完全要依照情慾配合的分量來決定,即:

性=慾+情

1.慾情,則性=+X……善——誠之進

2.慾=情,則性=±X……中——誠之始

3.慾>情,則性=-X……惡——未誠

由此可知「慾」大於「情」的人(未誠),其生存對於世界毫無貢獻而反多奪取,死了或許倒要好些,「情」大於「慾」而其目的又是爲人(物)的人(誠之進),其造就必大,其生存對於世界亦有所貢獻。至於「情」等於「慾」(誠之始),則為此人最低限度之比例,蓋其生存雖無益於世,亦無損於人也。所以性的善惡與人生之有無意義以及其價值之高下,都可以由此測定。我國數千年以來,爭辨未清性之善惡的問題,或者就此可得一科學的解答,其詳我可以找一個機會再和大家研究(見生命的潛能一文),今天我們所要懂得的,即性的善惡決於情與慾的配合情態,至於其互為消長的機制,或是說要從情慾相等的情狀向情大於慾之途前進所必需之內心的動能,就是誠。一個人如果缺少這種動能則慾不得減而情無從增,身外誘力太強,己身之不能自主,一切陷於被動。這時成己還感覺一天不足一天(人慾無窮),那裏還有成物的精力!所謂「利令智昏」「存其小者為小人」,意即指此。所以一個人必須能誠,然後可以節約其一切的慾使減至於最低限,而發揮其一切的情俾增至最高限。這時成己既有最大的剩餘,成物自然有最多的貢獻!而自己行道的動力也就一天比一天增進無已。到最後就可以表現最大的智能(動力),成功自己及全人類生存進化的最大事業!所以說:「惟天下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又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誠如神」。總之情與慾是互爲消長的,慾的程度又是決定情的增減的,所以人能至誠。

則與天道合一,而表現人類之共生共存共進化。同時,天道雖屬常在,必須人能至誠,然後可以實現。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之過程

誠的過程即中庸所謂「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七個階段。現在我先以圖表之如次,然後在加以說明:

誠之過程圖

整個宇宙的現象,無論是「人」、「事」、「物」,都可以用這個圖來表明其終始。我們可以隨便舉幾件事物來說:就諸天體的構成而言,當混沌初開的時候的宇宙間不過是無量的元子在動,漸漸因向心力的關係,而開始發生核心,許多均衡局勢於焉成形。再由形體的演進,漸漸便顯著起來;既有顯著的形體,慢慢便可看得明白;繼從而因諸星球相互吸引的關係,慢慢就循力學的定律而作有法則有軌道的自轉與公轉。在悠久的轉動中常常要因自身或環境的質能種種變化而起變化,整個的宇宙,是時刻在變化的,雖然最後的將來,宇宙間的星體和太陽系如何變化,我們不能預定,但牠的變化,是永久沒有停止的可能的。其次,再就整個人生的過程而言,也逃不了上面所說的七個步驟,比如我們最初在母胎的時候,不過有一部分生元(精蟲)在自由活動,漸漸則生心成形,結爲珠胎;漸漸則心更長大身體漸具而成為顯著的雛形;漸漸五官四肢具備成為明白的胎兒;漸漸則皮肉滋長機能健全,而有出生之非常的動。出生以後,則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衰,不斷地漸漸改變,最後由衰而死,飄然物化。再次,我們組織團體,也要遵循這種過程的,最初是因為有事實的需要(誠),從而正式發起(形),繼而訂定章程(著),繼而發表宣言(明),繼而開會辦事(動),繼而有些人願幹有些人不願幹(變),繼而有些人脫離此團體,加入他團體(化),不過這種分子在這個團體裡面本為一種生元,然後脫離比團體加入彼團體以後,又已變為另一團體的生元了,於是這些分子所組織的新團體,仍不免於同一歷程。最後我們就拿講演這一囘事來,也可以證明是為誠的道理所支配,是在誠的過程中表現其始終。譬如起初我因為要講演,腦子裡面想東想西,這可說是誠的起點;旋即立出一個講演大綱,於是就變成了有形的東西;再把他充實一下,寫成一個講演稿,就比以前顯著了;再把他修飾整理起來,就更加明白了;於是開始講演這可以說就是動;總而這個講演感動了一般聽眾,使彼等心理有所轉變,這可以說就是變;最後,這許多聽眾為講演者所感化過來,這可以說就是化。總之宇宙間無論是事、物、人,一切的一切,者要受這七個字的大道理的支配,宇宙萬物以此而成,人為諸物亦以此而成,天道人道同一貫也,所以說:「誠者物之終始」。由誠到形著明動變化,階段雖有七個,然而,整個一貫的精神只是一個「誠」字。如果沒有「誠」,就是沒有元子,也沒有動能,當然更無所謂物了。所以說:「不誠無物」。又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還有: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這是講誠必有形,是誠的自然表現。所謂:「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也是誠之當然的結論。不過自誠而明乃自然的結果,古人叫做「性」;自明而誠乃人為的結果,古人叫做「教」。其實由明而誠由誠而明,甚至由誠到動、變、化,或是由動、變、化、再到誠,都是整個「誠」的輪迴,也就是宇宙生命現象的定理。我們應當知道「誠」之作用,洽等於物理中的「熱」之作用;熱能是可以由此能變化而為彼能的,知「熱能」變「機械能」變「電能」,「電能」復變「熱能」「光能」「聲能」等等之輪迴的轉變,並不循著原有的軌道進行,因而經過「誠」的過程可以產生之宇宙各種各樣的新事物,其性質與體態與原來的事物絕對不同。但是其自誠至化之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歷程與階段則絕無異樣亦無停止。所以說:「至誠無息」。佛家所謂輪迴之說,我們曾用以解釋宇宙的生命現象,現在同樣可以說明誠的過程。並且我可以告訴大家:生命的現象就是誠的現象,誠的過程就是一切生命的終始,茲圖示如下:

誠之發用與流行

誠的本質和過程,我們都已講明,現在要繼續講「誠」的作用,更要講由誠所表現於人類一切實際生活中的諸般行為和種種精神;中庸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從這幾句話來研究,可見誠是一種動力,其作用有二:即一方面「成己」;一方面「成物」。什麼是「成己」呢?就是將現存的「己」建立起來。什麼是「成物」呢?就是將未成的「事物」創造起來;換言之,就是誠之為物,一方面要自強自立以造成健全的「己」,一方面要為人類服務以剙進共同生存。猶之一個工廠,預先有一健全的發動機,然後可使各種機輪轉的而製造出一切東西來,所以健全的「己」是為人類服務的基本,而「成己」的功夫正是「成物」的前提,而成己的目的還是為的成物,如果單成己而不成物,那隻能得誠之一半。反之不能成己而單為人類服務,非獨效率不見,亦且為事實所不可能。成己與成物都是為人艱鉅而進展無已的修養和事業,而二者在進取的進程中,又是互相關連的互相比成的。只是在這種交光互網的進展過程中,能會得此理而看清此路,而雙管齊下不斷奮鬥以猛勇精進的人們,才成就了他成己的偉大事業,才成功歷史上一個所謂「完人」,所以我們要認識:成己的功夫益深,則成物的能力益大,成物的信念益堅,成己的進展亦愈速。所以古人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於「獨善其身」之外更講:「兼善天下」。立己達己和獨善,總就是成己;立人達人兼善,總就是成物。而成己成物目的,總在「止於至善」——人類的共生共存共進共化。成己與成物的進展,是由交光互網而至於比成合一。

成己就是成就現存的己,成物是改善現存的事物以外更要剙造未生的善的事物,合而言之,就是誠的作用,是要求得最善的存與生,所以誠可以說就是生與存的兩大原存的,由此我們可以把在誠的過程中所已證述的關於誠的道理,再作照應的證述,即:天之道是生,誠即生存的動能,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性如何能使此種動力發生作用以實現此天之生道,則在吾人之能否服膺「知難行易」的學說以上不惑於篤行的工夫,所以說:「誠之者人之道也」,又此種生存的動能不斷地剙發,自然可以推動世界上一切不同的事物而使之動,使之前進,所以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惟動乃能生,惟進乃能存,不動不進的東西,自然失了他的生活的意義,所以萬物自始生以至於終死,不能片刻離開了生存的原動力,所以說:「誠者物之始終」。不誠,即不剙造不進展之謂,剙造的反面是破壞;進展的反面是退縮,在破壞與退縮兩種可怕的趨勢中,何物生存?何物能存?其結果必至無物而後已,所以說:「不誠無物」。誠永久存在,即生存中動力不斷推進,萬物因之而生,藉之而成,世界乃不斷地剙進,故曰:「至誠無息」。在「生生不息」的條件下。「悠久」的時間和「博厚」「高明」的空間才為萬物所有、萬物所享。否則物的本身不能生存,時間空間自無談不到了。故曰:「不息則久,久則徴,徴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自強進取剙造與服務的精神

成己是自強自立,成物是剙造服務,而成己與成物兩種工作,又同樣的是在一種生存的動能(誠)之推動之下進取無已,所以我們可以說:誠以充滿了下列四種精神:

一、自強的精神因「至誠無息」,所以「自強不息」!

二、剙造的精神——誠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輪迴不斷的剙造:由剙造而成己,因剙造而成物!

三、服從的精神——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成己總為成物!

四、進取的精神——生命力是不斷的推動,生命當然成無停的進展!

動能的分配

能誠的人,在這四種精神衝動之下,是不斷地在成己與成物,成己就仁,成物就是智,努力於成己與成物就是勇。所以從發用此言,誠即成己與成物之總和,或曰智仁勇之統謂。以式表之:

誠=成己+成物=仁+智+勇

基於此,我們可以將誠作下列的分析:

我們在前面說:成己成物是交光互網相與比成的,不過就是二者進展過程中的關係,與作用而言。今若就二者成功之機會與動能之分配而言,則適得其反。蓋人生的壽命有限,生命的動能如恆,而成己成物之機會更是隨時隨地因人因事而不同,所以我們如以C代「誠」。以X代「成己」,以Y代「成物」,則 X+Y=C

但X與Y的比例是不相同的。

所以成己的機會多,成物的機會減少;成物的機會多,成己的機會也就減少了。不過成己並非為己。所以國中的虛線最為重要,因為成己是一種手段,成物老師目的。同時我們認為「成己」與「成物」之比例不同,(即動能之分配不同)即為表現「智」「仁」「勇」的程度不同的原因。

犧牲與奮鬥的精神

有時環境惡劣到了極點,雖有成物之心,苦無成物之機會,而同時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又不容許放棄成物的責任,這時除了全副精神來成己(即100%己)以完成成己之工作外,別無第二個場法。完成成己,就是成仁之義,蓋以成物(服務)的行為——義——已不可能,所謂仁至義盡者此也。因成仁(完成成己)的結果,造成了偉大的成物心理,所謂成仁取義者此也。岳飛、文天祥此種現象之人物也。茲以公式表明如下:

(注)成物的行為謂之義

我們就舉岳飛為例來說明這個公式:岳飛他是立志要精忠報國的,但因為有秦檜一流奸臣來陷害,所以雖欲為國效力也不可能。這時成物之Y,已經等於0%了,但是宇宙間的能力是不滅的,所以成物之Y雖然降至0%,而己之成則升至之X100%程度。但是成己仁也,百分之百,就是完成的意思,二語合併起來,省去「完」字,就是所謂「成仁」,也就是殺身成仁,這是很科學的說法。成仁就是取義,行而宜之之謂義,也就這仁至義盡的意思。所以文天祥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能成仁也就是勇,故曰仁者必有勇。勇字的意義,我們可不言而明。凡是殺身成仁(己成)的人,雖然成物的機會會減少到0%,但他的精神是不會消滅的,這就是所謂「精神不死」。有了不死的精神以留於後人,那就自然會影響於成物,100%成物當然就是成功。所以說成己之結果,正是等於成物。譬如一說到岳武穆之「精忠報國」的精神,確是可以增加我們不少的動能,使我們精神鼓舞,懦立頑廉,誰不願為國而死,殺身成仁呢?由此即可證明「至誠能化」的意義了。反之,如明末有若干大臣,大家都是利慾薰心,把國家民族的大事一概置諸腦後,可謂不誠到了極點,因此敵人一來,一切事業均不免化為烏有,這就是所謂「不誠無物」。我們看岳飛是能以真誠克制物慾或排除外界的吸引力的人,所以他能犧牲自己(成己)而完成其偉大的人格,所以他的精神不死,所以他前後還是達到了成物的目的。而明末諸佞臣則因其誠心被外界的物慾摧毀了,所以弄得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生為當世不齒死而遺臭萬年。可見不能犧牲自己的人,什麼事業都不會成就的,反之,能犧牲的人,世界上任何事業都有成就的可能。這個犧牲的公式,就等於成仁取義的公式,能夠真正懂得「仁」「智」的人,沒有不能勇敢的,故仁智到了極點的人,必定能成仁取義。

其次,有時環境險惡到了極點,非置身於成仁的環境中,不能使成物有成功的可能,以勇為的精神,冒死以赴事功,結果造成了99%成己的環境而成物的期望因之得以達諸死地而後生者是也。陳英士身入上海製造局,即代表此種現象之人物也。革命之目的掃除革命之障礙,智仁的精神為之也。不成功即成仁,革命者之本色也。茲以公式表明之如下:

我們以為犧牲的結果,必定要經過奮鬥的程序,奮鬥並不是一定是犧牲的。因為成物雖然是可能的,也是極困難成功。不過只要我們能拚命地去幹,世界上也並沒有什麼不能成功的事業。例如前年我們校長到蘭封討伐叛逆督戰的時候,環境十分險惡,成物的可能不過1%。但他存了必死的決心,換句話說,就是成己的心思到了99%,等於將要成仁的時候一,在普通人看來,總是兇多吉少的,但是不然,各軍師官長及兵士看見總懷念如是,他們也自然而然地奮不顧身了。所以當時所形成之心理為整個部隊官兵生元之全部的動員,故99%成己的動力反而變成了萬物的動能了,以99%成物的決心加上原有1%成物的可能,等於100%成物,等於成功,所以總理說:「不成功即成仁」。這就是奮鬥的精神。成功與成仁的分界,在時間上往往只有一剎那,其機雖微,而其結果則判然不同。不過人們每每下了盛傳的決心時,結果到多半是成功的,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好學與謙虛的精神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自誠而明乃自然的結果,故曰性。(「天命謂之性」)因明而誠乃人為的努力,蓋學而後知,知而能明,因明而誠,故曰教(「修道之謂教」)。教育的宗旨,就是要直接使人明而間接使人誠(具有偉大的生命之動力)。即不但要使人造成健全的己,而且須使其能為人類服務。所以誠則明,明則誠,明與誠實互為因果而使人止於至善。所以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此可知「誠」與「求知」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不誠,就不能求知。因為世界上的人可分為三類:一種是生而知之先知先覺,其他兩種都是學而後知或困而後知的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但是生而知之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需要學而後知的。講到學問,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雖然資質的高下,人各不同,學問的造詣亦有難易深淺的差別;但既曰「學而後知」或「困而後知」,則心好學因學而後成功。所謂「人一己百,人百己千」所謂「十年窗下」「鐵硯磨穿」,所謂「好學近乎智」,以及孔子的「韋編三絕」以至韓退之的「矻矻窮年」之種種,都是說明要求知必須好學。

其次,求知必謙虛,即必須虛心靜氣來思考體念,也必謙恭揖謙地向人家請教,或共同究研。自牛頓所謂「我不過在真理的海邊拾得一兩顆小的貝殼」以至孔子的「問禮與老聃……」「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以至張良的屺橋納履種種美行以及俗語所謂「行能虛心是我師」、「虛懷若谷」,無非是誠心求知受益不盡的意思。因為虛心就是沒有偏見,沒有偏見就是誠。故曰:「天下之至虛,天下之至誠也」。總之:能誠才能虛心,能虛心才能求進步,所以誠字又包含了好學、自強、剙進、服務、進取、犧牲、奮鬥八種偉大的精神。由這八種精神的發揮,吾人可以成就成己和成物的偉業而光大自己的生命並發揚人類的生命;茲再以圖表明示下:

誠之功效

誠的發用與流行,我們講過了,現在再就誠對於人類社會之功效來講講:

第一、誠所包含的智仁勇三種達德,和所表現上述這八種精神,乃人生一切學問修養和事業的基本。簡言之,即「誠」為吾人用以成己成物之整個生命的動能。如何能得此動能呢?唯一的問題就是看我們能夠將我們的生元作合理的統制與運用。亦即看我們能不能集中自己的生元動能使趨於一個正的方面。這個道理我們在上一次講道德觀的時候,曾經說過的。我們要表明誠如何是人生一切的基本,還可以就我們前次講道德觀的時候最後美化人生之程序表中所列的八步驟來對照,即光大人生的步驟雖有八個而其運行的動能只是一個「誠」字,換言之,即整頓人生美化的過程中只是充滿並運行著「誠」所包含的八大精神:我們為求簡明起見,可以列一個圖來說明如下:

第二、在誠的發用與流行之中,實在充滿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幾種民族的固有美德,所以誠實在是我們民族生存的動能。詳言之,即誠所直接得到的結果是仁與智,仁與智的相互運用而得的行為謂之勇。成物之起意謂之愛,成物的行為施之於人謂信,施之於父母謂之孝,施之於國家社會事業謂之忠,而其所用的合理方法,(使人家都能好,都能享受),謂之和平。能恢復我們民族這八種固有的美德,就可以恢復我們固有的民族精神,也是都招囘了我們國家的靈魂,一個有偉大精神或靈魂的民族和國家一定能自強能進取,因而能不斷地前進!一定能奮鬥,能犧牲因而能永久地生存!一定能好學,能謙虛,因而能加速地進化!也一定能剙造,能服務,而對人類能有偉大的貢獻,總之,這樣的一個民族或國家,一定是可以復興,可以生存,並且可以促進人類之共生共存共進共化的!所以我說,誠是民族生存的動能。

總之,誠是一切生命的動能,自個人以至民族,自人類以至宇宙萬有,莫不因之而生,藉之以成!所以說:「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宇宙間有經久無息的至誠,然後才有奔演不停的萬物,所以說:「其為物不貳,生物不測……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就是「誠」使整個的宇宙充實、生動、變化,而高遠偉大呵!

誠的運用與時空

據我們前面的分析,誠是包含了智仁勇三達德。就本質或內容而言,可以說誠即止乎此,道德亦止乎此。但是宇宙是一個時空的複雜配合,萬事萬物都離不了時空,所以行道踐德,也絕對不是超時的與超空間的,換言之,即絕對不能離開前因後果與當時之一般環境的,因此我們於講「誠底運用」的時候,不可不於智仁勇之外更講「中道」。平常一般人講誠就是誠懇,懇者,懇植其心使能完美而生物也,這還是一種淺易的解釋,我們若進一步就誠之本義來講,誠與中道又是相通的。因誠既是真,也就是成己成物之比例適得其當而中節中度,不偏不私之謂。而「中」就是集中力量、不偏不倚、合乎正道的意思,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以「智」「仁」「勇」之外,須加上「中」字才能達到所要之目的。此外我們對於一切事物,不能專看其表面,作判斷之準則。還不能不察別其內容,因為智仁勇三者的總稱就是德,德的動用是判明真理與是非,同情於是者及真理,幫助是者為真理奮鬥而成功。而這種種行為,都不過是些工具或方法,如果對象不清,用得不對還是不能完成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們除了智仁勇中之外,尚須加一個「察」字,才能做出一個完好的人來,所以中庸上說:「惟天下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別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中心有臨也。」「聰明睿知」就是「智」,「臨」字似乎不應作「居高臨下」解而應與「靈明透達」的「靈」字相通。「寬裕溫柔」就是「仁」,仁者,仁民愛物,當然有容,「發強剛毅」就是「勇」,勇者當然有其堅定不拔之「執著」,為義勇而非匹夫血氣之勇。「齊莊中正」就是講「態度與空間」,即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時時執著「真理(「是」)」的重心,時時愛好並服從真理。這種「齊莊中正」的態度,存於內心就叫做「執中」,發於事物就叫做「用中」,而所形於外者稱之為「敬」,敬者,極度審慎而忠實之態度也。「文理密察」就是講「時間與內容」,現在的一個是非是過去的無窮是非的綜合,同時,也隨現在的時間而不停地變進為複雜的新的是非,所以論定是非,必須透視事物之複雜的內容,即隨時間而演進之種種因果而將過去許多有關的複雜的是非以及現在在變進中道理非,務求精密不嫌曲折地用心檢討,才能分別出論語是真正的「是者」。

結論

「智仁勇」是注重主觀方面時三個條件,「中察」是注重客觀方面的兩個條件。五個道理合併起來,才成功一個整個的做人的大道理。所以「智仁勇」三者之外,須再加「中」「察」兩字,智仁勇的實行,才不致發生流弊。誠的運用,才能盡善盡美!上面所引中庸上的話,若再簡約起來,就只剩了:「聰明睿知,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二十個字了。茲分拆並列表如次:

人的智能之分析(圖表)

用這寥寥二十字,就可以判斷一切是非決定一切行為,總之,便可概括一切做人的道理,這是何等科學而高明的理論!我們既有了這種高明而完善的理論,就更努力地來實行,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集中我們所有的生元的力量以實行我們先哲教訓我們如何做人的大道理。

我們要救國家,必須先從自己救起,只有首先把自己建設起來,健全起來,然後才能進而完成。我們現在所負復興民族的重大使命!但是怎樣才能成就自己並進而挽救國家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誠」。所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所以我希望大家無論讀書做事以人,都要以大學中庸上的道理為最高的法則,澈底地做到一個「誠」字。必須這樣,我們個人以及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民族才有挽救辦法,才有復興的出路,才不辜負了東方人所發明偉大的生命之動能!

推薦閱讀:

E43 再生第三層次的生命體驗
八本書助你度過生命難關
PZ.1_《看見生命》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生命無常,何必放不下

TAG:生命 | 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