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六度與生死輪迴

戒、定、慧三學是佛門修持者的途徑,而大乘菩薩復於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密多。

波羅密多是梵語,義為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寂靜的彼岸。六波羅密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羅密多,就可渡過生死輪迴的苦海,到達涅——解脫的彼岸。

布施度就是施捨,施捨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根據本生經,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以頭目腦髓,肢節手足布施,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等,都是高度布施的一種,時稱為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布施的,稱為外施。

布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己資財隨分施與的,叫做財施;以佛法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間法,四諦,十二因緣,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經中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施可以長養眾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三界輪迴的苦果。救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布施不難,但要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確不容易。三輪體空者: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持戒度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修行大乘菩薩道,不但是消極地止惡,更應積極的為善,以凈化身、口、意諸業,因為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惟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八輕戒的。

忍辱度,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內心能忍受外來的侮辱及惱害而不生嗔恨。當知辱字,包括對於身心一切寒熱、饑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蠍、蚊虻,以及嗔罵、譏侮、訶毀、打罵等等苦惱。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則其他諸忍亦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在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卑鄙之念不生;於富貴順遂的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令遷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佔據一個位置了。

忍辱也有三種:耐怨害忍,凡無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報,凡事不能忍,則一無所成,學佛的人應以忍辱為第一行門。

安受苦忍,安心忍受眾苦所迫,決不中途動搖,能安受所有苦楚,則有苦盡甘來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諦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為,當此心身動搖之時,應該諦觀諸法,以及世界萬物,一切是空,於此無自性空,能夠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為諦察法忍。

精進度純一無雜為精,鼓勇直前為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發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精進也有三種:莊嚴精進,攝善精進和利生精進。

莊嚴精進,精在此即當勤勉,進即進步,凡是創造事業或學佛的人,都要勤勉,進行所業,立志堅強,遠離薄弱,則沒有不成功之理。

攝善精進,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習,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則前功盡棄。

利生精進,利益眾生,不生疲倦,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禪定度其義為靜慮,在於度散亂。禪定可分為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心攝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略言之,禪定是在於心力集中,而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禪定亦有三種: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世間禪,端坐不思,既無用心,亦未到定,不能為聖,亦不能為賢,但是坐禪既久,自能清凈感覺到四禪天,亦能感覺到偏空,頑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出世間禪,單指向上,不可向下層壞處著想,應專心向善處看齊,凝神玄門,脫盡污漬,內心自然光華。

出世間上上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時,門下弟子八萬四千眾,盡皆傾聽,當世尊講畢,手持蓮花,一切歸於沉寂,獨迦葉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顏微笑,所謂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禪。

智慧度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於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本來面目了。

智慧也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一切智,即所謂通達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這個智慧就可斷煩惱而得解脫,但僅自覺不能覺他,是屬聲聞人所有的智慧。

道種智是可知萬有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從空出假,運用佛法度化眾生。使諸所有人類,一心向善,追求真理。這是菩薩所有的智慧,要為利益眾生的。

一切種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圓滿的通達世出世間萬有諸法的事理,為所具有的一切種智,最圓滿,最究竟,最真實的智慧。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眾生;布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嗔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渡過生死輪迴的苦海。

吾人學佛,應抱著佛陀慈悲救苦救難精神,心存利他,不為個人利慾薰心,處處向善看齊,如能照上述六度進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淺,而且深入人群,普渡眾生。


推薦閱讀:

佛學常見辭彙-十三~十五畫
關於佛教,僧侶回答的和詭辯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結果
慾望多的人,不能學佛學道
靈魂經歷過的東西只有這兩個結果

TAG:常識 | 佛學 | 輪迴 | 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