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痔瘡
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是指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根據其產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根據痔瘡的發生部位不同,表現癥狀也不同。一般來說,外痔的早期癥狀是發癢、脹痛、異物感,如果沒有炎症,一般不會有特別的癥狀;內痔的早期癥狀是大便時出血,血量較多,有時點滴而下,有時如泉噴射,沒有疼痛或其他不適感;混合痔的早期癥狀是便血或肛門墜脹疼痛,初始為手紙染血,偶見滴血和射血,晚期則發展成便後痔核脫出。中醫認為,此病是由於大腸平時鬱積濕熱過多,經絡受傷,濁氣瘀血下注肛門,形成痔瘡。
艾灸治此病,針對以下穴位,根據癥狀不同取配穴的方法,每次取4~5穴,為您解除難言之隱。
xuewei360
治療痔瘡的穴位:長強穴、次髎穴、上巨虛穴、二白穴、血海穴、天樞穴、大腸俞穴、飛揚穴、秩邊穴、足三里穴、神闕穴、灸陰陵泉
一般艾灸
01
長強穴
長強穴的位置:長強穴位於尾骨的尖端下方,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艾灸方法:被艾灸者取俯卧位,艾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 艾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約3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清熱利濕,昇陽舉陷。
02
次髎穴
次髎穴的位置:次髎穴位於骶部,在髂骨後上棘下方第2骶後孔中。 艾灸方法:被艾灸者取俯卧位,艾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約3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03
上巨虛穴
上巨虛穴的位置:上巨虛位於小腿前外側,膝下6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寬處,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時,採用正坐屈膝姿態,將同側掌心正對膝蓋正中,五指微張自然下扶,無名指指尖所觸凹陷處是足三里,足三里正下3寸(4橫指寬)處就是上巨虛。 艾灸方法: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感到艾灸處溫熱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排寒氣。
04
二白穴
二白穴的位置:二白穴位於小臂內側,腕橫紋中點上4寸,在橈側(拇指側)腕屈肌腱兩側取穴,兩穴對並,一穴在兩筋中間,一穴在拇指側大筋外,左右兩臂共4穴。 艾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清腸利濕,理氣止痛。
05
血海穴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骨內側端上2寸(3橫指寬),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時,膝蓋用力將腿伸直,在膝蓋內側會形成凹陷,此凹陷的上方就是血海穴。 艾灸方法:此穴可自行艾灸。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養血潤燥。
辨證加灸
癥狀便秘
07
天樞穴
天樞穴的位置: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旁開2寸(3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被艾灸者平躺,艾灸者取站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傳導津液,補氣,疏理腹中氣機。
08
大腸俞穴
大腸俞穴的位置:大腸俞位於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溫和灸。被艾灸者俯卧,艾灸者取站位,手執點燃的艾條,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10天為1個療程。 作用功效:疏通大腸腑氣,津生而便通。 癥狀腫痛。
09
飛揚穴
飛揚穴的位置:飛揚穴位於小腿肌肉的邊緣,在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左右腿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此穴可自行艾灸,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10天為1個療程。 作用功效:緩解疲勞、腫脹。
10
秩邊穴
秩邊穴的位置:秩邊穴位於臀部,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4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被艾灸者取俯卧位,艾灸者取站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10天為1個療程。 作用功效:降火滋陰。
癥狀便血鮮紅、量或多或少,或肛門驟然劇痛
11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4橫指寬),脛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此穴可自行艾灸。宜採用溫和灸。艾灸時,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灸。 作用功效:能使氣血源源不斷地生長。
癥狀痔核脫出,肛門有下墜感,氣短乏力,頭暈目眩
12
神闕穴
神闕穴的位置:神闕穴位於肚臍的正中。 艾灸方法:此穴需兩人配合艾灸,宜採用溫和灸。被艾灸者仰卧,艾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溫經祛寒。
癥狀血色污濁,大便乾結或黏滯不爽。
13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的位置: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左右腿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版權聲明:部分內容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乳癌的治療法 | 倪師筆錄
※國醫大師呂仁和:糖尿病治療的「二、五、八」方案
※複發性流產治療:用藥你會了嗎?
※腳氣治療與預防
※穴位推拿輕鬆治療頸椎病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