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2)

分享到:

(壬)五正破非內又二。初引例。二正破。 (癸)今初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而)見堂外者。(乎)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s 26 (癸)二正破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而)後觀外物。(者乎)縱不能見心肝脾胃。(至於)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d 25圓覺經雲。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經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此一切眾生之通計也。下文六處。不過是轉計耳。此雖破其妄心無所。實卽為顯妄心無體。惟無體。故無所也。又無體無所。而一切明了。正所謂性同虛空。亦無虛空相貌可得。非卽全體真心而何。故曰密顯真心也。不能於此薦取。辜負圓音甚矣。 ~s 27 (辛)二破轉計在外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設使)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今)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者)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s 28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 (癸)今初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d 26搏食。卽段食。有形質分段可摶取者也。宿。止也。宿齋。猶言足食。卽是結齋之義。 ~s 29 (癸)二正破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d 27兜羅綿。白淨柔軟。佛手似之。故名兜羅綿手。 ~s 30 (辛)三破轉計潛根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旣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卽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d 28琉璃寶名。內外明徹。亦如今之眼鏡相類。以眼喻心。以琉璃椀喻眼根淨色。故云眼隨見心隨分別。 ~s 31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 (癸)今初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此心)潛根內者。猶如(眼在)琉璃。(之內)彼人當以琉璃籠眼。(之時)當(其外)見山河。(亦復)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s 32 (癸)二正破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卽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d 29設許見眼。眼卽同於外境。無能見用。則隨見隨卽分別之義不成。旣不見眼。則法喻不齊。心非潛在根內明矣。 ~s 33 (辛)四破轉計見內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d 30此復計心在內也。初計內時。佛以不能見內難之。今雲見暗卽是見內。正轉救初難也。 ~s 34 (壬)二破斥又三。初正破。二轉破。三結破。 (癸)今初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 ~d 31此中先以對不對雙牒。次雙破也。若與眼對下。先破對。又二意。一者旣對則非內。二者許內則有過。若不對下。次破不對。只須云何成見一句也。 ~s 35 (癸)二轉破又三。初破其轉計內對。二破其轉許在空。三破其轉許兩覺。 (子)今初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廼在虛空。何成在內。 ~d 32恐彼又轉救雲。開眼見外。名為外對。閉眼見暗。名為內對。則暗仍與眼對。而亦不取室暗為焦腑也。今卽牒而破之。旣許內對。則開眼時。亦可內對而見其面。若開眼不能內對而見其面。則閉眼亦何能成內對乎。又設許內對見面。則心眼俱在虛空仍違汝心在身內之計矣。 ~s 36 (子)二破其轉許在空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卽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d 33恐彼救雲。設許心眼俱在虛空。亦復何過。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虛空。便非汝體。則如來今見汝面。卽應如來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猶應未覺也。 ~s 37 (子)三破其轉許兩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卽汝一身。應成兩佛。 ~d 34恐彼更轉救雲。眼雖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隨覺。今更破雲。若許眼在虛空。仍復與身兩處皆覺。則現有二知。當成兩佛矣。夫成佛時。雖復化身無數。祗如月印千江。豈可謂法身有二體耶。 ~s 38 (癸)三結破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s 39 (辛)五破轉計隨生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卽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d 35前之四章。俱是自心計度。此下三章。俱借聖教妄推。雖借聖教。不解教旨。以其誤認緣影。不知心之實義故也。且如心生法生四句。顯示因緣卽空假中道理。語言雖同。義關四教。若謂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法生心生。法滅心滅。心法互為因緣。雖生滅宛然。而惟是因緣假合。別無時方微塵大自在等以為能生。亦非無因緣故自然而生。此則藏教義也。若謂心生法生。則心外無法。法本無生。法生心生。則法外無心。心亦無生。心法當體無生。是名因緣卽空。通教義也。若謂無明不覺。生於三細。是謂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轉識浪生。是謂法生心生。心法互為因緣。故有十界差別假名無量。別教義也。若謂心生法生。則一切惟心。法生心生。則一切惟法。互奪則心法兩亡。雙照則心法宛爾。而皆體是法界。不可思議。所謂因緣卽中。圓教義也。今阿難雖述其文。不達其義。堅執緣影為自心性。而雲隨合隨有。不定內外中間處所。尚非藏教法生心生片義。況全義耶。 ~s 40 (壬)二破斥三。初牒計。二正破。三結破。 (癸)今初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d 36阿難雖則雙述心生法生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無體。計此緣影以為能合。種種諸法以為所合。故佛牒計中不須更出前之兩句。以前兩句非彼妄計張本故也。 ~s 41 (癸)二正破又二。初破無體。二破有體。 (子)今初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d 37夫妄心的確無體。但阿難久執有體。不達本無。故今得以無體難之。是心者。指彼所執緣影也。旣不知緣影非心。則必妄謂有體。斷斷不敢承當無體之義矣。六塵十八界。全體皆卽自心。今獨計此緣影以為自心。則塵界並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無體之緣心。來合諸法。何異欲以第七無體之塵。合成第十九無體之界乎。是義必不然矣。 ~s 42 (子)二破有體又二。初約內外出入破。二約一多徧不徧破。 (丑)今初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d 38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塵之眼。不能有見。緣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 ~s 43 (丑)二約一多徧不徧破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d 39先立四句。然後一一破之。初一體句。謂四支共一心體。故以咸覺為難。設使咸覺。則挃無偏在。今挃旣偏有所在。則咸覺義墮。而四支共一心體不成矣。次多體句。卽是多心。故是多人。三徧體句。謂一心滿於四支。與前四支共一心體是同。故亦同前所難。四不徧句。謂一心不能徧應。故宜一處有知。一處無知也。今汝不然句。總結四句皆非。 ~s 44 (癸)三結破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s 45 (辛)六破轉計中間二。初破泛計。二破正計。 (壬)初中二。初泛計。二泛破。 (癸)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若言在)內(則)無所見。(若言在)外不(應)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d 40夫佛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正卽顯示心無體相。亦無方隅。無相不相。故名實相也。而阿難方認緣影。則宛然有相可得。其為幻妄甚矣。然未的指何者為中。故名泛計。 ~s 46 (癸)二泛破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旣混。心應雜亂。 ~d 41以阿難但說中字義不分明。須以在處在身二義定之。故曰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也。 ~s 47 (壬)二破正計二。初正計。二正破。 (癸)今初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d 42阿難本意。正計於此。但此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二語。義關四教。若知正此因緣生識。不屬邪因無因。而此因緣所生之識。無實體性。無我我所。卽藏教義。若知能生所生。一總無性。當體全空。卽通教義。若分別緣生假名無量。所謂眼識九緣生。耳識惟從八。乃至備明八識因轉果轉差別不同。卽別教義。若知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虛。無有方所。但是循業發現。說名緣生。緣生之性。卽是實性。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卽圓教義。或謂此是相宗不了義說。蓋未深求其致故也。今阿難所計。乃妄指緣影為心。謂是根塵之所共生。有體可得。尚非藏教無實體性之義。況通別圓義耶。 ~s 48 (癸)二正破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卽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d 43謂汝所計中間之心。為復兼用根塵二法以為其體。為復不兼根塵二法而另自有體耶。此雙牒也。破中先破兼二。若兼二者。則色塵之物。與眼根之體。互相雜亂。而物終非如體之有知。則知與無知。到底成敵兩立。云何可名為中。次破不兼。若兼二不成者。則汝心體。旣非根之有知。又非塵之不知。將以何為體性。體性尚無。中有何相乎。 ~s 49 (辛)七破轉計無著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旣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d 44無在無著。義亦關於四教。若言心惟假名。毫無實體。故無在無著。卽藏教義。若言假名旣空。假法亦空。心法俱空。何在何著。卽通教義。若言心無所在。無所不在。無所不在。故無所著。卽別圓義。今阿難堅執緣影為心。而以為不在三處。大似獼猴跳躑。棲止無恆。尚非藏教假名無實之義。況別圓耶。觀此三章。方知語言雖同。其旨碩異。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末世借了義極談。成自已僻解者。類若此也。 ~s 50 (壬)二破斥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d 45阿難旣認緣影為心。則是另有一物。但不著在一處耳。故佛破雲。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收無不盡。汝旣言一切不著。則此不著之心。為離一切而另有所在耶。為別無所在耶。此雙牒也。先破無在雲。若別無所在。則此心便同龜毛兔角。云何猶得名為無著。次破有在雲。若有一箇不著者。則便不可名無。除是無相則可名無。若其非無則便有相。相旣成有。則決有所在。又云何可名無著耶。結破可知。齊此已上。是逐破妄執密顯真心。卽是破徧計執。所謂繩上實無蛇也。 ~s 51 (己)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此顯依他起性。體卽圓成。兼破依他非實。如顯繩體卽麻。破其麻上定有繩之見也。分文為三。初總示萬法惟心。二別就見精顯性。三徧歷陰入處界會理。 (庚)初總示萬法惟心。此文舊皆判屬破妄。謂前是破妄心無所。今方破妄心無體。不知妄心惟其無體。是以無所。妄心空處。全體卽真。是故前雖一往破妄。已是密顯於真。況今瑞表真常。明示二本。指諸法之惟心。唱妙心之有體。何非直顯真性。至於咄破舊迷。祇是破妄之餘陣耳。故應以顯真為正。破妄為傍也。復分為二。初正示二本不離一心。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 (辛)初中二。初當機申請。二如來開示。 (壬)今初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卽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毘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d 46未得無漏者。不但未至漏盡。亦未得初果無漏真明也。以初果分證無漏。得道共戒。則雖未斷欲愛。亦非淫咒之所能轉。況前文七處妄執。皆是見惑所攝。舊雲阿難先證初果。恐未必然。當以第三卷末。圓悟藏性之時。方為跡同初果。故至第四卷中。方雲汝今已得須陀洹果耳。真際者。三德秘藏極則之理。名為真際之家。一心三止譬如能詣之路。人見但舉奢摩他名。便欲割裂分判。不知圓名舉一卽三也。闡提。此雲斷善根。彌戾車。此雲惡知見。不知性具圓宗。執定佛性三無二有。卽是斷佛界之善根。總名為惡知見。 ~s 52 (壬)二如來開示二。初瑞表真常。二正示二本。 (癸)今初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d 47將欲正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故先放光現瑞以表示之。面門者。六根都聚之處。又是向背之所從分。於此放光。欲令眾生背塵合覺故也。蓋眾生背覺合塵。起諸妄計。所以七處咸非。如來背塵合覺。妙契真常。所以六根皆是。如百千日者。照萬法以無遺也。六種震動者。破昬聵而令覺也。十方開現合成一界者。迷於妄。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悟其真。則一切差別。性無差別也。菩薩皆住本國者。不動法界也。合掌承聽者。咸契真源也。瑞之所表。全彰妙法。利根之士。觸目會心。為不了者。再申言辯耳。六種震動。謂動。踴。起。震。吼。擊也。前三屬形。後三屬聲。卽表諸佛形聲兩益。 ~s 53 (癸)二正示二本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d 48前已總明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然猶未曾分明說此真心妄想總無二體。如麻之與蛇。不離一繩。今更申明二本不離一心。使人不遺真以逐妄。須了妄以歸真也。一切眾生。泛指迷真逐妄之流。廣如下文七趣所列。諸修行人。別指厭妄求真之士。廣如下文陰魔所明。惡叉。西域果名。此方所無。聚者。三必同生。共成一聚。以喻惑業苦三。始終不相離也。不成無上菩提。指權教菩薩。別成聲聞緣覺。指藏通二乘。餘皆可知。此之二流。雖復一是任迷。一是趨悟。賢愚迥然不同。而未達真妄源頭。無有始覺真智。則一而已。故總責雲。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也。沙。喻依他性上所起徧計執性。饌。喻依他性上所具圓成實性。不捨徧計。那獲圓成。塵劫勤修。總為唐喪。可不慎哉。攀者。能緣之心。卽八種識各有見分。緣者。所攀之境。卽八種識各有相分。依八種識之自證分。起此見相二分。是名依他起性。不了此之心境。惟是八識自證所現。橫起我法二執。是名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卽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等是也。以此為無始生死根本者。由不達心境悉無自性。卽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凡夫起於貪著。攀三界六塵之緣。則為分段生死根本。二乘起於厭惡。別攀真諦涅槃之緣。菩薩雙捨二邊。別攀但中理性之緣。則為變易生死根本也。菩提者。四種智德之果。涅槃者。三種斷德之果。元清淨體者。性本清淨。不待修證而後淨也。識精。通指八識各自精了。所謂自證分也。元明。總指八識所依一心。所謂證自證分也。然非分剖一心以為八箇證自證分。亦非八識共只一箇證自證分。良由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只此元明之體。徧在八識。八識各得其全。以為證自證分。如八人同觀一輪圓月。行向八方。各有全月隨八人去。亦非分為八分。亦非共看一月。思之。思之。能生諸緣。謂依此自證及證自證。能成見相二分也。見分具於四緣。謂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相分具於二緣。謂親因緣。增上緣也。緣所遺者。謂此自證證自證分。旣舉體幻成見相二分。則自體便成隱沒。如舉麻之全體成繩。則人但見其為繩。不復以為麻矣。然旣舉自證而為見相。則見相無非自證。如舉麻為繩。繩卽是麻。今正指此卽見相之自證以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故曰緣所遺者。而下文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亦與此處同也。指第八識。卽大圓鏡智菩提元清淨體。指第七識。卽平等性智菩提元清淨體。指第六識。卽妙觀察智菩提元清淨體。指前五識。卽成所作智菩提元清淨體。此則四智菩提。亦是本具。不同相宗權說。謂是生因所生也。指徧計本空。我法自性了不可得。如繩上本無蛇性。卽圓淨涅槃元清淨體。指依他如幻。十界假名無量差別。如麻可為繩。卽方便淨涅槃元清淨體。指圓成本具。法法全真。如繩卽是麻。卽性淨涅槃元清淨體。所以二種根本。不離一心。悟見相惟自證。譬如了繩卽麻。則是菩提涅槃。迷見相為我法。譬如於繩見蛇。則成生死根本。故曰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此一經最要之關。佛祖傳心之訣也。舊解以攀緣心偏指六識。必欲破除六識令盡。則果中將何以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體。一可痛也。以識精偏指第八。必欲專用之以為體。則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二可痛也。況今文義。本自彰灼。而紛紛妄解。誣罔經宗。何為者乎。 ~s 54 (辛)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四。初重斥妄計非心。二正示真心有體。三委明分別無性。四總斥從來誤執。 (壬)今初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卽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卽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d 49前塵虛妄相想。正圓覺所謂六塵緣影是也。六塵是識家相分。今此但是六塵之影。現於見分中者。尚非識之見分。況是自證證自證耶。而誤認以為心。非惟不是真心。亦復不是妄心矣。故直斥之曰。此非汝心也。若夫識之見分。則靈明昭徹。無體無相。雖全在妄。亦更無此影像可得。故下文雲。含吐十虛。寧有方所也。是知阿難所計。雖曰能推。實則僅是所推影子。決非真能推者。以能推者。實無體相可得故也。後世不達。卽指此緣影以為六識。其亦不知六識甚矣。 ~s 55 (壬)二正示真心有體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豈)無體。(乎) ~d 50此阿難疑心是無。而如來答心有體也。由其久執緣影。故擘頭一奪。番疑斷滅。詎思只此怖斷滅者。還可斷滅得否。入無生法忍者。入字。約修證言。無生法。約理性言。忍字。約地位言。無生法性。終始無殊。約入約忍。則始於名字。終於究竟也。此是第一番徹底顯性之文。妙則中道法身。淨則解脫俗諦。明則般若真諦。三德祕藏。可謂和盤托出矣。性一切心者。猶雲徧為一切心之本性。 ~s 56 (壬)三委明分別無性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卽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勑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卽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卽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d 51此兩番縱奪以明分別無自性也。初十六字。是總牒。執悋者。固執而不捨也。所了知者。意顯彼之所執緣影。雖自以為是能了知。實則但是所了知者。非真能了知也。此心卽應至別有全性。是初一番縱。如汝今者至分別影事。是初一番奪。不惟聽法時之分別全因聲有。縱令六根不緣外塵。內守幽清閒曠境界。仍是獨頭意識所緣內法塵境而已。此則從未到定。至非非想。皆是法塵分別影事所攝。今時闇證。謬謂是本來面目。空劫前事。威音那畔。向上鼻孔。亦太癡矣。次我非勑汝至卽真汝心。是第二番縱。言我旣不許汝謬計為心。亦不勑汝執為非心。以心外無法。則此分別塵影。亦是唯心所現。因心成體之物。故執為心。是認賊為子。執為非心。是離波求水。皆不可也。若分別性下。是第二番奪。若決定執此為心。則心反成斷滅。而法身修證。俱不可得矣。此大眾所以不知下落。而默然自失也。 ~s 57 (壬)四總斥從來誤執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d 52九次第定者。四禪四空。幷滅受想定為第九也。前之八定。惟是有漏。從有頂處。遊觀無漏。能令染末那相應之受想伏而不行。故名滅受想定。三果聖人能入此定。亦名非學非無學定。以其伏第七識俱生我執。故名非學。以出定時。非非想天一分微細我愛猶存。故名非無學也。由此非非想愛未斷。所以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而非非想愛。亦卽是此生死妄想而已。又復應知。生死妄想。本無真實。如繩本非蛇。凡夫誤以為真實而堅執之。故有三界分段生死。如乞丐之喜以為蛇。二乘誤以為真實而苦斷之。故有出界變易生死。如孩孺之怖以為蛇。惟圓頓行人。了達妄想無性。則不生貪著。不須斷除。而狂心頓歇。歇卽菩提矣。訶雲不成聖果。明知未證初果。舊雲證初果者謬也。 ~s 58 (庚)二別就見精顯性二。初領旨哀請。二正垂開示。 (辛)今初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d 53子譬始覺。父譬本覺。迷本覺而起妄覺。妄覺從本覺生。義之如子。只此妄覺。就是始覺之性。但以背覺合塵。譬以捨父逃逝而枉受貧窮。若能背塵合覺。則客作賤人。卽長者真子矣。二障者。一煩惱障。卽是見思。二所知障。亦名智障。卽無明塵沙。通而言之。二皆可稱煩惱。見思是界內煩惱。無明塵沙是界外煩惱。二皆可名智障。見思障一切智。塵沙障道種智。無明障一切種智。別而收之。見思招感分段生死。煩惱義強。塵沙無明覆權實理。障智義強也。由其不知寂常心性。所以妄被二障所纏。若達心性寂常。則二障亦本寂常矣。故今但求顯發其本妙明心。則道眼自開也。 ~s 59 (辛)二正垂開示二。初現瑞許說。二正示見性。 (壬)今初卽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d 54從胸卍字湧出寶光者。表示寂常心性本有光明也。妙心真體。雖不在內。而內亦無所不在。是故達法界之全體一塵者。卽一塵而全體法界。故得光流無外。非妄計之心可擬議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者。表示一念心中具足百界千如實相真明也。普佛世界一時周徧者。表示此心本自豎窮橫徧也。徧灌諸如來頂者。表示諸佛所證頂法。不過證此心體也。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者。表示阿難大眾同具此心。與十方諸佛元平等也。妙微密性淨明心者。不可思議。故曰妙。真妄同體。故曰微。始終一致。故曰密。垢不能染。曰性淨。暗不能昬。曰性明。此之心體。雖復人人本有。迷時不知。名之為失。從迷歸悟。名之為獲。得清淨眼者。永離眚翳。了了見佛性也。由獲此心妙微密義。則無明翳障本空。佛眼清淨。由獲此心性淨之義。則塵沙翳障本空。法眼清淨。由獲此心性明之義。則見思翳障本空。慧眼清淨。又獲此心妙微密義。得知能障所障。體是法界。獲此心性淨之義。二障圓消。獲此心性明之義。五眼圓發也。 ~s 60 (壬)二正示見性十。初直指見性是心非眼。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五約標指顯見性無還。六約周徧顯見性非物。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八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顯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問曰。十番顯見。創自交光。今旣極破其說。何得承用。答曰。寂音合論謂如來示阿難真見。文有九段。已啟其端。交光巧取用之。幽溪亦以十義顯見。正是公心不掩他長。有何過咎。然今十段。仍與三家稍別。讀者詳之。 (癸)初中二。初以拳例見。定其常情。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子)今初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旣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d 55閻浮檀。樹名也。或雲無翻。此方所無。或翻勝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赩然有光。以喻佛身光明清淨也。 ~s 61 (子)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猶雲非全無見)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此中三箇前塵。皆指浮塵眼根。不指色塵。) ~d 56此直指見性以為真心也。人妄謂見是肉眼。心是緣影。孰知肉眼決不能見。緣影決不是心。人謂眼在面上。心在身中。判然兩物。孰知面上之眼非眼。身中之心非心。而真心真眼。總惟一體哉。故前七處。破緣影之非心。今此一文。破肉眼之無見。是妄計之心目。總無所在也。又今明見性卽心。則前明一切唯心。亦可雲一切唯見。是一體之心目。總無所不統也。當知此中所指盲而不盲之見性。卽是下文無動搖。無舒捲。不皺不變。妙明真精。不可還。不是物。無舒縮。無斷續。無是非是。非自然。非因緣。非見聞覺知。非和合。非不和合之見性。業已徹底道破。但因此性。久墮依他境中。當機不能徹底領會。故須更加九番精辨。而金沙始瞭然耳。 ~s 62 (癸)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二。初默請。二正示。 (子)今初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d 57但聞見性是心。尚自不知見性寂常妙明之義。所以未悟。此蓋但聽法音。從語生解。而不能直下返觀故也。 ~s 63 (子)二正示三。初徵名驗解。二現相證成。三結會責失。 (丑)初又三。初如來問。二陳那答。三如來印可。 (寅)今初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勑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d 58鹿園。地名。卽世尊初轉法輪處也。阿若多。此雲解。卽佛為憍陳那所印之名也。五比丘者。一阿濕婆。此雲馬勝。二跋提。此雲小賢。三拘利。亦云卽摩訶男。四憍陳那。此雲火器。五十力迦葉。此雲飲光。前三是佛父族。後二是佛母族。佛初出家時。父王遣此五人侍衛。佛先於雪山苦行。三人畏苦行者卽散去。後受牧女乳糜之供。二人樂苦行者復散去。共在鹿園別修異道。佛成道五七後。方往度之。三轉四諦法輪。陳那最初得解。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客塵煩惱。義關四教。今言鹿園初唱。似屬小乘。實則圓音妙詮。隨人異解。況今藉此以顯寂常。斷斷不可偏屬三藏。請略申之。三界依正。總名客塵。卽是苦諦。煩惱卽集諦。不為所誤。卽是道諦。客塵煩惱永滅。所顯涅槃。名為主空。卽是滅諦。此藏教義也。客是主家之客。塵是空中之塵。何必滅客塵而後見主空。但不為所誤。則無煩惱。此通教義也。客塵無量。同居方便實報依正皆名客塵。煩惱無量。見思塵沙無明皆名煩惱。用無量道。滅無量客塵煩惱。方顯無量主空佛性。此別教義也。主是客人之主。客是主人之客。以客歸主。則無客非主。以主殉客。則無主非客。空是塵相之空。塵是空中之塵。隨緣不變。則性塵真空。不變隨緣。則性空真塵。此圓教義也。今經雖借鹿園證成。實惟為顯圓義。試於九番一一審玩。自得其旨。此章以佛手開合為客。阿難頭動為塵。以見無舒捲動搖為主空。然頭手是見家之頭手。見性是頭手處之見性。此無是非是之一徵也。次章以自童至耄為客。髮白麵皺為塵。以見性不皺不變為主空。然非於生滅之外。另有無生滅性。而卽此無生滅性。又復舉體捨生趣生。此無是非是之二徵也。次章以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乃至昬擾擾相為客塵。以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者為主空。然心外無法。海外無漚。此無是非是之三徵也。次章以諸可還者為客塵。無所還者為主空。然由無所還之見性。方見諸可還相。亦非離於諸可還相之外。另有不可還之見性可指。此無是非是之四徵也。次章以物類差別為客。見性無殊為主。大小內外為塵。見無舒縮為空。然因差別。方顯無差。因於無差。方見差別。又空體本無方圓。方圓不離空體。此無是非是之五徵也。次章以見與見緣幷所想相為客塵。以菩提妙淨明體為主空。方乃直唱無是非是之言。以顯前來五番。幷初番直指見性是心。無非明此菩提妙淨明體也。次章以因緣自然。不因緣不自然。皆為客塵。以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為主空。又次章以明暗塞空。見聞覺知。俱為客塵。以見不能及者為主空。又次章以和合不和合俱為客塵。以非和合非不和合而為主空。見性旣爾。法法皆然。然後徧歷陰入處界。會歸藏性。當知但是廣略之殊。而主空之性更無二也。以生滅去來為客為塵。以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為主為空。從始至終。無非圓頓。更不可作前淺後深解釋。誣罔經宗。願讀經者。思之擇之。由不達三界依正唯是客塵。誤起見思煩惱。所以不成阿羅漢果。由不達實報方便依正亦是客塵。誤起無明塵沙煩惱。所以不成無上菩提。問曰。舊皆以客塵喻見思。今何以喻依正。答曰。依正是依他起性。可喻客塵。見思是徧計執性。毫無自體可得。非可以客塵喻也。且見思則須斷盡。方證涅槃。客塵豈須斷盡。方顯主空耶。 ~s 64 (寅)二陳那答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d 59三界之中。無一法能停住。無一法不搖動。皆客塵也。悟其為客為塵。故不起煩惱而成聖果。阿難一向妄執緣影為心。正是迷客塵而起煩惱耳。 ~s 65 (寅)三如來印可佛言。如是。 ~d 60隻此一喻。四教俱通。所以印成之也。 ~s 66 (丑)二現相證成又二。初開合寶掌。證成客與主義。二飛光動頭。證成塵與空義。 (寅)今初卽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d 61對不住方有住名。見性旣無不住。又豈有住。住卽靜也。住與不住雙遣。方是主義。故佛隨印許之。 ~s 67 (寅)二飛光動頭。證成塵與空義。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卽時阿難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d 62對動說止。見旣無動。又豈有止。動止雙遣。方是空義。故佛亦印許之。 ~s 68 (丑)三結會責失二。初結會。二責失。 (寅)今初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 ~d 63謂眾生若能以一切搖動者皆名為塵。以一切不住者皆名為客。如頭之動搖。塵也。見無所動。空也。手之開合。客也。見無舒捲。主也。則不被客塵所誤。不起種種煩惱。而菩提羅漢皆可成矣。問曰。此經雲。頭自動搖。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乃六祖則雲。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如何會通。答曰。此經雲見無舒捲動搖者。直指真心不墮妄境。所謂離一切相。為阿難疑心是無而言之也。祖雲風旛只是心動者。直指萬境不離一心。所謂卽一切法。為二僧執境是有而言之也。由真心不墮妄境。故下文如來藏一切俱非之義善成。由萬境不離一心。故下文如來藏一切俱卽之義善成。雖有二義。藏性體一。惟其離一切相。方能卽一切法。惟其卽一切法。所以離一切相。若達此離卽離非是卽非卽之體。依悉檀說。則二俱妙藥。若不達理體。偏執二說。則二俱有過矣。 ~s 69 (寅)二責失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已。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d 64謂一切動搖不住之物。皆是客塵。原非實身實境。奈何以動為實有之身。以動為實有之境。而從始洎終。念念隨其生滅。遺失如空如主之真性。一味顛倒行事。辨體性於自心。旣失其真。反認客塵外物以為自己。所以於本無輪迴心性之中。妄見輪迴。乃是自取流轉。更無他因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文句(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文句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s 1 (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三。初請問。二說示。三領悟。 (子)初又二。初阿難密請。二匿王顯問。 (丑)今初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d 1前聞佛訶緣影非心。已自矍然。更聞離塵斷滅。咸皆自失。今知見性本無動搖舒捲。故身心泰然也。念無始來三句。領上破妄之益。追責前非。今日開悟三句。領上顯見之益。慶幸新得。前以父喻本覺。子喻始覺。今以母喻如來。乳喻法味也。合掌禮佛已下。正是心念密請。以如來上文。具有身境生滅失真流轉之責。而猶未知只此身心之中。云何是真。如何是妄。何者是虛。何者是實。何者現前生滅。何者現前卽不生滅。何故全真是妄。全實是虛。全不生滅是生滅。發明世間諸性。何故全妄卽真。全虛卽實。全生滅卽不生滅。發明出世間性。此則金沙難辨。水乳奚分。自非如來。誰能顯出。故必更約八番研示。乃至廣歷四科。徧融七大。斯義方得究竟明瞭。當知密請之文。雖在此間。所請之意。貫於二卷三卷矣。 ~s 2 (丑)二匿王顯問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勅。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d 2前文借客顯主。借塵顯空。空卽是寂。主卽是常。則已備顯寂常心性。但時流久習斷滅戲論。故於見無動搖卷舒之處。寂義雖知。常義未領。今更躡此為問端也。迦旃延。及毗羅胝子。二外道名。梵語涅槃。此翻滅度。本是超脫生死之名。彼人邪計。謂死後斷滅。無復苦樂。卽名滅度。撥無三世因果。大邪見也。 ~s 3 (子)二說示二。初明身有遷變。二明性無生滅。 (丑)今初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昬昧。髮白麵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惟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d 3始生曰孩。稍長曰孺。皮表名膚。文理名腠。二十三十曰長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已近衰老。故名為迫。逮。及也。言死期將及也。殂落者。遷謝之義。紀者。一十二年。卽所謂且限十年。變其文耳。剎那者。最短之時。一念具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非精細觀察。不能知也。故曰。悟無生者。方見剎那。此一段文。可與人命呼吸為註腳。亦可與四運觀心作先容。真實為生死者。讀此必當惕然。 ~s 4 (丑)二明性無生滅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卽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d 4此正於現前生滅身中。顯出真實不生滅性也。變化密移。客也。髮白面皺。塵也。而如主如空之見性。不皺不變。性無生滅。奈何溺於斷見。而不自覺悟哉。末伽梨。亦外道名。與前二種外道。皆計斷滅者也。問曰。今有老眼昬花。觀水不辨清濁者。又云何通。答曰。若領前文。盲人見暗之喻。則不須此問矣。故今文中。不惟說見精二字。必雲性未曾皺。以精猶帶妄。明昧或殊。性不可改。終非斷滅故耳。細心體會。則見見非見之旨。思過半矣。 ~s 5 (子)三領悟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d 5捨生趣生。且約破於外道斷見而言之也。又復應知。正生滅中。性不生滅。而此不生滅性。卽舉全體而捨生趣生。已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否則仍是一分無常一分常矣。 ~s 6 (癸)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二。初疑問。二示答。 (子)今初阿難卽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d 6如來所指元無生滅。乃是見聞之性。喻如大海全體。阿難所計見聞之用。依舊局在身中。喻如大海一漚。先須知此問端下落。方知下文答在問處。 ~s 7 (子)二示答二。初順世立喻。二正以法合。 (丑)今初卽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卽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卽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d 7此先立同喻以為法說張本也。舊註喚正為倒。喚倒為正。先與世人苦諍一番。全無道理。又與下文法合之處毫不相應。極為不通。交光破之甚快。蓋阿難與佛。俱惟順於世間。但取臂之雖倒不失。人所易明。心之雖倒不失。人所難曉。以易例難而已。若此顛倒等者。意謂均此一手臂也。上指則名為正。何曾增一絲毫。下指便名為倒。亦何曾減一絲毫。不過是首尾相換而已。此乃世間人一倍瞻視。極其明白者也。故下文卽以法合。文理俱暢矣。母陀羅手。此雲印手。一倍。猶言明白更加明白。 ~s 8 (丑)二正以法合三。初直舉法合。二勅令諦觀。三備明倒因。 (寅)今初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d 8承上而言。手旣如此。則知汝身佛身。亦可以比類發明矣。如來之身名正徧知者。譬如手雖無增。但上指於空。則頭是頭。尾是尾。舉世皆以為正也。汝等之身號性顛倒者。譬如手雖無減。但垂臂下指。則頭作尾。尾作頭。舉世皆以為倒也。此但直爾法合。未出所以顛倒之相。故下文且令諦觀。 ~s 9 (寅)二勅令諦觀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d 9手之顛倒易知。身之顛倒難見。所以勅令諦觀。意欲其恍然自悟。而積迷旣久。故不知也。 ~s 10 (寅)三備明倒因又二。初示無倒性。二示顛倒相。 (卯)今初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d 10海潮音者。應機而發。猶如大海潮不失限。又其音圓徧。猶如海潮普徧圓滿也。此是第二番徹底顯性之文。以阿難不達現前一念見聞之性。本自豎窮橫徧。量若虛空。亦無虛空之相。而固認藐爾身心。不知身心。但是心中所現之物。非能現也。故今直指之曰。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惟是汝今現前一念見聞之心所現。汝所謂身。汝所謂心。皆此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之物耳。以吾人現前一念見聞之性。離名絕相。故曰妙。洞徹虛靈。故曰明。體無偽妄。故曰真。性無雜染。故曰精。合此四義不可思議。故曰妙心也。色。卽十一色法。心。卽八識心王。諸緣。卽所謂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生等。心所使。卽五十一心所法。諸所緣法。卽二十四種不相應行。乃至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也。此等諸法。皆唯現前一念見聞之心所現。此現前一念見聞之心。卽是妙明真精妙心。非同阿難等惑在身內昬擾擾相之心也。達此現前一念見聞之心無法不現。則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雖無所增。舉世皆以為正。此如來之身所以為正徧知也。 ~s 11 (卯)二示顛倒相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昬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卽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d 11謂此現前見聞心性。不假修證。故名本妙。寂而常照。故名圓妙明心。照而常寂。故名寶明妙性。只今現現成成。無餘無欠。云何汝等不肯體認。乃覿面而遺失之。反於此本悟體中。僅僅認取一點迷情。遂將此本覺性海。晦昧而成頑空。於空昧中。結暗而為幻色。以此幻色。夾雜迷情妄想。隨所想相。以之為身。聚集妄想緣氣。於內搖蕩。趣逐外境而奔馳騰逸。喚此昬擾擾相以為心性。而不知其實非心性也。一迷此以為心。則決定惑為色身之內。而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我現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昬擾擾相等者。迷妙明心。故舉體成昬。迷明妙性。故舉體擾擾。迷本妙心性。故舉體惑為色身之內。不知汝自妄認昬者為心。而現前圓妙明心元未嘗昬。汝自妄認擾者為心。而現前寶明妙性元未嘗擾。汝自妄認身內為心。而現前本妙心性元非在內。試詳味前文盲人見暗。乃至後文覺非眚中諸義。當自得之。譬如大海雖舉體成漚。而海體何曾減失。但上文如來所拈現前見性。正指大海全體。而阿難只今所計見聞必不生滅。仍復局在身中。正如一浮漚體。夫認一浮漚。已是迷情。目此一漚為全潮瀛渤。豈非迷中之迷。此正首尾倒置之甚。如我垂手向下。雖無所減。而舉世皆以為倒矣。豈不可憐愍哉。然認悟中迷。意稍難解。今更以兩義釋之。一約無始無明。二約現前觀照。一約無始者。本覺之體。名之曰悟。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名悟中迷。因明立所。自體轉成頑空相分。故言晦昧為空。覺明空昧相待生搖。便有風大。乃至四大等。具如第四卷中所明。故言結暗為色。妄想攬取少分四大以為自身。便有十二類生差別。故言想相為身。餘皆可知。二約現前者。若一念觀智分明。則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覿體全彰。若之為悟。此時並無虛空四大身心等相可得。若一念失於觀照。卽復舉體成迷。而空色身心。俄然幻現。所謂晦昧為空等也。又復應知。若無無始無明。則無現前一念。若離現前一念。亦別無無始無明。故此二義。只成一義。祇要阿難大眾。識取現前見聞之性。不墮迷情而已。狂心頓歇。歇卽菩提。一念相應一念佛。豈更有無始無明積聚處所。可追取而斷之耶。學者不可不知。 ~s 12 (癸)五約標指顯見性無還二。初陳請。二開示。 (子)今初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d 12大凡久執緣影。旣不能全體放下。則於妙明見性。必不能直下承當。此是但聽說法。不知反觀心性之通病也。惟其不肯反觀心性。仍計緣心實能聽法。而不知緣影無性。決無聽法功能。能聽法者。卽是本元心地之力用耳。 ~s 13 (子)二開示二。初以喻總明。二就體別簡。 (丑)今初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卽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d 13意謂緣影之心。的的不能聽法。而汝等尚妄以為能聽法耶。旣妄計緣心能聽。則幷我所說之法。亦為塵緣。而非得法性。如人觀指。終不得月矣。結中雲汝亦如是者。應以法合之曰。今佛以聲音指示汝等見性。汝等因我說法。當應反觀自己見性。若復分別法音以為見性。汝等豈惟亡失見性。亦亡法音。何以故。以法音聲為見性故。豈惟亡此法音。亦復不識誰是有知。誰是無知。何以故。卽以法音緣影為是有知而能聽法。如以指為明。而真能聽法之妙明心。反未敢認為本元心地。如以月為暗矣。豈不謬哉。此中總以月喻見性。指喻法音。觀指之影喻緣心也。 ~s 14 (丑)二就體別簡二。初簡緣心可還。如觀指影。二示見性無還。如天上月。 (寅)初中二。初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卯)今初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方可名為汝心。)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今)此(分別音者)亦(復)如是。若(使)真(是)汝心。則無所去。云何(今乃)離聲(更)無分別(之)性。(與掌亭人不相似耶。) ~d 14此中初二句。是縱詞。譬如下。是設喻。此亦如是下。是以法合而奪之也。 ~s 15 (卯)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d 15此極言一切分別皆無自性。皆是可還。而決不可誤認為主也。承上文言。斯則豈惟因聲而有分別之心。毫無自性。卽汝分別我三十二相妙容之心。離諸色相亦更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香味觸法之心。離彼香味觸法。亦更無分別性。縱令分別彼都無非色非空境界。拘舍離等所昧為冥諦者。亦卽以此冥諦而為法緣。若離此冥諦法緣。亦更無分別性也。繇此言之。分別聲者。還之於聲。分別色者。還之於色。乃至分別冥諦者。還之於冥諦。汝若欲認此分別以為心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耶。此文必須如此消釋。方有著落。舊解誤以分別都無四字為都無分別。謬雲旣破分別。兼破無分別。不知無分別有何過咎而忽破之。且冥諦正屬分別見惑所攝。何嘗是無分別耶。文理不通。可歎可恨。今謂都無二字。是其所分別境。非色非空四字。卽是都無註腳。此非色非空。實是自心現量境界。繇彼外道邪見分別。不達惟心。所以昧之為冥諦耳。 ~s 16 (寅)二示見性無還如天上月又二。初承責咨請。二正示無還。 (卯)今初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s 17(卯)二正示無還又三。初就月喻顯法體。二以可還顯不還。三結不還是本心。 (辰)今初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d 16此直指現在見精如天上月。不同緣塵分別之如月影也。但以見為能見。佛為所見。於一體中。妄成見相二分。猶如捏目。妄見二月。不得卽名之為妙精明心。若達能所不二。惟一真心。則如來藏性。覿體無遺矣。 ~s 18 (辰)二以可還顯不還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昬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猶言差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徧是空性。鬱〔土*孛〕之象。則紆昬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之本)因屬日。是故還(之於)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亦是差別之義)頑虛還空。鬱〔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總)不出(於)斯類。汝(今)見(此)八種(之)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今)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而)見(總)無差別。(豈可還乎。) ~d 17見無差別。正顯與八種塵緣不同。故終不可還也。 ~s 19 (辰)三結不還是本心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d 18言八種塵緣之可還者。旣自然非汝。則此見精明性。不容汝有所還者。非是汝之本元心地而是誰哉。此心不可思議。故本妙。此心能見八種。故本明。此心不是八種。故本淨。而今汝自迷悶。反不敢認為本元心地。所以喪本受輪。枉漂溺於生死海也。大似演若迷頭認影。豈不深可憐愍。 ~s 20 (癸)六約周徧顯見性非物二。初示無差別義。二示無大小義。交光於此分作二番。或復於此分作三番。總因不知阿難問處著落。故於答處自多鹵莽。而分作三番者。尤為穿鑿可笑。 (子)初中二。初問。二答。 (丑)今初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d 19須知阿難此時。仍未全捨緣心。所以聽佛法音。不能直下反觀自性。卻於法音之上。變成一段昭昭靈靈光景現在目前。喚作見性。所以不敢謂是我之真性。不知設有昭昭靈靈一段光景。便是物件而非見性矣。故佛以非物破之。 ~s 21 (丑)二答中三。初約迷悟明無差而差。二約自他明差而無差。三正示見性非物。 (寅)今初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d 20阿那律。此雲無貧。天眼第一。徹見大千。故觀閻浮如掌果也。菴摩羅。此方所無。或翻難分別。以生熟難分故。此段文意。為顯見性惟一。迷悟天殊。然迷悟雖殊。見性無二。洞視分寸之見性。卽是窮盡國土之見性。譬如一星之火。便可燎原。無奈眾生自局迷情。而此見性。的是各各自具之真性也。 ~s 22 (寅)二約自他明差而無差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空行。雖有昬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汝之)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d 21分別自他者。物是他而非自。見是自而非物也。極汝見源者。且就彼之見精分量邊際而言之也。此段文意。正顯種種有差別者。是物是他。清淨見精無差別者。非物非他。卽真汝性。所以酬其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問也。 ~s 23 (寅)三正示見性非物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旣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幷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d 22此正懸知阿難意中。誤認昭昭靈靈之物以為見性。故躡而破之也。文有三節。初若見是物下。以見旣是物。物應可見破之。次又則汝今下。以見旣是物。物亦能見破之。三阿難若汝見時下。雙承二義。結屬當人也。初文意者。若使此見。不是汝性而是一物者。則汝之見。旣是一物。佛之見。亦是一物。而汝亦可見佛之見矣。又汝若但以與佛同見前物者。卽名為見佛之見。則佛見時。旣見佛見之處。佛不見時。何不亦見佛不見之處乎。蓋彼旣謬謂見是一物。則佛放出此一物時。見其放在眼前。佛收拾此一物時。亦當見其收拾在一處也。又若妄謂見有一箇佛不見處。此則但是汝不見處。自然非彼如來分中不見之相矣。豈可以汝妄心中所想不見之相。謂是如來不見之相哉。如此展轉破竟。方結示雲。若汝實不見佛不見之地。則此見性。自然不是昭昭靈靈之一物。云何而非汝性耶。次文意者。又若妄計見是一物。則物亦當能見。是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旣見物。物亦見汝。物體見性。紛然雜亂。不知誰能誰所。誰自誰他。誰為正報。誰為依報。破壞世諦法相。則汝與我。幷諸世間。不成安立。又豈有是理哉。此繇阿難全迷見性。認作一物。故得以此破之。若達一切惟心。則境智互照。便成四句法門。深顯第一義諦。而世諦法相仍無破壞矣。第三文者。承上破竟。方正結雲。阿難。若汝見時。但是汝見而非佛見。則見性周徧。非汝之真性而更屬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本在汝。而不以為真。反取我言以求實。何耶。 ~s 24 (子)二示無大小義二。初疑問。二答釋。 (丑)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退歸精舍。祇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d 23此繇阿難意中。仍以昭昭靈靈之物喚作見性。故雖如來重重結屬。彼則重重疑惑。終不敢認耳。必我非餘者。承上非汝而誰之語而言之也。至此。尚不肯認為自己。故佛以迷己為物責之。故知合前一節。的是同顯見性非物之旨。而分作三番二番者皆謬也。 ~s 25 (丑)二答釋二。初破執。二會通。 (寅)今初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d 24此中文亦三節。初從一切世間至見有舒縮。直明大小內外等。總屬前塵邊事。與汝見性無干。次從譬如方器至方相所在。借喻以明見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義。三從若如汝問至是義不然。結責其所問之非。初文易知。次文者。方圓諸器。以喻前塵。空喻見性。在方則方。在圓則圓。此是不變隨緣之義。方亦是空。圓亦是空。此是隨緣不變之義。義性如是。故定與不定皆為戲論也。若復欲令入無方圓者。喻顯返妄歸真意也。但除器方。空體無方者。喻顯此之妙性。正隨緣時。從來不變。但離妄緣。本體如故也。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者。喻顯性體元無諸妄。今亦無妄可除也。此喻雙顯性修妙旨。極為親切。人都忽之。第三結責。文亦易知。 ~s 26 (寅)二會通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d 25此卽第三番徹底顯性之文也。蓋十方依正。總是妙心中所現物。所謂盡大地是箇自己。而今迷之以為外物。失於本有真心。反被外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豈知大亦惟心。小亦惟心。惟心之大。大卽法界。元無大相。惟心之小。小亦法界。元無小相。但使能達惟心。則悟物為己。便能轉物。若能轉物。則物物皆己。頓同如來。幻化空身卽法身。故身圓明。無明實性卽佛性。故心圓明。微塵國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故不動道場。一毛端法界之性。卽十方國土法界之性。故徧能含受也。而阿難猶以昭昭靈靈之一物為見性。不敢認為已性。何哉。 ~s 27 (癸)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二。初疑問。二答釋。 (子)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分明)現在我前。(此)見(旣)必(是)我真。(性則)我今(現在)身心復是何物。而今(此之)身心(卻是)分別有實。(猶言實有分別)彼(現前)見(性凝然不動)無別(功能)分辨我身。若(此見性果然)實(是)我心。令我(現)今(可)見。(則此)見性實我。而身(反)非(是)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耶)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d 26阿難自從屈指飛光驗見之處。已從分別心中。變現一種昭昭靈靈凝然不動光景。頓在目前。喚作見性。至聞百千大海譬喻。其計轉堅。故有未敢認為本元心地之疑。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疑。若此見性必我非餘之疑。皆從此計發出。今被如來種種開示。勢窮力盡。方將病根一口呈露。而曰今此妙性現在我前也。舊解不達此意。故使前後問答。總無線索。 ~s 28 (子)二答釋二。初斫破是非兩途。二會通真性一理。 (丑)初中四。初正破是見。二轉破非見。三大眾茫然。四世尊安慰。 (寅)今初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旣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旣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旣以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方許汝說現在汝前耳)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豈能指出見精示人)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d 27是義非實一句。直奪其非。若實汝前已下。縱許而令指出也。阿難決定不能指出。則見性不現在前明矣。故印成之。 ~s 29 (寅)二轉破非見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迺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卽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卽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d 28常情旣聞破物是見。必將轉計物非是見。故乘此卽反徵之。而阿難亦知其無非見也。佛亦印之。 ~s 30 (寅)三大眾茫然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d 29是義者。無是非是之義也。終者。義所歸竟。始者。義所從來。答中本是妙明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正顯是義之所始。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正顯是義之所終。又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則是非方始。繇是真精妙覺明性。則是非終息矣。 ~s 31 (寅)四世尊安慰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d 30此義難明。須待文殊對辯。故先以慈音安慰之也。無偽曰真。稱理曰實。不變名如。心境相應名不誑。懸見未然名不妄。亦名不異。如來五語。大與外道四種論議不同。須是諦審思惟。方有會悟。不宜徒自辱其哀慕。此亦策以觀心默體之意也。不死矯亂。解在行魔文中。 ~s 32 (丑)二會通真性一理二。初文殊述疑啟請。二如來垂慈示答。 (寅)今初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卽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d 31若此前緣下。代眾述疑。惟願如來下。正請垂答也。 ~s 33 (寅)二如來垂慈示答二。初示妙體絕待。二示迷悟得失。 (卯)初中二。初正明絕待。二引例釋成。 (辰)今初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幷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d 32此是第四番徹底顯性之文也。自住三摩地者。所謂自受用三昧。卽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是也。如來究竟。菩薩分證。故皆能知法自性。徹法源厎。不墮是非是妄想中也。見者。八識能緣之見分。見緣者。八識所緣之相分。此二卽是依他起性。如以麻為繩。亦如依於真月。捏成二月也。所想相者。於此相見二分。不了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名為徧計執性。如以繩為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者。不惟徧計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惟無實蛇相。亦並無實繩相。真月不惟無影相。亦幷無二相也。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者。以真如不守自性。於自證上。幻成見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證之體。所謂正隨緣時。而常不變。如繩二分。全體皆卽是麻。如天二月。全體卽是真月。云何可分是與非是耶。旣知繩卽是麻。二月惟一。則雖指蛇卽麻。指影卽月。亦無不可。但徧計無體。故不說之。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謂第八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大圓鏡智菩提妙淨明體。第七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淨明體。第六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妙觀察智菩提妙淨明體。前五識之見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淨明體。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淨。寂而常照。故明。又旣是菩提妙淨明體。亦卽涅槃元清淨體。妙故卽是性淨涅槃。淨故卽是方便淨涅槃。明故卽是圓淨涅槃也。 ~s 34 (辰)二引例釋成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為復)更有(一箇)文殊是文殊者。為(復竟)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真正)文殊。(但)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d 33此中文亦三段。初以文殊為例。二此見妙明下。以法合釋。三如第二月下。更舉喻釋成也。初文可知。次文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者。亦如文殊實無是非二相也。蓋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圓成實性。妄為色空之相分及聞見之見分耳。三卽舉喻釋雲。加捏目妄見二月。豈可謂一是一非乎。但了月體本真。則是非戲論自永息矣。 ~s 35 (卯)二示迷悟得失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繇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d 34謂若不達依他無性。觀見是見觀塵是塵。饒他種種發明。總名妄想。決定不能超出是非兩關。此言迷之失也。繇此見與見緣卽是真精妙覺明性。故達之者。卽能令汝超出於有所指無所指之兩疑。此言悟之得也。故知妙理無二。所爭只迷悟之間耳。可不以開圓解為急務乎。 ~s36 (癸)八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三。初對外道簡自然。二對世諦簡因緣。三結顯自性。 (子)初中二。初疑請。二開示。 (丑)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但)與彼(外道)自然(必有差別)。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d 35此中文亦三節。初一節。是疑濫同外計。世尊亦曾下。為第二節。是疑違昔契經。與彼自然下。為第三節。正請開示真義也。須知佛之所說。深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妙理。與彼外道何啻天淵。外道冥諦神我。已被藏教破無不盡。何容以此而濫圓宗。但末世談圓。有言無旨。實去外道邪計不遠。亦須略示差別源流。蓋佛言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者。卽是真如不變之性。舉全體而隨緣。如舉真月之全體。妄成兩月。而兩月之外。更無真月可得也。外道所計冥諦神我能生萬物。則冥諦神我為能生。萬物為所生。能生是常。所生無常。一不同也。又佛言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者。卽是真如隨緣之相。仍全體而不變。如指二月之全體。總是真月。而真月之外。更無兩月別體也。外道所計。萬物各有體相。而並推冥諦神我以為生因。則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況佛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則彼都無非色非空境界。及昭昭靈靈境界。亦是自心一種相分。彼方昧之以為冥諦。以為神我。不達惟心。尤為大不同也。有此三種不同。所以大小乘經。咸說因緣深義以摧破之。今阿難強欲引同。其深知末世之流獘者乎。 ~s 37 (丑)二開示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d 36此正重明不變之見性。舉全體而隨緣。別無自體可得也。卽明暗塞空。求見性之自體。了不可得。離明暗塞空。別求一見性之自體。又安可得哉。若外道所計冥諦。則以空暗而為自體。所計神我。則以空明而為自體。不倫甚矣。 ~s 38 (子)二對世諦簡因緣二。初轉計。二破斥。 (丑)今初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d 37旣非自然。必屬因緣。此通途情計之所不免。故今還擬是因緣教。但旣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得與因緣之義相合耶。 ~s 39 (丑)二破斥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塵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d 38此正重明舉體隨緣之見性。仍自舉體不變。非藉明暗塞空為因緣也。因者。親因。緣者。助緣。祗是親疏之別耳。 ~s 40 (子)三結顯自性二。初正示離過真體。二結責滯著名相。 (丑)今初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卽一切法。 ~d 39此中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二句。是雙遮雙破。非不自然一句。例應先有非不因緣一句。是雙照雙立。無非不非無是非是二句。乃是遮照同時。破立非別。離一切相句。牒上諸句。一總遮破情執。卽一切法句。躡上情執旣破。當下照立法體也。此離一切相卽一切法二語。貫通一切圓融道理。罄無不盡。請更拈之。頭手動搖開合。見無動搖舒捲。離一切相也。非風旛動。仁者心動。卽一切法也。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離一切相也。身後捨生趣生。卽一切法也。空體無方。離一切相也。在方器中非無方空。卽一切法也。指皆是物無是見者。離一切相也。微細發明無非見者。卽一切法也。見與見緣幷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離一切相也。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卽一切法也。及至下文非和合生離一切相也。非不和合。卽一切法也。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離一切相也。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卽一切法也。清淨本然。離一切相也。循業發現。卽一切法也。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離一切相也。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卽一切法也。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卽離非。離一切相也。是卽非卽。卽一切法也。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卽所謂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卽一切法。卽所謂終日不變終日隨緣。此是第五番徹底顯性之文。 ~s 41 (丑)二結責滯著名相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祗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d 40妙性不可思議。言思路絕。唯直下觀心。庶幾有相應分。若欲措心思之。言說議之。不啻撮摩虛空矣。 ~s 42 (癸)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三。初引昔致疑。二對理徵破。三正示見性。 (子)今初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嘗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d 41見性具四種緣者。謂眼識現行。須藉十緣方起。略但言四。此約虛妄見性。非今所明之真性也。妄見藉緣。自無實性。所以無我我所。不同外道邪妄因緣。若知無性之義。則知諸法本空。循業發現。若知循業發現。則知本如來藏。此因緣深義。所以徧為通別圓教作根本也。而阿難執文昧旨。尚未達於因緣卽空。又安能知卽假中耶。四緣合十緣者。空緣明緣。含於境緣。心之一字。具含六緣。謂作意緣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開導依也。眼卽根緣。若以常途四緣收此十緣者。種子為親因緣。自相分境為所緣緣。開導依為等無間緣。餘七幷本質境。皆為增上緣也。 ~s 43 (子)二對理徵破二。初直明昔說隨情。二正顯見性非緣。 (丑)今初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笫一義。 ~d 42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依於世諦。名隨情說。依第一義。名隨智說。雙顯二諦。名隨情智說。今明向日所說。是以世諦破邪計耳。非謂第一義中。實有因緣也。 ~s 44 (丑)二正顯見性非緣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則應)二相俱名不見。(矣)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d 43因明有見者。虛妄眼識徧計執情也。明暗俱見者。識精見分依他起性也。見分如第二月。自與月影不同。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美如畫——大山中的楞嚴道場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本(1)
楞嚴經肯定是偽經非如來說! 【貓眼看人】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