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美學之「見性成佛」
見性成佛與藝術家的個性創造
「見性成佛」是《壇經》(敦煌本)的根本性觀點。《壇經》的紀錄者、宣傳者對「性」不一定有嚴格的定義,但還是能從中理出其基本義的: 一、「性」是「自性」,「性」常與「本」結合,名為「本性」,「本性」又稱為是「自本性」;
二、有時,「性」又與「法」結合,名為「法性」,這「法性」又稱為「自法性」;
三、「性」有時與「佛」結合,稱為「佛性」;
四、而在悟見時,與「性」有相同意義是「心」,稱「自心」,「自本心」,所以,體悟時說「識心見性」,或者說「識自本心,見其本性」,或「得本心」、「見自性」、「見本性」等,後來又稱為是「明心見性」。「本心」、「本性」的「本」指的是本來如此,本來清靜。「法」是萬法,「性含萬法」,「萬法在自性」,所以說「法性」,「法自性」。
普通眾生,迷誤了,迷而不見,但善的,惡的,苦報,樂果,都是自性所起,眾生以色身為舍宅,見色不見性,而從返迷啟悟後,於自心中見性,所以說「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真佛只在眾生自己心中,這就是「自性」,所以說「佛是自性作」,「真如本性」。迷是眾生,悟就是佛。這就是「見性成佛」的含義。
從生命的角度看,「性」是生命本體,萬法的本源,因此也有人將禪宗看成是一種生命美學。
「見性成佛」的禪學理論強調了「本性」、「本心」、「自性」、「自心」、「自本性」、「自本心」等,強調「悟」是一種自悟,是自覺,是「識自本心,見其本性」,是「得本心」、「見自性」,而不是向外去求,「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這對於探索藝術家的個性的創造性是非常富有啟發的。
藝術強調創造性,強調個性風采,古人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關鍵在於能發揮出自己的「心源」,一味的模仿,成不了藝術大家,臨摹的作品,絕不是藝術真品。只有來自於「自心」、「自性」的創造,才是傑出的作品,真正的藝術大師,是善於「明心見性」的。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創造也是要「於自心中見性」,方能創造出你的個性風采,藝術創造也是「識自本心,見其本性」。
禪宗的真諦就在於自悟本心,自覺「真如本性
推薦閱讀:
※美學心得(第六十三集) 羅國正
※淺析吳宇森電影中的暴力美學風格(二)
※從一個甜筒到蜷川實花的視覺美學
※(31)《二十四詩品》的時代與美學關聯(《二十四詩品》論之二)
※王安憶:小說有著自覺的美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