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易學思維特徵(宏軒/吉鵬)

論易學思維特徵(宏軒/吉鵬)

《周易》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它反映了華夏民族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及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探索和把握,成為傳統的世界觀。當人們用易學宇宙觀作指導,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周易》便成為方法論,它對於所有具體科學都具有普遍的指導作用,成為「全部科學研究之母」(愛因斯坦語)。本文擬對古代易學思維模式中的一般特徵作一粗陋的概括,以期獲得同仁賜教。

  一、全息性

  古人在太極氣一元論思想方法的指導下,將整個自然界看作一個整體,將人和自然環境也看作一個整體,由此導致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產生。《周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合稱「三才之道」。這種「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孕育著現代系統論和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萌芽。在整體思維原則指導下,古人將天地、日月、時空的變化和氣象、物候及社會活動與人的生命活動綜合起來進行研究,由此而認識到人體是一個高度複雜的有機體,或者說是一個高度複雜的巨系統。錢學森教授曾對此作過闡述:「人體系統就是一個巨系統,包含有很多層次,最高層次是人的整體。這樣的一個巨系統又是同周圍的宇宙發生影響作用的,即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人體巨系統是在宇宙這個超巨系統中一個開放的、極其複雜的巨系統。」正是從這種整體自然觀出發,古人認為只要把握了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便可以了解人體生命活動的變化規律,於是,「以天驗人」便成為包括中醫、氣功在內的人體生命科學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發現了生物全息律,認為生物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全息胚,生物的每一個局部都可反映出其整體的信息。其後,王存臻等提出「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全息律不僅存在於生物界中,而且存在於宇宙萬事萬物(包括物質、精神)之中。我們平常所謂「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陽」、「牽一髮而動全身」等等,就是對這種全息性的概括,它們都體現了易學思維的基本特徵。追根求源,全息思維可以上溯到《周易》經傳,《繫辭上》有「原始反終」之說,即由事物的開始推及事物的終結,這種時間上的全息觀,便是一個明證。

  二、模糊性

  由於易學思維側重於對世界整體性的把握,所以相對於外國重視個體分析的實證科學來說,具有模糊性的特徵。

  《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種模糊語言,卻描繪了宇宙生化模式,萬事萬物皆被涵蓋在八卦之中。對此,《老子》作了更模糊的概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張景岳解釋說:「夫一者,太極也;二者,陰陽也;三者,陰陽之交也。陰陽交而萬物生矣。」(《類經圖翼·氣數統論》)非常模糊的事物,卻表示為精確的數字,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思維,它體現了宏觀與微觀的結合、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在人類思維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優勢。

  對於宏觀世界的觀察,人類眼睛看不到的,便藉助於射電望遠鏡,但視野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古代人運用模糊思維,對宇宙作了「其大無外」的概括,沒個邊,無窮大。令人驚奇的是,中國人在天文學領域運用易學模糊推理的方法,竟然比外國人用射電望遠鏡發現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早了幾十年!

  對於微觀世界的探索,當今世界研究的最高層次不過是亞粒子,而中國人在幾千年前的《周易》中已作了「其小無內」的概括,比亞粒子還要小,小到沒個邊,無窮小。這就是「研幾」入微的思維方法。

  事物再大再小都有規律性,這就是《周易》中「不易」的道理,所以中國人來個「簡易」思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周易·繫辭上》),抓住事物的本質,複雜問題就簡單化了。例如在醫學研究上,西方國家研究一個完整的人體共有近3萬個課題,而中醫只有12條經, 卻同樣達到了預防治病的目的。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呼籲開拓一個新學科——「混亂學」,來揭示大自然混亂現象的秘密。其實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這種思維,運用模糊的認識,反映了大自然混亂與有序的統一性。所以,時至今天,模糊思維仍不失其存在的價值。

  三、內涵性

  《周易》用模糊的形式,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的深刻內涵,正如《繫辭下》所說:「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繫辭下》)「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繫辭上》)易象的蘊涵量是相當巨大的。例如八卦之象,就是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畫成的,它們涵蓋了宇宙的萬事萬物。從自然界方面觀察,

  從人倫關係上說,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次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附會到動物身上,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附會到人體上,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等等。總之八卦內涵萬類物象。八卦重迭而成的六十四卦,其所喻示的象徵本旨就更加豐富多彩了。西方人驚奇地發現「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訣同《周易》的教導十分相似,六十四個卦象嚴格地對應著遺傳密碼中六十四個DNA密碼子」, 這一點在馬丁·斯克諾伯傑的《生命的奧秘》一書中有清楚的敘述。在化學上,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嚴密地與六十四卦相對應。可見易經是用卦爻符號系統來表達宇宙奧妙的模型圖式,這種象徵性的思維方式,在中外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不能不說是華夏民族獨創性思維的一大奇觀。

  易數的內涵性也是相當深刻的。它將自然之數與天地人時空體系結合研究,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數理哲學,準確地揭示著宇宙萬物變化過程的底蘊。以「大衍法」為例,其行蓍的過程,表面上看是數的推演和代換,實質上卻是物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中一根蓍草不用,以象徵太極;「分而為二以象兩」,即象徵陰陽兩儀;「掛一以象三」,即象徵天地人三才;「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即象徵春夏秋冬;「歸奇於扐以象閏」,即象徵閏月。從策數看,「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風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即用乾、坤兩卦的策數象徵一年的天數。「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即六十四卦總策數象徵著宇宙萬物。假若再把易經的變卦、卦變(包括連互、錯卦、綜卦等)的性質都利用起來,則變成數億計事物之間的巨大運算系統,可見易數具有難以勝計的蘊涵量。再以河圖、洛書為例,它們簡直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幾何數理模型,集中體現了易數的精蘊。《光明日報》1996年8月24日載文, 論證了河圖與古埃及金字塔的內在統一性,深刻揭示了古老數學模式的科學內涵。北京大學於希賢教授說過,「凡是能建立數理模型的知識,它一定是科學的」。(《中國現代風水與建築選址》)《周易》作為一部「宇宙代數學」,其運數思維的科學性是無可置疑的。

  至於卦爻辭,同樣揭示了各卦及其特定之爻的象徵旨趣,用十分簡約的象喻文字,闡明了博大精深的「義理」內涵。

  作為易學象徵的太極圖,其內涵精蘊更加集中,更加概括,更加典型。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易學課題組將傳統的平面太極圖作了立體化的設計,使其與人類命運的關係進一步顯露——主體太極球的陰陽部分與地球大陸與海洋的劃分基本一致;其陰陽交界面及陰陽魚眼部位與人類文明誕生地及重大自然之謎所在地有相當的吻合關係!(見1996 年8月1日《光明日報》)這就告訴我們, 古人內涵性的思維層次是相當高的,繼續發展這種思維,對於提高民族智慧,保持中華文明的長期世界領先地位,無疑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四、遷易性

  易學象數思維模式所蘊含的物質世界是統一的,又是千差萬別的。古人對世界萬事萬物這種矛盾性質的認識之根本觀念是陰陽,即《周易·繫辭上》「一陰陽之謂道」的哲學概括,成為辯證法的起點。自此關於陰陽對待、陰陽消息、陰陽互根、陰陽轉化等一系列變化規律,不斷為人們所總結,形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道德經》)的對立統一之辯證思維模式。

  易學辯證思維的精髓就是「變」:「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周易·繫辭下》)這不僅是自然界也是人事的普遍法則。因此易學強調靈活與變通:「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下》)這種可貴的思想,正是易學活的靈魂,它與當今改革的主旋律節拍相合。

  事物變化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種思想在《周易》古經中隨處可見,例如《泰》卦有「小往大來」,《否》卦有「大往小來」,《明夷》卦中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等等。另據劉大鈞教授考證,「《周易》古經的作者,肯定使用了『反對之象』,因為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正是以『反對之象』作基礎的。」(《周易概論》)所謂「反對之象」,就是將一個六畫之象顛倒過來,從而形成另一新的卦體。這種顛倒關係,向人們揭示了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根本哲理,這就是「物極必反」,這一點可從《序卦》所解中得到證明,例如《泰》與《否》的關係:「泰者,通也。物不可終通,故受之以否」;《剝》與《復》的關係:「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古人「反易思維」(或稱「逆向思維」)的特徵。

  轉化是一種質變,質變是有條件的,它必須經歷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在這個絕對物質運動的整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個一個相對穩定狀態,這就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和層次性。一個卦可以代表一定的範圍、一定的系統、一定的層次,一個爻又可代表一個過程中的特定階段。初爻代表事物之始,上爻代表事物之終,「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周易·繫辭下》)這種階段性的劃分,以時空條件為轉移。從時間的推移看,「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同上),即六爻陰陽錯雜,代表了不同時間的事物。從方位的變化看,萬物「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卦》)意思是說,萬物萌生於震位,整齊於巽位,顯現於離位,役養於坤位,欣悅於兌位,相接於乾位,倦息於坎位,成就於艮位,說明了事物隨空間變化的道理。這種思維方法告訴我們,做事應把握好時間和空間的最佳結合,「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彖下》)

  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的過程,也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說卦》),「終則有始」,物質運動永遠不會完結。從一卦看,自初爻發展到上爻,又回復到初爻。從八卦系統看,「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說卦》)。從六十四卦大系統看,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彖》上),至第六十三卦《既濟》,雖已完成,但「終止則亂」,所以還要來最後一卦,原因是「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序卦》)從自然現象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繫辭下》)這些都反映出「生生之謂易」、「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的辯易思想,帶有循環性的思維傾向。

  五、諧和性

  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在普遍的、客觀的、系統的聯繫中進行的,正如成中英先生所說:「周易學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關係世界,是一個變的世界,是一個重重因果、重重因素交差的、互相作用的一個網路世界。」六十四卦便體現了這種複雜的、有機的結構關係。其中由一卦變為其他卦的形式,描繪了事物的外部關係,例如綜卦(倒卦)反映了對應關係,錯卦(旁通)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滲透關係等等。一卦六爻之間,相鄰的四畫、五畫皆可構成「互體卦」,它描繪了事物的內部關係。面對這種錯綜複雜、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物質世界,古人除確立了用聯繫的觀點去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外,更重要的則是考慮如何使物質的關係世界得到統一、諧調、和合、平衡地發展,以達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易傳·彖上》)的目的,這是周易哲學思維的核心問題。

  易學強調陰陽平衡,講求中和之道,正如《三統曆》所講:「陰陽相交,不得中不生,故《易》尚中和,二五為中,相應為和」,認為這是五行生剋制化限度的理想要求,也是事物運動所達到的最佳狀態。基於這種思維,古人在易學數理模型的設計上,特別注重突出和諧、對稱的特點。例如洛書的圖式結構,其九宮之數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見下圖),無論橫、豎、斜,三數之和皆為十五,奇妙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易學課題組推演出來的「六十四卦和合數表」(包括基本數表和多種衍生數表),均具有多方向、多範圍、多層次的對稱和諧性,為世界文化史所未見,為中華文化的和合精神提供了數理依據。(見1996年8月24 日的《光明日報》)

  易學思維是易學的本質問題,它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徵與走向,以其自身的獨特而巨大的優勢培育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促成了璀璨的古代文明,並長期領先世界。然而它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其思維上的模糊性造成了應用上的局限和量化嚴密性的不足,阻滯了近代實證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其循環性的思維傾向,導致了保守觀念和封閉意識的產生。我們面臨的任務就是整飭易學思維模式,發揚其優越性、合理性,強化其不足,彌補其缺陷,使古老易學的應用煥發出新的青春。作者:宏軒 吉鵬


推薦閱讀:

最新易學名人及著作簡評
《中華易學全書》目錄 – 國學網
【易經543】淺談漢易卦氣:六日七分說 | 易學網
易學大師解密八字:戊己土取用神
易學預測

TAG:思維 | 易學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