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夔東西山
按《明史》列傳所載,文安之拒絕為孫可望所用之後,「久之走川東,依劉體仁為居……川中舊將王光興、譚宏等附之,眾猶數十萬」。《小腆紀傳》記載一樣。按承上啟下的習慣,「附之」的「之」當指文安之。因為王光興和譚宏當時都是被視為明朝的「舊將」,與李來亨等大順軍余部不同派系,素來各成一體,自成一家,他們不會突然依附李來亨。而文安之是宰相督師,又為他們奏封了爵位,所以依附之。大量史料表明,當年李來亨由黔入夔東,就是來與劉體純會師的,所以說,對於文安之「走依劉體純」也可理解為他是和李來亨所率的忠貞營一道來依附劉體純的。畢竟李、劉原本一家人,而且劉體純比李來亨年長,又是先在夔東立足。《永曆實錄》中的文安之傳即載為:「可望固欲留之,安之詭辭以對,得去。入楚,忠貞營踵其後,為可望所覺,追安之。安之已馳出黔,與諸帥合居巴、興間。」巴指巴東縣,屬歸州,治所在秭歸縣。興指興山縣,向屬秭歸境,清康熙初俱隸宜昌府。
從《永曆實錄》李來亨傳來看,「高必正率黨守素、賀錦及來亨,自黔走蜀,為孫可望所遮殺,獨來亨力戰得脫。必正諸軍受並於可望,良久或逸去,皆依來亨。來亨所部尚數萬人,自黔東北走入巴、歸間。」這就是說,李來亨率部到巴、歸間時,加上先因不得已投靠孫可望而後又跑歸自家軍營的,合起來也就數萬人。再加上王光興、譚宏諸部,總計才達數十萬之眾。
劉體仁就是劉體純,又名二虎。他原在李自成部下任果毅將軍。李自成死後,與郝搖旗等聯明抗清,在隆武新立那年,就與袁宗第配合李過、高一功的忠貞營,「渡江趨江陵之西,略夷陵,過荊門、鄖西,渡漢北掠興安,侵漢中,為清兵所敗。南歸,自夷陵入巴東,依蜀東塞,據險而居」。永曆初曾應湖北巡撫堵胤錫的邀請出兵到湖南常德,又無功而返,後仍以巴東為根據地,流動作戰於峽江南北。據《湘西名人錄》載:「永曆四年(1650)正月,廖晟走謁桂王於梧州,受命歸,寶慶已被清軍佔領。廖晟乃起兵黃堡,與原駐洞口一帶的鄂國公馬進忠、洪江一帶的襄國公王進才相聯絡,同時聯絡原駐黔陽一帶的袁宗第、劉體純和張光翠、牛萬才等部,與清軍相抗」。這表明袁、劉等部在文安之赴梧州前還在黔陽(時屬川邊,後隸湘境)活動。劉體純智勇雙全,資歷既老,威望也高,而且率先佔據巴東有利地勢,所以大順軍余部紛紛向他靠攏,後與郝搖旗、李來亨等連寨相處,號為夔東十三家軍。
所謂夔東,就是夔州東部,夔州明時為府,治所在奉節(今屬重慶市),三國劉備託孤的白帝城就在縣城東。夔東地區包括巫山、巫溪、大昌和今鄂西建始、巴東諸縣境,範圍擴大便稱川東。川東與鄂西接壤,故今稱川鄂邊區,而在明末清初,湖廣省的湖北西部依荊楚古名稱之為荊西或楚西(包括湘西)。巴興歸等縣隸屬荊州府,由於毗鄰夔東,所以儘管李來亨帥府駐紮在興山茅麓山,也被統稱於「夔東十三家」之中。而換個角度就是史稱的「西山十三家」了,也有貶稱「西山寇」或「西山賊」的。如費密《荒書》載:「西山十三家者,李賊餘黨也……降何騰蛟,皆有封爵,李(過)赤心臨國公,郝(搖旗)永忠益國公,劉體純(仁)皖國公,王光興荊國公,馬騰雲桐城侯,拓(塔)天寶宜都侯,黨守素興平侯,賀珍歧侯……赤心死,其養子李來享有其眾,袁宗第、賀珍據大寧、大昌;劉體純(仁)、拓(塔)天寶據巫山及湖廣巴東;李來亨、馬騰雲、黨守素據湖廣竹山、房縣、歸州;王光興據建始及湖廣施州衛」。
有說西山在巴東,有說在興山,有的說在大昌、神農架一帶,其地與容美土司相近。倘若就具體的地點,這都無一不可,但從宏觀來講,「西山十三家」的「西」卻是泛指荊西、楚西或鄂西。這裡群山連綿,龍盤虎踞,出可攻,入可守,易守難攻,素為兵家重視之地。因為夔東十三家的聲名響亮些,所以約定俗成地多用此名。
資料表明:文安之所奏封的十六營諸將,依次是王光興荊國公、郝永忠益國公、劉體純皖國公、袁宗第靖國公、李來亨臨國公、王友進寧國公、塔天寶宜都侯、馬翔雲陽城侯、郝珍(賀珍之誤)岐侯、李復榮渭源侯、譚弘(宏)新津侯、譚詣仁壽侯、譚文涪侯、黨守素興平侯。其中,郝永忠、劉體仁、袁宗第、李來亨、王友進、塔天寶、馬雲翔、賀珍、李復榮、黨守素都是原大順軍將領;只有號稱「三譚」的譚宏、譚詣、譚文是夔東地方武裝,有說原為忠州衛世襲衛官,駐於忠州(今忠縣)、萬縣、夔州一帶;而名列首位的王光興情況又特殊一些。
據《永曆實錄》列傳載:王光興與兄王光昌原本中原農民起義的首領,崇禎十二年(1639)投降明督師熊文燦(有說崇禎十五年降明),隨鄖陽巡撫王夢尹守襄陽,襄陽陷,王氏兄弟與荊西道徐啟元死守鄖陽,多次挫敗李自成軍。弘光元年,吳三桂以清兵追李自成,王光興「不得已,慟哭剪髮,附於清」。後又反正「率其軍走屯房縣,依山自固,與清所遣守鄖者相持十餘年,大小百戰,不下」。永曆即位廣東時,派使者來「特敕授光興總兵官都督同知,封南漳伯」。「光興孤軍懸漢北,拒戰益苦,糧鹽布縷無所取給,時往來鄖、襄、荊、夔間,攻下州縣就食之。南至夷陵,迎大學士文安之、侍讀黃燦督理其軍。已而劉體淳、郝永忠先後自湖南來。永曆六年,李來亨間關亦至,遂與光興連砦相犄角。巴、巫之間,萬嶺插天,中有僻壤曰九蓮坪,來亨據之,大起營舍,建帥府其上,稍招居民與士卒雜處。光興屯江南,永忠、體淳屯其西」。從傳記中可以看出,王光興流動作戰夔東楚西的時間比劉體純、郝搖旗、李來亨等大順軍余部都早些也久些。直到這些部隊聯合起來,他們才分兵屯駐楚蜀峽江南北,形成統一的抗清陣戰線,也就是「夔東十三家」。而這中間起至關作用的人,顯然是文安之。王光興在永曆初年就曾積極主動地帶人到夷陵去接文安之和黃燦監軍,概因如此,加之王光興是正規的明軍,所以位居十六營諸將的名單之首。但他也只是公爵,並無權也不可能調度另外十五營,只能算是夔東十三家中一支大部隊。
在分支的大順軍余部中,最先與劉體純在夔東聯手的主要將領是郝搖旗。其人原本李自成手下的一個偏校,初為大旗手,因無名字,故號搖旗。歸順何騰蛟後,改名為遙期,旋被隆武帝賜名永忠。由於他在李自成死時,「殺其主將而奪其室」,所以李過、高一功「諸部惡之」。郝永忠便傾心依附何騰蛟,深得何的信賴,授總兵官都督同知,為援剿右部。永曆元年,何騰蛟為他請封為南安侯。當何騰蛟死後,郝永忠失去依靠,受到南明軍隊的排擠,「遂自為軍」。永曆四年(1650)由湘入楚、蜀界,在荊西與劉體純會合。劉體純「雖雅惡永忠,而以孤懸,故相倚」。兩部會師後,「已而北出房、竹,至南漳,野掠而食,轉徙無恆」。房山、竹山、南漳均屬楚西縣(今湖北)。
最後與劉體純會合的,自是李來亨了。據清康熙《巫山縣誌》在順治八年(1651)下記載:「是冬,袁宗第、劉體純、馬重禧、塔天寶、李來亨、董守泰、郝永忠等營由南渡江,分據興山、巴東、巫山、大昌等處。」這表明,忠貞營諸將李來亨、黨守素、等到達夔東是在永曆五年冬。
今網載有「夔東十三家」簡介:「李來亨奮戰脫險,回到巴歸,選定興山茅麓山為據點,建帥府於七連坪。這時,劉體純、郝永忠等人亦由黔東北回到川鄂邊區。袁宗弟、郝搖旗分駐大昌、房縣;劉體純經巫山轉戰巴東。劉體純駐巴東陳家壩,天保駐巴東江北平陽壩。劉體純素驍勇,有方略,「頗以威信御眾」,因此各路農民軍將領共推他為首領,並願聽他節制,南明將領王光興等人也來匯合,最終建立起以湖北興山縣茅麓山為中心、佔有20餘縣、擁兵20餘萬的抗清基地,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夔東十三家。」
推薦閱讀:
※東西四命宮及六十甲子速查表
※魏忠賢墓被打開,專家有了意外發現:太監怎麼能有這東西呢?
※這些東西比安眠藥還管用,讓你一覺睡到大天亮
※小偷偷東西後在失主家中睡著 夢中被擒
TAG: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