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伯峻:《周易》本是占筮書 古人如何運用它|周易|占筮書

楊伯峻:《周易》本是占筮書 古人如何運用它

2015年11月19日 10:37 來源:鳳凰網綜合 作者:楊伯峻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4人參與 14評論

楊伯峻(1909——1992),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49年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講師。1949年後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國家文物局諮詢委員、國務院古籍出版規劃小組顧問。主要著作有《文言虛詞》、《文言語法》、《列子集釋》、《論語譯註》、《孟子譯註》、《春秋左傳注》、《古漢語虛詞》等。

《周易》本是占筮書

古代人對於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客觀情況和規律極其缺乏認識,因之產生不少迷信活動。卜和筮便是一種迷信。尤其是上層人物,什麼舉動都得先請教神靈,問問吉凶。卜用烏龜腹甲或者牛胛骨,自清代末期在河南安陽殷墟(商代首都舊址)發現大量卜辭以來,為研究中國殷商史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最近在陝西扶風縣、岐山縣一帶,即西周建國前的周原地區,又發現了周代卜甲、卜骨,雖然數量不大,卻很有價值。用實物證明了西周在建國前,即武王滅紂以前,早就用龜甲牛骨占卜了。以後又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這部書,就是提供占筮者用的。《周易》就是今天的《易經》,又簡稱《易》。

蓍草就是民間通稱的蚰蜒草或者鋸齒草,用它的莖作占筮工具。大概用蓍草莖五十根,又抽去一根,得四十九根,分別數它們的數目,把它們分為幾份,這叫做「揲」,然後成卦。要揲好幾次,由原先的卦再變成什麼卦,然後參考占筮書,來預測吉凶。

傳說占筮書有好多種,從《左傳》和《國語》這種春秋史書來考察,一般用的是《周易》。也有一些不見今本《周易》的語句,或許有的是《周易》以外的占筮書。至於《周禮·春官·大(太)卜》所說的《連山》、《歸藏》二種占筮書,誰也沒有見到過,現存《連山》《歸藏》是假貨,就不必說它了。

《周易》內容

《周易》最基本的東西是「陰」「陽」兩個符號,「—」是「陽」,「--」是「陰」。由這兩個符號,連疊三層,組成八卦:乾、坤、坎、震、巽、離、艮、兌。這八個卦,互相重疊,又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從下往上數,第一爻叫「初」爻,第二、三、四、五爻仍用「二」「三」「四」「五」為名,最上一爻叫「上」爻。那一焰若是陽爻「—」,便叫「九」;陰爻「--」,便叫「六」。初爻叫「初九」或「初六」,最上一爻叫「上九」或「上六」,其餘的便是「九二」或「六二」,「九三」或「六三」,「九四」或「六四」,「九五」或「六五」。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條爻辭)爻辭,是《周易》「經」的部分。又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

《周易》有「經」,自然有「傳」。《易傳》有七個部分,十篇,所以叫做「十翼」,意思說這十篇文字是「經」的羽翼。《十翼》七種十篇是:

一、《彖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的,分上下兩篇。彖即斷也,斷定一爻之義。

二、《象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爻辭》的,也分上下兩篇。

三、《文言》,只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

以上三種,本來是和「經」分離各自單獨為篇的,後人因為它和「經」文關係較為密切,便附在各有關「經」文之下。「經」分為上、下,因此《彖傳》、《象傳》也分為上、下。《文言》,只各附於《乾》《坤》兩卦《象傳》之後,這兩卦都在上篇,不能再分為上下了。

四、《繫辭》,它是《易經》的通論,內容比較龐雜,篇幅也較長,所以也分為上、下兩篇。

五、《說卦》,主要記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這八卦也叫「八經卦」,因為是由它組成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卦,經過「經卦」的重疊,又叫「別卦」)所象的事物。《說卦》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這是原始卦象。《說卦》又加引申,一個卦可以代表多種事物。

六、《序卦》,解說六十四卦的順序。

七、《雜卦》,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卻不依照六十四卦的順序,錯雜解釋,所以叫「雜卦」。

以上四種,各自獨立為篇,列於「經」文之後。本來「經」自「經」,「傳」自「傳」,今本《周易》把《彖傳》、《象傳》、《文言》各附於相關「經」文之後,而把《繫辭》以下四篇列在「經」後,有人說,由西漢《易》學者費直乾的,初見於唐顏師古《漢書·藝文志·注》;又有人說,開始於東漢末的鄭玄,見於《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因為《三國志》是晉人陳壽所著,在唐以前,應該相信它。

《周易》「經」的寫作年代

依上節所敘,《周易》先得畫卦,然後重卦,才能有卦辭和爻辭。誰畫的卦?誰重的卦?傳統說法是伏羲氏、神農氏,這當然不可信。伏羲、神農這類人,只是戰國以後傳說中的人物。但畫卦、重卦必然在作卦辭、爻辭之先,現在沒有確鑿得據以推論是誰所為,只好存而不論。

從《卦辭》、《爻辭》看,《卦辭》《爻辭》作於西周初年。因為它所載的內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代初年的史事,卻沒有夾雜後代的任何色彩。

一、《豐·初九爻辭》說:「雖旬無咎。」意思是「縱是十天,不會有禍害」。這個「旬」字,是從殷商承襲下來的,甲骨卜辭有大量「卜旬」記載,到西周中葉以後便不大有人知道了。

二、《大狀·六五爻辭》「喪羊於易」。《旅·上九爻辭》「喪牛於易」。「易」是地名,在易地喪失了牛羊,這是殷商祖先王亥的故事,從前人都不清楚,自卜辭大量被發現,經王國維仔細研究,才從若干古書結合卜辭鉤稽出來。《爻辭》用著這個故事,可見它寫作時代的早。

三、《既濟·九三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濟·九四爻辭》:「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這二處都講到高宗伐鬼方,是殷商的歷史。

四、《泰·六五爻辭》和《歸妹·六五爻辭》都說「帝乙歸妹」。帝乙是商紂的父親,「歸妹」意思是「嫁女」,帝乙把少女嫁給文王,可以和《詩·大雅·大明》互相印證和補充。

五、《晉·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這是說武王之弟康叔被封於衛,飼養周王朝所賞賜的馬,日益繁衍。

六、《升·六五爻辭》:「王用亨於(享)岐山。」《隨·上六爻辭》》:「王用於西山」。這兩個「王」字,都是指周文王。周文王在生前已稱為文王,王國維有考證,更得到周原卜辭的實證。

七、《既濟·九五爻辭》:「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東鄰」指殷商,「西鄰」周王國自指。殺牛祭鬼神,可說恭敬了。禴祭僅用飯菜,不殺牲。殷紂雖殺牛以祭,不如周文王的薄祭,鬼神反而使他受福。

另外還有不少故事,因為情況後來失傳,現今很難搞明白,暫且不談。從上面所述,最早有殷商祖先喪牛羊以易的故事,其次有高宗伐鬼方以及帝乙嫁女的史事,又有卜旬的風氣,最晚的故事是衛康叔飼養馬群,那是周朝已滅紂統一天下了。《卦辭》《爻辭》沒有後來盛傳堯、舜禪讓的事,沒有講商湯、周武王「革命」的話,沒有講封(皇帝登泰山祭祀)禪(祭祀泰山南的梁父山),沒有講觀象制器(見《易·繫辭》),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盛行的傳說,而在《卦辭》《爻辭》中不見半點影子,足以說明《卦辭》《爻辭》寫作較早。《繫辭》下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矣?當文王與紂之時耶?」懷疑《卦辭》《爻辭》作於周文王之世,但從「康侯用錫馬蕃庶」這一條看,自在文王以後,許多研究《周易》的人大多認為《卦辭》《爻辭》是西周初的作品。

《十翼》各篇的寫作年代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引《繫辭》,稱為《易大傳》,所以後人稱《十翼》為《周易大傳》,相傳為孔丘所作,那是毫無道理的。從宋代歐陽修作《易童子問》,便提出許多論點,說明是孔子以後的作品。以後研究的人越來越多,論證《十翼》不是一人所作,而且不是一時所作。各篇寫作年代不同,略略論斷於下。

一、《彖傳》,這篇寫得最早,它只解釋卦和《卦辭》,自應較其他為早。因為它已經解釋了《卦辭》,所以《象傳》便不再解釋《卦辭》,而只解釋爻和《爻辭》。它有不少用韻處,但《卦辭》《爻辭》與《詩經》用韻不同,而接近於《楚辭》以及《老子》、《莊子》的用韻。以時代論,近於戰國;以地域論,近於南方。

二、《象傳》,它的解釋有和《彖傳》很不一致的地方,足見它的作者不是《彖傳》的作者,而且很不及《彖傳》的作者。《艮·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思不出其位」是孔子學生曾參的話,見於《論語·憲問》,《象傳》這句話是直接襲用《論語》,可見《象傳》之作在《論語》流行以後。但又在《禮記·深衣》以前,因《深衣》曾說:「故《易》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六二之動」二句,正是《坤·六二爻辭》下的《象傳》。由此可以推斷《象傳》很大可能是戰國中到晚期作品。

三、《文言》曾經抄錄《左傳·襄公九年》魯穆姜解釋《隨·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自然著筆在《左傳》流行以後,最早也不過戰國晚期。

四、《繫辭》中有些話曾被漢初人所引用。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陸賈引入《新語·辨惑篇》;「天垂象,見吉凶」,又引入《新語·明誡篇》。司馬談引「天下同歸而殊途」,見《史記·太史工自序》。「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為董仲舒對策所用,見《漢書·董仲舒傳》。「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為《韓詩外傳》卷三所徵引。足見《繫辭》作於西漢以前。而且《繫辭》開始「天尊地卑」二十二句,《禮記·樂記》也有大同小異的語句,是《繫辭》用《樂記》,還是《樂記》用《繫辭》,難以肯定。而從文從理順看,《樂記》抄襲《繫辭》的可能性大。那麼,《繫辭》更作於《樂記》之前,至遲當為戰國晚期的作品。有人說,《繫辭》不作於一人一時,系拼湊而成的,「觀象制器」一段有抄襲《淮南子》的嫌疑。這種話,目前只能存疑。

五、《說卦》、《序卦》、《雜卦》三篇,寫作更晚。三篇之中,《說卦》很可能較早。總之三篇或許在漢初,或許晚到漢宣帝。

怎樣看待《周易》

《周易》本是占筮書,猶如近代的《牙牌神數》之類的書。牙牌神數是用三十二張骨牙牌或者木製牌占卜的。假如你得了個「上上,上上,下下」,自然是先吉後凶,打開《牙牌神數》便看到四句話:「七十二戰,戰無不勝,忽聞楚歌,一敗塗地。」這是用項羽敗於垓下,自刎烏江的故事作譬,容易懂。而《周易·卦爻辭》,作於周初,便不好懂。不僅我們今天隔《卦爻辭》的寫作大概三千年,很難透徹了解它,就是只隔幾個世紀的春秋時代,也有時誤解《周易》原文。譬如《周易·隨·卦辭》「元亨利貞」,經我們對《卦爻辭》本身的排比歸納的研究,加以甲骨卜辭的證明,毫無疑問地應該把「元亨」作一讀,意思等於「大吉」;「利貞」作一讀,「貞」是「卜問」之義(《說文》),「利貞」,可以釋為有利於占筮或占筮者。但在公元前564年,即《左傳》魯襄公九年,載魯國的穆姜被迫遷居東宮時,得「艮之隨」(由艮卦變成隨卦),穆姜便把「元、亨、利、貞」四個字拆開,一個字一個字講解,說:「腦袋是軀體的最高處,享宴是賓主的盛會,利是義的總和的體現,堅貞信實是做事的骨幹。」把「元」讀為「狄人歸其元」「勇士不忘喪其元」「元首」的「元」;把「亨」讀為「享」, 享宴之意;把「貞」解為「堅貞」,「貞信」,都離開願義很遠。《十翼》有很多是戰國時作品,但也不很理解《卦辭》《爻辭》。以《象傳》而論,有的解釋等於沒解釋,簡直是交白卷。如《復·六三爻辭》:「頻復,厲,無咎。」《象傳》說:「頻復之厲,義無咎也。」只是照抄原文,加了三個字,三個字中還有「之」「也」兩個虛詞,這豈不是說了等於沒說。這類例子很多。《文言》又把穆姜「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等等的話照抄一遍,不是也對「元亨利貞」加以誤解么?總之,《卦辭》《爻辭》的正確解釋應在《卦爻辭》本身去求,《十翼》,除《彖傳》較可參考以外,其餘多半是其作者一人之私言,並不完全足以作《周易》經文的正確解說。

孔子讀過《周易》,《史記·孔子世家》說他研讀《易》,把連綴簡策的柔牛皮條都弄斷了好多次,可見他研讀的勤快。《論語·述而篇》因孔子的話:「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還說過:「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自和他學《易》有關。還因《周易·恆·九三爻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這句話意思是:「三心二意,翻雲覆雨,總有人會招惹羞恥。」孔子於是說:這是叫無恆之人不要占卜罷了(《論語·子路》)。由此可見,孔子把《周易》看成一部哲學書,並不曾看成一部占筮書。

漢朝人解釋《周易》,離不開「象」和「數」。「象」有二種,一是卦象,包括卦位,如《左傳·昭公五年》敘述魯叔孫穆子初生時,庄叔用《周易》給他占筮,得「明夷(離下坤上)之謙(艮下坤上)」。卜楚丘有這樣的話:「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離火,艮山」,這是卦象。又如《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穆公征伐晉惠公,秦國卜徒父筮之,得蠱卦(巽下艮上),說:「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內卦(下體)叫貞,外卦(上體)叫悔,這是占筮術語。所謂「貞」和「悔」便是卦位,「山」和「風」便是卦象。「象」的另一意義是爻象,就是陽爻和陰爻所象的事物,可不在舉例了。「數」的意義,一是陰陽數,奇數是陽數,如乾卦三畫為陽卦,坤卦六畫為陰卦。以爻數論,因為「—」是一划,所以叫陽爻;「--」有二劃,所以是陰爻。又以爻位論,以爻的位次論,除爻、第三爻、第五爻,若是陽爻「—」,叫「當位」,二、四、上(六)爻若是陰爻「--」,也是「當位」。不然是「不當位」。總之,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位當陽爻,陰位當陰爻,說這是正常(或者「合理」)情況。這不過是個大概。又有講「爻辰」的,就是用陽爻和陰爻配合子、丑等十二辰來論斷吉凶。還有講「互體」的,即在六十四別卦中,二到四爻,三到五爻,兩體相交,各成一卦。講「象數」的,大體還和《國語》、《左傳》所敘相近,講「互體」、「爻辰」的,便疏遠了。到三國魏末,王弼注釋《易》,開「玄學」之風,掃除術數(即上述「象數」「互體」「爻辰」之類),便把《周易》之為占筮書變為哲學書。宋朝道士陳摶又創為「先天」、「後天」、「太極」、《河圖》、《洛書》之說,把《周易》變為方士書。還有不少五花八門講《易》的書,我認為對研究《周易》都價值不大。

《周易》本是占筮書,應該還它本來面目,無妨仍把它看成古代占筮書。這是古人迷信,但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探討古人的歷史、風俗和古文字以及《周易》經文的歷代變化情況。譬如「喪羊、牛於易」的故事,出於殷商祖先王亥,由《周易》得到印證;帝乙歸妹,可以和《詩·大明》相證。還有許多故事,如《同人·九三爻辭》「伏戎於莽,升其高陵」、《坎·六三爻辭》「系用徽纆,寘於叢棘」、《明夷·九三爻辭》「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睽·上九爻辭》「見豕負途,載鬼一車」、《離·九三爻辭》「不鼓缶而歌,終朝三禠之」,一定都有故事,可惜現今無從究詰。尤其是《益·六四爻辭》「中行告公從」,「中行」究竟是什麼意義,郭沫若同志甚至據此把《爻辭》之作推遲到「中行氏」(晉國大族)時代以後,雖然難信,但「中行」的準確意義,至今難定。研究《周易》的人,成書的,古今不下三、四千人,固然有不少可取之處,但把它全部搞通,至今還沒有看到一種比較滿意之作。由此足見,其中有許多空白點有待今後填補。好在底下出土材料會日益豐富,現代人的頭腦,科學性和邏輯性比古人都強得多,結合甲骨卜辭、鐘鼎彝器銘文、秦漢竹簡木牘和帛書,定能取得突破前人的成績。可惜西晉初年由魏襄王墓所得的《易經》二篇,我們已經看不到。我們能看到的是近年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所出土的帛書《易經》殘本,六十四卦卦名和今本相同,而字形不同,如「乾」作「鍵」、「否」作「婦」,論古音,相近和相同。但八經卦和六十四別卦次第和今本大不一樣,可見古代《易經》有幾種本子。據《漢書·藝文志》,漢代國學(大學)立博士教授《易》的有施、孟、梁丘三家,民間又流行費、高二家,另外還有《服氏》、《楊氏》、《蔡公》、《韓氏》、《王氏》、《丁氏》、《古五子》各種《易》,各有各的本子和講法,我們已經無法知其詳情,只得存而不論。

《十翼》有少數一部分可以幫助了解《周易》的「經文」,尤其是《彖傳》,其次是《象傳》。至於《文言》《繫辭》以下諸篇,合於「經文」願意的不多,但無妨認為是某家之言,當作當時一家學說的材料來研究。

現在流行解說《易》的書很多。如《十三經註疏》中的王弼《周易注》,無妨當作魏晉玄學史料來看。當時把《易》、《老子》、《莊子》叫作「三玄」,可見他們對《易》的態度。

唐人李鼎祚有《周易集解》,博採漢魏以來三十五家之說,雖然不完全,一鱗一爪,應可以窺見一斑,藉以推測各家的大致情況。

近人楊樹達有《周易古義》,1929年中華書局出版。備采三國以前徵引《周易》的材料,由此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講解和利用《周易》的。

近人李鏡池有《周易探源》,不是從頭到尾解釋《易經》本書,而是分作若干專題作研究論文。作者於《周易》用功很勤,有些可貴的意見,值得一讀。

近人高亨有《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有正確意見,也有錯誤說法,無妨用作參考書。

還有一位尚秉和,研究《易經》多年,近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的《周易尚氏學》,用《易林》來詮釋《周易》,可惜作者雖死在解放後(1870-1950年),頭腦仍缺乏科學性。《易林》,尚秉和還用舊說題為焦延壽所作,實則此書有漢昭帝、宣帝以後的故事,古人早就懷疑,近人論定它是東漢人所作。以東漢之著作解釋《周易》,而且把卦象擴充運用至於無所節制,未必合於《周易》原意。這本書既不是一般人所能讀懂,就是費大力讀懂它,也未必可信,置之可也。

(文章來源:中華書局版《經書淺談》)


推薦閱讀:

《三命通會》卷(五)論古人立印食官財名義
古人為何掐指一算就知吉凶禍福?因為手上有八卦九宮地支天干
古人是如何為愛豆打call的
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把這些宇宙現象推算出來了

TAG:古人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