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孫氏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在首屆世界太極文化論壇上的發言一、 孫氏太極拳的發端及理論

關於孫氏太極拳的產生,過去一般認為是以1919年孫祿堂先生《太極拳學》的完成為標誌,但當我們深入研讀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和1917年出版的《八卦拳學》並對照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後,發現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拳皆以太極立論,其理論與「太極拳之名稱」一文一脈相承,由此在武術史上一個宏觀太極拳理論首次呈現。因此,就孫氏太極拳的學理而言,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可謂孫氏太極拳之發端。

為此,我們不妨重溫一下作為孫氏太極拳所遵循的最高指導理論——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浴於百骸之內,無所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與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與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這篇文論是孫祿堂先生根據他登峰造極的技擊功夫和體驗,吸收了《老子》、《易經》、《中庸》、《黃帝內經》、《太極圖說》的理論和禪宗的思想而成。所以,孫氏太極拳理論是孫祿堂先生依據自己豐富的技擊實踐並吸收儒釋道醫諸家經典而成的理論,其立意之高,學術之真,在太極拳發展史上獨臨巔峰。

因此要想理解這篇文論,第一要多實踐,同時要對《老子》、《易經》、《中庸》、《黃帝內經》、《太極圖說》以及禪宗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真正理解了這篇文論就理解了孫氏太極拳為什麼是自虛無而始又自虛無而終,還有虛無與規矩的關係以及二者在修為孫氏太極拳中的作用。只有理解了這些,那個太極一氣才會顯露出來,也才會逐漸體會到「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由此深入到太極拳體用的根本處。到了這一步,眼界就大大打開了,領悟到太極拳並不是局限在行拳時的「起承轉合」、運用時的「粘黏連隨」,以及基本手法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類形式中的拳術,而是「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於是得「圜研相合」之妙用,其拳「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凡符合此道者,皆為太極拳。於是不僅大大提升了太極拳的境界和技擊效能,而且也大大拓展了太極拳技術內涵的空間。所以,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是迄今為止指導太極拳體用的最高理論。

陳微明先生認為:能演太極十三式而未得渾圓一氣之意者,不能稱得太極拳之意。雖無十三式之形,但得渾圓一氣之意者,不失太極拳真意。因此,孫氏形意拳以及孫氏八卦拳皆可謂通太極拳真意者。因此,當年孫祿堂先生與郝為真先生一接觸,即令郝為真先生驚嘆:「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故能僅交流數月就能盡得郝藝之精微。其關鍵就是對於太極學理的體悟,孫祿堂先生早已洞悉其真。這裡不妨簡要回顧一下當年武術界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評價。

二、簡述孫氏太極拳的歷史評價

在孫氏太極拳創立之初,當時社會上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相對而言,武藝精英者們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認識更早,也更準確,如中華武士會秘書楊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載:「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涵齋即孫祿堂先生,說明當時的武藝精英者們認為孫祿堂先生於太極、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極之境。但由於孫祿堂先生於形意、八卦兩門成名甚早,名氣、影響又極大,所以一般社會人士開始只以為孫祿堂先生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報》稱:「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孫祿堂」。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紛紛在國術界露面後,在浙江國術館1932年出版的《國術史》中唯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給予了「近世孫氏太極拳頗負時譽」的評價。乃至1934年《京報》明確記載孫祿堂先生是「我國太極拳唯一名手」。

三、 孫氏太極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

我想重點聚焦探討作為孫氏太極拳的宏觀體系——孫祿堂武學體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揚棄。

前面講了孫氏太極拳的理論是源自孫祿堂先生的技擊實踐並吸收儒釋道醫諸家經典而成,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並不是匍匐在傳統文化下進行刻板的繼承,而是結合進自己的武學實踐尤其是拳與道合的技擊實踐,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揚棄並注入了新的精神。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極為精深而宏闊,遠非筆者學識所能概括,借用當年楊明漪先生的話「不敢贊一言。」但孫祿堂武學體系作為人類文化的精粹,不能永遠擱置在象牙塔中,因此近年來筆者對此做了一些探討,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筆者以為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其大旨是:以拳與道合為旨,以極還虛致中和為法,文武一理,體用完備,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從中「體物不遺」,完德而復性,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給人以自我意志與信念。如果強用西方哲學的分類習慣來描述就是:拳與道合為其本體論。中和內勁原理為其認識論。極還虛之道為其方法論。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復其本然之性體,為其實踐論。旨在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在孫祿堂先生這裡,武學是通過提升技擊能力的過程來修身的法門,並非僅僅是一門搏鬥之術。所以,武學必須合乎天道。為此孫祿堂先生全面提升了傳統拳術之法理,建立了孫祿堂武學體系。根據筆者的初步研究,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人類認識上的建樹大致有如下五點:

1、深化並重構了道的意義。

2、構建並揭示了對道的體用規律。

3、構建並揭示了道的精神內核。

4、揭示了存在的本質——適應。

5、打開了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一個新的窗口。

因篇幅所限,這裡只談兩點:

(一) 孫氏武學給「道」注入了精神

什麼是精神?精神必須具備兩個性質,第一是主體性,第二是實體性。

所以主體性是講精神必須源自主觀自由,而不是任何外來物,如天地、君臣父子等。

所謂實體性是講精神能夠在客觀實在中被證明、被體現。

所以所謂精神,用俗話說就是真理。

大家都知道「道」是中國文化的根,道是否具有精神性呢?即是否具有真理性呢?對此在哲學界一直有很強烈的質疑。這件事就有點大,因為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根。

那麼如何被證明道具有精神性?

道家是通過靜坐,使意識沉靜,觀得宇宙這一基本法則。而以道家理論為根據的道教,則是通過修鍊丹道最終求得生命不朽來印證道的客觀性。然而,前者只是主觀體驗,無法驗證。後者更是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可檢驗的實際例證。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意識進入道的運動中去,達到與宇宙萬物合一的境界,這僅是一種主觀感受、主觀幻覺,僅僅存在於無理智的主觀感性意識中,僅僅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在這一點上它不比巫術意識高多少。」(《論黑格爾的中國文化觀》338頁),他們認為:「道是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極空洞的東西,這一抽象的絕對本質與無任何規定的直接的自然意識自然東西的生滅變化過程並沒有什麼實質區別,」「它本質上仍是一種直接的感性意識。」總之,由於缺少客觀證明,因此,單從純思想、純理性的角度,他們不承認道是絕對的客觀本體,認為道沒有精神性。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根基的道,在理性面前出現動搖危機。孫祿堂先生通過所構建的以內勁為體用的武學體系,折射了道的精神性,或說給「道」注入了精神。

孫祿堂先生認為:「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為此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完備內勁,證明道並非完全空洞的東西,而是有適應機制這一特徵的客觀實存。

孫祿堂先生認為:道即是萬物之本源,又是萬物之特性。通過認識萬物之特性就可以認識道、把握道、體用道。

作為萬物之本源,道具有統一的實體性和主體性的特徵,作為萬物之特性,道是萬物具有多樣性的不同形式之本。孫祿堂先生通過使人體用內勁來揭示道的這一實質。

那麼內勁實體性表現在哪裡呢?

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驗證了內勁是技擊中形成因敵成體,感而遂通的技擊能力的根本,是中和的功用。內勁超越了任何有限的、特殊的技擊形式,而使所有技擊形式具有統一的內在機制,並且是以自身為依據的自在自為的東西,孫祿堂先生稱為:「中和真一之氣。」指出「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也就是說內勁是通過自動反饋調節(自我否定)過程來實現其作用的絕對客觀,由此來統御一切技擊行為,使不同的多樣的技擊行為具有一個堅實的同一。因此內勁是自己建立自己的那種絕對實體。

那麼內勁的主體性表現在哪裡呢?

上面講了內勁是「活的生機」,是自在而自為的存在,內勁是通過自為的自身否定過程即反饋調節來實現這一生機。因此,內勁是自身建立自身的活的機制。所以內勁具有主體性。

所謂內勁是主體,是指內勁完成自己的運作,使人的自我意識認識到內勁是技擊運動的絕對本質即道在技擊中的體現,進而自我意識要求使符合自身特徵的技擊運作合乎內勁。因此內勁是技擊的絕對本質就不僅是自我意識對內勁的認識,也是內勁作為技擊的絕對本質的道對自我意識自身的作用,即人的自我意識通過對內勁的體用認識了自身的絕對本質。孫祿堂先生稱為「復其本然之性體」。

那麼道作為萬物的特性又表現在哪裡呢?

同樣也是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在於「復其本然之性體」。

「復其本然之性體」是個過程,通過體用內勁復其本然之性體是一個不斷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自我之性體在否定中確立,在確立中否定,循環往複,逐漸確立其整體。因此孫祿堂先生將此過程稱之為:「有無不立」。

由此可知,復性是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在否定中建立自我。孫祿堂先生將此稱為「先後天相合」。由此發現自我的面目,不斷實現自我。所以復性與建立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因此,「復其本然之性體」是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的過程全體。

於是,由孫祿堂先生建構的以體用內勁為核心的武學體系給老子的「道」注入了精神性內涵。這個精神內涵並不完全等同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這個精神性內涵是通過對內勁的體用,揭示了道的精神是客觀實存與主觀自由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兩者達到了統一,是理性與感知相互啟發而達到的同一。孫祿堂先生認為這是通過「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達到「先後天相合」即中和。其主觀自由、理性屬於「有」的功用,而客觀精神、感知屬於「無」的功用,兩者交互作用達到統一,於是產生真知真能。如何交互作用?作為「有」則是盡主觀自由之極。作為「無」就是同時由虛無返客觀,通過虛無的心態使主觀自由合乎客觀。孫祿堂先生將此狀態稱之為:「極還虛之道」。

「極還虛致中和」是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體系揭示的「道」的精神內涵,這一精神反映到人就是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最終「成為一個全知全能之完人耳」。通過修為內勁達到拳與道合,折射道的精神本體。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告訴我們: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既要有理性窗口,也要有感知窗口。感知同樣是有層次的,也同樣是有邏輯的。孫祿堂先生構建的武學體系為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二)孫氏武學對人類思想的啟迪

筆者以為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認識和精神層面的啟發有如下幾個方面,因篇幅所限只談梗概,不展開:

1、自我意識的覺醒——「復其本然之性體」

研習孫氏武學就是一個不斷深化對自己本性認識與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通過主觀自由來創新、豐富合乎自身本性的技能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建立了意識對自身反思的內在圖式。所以說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具有啟發自我意識覺醒之效。所謂內在圖式是指非語言文字表達的邏輯關係,是潛在於內心的邏輯圖式。

由於技擊是生死搏殺的技能,需要不斷創新,因此在技擊的研修中,如果沒有主觀自由,就難以創新,若如此則無異於守株待兔,因此主觀自由在技擊修為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歷史上真正的技擊大家,無論其表面如何,其內心裡都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志和主觀自由的精神的。因此,孫祿堂先生言:「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蘊涵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與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哲學有相通之處。即旨在自我實現。

2、無我意識——否定自我中的感知實存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絕非是黑格爾哲學在武學領域裡的一個例證,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呈現的哲理與以黑格爾為代表傳統西方主流哲學存在著明顯不同。孫祿堂武學體系通過拳中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的方式產生內勁,內勁是通過自我意識和主觀自由來獲得作用能力,並通過無我意識在技擊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反饋產生作用功效,其作用的真實性可以通過技擊來驗證。由此證明在自我意識確定的條件下,由無我意識所產生的感知是客觀實存。這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建立了支撐點。同時也說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經典哲學在認識視角(方法)上有其局限性。因此,孫祿堂的武學體系為提升人類認識能力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即自我意識通過無我意識所產生的感知是實存。其啟迪是:自我由無我中發現真我。

3、真理意識——自我意識與無我意識的統一——對於真理而言主觀自由必然是有界的

自我意識的特徵是意識反思自身,無我意識的特徵是感知客觀實存。前者屬於主觀自由,後者屬於客觀規定。只有當意識符合客觀實存,意識才具有真理的屬性。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所培養意識就是這種意識,所謂真意,也就是真理意識。由此告訴我們主觀自由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主觀自由的絕對性體現在主觀意識是精神的絕對自由,不被任何權威性的東西(或人)所束縛。只有如此,主觀意識才能屬於自己。主觀自由的相對性體現在主觀意識需要合乎客觀實存,只有如此主觀意識才能認識自己,成為具有真理性的精神,也才不會淪為胡思亂想。那麼意識如何合乎客觀實存?是通過在自我意識規定下的無我意識來達到,如此自我意識成為自在自為的真意——真理性的精神。真理性的精神不是任何固定的理念,而是自我意志的實現。這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形成人的真理性精神的啟發。

4、道德意識——自我意志的絕對存在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蘊涵的道德意識超越了中國傳統倫理所規定的道德意識,其關鍵點是孫氏武學所培育的道德意識是以主觀自由為條件的。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通過培育和完備內勁所完善的是人體身心的自動反饋調節機制,所謂適應機制,呈現出的是一個自為的自我建立的過程。由此啟發的道德意識是建立在主觀自由基礎上的自律,而不是他律,是自我意識對自身的實現,是主觀意志自已所行的規定,而不是外來的強加的某種規定。所以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啟發的道德意識是自我意志的絕對存在。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的道德內涵不是以什麼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以及大公無私為基礎的,而是以自我對自我的建立,自我對自我的認識與實現為基礎的,所呈現的是永恆的自我意志。

其現實意義就是:道德的意義是在自我建立與實現中與環境(包括群體)相和諧,即在自我的實現的過程中適應並改善自我實現的環境,兩者相合構成了道德意義。

5、方法論——極還虛之道

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提到了「極還虛之道」,並明確指出其武學體系在這點上是統一的。

那麼何為「極還虛之道」呢?其本義是極其所能而若虛。即通過有無並立的方式,產生有無不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極盡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之能,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還可以理解為在極盡自己最大能力的同時心態歸零。也可以理解為在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由中與無我意識的統一。

極還虛揭示了中和的本質,是獲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論。

那麼什麼是極?在孫氏武學中是指技擊中極其所能的技能和極致的素質機能。

那麼何為虛呢?在孫氏武學中是指技擊修為中的虛無之意。

這種極致技能和素質不可能僅靠虛無之意(無我意識產生)來產生,而是需要靠主觀自由的自我意識來創生,同時要想使這種極致的技能、能力和素質發揮出最佳的效果(自為的極致的作用效果),就必須通過虛無之意(無我意識產生)來獲得。這就是極還虛之道。

那麼為什麼說極還虛揭示了中和的本質呢?中是本體,指在一定條件下的虛無狀態,極限條件下的虛無狀態就是極限條件下的本體。和是虛無狀態下自為而生的功用。極限條件下的本體能自為地產生極致的作用功效,所謂極還虛,致中和。

最後要說明一點的是,孫祿堂先生生前並沒有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武術門派的意思,孫祿堂先生的境界是拳與道合,關注的是拳與人性天理,這在孫祿堂先生的拳著中表達的非常清楚。根本沒有私慾去建立一個什麼拳派。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叫出孫氏太極拳或孫氏武學這個稱謂呢?

這就是迄今為止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站在了拳與道合、復人本然之性體的制高點上。因此以孫氏武學或孫氏太極拳這個稱謂來區別於其它的武學。有如說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

孫祿堂先生是以獨步天下的技擊功夫、登峰造極的武學造詣來感悟自然道法、天理人性的大宗師,是拳與道合的踐行者。要理解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首先要理解「道」。如果對何為「道體」都搞不清楚,就不可能理解孫祿堂先生的思想。

孫氏武學以及孫氏太極拳不是一個拳派,更不是一個門派,而是一門以踐行拳與道合為特徵的學問。因此在孫祿堂先生的第一代弟子中幾乎都是把武學作為自我修行的度己之舟,而不存在門派傳承的思想。因此,有人質疑為什麼孫氏拳學不如其它的一些拳派那麼普及,這就是因為孫氏拳學從出現那天起,就旨在傳道,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門派來經營。所以叫:道傳有緣者。

孫祿堂先生是中國武學之道的集大成者和傳道者,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與任何門派都不搭界。特此說明。

因筆者學識膚淺,所言掛一漏萬,舛謬難免。

分享:

14

喜歡

3

贈金筆閱讀(604) 評論 (14) 收藏(0) 收藏(0) 轉載(8) 喜歡喜歡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運動中俗藝發力的模式舉例後一篇:練習孫氏拳為什麼不站渾圓樁孫氏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2015-11-06 01:15:26)

轉載

標籤: 武術史 武學

在首屆世界太極文化論壇上的發言一、 孫氏太極拳的發端及理論

關於孫氏太極拳的產生,過去一般認為是以1919年孫祿堂先生《太極拳學》的完成為標誌,但當我們深入研讀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和1917年出版的《八卦拳學》並對照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後,發現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拳皆以太極立論,其理論與「太極拳之名稱」一文一脈相承,由此在武術史上一個宏觀太極拳理論首次呈現。因此,就孫氏太極拳的學理而言,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可謂孫氏太極拳之發端。

為此,我們不妨重溫一下作為孫氏太極拳所遵循的最高指導理論——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浴於百骸之內,無所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與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與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這篇文論是孫祿堂先生根據他登峰造極的技擊功夫和體驗,吸收了《老子》、《易經》、《中庸》、《黃帝內經》、《太極圖說》的理論和禪宗的思想而成。所以,孫氏太極拳理論是孫祿堂先生依據自己豐富的技擊實踐並吸收儒釋道醫諸家經典而成的理論,其立意之高,學術之真,在太極拳發展史上獨臨巔峰。

因此要想理解這篇文論,第一要多實踐,同時要對《老子》、《易經》、《中庸》、《黃帝內經》、《太極圖說》以及禪宗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真正理解了這篇文論就理解了孫氏太極拳為什麼是自虛無而始又自虛無而終,還有虛無與規矩的關係以及二者在修為孫氏太極拳中的作用。只有理解了這些,那個太極一氣才會顯露出來,也才會逐漸體會到「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由此深入到太極拳體用的根本處。到了這一步,眼界就大大打開了,領悟到太極拳並不是局限在行拳時的「起承轉合」、運用時的「粘黏連隨」,以及基本手法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類形式中的拳術,而是「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於是得「圜研相合」之妙用,其拳「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凡符合此道者,皆為太極拳。於是不僅大大提升了太極拳的境界和技擊效能,而且也大大拓展了太極拳技術內涵的空間。所以,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是迄今為止指導太極拳體用的最高理論。

陳微明先生認為:能演太極十三式而未得渾圓一氣之意者,不能稱得太極拳之意。雖無十三式之形,但得渾圓一氣之意者,不失太極拳真意。因此,孫氏形意拳以及孫氏八卦拳皆可謂通太極拳真意者。因此,當年孫祿堂先生與郝為真先生一接觸,即令郝為真先生驚嘆:「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故能僅交流數月就能盡得郝藝之精微。其關鍵就是對於太極學理的體悟,孫祿堂先生早已洞悉其真。這裡不妨簡要回顧一下當年武術界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評價。

二、簡述孫氏太極拳的歷史評價

在孫氏太極拳創立之初,當時社會上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相對而言,武藝精英者們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認識更早,也更準確,如中華武士會秘書楊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載:「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涵齋即孫祿堂先生,說明當時的武藝精英者們認為孫祿堂先生於太極、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極之境。但由於孫祿堂先生於形意、八卦兩門成名甚早,名氣、影響又極大,所以一般社會人士開始只以為孫祿堂先生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報》稱:「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孫祿堂」。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紛紛在國術界露面後,在浙江國術館1932年出版的《國術史》中唯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給予了「近世孫氏太極拳頗負時譽」的評價。乃至1934年《京報》明確記載孫祿堂先生是「我國太極拳唯一名手」。

三、 孫氏太極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

我想重點聚焦探討作為孫氏太極拳的宏觀體系——孫祿堂武學體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揚棄。

前面講了孫氏太極拳的理論是源自孫祿堂先生的技擊實踐並吸收儒釋道醫諸家經典而成,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並不是匍匐在傳統文化下進行刻板的繼承,而是結合進自己的武學實踐尤其是拳與道合的技擊實踐,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揚棄並注入了新的精神。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極為精深而宏闊,遠非筆者學識所能概括,借用當年楊明漪先生的話「不敢贊一言。」但孫祿堂武學體系作為人類文化的精粹,不能永遠擱置在象牙塔中,因此近年來筆者對此做了一些探討,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筆者以為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其大旨是:以拳與道合為旨,以極還虛致中和為法,文武一理,體用完備,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從中「體物不遺」,完德而復性,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給人以自我意志與信念。如果強用西方哲學的分類習慣來描述就是:拳與道合為其本體論。中和內勁原理為其認識論。極還虛之道為其方法論。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復其本然之性體,為其實踐論。旨在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在孫祿堂先生這裡,武學是通過提升技擊能力的過程來修身的法門,並非僅僅是一門搏鬥之術。所以,武學必須合乎天道。為此孫祿堂先生全面提升了傳統拳術之法理,建立了孫祿堂武學體系。根據筆者的初步研究,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人類認識上的建樹大致有如下五點:

1、深化並重構了道的意義。

2、構建並揭示了對道的體用規律。

3、構建並揭示了道的精神內核。

4、揭示了存在的本質——適應。

5、打開了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一個新的窗口。

因篇幅所限,這裡只談兩點:

(一) 孫氏武學給「道」注入了精神

什麼是精神?精神必須具備兩個性質,第一是主體性,第二是實體性。

所以主體性是講精神必須源自主觀自由,而不是任何外來物,如天地、君臣父子等。

所謂實體性是講精神能夠在客觀實在中被證明、被體現。

所以所謂精神,用俗話說就是真理。

大家都知道「道」是中國文化的根,道是否具有精神性呢?即是否具有真理性呢?對此在哲學界一直有很強烈的質疑。這件事就有點大,因為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根。

那麼如何被證明道具有精神性?

道家是通過靜坐,使意識沉靜,觀得宇宙這一基本法則。而以道家理論為根據的道教,則是通過修鍊丹道最終求得生命不朽來印證道的客觀性。然而,前者只是主觀體驗,無法驗證。後者更是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可檢驗的實際例證。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意識進入道的運動中去,達到與宇宙萬物合一的境界,這僅是一種主觀感受、主觀幻覺,僅僅存在於無理智的主觀感性意識中,僅僅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在這一點上它不比巫術意識高多少。」(《論黑格爾的中國文化觀》338頁),他們認為:「道是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極空洞的東西,這一抽象的絕對本質與無任何規定的直接的自然意識自然東西的生滅變化過程並沒有什麼實質區別,」「它本質上仍是一種直接的感性意識。」總之,由於缺少客觀證明,因此,單從純思想、純理性的角度,他們不承認道是絕對的客觀本體,認為道沒有精神性。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根基的道,在理性面前出現動搖危機。孫祿堂先生通過所構建的以內勁為體用的武學體系,折射了道的精神性,或說給「道」注入了精神。

孫祿堂先生認為:「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為此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完備內勁,證明道並非完全空洞的東西,而是有適應機制這一特徵的客觀實存。

孫祿堂先生認為:道即是萬物之本源,又是萬物之特性。通過認識萬物之特性就可以認識道、把握道、體用道。

作為萬物之本源,道具有統一的實體性和主體性的特徵,作為萬物之特性,道是萬物具有多樣性的不同形式之本。孫祿堂先生通過使人體用內勁來揭示道的這一實質。

那麼內勁實體性表現在哪裡呢?

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驗證了內勁是技擊中形成因敵成體,感而遂通的技擊能力的根本,是中和的功用。內勁超越了任何有限的、特殊的技擊形式,而使所有技擊形式具有統一的內在機制,並且是以自身為依據的自在自為的東西,孫祿堂先生稱為:「中和真一之氣。」指出「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也就是說內勁是通過自動反饋調節(自我否定)過程來實現其作用的絕對客觀,由此來統御一切技擊行為,使不同的多樣的技擊行為具有一個堅實的同一。因此內勁是自己建立自己的那種絕對實體。

那麼內勁的主體性表現在哪裡呢?

上面講了內勁是「活的生機」,是自在而自為的存在,內勁是通過自為的自身否定過程即反饋調節來實現這一生機。因此,內勁是自身建立自身的活的機制。所以內勁具有主體性。

所謂內勁是主體,是指內勁完成自己的運作,使人的自我意識認識到內勁是技擊運動的絕對本質即道在技擊中的體現,進而自我意識要求使符合自身特徵的技擊運作合乎內勁。因此內勁是技擊的絕對本質就不僅是自我意識對內勁的認識,也是內勁作為技擊的絕對本質的道對自我意識自身的作用,即人的自我意識通過對內勁的體用認識了自身的絕對本質。孫祿堂先生稱為「復其本然之性體」。

那麼道作為萬物的特性又表現在哪裡呢?

同樣也是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在於「復其本然之性體」。

「復其本然之性體」是個過程,通過體用內勁復其本然之性體是一個不斷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自我之性體在否定中確立,在確立中否定,循環往複,逐漸確立其整體。因此孫祿堂先生將此過程稱之為:「有無不立」。

由此可知,復性是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在否定中建立自我。孫祿堂先生將此稱為「先後天相合」。由此發現自我的面目,不斷實現自我。所以復性與建立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因此,「復其本然之性體」是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的過程全體。

於是,由孫祿堂先生建構的以體用內勁為核心的武學體系給老子的「道」注入了精神性內涵。這個精神內涵並不完全等同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這個精神性內涵是通過對內勁的體用,揭示了道的精神是客觀實存與主觀自由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兩者達到了統一,是理性與感知相互啟發而達到的同一。孫祿堂先生認為這是通過「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達到「先後天相合」即中和。其主觀自由、理性屬於「有」的功用,而客觀精神、感知屬於「無」的功用,兩者交互作用達到統一,於是產生真知真能。如何交互作用?作為「有」則是盡主觀自由之極。作為「無」就是同時由虛無返客觀,通過虛無的心態使主觀自由合乎客觀。孫祿堂先生將此狀態稱之為:「極還虛之道」。

「極還虛致中和」是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體系揭示的「道」的精神內涵,這一精神反映到人就是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最終「成為一個全知全能之完人耳」。通過修為內勁達到拳與道合,折射道的精神本體。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告訴我們: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既要有理性窗口,也要有感知窗口。感知同樣是有層次的,也同樣是有邏輯的。孫祿堂先生構建的武學體系為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二)孫氏武學對人類思想的啟迪

筆者以為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認識和精神層面的啟發有如下幾個方面,因篇幅所限只談梗概,不展開:

1、自我意識的覺醒——「復其本然之性體」

研習孫氏武學就是一個不斷深化對自己本性認識與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通過主觀自由來創新、豐富合乎自身本性的技能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建立了意識對自身反思的內在圖式。所以說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具有啟發自我意識覺醒之效。所謂內在圖式是指非語言文字表達的邏輯關係,是潛在於內心的邏輯圖式。

由於技擊是生死搏殺的技能,需要不斷創新,因此在技擊的研修中,如果沒有主觀自由,就難以創新,若如此則無異於守株待兔,因此主觀自由在技擊修為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歷史上真正的技擊大家,無論其表面如何,其內心裡都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志和主觀自由的精神的。因此,孫祿堂先生言:「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蘊涵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與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哲學有相通之處。即旨在自我實現。

2、無我意識——否定自我中的感知實存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絕非是黑格爾哲學在武學領域裡的一個例證,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呈現的哲理與以黑格爾為代表傳統西方主流哲學存在著明顯不同。孫祿堂武學體系通過拳中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的方式產生內勁,內勁是通過自我意識和主觀自由來獲得作用能力,並通過無我意識在技擊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反饋產生作用功效,其作用的真實性可以通過技擊來驗證。由此證明在自我意識確定的條件下,由無我意識所產生的感知是客觀實存。這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建立了支撐點。同時也說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經典哲學在認識視角(方法)上有其局限性。因此,孫祿堂的武學體系為提升人類認識能力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即自我意識通過無我意識所產生的感知是實存。其啟迪是:自我由無我中發現真我。

3、真理意識——自我意識與無我意識的統一——對於真理而言主觀自由必然是有界的

自我意識的特徵是意識反思自身,無我意識的特徵是感知客觀實存。前者屬於主觀自由,後者屬於客觀規定。只有當意識符合客觀實存,意識才具有真理的屬性。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所培養意識就是這種意識,所謂真意,也就是真理意識。由此告訴我們主觀自由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主觀自由的絕對性體現在主觀意識是精神的絕對自由,不被任何權威性的東西(或人)所束縛。只有如此,主觀意識才能屬於自己。主觀自由的相對性體現在主觀意識需要合乎客觀實存,只有如此主觀意識才能認識自己,成為具有真理性的精神,也才不會淪為胡思亂想。那麼意識如何合乎客觀實存?是通過在自我意識規定下的無我意識來達到,如此自我意識成為自在自為的真意——真理性的精神。真理性的精神不是任何固定的理念,而是自我意志的實現。這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形成人的真理性精神的啟發。

4、道德意識——自我意志的絕對存在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蘊涵的道德意識超越了中國傳統倫理所規定的道德意識,其關鍵點是孫氏武學所培育的道德意識是以主觀自由為條件的。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通過培育和完備內勁所完善的是人體身心的自動反饋調節機制,所謂適應機制,呈現出的是一個自為的自我建立的過程。由此啟發的道德意識是建立在主觀自由基礎上的自律,而不是他律,是自我意識對自身的實現,是主觀意志自已所行的規定,而不是外來的強加的某種規定。所以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啟發的道德意識是自我意志的絕對存在。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的道德內涵不是以什麼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以及大公無私為基礎的,而是以自我對自我的建立,自我對自我的認識與實現為基礎的,所呈現的是永恆的自我意志。

其現實意義就是:道德的意義是在自我建立與實現中與環境(包括群體)相和諧,即在自我的實現的過程中適應並改善自我實現的環境,兩者相合構成了道德意義。

5、方法論——極還虛之道

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提到了「極還虛之道」,並明確指出其武學體系在這點上是統一的。

那麼何為「極還虛之道」呢?其本義是極其所能而若虛。即通過有無並立的方式,產生有無不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極盡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之能,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還可以理解為在極盡自己最大能力的同時心態歸零。也可以理解為在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由中與無我意識的統一。

極還虛揭示了中和的本質,是獲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論。

那麼什麼是極?在孫氏武學中是指技擊中極其所能的技能和極致的素質機能。

那麼何為虛呢?在孫氏武學中是指技擊修為中的虛無之意。

這種極致技能和素質不可能僅靠虛無之意(無我意識產生)來產生,而是需要靠主觀自由的自我意識來創生,同時要想使這種極致的技能、能力和素質發揮出最佳的效果(自為的極致的作用效果),就必須通過虛無之意(無我意識產生)來獲得。這就是極還虛之道。

那麼為什麼說極還虛揭示了中和的本質呢?中是本體,指在一定條件下的虛無狀態,極限條件下的虛無狀態就是極限條件下的本體。和是虛無狀態下自為而生的功用。極限條件下的本體能自為地產生極致的作用功效,所謂極還虛,致中和。

最後要說明一點的是,孫祿堂先生生前並沒有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武術門派的意思,孫祿堂先生的境界是拳與道合,關注的是拳與人性天理,這在孫祿堂先生的拳著中表達的非常清楚。根本沒有私慾去建立一個什麼拳派。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叫出孫氏太極拳或孫氏武學這個稱謂呢?

這就是迄今為止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站在了拳與道合、復人本然之性體的制高點上。因此以孫氏武學或孫氏太極拳這個稱謂來區別於其它的武學。有如說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

孫祿堂先生是以獨步天下的技擊功夫、登峰造極的武學造詣來感悟自然道法、天理人性的大宗師,是拳與道合的踐行者。要理解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首先要理解「道」。如果對何為「道體」都搞不清楚,就不可能理解孫祿堂先生的思想。

孫氏武學以及孫氏太極拳不是一個拳派,更不是一個門派,而是一門以踐行拳與道合為特徵的學問。因此在孫祿堂先生的第一代弟子中幾乎都是把武學作為自我修行的度己之舟,而不存在門派傳承的思想。因此,有人質疑為什麼孫氏拳學不如其它的一些拳派那麼普及,這就是因為孫氏拳學從出現那天起,就旨在傳道,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門派來經營。所以叫:道傳有緣者。

孫祿堂先生是中國武學之道的集大成者和傳道者,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與任何門派都不搭界。特此說明。

因筆者學識膚淺,所言掛一漏萬,舛謬難免。

分享:

14

喜歡

3

贈金筆閱讀(604) 評論 (14) 收藏(0) 收藏(0) 轉載(8) 喜歡喜歡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運動中俗藝發力的模式舉例後一篇:練習孫氏拳為什麼不站渾圓樁孫氏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2015-11-06 01:15:26)

轉載

標籤: 武術史 武學

在首屆世界太極文化論壇上的發言一、 孫氏太極拳的發端及理論

關於孫氏太極拳的產生,過去一般認為是以1919年孫祿堂先生《太極拳學》的完成為標誌,但當我們深入研讀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和1917年出版的《八卦拳學》並對照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後,發現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拳皆以太極立論,其理論與「太極拳之名稱」一文一脈相承,由此在武術史上一個宏觀太極拳理論首次呈現。因此,就孫氏太極拳的學理而言,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可謂孫氏太極拳之發端。

為此,我們不妨重溫一下作為孫氏太極拳所遵循的最高指導理論——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浴於百骸之內,無所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與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與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這篇文論是孫祿堂先生根據他登峰造極的技擊功夫和體驗,吸收了《老子》、《易經》、《中庸》、《黃帝內經》、《太極圖說》的理論和禪宗的思想而成。所以,孫氏太極拳理論是孫祿堂先生依據自己豐富的技擊實踐並吸收儒釋道醫諸家經典而成的理論,其立意之高,學術之真,在太極拳發展史上獨臨巔峰。

因此要想理解這篇文論,第一要多實踐,同時要對《老子》、《易經》、《中庸》、《黃帝內經》、《太極圖說》以及禪宗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真正理解了這篇文論就理解了孫氏太極拳為什麼是自虛無而始又自虛無而終,還有虛無與規矩的關係以及二者在修為孫氏太極拳中的作用。只有理解了這些,那個太極一氣才會顯露出來,也才會逐漸體會到「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由此深入到太極拳體用的根本處。到了這一步,眼界就大大打開了,領悟到太極拳並不是局限在行拳時的「起承轉合」、運用時的「粘黏連隨」,以及基本手法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類形式中的拳術,而是「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於是得「圜研相合」之妙用,其拳「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凡符合此道者,皆為太極拳。於是不僅大大提升了太極拳的境界和技擊效能,而且也大大拓展了太極拳技術內涵的空間。所以,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是迄今為止指導太極拳體用的最高理論。

陳微明先生認為:能演太極十三式而未得渾圓一氣之意者,不能稱得太極拳之意。雖無十三式之形,但得渾圓一氣之意者,不失太極拳真意。因此,孫氏形意拳以及孫氏八卦拳皆可謂通太極拳真意者。因此,當年孫祿堂先生與郝為真先生一接觸,即令郝為真先生驚嘆:「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故能僅交流數月就能盡得郝藝之精微。其關鍵就是對於太極學理的體悟,孫祿堂先生早已洞悉其真。這裡不妨簡要回顧一下當年武術界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評價。

二、簡述孫氏太極拳的歷史評價

在孫氏太極拳創立之初,當時社會上對孫祿堂先生太極拳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相對而言,武藝精英者們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認識更早,也更準確,如中華武士會秘書楊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載:「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涵齋即孫祿堂先生,說明當時的武藝精英者們認為孫祿堂先生於太極、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極之境。但由於孫祿堂先生於形意、八卦兩門成名甚早,名氣、影響又極大,所以一般社會人士開始只以為孫祿堂先生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報》稱:「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孫祿堂」。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紛紛在國術界露面後,在浙江國術館1932年出版的《國術史》中唯對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給予了「近世孫氏太極拳頗負時譽」的評價。乃至1934年《京報》明確記載孫祿堂先生是「我國太極拳唯一名手」。

三、 孫氏太極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

我想重點聚焦探討作為孫氏太極拳的宏觀體系——孫祿堂武學體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揚棄。

前面講了孫氏太極拳的理論是源自孫祿堂先生的技擊實踐並吸收儒釋道醫諸家經典而成,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並不是匍匐在傳統文化下進行刻板的繼承,而是結合進自己的武學實踐尤其是拳與道合的技擊實踐,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揚棄並注入了新的精神。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極為精深而宏闊,遠非筆者學識所能概括,借用當年楊明漪先生的話「不敢贊一言。」但孫祿堂武學體系作為人類文化的精粹,不能永遠擱置在象牙塔中,因此近年來筆者對此做了一些探討,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筆者以為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其大旨是:以拳與道合為旨,以極還虛致中和為法,文武一理,體用完備,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從中「體物不遺」,完德而復性,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給人以自我意志與信念。如果強用西方哲學的分類習慣來描述就是:拳與道合為其本體論。中和內勁原理為其認識論。極還虛之道為其方法論。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復其本然之性體,為其實踐論。旨在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在孫祿堂先生這裡,武學是通過提升技擊能力的過程來修身的法門,並非僅僅是一門搏鬥之術。所以,武學必須合乎天道。為此孫祿堂先生全面提升了傳統拳術之法理,建立了孫祿堂武學體系。根據筆者的初步研究,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人類認識上的建樹大致有如下五點:

1、深化並重構了道的意義。

2、構建並揭示了對道的體用規律。

3、構建並揭示了道的精神內核。

4、揭示了存在的本質——適應。

5、打開了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一個新的窗口。

因篇幅所限,這裡只談兩點:

(一) 孫氏武學給「道」注入了精神

什麼是精神?精神必須具備兩個性質,第一是主體性,第二是實體性。

所以主體性是講精神必須源自主觀自由,而不是任何外來物,如天地、君臣父子等。

所謂實體性是講精神能夠在客觀實在中被證明、被體現。

所以所謂精神,用俗話說就是真理。

大家都知道「道」是中國文化的根,道是否具有精神性呢?即是否具有真理性呢?對此在哲學界一直有很強烈的質疑。這件事就有點大,因為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根。

那麼如何被證明道具有精神性?

道家是通過靜坐,使意識沉靜,觀得宇宙這一基本法則。而以道家理論為根據的道教,則是通過修鍊丹道最終求得生命不朽來印證道的客觀性。然而,前者只是主觀體驗,無法驗證。後者更是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可檢驗的實際例證。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意識進入道的運動中去,達到與宇宙萬物合一的境界,這僅是一種主觀感受、主觀幻覺,僅僅存在於無理智的主觀感性意識中,僅僅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在這一點上它不比巫術意識高多少。」(《論黑格爾的中國文化觀》338頁),他們認為:「道是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極空洞的東西,這一抽象的絕對本質與無任何規定的直接的自然意識自然東西的生滅變化過程並沒有什麼實質區別,」「它本質上仍是一種直接的感性意識。」總之,由於缺少客觀證明,因此,單從純思想、純理性的角度,他們不承認道是絕對的客觀本體,認為道沒有精神性。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根基的道,在理性面前出現動搖危機。孫祿堂先生通過所構建的以內勁為體用的武學體系,折射了道的精神性,或說給「道」注入了精神。

孫祿堂先生認為:「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為此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完備內勁,證明道並非完全空洞的東西,而是有適應機制這一特徵的客觀實存。

孫祿堂先生認為:道即是萬物之本源,又是萬物之特性。通過認識萬物之特性就可以認識道、把握道、體用道。

作為萬物之本源,道具有統一的實體性和主體性的特徵,作為萬物之特性,道是萬物具有多樣性的不同形式之本。孫祿堂先生通過使人體用內勁來揭示道的這一實質。

那麼內勁實體性表現在哪裡呢?

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驗證了內勁是技擊中形成因敵成體,感而遂通的技擊能力的根本,是中和的功用。內勁超越了任何有限的、特殊的技擊形式,而使所有技擊形式具有統一的內在機制,並且是以自身為依據的自在自為的東西,孫祿堂先生稱為:「中和真一之氣。」指出「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也就是說內勁是通過自動反饋調節(自我否定)過程來實現其作用的絕對客觀,由此來統御一切技擊行為,使不同的多樣的技擊行為具有一個堅實的同一。因此內勁是自己建立自己的那種絕對實體。

那麼內勁的主體性表現在哪裡呢?

上面講了內勁是「活的生機」,是自在而自為的存在,內勁是通過自為的自身否定過程即反饋調節來實現這一生機。因此,內勁是自身建立自身的活的機制。所以內勁具有主體性。

所謂內勁是主體,是指內勁完成自己的運作,使人的自我意識認識到內勁是技擊運動的絕對本質即道在技擊中的體現,進而自我意識要求使符合自身特徵的技擊運作合乎內勁。因此內勁是技擊的絕對本質就不僅是自我意識對內勁的認識,也是內勁作為技擊的絕對本質的道對自我意識自身的作用,即人的自我意識通過對內勁的體用認識了自身的絕對本質。孫祿堂先生稱為「復其本然之性體」。

那麼道作為萬物的特性又表現在哪裡呢?

同樣也是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在於「復其本然之性體」。

「復其本然之性體」是個過程,通過體用內勁復其本然之性體是一個不斷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自我之性體在否定中確立,在確立中否定,循環往複,逐漸確立其整體。因此孫祿堂先生將此過程稱之為:「有無不立」。

由此可知,復性是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在否定中建立自我。孫祿堂先生將此稱為「先後天相合」。由此發現自我的面目,不斷實現自我。所以復性與建立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因此,「復其本然之性體」是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的過程全體。

於是,由孫祿堂先生建構的以體用內勁為核心的武學體系給老子的「道」注入了精神性內涵。這個精神內涵並不完全等同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這個精神性內涵是通過對內勁的體用,揭示了道的精神是客觀實存與主觀自由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兩者達到了統一,是理性與感知相互啟發而達到的同一。孫祿堂先生認為這是通過「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達到「先後天相合」即中和。其主觀自由、理性屬於「有」的功用,而客觀精神、感知屬於「無」的功用,兩者交互作用達到統一,於是產生真知真能。如何交互作用?作為「有」則是盡主觀自由之極。作為「無」就是同時由虛無返客觀,通過虛無的心態使主觀自由合乎客觀。孫祿堂先生將此狀態稱之為:「極還虛之道」。

「極還虛致中和」是孫祿堂先生通過其武學體系揭示的「道」的精神內涵,這一精神反映到人就是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最終「成為一個全知全能之完人耳」。通過修為內勁達到拳與道合,折射道的精神本體。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告訴我們: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既要有理性窗口,也要有感知窗口。感知同樣是有層次的,也同樣是有邏輯的。孫祿堂先生構建的武學體系為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二)孫氏武學對人類思想的啟迪

筆者以為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認識和精神層面的啟發有如下幾個方面,因篇幅所限只談梗概,不展開:

1、自我意識的覺醒——「復其本然之性體」

研習孫氏武學就是一個不斷深化對自己本性認識與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通過主觀自由來創新、豐富合乎自身本性的技能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建立了意識對自身反思的內在圖式。所以說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具有啟發自我意識覺醒之效。所謂內在圖式是指非語言文字表達的邏輯關係,是潛在於內心的邏輯圖式。

由於技擊是生死搏殺的技能,需要不斷創新,因此在技擊的研修中,如果沒有主觀自由,就難以創新,若如此則無異於守株待兔,因此主觀自由在技擊修為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歷史上真正的技擊大家,無論其表面如何,其內心裡都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志和主觀自由的精神的。因此,孫祿堂先生言:「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蘊涵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與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哲學有相通之處。即旨在自我實現。

2、無我意識——否定自我中的感知實存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絕非是黑格爾哲學在武學領域裡的一個例證,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呈現的哲理與以黑格爾為代表傳統西方主流哲學存在著明顯不同。孫祿堂武學體系通過拳中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的方式產生內勁,內勁是通過自我意識和主觀自由來獲得作用能力,並通過無我意識在技擊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反饋產生作用功效,其作用的真實性可以通過技擊來驗證。由此證明在自我意識確定的條件下,由無我意識所產生的感知是客觀實存。這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建立了支撐點。同時也說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經典哲學在認識視角(方法)上有其局限性。因此,孫祿堂的武學體系為提升人類認識能力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即自我意識通過無我意識所產生的感知是實存。其啟迪是:自我由無我中發現真我。

3、真理意識——自我意識與無我意識的統一——對於真理而言主觀自由必然是有界的

自我意識的特徵是意識反思自身,無我意識的特徵是感知客觀實存。前者屬於主觀自由,後者屬於客觀規定。只有當意識符合客觀實存,意識才具有真理的屬性。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所培養意識就是這種意識,所謂真意,也就是真理意識。由此告訴我們主觀自由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主觀自由的絕對性體現在主觀意識是精神的絕對自由,不被任何權威性的東西(或人)所束縛。只有如此,主觀意識才能屬於自己。主觀自由的相對性體現在主觀意識需要合乎客觀實存,只有如此主觀意識才能認識自己,成為具有真理性的精神,也才不會淪為胡思亂想。那麼意識如何合乎客觀實存?是通過在自我意識規定下的無我意識來達到,如此自我意識成為自在自為的真意——真理性的精神。真理性的精神不是任何固定的理念,而是自我意志的實現。這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對形成人的真理性精神的啟發。

4、道德意識——自我意志的絕對存在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蘊涵的道德意識超越了中國傳統倫理所規定的道德意識,其關鍵點是孫氏武學所培育的道德意識是以主觀自由為條件的。孫祿堂先生武學體系通過培育和完備內勁所完善的是人體身心的自動反饋調節機制,所謂適應機制,呈現出的是一個自為的自我建立的過程。由此啟發的道德意識是建立在主觀自由基礎上的自律,而不是他律,是自我意識對自身的實現,是主觀意志自已所行的規定,而不是外來的強加的某種規定。所以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所啟發的道德意識是自我意志的絕對存在。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系的道德內涵不是以什麼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以及大公無私為基礎的,而是以自我對自我的建立,自我對自我的認識與實現為基礎的,所呈現的是永恆的自我意志。

其現實意義就是:道德的意義是在自我建立與實現中與環境(包括群體)相和諧,即在自我的實現的過程中適應並改善自我實現的環境,兩者相合構成了道德意義。

5、方法論——極還虛之道

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提到了「極還虛之道」,並明確指出其武學體系在這點上是統一的。

那麼何為「極還虛之道」呢?其本義是極其所能而若虛。即通過有無並立的方式,產生有無不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極盡在自我否定中確立自我之能,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還可以理解為在極盡自己最大能力的同時心態歸零。也可以理解為在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由中與無我意識的統一。

極還虛揭示了中和的本質,是獲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論。

那麼什麼是極?在孫氏武學中是指技擊中極其所能的技能和極致的素質機能。

那麼何為虛呢?在孫氏武學中是指技擊修為中的虛無之意。

這種極致技能和素質不可能僅靠虛無之意(無我意識產生)來產生,而是需要靠主觀自由的自我意識來創生,同時要想使這種極致的技能、能力和素質發揮出最佳的效果(自為的極致的作用效果),就必須通過虛無之意(無我意識產生)來獲得。這就是極還虛之道。

那麼為什麼說極還虛揭示了中和的本質呢?中是本體,指在一定條件下的虛無狀態,極限條件下的虛無狀態就是極限條件下的本體。和是虛無狀態下自為而生的功用。極限條件下的本體能自為地產生極致的作用功效,所謂極還虛,致中和。

最後要說明一點的是,孫祿堂先生生前並沒有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武術門派的意思,孫祿堂先生的境界是拳與道合,關注的是拳與人性天理,這在孫祿堂先生的拳著中表達的非常清楚。根本沒有私慾去建立一個什麼拳派。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叫出孫氏太極拳或孫氏武學這個稱謂呢?

這就是迄今為止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站在了拳與道合、復人本然之性體的制高點上。因此以孫氏武學或孫氏太極拳這個稱謂來區別於其它的武學。有如說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

孫祿堂先生是以獨步天下的技擊功夫、登峰造極的武學造詣來感悟自然道法、天理人性的大宗師,是拳與道合的踐行者。要理解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首先要理解「道」。如果對何為「道體」都搞不清楚,就不可能理解孫祿堂先生的思想。

孫氏武學以及孫氏太極拳不是一個拳派,更不是一個門派,而是一門以踐行拳與道合為特徵的學問。因此在孫祿堂先生的第一代弟子中幾乎都是把武學作為自我修行的度己之舟,而不存在門派傳承的思想。因此,有人質疑為什麼孫氏拳學不如其它的一些拳派那麼普及,這就是因為孫氏拳學從出現那天起,就旨在傳道,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門派來經營。所以叫:道傳有緣者。

孫祿堂先生是中國武學之道的集大成者和傳道者,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與任何門派都不搭界。特此說明。

因筆者學識膚淺,所言掛一漏萬,舛謬難免。


推薦閱讀:

太極拳入門之我見
武當趙堡太極拳精華二十式(上)——李峰
武當太極功行功歌訣
【視頻】2005年陳炳陳式太極拳推手實戰演示
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