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第35集

金剛經-第35集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五面,第十行,註解第二十四段看起:

  【今曰斷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斷妄歸真,便恍然大覺,了達萬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則萬念冰消。】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勸導我們要斷除煩惱、要斷除習氣、要斷除妄念,這些開示非常之多。究竟怎樣斷除?斷除的是什麽?這是我們必須首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這個地方說得清楚,是除其病,斷除是斷除其病。非除其法,法是指法相,法相不能斷除,法相是自性變現出來,怎麽能除?病在哪裡?病在妄想執著。斷除是除我們心裏面的妄想執著,不是除外面的境界相,這是要搞清楚的。

  斷妄歸真,只要把自己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斷除,外面的境界相樣樣都真實,就歸真;並不是離開我們這個境界之外,別有真實,那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人家住的是真實法界,叫一真法界,我們住的是六道輪迴。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一真法界。離開妄想執著的人,在六道輪迴裡頭也住一真法界。心念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在一真法界里變成六道輪迴,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斷妄是斷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心原本是清凈的,原本是離念,沒有妄念。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殊途同歸就是歸到無念、歸到清凈心。這是前面一再所說,智念不如凈念親切。一歸真就覺悟,他為什麽覺悟?覺悟也是本來有的。馬鳴菩薩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起信論》上講的話。本有當然可以證得,當然可以現前;本無當然可以斷除,它本來無。只要一斷除妄想執著的病,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現前,這就是恍然大覺,自然就現前。覺悟的樣子是什麽?底下說出來,了,了是明了,通達,明了通達,沒有障礙,萬法一如。到這個境界,你就證得如來。大乘經上常講的清凈法身,你就證得清凈法身。清凈法身現前,就叫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證得諸法如義,你就是如來。諸法如義是什麽?萬法一如,諸法如了。如什麽?如其性。法是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這叫一如。本是一真法界,六道、十界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由此可知,只要有人我的念頭,一真法界不見了,諸法不如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你要問,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有人我。《金剛經》上說得好,你有我見、我相;有我相,跟我相相對的是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起來了。我、人、眾、壽是妄想,不是真的。菩薩還要有我、人、眾、壽,《金剛經》上講「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菩薩決定沒有四相。不但菩薩沒有四相,就本經而論,經上告訴我們,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也不著我相,著我相他就證不到須陀洹果。我們在《金剛經》上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小乘初果也得要離四相。由此可知,小乘四果、大乘菩薩五十一個果位,他的功夫都是離四相、離四見。菩薩有這麽多等級,就是離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離相功夫淺的地位就低,離相功夫深的地位就高,一個方法、一個原理、一個原則。縱然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個;無論你是念佛、你是參禪、你是持咒,你修什麽法門,方法不要緊,原理原則是一個,統統是離相離念而已。如果不是在離相離念上下功夫,那就是不管哪個法門,你修得再好,你也出不了六道輪迴;那麽所修的變成什麽?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變成這個東西,決定不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決定達不到萬法一如,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必須要知道,佛與這些大聖大賢,在他們的境界裡面,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妄想差別,所以人家才能證果,這是我們從經上得到的消息。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得到這個消息。我們對於佛菩薩相信不相信?如果真正相信,那就得依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學離四相,去學離四見,那就對了。怎麽個離法?我們在這個講席裡面講得很多。事實的真相,就是本無四相、本無四見,我們果然肯定,深信不疑,則萬念冰消,妄想、雜念自然就沒有。還有妄想、還有雜念,換句話說,你四相、四見還存在,還起作用。請看底下一段:

  【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

  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必須多讀大乘,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經都搬出來讀?如果我們這樣體會就錯了。多讀大乘是多讀一部大乘經,我奉勸諸位同修念《無量壽經》,三年當中一定要念滿三千遍,叫多讀!不是叫你什麽經都讀,那你就讀亂掉了。讀一部經,一門深入,你才能進得去。你要問什麽道理?你想想,我們修行的目的在哪裡?剛才講了,原理原則在哪裡?原理原則在離相離念,得清凈心。你想想看,你念一部經心容易清凈,還是念上幾百部、幾千部,你的心會清凈?這一比不就曉得了嗎?我們親近善知識,你想想看,親近一個善知識,心容易清凈,還是親近很多很多善知識,心容易清凈?一個善知識教你走一條路;兩個善知識,那一條路我不贊成,我教你走這條路;三個善知識,他們兩個人都有問題,我叫你走這條路;四個善知識,把你擺在十字街頭,無所適從,你走哪個好?沒路可走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大乘經里選一種,一門深入;善知識親近一位,不可以多,多了就糟了。

  現在人比起古人,環境的確有勝劣不同。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得經書方便,想要什麽都是現成的,連想要一部《大藏經》都不難,都可以得到。從前人哪敢動這個念頭,一部《藏經》是天大的大事。藏經從哪裡來的?皇帝頒贈的。這個地方有大道場,有有道的高僧,有真正修行的人,法緣很勝,這才報到皇帝那裡,皇帝批准頒贈一套《大藏經》,那是這個地方無上的榮耀。那個經本每個人頂在頭上,頂戴來接受歡迎。往往一個省才只有一、二套《大藏經》,哪有那麽多?現在在台灣這個環境,幾乎每一個學佛人家裡頭都有一套《大藏經》,家家都有,擺在那裡供養,沒人看,擺回家去供養去了。從前得來不容易,希有之寶,看的人很多。你自己要想擁有一部經典,那就抄,你要不抄哪來?所以自己到寺廟藏經樓去借經來抄,通常一般藏經樓的經不可以出門的,你在藏經樓裡面去抄,每天到裡面去幾個鐘點,去抄經。現在在這一方面,我們比古人緣勝,勝過他們。可是在修學,親近善知識,我們就遠遠不如古人。現在佛學院辦得很多,佛學院裡面課程很多、老師很多。我上過佛學院,我上課的時候跟學生介紹,凈土好!下一堂課一個法師去上課,我在旁邊聽聽,他就說凈土是騙人的,老太婆教,那個不行!我聽到這裡,我聽了很難過,學生聽的這個法師說這個好,那個法師說那個好,所以學生學了四年之後,懵懵懂懂不曉得哪個好?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

  古人親近一個老師,沒有第二個老師。世法、佛法自古以來所講的師承,真正拜一個老師,拜一個老師,就永遠要聽這個老師的話,這在現在沒有了,我算是非常幸運,沾了那麽一點點邊。真正遇到善知識,跟他有緣,他也很喜歡教你,你也願意接受他教導。這個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老師對學生三條戒律:第一條,只准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一律不準聽;這是第一條戒。第二條戒,沒有經過他許可的任何書籍,包括佛經,不準看,要經過他同意。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實在講,我在親近李老師以前,只親近過章嘉大師三年,一個人。他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他說這是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至於他是什麽境界不曉得,但是身心清涼自在,這是決定可以肯定。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師,他就把那三年都否定,你從前學的我不承認,你要做我的學生,今天起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你想想看,能接受,你就到我這兒來,我收你做學生,教你,不能接受呢?外面善知識很多,你隨便親近哪一位。我想了一想,還是接受,完全接受。接受之後,老師後頭還有話,我教你五年;換句話說,五年之內你要決定遵守。五年之後,你可以去參學。參學就是什麽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什麽樣的書你都可以看,就是完全開放,這個五年是決定不開放,要聽他一個人的。

  諸位想想什麽道理?培養你的清凈心,沒有別的。聽兩個人,剛才講兩條路;聽三個人,三條路,你自己沒有主宰,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所以完全聽老師指導。五年以後,你身心清凈,煩惱輕、智慧長,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老師如果不開放,那老師就有罪過,對不起學生;有這個能力開放。開放叫參學,參學是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聽得再多都沒有關係,你知道哪一個說得對、哪個說得不對,有能力辨別,這才叫你出去參學。參學成就後得智,在老師會下這個五年,老師的責任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麽?《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所以五年老師教導是要成就你無知,也就是此地講的無念、無相,學的是這個。你根本智、無知成就了,般若無知成就了,老師把門打開,讓你去參學;參學成就什麽?後得智,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參學得來的。

  我們讀《華嚴》,《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大家都知道。善財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無知,成就清凈心。得清凈心之後,善財童子,就勸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德雲教他什麽?念佛法門。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所學的法門不一樣,他統統去參訪,他不妨礙,他自己有主宰;樣樣我都懂,樣樣不執著,那個文念得非常有味道。末後一段「戀德禮辭」,戀德是謝謝你給我的成就,讓我長智慧;辭是什麽?我不學你這個法門。你的法門我懂不懂?懂。要每一個法門都懂,我並不學你的法門,我還是學我自己一個法門,念佛法門。你們能看出善財念佛,第一個人教他是念佛,我們講先入為主,到最後一個,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這個參學很有味道。一個開頭,一個結束,這兩個最重要。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自己所修的,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當中無論參訪多少法門,樣樣都聽,樣樣都觀察,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來沒有改換過。我對於念佛法門相信,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是得《華嚴經》的啟示;文殊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善財是他的學生,哪裡有例外!所以善財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華嚴經》的確是其味無窮。

  參訪善知識叫參學,自己沒有根本智就沒有資格參學;你到外面聽人家講,隨聽隨跟著人家轉,心被外境所轉,這種人不能參學,參學就壞了。真正有資格參學的,像《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這就有參學資格。不被外面境界轉,而能轉境界,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那就是廣學多聞。很多學佛的年輕人,在這裡產生了很大的誤會,認為學佛一定是要廣學多聞,沒錯,四弘誓願上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是應當要學,那是參學。但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前面一句,你忘掉了,「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掉才能夠學無量法門。剛才講,煩惱斷掉了,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就是離念;煩惱沒有斷,不能學法門,學得愈多煩惱愈多。不能親近很多善知識,親近很多善知識,是非很多,中國古人常講「識人多處是非多」。心清凈,接觸人再多,心還是清凈,一點是非都沒有,那個可以,你有資格去接觸大眾。心被境界轉的,認識人多不好,有障礙。所以你知道事情多的時候,你煩惱就多。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煩惱;知道經多了,煩惱也多,所以經都不許知道。為什麽教你學一部經,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經?真正好的老師限制你,不准你看一切經,為什麽?生煩惱。佛在這個經上講空,在那個經上講有,釋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搞得我一塌糊塗,連佛都怪起來了。他不知道佛說空說有,說的對象不一樣,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講空,破他執著而已;那個人執著空,佛講有,破他執有的執著。佛有沒有說法?沒說法,破眾生執著而已,佛哪有法說!而是我們執著,聽說佛有就執著有,聽說佛空就執著空,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兩句非常非常重要,意思一點都不能錯會,錯會我們的虧就吃大了。

  必須多讀大乘,諸位要曉得,一部經經熟之後會開悟。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讀《法華經》,他讀了十年,見六祖的時候頂禮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拜完之後站起來,六祖就跟他說,你剛才禮拜我的時候,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他就承認了,法達很老實承認了。你有什麽值得驕傲的?我讀《法華》三千部。《法華經》很長,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十年,念了十年《法華經》,別人沒做過,值得驕傲,所以禮拜頭不著地。六祖就考他,《法華經》既然念得這麽熟,《法華經》講的是什麽?他說不出來。讀是讀得很熟,《法華經》什麽意思不曉得。他反過來請教六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沒有念過《法華經》,也沒有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就念給他聽,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給他一講,他就開悟。這個時候對六祖佩服,再拜頭著地了。你才曉得,一部經熟了,他心清凈、他心定,所以遇到高人幾句話一點,他就通達。如果你搞得很雜很亂,沒有辦法,遇到再高明的人對你都束手無策。我們今天學佛犯的過失在哪裡?搞得太多。俗話講,胸中裡面是垃圾堆,很糟糕;再高明的人都沒有辦法把你清除,把你清理出來,這就說明東西要專、要精,不能雜。諸位要記住,佛門有個原則,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不要以為,我念好多才通,那你就完全想錯;一樣通了,一切都貫通。六祖沒有學過《法華》,《法華》通達。一聽就通,什麽道理?前面講了,萬法一如,他已經證得一如,所以一接觸就明了。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念《涅盤經》,《涅盤經》念得很熟,意思也不懂,她念,六祖給她講,她開悟了,見性證果。我們在古人這些學習當中,你要細心去體會,他為什麽能做得到?我為什麽做不到?我學雜、我學亂了。人家學的是專精,一門深入,他真入進去了。

  希望我們記取這歷史的教訓,古大德成功的教訓,我們循著他這個路子去走,他走通了,相信我們自己一定也能夠走得通,這個非常非常重要。現代時代不一樣,師生的關係跟從前大大的不相同。李老師雖然對我們這幾個學生,還是循用古老的方法,但是已經放寬太多太多。我們現代人所謂是求知慾望很旺盛,老師教我們學一樣東西,我們不甘心、不情願。老師也知道,知道我們的想法是錯了,他那個法子才對,但是我們不甘心、不情願、不能接受。於是老師也就大開方便之門,這方便門怎麽開?只准學一部經,一部經學會之後才可以學第二部經,他給我們開這個方便門,可以多學幾部,但是一部學會才可以學第二部,一部沒學會不可以學第二部。什麽叫會?什麽叫不會?他老人家的標準是上台講經,上台講過,你可以學第二部。譬如我學《彌陀經》,我正式大座講過《彌陀經》,他才算你這部經學過;你沒有上台去講過,不算學過,上台講過一遍,你可以跟他再學第二部經,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古時候不如此,古時候真的就是一部經到底,至少是五年。這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講,我們今人就不如古人,緣分、福報都比不上。所以古人成就得快,成就數量多。現在雖然得到科技方便,我們在修學方面反而不如古人,成就慢,成就的人很稀少。

  這是怎樣讀大乘,怎樣親近善知識,在此地也都提供諸位同修做一個參考。真正善知識到哪裡去找?沒有。善知識頭上又沒寫字,你怎麽會認識!愈是真正善知識,愈客氣、愈謙虛,他不承認;真有道德、有學問,你去親近他,他不承認。他說我沒有道德,我沒有學問、沒有修持,你在外面聽,聽誤會了,那是別人過分的讚歎,不是事實,多謙虛!假的善知識不一樣,處處標榜我就是善知識,你們來親近我就行了,我不比哪個差,那未必是善知識。於是善知識難求。在從前還有一個方法能找到,現在這個方法失效,找不到了。以前什麽方法?閉關的,住茅蓬的。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叩關向他請教,那是真正善知識。住山、住茅蓬、禁足的,這是真正善知識。這樣的人都是參學回來以後,也就是說他的根本智、後得智統統都得到了,得到為什麽去閉關、去禁足?沒有人請他講經。弘法要有啟請的,不能說我到你這裡講個經,這個不可以,講不出去,那個話講得多難為情,那就是自大傲慢,不可以的,一定要有人啟請。沒有人啟請怎麽辦?就閉關、禁足,自己自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待龍天推出,也就是等待機緣,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識。你參學的人去找這些人,這些人你去參訪,他給你解答的要是不滿意,或者是解答錯了,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那是真的。這是從前住山禁足閉關的標準,都是這個樣子。另外還有一個標準,也可以禁足、也可以去住山,是什麽樣的人?他不一定是智慧開了,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他沒有到這個程度,但是他的福報太大了,我們今天講知名度太大、名氣太大,拜訪他的人很多,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所以他可以宣布閉關、住山,把這些所有應酬都辭掉,這個可以,那個閉關真的是進修,他不是真有成就。這是大福報、大名聲的人,行!住山跟閉關只有這兩種人。

  現在民主、自由、開放,沒有限制了。我出家受戒之後,有一個居士他有一個別墅在山上,我去看了很滿意,那個地方念佛倒挺好,他要供養我,我說好,我就去住山了。我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一下,被老師罵了一頓,老師才告訴我,住山跟閉關,剛才我講的,他說你有什麽資格?你是開了悟,還是名氣太大、應酬太多,那兩個條件都沒有,還是乖乖的到處參學。所以我才曉得,原來我沒有資格,但是我的師兄弟們,不少人都閉過關。我有一個師兄覺斌法師,過去做過檳城極樂寺的當家師,他圓寂在極樂寺,他跟我同屆,同一個老師出家的。他受戒之後就在南部閉關,閉關三年。我到關房裡面去看過他,他給我講,佛教界裡面出些什麽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統統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我說你真厲害。在關房裡頭,到處打聽一些事情。他要看經,我收藏的經書很多,他向我借一部《中觀論疏》,線裝本十二冊,他帶到關房去了。到第二年,兩年了,我去看他,也把這本書順便要回來。書拿回來之後,十二冊他才看了第一冊,第二冊都沒動。

  這就說明,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的性質不一樣,所以善知識也找不到,真難!這不得已,才想出第三個辦法:找古人,這沒錯!今人,哪個是善知識?找不到。我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師,記住,跟一個人學。像我們這次講《金剛經》,我們找到江味農居士,我們所講完全根據他所說的,一家之言,這就沒錯。思想體系完整,章法結構整齊這就好了,這也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要學一個經,當然要靠註解,找一個註解,依一個人,這樣才不會錯,這樣子假以時日當然有成就。一個老師會下奠定基礎,紮下根基,然後再去參學,心裏面智慧開了,就有能力辨別得失、辨別是非、辨別邪正,有這樣的能力,那就錯不了。

  這兩句千萬不能誤會,四弘誓願裡面,煩惱斷掉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參學,就是善財的五十三參。善財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就是修煩惱無盡誓願斷,他的煩惱是在文殊菩薩會裡斷掉的。斷了之後,老師就叫他出去,出去參學,沒斷煩惱沒有資格參學,所以四弘誓願是有層次。現在人搞的麻煩在哪裡?前面兩願不要,專要後頭兩願,度眾生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不理它,一開頭就學法門、成佛道。沒有幾天,他就宣布他成佛了。四弘誓願前面那兩個不要,那糟了,像蓋樓房一樣,四層樓,一、二樓不要,我蓋三層、四層,現在人乾的是這些。所以沒有古人踏實,沒有古人的成就。再看底下的文:

  【首先要明了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

  這是真實的智慧。前面一再跟諸位同修說過,我們眼前六塵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只不過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被境界迷了;也就是說,在一切境界里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妄想執著。你要是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妄想執著是決定不能避免,有妄想執著就搞六道輪迴,離妄想執著就出了三界。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

  這幾句是般若的核心,《般若經》里最重要的開示,在這幾句裡頭真的有體悟的話,那個成就快速不可思議。

  【此是遣盪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

  胸無點塵就是我們講的心地清凈;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實的功夫。心清凈,智慧就開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不是修來的。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們讀大乘經念多會開智慧,沒那回事情。不但是宗門不承認,教下也不承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的註解,《華嚴經疏鈔》講過,「有解無行」,這就是大乘經讀得很多,無行是什麽?沒有認真修行,認真修行是離念離相,無行就是沒有離念、沒有離相,大乘經念得很多,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是增長邪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才曉得真正善知識為什麽叫你讀一部經,不叫你讀兩部經。你心沒有清凈,還有妄想、還有煩惱、還有是非、還有人我,你讀得再多,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有些人有個錯誤觀念,我只要認真用功就行,不需要去解這些大乘經,不要讀經,在家用功,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統統都不要,清涼也說過,「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錯了。這是華嚴宗祖師說的話,哪裡會有錯?這就像《金剛經》上講的原理,空有兩邊不能著,著一邊是錯誤,著有錯了,著空也錯了。因此行門當中,一定是解行相應,那就對了,解行要相應。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才不至於走錯方向,才不至於走許多冤枉路,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底下說:

  【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

  真修行人斷念當然難,可是比一般人念頭要淡得多,這是真的。只要肯認真修行,我們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這是好境界,這個有進步。如果我們修行,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煩惱跟去年沒兩樣,甚至於沒學佛時好像煩惱還少,學了佛之後煩惱多了,愈學愈多,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佛法的修學,在功夫檢點上來講,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學的就很順利,功夫得力。假如不是這個現象,你要認真去反省,你錯了。錯誤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理論上的錯誤,一個是方法上的錯誤。一定要把錯誤糾正過來,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

  無論修哪個法門,念佛也是這個樣子。念佛人會開智慧,愈念心愈清凈,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現前,轉了,這個境界慢慢在轉。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同修們,轉輪迴心為菩薩心。輪迴心是什麽?貪、瞋、痴、慢、疑,這是輪迴心,你只要有這個東西,這就是搞六道輪迴。菩薩心是什麽?慈悲喜舍,你能從這個地方轉,就好!輪迴心是煩惱心、污染的心;菩薩心是清凈心、是覺心,覺而不迷。所以大家學佛,入佛門,一進門就受三皈戒,三皈戒講的是什麽?轉凡成聖。教你三個方法:皈依佛,佛是覺,覺而不迷,轉迷為覺,這叫皈依佛;轉邪為正叫皈依法;轉染為凈叫皈依僧,這個講法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惠能是唐朝時候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他給人傳授皈依,這種講法我們可以聯想到,佛法傳到中國是後漢永明十年傳來,公元六十四年。在傳到中國之前,在印度已經傳了很久。在中國書裡頭記載,佛滅度一千年,佛法傳入中國,這是佛經上通常講的,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牟尼佛佛法傳到中國是像法,正法終結、像法開端的時候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傳了這麽久,法就愈傳愈訛,就有了偏差、有了錯誤,大家對於三寶佛法僧,逐漸逐漸錯解,不知道佛法僧真正的意義是什麽,於是皈依不得利益,皈依是有名無實。所以惠能大師給人家講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壇經》上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這麽講法,然後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給我們這樣解釋,使我們對於三寶意義清清楚楚,不至於迷惑。所以覺不迷、正不邪、凈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覺正凈是佛菩薩。從迷邪染轉成覺正凈,就是轉凡成聖,這麽個轉法,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是反過來。世間人都依迷邪染,做佛的弟子了,反過來依覺正凈;不迷、不邪、不染,這叫真正皈依三寶。所以要開智慧,不能迷惑顛倒,無量劫迷惑過日子過到今天,還要繼續再迷下去,那真的對不起自己,一定要覺悟,一定要回頭,不再迷了,這樣子就開智慧。

  【經雲,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

  講了這麽多,到這個地方才點題,才把經文扣起來。

  【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

  般若智慧里最殊勝的是金剛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般若,是至高無上的金剛般若。這個智慧怎麽開法?也就是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怎麽個奉持法?

  【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

  這就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方法。我們要記住,受持金剛般若,不是每天把《金剛經》拿來念一遍,就叫受持金剛般若;那個搞法,你還是搞迷邪染,你還是搞六道輪迴,搞錯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念,是不是在念《金剛經》的時候我們離相?經放下來了,我們生活當中又著了相。《金剛經》是課堂作業,上課,學了要會用,你在生活當中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你每天上班工作,在工作裡面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你每天許許多多的應酬,跟一切大眾往來,也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念,那就叫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你的心境真轉過來,你不是凡夫了;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不是凡夫相,這才轉過來。《金剛經》受持是這麽個受持法。

  【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

  念就是無明。換句話說,你的念頭愈少,你的無明愈少;你的妄念愈多,你的無明就愈多。從妄念變成執著,執著就是煩惱,是最重的無明。我們斷,先斷執著,這是最重的、最粗的;再斷妄想,就是一些分別;最後再斷念;要分成這三個階段,從粗到細,這個方法比較恰當。無明一分一分的斷,法身一分一分的證。大乘經上講,無明有四十一品,破第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法身圓滿顯現,那就是圓教的佛果,我們也稱為妙覺位。《楞嚴經》上稱妙覺,等覺上去就是妙覺,妙覺就是佛。「等覺菩薩,復用此法。」還是用這個方法,離念而已。這個法是講法則、原則。還是用這個原則,「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而成佛果」。這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嗎?佛法的修學,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它的原理原則是一個,就是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如果掌握不住這個原則,不管修學哪個法門,統統不能成就。為什麽不能成就?你的心不能恢復清凈,這個道理不難懂。我們再看後面這兩段,這是小注的總結。

  【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

  這兩小段經的宗旨。

  【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

  明了,徹底明了無有定法。

  【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

  這兩句話,它的意思我們懂了沒有?妄念之源跟無有定法有什麽關係?這個關係很大,我們凡夫總以為有一個定法,一天到晚打妄想去找這個定法,多少人去找,幾千年來沒一個找到,你說這個關係多大!這是妄想的根源。你看這個世間,可以說無量劫來,大家看到自然的現象、宇宙的運行,都很有秩序、很有規則,四時的變化,在從前二十四個節氣,真是清清楚楚一點都不錯亂,這樣的規則都認為是有定法。誰在安排的?找來找去找不到,於是就發明一個上帝,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人發明的,想不通了!總以為是有定法,這就是妄想;所以科學是妄想,哲學也是妄想。最近我在洛杉磯,凈宗學會他們的小刊物裡面,刊載一篇中文翻譯,有愛因斯坦一段話,這是西方的大科學家,他到晚年說出科學不是真實的、是妄想,哲學也是妄想。這很了不起。怎麽個虛妄法?他沒說出來。知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妄想從哪裡來的?他沒說明,這在佛經上也清楚了。我們知道這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定法,我們就不會再打妄想,不去想它了;不知道,會去想。人從哪裡來的?宇宙怎麽形成的?地球是什麽年代形成的?怎麽形成的?這在打妄想。現在多少科學家還繼續不斷在打妄想,怎麽想也想不出答案,那些答案都是似是而非,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所以知道無有定法,知道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連續相,我們就不再妄想,把它放下。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不想了,這就是智慧。不想,智慧就現前,這一想,煩惱就現前。你們諸位記住這個話,無論在什麽時候,無論在什麽處所,只要去一想,煩惱就現前;不想,智慧就現前。不想,心清凈,心清凈照見;這一想,照就沒有。心不清凈照就沒有,落在意識裡頭,意識不是智慧。

  【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

  妄想起來,實在講還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斷的去發展,妄想繼續不斷的延續,這個可怕。所以佛又教給我們,要把攀緣心斷掉;攀緣心斷掉,雖有妄想,妄想不會擴展。換句話說,妄想起來是有限的,有限好控制,有限容易斷,決定不能讓它繼續的增長。所以要把攀緣心斷掉,一切法裡頭不要攀緣,隨緣就好。世間人不懂隨緣的道理,用攀緣心過日子,日子過得非常辛苦。這也就是說,世間人放不下,名利放不下、財產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這是攀緣,所以日子過得好辛苦。你那個無明妄想不斷在擴張,不斷在發展,這個事情麻煩,果報就變成三惡道,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報應,要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夠深信不疑,攀緣的念頭會息掉一大半。知道打妄想攀緣也是枉然,命里沒有;命里有的,不打妄想、不攀緣,它到時候就會來了。

  因此,近代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的提倡《了凡四訓》,提倡《感應篇》。《了凡四訓》、《感應篇》都不是佛經,老法師一生大力提倡,你要問什麽道理?道理就在這一句,明了因果報應,我們的攀緣心會息掉。袁了凡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麽都不想。他與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禪師對他佩服得很,認為他這個功夫很高。一般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太可能,問他:你的功夫不錯,這麽長久的時間不起一個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實,沒有承認自己有功夫,只說明: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要想也是妄想,所以乾脆不想了。雲谷禪師這一聽哈哈大笑,原來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為什麽是個凡夫?他這個不想,只是因為命裡頭算定。他清楚得很,哪一年,一年怎麽樣,一月怎麽樣,自己清清楚楚,照著命運去過日子,所以沒有妄念。這個凡夫我叫他做標準凡夫,他是標準的凡夫,正常的凡夫。我們不夠標準,我們是非常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是個標準凡夫。標準凡夫心清凈,相信命運、相信因果報應。所以雲谷大師給他開示,告訴他:命可以轉,命不是定的,你一生都沒有把命運改變,那你當然是凡夫。所以給他說明,改造命運的理論,改造命運的方法。了凡先生的《四訓》裡面,把這個就寫得很清楚,而且說明改造之後的效果,效果非常顯著,真的他就變了。所以你要肯改,你要懂道理、懂方法、肯去做,命運就改變了。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初學佛的時候,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就這樣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你求,求不到、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麽原因?你本身有障礙、有業障,你要懺除業障,障礙沒有了,感應就現前。章嘉大師給我講得簡單,《了凡四訓》裡面寫得詳細。現在錄音帶流通量很多,台灣有些居士發心,要做三百萬套流通,現在書也印出來了。那邊的同修催我,我過去講過的,我講得詳細,一共有二十多個帶子,現在同學們把這些錄音帶都已經做成文字。我是在前幾個月,上一次,三個月前,我在這個地方,每天我在看這個稿子,裡面有些錯誤的地方給它改正,也補充一點意思進去。現在這個稿子完成,有不少同修拿到,他們要發心印送流通,好事情。想印光法師當年極力提倡,不是沒有道理。所以破除妄想心很重要,這個攀緣心。以截斷妄念之流,就是不讓妄念繼續的發展。

  【此是能斷】

  能斷就是金剛般若的意思,就是受持的意思。

  【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

  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學止觀;凈宗修學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些手段都是能斷煩惱、能斷妄想、能斷妄念的方便。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

  這叫奉持。佛在經上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要求我們遵守的這些教訓,我們時時刻刻記在心裡,依教奉行,這叫奉持。所以念念不忘佛說,為什麽?每天讀經。為什麽要讀經?不忘佛說。所以經要念得很熟,時時刻刻能記得。

  【念念不違如來】

  前面說佛說,這個地方說如來,這個意思不一樣。如來講的是自性,也就是念念不違性德。自性是清凈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具足的,要念念不違自性。

  【即是一心念佛也】

  一心念佛這句是廣義的,這叫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狹義的。廣義的做不到,廣義就是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如來,那叫一心念佛。這就說明,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念佛法門,是這麽個說法。我們凈土宗是狹義的念佛,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專求往生凈土,所以我們一心念佛,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求生凈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

  前面廣義念佛就是:不管哪個法門都是念佛法門,因為它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自性,所以統統是一心念佛。統統一心念佛要知道,如果不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你這一生不能圓滿,這是真的。縱然開悟、明心見性,你也不過是證得圓初住的地位而已,別初地,距離圓教的佛果,還有很長的距離,所以他不能夠一生究竟圓滿。唯獨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一生究竟圓滿。到這個地方,只是講這個經裡面「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說了兩樁,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這底下的經文是不著境界相,不著境界相就是離心緣相,心緣就是執著,這是第三個意思。

  第六十六段裡面,不壞假名,示不著境界相持,不著境界相奉行。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經文字字句句含義無限的深廣。讀《金剛經》的人很多,能在《金剛經》看出意思的人的確不多。為什麽?他要真看出來,他就會做到,真的依教奉行。讀《金剛經》為什麽不能奉行?裡面的意思沒有看出來。像這樣的句子問答,實在講,我們要是不聽講解,很難懂得。請看小註:

  【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

  因為相不一樣,所以就給每一個現相都安一個名字,好稱呼它。但是要曉得,

  【相是幻有,名是假名。】

  這個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你不可以執著,相不能執著,名也不能執著。名是假名,相是假相,相不是真的,剛才講了,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是真的。「《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可見得他懂得,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懂得假名,假名有沒有用?有用,但是不要執著,執著就錯。相是幻有,幻有有沒有用?也有用,不能執著。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執著,不執著什麽事都沒有,事事無礙;一執著就變成事事都有礙,都不通了。

  【體不變,相常變。體是本,相是末。】

  體是什麽?真性、真心。我們凈宗講清凈心是體,這個不變的,我們要求的是求不變的。

  【不應捨本逐末】

  捨本逐末是凡夫,那就錯了。迷相忘體,六道凡夫都干這個事情,都是捨本逐末,都是迷相忘體,迷執在幻相上,以為幻相是真實的,這個虧吃大了,苦頭吃多了,無量劫到今天沒完沒了。根源在哪裡?這兩句可以說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應著」,你不著才符合事實真相;你要是分別執著,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錯在這裡。

  「離與不著,乍看似同」

  離相、不著相,粗看好像沒有兩樣,「細審不同」,你要細細去思考它,這兩個字的意思並不一樣。

  【各不相涉曰離】

  不相涉就是我們常講不相干,各個不相干,那是離的意思。

  【於顯用時而不為其所縛,是為不著。】

  不著的意思在這裡,這個意思更深。我正在用它的時候,不被它所縛;不被它所縛就是:我正在用它的時候不被它所迷,這叫不著。我不是不用,天天在用,時時刻刻在用。名字相我也用它,境界相我也用它,我們身體是境界相,我用它。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我們生活不能離開它,時時刻刻都用上它。用它而不執著它,就是用它而不迷它,不被它所迷。怎麽不迷?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樣用,你說用得多自在、用得多開心;這就是經上所謂,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遊戲神通。因為他不執著,所以就遊戲,遊戲是快樂、神通。我們凡夫當真,當真就苦。這就好比我們在戲台上演戲,演戲都知道假的、空的。雖然在表演,表演得很快樂,心裡並不真的起煩惱,假的!必須知道,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度化眾生,都是在演戲。他自己知道他在演戲,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一點煩惱也沒有。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也是在演戲,不知道是假的,把演戲當作真的,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這就錯了,不曉得是假的。幾時知道這是假的,你變成佛菩薩了,你就轉凡成聖,你就轉六道為一真法界;一覺悟就轉,一迷就墮落。所以離跟不著,意思不一樣。

  【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

  有體、有用。明體就是明性,前面跟諸位講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體,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體得到之後要有用,必須大用。大用是什麽?無所不知,那就有體有用。我們今天搞錯了,我們今天下手學什麽?有知、求知,什麽都要知。到最後怎麽樣?什麽也不知道。你所知的全是錯誤,沒有一樣你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那個知叫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如果你體得到了,你的知見就正,就正知正見。因為有用,所以不壞相,名字相不壞,我們用名字相;境界相不壞,我們用境界相,都變成了享受。享受裡頭不生煩惱,享受裡頭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裡面顯示出覺正凈。否則的話,你覺正凈從哪裡看出來?從哪裡顯示出來?就在享受當中顯示出來。在享受裡頭,不迷,覺了;不邪,正了;不染,凈了。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整個的生活,是生活在覺正凈的境界之中,這就是聖,轉凡成聖。如果你對於名字、對於外面境界,你還是迷、還是邪、還是染,你過的是六道輪迴的日子。大家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問你,你為什麽要學佛?我不想再過六道輪迴的日子,我要過佛菩薩的日子,為這個學佛。我不願意再搞迷邪染,我要過覺正凈的日子。迷邪染是苦,覺正凈是樂。學佛是離苦得樂,你是不是真的離苦、是不是真的得樂?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果然你天天快樂,你對了,你學佛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現前,煩惱輕了、少了,一天比一天快樂,法喜充滿。

  【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

  相有受用,不著就是體,不著相就會歸自性。穿衣、吃飯會歸自性,一切工作會歸自性,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會歸自性。

  【體會得但是塵多】

  這是經文上面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

  大千世界怎麽來的?無量微塵累積的。散掉了就是微塵,世界相就沒有了;聚積起來就現。可見得這個相是因緣所生,假相,根本沒有這個相;微塵聚就現這個相,散就沒有這個相。不要等到它散,你才曉得沒有,正在聚的時候就知道它是假相,它沒有,沒有三千大世界。有即非有。

  【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

  依報是大千世界,正報是身。身是四大五蘊聚集現這個身相;四大五蘊散開、離開了,身相就沒有了。身有沒有?沒有。四大五蘊之聚散而已,哪有身相!大千世界有沒有?大千世界是微塵集聚的,微塵聚散現這個相,離了微塵哪來大千世界!這是教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去體會,相即非相;懂得相即非相,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凈空法師95年5月版)
凈空法師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3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六
《金剛經》講解第三十四講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40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