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梃擊案始末解密
梃擊案,明末三大案之一,亦是國本之爭的插曲。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張差欲以梃(木棍)刺殺皇太子朱常洛。
背景
在中國歷代皇朝的禮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長子為太子,而皇后無所出時,則以年長者為太子。雖然明朝數代皇帝經過特別情況而被立為帝(明成祖起兵篡奪侄兒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擁立,明世宗因明武宗無子而入繼大統。),但明朝亦仍然依襲這套禮制。
明神宗萬曆帝在位期間,由於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年長子為太子,皇長子朱常洛,萬曆十年出生,是神宗宮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萬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但朝臣堅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
最初神宗不斷拖延,弄至皇長子十歲時,因為儲位未定,不能就學讀書。神宗雖然處分一些支持皇長子的大臣,但東林黨也支持皇長子,使支持皇長子為太子的聲勢更大。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二十歲,神宗在無法拖延下終於策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封地為洛陽。
國本之爭,演變成皇帝與士紳大臣的勢力之爭。結果,鄭貴妃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事件發展
爆發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
轉折
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用飯菜引誘他:「實招與飯,不招當飢死。」張差低頭,又說:「不敢說。」王之寀命眾人迴避,親自審問。
原來張差靠砍柴與打獵為生,在一個月前,張差在濟州賣完貨後,賭錢輸了,結果遇上一位太監,太監說可以帶他賺錢,張差隨這位太監入京,見到另外一位老太監,老太監供與酒肉。幾天後,老太監帶他進紫禁城。老太監交木棒給張差,又給酒張差飲。帶他到慈慶宮,著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監言明,如打死穿黃袍者,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他會救張差。
張差的供言,結果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指使。
結局
朝臣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害太子,王志、何士晉、張問達奏疏譴責外戚鄭國泰「專擅」;鄭貴妃則惶惶不可終日,向皇上哭訴,神宗朱翊鈞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跡。結果皇帝和太子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張差臨死前曾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監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
...查看更多
真相有時不能公開:淹沒在歷史迷霧中的明宮梃擊案梃擊案與紅丸案、移宮案並稱明末三大迷案。此案其實並不複雜,然而由於涉及到皇儲紛爭,其中真實情形顯然不能公開,這樁公案遂淹沒在歷史迷霧之中,真相恐永遠無大白於天下之時。
1、案件背景
明朝的立儲嚴格地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原則。如果皇后有兒子,就立嫡子;若無嫡子就立庶長子。嫡子或長子故去就立長孫。這套規矩除了寫在太祖朱元璋的《祖訓》中,天下大夫們都在嚴格監督,後來的皇帝想違反都不行。例如素來獨斷專行的明成祖朱棣幾度想換太子而立漢王,卻都被大臣們給阻止了。
到了萬曆朝,由於萬曆帝正妻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宮女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皇太后李氏及王皇后也支持立朱常洛。但萬曆帝更寵愛鄭貴妃所生的三子福王朱常洵,希望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
圍繞皇儲之爭,朝堂上分成兩派,爭執不下。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已經二十歲,萬曆帝在重重壓力下,無法再拖延下去,被迫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由此,朝臣與鄭貴妃的勢力激烈博弈,終於引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2、案件經過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
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認定張差乃癲狂之人。
但刑部官員王之寀認為張差不像瘋癲之人,遂親自審問。在王之寀的審問下,張差供認自己經親戚馬三舅、李外父等人引見給一個不知道姓名的老太監,只要按這個太監的要求去做,完事後就能給他30畝土地。於是他就跟老太監到了京城,另一個太監請他吃飯,帶他到慈慶宮,告訴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更要把他打死。並囑咐他說:「你先衝進去,撞著一個,打殺一個,殺人也無防,我們自會救你。」後來他就被逮住了。
案件至此,似乎還有隱情,於是刑部員外郎陸夢龍再次提審張差。張差又招認:「太監龐保、劉成兩個人逼我拿著棍子打進宮中。如果能打到太子,吃也有了,穿也有了。」隨後又畫出入宮路徑。
張差的供言,供出了他其實是被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所指使。龐保、劉成僅是兩名太監,單憑他們不可能有如此膽量。由於他們均是鄭貴妃的內侍,聯繫萬曆四十一年曾發生鄭貴妃的內侍與奸人勾結詛咒皇太子的事件,梃擊案牽連到鄭貴妃在所難免。一時間朝野嘩然,都懷疑鄭貴妃想要謀殺太子,以立福王。大臣王志、何士晉、張問達等奏疏請求嚴查。此時,若將張差及太監龐保、劉成嚴加審訊,順藤摸瓜,其背後的真兇將很快落網,真相將大白於天下。
3、隱瞞真相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案件查明,肯定將牽涉到明帝國的最高層私密,從而引發皇族內部的劇烈人事地震。萬曆皇帝著實不想再追查下去。而此時的鄭貴妃惶惶不可終日,唯有向萬曆帝哭訴。
不過萬曆帝這位超級懶漢並不愚蠢,他對鄭貴妃說:「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脫,你自去求太子吧!」
這話傳到了太子朱常洛耳中,這個多年來不招待見、事事小心翼翼的皇儲顯然聽出了父親話中有音,只得說:「這件事只要張差一人承擔便可結案。請速令刑部辦理,不能再株連其他人。」
萬曆皇帝聽後,頓時眉開眼笑,頻頻點頭:「還是太子說得對。」然後破天荒地來到東宮,演出了一場肉麻的政治秀:又是抱起異常陌生的朱常洛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親孫子,又是誇太子朱常洛孝順,都是外臣離間了他們父子的關係。
最後,皇帝和太子都不去深究,僅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張差臨死前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此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前後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不久,明神宗密令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最終不了了之。
那麼,梃擊案背後主使真的是鄭貴妃嗎?也未必。歷史上也有人懷疑梃擊案是太子朱常洛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目的是藉此陷害鄭貴妃。但不管怎樣,梃擊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
...查看更多明末大案「梃擊案」:明朝差點因此提前滅亡常言道,宮廷之中無父無子,無兄無弟,著實是一個充滿血腥的角斗場。歷代皇宮之中,因為皇位的爭奪,不知衍射出了多少或明或暗的血腥爭鬥。明朝也是這樣,在明朝神宗末年,因為皇位的爭奪,先後發生了好幾件至今仍充滿疑點的深宮大案。
神宗晚年寵信皇貴妃鄭氏,對自己先前所立的宮女王氏所生的皇太子朱常洛極為不滿。處心積慮的想,廢掉朱常洛而立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為此神宗還曾與鄭氏秘密宣誓,一定會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神宗迫於朝臣和皇太后的壓力,一隻也不敢輕舉妄動。只是找各種借口為難皇太子。由於神宗並不喜歡這個由宮女所生的兒子,並沒有要立他做太子的打算,只是後來在皇太后和大臣們的壓力之下才被迫冊封朱常洛為皇太子。當時朱常洛已經20歲了。依照明朝的常制,一般在16歲左右就會大婚,而後出閣講學接受教育。朱常洛21歲才大婚,可見神宗對他的冷淡。朱常洛大婚之後,就移居慈慶宮居住,但是,慈慶宮名義上是太子的寢宮,實際上還比不上宮中的一般宮殿,不僅破陋不堪,而且防衛甚差,神宗僅僅派了幾名老弱病殘的侍衛來防守。宮中服役的宮女太監也很少,僅有幾個隨朱常洛一塊長大得幾個貼身太監。慈慶宮的情況與皇三子朱常洵所居住的宮殿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似乎他才是真正的皇太子似的。除了在吃住等方面迫害朱常洛,鄭貴妃一伙人還處心積慮的要除掉皇太子,由自己的兒子朱常洵取而代之。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萬曆四十三年( 1615),慈慶宮發生了梃擊一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黃昏時分,一個身材高大的陌生男子手持一根粗大的棗木棍闖入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倒了幾個守門的老太監後,便直奔太子就寢的大殿而去。朱常洛的貼身太監見外邊的太監攔截不住,馬上關閉了大殿的大門,並臨窗大聲呼喊"抓刺客,抓刺客。"後來,宮裡的侍衛們聞訊趕到,與同時趕來的幾個太監一起才將這名陌生男子制服,交由東華門的守衛指揮使朱雄收監。第二天,朱常洛將此事告知了神宗皇帝,說有人行刺。神宗聽候大驚,急忙派人提審這名行刺的男子。
審訊完畢後,御史劉廷元就將訊問的結果奏報給皇帝,說這名闖宮的男子名叫張差,是薊州井兒峪的百姓,語言顛三倒四,看起來有點顛狂,話裡頭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但又有些狡猾,看來要認真審問。後來神宗又派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員對張差進行共審,結果卻是張差因被人燒了柴草,要來京城申冤,在城裡亂闖,又受氣顛狂,受人誑騙說拿一木棍可以當作冤狀,然後亂跑,誤入慈慶宮。前後兩次的結果幾乎完全不一樣,在這次的供狀中,不僅沒了"吃齋討封"的話頭,連帶狡黠的性格判斷也沒有了,變成純粹的一個"瘋顛"的結論。負責審理此案的胡士相等人的人為,張差持武器亂闖宮殿,違反了不得再在宮殿前射箭、放彈、投磚石傷人的法律,應該馬上對張差問斬。但是,這種供詞和處理的結果卻引起了朝中一些官員的懷疑,他們認為前後兩次供詞差別如此之大,似乎並非偶然。聯繫到這段時間鄭貴妃的種種活動,在聯繫到太子之位引發的種種爭鬥,這個事情恐怕有人在背後操縱,而且似乎就是沖著皇太子朱常洛去的。
為了皇太子的安危,刑部提牢主王之寀決定徹查此案,他在牢中親自審問張差,見張差身強力壯,樣子決不像一個瘋顛之人。王之寀就引誘他說:"說實話就給你飯吃,不然就餓死你"。並把飯菜放在張差的面前。張差看著香噴噴的飯菜,口水直流,最後低頭說道:"我不敢說。"這時王之寀命牢中其他獄吏迴避,說我讓他們都走開,你只對我自己說。最後張差的招供說:"我小名叫張五兒,父張義病故。有馬三舅、李外父,叫我有個不知名的太監要我辦一件事,事成之後給我幾畝地種!後來太監騎著馬,引我入京。到了一個大宅子,一個太監給我吃完飯,說:"你先衝進去,撞著一個 ,打殺一個,打殺了我們救你!"然後領我由厚載門進到宮門上。守門的攔住我,我把他打倒在地。太監多了,我就被抓住了。小爺(皇太子)福大,沒打著。"王之寀聽後大驚,明白了這次張差行刺確實有宮裡的人在背後指使,而且目標就是皇太子。王之寀馬上將審訊的結果上奏朝廷,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這個事情背後肯定有宮裡的大人物指使,而且暗示此事的主謀一定是鄭貴妃。並且鄭貴妃的父親鄭國泰也脫不了干係。
案子的線索已經很明確了,神宗卻像有什麼隱情似的猶猶豫豫,將這幾個人的奏摺全都留中不發。又另外派人查究此案。就在這時突然有人移交了一份薊州知州戚延齡的奏摺,摺子中說,經過調查張差這人確屬瘋顛之人。於是,"瘋顛"二字再次成為梃擊一案定案的依據。但與此同時,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員於五月二十日再次提審張差時,卻得到了更為驚人的供詞。這一次,張差供認:"馬三舅 名三道,李外父名守才,同在井兒峪居住。又有姊夫孔道住在本州城內。不知姓名的太監,是修鐵瓦殿的龐保。大宅子,是住朝外劉成的。三舅、外父常往龐保處送炭,龐 、劉在玉皇殿商量,和我三舅、外父逼著我來,說打上宮中,撞一個,打一個,打小爺,事情結束有吃有穿。劉成跟我來,領進去,又說:"你打了,我會救你。""張差前後供詞一再變化,官員們的態度似乎也分作兩派,案子之中似乎確實隱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內幕,但卻又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楚。此時,案子似乎又牽涉到兩個太監,即龐保和劉成。然而,太監為何要顧凶刺殺皇太子呢?因為這兩個太監幾乎還不認識朱常洛是誰?根本沒有要殺他的理由。是不是幕後還有其他的更大的主使者呢?
後來,經過進一步的查究,確認龐保、劉成系鄭貴妃翊坤宮的太監。向來很受鄭貴妃的喜愛,是鄭貴妃的兩個心腹太監。但是,事情雖然明擺著可能與鄭貴妃有關,而且大臣們也一再上疏,要求徹查。但是,懾於鄭貴妃的權勢,大臣們並沒有直接提到鄭貴妃和外戚鄭國泰,鄭國泰竟然自己按捺不住,寫了一個表明自己清白的帖子,上奏萬曆皇帝。這幾乎無異於"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給事中何士晉抓住這個時機上奏神宗說:"大臣們上的摺子並未說到國泰就是主謀。張差的口供也還沒有交上來,國泰就變得如此慌張,不能不對其有所懷疑。"但是,一旦事情牽涉到了鄭貴妃,神宗就不願意再把事態擴大了。因為,鄭貴妃畢竟是他的第一寵妃,並且自己也曾許諾過要立她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即使鄭貴妃做出這樣的事情,自己也不好說什麼。更何況鄭貴妃整日向神宗哭泣,早就把萬曆的心給哭軟了。於是,神宗就讓鄭貴妃去見太子朱常洛。貴妃見太子後,極力為自己開脫,並向太子下拜。神宗也在一旁幫鄭貴妃開脫,最後朱常洛只好答應神宗,這個案子,把張差這樣瘋顛得人,處決了就行了,不必再有株連。並說又說:"我父子何等親愛!外廷有許多議論,說你們為無君之臣,使我為不孝之子。"皇太子都這麼說了,群臣們也不好再說什麼。沒過幾天,刑部就結了案,將張差被凌遲處死。龐保、劉成在張差死後,見死無對證,便百般抵賴,最後,被神宗密令處死。到此,這個案子就算最終結了案。但是,案子背後主謀到底是誰?張差為什麼要刺殺太子?神宗為什麼要秘密處死龐保、劉成,這個案子與鄭貴妃到底有沒有牽涉,到了這一步便誰也說不清楚了。
案子就這麼由頭無尾的結了。但是今天看來,這個案子中的諸多疑點表明,定然與鄭貴妃脫不了干係。從案卷的記錄來看,張差也許確實屬於類似瘋顛的人,但是,他不是完全的的瘋子,能夠在人的引誘和指使之下行事,鄭貴妃等人尋找這樣的人行事也許正是為了不惹起懷疑。但這只是後人的推測,事實的情況是否如此,沒有充足的證據,誰也不敢說的確就是如此,歷史的疑案就是如此,若即若離,充滿迷煙,但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處。
...查看更多東林黨人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中與鄭貴妃的鬥爭明朝的歷史到了萬曆年間,進入了一個轉折點。
萬曆前10年,張居政專政時期和萬曆親政的頭四年(萬曆11年到14年),朝政比較清明。士大夫的表現也沒有什麼可提的。
但從萬曆15年開始,酒色財氣都佔了的明神宗開始怠政,開始20多年不理朝政了。而晚明的黨爭也從萬曆中葉開始了。
萬曆後期開始的黨爭特點有三:一是黨同伐異,彼此攻擊,將本黨的好惡變成判斷是非的主要標準,二是對立的兩個派別在分野之後,各自一直保持其基本陣容,直至明亡;三是融合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鬥爭。
萬曆時期的黨爭開始就是以所謂的正邪之爭開始的。首先是爭國本,萬曆因為寵愛鄭貴妃,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遲遲不立自己的庶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因此朝臣們力爭,經過15年,神宗最後被迫立朱常洛為太子。
國本之爭的勝利,在士大夫中培植了正氣。隨後的幾次京察(就是京官考察)和楚宗案,都是正邪之間的交手。他們之間的黨爭主要是爭奪首輔和朝中的官員任命。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在提審過程中,張差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
東林黨主張繼續追查張差是否真瘋癲,而浙黨為保全鄭貴妃,不主張繼續追查了。但東林的王之寀去利用威逼利誘,套得張差口供。終於知道張差是受鄭貴妃手下兩個太監劉成,龐保指使。張差和兩個太監都被處死,但調查也就此止住。梃擊案,東林黨獲得了勝利。隨後的辛巳京察中,五黨大為得勢,將東林黨人大肆排擠出去。一直到萬曆死前,五黨在朝廷中大佔上風。
隨著神宗去世,光宗即位。東林的勢力重新抬頭,因為東林在爭國本和挺擊案中對光宗的幫助很大,所以光宗大力起用東林黨人。但光宗僅僅即位一月,就因為食紅丸而死。
隨著光宗的死,移宮案和紅丸案又給東林黨人提供了表現的機會。
移宮案是在光宗死後的第二天,左光斗,楊璉等人讓既不是光宗正宮,也不是熹宗生母的李選侍移出乾清宮,不准他和熹宗一起居住乾清宮。因為司禮太監王安在東宮時就和李選侍不和,所以在移宮一事上王安也支持東林。《明史》中為了替東林說話,說李選侍和客,魏是一黨,這是不正確的。從當時的情況看,李和客,魏並沒有合作的基礎。在左,楊等大臣在宮外促請,熹宗和王安在宮內催逼下,李選侍被迫移宮。雖然《明史》中說,李選侍不肯移宮是想以擁皇太子以自重,但東林逼李選侍移宮也是擔心會出現武則天垂簾那樣的事情(東林對李選侍在東宮時的為人和所為也有所了解,所以有此擔心)當然最主要的,東林黨是從維護自己集團的利益方面著想的。從當時的情況看,王安和東林在移宮中獲得了勝利。
但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東林這些書獃子們輸得很慘,因為光宗的皇后早亡,李選侍移宮後,後宮沒有女主主持。熹宗因為年幼,所以只能依靠乳母客氏,客氏成了皇太后,魏忠賢成了監國。移宮這件事上,東林黨鼠目寸光,只顧眼前的利益為後面自己集團毀滅張本。
移宮後,東林黨人又繼續清算紅丸案。本來光宗的死因從現有史料看,也很難斷定就是因為紅丸致命,但刑部主事王之采更直指光宗之死與鄭氏、光宗寵妃李氏等陰謀奪權有關。622年(天啟二年),明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邊疆。「紅丸」一案由於各派的爭鬥總算草草了解,但其中的疑點並沒有弄清楚。後人為此曾進行過一系列的考證和爭論,但最後也都沒有結果。
因為在移宮案中熹宗對東林有好感,所以從天啟元年到天啟4年,明朝朝政處在東林黨的掌控之下。東林黨繼續打擊浙,楚等五黨,將朝中的「邪派」多數清除。
...查看更多明朝梃擊案:萬曆皇帝為何包庇謀殺太子的皇妃?萬曆皇帝為何包庇謀殺太子的皇妃?梃擊案,發生在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當時,神宗皇后無子嗣,王恭妃生子常洛,鄭貴妃生子常洵。開始,因鄭貴妃得寵,神宗想違背「立嗣以長」的祖訓,冊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東林黨的反對,不得已只好冊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時,有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闖入太子的居所——慈慶宮,並打傷了守門太監。張差被審時,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引進的。時人懷疑鄭貴妃想謀殺太子。但神宗不想追究此事。結果以瘋癲之罪公開殺死了張差。又在宮中密殺了龐、劉二太監,以了此案。
常言道,宮廷之中無父無子,無兄無弟,著實是一個充滿血腥的角斗場。歷代皇宮之中,因為皇位的爭奪,不知衍射出了多少或明或暗的血腥爭鬥。明朝也是這樣,在明朝神宗末年,因為皇位的爭奪,先後發生了好幾件至今仍充滿疑點的深宮大案。這周主要講一下明宮三大案,先看明宮第一案:梃擊案。
明神宗晚年寵信皇貴妃鄭氏,對自己先前所立的宮女王氏所生的皇太子朱常洛極為不滿。處心積慮的想廢掉朱常洛而立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為此神宗還曾與鄭氏秘密宣誓,一定會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神宗迫於朝臣和皇太后的壓力,一隻也不敢輕舉妄動。只是找各種借口為難皇太子。由於神宗並不喜歡這個由宮女所生的兒子,並沒有要立他做太子的打算,只是後來在皇太后和大臣們的壓力之下才被迫冊封朱常洛為皇太子。當時朱常洛已經20歲了。依照明朝的常制,一般在16歲左右就會大婚,而後出閣講學接受教育。朱常洛21歲才大婚,可見神宗對他的冷淡。朱常洛大婚之後,就移居慈慶宮居住,但是,慈慶宮名義上是太子的寢宮,實際上還比不上宮中的一般宮殿,不僅破陋不堪,而且防衛甚差,神宗僅僅派了幾名老弱病殘的侍衛來防守。宮中服役的宮女太監也很少,僅有幾個隨朱常洛一塊長大得幾個貼身太監。慈慶宮的情況與皇三子朱常洵所居住的宮殿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似乎他才是真正的皇太子似的。除了在吃住等方面迫害朱常洛,鄭貴妃一伙人還處心積慮的要除掉皇太子,由自己的兒子朱常洵取而代之。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萬曆四十三年( 1615),慈慶宮發生了梃擊一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黃昏時分,一個身材高大的陌生男子手持一根粗大的棗木棍闖入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倒了幾個守門的老太監後,便直奔太子就寢的大殿而去。朱常洛的貼身太監見外邊的太監攔截不住,馬上關閉了大殿的大門,並臨窗大聲呼喊「抓刺客,抓刺客。」後來,宮裡的侍衛們聞訊趕到,與同時趕來的幾個太監一起才將這名陌生男子制服,交由東華門的守衛指揮使朱雄收監。第二天,朱常洛將此事告知了神宗皇帝,說有人行刺。神宗聽候大驚,急忙派人提審這名行刺的男子。審訊完畢後,御史劉廷元就將訊問的結果奏報給皇帝,說這名闖宮的男子名叫張差,是薊州井兒峪的百姓,語言顛三倒四,看起來有點顛狂,話裡頭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但又有些狡猾,看來要認真審問。後來神宗又派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員對張差進行共審,結果卻是張差因被人燒了柴草,要來京城申冤,在城裡亂闖,又受氣顛狂,受人誑騙說拿一木棍可以當作冤狀,然後亂跑,誤入慈慶宮。
前後兩次的結果幾乎完全不一樣,在這次的供狀中,不僅沒了「吃齋討封」的話頭,連帶狡黠的性格判斷也沒有了,變成純粹的一個「瘋顛」的結論。負責審理此案的胡士相等人的人為,張差持武器亂闖宮殿,違反了不得再在宮殿前射箭、放彈、投磚石傷人的法律,應該馬上對張差問斬。但是,這種供詞和處理的結果卻引起了朝中一些官員的懷疑,他們認為前後兩次供詞差別如此之大,似乎並非偶然。聯繫到這段時間鄭貴妃的種種活動,在聯繫到太子之位引發的種種爭鬥,這個事情恐怕有人在背後操縱,而且似乎就是沖著皇太子朱常洛去的。
為了皇太子的安危,刑部提牢主王之寀決定徹查此案,他在牢中親自審問張差,見張差身強力壯,樣子決不像一個瘋顛之人。王之寀就引誘他說:「說實話就給你飯吃,不然就餓死你」。並把飯菜放在張差的面前。張差看著香噴噴的飯菜,口水直流,最後低頭說道:「我不敢說。」這時王之寀命牢中其他獄吏迴避,說我讓他們都走開,你只對我自己說。最後張差的招供說:「我小名叫張五兒,父張義病故。有馬三舅、李外父,叫我有個不知名的太監要我辦一件事,事成之後給我幾畝地種!後來太監騎著馬,引我入京。到了一個大宅子,一個太監給我吃完飯,說:『你先衝進去,撞著一個,打殺一個,打殺了我們救你!』然後領我由厚載門進到宮門上。守門的攔住我,我把他打倒在地。太監多了,我就被抓住了。小爺(皇太子)福大,沒打著。」王之寀聽後大驚,明白了這次張差行刺確實有宮裡的人在背後指使,而且目標就是皇太子。王之寀馬上將審訊的結果上奏朝廷,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這個事情背後肯定有宮裡的大人物指使,而且暗示此事的主謀一定是鄭貴妃。並且鄭貴妃的父親鄭國泰也脫不了干係。
...查看更多
結語張差梃擊案背後主使真的是鄭貴妃嗎?也有人懷疑是太子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目的是藉此陷害鄭貴妃。不管怎樣,梃擊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梃擊案遂成為明朝三大迷案之一。
推薦閱讀:
※i春秋戲說春秋Wirte Up
※中國有哪些曾經的機密目前已經被「依法解密」?
※解密十二月令人元司令分野表玄機
※SCP-2212是什麼意思?
※解密劉備不重用趙雲的真相
TAG: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