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通背拳的歷史研究

通背拳的歷史研究

(一)

2010年9月20日

前言

學會副秘書長蘇勇博士,根據媒體所公布的史論資料,收集整理出如下文字,僅供我會會員學習參考。

1真實的通背拳歷史源流作者:韓寶軒

  研究通背拳術的歷史源流,筆者發現有許多附會訛傳。例如:「鬼谷子」傳通背拳、「孫臏」傳通背拳、「韓通」傳通背拳、「韓老道」傳通背拳、「白猿」傳通背拳(見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一書的訛傳》)等。這些訛傳,眾說紛紜,導致通背拳源流傳承的歷史,嚴重失真。因此,還通背源流的歷史本來面貌,是挖掘、整理、繼承、發展中華武術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所以,筆者溯本求源,以史為鑒,考查了通背拳術派生髮展的真實歷史。  一、通背拳術與武當松溪派拳法有歷史淵源  以史為鑒,有文字記載,通背拳術與武當拳名師張松溪有歷史傳承的淵源關係。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始,軍事家、抗倭名將戚繼光鎮守浙江抗倭保國。為提陞官兵的體能和戰鬥力,邀請武林豪傑,協助訓練戚家軍。一時間,大明軍民、少林僧眾和武當丹士,同仇敵愾,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同心協力抗倭殺敵保南疆的壯烈歷史詩篇。因此,戚繼光與眾官兵得以接觸民間十六家拳法,其中,有武當拳名師張松溪率徒眾等,以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和武當六步拳(又稱六路、十段錦,內家拳,通背拳)等主勢母勁的築基功法,訓練戚家軍,使官兵久訓自成體系,武林頌稱:「戚家拳」(又稱:戚家長拳,始傳32勢,後發展為108勢)。此外,戚繼光在訓兵抗倭的實踐,匯總了其他武技和有關軍事理論,編著《紀效新書》,成為明代嘉靖後研究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和推動相關拳種流派發展的歷史典範。  據清《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今屬寧波),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另據,清康熙八年(1668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字太沖,號雷南,浙江餘姚縣人,曾任南明左副督御史)撰著《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銘》載:「三豐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有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續後,一脈相傳,四代師承沿革的史況如下:浙江四明山的葉繼美(別名葉近泉)傳單思南,單傳王來咸(又名王征南,祖籍浙江奉化,世居鄞縣,曾任南明臨山縣把總、督都僉事副把總等官職,精內功拳),王於清初傳黃百家(別名黃百學,國子監生,系南明左副督御史,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系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中興發展的大成者。其承上啟下,改革創新,為和中國傳統武術內功拳勢法體系的構成,夯基築石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因如此,自張松溪等以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訓練戚家軍,繁衍派生的「戚家拳」,必然蘊含著原始母拳交織築基,派生子拳的構成要素和特徵。所以,歷史上以長搏短御,陰陽互為其根,內勁綿巧和渾厚功力的武當松溪派「六步」拳法,傳至明末清初,已演稱:「六路、十段錦」(見黃宗羲著《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銘》、《王征南傳》等)。又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被清初學者黃百家秉承其父黃宗羲的立論觀點,結合實踐的修悟,編著《內家拳法》一書,公開將師授原始母拳「六路、十段錦」更名改稱:「內家拳」。其中,又針對原始母拳取勢陰陽合一,外柔內剛,松靜自然的「通臂(背)功」勢法詮釋稱:「通臂(背)長拳也」……為中華武林繁衍派生通背拳術,提供了原始理論根據和獨樹一幟的歷史見證的里程碑(參《喙鳴文集·搏者張松溪》、《行字拳勇·拳術倫語六十三篇》、《內家拳法》、《王征南傳》、《武當·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與武當長拳》等)。  二、「六路、十段錦」是派生通背拳的原始母拳  考明嘉靖年至清康熙十五年的154年間(1522~1676年),以一代宗師張松溪為代表的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在歷史傳承發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內功拳勢、法、理流派體系。其中取勢松靜自然,外柔內剛,操練混元一氣內勁的「通臂(背)功」拳勢法則,也日就月將,早已成熟問世。對此,清康熙八年(1668年),明末清初的史學家黃宗義,在為張松溪再傳弟子單思南的高徒王來咸(別名王征南)撰寫《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銘》和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百家著《內家拳法》一書的內容中,均完整記載了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六路、十段錦」歌訣。  其中六路稱:佑神通臂(背)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勢,撤出抱月不相饒。  揚鞭左右人難及,煞出沖擄兩翅搖。  其中十段錦稱: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  扭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  八步韜隨連進,滾斫歸初飛步。  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上述歌訣的句首,開宗明義頌稱:「佑神通臂(背)最為高」的讚譽史情,充分表明了當時「通臂(背)功」拳勢法則,不僅傳承問世,而且別具一格。特別是黃百家在著《內家拳法》一書,沿襲其父黃宗羲以「搏」和「御」的攻防技戰術行為,作為區別拳派門類的分稱:「少林是外家,武當是內家」。並將師授母拳「武當六路、十段錦」改名稱「內家拳」。這在當時歷史背景下,與舊制門規極不相稱,又被武林視為「欺師滅祖」的立論觀點和客觀作法,必然遭到武林門內外的眾人反對。然而,矛盾事物的對立統一性,決定了「錯誤的背面就是正確」。黃氏父子執意推崇宣稱:「少林是外家,武當是內家」,創「內家拳」的因果,對清代通背拳術派生、發展,的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催化作用。修劍痴,曾說:「通背與內家、太極都是同一原始母拳衍化的」。因當時黃百家著書立說,將原始母拳六路、十段錦改稱:「內家拳」。並分稱:「少林是外家,武當是內家」。而同門其他人認為,少林和武當各有「內外雙修」的功法,不同意獨稱「內家」。導制分支,也用母拳中的拳勢法則「通臂(背)」二字,改名稱:「通臂(背)拳」的。這段通背源流史,在修劍痴,於民國24年(1935年)撰《五行通背拳譜》中得以印證:「清道年間,燕北祁太昌將秘術授予河北許天和,余受業於許先生門下多年,後又遨遊四海,歷經異人指教,始知通背拳原系五行內功與太極混元一氣,精髓相接,支脈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9992b0100gq71.html)- 真實的通背拳歷史源流_康星_新浪博客

(本文摘自康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kx2006)

2拷問通背拳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9992b0100gq6w.html)- 拷問通背拳_康星_新浪博客

  編者按: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各種「真相」抑或「假象」中。讀者更希望看到通背拳的實質——到底是一個拳種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地變革的問題,還是通背拳史特殊時期多方利益的糾葛?通背拳名家、遼寧省武術協會副主席,本溪市公安局溪鋼公安分局局長韓寶軒先生對通背拳史的拷問和梳理,或許能給讀者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通背拳術以技擊、健身、表演三大價值,成為武術和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枝奇葩。然而,考其歷史淵源,除1937年,日本武田熙著《通背拳法》一書杜撰「白猿」傳通背拳附會訛傳外,清代以來,中國拳師也常在著書立說中假託仙、神、佛、道等異人,附會成通背拳的開山始祖,以訛傳訛。此外。有些專家、學者和拳師未經深入調查研究,將一些訛傳收錄到「體育史」或「武術」工具書中,誤導學者,致使訛傳加劇,從而違背了通背拳術真實的世襲傳承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經幾十年努力,溯本求源,考史調研。以史為鑒,力求以正視聽。  一、破解「鬼谷子」創通背拳迷局  「鬼谷子」創通背拳僅為傳說而已,始於中華民國22年(1933年),近代五行通背拳創始人修劍痴,撰《五行通背拳譜》稱:「鬼谷先師修道雲夢山,闡明其理創始通背拳」。這是有文字記載通背拳傳承紀年最古老的源流傳說,影響極其廣泛。為此,筆者考查了修劍痴先生所撰拳譜的根據和歷史背景。據有關檔案和資料記載:中華民國22年(1933年),中國近代通背拳大師修劍痴,應時任湖南省主席何健的邀請,赴湘(湖南)參任國術考裁判後,留軍中任少將軍銜,在湖南茶陵其弟子陳廣忠師部,教授校級以上軍官操習通背散手和劈刺術等。其間,修老在原祁家門通背拳譜和自撰四冊《通背要論》基礎上(五行通背拳譜的雛稿),結合官兵戰訓實際和需要,編撰了散手、劈刺術等教案。修老雖為將軍銜,但卻謙如「布衣」,行百姓禮,以武會友,海納百川,在多與高手切磋的基礎上,以《易經》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互為其根的原理,研創出「拳理通於生理」,「拳法通於兵法」,內外雙修、意統神形的精粹五行三盤四步通背連環掌(拳)法,並撰著《論法部》、《研求部》、《擊法部》三部合一的《五行通背拳譜》。此中的通背源流載稱:「鬼谷先師修道雲夢山。闡明其理創始通背拳」。正是這位「鬼谷」先師,被認成通背拳的開山始祖,使通背拳發生、發展的傳承史跡。從公元前475年的戰國,一下飛跨了十六個歷史朝代,突然展現在公元1933年的民國,修老撰《五行通背拳譜》的筆下,出現了2400餘年的時間間隔,這是最嚴重的歷史紀年斷代。也是通背拳源流更加虛擬化的根本所在。對此,筆者查閱了《史記·蘇秦列傳》、《鬼谷子》、《新編鬼谷子全書》、《老子為道》、《超凡人聖》等大量史書和資料。也注意到中國歷代的軍事家、史學家、文學家都在深入廣泛研究和論述「鬼谷子」。其中的記載,歸納如下:鬼谷子,又稱為鬼穀神生、鬼谷生,姓王、名詡(栩)、號鬼谷子;民間曾傳其姓王,名禪,尊為王禪老祖;約在春秋時期。隱居古代穎川陽城(還有其它說法)。鬼谷子修真養生,傳道授業解惑,講陰陽五行互根,論縱橫經緯方圓,授奇正韜略謀術。智修真等。並輔教出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著名古代的「縱橫家」、「軍事家」等,是當時充滿了神秘色彩的陰陽家。除此之外,筆者翻遍了各類史書。找不到一條關於記載「鬼谷子」創始通背拳術的史料內容。不僅如此,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王朝和當今中外專家、學者們都在認真挖掘研究「鬼谷子」,涉及百家爭鳴的學術報告、論文和專著繁多。但是,卻沒有一冊史書、一篇文章、一行字跡是記載「鬼谷子」創始通背拳術的人和事。筆者考史的結果證明,「鬼谷子」創通背拳。是修劍痴老先生撰著《五行通背拳譜》假託的附會訛傳。  二、破解孫臏刨始通背拳謎局  在通背拳源流的傳承中,有人稱:戰國初期,歷史著名的大軍事家孫臏,將兵法融入拳法,創出「心機門」通背拳術。對此。中華民國26年(1937年),日本人武田熙著《通背拳法》一書,在通背源流中載稱:「古稱通背門,日心機門」。但是,經考證發現,自華夏出土商殷龜板篆甲骨文記載兵謀之事,西周初雛《軍志》、《軍政》等兵書(引錄《左傳》),春秋孫武撰著《孫子兵法》,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及歷朝至今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東阿縣誌·古迹志》、《中國武術百科全書》等大量史書、典籍和資料中,普遍都記載孫臏與《孫臏兵法》的相關內容,但就是沒有孫臏創通背拳的任何記載。為了尋找更有說服力的證據,考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了已失傳一千餘年的《孫臏兵法》竹簡,也找不到孫臏創傳「心機門」通背拳術的任何記載。據史書記載:孫臏是修道雲夢山「鬼谷子」的徒弟。孫臏著《孫臏兵法》的內容,多以「道」作為軍事哲學核心的理論,並對「道」理釋為「先知勝不勝之謂知道」。充分體現了以「道」制勝的理念和軍事規律。因此,古今中外的專家和學者們,都十分重視研究孫臏的軍事戰術理論和戰略思想。特別是古往今來。中國武術在技擊格鬥中凸顯了兵家戰術思想的內涵和至關重要的特定作用。可是,這並不證明孫臏創傳了「心機門」通背拳術。因為,古今中外的歷史學家、軍事學家、武術學家等各門專家和學者,在潛心研究孫臏和《孫臏兵法》中,並沒有發現孫臏以兵法融入拳法,並創心機門通背拳術的任何蛛絲馬跡。其實,在戰國時代,應用於戰爭決定勝負的最重要手段是「兵披甲胄,戰車長槍」,攻城和斬首的大規模械鬥,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徒手斗「拳」是不適應戰爭需要的。對此,明朝抗倭英雄、軍事家戚繼光在《紀效新書》的「拳經捷要篇」中闡述:「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動肢體,此為初學人藝之門也」。戚繼光言簡意賅。對「拳法」不適大戰(戰爭)做了定位說明。同理可證,戰國時代的演兵布陣,更是以戰車馬隊,縱橫披靡。作為大軍事家孫臏不會耗神研創不能應用於戰爭的「拳法」小技。特別是綜合考證「鬼谷子」和師承沿革的規律。「鬼谷子」不是通背拳術的創始人。其弟子「孫臏」自然不是通背拳術的傳承人,更不是通背拳術的創始人。  三、破解韓通傳通背拳謎局  關於中國武術發展史中有「以太祖長拳為首。韓通的通背拳為母」和「宋朝趙匡胤打關東、打關西、打韓通時。韓通使用的就是通背拳等傳說,始至公元1562年明朝抗倭英雄、大軍事家戚繼光著《紀效新書》卷第十四「論古今拳家」中,以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為首築基,研究十六家拳法,創始「戚家拳」。受其影響,清代武林中又演繹流傳出十八家拳法,其開宗明義定稱:「以太祖長拳為首,韓通的通背拳為母」。無獨有偶。同出一轍的少林寺福居禪師所傳《少林衣缽真傳》,開篇首記稱:「以太祖長拳為首,韓通的通背拳為母」。傳至中華民國8年(191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郭希汾著《中國體育史》收錄民間演繹訛傳的「宋太祖趙匡胤爭東、爭西、三打韓通,韓通使用通背拳」等內容。繼傳至新中國後,1985年。成都體育學院教授習雲太先生著《中國武術史》,引稱:「據清末拳譜抄本載,韓通的通臂為母」。1999年,中國遼寧省武術挖整組和瀋陽體育學院武術挖整組等部門挖掘近代通背拳大師、祁氏通背拳第四代中興傳人、五行通背拳創始人修劍痴傳承的五行通背拳以及其合著的《通背拳》一書,並編入《中華武術文庫》拳械部拳術類。其中,作者引證了民國8年(1919年),郭希汾著《中國體育史》載稱:「早在宋朝趙匡胤打關東、打關西、打韓通時,韓通使用的就是通背拳,趙打了三次韓通,天意歸宋,韓通乃降」的訛傳內容。綜上載述,宋太祖「趙匡胤」和「韓通」真與通背拳有歷史淵源嗎?「韓通」真是通背拳的傳人嗎?為了答疑解惑,筆者查閱了《資治通鑒》、《二十四史》、《二十六史》、《中國歷代名君》、《新唐書》、《通典》、《唐六典》、《兩宋春秋》、《武經總要》、《韓通傳》等大量史書、典籍和資料。探微掘要的結果。是一目了然的。其中,各史書中都清晰地記載一個共同的基本史實內容:公元960年。殘唐五代後周朝。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借口稱「北漢」(山西)勾結遼兵會師南侵,遂率大軍北征,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突然發動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為剷除異黨的反抗。趙的部下將時任後周親軍副總指揮的韓通,圍追至家中殺死。除此之外,在所有史書中,都找不到有關「趙匡胤三打韓通,韓通使用通背拳」的任何內容和證據。反而正是這段「陳橋兵變」的真實歷史,由宋至清,流傳民間,演繹成為故事和評書。其中就有「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打關東,打關西,大戰敵將韓通,韓通武藝高強,使用的是通背拳等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其與歷史記載「陳橋兵變」。趙匡胤殺死韓通的真實史情是大相徑庭的。今考史可證。趙匡胤與韓通,不僅是同朝議事的大將軍。而且是歷史變革中,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和政治舞台上的勁敵。「陳橋兵變」趙匡胤滅唐立宋,殺韓通,是歷史的客觀紀實。因此,歷史上趙匡胤和韓通,與通背拳術發生、發展的傳承歷史,沒有任何淵源關係,韓通不是通背拳的傳承人。至此。有人會問,對傳說「韓通的通背為母」作何解釋?筆者理釋:其一、關於「通背為母」的定說,因「通」系通達、磅礴大氣之意;「背」系人體的脊背。通背以「探背松肩,松靜自然,意統神形為主旨:重在突出運腰活背,承上啟下,通貫腿和臂,使周身高度協調、精微整合的一種特殊的運活腰背的練功法則」。試問,武術是以人為本。演練拳械的一種肢體綜合矮動。人的生理結構,決定了「腰與背」軀幹一體化。又有誰能離開「腰背」的承上啟下,來貫通腿和臂的生理功能呢?何況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因此,古往今來,武林中稱頌,「通背為母」是有道理的。其二、考清代於嘛古氏等合撰《通背拳壹本》拳譜、民國初年劉月亭撰《祁門通背拳》拳譜、民國20年至上世紀50年代,修劍痴撰著多種版本的拳譜,均沒有關於「韓通」與通背拳術的任何記述。因此,以史為鑒,「韓通」與通背拳術確無任何淵源關係。總之,傳說「韓通」傳通背拳術,是人為假託的附會訛傳。  四、破解「韓老道」傳通背拳謎局  近代通背拳傳承歷史中,有人稱,清末民初,北京白雲觀內有位名叫韓洞一,或韓觀(冠、貫)一的「韓老道」傳承了通背拳。也有人說:「韓老道」傳承的是五行通背拳等等。帶著疑問,筆者幾十年考查通背源流,足涉大江南北,也拜訪了北京千年古剎白雲觀。或許是緣分和真誠,在白雲觀三清殿結識了了解通背拳的「圓富」(後到呂祖殿)等道人,並虔誠請教白雲觀歷史上是否有名為韓洞一或韓觀(冠、貫)的「韓老道」,其是否傳承了通背拳?筆者雖是多年多次的造訪,他們的答案均是:「沒有」二字。為了求疑解惑,筆者不到黃河不死心,並以史為鑒,拜讀研究了《道教概說》、《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武當少林考》、《武當拳術秘訣》、《武當武功》等大量有關中國道教和關於白雲觀的重要史書資料。原來已有1600餘年歷史的「白雲觀」,是「全真道龍門派」創業授道的世襲祖庭。據武術挖整考查,清代後,「全真道·龍門派」白雲觀內傳承道功的修真主脈,最以龍門八卦為濟世中興。「正一道武當派」至今仍習通背功、六步散手(稱為六步拳或六路拳)、十段錦、太乙五行等內功拳法而聞名。因此。根據宗派法門的制度和原則,白雲觀是「全真道·龍門派」傳道、授業、解惑的祖庭,叢林門風慎嚴,清規戒律。是不允許左道旁門在白雲觀內「借雞生蛋」或「借巢孵卵」、任意泛濫的。因此,做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傳統武術和各拳種的師承沿革、世襲源流,必須客觀真實,為歷史負責。中國武術及通背拳的發展,決不能再以訛傳訛,考史明鑒,白雲觀沒有「韓老道」;白雲觀「韓老道」傳通背拳術。還是人為虛構的附會訛傳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9992b0100gq6w.html)- 拷問通背拳_康星_新浪博客

3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又稱無極通背纏拳,是中華武林寶庫中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它以併兼內外兩家之優而別具於我國傳統武壇。

  「無極」乃無窮無盡,無邊無岸,永無邊緣是也!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達,來往無阻也!背者,脊背也!故曰通背之意乃為:氣沉于丹田、力發於背。而通於周身。纏即纏繞之意;周流無息,攻守無止。拳論曰:「精存於內,氣行於身、神通於背、功成於恆。」

  此種拳術共有九個母式套路(俗稱108勢排子)其中內含順纏、逆纏、順繞逆繞,得手而纏,隨手而繞,以纏繞求進求化,以小力勝大力詢四兩破千斤之法。它象「數理化」中的定義公式一樣凱稱此拳萬變之母。另有行拳諸類;二十四勢套手,纏手套手,四大名手(即扳摟扶挒)套手,「八大金剛」(即扳八著、摟八著、扶八著、挒八著、肘八著、炮八著、掌八著、腿八著。」套手,七十二拿,三十六跌等套手,還有氣功,以及多種傳統器械等,乃為「108」大勢九排之子。此拳108大勢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輕沉兼備,內含剛柔,周身相隨,氣勢貫通,練拳時須平心靜氣,身神意念專一,時快、時慢、時進時退,切忌死硬亦不可無力,招數清晰節奏分明。似太極而快於太極,若長拳而慢於長拳,高低相輔,左右旋轉、前後攻守、時喜時怒。正如拳論所曰;演時起伏翻江海,波瀾狀闊會風雲。重如泰山輕如雲,勁功撼山玄通神。」此舉的演練風格與戰略要求止在此中、久演自可省悟其中玄妙,而舉一反三,運用自如。

  而行拳之類的演練風格,則要求顯然不同,「俗稱快拳。」它刪去了108勢中的付勢、而招法清楚、連貫實用,動作緊湊,拳腳密集活潑,要求攻敵不露形、露形不為能。它即講究後法制人的內家拳法,更重視外家拳的主動進攻。拳論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俗名叫做:「彼攻打主攻。」而「虛實配合,誘彼輕進而制彼」的連續進攻,俗名叫:「主攻打破攻。」拳論歌訣中雲;彼若守門不出征,虛實並用引彼行敵若不識此中計,連環攻敵定成功。拳論又曰;纏纏繞繞是正宗,側身而進是根本,臂如藤條剛柔共,閃警巧取快如風。這就是無極通背纏拳的戰術指導思想。毛主席教導我們:在戰略上我們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無極通背纏拳除了有它以上所說的戰略和戰術思想之外,另有它勢法多變、招數系統,臨陣善用的戰術手段,其歌決如下:遠用手、近用肘、不遠不近使按手、高棚低摟平扶手,不低不高丘挒手。另有內四法,外四法之說。外四法即:手眼、身步法。內四法為氣功。拳論曰:氣沉丹田為玄功、氣通百會為輕功,氣通湧泉為重功、氣行兩臂為靜功。

  此拳傳統器械之類共有18種之多。

  洪洞通背拳源流

  洪洞通背拳(即無極通背纏拳)的一代宗師,乃河南郭永福是也!據歷史考證和師傳拳道源流記載。以及民間傳說:清乾隆年間(約1776——1780年)郭永福因打死達官貴人而扮乞丐逃居山西蘇堡鎮,有意投靠清副天官劉秉括、以求得到庇護。清副天官劉某善軍事、諸技擊,見識寬廣,頗愛武術,曾聘紅拳武術教師於府內,教天官公子習拳。府內的帳房和雜役張秀德、賀懷壁也陪同天官公子演習大小紅拳,郭永福有意通過與賀懷壁、張秀德以及紅拳教師較技,憑仗不同凡響的武術絕技,贏得了在天官劉府得以安身之機,由於郭永福武藝驚人,約1780年天官回朝啟奏乾隆皇帝,御賜「神拳」之稱,張秀德、賀懷臂也終得郭永福的真諦傳授,而成為洪洞通背第一代嫡傳弟子,從此以後,無極通背拳就在洪洞生根發芽,傳播十餘縣,終於成為今天流傳廣泛的洪洞通背拳。

4白猿通背歷史發展淵源

通背猿拳術源遠流長,峨嵋白猿通背拳術,始於唐末宋初年間,流傳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了,其開山老祖姓陳,名傳,字圖南,號希夷,系安徽亳州真源縣人。陳傳曾雲遊四方,在武當山創立通背心猿二十四式,後傳雲五龍,號飛空。此後,白雲先生,號真空,通背猿老將吳慎,司徒先生,號玄空,白玉峰吉志通,號清空,左雲龍,彭瑞清,周世英,張洞峰,魯雲清,俗稱任小俠,一代代相繼傳授下來,由魯雲清在咸豐年間來北京傳授,而後石鴻勝,張文成,馬德山相繼傳授下來,目前懂得此拳者只有楊啟順宗師,楊先生曾擔任北京武協通背拳研究會的第一任常務副會長,現楊啟順宗師是白猿通背第二十代掌門人,北京武協通背拳研究會顧問,白猿通背和其它拳術一樣,是我國武術的寶貴遺產之一。

5武術,正在消失的傳說——訪五行通背拳傳人崇德順

武林,一個並不遙遠的名字,不需要跋涉山川,不需要古徑尋幽,武林就在我們身邊;從旁邊經過的相貌平常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在天壇、頤和園、紫竹院等地孤單坐著的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但是武術漸漸離開了我們,高深的武功絕妙的技擊永遠離開了我們,如同一個遙遠的傳說。

某種機緣我接觸了武林人士的一個群體,他們是五行通背拳的傳人,從外表看和平常人無異,但是言行間體現出來與眾不同,待人熱情不失穩重,坐時端坐垂肩,說話言辭謹慎,只是不經意之間眼皮一耷拉射出寒光。和他們在一起,聽著古老的故事,恍惚中彷彿回到從前,回到清末民國初年的武術的巔峰時代,見到了被譽為「臂聖」的張策先生,見到了貧困中仍抱病寫書的張喆先生,臨終前的「妙手」董秀生先生痛呼,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傳下來。

五行通背拳的傳人中有位崇德順先生,是張策先生的再傳弟子,從他那裡我了解到許多五行通背拳的情況。

崇德順,北京海淀人,43歲,1981年開始練武,主要由大師兄張福順先生傳授。崇德順先生身材魁梧,言語謙和,談話中極少談打,聊起當年練武的實戰經歷,說自己年紀小不懂事。他經歷豐富,入伍從商,曾與死神擦肩而過,現在致力於中華傳統武術的推廣工作,談到五行通背拳的歷史如數家珍,對傳統武術的現狀深感痛心,雖說近年來致力於武術的推廣,但對傳統武術的前景未感樂觀。崇德順先生經常向我介紹五行通背拳的歷史和傳統武術發展的困境。

從他那裡我了解到五行通背拳的輝煌歷史需從「臂聖」張策先生說起,張策字秀林,直隸香河馬神廟(現天津武清縣)人,從祁家通背拳的陳慶先生學藝,又跟師兄王占春先生共同切磋琢磨九載,後從楊氏太極拳的楊班候、楊健候先生學習楊氏太極拳,當時有說法王占春為「臂仙」,張策為「臂聖」。

張喆先生是張策先生的族弟,在香河遇異人傳授,將所學武功整理一遍,風格更緊湊。張喆先生在授業弟子董秀生先生住三年後,在天津創建第一通背拳社,傳授鄧洪藻先生、張春裕先生等人。

董秀生字毓林,董秀生先生是張策先生的關門弟子,也是張喆先生的授業徒,人稱「妙手董秀生」。張策先生臨終前將董老師託付給張喆先生,張喆先生口傳心授三年後才離開董老師家。董老師又將通背拳藝傳授張福順、孟慶俊、孟慶祥、丁好順,崇德順等人。

一、 一代巨擎過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1934年10月8日,北平錦十坊街雙柵欄張策寓所,張策先生的弟子,朋友傷心欲絕,沒有想到張策先生從南京回來後會有如此變故。「臂聖」張策先生早年由於走南闖北水土不服,服用鴉片止瀉,不料鴉片上癮,參加1933年南京國術大會後因為在南京吸食鴉片不方便,回到北京,聽從弟子的勸告戒煙,服用戒煙葯後腹瀉不止,危在旦夕。卧倒在床上的張策先生更為痛心,「我造孽啊,我沒有傳下來,韓占鰲、張殿華(張策四大弟子)是盲人騎瞎馬,他們才學了五成。」

「臂聖」張策最終悔恨地走了,悔恨帶走了太多的東西,後人也不知道帶走了多少東西。與張策過世相呼應的,「虎頭少保天下第一」形意拳的孫祿堂先生也離世。

隨著清末民國初年兩位中華武術技擊高手的離去,宣告了冷兵器時代的徹底結束。可以花費20年時間練武,憑武藝闖蕩江湖,一擊天下聞名,以傳授武藝或為權貴護衛為業的時代過去了。沒有人有20年時間去練武,即使有20年時間,也練不出張策先生和孫祿堂先生的武功,即使練成了,一身武藝招來無盡的煩惱,張殿華先生,當年張策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就在紅衛兵趕來捉拿前用武功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中華武術發展到巔峰,隨之是驟然降落。

當時北平《民生報》十月十一日報道:

通背專家張秀林之逝世。

與生前曾與其人韓老道,其仙俠之流歟。

通背拳專家張策之秀林,香河縣人,精於技擊,初有聲於燕趙之間,壯年曾從拳術名家楊建候習太極拳,與現任北平國術館館長。

許禹生為師兄弟,張策北出關外,南至齊魯等處。蹤跡所至,聲譽大振,晚年曾於瀋陽,北平等處,設館授徒。以是桃李半天下,門人弟子散走四方,論者於張之技藝,均多表示欽佩。蓋張之通背拳,以至登峰造極之境,遂國術界人亦多嘆為不及也。年前張曾應首都國術界之聘,赴京教授拳術,未及返舊京。在首都時,與名拳家吳鑒泉及褚民誼等相處甚得,至是張復聞名於大江南北矣。

今秋張因腹瀉卧病錦十坊街雙柵欄寓所,延醫診治,未見效果,日前病突加劇,遂於八日逝世。國術界中人,無不為之悲。張有子二人,長子殿英,現亦任拳術教習焉。張宅於昨日接三,其弟子及國術家往吊者,達四百餘人。聞張生前能以手擊人,當者無不披靡,直仆十數丈之外。其徒張翰臣在津設立國術通背研究社,著有《通背拳淺釋》一書,於「源流淺敘」章中,於張之事迹頗有述及,原文略謂:『通背拳為武當宗派,當初屬於家傳,知者甚鮮,且歷代相傳,口授為多,故發明於何代何人,無可稽考,於有清中葉,有王占春先生,河北良鄉縣北黃新莊人,幼而好學,初敗舊都白雲觀一道長為師,道長蓋通背專家也,旋道長又引王先生至西上某寺,又掲一道長,謂先生曰,此汝師叔,我因事遠遊,不克教汝,居此與汝師叔學藝可耳。

十八寒暑,藝乃大進,通背之妙豁然貫通,而今人所不及者,身體處處練到,眼中可容指亂攪,若無事焉,脈絡能通能閉,胸腹能合能開,肩能伸能縮,伸者長一半,縮者使之無,動力者千斤之力不能移其身,靈巧處,夜中燃香於爐,以槍刺去,火滅香不倒,非爐火純青者,克此,道長年齡不可考,據山中老人云姓韓,人皆稱韓老道。張秀林先生與王先生為摯友,先從楊氏學太極拳二十年,又從王先生研究通背,磋磨九載,深的王先生三味,平日以師兄弟稱,王先生卒於清末,後兩年,舊都有韓君者,晤王先生一面,韓不知其已亡故也,幾張先生聞信,急訪韓君,韓君始悉王先生去世已久,相顧驚訝,不止,云云。由張享年六十八歲雲。

崇德順先生說這是我們能找到關於張策的最全面的文字了,我們要深入了解張策的時代,只有靠門派內老人的口頭訴說了。

二、易容,輕功,異人―― 我們聽說的時代

傳統武術口傳心授,大多沒有文字記載,下面是崇德順先生講說的門派內流傳的故事:

易容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阿珠姑娘擅長易容,利用化妝品和服飾可以裝扮成老婆婆,還可以扮風瀏倜儻的慕容公子。

據說,武術中有真的易容術,用的不是化妝品,用的是氣。董秀生先生患病後,在頤和園附近的弟子孟慶俊、孟慶祥家休養,董秀生先生說起武術中有易容術,弟子請求他表演一下,董秀生先生說:「以後可以,但是現在有病一口氣提不上來。」

傳說,王占春先生過世的時候,張策先生不在北京,等張策先生聞訊感來的時候,王占春先生已經入棺。張策說,我是王占春先生的好友,能否見王占春先生一面。王占春先生的兒子勉強同意,打開棺材發現空無一人。2年後,北平有韓君見到王占春先生,張策先生聞訊找到韓君,韓君才知道王占春先生已經過世。張策先生想繼續尋找王占春先生的時候,有人勸告,王占春不想見你,王占春會易容術,即使相見,你也認不出來。張策先生於是作罷。

輕功

輕功大家都聽說過,武俠小說時常有兩人較力,一提氣奔出幾十里,漸漸地功力差的落在後頭。

聽說張策先生在香河老家練功的時候,經常和弟子到北京城吃宵夜,吃完宵夜後又回到香河,這時候天還沒有亮。有人看見張策先生奔走的時候,不是如同尋常人的奔走的樣子,而是用雙臂帶動身體向前,腳跨躍幅度極大,身體如同一個球向前。

當董秀生先生的徒弟問張策是否會輕功的時候,董秀生先生回答,我沒有見過。

異人

張喆先生在香河老家練拳的時候。後遇前輩高人慕名來訪,前輩高人在張喆先生家中住了兩個月左右,高人將張喆先生所學整理了一遍,張喆先生的理論和實踐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張喆的通背拳身形更活且緊密,勁力更加急脆且伸縮自如。張喆先生晚年的時候,提起前輩高人時,總是說「沒有大德,要是當初跟前輩高人走了,恐怕現在就不這樣了,當時有家有口,供不起人家,前輩只在家中住了兩個月。」

三、動心者為武,靜心者為道?

傳統武術是按照傳統傳授,訓練,技擊方式存在,按照易經五行陰陽八卦理論指導的武術。傳統武術如何能夠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傳統套路和技擊是傳統武術的表現方式,這是傳統武術的外在形式,了解的人很多,但是傳統武術的內在形式是什麼?

孫祿堂先生在《拳藝述真》一書中提到郭雲深先生首先提出了明暗化三個境界。由明勁轉暗勁要經歷一個過程,有病數年,有噁心嘔吐,全身無力,功力減退,經歷這個階段後,脫胎換骨,功力大進。

崇德順先生給我們描述了他的練功經歷五臟六腑的轉變。第一個轉變是肺部,十五天左右,沒有用力時正常,稍用力感覺吃力。第二個是心臟,半個月,不定時的心跳加速,約130-140次/分鐘。第三個是腎,從睾丸到腎有一條細管在竄,似海浪一波一波,僅是一天;老師說這是後天補先天,腎為先天之本。第四個脾,吃飯喝水時感覺胃裡有東西,飽脹感覺,也十五天;手臂非常細膩。第五肝,晚上練功時感覺四周全是眼睛在看,一次是晚上練功時一隻貓在房上看我練功,我說「去」,貓一步一回頭的看著我不情願走了,誰知道我剛轉身練拳,不知什麼時候貓跑到了我身後猛叫一聲跑了。老師說前輩有說法,是你練得的好,鬼神動物才過來看,它在學你的動作呢!你不讓它看它當然生氣了。

這是崇德順先生練武中身體的感覺合轉變過程,這是練武中身體起的變化。

但是傳統武術練的是什麼?動心者為武,靜心者為道,在武不言武。就武術兩個字的解釋,武為動作,術是術理。武術是用身體表達思想和智慧,修鍊武術實質上是修心。

如何練好武術?崇德順先生說,我說的可能也不全面,如果要想成為武術家要有三要素:一、有錢沒病,氣足心靜。二、有明師指點,自身有悟性,有時間練習。三、一把劍,一車書,耐得寂寞,持之以恆。

練武首先要神閑氣定,能夠安心持之心衡,功夫自然上身,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練越靈,心也要越練越靈,練功時不能心有殺氣,搏擊時的技能是臨敵時的自然反應,反之人容易被拳所拘,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傳統武術的現狀

由於種種原因,知道傳統武術技擊的人少了,能夠體現傳統武術技擊的人更少。即使練習傳統武術的人,也只是在練習一些套路,並沒有真正相信傳統武術的技擊,認為傳統武術只有套路,前人的身體差,前輩的武功沒有傳說的那麼強。傳統武術轉向拳擊,散打,平時接練打沙袋,身體素質訓練,用拳擊的拳法,泰拳的鞭腿。有人看了以前的一些攝像,認為傳統武術在力量、速度、身體上和現在沒有辦法相比,現在散打能夠擊敗當時的傳統武術。

傳統武術目前發展困難,(其中的原因有幾個)主要在這幾方面,繼承問題,怎樣發揮傳統武術的技擊特性,傳統武術如何反思自己,

第一、繼承問題,近50年來,傳統武術的繼承十分困難。傳統武術的技擊高手生活潦倒,下一輩習練傳統武術多是業餘,從時間精力上沒有一個基本保證。

第二、傳統武術的技擊特性,傳統武術是技擊術,通俗點是殺人術,傳統武術的傳播從來就沒有大張旗鼓,公開研討。傳統武術可以健身,但技擊高手沒有糊塗到將傳統武術練成體育。傳統武術的技擊是如此的犀利,能將文弱書生極短時間內轉化冷血殺手,真正掌握傳統武術技擊的人無不戰戰慄栗,如履薄冰,生怕誤傳匪人,故非常年考察思慮再三才敢傳些真跡。傳統武術沒有練到真正的東西,是不如拳擊散打,這點沒有爭辯,但是練到的時候技擊是簡單的事情。

第三、傳統武術如何反思自己。現在談得較多的是傳統武術的現代化,如何適應大眾傳播,如何進入奧運會,有人認為傳統武術需要創新。1980年代,電影少林寺的熱播,習練傳統武術達到一個高潮,公園路邊青少年狂練傳統武術,說明社會對於傳統武術是歡迎和熱愛的,20年後傳統武術的低潮提示了什麼問題,傳統武術傷了社會各界的心。練拳20年即使動不了手,也要明白一個道理,傳統武術都沒有能夠回答傳統武術要練什麼。至於傳統武術進奧運,這是緣木求魚,不少中國人自己都不愛的傳統武術,老外會愛嗎?傳統武術的創新提法不錯,但是目前傳統武術是什麼,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時候,如何創新。

五、正在消失的傳統武術

前一段時間少林寺將少林武術申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有關規定指出,列入人類非物質遺產的作品為有代表性的傳統傑出工藝,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藝術,文學,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認同,又因種種原因瀕於失傳或正在失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其實,不僅少林武術瀕於失傳,而是整個傳統武術正在失傳。

張策先生可能帶走了一半的東西,董秀生先生臨終前拚命往外倒,至少我們知道易容和輕功已經帶走了,我們不知道的可能還有不少。崇德順先生說自己練功有反應,但是下一輩能否練到自身有反應,不得而知。

已經失傳就失傳了,無論我們如何痛心疾首都沒有辦法再追回來。由於種種限制,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眾多練法,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練;即使練了,

和前輩當年的練法要求相去甚遠,更令人痛心。通背拳講求前進一丈,後退八尺,瞬間完成,上中下三路打法,倏忽從下而上,繼而直奔後腦,這些我們也很難做到。張策先生張喆先生弟子輩中碩果僅存一位――天津大發五行通背拳社的張春裕先生,可年事已高;張策張喆再傳弟子中不少也過世了,在世的也多在70歲左右。如何搶救目前尚存的傳統武術迫在眉睫。

傳統武術講求口傳心授,傳統武術的繼承不是僅僅記錄拳法,練功方法就行,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有好的老師傳授,否則很容易有偏差。下一代的功夫沒有練出來之前都有危機感,傳統武術的繼承時刻有中斷的可能。現在傳統武術的繼承都是一種業餘方式,習練傳統武術的人基本都有職業,業餘有時間和精力才能練武,人力物力的缺乏給傳統武術的繼承帶來很大的困難。

六、繼承傳統,感慨萬千

關於傳統武術如何發展,崇德順先生談了他的希望:

他說,希望儘快恢復傳統武術散手賽。散打不等同於傳統武術散手,儘管沒有權威的散手規則,但是廣為接受的擂台習慣,如下台即輸,倒地為輸是否仍可借鑒?

散打雖然推動了技擊,但是體現的力量、身體對抗的理念,與傳統武術點到為止,不拼體力,講求瞬間爆發的理念不一。應該利用傳統武術散手賽促進傳統武術回歸到傳統訓練方式,調節出人體本能。

傳統武術界應該知識化,專業化。傳統武術練習者應該多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注重大學生群體的傳播。傳統武術的下一步應向專業化發展,要有一批武術家從事專業武術研究教學工作,探討傳統武術如何適應現代發展。

他說,應該更多的開展傳統武術交流活動。傳統武術在武協的領導下,成立了各拳種研究會,開展了一些活動。但是武術各拳種相互交流活動不多,多以表演為主。傳統武術理論探討和實戰交流極少,沒有實戰就發現不了問題。不以名利為目的的實戰交流,可以相互印證訓練效果。

崇德順先生還誠懇的說,他希望與武林界的朋友多多交流,共同探討理論和實戰,希望就此能夠促進和恢復傳統武術講求實戰務實的作風。

和崇德順先生的接觸中,可以感到崇德順先生傳播武術的赤誠之心,也感到他對傳統武術繼承和推廣過程中的的無奈,我們忠心祝願崇德順先生在傳播傳統武術能夠順利些,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和學練傳統武術,能夠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來源:博武網特約通訊員 馬鍵 發表人:老玩童)

通背拳人物

中國北京是中國武術通臂拳的集聚地,河北是多種通臂拳的發源地。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趙兩地武術通臂拳已成聯盟之勢。通臂拳是當今中國最具實戰技擊的拳種之一,武術的靈魂是技擊。這是通臂拳的驕傲,同時也是通臂拳的優勢。從山西經河北到北京的南口關溝附近,綿延數百里,歷史上稱之為「神京右臂」。通臂拳在北京遍布朝陽、海淀、丰台、石景山、東城、西城、崇文、宣武等城區。其中石景山、宣武牛街最為突出。尚武之風代代相傳,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特的武術文化,近百年來,出現了眾多名師高手,如馬熙春、馬曉和、石鴻勝、張文成、吳圖南.鮑雍仕、董秀生.王俠林、張貴增等。通臂拳在河北主要分布在香河、三河、大廠三縣市,京南安次、固安、霸州、文安等區縣。

通臂拳這一獨特的武術拳種,活躍於這塊沃土上,而且在百年的傳承中始終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貌,憑藉其豐富的內涵、厚重的積澱,呈現出獨特的風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通臂拳的流派和特點

我國通臂拳是一個大的拳種,傳承中分支流派很多。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北,有祁氏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太極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等等,而其中流傳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習練人數最多的,當首推清道光年間祁信的通臂拳,在民國期間由通臂拳專家張策把通臂拳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通臂拳傳說遠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二千餘年歷史,其發源、歷史、技藝等內容,散傳於各種史料,明前比較模糊,比較確鑿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明朝著名學者黃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銘》中有歌訣頌:佑神通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勢,撤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錘沖擄兩翅搖。其後黃百家在《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中又加以說明:通臂,長拳也。由此而論,明代有通背拳流傳於世是確實無疑的。據拳譜遺存的比較詳細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始有浙江人祁信、祁太昌父子因事避亂,移居河北固安縣宮鎮太平庄,開門授徒,傳授此拳,繼後歷代皆有傳人。到了清末民初,此藝大為昌盛,好手輩出,通臂拳之名益著於世。

在京、津、冀、遼廣為流傳的通臂拳,剛柔相濟,渾厚自然,瀟洒舒展,速度敏捷,兇猛剽悍,質樸無華,是以單操、散手技擊為主要練功方法,內外兼修。勁力講究冷、彈、脆、快、硬,在中國武壇上久負盛名。通臂拳動作、打法獨特,攻防合理,以搏擊實戰著稱,有很強的技擊性,一經接觸,如風雨雷電交錯、蛇龍虎豹出沒,猿神虎意,勝敵如閃電穿針,是中華武術中最具實戰拳種之一。同時,對鍛煉人體的協調性、柔韌性、靈活性有獨特的作用,通過鍛煉還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少得疾病。現已撰出通臂八法,功行久之既能防身自衛,又能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一人練一人強、一家練一家強。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健身方法,通臂拳是中華武林之瑰寶。

一、 通臂拳的歷史淵源

通臂拳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有繼承、有遺漏,有發展也有創新,清末到民國的百餘時間裡,還出現了許多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武林人士,他們往來於京、津、東北等諸多城市,廣泛傳播通臂拳。如有「臂聖」之稱的香河縣馬神廟村張策及其弟張喆.張越,有「燕北大俠」之稱的固安縣修辛庄修劍痴,還有文安吳振東,霸州靳筱軒、劉澎,固安田瑞卿,安次王榮標,再後如安次馬熙春、王俠林、三河符懋坤、文安劉恩泉、徐永祥都是有名於河北、成名於京城。張策少年離家,先隨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楊健侯學太極拳,後又隨祁信弟子北京良鄉陳慶及師兄王占春學通臂拳,張策藝成後,先在家鄉香河縣開館授徒,後到北平(今北京)國術館、瀋陽國術館授拳,1933年受南京之邀,任國術考副總裁判長,後留南京國術館任教,弟子遍及大江南北,台灣康國良、張敦熙都是其再傳弟子。張策師承眾家之長,融太極拳於通臂之中,造詣精深,出神入化,其深不可測,在武術界有「臂聖」之美譽。張策打破封閉保守,秘不示人之門規,廣收弟子,弘揚國粹,傳播技藝於華夏,德高望重,乃武林一代宗師。修劍痴從新城縣許天河學拳,藝成後,先到大連開館授徒,後應湖南省邀請任國術考裁判,留下任武術教官。修劍痴由湖南返回大連後,從理論上對通臂拳進行了全面總結,開館授徒的同時並著書立說,對通臂拳的推廣、繼承、發展在理論與實踐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一代通臂拳名家,東北地區所練通臂拳者大多是其再傳弟子。山西人張友春在涿州經商,從祁信之子祁太昌學藝,得其要訣,功力深厚,身法奇快,人稱「燕子張」。張友春後在文安縣蘇橋鎮居住,廣授門徒。歷代通臂拳名家多在北京、天津、河北、東北、等地授拳,把通臂拳的技藝傳播到全國各地及海外,全國各地通臂拳家大多都到北京來聚首,共同切磋研習這一國術。2007年在石景山舉辦了北京市通臂拳精英匯演。

二、 通臂拳的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在著重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和提高的前提下,更加註重自身的身心健康。中華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受到國家重視的同時,頗受人民喜愛,集技擊與保健養生於一體的通臂拳,也同樣受到北京通臂拳傳承者的重視。由於歷史的傳承,通臂拳在北京市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2007年4月在北京石景山進行了128個社區的通臂八法式的推廣普及工作。同年10月舉行了北京千人通臂拳迎奧運活動。

張策早年在香河縣多處設館授徒,多有成名成家者,早年曾追隨張策左右的韓占鰲、周景海.周學儀.張殿華.智化和尚.康文盛.張公幹.劉子和等八大弟子以及由子侄們而成的五虎將.張永清.張景全.劉長林.張學增.張義民的武功精湛,他們的再傳弟子遍及燕趙兩地,並自發組織通臂拳社,習練通臂拳人數眾多,不計其數。因此通臂拳是河北省、北京市的第一大拳種。現在燕趙地區的通臂拳家都在廣收門徒,使通臂拳這一優秀拳種得以傳承下去。

香河縣武術協會於2006年春成立了「張策通臂拳研究會」,2006年10月8日,是張策逝世72周年的日子,由香河縣武術協會、張策通臂拳研究會發起,張策眾再傳弟子徐崇武、王海龍等人的積極組織參與下,經過八個月的籌備,張策墓立碑儀式在其故里隆重舉行,北京、天津、山東.廊坊.保定、三河.文安.霸州及香河縣等地,張策再傳弟子及武術界、文化界嘉賓,三百多人來到張策故里,在墓前祭奠張公的英魂。新華社、《中華武術》雜誌社、《武魂》雜誌社及北京市電視台記者也來到現場,進行採訪,這次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通臂拳的發展,使燕趙武術界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繫,多次應邀到北京參加一系列的武術活動,大大提高了通臂拳的知名度。2008年7月5日,張策通臂拳研究會、石景山武協聯合主辦的「2008『恆信杯』全國通臂拳交流大賽」暨中央電視台康龍武林大會全國通臂拳選拔賽在中信國安(香河)天下第一城舉行,來自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等省的十六支代表隊的四百餘名隊員參加了比賽,通臂拳專項拳種的比賽在全國尚屬首次,這次賽事的舉辦,進一步確立了通臂拳在全國武術界的地位,為今後在北京市舉辦更大規模的通臂拳比賽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同時,北京市西部也成立了京西通臂拳研究會,這將更加有力北京市通臂拳的健康發展。北京作為通臂拳的集聚地,令無數通臂拳愛好者所嚮往。

三、 通臂拳的設想與展望

隨著通臂拳這一古老拳種逐漸被外界所認識,它以極強的技擊能力和練習中注重松活柔順的特點,吸引了國內各地及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個國家的國內國際友人紛紛到通臂拳的故鄉燕趙之地進行考察和學習,世界武術組織也對通臂拳這一優秀拳種高度重視。2007年8月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國通臂拳習練者50餘人匯聚北京石景山一個月開展了《迎奧運、北京行》國際通臂拳夏令營活動。定於2009年19月在北京市舉辦第二屆國際通臂拳夏令營活動,屆時將有歐美等十幾國家150餘武術愛好者彙集北京,這些人當中,有企業家、律師、**等各行業人士。2007年12月,世界內家拳聯盟在江西省上饒市舉辦2007第二屆國際武術訓練營,特邀燕趙通臂拳高手對來自14個國家的150餘名武術愛好者進行通臂拳的教學,獲得一致好評。通背拳已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這些都是首都對外文化交流及展示北京武術的良好契機,同時也是展示北京經濟發展的良好機會。

體育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露天金礦,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軟實力之一。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圓滿成功,中國體育產業像一顆閃爍著璀璨光芒的明珠,以一個被權威部門估算為至少每年2萬億元人民幣的巨大潛在市場,吸引著全世界越來越多的目光。世界武術看北京、北京武術看石景山。2008年8月28日在北京石景山遊樂園舉辦了中央電視台《康龍武林大會》全國通臂拳總決賽啟動儀式。

武術產業在一個地區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注重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國際趨勢。國內很多城市也搶抓機遇,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充分挖掘各地區的傳統文化,河南有少林寺,北京有石景山。河南經營的是少林拳系的產業;北京經營的是以通臂拳為首包括國家立項的131個精品民族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產業以登封為例,塔溝武術學校學員達到2萬人,學費人均6000,僅此一項就是上億元收入,再加上學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及安置教員等內容,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北京是首都,2008年的奧運會讓全世界認知了北京。北京的武術產業條件得天獨厚。同時,國際社會對中華古老的武術文化非常感興趣,國內的很多名家高手也紛紛遠走海外傳播武術。如果能夠吸引外資進入本地市場,不僅促進本地武術發展,也能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種種跡象都表明,2008年之後,將會有新一輪武術熱的產生。而北京地理環境宣傳上極為有利。從文化交流及經濟建設角度出發,北京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通臂拳。

通臂拳經過百年的發展壯大,目前已有遍及全國的趨勢,練習該拳種的愛好者也最多。通臂拳通健康,我們正在運作把這一古老而優秀的拳種做成全國連鎖甚至國際連鎖。目前全國各地的通臂拳都呈發展上升趨勢,北京在這方面應起到排頭兵的作用。

武術通臂拳文化創意產業化在理論上經過專家論證是可行的,北京石景山地方給予了穩定的、連續的、優惠扶持政策。開展這項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協同配合才能完成。今後要加強武術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保護武術通臂拳文化資源,逐級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通臂拳的特產地,我們應該承擔起這一歷史責任,搶前抓早,把通臂拳這篇文章作好作大,突出本地區的特色。北京石景山武協是全國唯一一家有獨立辦公地點、有完整組織機構、有成功運作模式的武術社團組織。我們團結一切武術通臂拳習練者和熱心武術通臂拳事業的社會各界有志之士,與時具進、勇於創新,建造好我們的武術通臂拳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建立全國最大的精品通臂拳民族武術的平台。

通背拳門武林高手張福順

張福順,北京人,1946年生人。從小酷愛武術,15歲即隨董秀生(字毓林)習練五行通背拳。董秀生老師的師父乃人稱「臂聖」的通背拳大師張策先生。董師隨張策先生學藝7年,成為其關門弟子。張策先生故去後,又隨其弟張喆先生學藝3年,成為其授業弟子。通背拳門規甚嚴,拳術精華從不輕易示人,即便是對待徒弟也是有選擇地傳授。張福順有緣拜通背拳技擊大師董秀生先生門下為徒,自是非常高興,練拳非常刻苦,深得老師喜愛,因此,董師盡將通背拳樁功、法根、散手、套路及技擊精華相傳,張福順老師從而成為董秀生先生的授業弟子。張福順老師相貌非常普通,個頭不高,也不魁梧,但看上去非常精神,尤其是兩眼炯炯有神,待人和善,談起武術滔滔不絕。從通背拳的歷史、特點開始,以及單式、套路、練法、到技擊,特別是對武術的認識,對武德的強調,對武術技擊思想的理解給我以深刻的印象。 張老師說通背拳講究的是:探背、松肩、墜肘、甩腕、長腰、拔頂、抗項。運動時表現為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簧,腳似鑽。節節貫串、敏捷流暢。力由脊發,經肩、肘、腕三關,毫不滯澀,直達手指。運動方法講求十二要訣,即一伸、二探、三毒、四順、五頂、六合、七舒、八挺、九扣、十曲、十一隨、十二摧。通背拳象其他拳種一樣具備很強的技擊功能,技擊是武術最重要部分。他說,武術的「武」,有演練表演的成分又包含了練拳的目的,而「術」指的是「術理」,強調的是技擊技術和方法、練武術除了有健身效果外,主要目的是「自衛和衛人」,「自衛」是防身自衛,「衛人」是保家衛國和見義勇為。通背拳練的就是技擊,就是應用。張老師說,練好了通背拳其臂膀和手掌都有很強的擊打能力和速度,但本門通背拳不講究硬磕硬碰,不簡單以力贏人,不和對方拼體力。因為你力大還有比你更大的,你硬還有比你更硬的,你快還有比你更快的。本門通背拳在動作上強調先練開展,後臉緊湊。現煉剛,後練柔,最後達到剛柔相濟。通背拳的技擊思想是「封打合一」,象英超聯賽那樣強調以進攻為主,俗話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通背拳的技擊講究「冷、爆、脆、快、硬」,達到高水平時其冷爆勁的技擊效果是一觸即發,出手見紅,收放自如,「一摸就沒」,「一按就翻」,使對手象觸電一樣,腦中一片空白。而我們長期刻苦練習,追求的正是這樣的技擊本領。這就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有超前於對手的思想意識。張老師(及其師兄弟們)曾多次與人交手驗證,親身體驗先輩所傳技藝確是國......


推薦閱讀:

洪洞通背拳技【下】
祁家通背拳三十六手築基八手之掩手
五行通背拳三絕腿
白猿通背拳天罡刀譜
祁家通背拳三十六手築基四象之通背輕招

TAG:歷史 | 歷史研究 | 轉載 | 通背拳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