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回憶——聊聊羊肉餃子

有當年王府井清真餐廳的羊肉餡餅打底兒,我也練的能吃些羊肉餃子。吃是吃,談不上特愛吃。趕上了吃得也高興,趕不上也不會滿世界找去。不過有一陣子我倒是很愛吃羊肉餃子,現在也忘了究竟為什麼,反正就是覺得好吃。

羊肉餃子其實品種並不多:羊肉大蔥、羊肉冬瓜、羊肉白蘿蔔、羊肉胡蘿蔔。我印象里好像也就是這幾樣了吧?

羊肉冬瓜餡餃子,在北京屬於最傳統的吃法,而且在各種羊肉餃子餡中,羊肉冬瓜算是「標配」,據說這樣的搭配能把羊肉的鮮美和冬瓜的清鮮組合在一處,合二鮮為一鮮,豈有不好吃的道理?所以要說羊肉餡餃子,無論是在家裡吃還是在外邊吃,羊肉冬瓜餡都是首選。

偏偏我就不愛吃這種餡——冬瓜拌餡後再一煮,湯汁就瀉下來了,吃個餃子弄得稀湯帶水,羊肉餡也是散的,既找不到羊肉香也品不出冬瓜鮮,真不知道幹嗎一提羊肉餃子就是羊肉冬瓜餡?!

我愛吃的是羊肉大蔥餡,當然蔥是大蔥而非老蔥。羊肉絞餡,青蔥碎剁,加精鹽、加花椒桂皮水和高湯調和起來用力抽攪,餡嫩、肉香、蔥提味。胖大餃子白生生地飄在開水鍋里,撈在盤裡用筷子夾過來吹吹熱氣,一口一個。肉丸餃子,滿口香啊。

原來在我單位附近曾經有過一個很小門臉的餃子館,兄弟倆開的,門口掛著個綠色的小牌子——清真,所以這家小店裡的餃子除了素餡就只有牛羊肉餡的。這三種餡里各有一個「代表作」,也算小店的「三塊招牌」——牛肉芹菜、羊肉大蔥、雞蛋小白菜。別看小店門臉不大夥計不多,但是登門專奔這三種餃子的吃客卻不少,每天中午都是滿座,經常還要等座位。

在單位吃食堂,時間長了就倒胃口。我經常和幾位同事到這裡來吃餃子換換口味,三五個人圍桌坐,要一斤半餃子,一瓶燒酒均分,「餃子就酒,越喝越有么」。要是嫌油膩,可以再點上拌蘿蔔皮、炸花生米、拍黃瓜之類的冷盤清口。有酒有菜有肉餃子吃,很好的午間聚餐。

據說在專業的飯館裡頭,把負責調配拌制餡料的稱呼為「打餡師傅」,這位師傅在餃子館裡的地位相當重要,大概與涮肉館裡專配小料的師傅相當。餃子館生意好壞全看餃子餡如何,餃子餡的好壞全看「打餡師傅」的本領如何。通常來說這樣的師傅都有點「獨門秘笈」,所謂「一招鮮、走遍天」,沒有兩下子是不敢伸手去接老闆給的高薪的。

這家小店的打餡師傅我沒見過,不識真面目。不過這位師傅很有些手藝,就這牛肉、羊肉、小白菜三種餃子餡打的,真棒!尤其是羊肉大蔥餡,肉團緊裹,羊肉鮮香而不覺一點膻氣,蔥的比例正合適,既抵去了羊肉膻,又托出了羊肉香。好手藝啊。

這麼好的餃子餡,難怪附近的人紛紛湧來小店,老闆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可火著火著,大家慢慢發現這小店有個不大好的毛病——虧分量。這家店盛餃子的盤兒很大,餃子從來都是滿滿的裝著端上桌,所以大家一直沒留心分量的問題。吃著吃著,有人忽然心裡一動:不對啊,我怎麼這麼能吃呢?

別人的飯量我不清楚,就拿我自己來說——某天中午我們六個人去吃餃子,正好下午有事不敢喝酒,就只要兩個冷盤,專吃羊肉大蔥餡餃子。最後一算我們吃了多少餃子?八斤!平均下來每人就是一斤三兩。就算餃子再好吃,假裝我們六個都是背著麻袋跑步來的,一斤三兩餃子下肚,怎麼也該撐得慌吧?沒有,大家都說:『也就是不餓了』。

我們不是重體力勞動者啊,中午每人吃了一斤三兩餃子剛鬧個不餓?誰信!小店的餃子到底虧不虧分量?究竟虧多少?我們都沒深究。不再去吃就是了。除非實在饞那羊肉餃子餡,才偶爾去伸頭「挨宰」一回。人人都覺著上當,人人都不願來當冤大頭,這小餃子館的生意就不好辦了。果然,再轉過年來,那小館子上板歇業,沒法維持下去。

手藝要好,心眼得正,這才是做買賣的道理。誠信二字看來斷不可少。不過也有遺憾,就是此後我再沒吃到這麼香的羊肉餃子,從別的小館到「豪門餃子宴」,凡羊肉餃子都不及當初那家小館子里的好吃。

真是可惜了那位「打餡師傅」。

(轉自新浪博客:酒杯里的憂鬱)


推薦閱讀:

聶榮臻警衛員回憶在武鄉的日子
初秋,我用文字臨摹回憶
我最初的懦弱
林彪元帥在草地里---中將劉忠的回憶
情感語錄:回憶總是甜蜜,卻又是那樣痛心

TAG:回憶 | 餃子 | 羊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