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介生態發生變遷 中國紀錄片為何缺少平台

電視媒介生態發生變遷 中國紀錄片為何缺少平台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2010年07月23日

  今年6月,上海白玉蘭國際紀錄片節上,來自18個國家的44部優秀紀錄片在上海最繁華的4家影院放映,每場上座率都在70%以上,不少影片預售時即已售罄,9天之間共有一萬多人走進影院觀看紀錄片,這令不少電影院經理驚訝不已。

  紀錄片果真受到中國觀眾的愛戴嗎?其實,電影院和電視收視率都不支持這樣的結論。事實上,中國紀錄片正處於一個艱難的局面:紀錄片電影難以進入院線,覆蓋全國的衛星頻道至今沒有一家紀錄片專業頻道,儘管衛視頻道同質化、電視節目低俗化一再遭受觀眾非議。

  紀錄片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電視成果最為卓著的媒介形態之一,不僅以《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望長城》等一系列經典作品銘刻了新時期文化反思與尋根的歷史記憶,也藉助《東方時空》、《紀錄片編輯室》等知名欄目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以人文理念和紀實美學影響了中國電視的發展軌跡,改寫了電視的語態。在中國電視各種節目形態里,紀錄片最早參與國際對話,擔當著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

  然而,2000年以來,中國電視媒介生態發生劇烈變遷,收視率提升為評估電視節目最重要的標準,廣告幾乎是電視創收的唯一形式,電視劇、娛樂節目、法治節目成為電視節目的主流形態,而紀錄片卻成為這一輪變革中的落伍者。於是,紀錄片被迫進入欄目化生存,與娛樂節目、法治節目、電視劇一樣接受收視率的檢閱和廣告商的挑選,同樣納入欄目管理。不少衛星電視頻道陸續撤下紀錄片欄目,解散紀錄片部門,紀錄片無可置疑地被邊緣化了。

  不過,紀錄片並沒有放棄文化守望和市場探索。2001年,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創立,十年磨一劍,如今成為中國最大的紀錄片播出平台和專業欄目品牌。2002年上海紀實頻道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以紀錄片為特色的專業頻道,承接曾經輝煌一時的《紀錄片編輯室》傳統,探索麵向受眾的市場之路。歷經三年虧損之後,上海紀實頻道終於在2005年扭虧為盈,2006年廣告收入7200萬,此後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一路攀升,2008年達到1.26億,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依舊廣告過億。上海紀實頻道的成功證明紀錄片同樣可以市場化生存。於是,中國教育電視台第三頻道、重慶科教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等以紀錄片為主的電視頻道相繼成立,紀錄片出現復甦之勢。

  與欄目化、頻道化相應,紀錄片也開始探索大片化道路。《故宮》開啟了中國紀錄片「高投入、大製作」的大片時代,《圓明園》、《森林之歌》、《敦煌》、《大國崛起》、《外灘》等大片相繼出爐,緩解了紀錄片精英文化立場與大眾市場期待之間的緊張關係。

  紀錄片奮起自救的歷程儘管也算波瀾壯闊,但在全國媒介生態里依然處於邊緣位置,依然無法贏得廣告商的笑容。作為一個行業,紀錄片的投資規模、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都非常微弱,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甚至真正的市場還未成形。2009年全國衛星頻道和專業紀錄片頻道投資不過四億元左右,年度播出量約5000小時,收入也不過五億元上下,在年度總產值過千億元的電視行業里不過兩百分之一。難道紀錄片只有文化價值而缺乏產業價值?

  其實,從2000年開始的國際紀錄片恰恰進入了黃金10年。無論電影紀錄片還是電視紀錄片,都呈現齣電影誕生百年來最為繁盛的局面,其中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成就尤其突出。紀錄片被提升為國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因為紀錄片不僅有媒介產業價值,更是價值觀和國家形象傳播最得力的媒介形式。國際紀錄片傳播現象詮釋了紀錄片的獨特傳播屬性:跨文化、跨時空。而要實現紀錄片的傳播屬性,必須保證紀錄片的主流價值觀、藝術品質和技術品質,拓寬紀錄片的傳播空間。1985年成立的美國探索頻道從一個地方有線電視發展為覆蓋185個國家的媒介帝國只用了25年時間,更印證了這一結論。

  當下中國紀錄片的困境在於,一是傳播平台空間局促,制約了紀錄片發展。像上海紀實頻道僅僅局限於上海,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僅僅局限於湖南,有限的地方經濟、觀眾資源必然導致發展瓶頸,也違背了紀錄片的傳播屬性,天花板效應非常明顯,不可能做大做強;二是低端製作與低效傳播的惡性循環,直接導致市場容量不足,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行業標準模糊不清。因此,拓展空間、啟動市場,打造全國傳播平台是紀錄片發展無法迴避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電視文化品質明顯下滑,媒介生態趨於惡化。作為大眾傳媒,電視本身就肩負公共傳播的文化責任,而不僅僅是賺錢的機器。從這一意義說,紀錄片不僅是文化品質的保障,也是改善媒介生態的重要力量。

推薦閱讀:

電視櫃的擺放風水
年度電視背景牆集錦解析
電視背景牆還能這樣設計 4㎡的客廳也能hold住!
電視人文大片,還能再多些(新語)
客廳電視背景牆及電視櫃(2P)

TAG:電視 | 中國 | 紀錄片 | 生態 | 媒介 | 平台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