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意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作品名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作者: 杜甫

作品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長(cháng)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wéi)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qǐng)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sāng)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shà)千萬間,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wù)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注釋譯文作品注釋  (1)此詩為敘事體。歌行體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後成為古體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富於變化。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緻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但極富韻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韻而不無頓句,是古代詩文中極有特色的一類。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詩中的茅屋指:草堂。   (2)秋高:秋深。號(háo):號叫   (3)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不定詞,表示多。   (4)掛罥(juàn):掛著,掛住,纏繞。罥,掛。   (5)長: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邊低地。   (7)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8)入竹去:進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11)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 也有版本作"hè」):指秋季的天空濃雲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來了。漠漠,陰沉迷濛的樣子。向,漸近。   (12)布衾(qīn):棉被。   (13)嬌兒惡卧踏里裂:指兒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裡都蹬壞了。惡卧,睡相不好。   (14)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15)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向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16)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7)何由徹: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徹,通,這裡指結束,完結的意思。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 廣廈(shà) :寬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蔽、掩蔽。   (21)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22)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廣廈。   (23)見(xiàn):通「現」,出現。 作品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洒洒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這樣狠心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不能呼喝,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   不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兒乾的地方。像線條一樣一串串密密連接著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如何挨到天亮。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當安史之亂還未平定。關中地區鬧革命,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經親友的幫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跳塔,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本首詩選自《杜詩詳註》。

作品鑒賞表達詩人心理四點  一、秋風破屋(焦慮)   二、群童「趁風打劫」(無奈)   三、屋漏遭逢夜雨(痛苦、凄涼)   四、詩人期盼廣廈、推己及人,表達對百姓的同情和祝願。 作品鑒賞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猶如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   「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這幾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杜甫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為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走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作者嘆息的內容:1.自己的苦 2.周圍人的苦 3.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詩人自然不能入睡。「長夜」是作者由於自己屋漏因而更覺夜長,還因自己和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而覺得夜長。「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詩作者抒發的情懷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也表達了作者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1] 作者簡介

杜甫畫像

[2]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 「詩史」,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小李杜」為李商隱和杜牧)。存詩1400多首,有《杜詩祥注》,《杜工部集》。[3]

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55844.htm?fromTaglist,
參考資料
  • 1.中學生古典詩詞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21頁.

  • 2.作者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 3.《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14頁.

  • 擴展閱讀:
  • 1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書
  • 2 《杜甫詩集》
  • 3 杜甫:http://baike.baidu.com/view/2211.htm
  • 開放分類:
    文學,唐詩,杜甫,古詩,詩詞曲賦
    登高蜀相己亥雜詩春望登高 蜀相 己亥雜詩 春望

    推薦閱讀:

    第四十二講 杜甫詩(九)
    DF203翻譯對比:石壕吏(杜甫)
    張照《杜甫草堂詩》
    杜甫青少年的遊歷故事有哪些?
    杜甫《春夜喜雨》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