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帝崇禎
政治正確帝,還有樂子
皇帝向大臣募捐湊軍費
政治正確的崇禎,因為勵精圖治,非常節儉,但節儉過了頭就是吝嗇。同滿清打自衛反擊戰苦于軍費,就向大臣們募捐:大家要愛國啊,要抗清啊,要為大明江山出把力啊!結果大臣們都哭起窮來:偶們都是清官哦,哪來的Money?哭窮最凶的是他老丈人周奎,只拿了一萬兩,皇后有點不好意思了,就掏出自己的私房錢五千兩給老爸撐面子,沒想到還被截留了兩千兩,加在一起算一萬三千兩,這也太摳門了吧?連自己閨女的錢也貪污?滿朝文武,最後只籌得二十多萬兩。這時候,有大臣陪著小心委婉的建議:皇上不能一點庫銀也沒有吧?崇禎沒加理睬。為什麼?後人有這樣的說法,說李自成攻進京城後,竟然在崇禎的個人財庫中發現積年不用的庫銀三千七百萬錠,黃金一千萬錠(五百兩為一錠)。成了比岳父還摳門的葛朗台。
那麼,崇禎到底有沒有錢?是不是葛朗台?事實上,上述說法完全是扯淡,崇禎的確是沒錢了,不然我怎麼說他政治正確呢?他的確是個窮皇帝,在明史上提供這一佐證的,是京城陷落前奉命監管國庫的趙士錦,趙士錦後來寫了《甲申紀事》及《北歸記》兩篇備忘錄。描述了當時國庫空虛的情況:「新庫中止二千三百餘金。老庫中止貯籍沒史家資,金帶犀杯衣服之類,只千餘金;沅為予言,此項已准作鞏駙馬家公主造墳之用,待他具領狀來,即應發去。外只有錦衣衛解來迦納校尉銀六百兩,寶元局易錢銀三百兩,貯書辦處,為守城之用。」瞧瞧,守城的兵餉也才這點錢,夠窮酸了吧?實際上,崇禎是接了前朝一個爛攤子,只好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據史料載,連宮女都不擴招了,甚至把宮裡的金銀器皿、大殿里的銅壺都送去當鋪充了軍餉,還把庫存的人蔘鹿茸等高級補品也變賣了。
崇禎明明知道滿朝文武都貪污受賄,個個都是世界首富,所以一直以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來訓導他們,到了緊急關頭,甚至低聲下氣的商量著向他們「借錢」,但權貴們就是不肯放血,一點面子也不給,貴為天子的他,竟然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在權貴們看來:「這國家,是你的,但錢,是我的」!面臨外敵,大明權貴們為什麼不愛國?不講民族大義?因為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皇帝怎麼會缺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個天下都是你朱家的,你老朱家的天下,丟就丟了唄,關我啥事?憑啥要我出錢?
這事兒,當然也傳進李自成的耳朵里,所以他進京後第一時間就是破四舊抄家,替崇禎反貪。首當其衝的在國丈周奎家中搜出了無數奇珍異寶,光是現銀就五十三萬兩,裝載了幾十馬車。我倒!李自成一看,號稱節儉帝的老丈人居然有這麼多錢?那別人也都少不了,給我抓!吊起來打,各家拿Money來贖人。立時炮烙挑筋,挖眼割腸,京城上空響徹鬼哭狼嚎。那些在崇禎面前哭窮的鐵公雞們在酷刑之下,紛紛交出了驚人的財富。經過殘酷拷掠,李自成共繳獲銀子7000多萬兩,重新回爐熔鑄成大塊銀板運往西安。
政治正確害死全家
崇禎帝與李自成,是「漢賊不兩立」,不共戴天的階級仇恨:我是真龍天子,你不過是郵局裡的一個馬夫,怎麼能相提並論?當李自成打下山西逼近京師時,曾有大臣建議崇禎遷都南京,崇禎堅持政治正確,心高氣傲的不允。因為太祖立下了規矩:太子要親征守國門,子孫們要堅守祖業。這是祖制,是道德制高點,你不遵守,就永遠別想進宗廟祠堂了。
不過遷都一事,崇禎也並非沒想嘗試過。崇禎十七年,就有東宮左中允李明睿獨自上奏建議崇禎:目前形勢很危急,事關大明存亡,唯一的辦法是南遷。崇禎也早有此意,但卻怕政治不正確,另外,也顧慮群臣反對。崇禎的最大弱點就是不肯擔待,不管什麼事,都要借群臣之口議定,這表面上看似乎挺民主,是集體領導,其實不是,是他堅持自己一貫政治正確的拙劣權術,事辦好了,是他聖斷英明,事辦砸了,就拿主事的大臣問罪。文武百官們被他耍弄的,誰也不敢公開的政治不正確,所以南遷之舉,經群臣們的討論是不可行。首先總理陳演就未置可否,打了個「呵呵」,接著是一致反對。很明顯,內閣對遷都與否並不關心,他們只想撈個政治正確的好名聲而已。
因為,他們早就看出來大明要完蛋,自己的身家財物房子地產都在北京,領地莊園能搬走嗎?還折騰什麼呢?他們早就與崇禎離心離德了:現在想遷都?黃瓜菜都涼了吧?他們不過是一群文化人,換了誰當皇帝都一樣是大臣,沒準兒,跟隨李自成或滿韃子反而會活得更好一點。有錢不撈,有便宜不佔王八蛋是不是?而只要裝逼的崇禎活著一天,大家撈錢佔便宜就不能名正言順;只有崇禎死翹翹了,他們才能順其自然地去改換門庭。
李自成曾兩次向崇禎議和。一開始他要崇禎封他為王,賜銀一百萬兩,封國秦晉兩省,然後負責平定國內其它義軍,為朝廷抗擊滿清平定遼東,崇禎堅持政治正確,不允。李攻破了北京,發出最後通諜,要求崇禎退位以保全性命,檄文中說:「是以質言正告,爾能體天念祖,度德審幾,朕將加惠前人,不吝異數。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章爾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慶,用章爾之仁。凡茲百工,勉保乃辟,綿商孫之厚祿,賡嘉客之休聲,克殫厥猷,臣誼靡忒。唯今詔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怨恫於宗公,勿阽危於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於君父,廣貽谷於身家。檄到如律令!」這篇檄文是以分庭抗禮的口氣發出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崇禎能退位,我會優待你,厚祿照拿,而且惠及你的子孫。
人家老李都打到家門口了,堅持政治正確的崇禎還是不肯答應,這會兒他只能決定殉國,他認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列祖列宗。他還希望臣子們陪他殉國,不過左右一看,就剩下個太監了。沒人陪他死,怎麼辦?那就讓全家陪,還算明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不?斷子絕孫更對不起祖宗嘛,就先打發三個兒子(永王、定王、太子)逃了,然後讓老婆女兒自盡,女兒不肯死,就親手砍她死。但他讓太子逃命的時間已經太晚了,結果這三個兒子一個也沒活成,兩個被外公出賣,剩下那個隱匿多年後也被清廷捕獲滅了全家。
如果這三個嫡出的接班人早點打發到南京去建立政權,或者前面說的早點遷都,或許大明江山會支撐下去,因為非嫡出的皇子建立的南明政權就支撐了十八年之久,這還沒算鄭成功支持的政權。不過歷史這東西,是容不得假設如果的。現在回過頭來,再說那些平時口頭上政治特別正確的大臣們,國難當頭,怎麼一個也不追隨萬歲爺了呢?原來,平時的政治正確都是假象,大臣們心裡應該是這麼想的:不管誰來當皇帝,都要使用我們這些大臣,你崇禎活著,是我們的主子,你死了,我們就去效忠新主子了,沒理由非要陪你去死,對不對?所以都去開了城門迎闖王了,沒料這闖王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還是他們自己的老規矩:吃他娘,穿他娘,打土豪分田地!
再說說老蔣,老蔣在他後來的著述中就對明末的歷史很著墨,因為他自己與崇禎帝太相像了,看看明末,外憂內患不絕,滿清就是日寇,李自成就是共產黨嘛,最後他也象南明的一個皇帝一樣,退守到台灣島去了。但是我要指出的是,在政治正確反而不正確這個視角上,老蔣和崇禎是極其相似的,幾乎就是崇禎第二,比如老蔣的政治正確,就害死了南京軍民二十多萬。老蔣好歹也是個軍事家,他不會不知道南京在歷史上本來是個不易設防也不可防守的城市,明明已經遷都重慶了,各大企業各級政府也都疏散完畢,卻非要守什麼「國父陵寢」「維護國家尊嚴」,要象徵性的打一場首都保衛戰,堅持政治正確。這還不止,又選了個過氣的白痴將領唐生智指揮守城,連退路都不給士兵和百姓們留,自己卻留了一隻逃跑用的小汽艇,就這樣的王八蛋,老蔣居然沒槍斃他,後來還成了土共的政協委員?因為歷史不能假設,所以這些可氣的事兒,不談也罷。
最後編輯時間:2016-03-07 12:18:5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