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老相會及其歷史意義

孔老相會及其歷史意義2015年09月11日 10:33 來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04期 作者:陳鼓應 白奚糾錯分享瀏覽量155作者簡介:陳鼓應 白奚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內容提要:孔子早年曾與老子多次相會,在請教過程中,深受老子影響。隨著孔子儒學思想形成,孔老討論中儒道兩家的分歧與互補性也都顯現出來。孔老相會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關 鍵 詞:孔子/老子/儒家/道家在春秋末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發生了一件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影響的事件,那就是老子與孔子兩位文化巨人的相會。一關於孔老相會最可靠的材料,是《史記》中的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言道:「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孔子世家》亦載: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無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史記》的記載基本上是可信的,這裡的老子對孔子所說的「深藏若虛」、「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毋以有己」等,與《老子》書中的一貫思想是一致的。記載孔老相會的不僅有《史記》這樣的正宗史書,諸子書中記載更多。道家作品《莊子》中有八條關於老子與孔子的交往與對話的材料;雜家的《呂氏春秋》中的《當染》篇也記載了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儒家的《禮記·曾子問》中有四則材料記述了孔老交往;與《禮記》同為漢代儒家作品的《韓詩外傳》、《孔子家語》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以上這些材料中值得重視的有兩點。其一,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不僅有道家作品和雜家作品,更多的是儒家自己的作品,這表明這一傳說在戰國乃至秦漢十分流行,是眾人皆知的常識,儒家不僅認可這樣的說法,而且對此並不介意。其二,《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儒家作品均成書於儒學獨尊、排斥別家的學術氛圍下,儒道兩家的對峙已甚為明顯,這表明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非道家的杜撰,而是自孔子以來儒家代代相傳的事實,以致儒家即便在獲得獨尊的地位後仍不能否認。所有這些古代典籍的記載都證明,孔老相會,孔子曾問學於老子,這是一個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現在讓我們進一步來討論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關於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時間,有四種說法:第一,孔子十七歲時問禮於老子。邊韶《老子銘》和酈道元《水經注·渭水》均言「孔子年十七而問禮於老子」,此外《禮記·曾子問》中記載孔子從老子助葬於巷黨時曾「日有食之」,而《左傳·昭公七年》有日食的記載。高亨先生據此而持此說。
推薦閱讀:

佩戴佛珠的好處及意義
我們為什麼需要生活的意義?
如果讀: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那麼如何讓讀書更有意義?
網評:李克強柬埔寨之行的四重意義
星座、宮位、相位意義

TAG:歷史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