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體字VS繁體字:一種不兼容的關係?

簡體字VS繁體字:一種不兼容的關係?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輯的《簡體字譜》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輯的《簡體字譜》
  董上德
  廖偉棠
  徐晉如
  羅韜
  歐廣勇
  

  □羊城晚報記者鍾哲平

  [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日前在政協分組討論會上呼籲恢復部分繁體字,加入小學課本中,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漢字簡繁之爭由來已久,近年來愈演愈烈,甚至擴大到新舊文化之爭。近來在網路上很火的《新華字典》不如清末字典之類的言論,也引發了不少爭議。不管你習慣簡體還是繁體,喜歡新華字典還是古本工具書,都不妨根據需要來使用、學習,不要讓偏見成為知識的障礙。

  元代雜劇抄本已經出現簡體字

  網路上近來出現了一些把《新華字典》比喻為「毒藥」的文章,觀點主要有:以地名的變遷認為《新華字典》不夠重視傳統文化,以詞條的變化認為《新華字典》被灌輸了意識形態,以動物詞條里的功用性解釋認為當下教育對動物不夠友愛。這些文章引來不少爭議,有人贊同有人拍磚。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就認為,這些觀點「不值一駁」。董上德對羊城晚報記者說:「我也注意到關於《新華字典》的爭議,特地查看了新版,事實上,並非如異議者所說的那樣,『自』字條根本沒有『自慰』一詞,也沒有刪去『自由』一詞。有些網路文章,文風很惡劣。我是維護《新華字典》的,可以說,我的案頭不能缺少這一部書,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至於某些字條下的例句,可以考慮做適當的修訂,以求語句的表達更為生活化與典範化。」

  作為研究戲劇的學者,董上德也對如今網上熱議的「簡體字破壞傳統文化」的觀點有不同意見。他說:「我從整理元代雜劇作品的實踐中深深體會到簡化字不是現在才有的,古人早已使用過一些簡化字,尤其在抄本上,可知就是為了書寫的簡便。我們應該尊重這一書寫傳統。關於繁體字問題,我們要面對簡體字已經在大陸通行超過半個世紀的事實。簡體字,便於識別與書寫,有其歷史貢獻。當然,隨著兩岸三地交流的日益深入,我們的語文教育可以考慮『識繁用簡』的策略,認識繁體字,便於閱讀古書,這也應當成為一種『當代素養』。在與境外同胞進行文字交流時,適當會寫繁體字,也是一種禮貌。」

  簡或繁在選擇上應該是自由的

  董上德提出的「適當」使用繁體字,實際上就是自由書寫的觀點。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學者的看法。

  香港詩人廖偉棠說:「有人問我為什麼一會兒用簡體字一會兒用繁體字,其實這取決於我正在為內地媒體還是港台媒體寫稿,正在用簡體還是繁體輸入法,就懶得轉來轉去了。當然我支持繁體是正體也更美觀,簡體就當草書使用也很好很方便,不必堅決排斥。對於會打字的人,其實用繁體用簡體有耗費時間的區別嗎?」

  深圳大學副教授徐晉如一直在微博和公開發布的文章中支持恢復繁體字,他的《懺慧堂集》在大陸出版時使用的也是繁體字,在很多讀者的印象中成為堅定不移的「繁體派」的代表。實際上,這對徐晉如多少有點誤讀。徐晉如對羊城晚報記者說:「《懺慧堂集》出版使用繁體字,是因為這是一套文言詩集,是內容決定的。繁體字元合漢字六書原則,隱藏著先民的文化密碼,有教化作用,這些都是簡化字所不具備的。但我所謂的恢復繁體字,並不是要廢除簡化字,不是要讓公民都寫繁體字,而是指國家應從法律層面規定,繁體字和簡化字都是規範漢字,具有同等的合法地位。簡體字與繁體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規範系統,無謂相混雜。為了『文化』的理由而恢復部分繁體字,不如在中小學增加古詩文的比重來得更迫切,而在小學直至中學開設中國文字課,比恢復部分繁體字更能起到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作用。我希望,不僅是古籍類出版物,任何出版物可以自由選擇用繁體字還是簡化字,任何商鋪可以自由選擇用繁體字還是簡化字作標識,每一位老師,可以自由選擇課堂板書是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每一位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書寫繁體字還是簡化字。」

  學習繁體字應先有簡體字的基礎

  相比起馮小剛提出的把部分繁體字加入中小學課本的提議,徐晉如所提倡的「自由選擇」似乎更容易讓老師接受。

  廣州番禺執信附小的語文老師張健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我認為恢復繁體字教學是不可行的,起碼在小學教育中不可行。搞文字研究的人,在較好地掌握好漢字以後,希望深造的,可以去學習、研究、使用繁體字,但不宜在普及教育階段就強制學習繁體字。學習要講環境,我們不是生活在國外或香港,我們走在街上,滿眼看的是簡體字,日常使用的是簡體字,小孩並沒有學習繁體字的環境。現在孩子們負擔已經夠重了,不宜再增加學生的負擔和老師的負擔。簡體字簡單明了,書寫使用方便,小孩子一筆一畫地學習,記得牢、學得快,也便於更好地掌握各個學科的知識。我認為沒什麼不好。」

  徐晉如雖然把簡繁之爭的本質看得很嚴重——「繁簡之爭是近幾年長盛不衰的文化熱點。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根本原因是各種恢復繁體字的提法都會觸怒民眾的敏感神經。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巨大數量取代了質量,現代人天然地仇視一切需要付出較多努力才能掌握的知識。這就是為什麼各種鼓勵人偷懶的學說能在現代社會盛行的原因。繁簡之爭,本質是崇尚高雅的精英主義與自甘墮落的民粹主義的衝突」,但他也認為,學習繁體字應該在掌握簡體字的基礎上進行。經常有學生問他應該使用什麼工具書來學習繁體字。他說:「我不推薦工具書,其實有簡化字的基礎,只需要多讀繁體字的書就行了。」

  簡繁的存廢有不同的時空

  徐晉如堅持要用繁體字出版他的文言詩集,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廣東籍書法家歐廣勇也希望自己談書法的書能以繁體出版,出版社卻未能通過,認為這樣「不規範」。歐廣勇對此很無奈。他對羊城晚報記者說:「簡體字對於中國書法甚至傳統文化,都有長期的損害和干擾。我認為繁體字這個稱呼本身就有貶義。我們的漢字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要叫它『繁體字』呢?應該就叫漢字、正體字。是你簡體字去改了人家,你就是異體字。繁體字的造字原則是會意的,寫詩、寫書法用繁體,意境就不一樣。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應廢除。個別漢字要簡化,可以循序漸進,不應強制改掉。可以新舊交替使用。如今的商業招牌也規定要用簡體字,可是我們用書法題匾,只能用繁體字。」

  嶺南文化學者、羊城晚報編委羅韜卻對書法是否必須使用繁體字的問題持有較為寬容的看法。羅韜說:「簡體字是從書法的草書中來的。書法之美要看書法家的功力,看字體的紮實,不管簡體還是繁體,筆畫本身都是有美感的。我們寫書法時多用繁體字,因為古代的字帖是這樣的,這是我們學習書法時的楷模。字帖確實是書法的原鄉,但不應成為規則。正因為古人字帖是繁體字,這也為我們的簡體字書寫留下了極大的藝術發展空間。我認為書法家不妨嘗試,簡體書法若有建樹,繁體就更不在話下了。掌握繁體字對於閱讀文言和古籍確實很重要,不懂繁體字,讀古文獻會有隔斷感。新加坡也在使用簡體中文,但是他們沒有我們這樣深厚的傳統文化之根,因此也不存在隔斷,只看重簡體字的易於交流。語言文字是根據不同地區、時代的需要而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曾經過於草率地去除了繁體字,但是今天不能無視簡體字已經推行、使用半個多世紀的事實,又草率地恢復繁體字。這會造成另一種損害。」

  繁簡轉換僅靠電腦屢出錯

  在長期使用簡體字後,現代人對許多繁體字的本義已經難以熟練掌握,往往只能依靠電腦進行轉換。

  歐廣勇說:「由於我們一直學習和使用簡體字,很多繁體字已經不能熟練掌握。比如我現在寫『山重水複疑無路』,就要查一下書,『復』字的繁體,到底要用『西』字頭,還是『衤』字旁,還是『彳』,不然會鬧笑話的!」

  歐廣勇所說的濫用、錯用繁體導致的笑話,如今比比皆是。

  佛山粵劇院的新編粵劇《小周后》,是一台大製作。為凸現傳統文化與歷史感,海報使用了繁體字印刷。然而,《小周后》卻寫成了《小周後》。「後」字在表示皇后、太后的意思時,繁體仍然是「後」,只有在表示時間和空間時,繁體才是「後」。如此一轉換,《小周後》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鬧笑話的不光是內地的文藝團體,就連香港電影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的字幕,就被廖偉棠糾了個錯。他在微博上說:「這個《一代宗師》的字幕,犯了個很低級的錯誤,多次把『頭髮』打成『頭發』了。」

  廖偉棠還發現了網上熱傳的一張「民國潛伏證」,一看就是偽造鬧著玩的,因為把「復興」寫成了「複興」。

  對於因使用電腦轉換而誤用、錯用繁體字的情況,徐晉如認為,這恰恰反映了民間永遠不乏對高雅文化的嚮往,恢復繁體字的識別能力很重要。


推薦閱讀:

人際關係的55個絕招!!!!
國台辦:兩岸關係根本性質是「必答題」
不會做菜?沒關係!會用調料就夠了!
周杰倫和昆凌關係好嗎?
淺析溝通與和諧人際關係的構建

TAG:繁體字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