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的獨特學說之一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
耳鼻咽喉科的獨特學說之一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
發表者:李凡成 2676人已讀
耳鼻咽喉科的獨特學說,主要是官竅臟腑相關學說和清竅清陽相關學說,這是在耳鼻咽喉科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古代並無此提法,是譚敬書教授根據古人有關官竅臟腑、清竅清陽相關論述的研究,結合耳鼻咽喉生理病理特點,耳鼻咽喉病因病理與證治的基本規律及其個人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提出來的。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清竅清陽相關學說的提出,有助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全面、系統地闡述官竅與臟腑經絡和清陽之間的關係,對於提高和發展中醫五官科學理論水平,更好地指導專科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是以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等為基礎,來研究眼、耳鼻咽喉、口齒唇舌等諸清竅器官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規律的學說,是五官科最重要的基本理論。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整體結構論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強調眼、耳鼻咽喉、口齒唇舌諸竅器官與整體,特別是與臟腑在結構方面的統一性和完整性。祖國醫學認為,心肝肺脾腎五臟,與人體的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肌肉筋脈等,具有主從、陰陽、表裡的關係並由臟器的連續和經絡內外縱橫的廣泛聯繫,構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其中,各官竅與臟腑之間的整體結構關係主要反映為五個方面。
其一,五行相屬關係。五行者,木火土金水。根據五行學說,耳與腎同屬水,目與肝同屬木,舌與心同屬火,口與脾同屬土,鼻與肺同屬金。
其二,五臟開竅關係。開竅者,在內之五臟,開於在外之五官孔竅。目為肝竅,耳為腎竅,口為脾竅,鼻為肺竅,舌為心竅,以舌非竅,寄竅於耳,故耳為心腎之竅。
其三,表裡相應關係。即在內的臟腑通過在外的官竅之色澤、形態等表徵反映於外。這種關係主要是某官竅與某髒的相應關係,所謂「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鼻為肺之官,目為肝之官,口為脾之官,舌為心之官(苗),耳為腎之官,以及咽為肝之使等。另外,尚有某竅不同部位與臟腑的表裡相應關係,如鼻面部、耳部、眼部的不同部位,分別與臟腑有表裡相應關係。
其四,臟器連續關係或系屬關係。如喉與鼻屬肺之系,以其為氣道,與肺相通;咽屬胃之系,以咽為食道,與胃相通;中耳屬肺之系,以中耳有竅通於頏顙(頏顙亦為氣道,當屬喉,為肺之系),中耳粘膜為呼吸粘膜分化而來而相延續,二者的細胞與分泌物成分一致。
其五,經絡絡屬關係。如十二正經,全部循經或絡於耳部(中),十一條循經咽喉,八條循經鼻部,八條經脈到達眼部等等。
二.機能協調論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重視眼、耳鼻咽喉、口齒唇舌等五官生理與臟腑功能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密切關係,特別是強調官竅生理功能對臟腑功能的依賴性。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均來源於五臟六腑的功能,人體生命現象如視、言、行、呼吸出入等,無不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而五官分別受五臟六腑之精氣所注,才得以各司其職。其中,各官竅生理與五行相屬或開竅相關的臟腑關係尤為密切,具有特殊依賴性。如《靈樞。脈度》說:「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同時,各官竅生理功能對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等也具有普遍依賴性。如耳司聽覺,尚與心肝脾肺、十二經脈有關。以心主血脈,心血奉養於耳;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上奉於耳;肝主藏血,疏泄氣機;肺主聲,令耳聞聲;十二經脈之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又如鼻司嗅覺,亦與心脾、經脈有關。以心主嗅,故令鼻知臭香;脾主升清降濁,鼻竅得養而通利,則香臭可辨;而十二經脈之宗氣上出於鼻而為嗅。又喉主發音,亦與五臟六腑、經脈氣血有關,如《仁齋直指方》說:「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
三.病證歸屬論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在病理學方面,強調臟腑經絡失調對官竅疾病發病學的主導作用,對官竅疾病注重從臟腑經絡病理來認識、歸類。因此,認為官竅病證無不可以歸咎於某一或某些腑腑經絡的失調;某一官竅的病證或官竅的某一病證可歸咎於一個或數個臟腑經絡的失調;多個官竅病證可以歸於同一個臟腑經絡的失調。這種歸咎,一般以臟腑官竅之間的整體結構關係與機能協調關係為主要依據。
從整體結構關係認識官竅病證。如耳科,《保嬰撮要》卷4說:「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也。心腎主內症,精血不足,肝膽主外症,風熱有餘。」所以然者,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心主血,腎藏精,奉養於耳;又膽經絡於耳,故內症聾鳴、眩暈,常從心腎精血不足認識;外症耳癢、腫痛、流膿,常從肝膽風火濕熱認識。如鼻科,以肺開竅於鼻,鼻為肺之系,故鼻病多歸咎於肺之失調。如《嚴氏濟生方》說:「夫鼻者,肺之候,職欲常和,和則吸引香臭矣。若七情內郁,六淫外傷,飲食勞役,致鼻氣不得宣調,清道壅塞。其為病也,為衄、為癰、為息肉、為瘡瘍、為清涕、為窒塞不通、為濁膿,或不聞香臭,此皆肺臟不調,邪氣蘊積於鼻,清道壅塞而然。」
從機能協調關係認識官竅病證。如聲音由氣而發,而肺為氣之主,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肝主疏泄氣機,心為君主之官,聲音的清亮或強弱與肺脾腎關係密切,聲音的有無,與心肝關係密切。故聲音嘶啞,語音低沉,歸咎於肺臟失調,脾腎虧損;而暴瘖無音,言語不利,歌喉失音,歸咎於肝失調達,心氣內損。又如耳司聽覺,與五臟有關。故耳鳴失聰,新病多實,咎於肺失宣肅,肝鬱肝火太過;久病多虛,咎於精血虧損,腎心肝脾不足。
四.臟腑證治論
官竅臟腑相關學說重視臟腑辨證,在防治學上注重以調整相應臟腑經絡的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為防治大法,注重臟腑用藥式和竅臟結合用藥式。
五官科的辨證,以八綱辨證為基礎,而以臟腑辨證為主要形式,這是五官科最重要的辨證方法。官竅疾病從臟腑辨證的規律較多。一般說來,功能減退病證,多從與該功能有直接生理機能協調關係的臟腑辨治。如前所述,聽覺與五臟有關,因此,臨床上對聽覺障礙,耳鳴耳聾,虛證多從腎心肝脾論治,益氣養血填精;實證多從肝肺論治,清疏、宣洩、調理肝肺。嗅覺與肺心脾有關,因此,不聞香臭者,治在肺與心脾,宣肺肅肺清肺,補心補脾通竅。又口主迎糧,而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故口不知味、食慾減退,治在健脾,等等。而各官竅的病變,多從與該官竅有整體結構關係的臟腑經脈辨治。如同為外感邪毒,火毒上攻,熱壅氣血,局部紅腫熱痛,或有分泌物黃濁,但病變部位不同,治則治法及藥物選擇有所不同,如在耳部,多從肝膽辨治,在鼻部多從肺脾、陽明論治,在咽喉多從肺胃論治,在口舌多從心脾論治。又如目之為病,常根據表裡相關係(亦稱五輪學說),病在白睛治肺,黑睛治肝,胞瞼治脾,兩眥治心,瞳神治腎。總之,五官病證,除外傷等特殊情況外,無不從與之有整體結構關係、機能協調關係的臟腑經絡辨證論治,關係越密切,從其辨證論治的機會越多,可能性越大。
在治療原則方面,根據臟腑證治論,補益臟腑,清臟腑熱,宣疏臟腑(肺肝膽),以及其他調理臟腑之法,是五官科臨床上最常用的基本法則。
在用藥式方面,根據臟腑證治論,一般按臟腑用藥式。
如清肺以黃芩、桑皮、魚腥草之類;
清肝膽以梔子、膽草、夏枯草之類;
清胃以石膏、知母、生大黃之類;
補脾以參術苓草之類;
補肝腎以熟地、當歸、山藥、山茱萸之類等等。
因此,很多方劑,如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等等,由於具有較典型的臟腑用藥式,故為五官科及其他臨床學科所常用。
竅臟結合用藥式也是五官科的主要用藥式。
如心為聲音之主,又主嗅覺,寄竅於耳,藏神,目為之使,故凡音啞失語、歌喉失音、鼻塞失嗅、聾鳴失聰、目睛不明、視近怯遠等,皆宜酌情選用石菖蒲、遠志之類,是謂開(通)心竅。
又如凡鼻塞不利,或流涕之症,皆可酌用辛夷花、白芷、蒼耳子、菖蒲之類,是謂芳香通竅,化濁除涕;
耳鳴耳聾,皆可酌加遠志、石菖蒲、磁石之類,是謂開竅聰耳;
聲音嘶啞,皆可酌加訶子、蟬蛻、鳳凰衣、木蝴蝶、遠志、石菖蒲之類,是謂開音;
凡眩暈者,皆宜選用天麻、白蒺藜、鉤藤之類,是謂定暈止眩;
凡視力障礙,皆可酌情選用谷精草、密蒙花、杭菊花之類,是謂明目,等等。
按照竅臟結合用藥式組成的方劑,成為五官專科用方,在病種的適應症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問醫生
分享
發表於:2010-01-09 16:49
推薦閱讀:
※鼻咽部不適總覺得與口腔連通有堵氣在裡面,喝水吃飯覺得喉嚨發緊吞咽有些困難,聲音變沙啞。?
※鼻骨骨折消腫後的複位是怎樣進行的?如何矯正?
※夏季應該如何預防咽喉腫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