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格律詩概說(五)

律詩的對仗對仗又叫對偶,是鴻修辭學中一種十分常見的修辭格式。「仗」是儀仗。古代的儀仗隊兩兩相對,對仗這一術語便源於此。兩個人在一起叫偶。對偶就是成雙成對。對偶借用於修辭的術語後,是指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這種格式,自《詩經》開始就廣泛用於修辭。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採薇》)等等。對仗出現在許多文體中,在駢體文、詞、曲中隨處可見,在古體詩中,甚至在一般散文中也經常運用。在這裡,我們主要談的是格律詩中的對仗,其要求更加嚴格。在創作格律詩時,靈活而熟練地運用對仗藝術,足見一個詩人的藝術功底和文學才氣。許多精巧絕倫的對仗藝術,常常令人拍案叫絕。如唐詩中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驚從地底回」;「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雲睡眼開」;「開雲種玉嫌山淺,渡海傳書怪鶴遲」等等。格律詩是指絕句、律詩和排律。關於絕句的對仗,沒有具體嚴格的規定,前兩句用也行,後兩句用也行,兩聯全用也行,通篇不用也行。對於排律,除開篇一聯和最末一聯外,中間各聯全用對仗。律詩對於正格有具體嚴格的規定,四聯中,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必須用對仗。但也有許多例外,稱作變格。變格有如下諸體:一、偷春格。又稱換柱對,或移柱對。因首聯可不對而對,頷聯應對而不對,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放,所以叫偷春格。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二、蜂腰格。這種格式的律詩只有頸聯對仗而其餘三聯都不對仗。如唐代詩人賈島的《下第》:下第惟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葬在花旁?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三、扇對格,又稱扇面對或隔句對。這種格式的律詩對仗是第三句對第一句,第四句對第二句。它打破了每聯的偶句對奇句的格式。格律要求律詩對仗必須嚴整,但有才華的詩人卻力求在嚴整中求變化,以避免板滯之弊,扇對格即為一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調吟邊出,深情咽不傳。萬重雲水思,今夜月明前。四、通首皆對格。律詩的四聯全部用對仗。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五、通首非對格。律詩的四聯全不用對仗。按說,不能列入對仗這一修辭格式,但為了使格律詩愛好者開闊一下視野,在此借用邏輯學中的「論域」這一概念,通首非對格與通首皆對格的外延沒有任何部分重合,我們姑且把它們構成矛盾關係的「論域」稱作對仗。這種格式的律詩和正格及其他種類格式的律詩比較起來數量較少,尤其是晚唐以後。中唐以前由於受古體詩的影響,有人偶爾為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廬山》: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坐聞鍾;(註:遠公,晉高僧慧元。精舍:佛舍。)律詩對對仗的要求比其他文體對對仗的要求更加嚴格。除了要求對仗的兩句詩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同以外,還特別要求其節奏相應、平仄相諧,並且一聯中的上下句之間力避重字和同意,否則即為合掌。合掌為律詩之大忌。同時,律詩的兩聯之間力避結構雷同,甚至內容也最好是分寫情景,不要全都寫景,或全都抒情、描狀、記事,要有變化,虛實交替,抑揚有致。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格律詩更是藝術中的藝術,因此要嚴中求變,變中求活。所謂嚴,單說詞性一項,即可知其嚴格的程度。格律詩的對仗要求必須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甚至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就連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也要兩兩相對。若再細分,僅名詞一項就可細化為天文對、地理對、時令對、宮室對、干支對、器物對、衣飾對、飲食對、文具對、文學對、草木對、鳥獸對、蟲魚對、形體對、人事對、人倫對等多種小類,足見其嚴格的程度。如果按不同的標準劃分對仗,可將其分為許多種。一、按對仗在句子中呈現的形式,可分為當句對、上下句對、隔句對、交股對。1.當句對:如《紅樓夢·春夜即事》中的「枕上輕寒窗外雨,眼前春色夢中人」,以「窗外雨」對「枕上輕寒」,以「夢中人」對「眼前春色」。2.下句對上句。這種對仗是最常用的一種。如筆者的七律《登樓》的頷聯:「桃花滿徑飄紅雨,麥海連天漲綠潮。」(見《飛天歌·陳傳福詩詞選》)3.隔句對。又稱扇對或扇面對。(前邊已作介紹)4.交股對。又稱犄角對或錯綜對。如筆者的七律《早秋雨中登城中高樓遠望,忽念家君忌日》之二的頸聯:「一別音容十四載,愁腸百轉五千回。」(見《飛天歌·陳傳福詩詞選》)其中的「一別音容」和「愁腸百轉」不是一一對應,而是交錯相對,這在形式上有力配合了筆者登樓遠眺時愁腸百轉的心情。由此可見,形式服務於內容可以採用多種的表達方式。二、按上下句的關係,可分為正對、反對和流水對。1.正對。一聯中的兩句之間內容相近,相輔相成,稱作正對。如王維《使至塞上》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2.反對。有人又稱作反比對。上下句整句或部分意思相反,常用反義詞,兩句的內容對立,相反相成。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螃蟹詠》的頷聯:「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竟無腸。」《紅樓夢》中史湘雲《對菊》的頸聯:「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宋代葛立方的《韻語陽秋》說:「律詩中間對仗,兩句意甚遠,而中實潛貫者,最為高作。」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並說:「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我們可從中分出優劣。3.流水對。又稱走馬對。相對的兩句,在形式上是對仗,在意思上前後連貫,後句意思是前句的延伸,如一道水流,不能割斷,故稱流水對。如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的頷聯:「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三、按對仗的寬嚴,可將對仗分為工對和寬對。1.工對。有人稱作並肩對。是十分工整的對仗。它要求兩句意思並立,不分主次,在詞性、句形等方面都極為整齊。如前文有關名詞對細分時所列出的,都是工對所說的內容。如唐代許渾《咸陽城東樓》中的「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中的「南檐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日涼」,這些都是工對。2.寬對。寬對的要求不及工對那麼嚴格,前後兩句只要求在大的方面對得工整即可以了。如前面所舉的杜甫名篇《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其中的悲秋和多病、常作客和獨登台對得不工整,因此該聯只能稱作寬對。四、按對仗的表現技巧,可分為死對與活對。清代袁枚說:「詩家活對最妙。」前面所列各法,都可歸入死對,下面扼要介紹一些活對。所謂死對與活對,是相對而言,只是為了說明對仗的技巧而已。這裡主要介紹一下借對與巧對。1.借對。借對是在上下聯之間,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詞語,或是為了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根據漢字形、音、義的差異,而特意使用的一種對仗。借形對。如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的頷聯:「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凡鳥即繁體字「凰」。這裡詩人用了一個典故。《世說新語·簡傲》中說:一次,呂安去訪問好友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嵇喜出來迎接。呂安乃諧謔之人,遂在門上寫了一個「凰」字便回去了。這是譏諷嵇喜是一俗人(凡鳥)。在王維詩中,詩人是表示對呂逸人及家人的尊重,不敢題寫「凰」字。王維引用典故,為了與下句的「主人」相對,將「凰」字拆開,是借了「凰」的字形。借義對。借義者多為數字對。如杜甫《曲江》中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對「尋常」,乍看不對。如對古代文化有研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原來杜甫是借用了尋常的本義,而非平常之義。古代以八尺為尋,兩尋為常。詩人在此轉了一個彎,暗用了尋常的另外一種意思。這樣,數詞對數詞,便可以了。借音對。借音者多為顏色對。如白居易《西湖留別》中的「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用黃的同音字「皇」,對翠字,便是借音。有關字音方面的對仗如雙聲對、疊韻對、疊音對,以及疊音聯綿對等等,試略述如下。雙聲對。相連的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的叫雙聲。如白居易《自河南經亂……》中的「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其中的「流離」對「寥落」字音聲母都相同,所以是雙聲對。疊韻對。相連的兩個字的韻母相同的叫疊韻。兩個句子分別在相同的位置都用了疊韻字的叫疊韻對。如唐代韓琮《霞》中的「天際欲鉗重慘淡,鏡中閑照正依稀」,其中的「依稀」對「慘淡」,即為疊韻對。清代詩評家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說》中認為雙聲疊韻對音韻之美的妙處在於:「疊韻如兩玉相扣,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聯,取其宛轉。」疊音對。又稱疊字對、重言對、疊詞對等。疊音是兩個相同的字連在一起。兩個句子分別在相同的位置都用了疊音字的對仗,就叫疊音對。如唐代武元衡《送張六諫議歸朝》中的「笛怨柳營煙漠漠,雲愁江館雨蕭蕭」,其中的「蕭蕭」對「漠漠」即為疊音對。疊音聯綿對。在一句詩中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音字相連的現象,我們姑且將其稱作疊音連綿,由兩個格式一樣的句子組成的對仗,我們姑且稱其為疊音聯綿對。如宋代范成大《早發竹下》中的「行沖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疊疊山」,宋代楊萬里《過楊村》中的「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明代羅念庵的「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其中的「重重疊疊」對「薄薄輕輕」、「碧碧黃黃」對「紅紅白白」、「重重疊疊」對「曲曲彎彎」都是疊音聯綿對。諧音雙關對。又稱諧聲雙關對。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叫諧音;用詞造句時,表面上是一個意思,而暗中隱藏著另外一種意思的叫雙關。由二者配合起來構成的對仗叫諧音雙關對。如唐代李商隱《無題》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其中的「絲」即為「思」的諧音,字面上是指春蠶的絲,而暗中則指詩中主人公思念自己的朋友或情人。雙聲對、疊韻對、疊音對、疊音聯綿對及諧音雙關對在應用過程中雖然增強了詩的音韻美,但一定要安排得當,不要亂用,以免用多了成為繞口令,影響了朗誦效果,破壞了詩的美感,因此前人曾以多用此類對仗為戒。2.巧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真乃神來之筆,均堪稱巧對。

還有一種列錦對,我們不妨也將其併入巧對之列。它要求句中全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名詞前可帶有附加修飾性成分)並列,名詞與名詞之間不加任何關聯連詞語。這種對仗,叫列錦對。如杜甫的「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唐代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在平時創作格律詩尤其是七律六律(較少見)五律和排律時,一般都是幾種格式交替使用,以便使其在嚴格的格律中充滿生機,不至於落入俗套。


推薦閱讀:

詩詞格律(摘自網路)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384期
詩詞格律(FG)
格律詩的對仗通病淺析
格律詩十六式平仄範例

TAG: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