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華嚴經》65-66

【題解】本卷主要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會的內容,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十一至第十五參的內容。第十一參為「慈行童女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南下到達師子奮迅城,進入師子幢王的宮殿,至誠禮拜慈行童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慈行童女先從總體上為善財童子大致說明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境界,然後分一百一十八門「陀羅尼」,詳細地對這一法門之境界以及功能作了說明。所謂「陀羅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是指能夠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慈行童女給善財宣講的「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是進入「十住」第十住——「灌頂住」的方法。進入「灌頂住」的菩薩已可列名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第十二參為「善見比丘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南下到達三眼國,在樹林中發現了被天眾、龍眾圍繞的善見比丘。因為善見比丘已經完成了「十住」修行,所以初具佛、菩薩之「相」、「好」。善財童子向善見比丘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善見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隨順智慧燈解脫」,是進入「十行」第一行——「歡喜行」的方法。所謂「歡喜行」是指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礎上,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時無悔,令所有眾生歡敬。第十三參為「自在主童子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南下到達名聞國,找到了正在與一萬名童子聚沙成堆的自在主童子。善財童子向自在主童子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自在主童子向善財童子顯示了自己所修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的殊勝功用,其主旨為以戒、智之功德利益眾生。自在主童子教給善財童子的這一法門是進入「十行」第二行——「饒益行」的方法。所謂「饒益行」即善能利益一切眾生,是說持凈戒伏眾魔,使一切眾生立無上戒,得不退地,饒益自他。第十四參為「具足優婆夷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南下到達海住城,進入具足優婆夷所住所,看到優婆夷的罕見身相以及身前所置的一具小器,一萬童女圍繞著具足優婆夷。善財童子禮拜具足優婆夷後,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具足優婆夷可以隨眾生的欲樂以一小器具生出無盡的物品,滿足無數眾生、聲聞、緣覺的各種願望。具足優婆夷以其身邊的童女為例讓善財童子親眼觀見此法門的神奇功用。具足優婆夷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是進入「十行」第三行——「無違逆行」的方法。所謂「無違逆行」,又稱「無瞋恨行」、「無恚恨行」,是指修忍辱離瞋,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以德報怨。第十五參「明智居士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南下到達大興城,在大興城的街道上看到明智居士的罕見身相、豪華的裝飾以及陪侍的天眾、人眾。善財童子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明智居士可以滿足眾生一切欲樂、一切所請。明智居士以其會眾為例讓善財童子親眼觀見「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的神奇功用。明智居士給善財宣講的「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行」第四行——「無屈撓行」的方法。所謂「無屈撓行」,又作「無盡行」,是指雖然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廣攝善法,令至大涅槃而無鬆懈。善財童子第十一參:慈行童女會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起最極尊重心,生廣大清凈解,常念大乘,專求佛智,願見諸佛,觀法境界,無障礙智常現在前,決定了知諸法實際、常住際①、一切三世諸剎那際、如虛空際、無二際②、一切法無分別際、一切義無障礙際、一切劫無失壞際、一切如來無際之際③;於一切佛心無分別,破眾想網,離諸執著,不取諸佛眾會道場,亦不取佛清凈國土;知諸眾生皆無有我,知一切聲悉皆如響,知一切色悉皆如影。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住毗盧遮那藏殿,於龍勝栴檀足④、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妙法。善財聞已,詣王宮門求見彼女。見無量眾來入宮中,善財問言:「諸人今者何所往詣?」咸報之言:「我等欲詣慈行童女聽受妙法。」善財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善財入已,見毗盧遮那藏殿,玻璃為地,琉璃為柱,金剛為壁,閻浮檀金以為垣牆;百千光明而為窗牖,阿僧祇摩尼寶而庄校之;寶藏摩尼鏡周匝莊嚴,以世間最上摩尼寶而為庄飾;無數寶網羅覆其上,百千金鈴出妙音聲;有如是等不可思議眾寶嚴飾。其慈行童女,皮膚金色,眼紺⑤紫色,發紺青色,以梵音聲⑥而演說法。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數匝,合掌前住,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二會。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勝熱婆羅門繼續南下,並在路途繼續思維勝熱婆羅門所說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法門。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師子奮迅城,進入師子幢王的宮殿,至誠禮拜慈行童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注釋】①常住際:際,際畔。「常住」,縮略語為「常」,為「無常」之對稱。「常住際」是指綿延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恆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的存在。在大乘佛教中,一般僅指佛身為「常住」。《勝鬘經》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四等,只說如來法身為常住不變,也就是涅槃四德之一的「常」。《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則講,如來之法身、報身、應身也是常住不變,而以法身為本性常(本質上永遠不變),報身為無間常(受樂不絕),應身為相續常(為教化眾生而變現,生滅無限相續)。②無二際:二際,涅槃際與生死際。小乘佛教認為此二者有別,大乘佛教則主張生死即涅槃,二者無異,故言「無二際」。③無際之際:沒有邊際之分際。這是對於佛的法身的描述,即「無」之邊際,或虛空之邊際。大乘佛教認為,佛的法身是沒有邊際的,是無限的,《華嚴經》尤其強調這一點。④龍勝栴檀:即「懮陀伽娑羅栴檀」,據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所說:「懮陀伽娑羅栴檀者,具雲『地毗烏羅伽娑羅』也。『地毗』此雲『妙』,『烏羅伽』此雲『腹行』,即龍蛇之類。『娑羅』此雲『勝』,亦云『堅固』。謂此栴檀堅固勝出,在龍宮,故以為名。」⑤紺:天青色;深青透紅之色。⑥梵音聲:佛菩薩之音聲,指佛所具有的清凈微妙之音聲,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佛教經典中說,佛具有「八種清凈音」(或稱「八種梵音聲」、「八梵」),即八種殊勝功德,令諸眾生聞即解悟。「八梵」如下:其一,極好音,唯有佛的音聲能使聞者無厭,得一進入妙道,為好中之最。其二,柔軟音,又作「濡軟聲」、「發喜聲」,佛以慈善為心,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能使聞者喜悅,都捨棄逞強欺弱之心。其三,和適音,佛常居中道,妙解從容,所出音聲和雅調適,能使聞者心都融適,因聲會理。其四,尊慧音,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徹,所出音聲能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其五,無厭聲,佛住於首楞嚴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其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礙,所出音聲諦審真實,無有差謬,能使聞者各獲正見。其七,深遠音,佛智幽深,行位高極,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令近聲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幽遠之理。其八,不竭音,如來願行無盡,住於無盡法藏,所出音聲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窮。以上是就佛音之德而言。就佛之聲音本身而言,《大智度論》卷四說,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聲,有五種清凈之音:甚深如雷;清徹遠播,聞而悅樂;入心敬愛;諦了易解;聽者無厭。【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反省思維,感到在勝熱婆羅門的住所,生起了最極尊重之心,生起了廣大清凈之解,常常憶念大乘,專心追求佛智,願意觀見諸佛,觀想法之境界,無障礙智常常顯現在前,明確了知諸法的真實本質,了知佛身常住,了知一切三世中的每一個剎那,了知諸法如同虛空、生死與涅槃沒有分別、一切法沒有分別,對於一切法之含義沒有障礙、一切劫都沒有失壞、一切如來無際之際。善財童子已經對於一切佛心都沒有分別之心,毀破了憶想之網,遠離諸執著,對於諸佛與眾生聚會的道場不產生執著,對於佛的清凈國土也不產生執取;知曉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我,知曉一切聲音都如同空谷之回聲,知曉一切色彩都如同影子。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師子奮迅城。在這座城中,善財童子到處尋找慈行童女。後聽說這位慈行童女是師子幢王之女,有五百名童女作為其侍從,住在毗盧遮那藏殿中,坐在以龍勝栴檀木製作、上面鋪著金絲織成的網天衣的寶座上宣說美妙之法。善財童子聽說之後,立即前往王宮門口求見這位慈行童女。到了王宮門口,善財童子看見無數的眾生都向宮內湧來,善財問道:「你們現在要到什麼地方去?」眾生都說:「我們都想要前往慈行童女的住所聽其宣說妙法。」善財童子立即就這樣想道:「這座王宮大門既然沒有任何阻攔,我也應該進去。」「」善財進入宮殿之後,看見毗盧遮那藏殿是以玻璃為地、琉璃為柱,金剛為壁、閻浮檀之金為宮牆的,有百千光明的窗戶上有無數摩尼寶作為裝飾,宮殿的四周有寶藏摩尼鏡裝飾著,鏡子則用世間最上等的摩尼寶作為裝飾,無數寶網覆蓋著宮殿,百千金鈴發出美妙的聲音。這座宮殿竟然有如此多的不可思議的珍寶作為裝飾。這位慈行童女,皮膚是金色的,眼睛深青透出紅紫,頭髮為青色,童女以如同佛的聲音演說佛法善財看到慈行童女之後,便頂禮慈行童女的雙足,在其周圍環繞無數圈。最後,善財合掌在慈行童女前方站住,這樣向童女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聖者為我宣說這些問題!」時,慈行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應觀我宮殿莊嚴。」善財頂禮,周徧觀察,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寶中、一一莊嚴具中、一一金鈴中、一一寶樹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寶瓔珞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輪,乃至示現入於涅槃①。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凈水中普見虛空日月星宿所有眾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他仔細地觀察,在宮殿的每一面牆壁、每一根柱子、每一面鏡子、宮殿的每一個相狀、每一個形狀、每一個摩尼寶、每一個莊嚴具、每一個金鈴、每一棵寶樹、每一座寶形像、每一枚寶瓔珞之中,都可以看見法界中的所有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輪,甚至示現進入涅槃境界的全部過程。這樣的影像無不栩栩如生地顯現出來,就如同於清澈的水中映現的虛空之中的日月星晨的所有形像。這些都是慈行童女憑藉過去世中所具的善根之力而示現出來的。)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爾時,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②,我於三十六恆河沙③佛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一佛所演,余不重說。」【章旨】慈行童女應善財童子所請,為其演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內容。  【注釋】①從初發心一句:此句指世尊八相成道的成佛過程。②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據澄觀的說法,「名『般若普莊嚴』者,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此中,澄觀是以「依報」與「正報」、「能證」與「所證」兩對範疇解釋此法門。世間國土房屋器具等,為身所依,叫做依報;眾生五蘊假合之身,乃過去造業所感,叫做正報。「能證」指修行主體及其智慧,「所證」指修證所要得到的「果」。③三十六恆河沙:三十六條恆河中的沙子之數量,此句有象徵含義。澄觀認為,「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這是說,慈行童女已經證得十住位,所以為表示其已經圓滿六度,所以以三十六恆河沙來說明。  【語譯】這時,慈行童女告訴善財:「善男子!你應該仔細觀看我這座宮殿的裝飾。」善財童子向童女頂禮致敬之後,仔細地觀察這座宮殿。他仔細地觀察,在宮殿的每一面牆壁、每一根柱子、每一面鏡子、宮殿的每一個相狀、每一個形狀、每一個摩尼寶、每一個莊嚴具、每一個金鈴、每一棵寶樹、每一座寶形像、每一枚寶瓔珞之中,都可以看見法界中的所有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輪,甚至示現進入涅槃境界的全部過程。這樣的影像無不栩栩如生地顯現出來,就如同於清澈的水中映現的虛空之中的日月星晨的所有形像。這些都是慈行童女憑藉過去世中所具的善根之力而示現出來的。這時,善財童子憶念自己所看見的諸佛之相,合掌禮拜瞻仰慈行童女。慈行童女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我在三十六條恆河沙數的佛所住之處求得此法。那些如來各自以不同的法門,使我進入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這裡顯現的是一位佛所演示的,其他佛所演示的,在此就不重複說明了。」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得普門陀羅尼,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所謂:佛剎陀羅尼門、佛陀羅尼門、法陀羅尼門、眾生陀羅尼門、過去陀羅尼門、未來陀羅尼門、現在陀羅尼門、常住際陀羅尼門①;福德陀羅尼門、福德助道具陀羅尼門、智慧陀羅尼門、智慧助道具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分別諸願陀羅尼門、集諸行陀羅尼門、清凈行陀羅尼門、圓滿行陀羅尼門②;業陀羅尼門、業不失壞陀羅尼門、業流注陀羅尼門、業所作陀羅尼門、舍離惡業陀羅尼門、修習正業陀羅尼門、業自在陀羅尼門、善行陀羅尼門、持善行陀羅尼門③;三昧陀羅尼門、隨順三昧陀羅尼門、觀察三昧陀羅尼門、三昧境界陀羅尼門、從三昧起陀羅尼門、神通陀羅尼門④;心海陀羅尼門、種種心陀羅尼門、直心陀羅尼門、照心稠林陀羅尼門、調心清凈陀羅尼門⑤;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知眾生煩惱行陀羅尼門、知煩惱習氣陀羅尼門、知煩惱方便陀羅尼門、知眾生解陀羅尼門、知眾生行陀羅尼門、知眾生行不同陀羅尼門、知眾生性陀羅尼門、知眾生欲陀羅尼門、知眾生想陀羅尼門⑥;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說法陀羅尼門、大悲陀羅尼門、大慈陀羅尼門、寂靜陀羅尼門、言語道陀羅尼門、方便非方便陀羅尼門、隨順陀羅尼門、差別陀羅尼門、普入陀羅尼門、無礙際陀羅尼門、普徧陀羅尼門、佛法陀羅尼門、菩薩法陀羅尼門、聲聞法陀羅尼門、獨覺法陀羅尼門、世間法陀羅尼門⑦;世界成陀羅尼門、世界壞陀羅尼門、世界住陀羅尼門、凈世界陀羅尼門、垢世界陀羅尼門、於垢世界現凈陀羅尼門、於凈世界現垢陀羅尼門、純垢世界陀羅尼門、純凈世界陀羅尼門、平坦世界陀羅尼門、不平坦世界陀羅尼門、覆世界陀羅尼門、因陀羅網世界陀羅尼門、世界轉陀羅尼門、知依想住陀羅尼門、細入粗陀羅尼門、粗入細陀羅尼門⑧;見諸佛陀羅尼門、分別佛身陀羅尼門、佛光明莊嚴網陀羅尼門、佛圓滿音陀羅尼門、佛*輪陀羅尼門、成就佛*輪陀羅尼門、差別佛*輪陀羅尼門、無差別佛*輪陀羅尼門、解釋佛*輪陀羅尼門、轉佛*輪陀羅尼門、能作佛事陀羅尼門、分別佛眾會陀羅尼門、入佛眾會海陀羅尼門、普照佛力陀羅尼門、諸佛三昧陀羅尼門、諸佛三昧自在用陀羅尼門、諸佛所住陀羅尼門、諸佛所持陀羅尼門、諸佛變化陀羅尼門、佛知眾生心行陀羅尼門、諸佛神通變現陀羅尼門、住兜率天宮乃至示現入於涅槃陀羅尼門、利益無量眾生陀羅尼門、入甚深法陀羅尼門、入微妙法陀羅尼門⑨;菩提心陀羅尼門、起菩提心陀羅尼門、助菩提心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諸行陀羅尼門、神通陀羅尼門、出離陀羅尼門、總持清凈陀羅尼門、智輪清凈陀羅尼門、智慧清凈陀羅尼門、菩提無量陀羅尼門、自心清凈陀羅尼門⑩。「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其心廣大,等虛空界,入於法界,福德成滿,住出世法,遠世間行,智眼無翳,普觀法界,慧心廣大猶如虛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見,獲無礙地大光明藏,善能分別一切法義,行於世行不染世法,能益於世非世所壞,普作一切世間依止,普知一切眾生心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於一切時恆得自在。【章旨】慈行童女先從總體上為善財童子大致說明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境界,然後分一百一十八門「陀羅尼」,詳細地對這一法門之境界以及功能作了說明。所謂「陀羅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是指能夠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簡單地說,陀羅尼就是佛教修行應該具備的一種記憶術。【注釋】①佛剎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八種陀羅尼門「總知依正理事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也就是說,「佛剎」、「佛陀」、「法」為「理」(理體),為「正」(根據);「眾生」等其它五門為「依」(依於「正」而顯現),為「事」(即「現象」)。②福德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九種陀羅尼門的內容為「明願行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所謂「願」即「誓願」,是指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決意,特指內心之願望,如心愿、志願、意願、念願等。佛、菩薩欲達成佛教之最高目的,再入於「因位」之願,稱為本願、因願,或宿願;其本願之力或作用,稱為「」願力」。欲成就佛道,願力是不可或缺的。所謂「行」即修行,是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③業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九種陀羅尼門的內容為「明業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所謂「業」為「造作」之義,是指人之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業」的概念是佛教所言因果報應思想的基礎。④三昧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六種陀羅尼門的內容是「明正受體用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具體而言,這六門是對於「三昧」定力之本體與作用的說明。⑤心海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五種陀羅尼門的內容是「染凈諸心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是就眾生之修行中所應該顯現的「心」而言的。⑥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十種陀羅尼門的內容是「知所化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成就菩薩的最重要途徑是度化一切眾生,此門是說,依於此門就可以知曉自己的化度對象的所有一切。⑦普見十方陀羅尼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十七種陀羅尼門的內容是「知能化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這是接續上述十門而對於菩薩行化度眾生的手段所做的說明。⑧世界成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十七種陀羅尼的內容是「明知剎海自在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這是說,菩薩不離世間而深入世間,為眾生的世間生活應該作出貢獻。⑨見諸佛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二十五種陀羅尼門的內容是「知佛海自在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這是說,菩薩修行菩薩行而求成佛,通過這些法門就可以對於佛的各個方面都有所了解。⑩菩提心陀羅尼門句:依據澄觀的解釋,這十二種陀羅尼門的內容是「明菩提因果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成佛也就是成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果」,而成就菩提心的最終依據是眾生都具備的「自心清凈心」,而由發「菩提心陀羅尼門」到「菩提無量陀羅尼門」也都是成就菩提心之「因」。【語譯】善財童子又問慈行童女說:「聖者!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境界是什麼呢?」慈行童女回答道:「善男子!我進入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法門之趣向,思惟觀察,在憶持辨別之時獲得普門陀羅尼,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都顯現出來。具體而言,這些『普門陀羅尼』就是:佛剎陀羅尼門、佛陀羅尼門、法陀羅尼門、眾生陀羅尼門、過去陀羅尼門、未來陀羅尼門、現在陀羅尼門、常住際陀羅尼門;福德陀羅尼門、福德助道具陀羅尼門、智慧陀羅尼門、智慧助道具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分別諸願陀羅尼門、集諸行陀羅尼門、清凈行陀羅尼門、圓滿行陀羅尼門;業陀羅尼門、業不失壞陀羅尼門、業流注陀羅尼門、業所作陀羅尼門、舍離惡業陀羅尼門、修習正業陀羅尼門、業自在陀羅尼門、善行陀羅尼門、持善行陀羅尼門;三昧陀羅尼門、隨順三昧陀羅尼門、觀察三昧陀羅尼門、三昧境界陀羅尼門、從三昧起陀羅尼門、神通陀羅尼門;心海陀羅尼門、種種心陀羅尼門、直心陀羅尼門、照心稠林陀羅尼門、調心清凈陀羅尼門;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知眾生煩惱行陀羅尼門、知煩惱習氣陀羅尼門、知煩惱方便陀羅尼門、知眾生解陀羅尼門、知眾生行陀羅尼門、知眾生行不同陀羅尼門、知眾生性陀羅尼門、知眾生欲陀羅尼門、知眾生想陀羅尼門;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說法陀羅尼門、大悲陀羅尼門、大慈陀羅尼門、寂靜陀羅尼門、言語道陀羅尼門、方便非方便陀羅尼門、隨順陀羅尼門、差別陀羅尼門、普入陀羅尼門、無礙際陀羅尼門、普徧陀羅尼門、佛法陀羅尼門、菩薩法陀羅尼門、聲聞法陀羅尼門、獨覺法陀羅尼門、世間法陀羅尼門;世界成陀羅尼門、世界壞陀羅尼門、世界住陀羅尼門、凈世界陀羅尼門、垢世界陀羅尼門、於垢世界現凈陀羅尼門、於凈世界現垢陀羅尼門、純垢世界陀羅尼門、純凈世界陀羅尼門、平坦世界陀羅尼門、不平坦世界陀羅尼門、覆世界陀羅尼門、因陀羅網世界陀羅尼門、世界轉陀羅尼門、知依想住陀羅尼門、細入粗陀羅尼門、粗入細陀羅尼門;見諸佛陀羅尼門、分別佛身陀羅尼門、佛光明莊嚴網陀羅尼門、佛圓滿音陀羅尼門、佛*輪陀羅尼門、成就佛*輪陀羅尼門、差別佛*輪陀羅尼門、無差別佛*輪陀羅尼門、解釋佛*輪陀羅尼門、轉佛*輪陀羅尼門、能作佛事陀羅尼門、分別佛眾會陀羅尼門、入佛眾會海陀羅尼門、普照佛力陀羅尼門、諸佛三昧陀羅尼門、諸佛三昧自在用陀羅尼門、諸佛所住陀羅尼門、諸佛所持陀羅尼門、諸佛變化陀羅尼門、佛知眾生心行陀羅尼門、諸佛神通變現陀羅尼門、住兜率天宮乃至示現入於涅槃陀羅尼門、利益無量眾生陀羅尼門、入甚深法陀羅尼門、入微妙法陀羅尼門;菩提心陀羅尼門、起菩提心陀羅尼門、助菩提心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諸行陀羅尼門、神通陀羅尼門、出離陀羅尼門、總持清凈陀羅尼門、智輪清凈陀羅尼門、智慧清凈陀羅尼門、菩提無量陀羅尼門、自心清凈陀羅尼門。「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進入這一菩薩行法門時,其心變得廣大,甚至與虛空界相等,進入法界,福德就圓滿成就,住於出世法,遠離世俗行為,智慧之眼沒有任何障礙,普觀法界,智慧之心廣大猶如虛空,一切境界都可以明察,獲得無礙地大光明寶藏,善能分別一切法義,在世間生活而不沾染世間之法,能夠有益於世間而並不能被世俗所毀壞,普作一切世間的依止,完全知曉一切眾生心中的所思所想,針對其所希望的而為其說法,在任何時刻都永遠自由自在。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①;彼有比邱,名曰『善見』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戀慕瞻仰,辭退而行。  【章旨】慈行童女又向善財童子舉薦「三眼」國土中的「善見」比丘,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慈行童女繼續南下。【注釋】①三眼:據澄觀的解釋,「善見」比丘所說法門表徵布施,「目導余根,故名為『眼』。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開於法眼,故復雲『三』。」(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②善見:此比丘之名「善見」,與上述「三眼」國土之名構成一象徵體。澄觀說:「用上三眼見無不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此中,「出住之行」意思為,這是修成「十住」進入「十行」位的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上)【語譯】慈行童女又對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些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向南方行進,有一處名為『三眼』的國土。那裡有一位名叫『善見』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當時,善財童子頂禮慈行童女的雙足,在童女周圍環繞無數圈,戀慕瞻仰慈行童女。然後,善財告別了慈行童女,繼續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一參——慈行童女會,至此敘述完畢。慈行童女給善財宣講的「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是進入「十住」第十住——「灌頂住」的方法。所謂「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此時菩薩已可列名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三種別相:第一,度眾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眾生。第二,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第三,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善財童子第十二參:善見比丘會時,善財童子思惟菩薩所住行甚深,思惟菩薩所證法甚深,思惟菩薩所入處甚深,思惟眾生微細智甚深,思惟世間依想住①甚深,思惟眾生所作行甚深,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思惟眾生如光影②甚深,思惟眾生名號甚深,思惟眾生言說甚深,思惟莊嚴法界甚深,思惟種植業行甚深,思惟業庄飾世間甚深。漸次遊行,至三眼國,於城邑聚落、村鄰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諸處,周徧求覓善見比丘。見在林中,經行往返,壯年美貌,端正可喜。其發紺青右旋不亂③,頂有肉髻④,皮膚金色⑤,頸文三道,額廣平正⑥,眼目修廣如青蓮華⑦,唇口丹潔如頻婆果⑧,胸標卍字,七處平滿⑨,其臂纖長⑩,其指網縵11,手足掌中有金剛輪12。其身殊妙如凈居天13,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14,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目視不瞬,圓光一尋15。智慧廣博猶如大海,於諸境界心無所動,若沈若舉,若智非智,動轉戲論,一切皆息16。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眾生,心無暫舍。為欲利樂一切眾生,為欲開示如來法眼,為踐如來所行之道,不遲不速,審諦經行。無量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17、人與非人18前後圍繞,主方之神隨方迴轉引導其前,足行諸神持寶蓮華以承其足,無盡光神舒光破暗,閻浮幢林神雨眾雜華,不動藏地神現諸寶藏,普光明虛空神莊嚴虛空,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寶,無垢藏須彌山神頭頂禮敬曲躬合掌,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華,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舉體投地,常覺主晝神執普照諸方摩尼幢住在虛空放大光明。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二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三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三眼國,找尋善見比丘。後來,善財在樹林中發現了被天眾、龍眾圍繞的善見比丘。因為善見比丘已經完成了「十住」修行,所以初具佛、菩薩之「相」、「好」。【注釋】①依想住:世間眾生依靠「四食」而得以在世間生存,此「依想住」是指「四食」中的「思食」。思食,又作「念食」、「意念食」、「意食」、「業食」,是指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對於可意之境產生希望之念,使諸根滋長相續。如人雖饑渴,思想飲食,可以使人長生不死。望梅止渴就是其例。②眾生如光影:光影為因緣和合而起,因緣消散而失。佛教依照輪迴和緣起觀念認為,眾生在世間的存在也如同光與影一樣,為虛假的暫時的存在。③發紺青右旋不亂:這是指佛、菩薩所具有的「毛上向相」、「身毛右旋相」,為三十二相之一。佛、菩薩的一切發毛,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紺青,柔潤。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④頂有肉髻: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來及菩薩的頭頂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這是尊貴之相。⑤皮膚金色:即三十二相之一的「金色相」、「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都是真金色,如同眾寶莊嚴的美妙金台。此相是以遠離忿恚,以慈眼顧視眾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使瞻仰的眾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⑥額廣平正:為佛、菩薩所具「八十種好」的第四十五好。⑦眼目修廣如青蓮華:即三十二相之一的「真青眼相」、「目紺青色相」、「目紺青相」、「蓮目相」。佛眼為紺青,如同青蓮花。這是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⑧唇口丹潔如頻婆果:即三十二相之一的「牙白相」以及「八十種好」的「唇色光潤丹暉好」。「牙白相」也叫「四牙白凈相」、「齒白如雪相」,佛、菩薩在一般人所具有的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之三毒。頻婆果,頻婆樹之果。頻婆樹,意譯「相思樹」,其果實為鮮紅色,稱為頻婆果、頻婆羅果,佛典常常以之來比喻赤色。⑨七處平滿:佛、菩薩三十二相之一,又作「七處隆滿相」、「七處滿足相」。佛、菩薩兩足、兩手及兩肩、頸項等七處,皆平滿端正,柔軟微妙。這是佛、菩薩在因位即修行過程中,不惜施捨,不計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佛典以其表徵佛、菩薩斷盡七隨眠,具足七聖財,使一切眾生獲得滅罪生善之益的一種德相。⑩其臂纖長:即三十二相之一的「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這是說,當佛、菩薩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此相是由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11其指網縵:三十二相之一,又作「指網縵相」、「俱有網鞔相」、「手足網縵相」。這是說,佛、菩薩的手足於各指間有網縵,類似雁王之蹼,其色金黃。這是佛、菩薩在因位時常修四攝法,攝取眾生,故感得此妙相,恰如水鳥捕取小魚,在水陸出沒自在而無礙,表示佛常入三界流轉之愛河,攝取五道眾生,使離煩惱惡業之浪,而至無為之彼岸。 12手足掌中有金剛輪:三十二相之一的「手足輪相」、「千輻輪相」。這是說,佛、菩薩的手心、足心常顯現出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痴與無明之德。13凈居天:又作「五凈居處」、「五那含天」、「五不還天」,是證不還果(阿那含)的聖者所住之處,具體指色界第四禪九天中的「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14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即三十二相之一的「身廣長等相」,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圓身相」、「尼俱盧陀身相」。是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陀樹。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尼拘陀樹,新譯《華嚴經》卷六十三將其譯為「尼拘律樹」。見前《入法界品之四》的注釋。15圓光一尋:即三十二相之一的「大光相」、「常光一尋相」、「身光面各一丈相」。這是說,佛、菩薩之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16智慧廣博句:據澄觀的解釋,此句是「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止過則沈,智過則舉;不沈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下)這是說,這一句是專就止觀修行中所見的心的相狀而作的描述、說明。17護世:即「護國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位天王居於須彌山四方之半腹,常守護佛法,護持四天下,使諸惡鬼神不得侵害眾生,故稱「護世」、「護國」。18人與非人:這裡指「人」、「非人」。非人,指非人類之天龍八部,以及夜叉、惡鬼、阿修羅、地獄等。一般又作為鬼神之泛稱。另有「人非人」一語,指天龍八部中的緊那羅。【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直在思惟著菩薩所住所行真是很深,思惟著菩薩所證之法真是很深,思惟著菩薩所進入的境界真是很深,思惟著眾生微細之智慧真是很深,思惟著世間眾生所依之而生存的「思食」真是很深,思惟著眾生所作所行真是很深,思惟著眾生之心的流注真是很深,思惟著眾生之存在如光影的道理真是很深,思惟著眾生的名號真是很深,思惟著眾生的言說真是很深,思惟著莊嚴的法界真是很深,思惟著種植業的實踐真是很深,思惟著以業裝飾世間真是很深。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終於到達了三眼國。他在城市民眾聚居地、村莊貿易市場、川原山谷等所有地方,到處尋找善見比丘。最後,善財終於看見善見比丘在樹林中來回散步。這位比丘年屆壯年,偉岸瀟洒,使人頓生歡喜。他的青色頭髮右旋而不亂,頭頂有肉髻,皮膚呈金色,脖頸上有三道紋飾,額廣平正,眼睛很大,眼珠如同青蓮華,嘴唇紅潤清潔就如同頻婆果,胸部有卍字,七處平滿,手臂纖長,手足的指間有金黃色的網縵,手、足的掌心上有金剛輪。善見比丘的身體特殊美妙就如同凈居天的天眾,其身就像尼拘陀樹般的端正。凡是佛、菩薩的「相」與「隨好」,善見比丘都完全圓滿具備,身上佩帶如雪山王一樣的種種裝飾,眼睛從來就不眨眼,而身體閃閃發光,照耀大千世界。善見比丘有猶如大海般廣闊的智慧,對於許多境界都心無所動,心理活動的升起與低沈,非智非愚,並不沈溺戲論,所有這一切都完全除滅了。善見比丘已經獲得佛所實行的平等境界,以大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永遠不捨棄眾生。為了使一切眾生都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獲得快樂,為了給所有眾生開示如來的法眼,為了實踐如來所實行過的方法,善見比丘在樹林中一邊在散步,一邊在從容不迫地仔細審視、細細思考著。這時,無數的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帝釋天、梵王、四大天王、人以及其它類眾生都在善見比丘的前後圍繞著,主管方向的神在前面引導著,以足行走的諸神持寶蓮華以承接善見比丘的雙足,無盡光之神發出光線破除黑暗,閻浮幢樹林之神降下許多花朵,不動藏之地神顯現出許多寶藏,普光明虛空之神裝飾著虛空,成就德海神降下摩尼寶,無垢藏須彌山之神五體投地致敬之後又鞠躬合掌致意,無礙力的風神降下美妙的香華,春和主夜之神莊嚴其身五體投地禮拜善見比丘,常覺主晝之神則執持普照諸方的摩尼幢停在空中放出大光明。  時,善財童子詣比丘所,頂禮其足,曲躬合掌,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我聞聖者善能開示諸菩薩道,願為我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善見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出家又近①。我此生中,於三十八恆河沙佛所凈修梵行,或有佛所一日一夜凈修梵行,或有佛所七日七夜凈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歲、百歲、萬歲、億歲、那由他歲,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歲,或一小劫、或半大劫、或一大劫、或百大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大劫,聽聞妙法,受行其教,莊嚴諸願,入所證處,凈修諸行,滿足六種波羅蜜海。亦見彼佛成道說法,各各差別,無有雜亂,住持遺教②,乃至滅盡。亦知彼佛本所興願,以三昧願力嚴凈一切諸佛國土,以入一切行三昧力凈修一切諸菩薩行,以普賢乘出離力清凈一切佛波羅蜜。「又,善男子!我經行時,一念③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智慧清凈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現前,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皆悉嚴凈,成就大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差別行皆悉現前,滿足十力智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清凈身皆悉現前,成就普賢行願力故;一念中,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成就柔軟心供養如來願力故;一念中,領受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法,得證阿僧祇差別法,住持*輪陀羅尼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行海皆悉現前,得能凈一切行如因陀羅網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海皆悉現前,得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皆令清凈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根海皆悉現前,得了知諸根際於一根中見一切根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時皆悉現前,得於一切時轉*輪眾生界盡*輪無盡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三世海皆悉現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願力故。「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④。如諸菩薩摩訶薩如金剛燈,於如來家真正受生,具足成就不死命根⑤,常然智燈無有盡滅,其身堅固,不可沮壞,現於如幻色相之身,如緣起法無量差別,隨眾生心各各示現,形貌色相世無倫匹,毒刃火災所不能害,如金剛山無能壞者,降伏一切諸魔外道;其身妙好如真金山,於天人中最為殊特,名稱廣大靡不聞知,觀諸世間咸對目前,演深法藏如海無盡,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若有見者,必破一切障礙大山,必拔一切不善根本,必令種植廣大善根。如是之人,難可得見,難可出世!  【章旨】善財童子向善見比丘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善見比丘首先向其敘述了自己得法的因緣,後又向善財童子顯示自己所修的「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殊勝功用。【注釋】①年少一句:此句是有特殊含義的。據澄觀解釋說,「初入行位,故云『年少』;創離十住之家,名為『出家』。」(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下)善見比丘是就自己修行菩薩行的階段而說「年少且出家短」的。 ②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指佛、祖師等遺留予後世之教法;或特指佛臨終時所說之教法。佛教為釋迦佛所說而遺留後世之教法,故佛教可謂釋迦之遺教。③一念:指極短之時間單位,或作瞬間,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關於此處所說的「一念」,澄觀說:「總雲一念者,以得無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下)此處所說的是修行至「十行」位的菩薩所具的「如來正智之念」,它遠離根塵境界,為真凈明妙虛徹靈通之念。下文就是對其功用的描述。④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據澄觀的解釋,「名『隨順燈』者,用無念之真智順法、順機無不照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下)也就是以此所證所獲得的無念智隨順諸法,度化眾生。⑤命根:指生命、生命之持續力,或眾生與生俱來的生命機能或原理。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依《俱舍論》所述,命根即是「壽」。此命根能使有情於一期之間的暖(體溫)、識持續不斷。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來到善見比丘的住所,頂禮善見比丘的雙足,向其鞠躬合掌致敬。然後,善財童子對善見比丘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追求菩薩行。我聽說您善於為眾生開示修菩薩行的方法,希望您能為我宣說: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善見比丘回答說:「善男子!我剛剛進入十行位,住於十住位時間也並不長。我此生中,曾經在三十八恆河沙數的佛所在之處清凈地修行過梵行,在有的佛之所在處用了一日一夜的時間清凈修行梵行,在有的佛之所在處用了七日七夜清凈修行梵行,在有的佛之所在處用了半月、一月、一年、一百年、一萬年、億年、那由他年,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年,或一小劫、或半大劫、或一大劫、或百大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大劫,聽聞美妙之法,接受其行其教,莊嚴諸願,進入所證之處,清凈修行諸行,使六種波羅蜜海得到滿足。也觀見諸佛成道說法,每位佛所說雖然各自有所不同,但卻整然有序,我住持諸佛之遺教,乃至滅盡之時。我也知曉諸佛心中所發的大願,憑藉三昧願力使一切諸佛國土得到莊嚴,憑藉進入一切行所得的三昧力清凈修行一切諸菩薩行,憑藉修普賢乘所得的出離力使一切佛波羅蜜得到清凈。「此外,善男子!當我散步的時候,在一念中,一切十方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的智慧清凈的緣故;一念中,一切世界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經過了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的修行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土都完全得到嚴整清凈,這是因為我成就了大願力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的眾生各自不同的行為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獲得了滿足十力之智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諸佛的清凈身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成就了普賢行之願力的緣故;一念中,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數佛土微塵數的如來,這是因為我成就了以柔軟心供養如來的願力的緣故;一念中,領受不可說不可說數如來之法,得證阿僧祇不同之差別法,這是因為我獲得了住持*輪之陀羅尼力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菩薩行海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獲得了能清凈一切行且如因陀羅網的願力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諸之三昧海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獲得了可以憑藉一個三昧門而進入一切三昧門並且能夠使其清凈的願力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諸根之海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獲得了知曉諸根邊際並且可以從一根中觀見一切根的願力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佛土微塵數的時光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獲得了在一切時轉*輪而使眾生界盡滅的*輪無盡願力的緣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數一切三世大海都完全顯現在眼前,這是因為我獲得了知曉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之分位的智慧光明之願力的緣故。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菩薩隨順燈解脫門。進入此一解脫門,菩薩就如金剛燈一樣,纔真正地轉生在如來家,具足成就永恆的命根,常常燃燒的智慧之燈從來沒有滅的時候。菩薩的身體堅固,不會敗壞,顯現出如同幻覺的色相之身,如同緣起法一樣有無數的差別,這身體隨著眾生之心而示現出不同的形象,其形貌顏色無與倫比,毒刃火災也不能傷害。菩薩的身體就如同金剛山一樣沒有什麼能夠使其敗壞,他能夠降伏一切諸魔外道;其身就如同真金山一樣的美妙,在所有天、人等類眾生之中菩薩最為特殊,其鼎鼎大名沒有誰不知道,其觀看世間就如同在其眼前一樣清晰,滔滔不絕地演說深刻的法藏,放出大光明普照十方。若干有看見菩薩之身體的,必然會使其一切障礙的大山都坍塌,必然會拔出一切不善的根本,必然使其種植下廣大的善根。這樣的人,難於見到,難於出「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名聞』①;於河渚②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為欲究竟菩薩勇猛清凈之行,欲得菩薩大力光明,欲修菩薩無勝無盡諸功德行,欲滿菩薩堅固大願,欲成菩薩廣大深心,欲持菩薩無量勝行,於菩薩法心無厭足,願入一切菩薩功德,欲常攝御一切眾生,欲超生死稠林曠野,於善知識常樂見聞,承事供養無有厭倦;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善見比丘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名聞」國中的童子「自在主」,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善見比丘繼續南下。【注釋】①名聞:據澄觀的解釋:「國曰『名聞』者,能持凈戒現世果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下)這是說,此國名的象徵意義是,能夠遵守清凈之戒律,在世間作為榜樣。②河渚:據澄觀的解釋,此國之所以位於「河渚中者,若持凈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三至九三四上)這是以河渚來象徵清凈戒律的功能。渚,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水邊;島。③自在主:據澄觀的解釋:「童子『自在主』者,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凈無染故云『童子』。」(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語譯】善見比丘繼續給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法門的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行進,有一處名叫『名聞』的國土;在一個河洲上有一位名叫『自在主』的童子。你可以前往這個地方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當時,善財童子因為想使菩薩勇猛清凈之行更加究竟,想獲得菩薩大力之光明,想修習菩薩無勝無盡的諸功德行,想滿足菩薩堅固的大願,想成就菩薩所具的廣大深心,想實行菩薩無量之勝行,對於菩薩之法在心中從來不會感到厭惡與滿足,願意進入一切菩薩功德,想長久地攝入一切眾生,使其超脫生死輪迴的制約,常常樂於向善知識請教,並且承事供養善知識而從不感到厭惡與疲倦。善財童子頂禮善見比丘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比丘。然後,善財童子告別了善見比丘,向南方繼續行進。【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二參——善見童女會,至此敘述完畢。善見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是進入「十行」第一行——「歡喜行」的方法。所謂「歡喜行」是指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礎上,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時無悔,使所有眾生歡敬。善財童子第十三參:自在主童子會  爾時,善財童子受善見比丘教已,憶念誦持,思惟修習,明了決定,於彼法門而得悟入。天、龍、夜叉、干闥婆眾前後圍繞,向名聞國,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天、龍、夜叉、干闥婆眾前後圍繞,向名聞國,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時,有天、龍、干闥婆等於虛空中告善財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爾時,善財即詣其所,見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圍繞,聚沙為戲①。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合掌恭敬,卻住一面,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願為解說!」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②,修學書、數、算、印等法③,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得知世間書、數、算、印界處等法,亦能療治風癇、消瘦、鬼魅所著──如是所有一切諸病④。亦能造立城邑聚落、園林台觀、宮殿屋宅種種諸處,亦善調煉種種仙藥;亦善營理田農商賈一切諸業,取捨進退鹹得其所;又善別知眾生身相,作善作惡,當生善趣,當生惡趣,此人應得聲聞乘道,此人應得緣覺乘道,此人應入一切智地,如是等事皆悉能知;亦令眾生學習此法,增長決定究竟清凈⑤。「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薩演算法⑥。所謂: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喻,喻喻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可說轉。「善男子!我以此菩薩演算法,算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亦能算知東方所有一切世界種種差別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廣狹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眾生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諦名,皆悉了知。「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⑦。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一切諸眾生數,能知一切諸法品類數,能知一切諸法差別數,能知一切三世數,能知一切眾生名數,能知一切諸法名數,能知一切諸如來數,能知一切諸佛名數,能知一切諸菩薩數,能知一切菩薩名數。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三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四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名聞國,找尋自在主童子。後來,善財童子找到了正在與一萬名童子聚沙成堆的自在主童子。善財童子向自在主童子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自在主童子向善財童子顯示了自己所修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的殊勝功用,其主旨為以戒、智之功德利益眾生。【注釋】①聚沙為戲:據澄觀的解釋,「聚沙者,恆沙功德由戒積集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這是說,自在主童子的聚沙為戲象徵著利益眾生的無上功德是由戒所積聚而成的。②於文殊師利童子所:文殊師利菩薩象徵著智慧,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學象徵著「有智能護戒」(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③書數算印等法:「書」本指書寫經典,而在此則指戒律中的「止」(禁止)、「作」(應當)分明。數,本指「數量」,而在此表徵戒律中的「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算」本指「計算」,而在此則表徵「一一之因感幾何果」。「印」本來是「印定」即「佛教的真理」,在此則是表徵「持犯善惡感果決定」。「等」則表徵此一「工巧明」與下文的「醫方」等共同構成此自在主童子所習的「五明」。(上述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五明」,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④亦能療治風癇一句:指「五明」之一的「醫方明」。醫方明,醫學、藥學、咒法之學,是古印度解說有關疾病、醫療、藥方之學。明,學問。⑤又善別知眾生身相二句:指「五明」之一的「內明」。所謂「內明」,是指佛教中的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也就是諸佛的一切言教。《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舉出「事施設建立相」、「想差別施設建立相」、「攝聖教義相」、「佛教所應知處相」等四種相來說明「內明」。「事施設建立」指由三種事——素怛纜事(經)、毗奈耶事(律)、摩怛履迦事(論)總攝一切諸佛的言教;「想施設建立」的「想」指「名相」,即佛教中一切專有名相的建立;「攝聖教義」的「義」指佛教所說明解釋的義理;「佛教所應知處」則指佛教所應當知道的法數。⑥演算法:古代印度通常以如下十進法之五十二種數來表示各種數量:一、十、百、千、萬、洛叉、阿底洛沙、俱胝、末陀、阿庾多、大阿庾多、那由多、大那由多、缽羅由多、大缽羅由多、頻婆羅、大頻婆羅、矜羯羅、大矜羯羅、阿芻婆、大阿芻婆、毗婆訶、大毗婆訶、嗢蹲伽、大嗢蹲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醯都、大醯都、羯臘婆、大羯臘婆、印達羅、大印達羅、三磨缽耽、大三磨缽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羅闍、大拈筏羅闍、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藍、大跋藍、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祇等。《華嚴經》所用的數詞非常多,除上述五十二位之外,本章仍然以多種比喻說明極大之數。方法是,以阿僧祇為單位,阿僧祇乘阿僧祇為一趣,趣乘趣為一「喻」,喻乘喻為一「無數」,無數乘無數為一「無數轉」,以下各大數皆以此類推。另外,關於「阿僧祇」,此章以「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來界定,不見於其它經典。其中,「優缽羅」本指「青蓮花」,「波頭摩」本指「紅蓮花」。⑦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工巧神通,又作「世工業明」、「巧業明」,指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咒術等之藝能學問。可分「身工巧」和「語工巧」兩種。前者包括細工、書畫、舞蹈、刻鏤等等技藝。後者則指文詞贊詠、吟唱等藝能。關於這一法門,據澄觀的解釋,「工巧神通皆智所為故,亦表修戒發定慧故。」(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這是說,此中是以工巧明象徵修行必須具備的「智慧」,而此「智慧」「持戒」、「護戒」的基礎,因此,這一法門也就是表徵修行必須「戒」、「定」、「慧」「三學」兼修。【語譯】善財童子領受了善見比丘的教誨之後,在南下的路上,他憶念誦持,思惟修習,心裡明了而堅定,完全領悟了這一法門並且進入了其境界。善財童子遵照善見比丘的囑託,繼續向南行進。天、龍、夜叉、干闥婆等天眾前後圍繞著善財童子到達了名聞國。善財童子在名聞國到處尋找自在主童子。這時,天、龍、干闥婆等天眾在空中告訴善財說:「善男子!這位童子現在在河洲上。」於是,善財童子便前往自在主童子的住所。善財童子看見有一萬名童子與自在主童子一起在聚沙成丘。善財童子看見自在主童子後,便頂禮其雙足,在自在主童子周圍繞行無數圈向其致敬,然後合掌恭敬地站立在自在主童子面前,向自在主童子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請您向我開示這一問題!」自在主童子說:「善男子!我過去曾經在文殊師利童子的住所,修學了書、數、算、印等法,隨即悟入了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善男子!我憑藉這一法門的緣故,獲得世間書、數、算、印界處等法,也能夠療治風癇、消瘦、鬼魅纏身等所有疾病。也能夠建造城邑村落、園林台觀、宮殿屋宅等種種建築,也善於調製提煉種種仙藥;也善於營理田農、商業等所有事務,對於這些事務的取捨進退都能夠恰當處理;又善於區別了知眾生的身相以及他們所作的善事與惡事,應該轉生到善道還是應該轉生到惡道,此人應該到聲聞乘道,此人應該到緣覺乘道,此人應該進入一切智地——如此等等事情,我都能夠全部知曉;也能夠使眾生學習此法,增長獲得決定究竟的清凈心。「善男子!我也能夠知曉修行菩薩行應該知曉的演算法。這些演算法有: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喻,喻喻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善男子!我憑藉這一演算法,可以計算出無量由旬廣大沙堆,並且知曉這些沙堆之內究竟有多少顆沙粒;也能夠計算出東方所有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以及其遞移次第,對於南、西、北方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也是如此;我也能夠計算出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的廣狹大小以及名字,這些世界中的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眾生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真理之名,我都能夠全部了知。「善男子!我只是知曉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若諸菩薩能夠進入這一法門,就能知曉一切諸眾生的數量,能夠知曉一切諸法的種類數,能夠知曉一切諸法的差別之處,能夠知曉一切三世之數,能夠知曉一切眾生的名數,能夠知曉一切諸法之名數,能夠知曉一切諸如來之數,能夠知曉一切諸佛之名數,能夠知曉一切諸菩薩之數,能夠知曉一切菩薩的名數。  「而我何能說其功德,示其所行,顯其境界,贊其勝力,辨其樂欲,宣其助道,彰其大願,嘆其妙行,闡其諸度,演其清凈,發其殊勝智慧光明?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①;有優婆夷,名為『具足』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舉身毛豎,歡喜踴躍,獲得希有信樂寶心,成就廣大利眾生心,悉能明見一切諸佛出興次第,悉能通達甚深智慧清凈*輪,於一切趣皆隨現身,了知三世平等境界,出生無盡功德大海,放大智慧自在光明,開三有城③所有關鑰。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自在主童子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海住」城中的「具足」優婆夷,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自在主童子繼續南下。【注釋】①海住:據澄觀的解釋,「城名『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這是說,以「海住」象徵安住於忍辱。②具足:據澄觀的解釋,「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無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上)③三有城:這是一個比喻,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類界別之中所有眾生的住所。【語譯】自在主童子又告訴善財童子:「我為什麼能夠宣說這一功德,演示其所行,顯現其境界,讚歎其殊勝之力,辨別其宣說其助道,彰顯其大願,讚歎其妙行,闡述其六度,演說其清凈,發出其殊勝的智慧光明?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有一座名叫『海住』的城市;在座城市中有一位名叫『具足』的優婆夷。你可以前往她的住所向她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習菩薩道。」善財童子當時一聽聞這些話語,全身的毛髮都豎起來了,歡喜踴躍,獲得罕見的信樂之心以及成就廣大利益眾生之心,能夠完全明見一切諸佛的出興次第,能夠完全通達甚深智慧清凈之*輪,能夠在一切趣界都隨應現身,了知三世平等的境界,出生無盡功德大海,放出大智慧自在之光明,獲得了打開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眾生之心扉的鑰匙。善財童子於是頂禮自在主童子的雙足,在自在主童子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自在主童子,然後告別自在主童子,向南方進發。【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一參——善見童女會,至此敘述完畢。自在主童子給善財宣講的「菩薩隨順智慧燈解脫門」,是進入「十行」第二行——「饒益行」的方法。所謂「饒益行」是指善能利益一切眾生,持凈戒伏眾魔,令一切眾生立無上戒,得不退地,饒益自他。善財童子第十四參:具足優婆夷會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善知識教,猶如巨海受大雲雨無有厭足,作是念言:「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福智華果;善知識教,如大龍王,於虛空中遊戲自在;善知識教,如須彌山無量善法,三十三天於中止住;善知識教,猶如帝釋,眾會圍繞,無能映蔽,能伏異道①、修羅軍眾。」如是思惟。漸次遊行,至海住城,處處尋覓此優婆夷。時,彼眾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優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內。」善財聞已,即詣其門,合掌而立。其宅廣博,種種莊嚴,眾寶垣牆周匝圍繞,四面皆有寶莊嚴門。善財入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素服垂髮,身無瓔珞,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薩余無能及。於其宅內,敷十億座,超出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薩業力成就。宅中無有衣服、飲食及餘一切資生之物,但於其前置一小器。復有一萬童女圍繞,威儀色相如天采女,妙寶嚴具庄飾其身,言音美妙,聞者喜悅,常在左右,親近瞻仰,思惟觀察,曲躬低首,應其教命。彼諸童女,身出妙香,普熏一切;若有眾生遇斯香者,皆不退轉,無怒害心,無怨結心,無慳嫉心,無諂誑心,無險曲心②,無憎愛心,無瞋恚心,無下劣心③,無高慢心,生平等心,起大慈心,發利益心,住律儀④心,離貪求心。聞其音者,歡喜踴躍;見其身者,悉離貪染。爾時,善財既見具足優婆夷已,頂禮其足,恭敬圍繞,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四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五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海住城,找尋具足優婆夷。善財童子進入具足優婆夷的住所看到優婆夷罕見的身相以及身前所置的一具小器,一萬童女圍繞著具足優婆夷。善財童子禮拜具足優婆夷後,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異道:指佛教之外的思想流派之信仰者,佛典中有「九十六種異道」的說法。②無險曲心:即沒有「諂曲」之心。諂曲,欺瞞他人而故作嬌態,曲順人情。另外,對物無所執著,也稱為「無諂曲」。③下劣心:指懷有停留於聲聞、緣覺二乘之修證而不嚮往發心求證大乘的修行者,是相對於大乘而言的,為大乘佛教最初給予小乘佛教的貶稱。④律儀:又作「等護」、「擁護」、「禁戒」,指佛教的各種律法儀式,其詞義為「保護一切眾生」。據在中國佔據主流地位的南山律學的解釋,律儀通於善、惡兩戒。律儀可分三類:其一,別解脫律儀,或稱「別解脫戒」,是欲廛戒,指各別棄捨「身三」、「語四」之惡,防護其非。其二,靜慮律儀,或稱「定共戒」,為色廛戒,凡是獲得色界的定力者在定中自能防護身語之非。其三,無漏律儀,或稱「道具戒」或「道生律儀」,發無漏道自有防非止惡的律儀。後二戒與定心、無漏心同時生起,故名「隨心轉」;然別解脫戒與此相反,故名「不隨心轉」。從別解脫戒可防「身三」、「語四」之非而言,又可稱「身律儀」、「語律儀」。所謂「身律儀」即「身三」,是指不殺、不盜、不邪淫;「語律儀」即「語四」,是指不虛誑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雜穢語。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觀察思惟這位善知識的教誨,其心猶如巨海之中降下大雲雨而從來不會有厭惡與滿足。善財童子這樣想道:「這位善知識的教誨,猶如春天的太陽,使得一切善法之根苗得以生長;善知識的教誨,猶如滿月,凡所照及之處都使其得到清涼;善知識的教誨,如同夏天的雪山,能夠除去一切諸獸炎熱與口渴;善知識的教誨,如同花朵盛開於池沼,能夠使一切善心之蓮華盛開;善知識的教誨,如同大寶之洲,使種種法寶充滿我的心;善知識的教誨,如同閻浮樹,積集了一切福智之花與果實;善知識的教誨,如同大龍王,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遊戲;善知識的教誨,如同須彌山般的無量善法,可以使三十三天在其中居住;善知識的教誨,猶如帝釋,有無數眾會圍繞,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遮蔽,能降伏外道、修羅的軍眾。」善財童子一路上就這樣想著。善財童子遵照自在主童子的囑咐,逐漸地繼續南下,到達海住城。善財童子在海住城到處尋找具足優婆夷。這時,很多人都告訴善財說:「善男子!這位優婆夷在此城中自己的住宅內。」善財童子一聽說,隨即前往其門,並在其門前合掌而立向其致敬。具足優婆夷的住宅非常寬敞,有種種莊嚴,有許多珍寶裝飾的圍牆勾勒出其邊界,四個方向都裝飾著珍寶的大門。善財童子進入其住所之後,看見優婆夷坐在寶座上,正當盛年,容貌美麗,端正可喜,穿著簡樸,長發飄飄,身上沒有瓔珞,其身體發出的威德光芒除佛、菩薩之外無與倫比。在其住宅內,鋪設了十億個座位,其數其裝飾遠非人、天之中能夠具備,這都是具足優婆夷的菩薩之業力所成就的。住宅中沒有存放衣服、飲食及其它一切生活需要的物品,只是在其座位前方放置了一個很小的器具。又有一萬名童女圍繞著優婆夷,這些童女的威儀容貌如同天上的宮女,各種美妙的珍寶裝飾著她們的身體,說話的聲音非常美妙,使聽者喜不自禁。這些童女常常圍繞在具足優婆夷的左右,親近瞻仰優婆夷,思惟觀察,鞠躬低頭,聽從優婆夷的教誨、命令。這些童女,身上發出美妙的香氣,普熏一切;如果有眾生遇到此香,所證所修都可永不退轉,沒有憤怒和害人之心,沒有凝結於心的怨恨,沒有嫉妒之心,沒有花言巧語的欺騙之心,沒有諂媚之心,沒有憎恨和愛著之心,沒有瞋恨之心,沒有修行二乘之心,沒有高慢之心,生起平等心,發起大慈心,發出為眾生謀取利益之心,住於律儀心,遠離貪求心。凡是聽到具足優婆夷的聲音的,都歡喜踴躍;凡是看見其身體的,都遠離貪婪的污染。當善財童子觀察了具足優婆夷之後,便頂禮其雙足,在其身體周圍圍繞無數圈恭敬致敬,然後在其前方合掌而立,善財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為我回答這些問題!」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①,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飲食,悉令充滿。假使百眾生、千眾生、百千眾生、億眾生、百億眾生、千億眾生、百千億那由他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假使閻浮提微塵數眾生、一四天下微塵數眾生,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假使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隨其欲樂悉令充滿,而其飲食無有窮盡亦不減少。如飲食,如是種種上味、種種床座、種種衣服、種種卧具、種種車乘、種種華、種種鬘、種種香、種種塗香、種種燒香、種種末香、種種珍寶、種種瓔珞、種種幢、種種幡、種種蓋、種種上妙資生之具,隨意所樂悉令充足。「又,善男子!假使東方一世界中,聲聞、獨覺食我食已,皆證聲聞、辟支佛果,住最後身;如一世界中,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一四天下微塵數世界、小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中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切聲聞、獨覺食我食已,皆證聲聞、辟支佛果,住最後身②。如於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系菩薩食我食已,皆菩提樹下,坐於道場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章旨】具足優婆夷向善財童子顯示了自己所修的「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的殊勝功用。具足優婆夷可以隨眾生的欲樂以一小器具生出無盡的物品,滿足無數眾生、聲聞、緣覺的各種願望。【注釋】①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關於此門,澄觀以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作了解釋。澄觀說:「即一小器融同法界,無盡緣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無增減。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為『一』,內空外假為『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出無盡。」(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頁九三四中)此法門是以「忍辱」波羅蜜為修證目標的,其證成的法體即具有富德無盡的功用。②最後身:即生死身中最後之身。又作最後生、最後有、最後末身。小乘佛教指斷一切見思煩惱、證無餘依涅槃之阿羅漢,大乘佛教則指證佛果之等覺菩薩之身。【語譯】具足優婆夷隨即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已經獲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法門,能夠在如此的一個器具中,隨應諸多眾生的許許多多欲樂,生出許許多多美味嘉肴,使眾生的慾望都能夠得到滿足。即使有百眾生、千眾生、百千眾生、億眾生、百億眾生、千億眾生、百千億那由他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即使有閻浮提微塵數眾生、一四天下微塵數眾生,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即使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如此等等,都可隨應其欲樂而使其慾望得到滿足,而且此器具中的飲食並沒有窮盡也不會減少。關於飲食是如此,對於種種最可口的上等味道、種種床座、種種衣服、種種卧具、種種車乘、種種華、種種鬘、種種香、種種塗香、種種燒香、種種末香、種種珍寶、種種瓔珞、種種幢、種種幡、種種蓋、種種上等的為眾生生存提供基礎的東西,我都能夠隨應眾生的意願和所樂使其得到滿足。「又,善男子!假使東方一世界中的聲聞、獨覺吃了我的食品之後,都可以證得聲聞、辟支佛果,住於阿羅漢身;如果一世界中如此,如此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一四天下微塵數世界、小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中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的所有一切聲聞、獨覺吃了我的食品之後,都可以證得聲聞、辟支佛果,住於阿羅漢身。「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的所有一生所系菩薩吃了我的食品之後,都可在菩提樹下悟道,坐於道場降伏魔軍為眾生說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東方世界是這樣,南、西、北世界也是如此;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世界是這樣、上、下世界也是如此。  「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眷屬已不?」答言:「已見。」優婆夷言:「善男子!此十千童女而為上首,如是眷屬百萬阿僧祇,皆悉與我同行①、同願、同善根、同出離道、同清凈解、同清凈念、同清凈趣②、同無量覺、同得諸根、同廣大心、同所行境、同理、同義③、同明了法④、同凈色相、同無量力、同最精進、同正法音、同隨類音⑤、同清凈第一音⑥、同贊無量清凈功德、同清凈業、同清凈報、同大慈周普救護一切、同大悲周普成熟眾生、同清凈身業隨緣集起令見者欣悅、同清凈口業隨世語言宣布法化、同往詣一切諸佛眾會道場、同往詣一切佛剎供養諸佛、同能現見一切法門、同住菩薩清凈行地。「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於此器取上飲食,一剎那頃徧至十方,供養一切後身菩薩⑦、聲聞、獨覺,乃至徧及諸餓鬼趣,皆令充足。善男子!此十千女以我此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善財則見無量眾生從四門入,皆優婆夷本願所請。既來集已,敷座令坐,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使充足。【章旨】具足優婆夷以其身邊的童女為例讓善財童子親眼觀見此法門的神奇功用。【注釋】①行:有三類含義:其一為「造作」、遷流變化之意。在「造作」的意義上,同於「業」,指能招感現世果報之過去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在遷流變化的意義上,即「有為」之義,指因緣而起的一切法,「諸行無常」、「五蘊」中之「行蘊」中之「行」即屬此類。其二為動作、行為以及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其三指進行、步行,「行、住、坐、卧」「四威儀」之行即是此義。此處之「行」應該主要指第一類、第二類義項。②趣:意譯為「道」,指眾生以自己所作之行為(業)所引導而有的來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有「所往」、「因趣」兩種含義。具體而言是指「六道」或「五道」。③義:意思;道理;意義、價值、利益。其中,「意義」與「義理」相通。「道理」指「正義」(正確的傳統道理)而言,反之則稱為「不正義」、「邪義」、「異義」等。④了法:即「了義」之法,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為「了義教」,如諸大乘經說生死、涅槃無異者。宣說此道理之經典,即稱「了義經」,為佛所說。而若順應眾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顯了法義,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則稱「不了義教」(未了義教),如諸經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者。而說此「不了義教」之經典即稱「不了義經」(未了義經),乃菩薩因人之所說。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合稱「二了」。⑤隨類音:佛以一音說法,眾生之緣有深淺,根有利有鈍,因此在一音之中同聽而異聞。如人天根器,則聞佛說五戒十善之法;如聲聞根器,則聞佛說四諦之法;如緣覺根器,則聞佛說十二因緣之法;如菩薩根器,則聞佛說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維摩經?佛國品》就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⑥清凈第一音:又作「一圓音教」、「一音說法」,指佛世尊說法的聲音,佛陀以一種語言演說一切法之意。⑦後身菩薩:又名「最後生菩薩」、「最後有菩薩」,是指住於生死身最後之生之菩薩。【語譯】具足優婆夷問善財童子:「善男子!你是否已經看到在我這裡的一萬名童女眷屬?」答言:「看見了。」具足優婆夷說:「善男子!這一萬名童女為上首,在其下有眷屬百萬阿僧祇,她們都與我具有相同的行、相同的願、相同的善根、相同的出離之道、相同的清凈理解、相同的清凈之念、相同的清凈因趣、相同的無量智慧、獲得相同的諸根、相同的廣大心、相同的所行境、相同的理、相同的義、同時明了了義法、相同的清凈容貌、相同的無量力、相同的最精進、相同的正法音、相同的隨類理解、相同的清凈第一音、共同讚歎無量清凈之功德、相同的清凈業、相同的清凈報、共同以大慈心周到完全救護一切、共同以大悲心周到完全使眾生成熟、以相同的清凈身業隨緣集起使得見者都感到欣悅、以相同的清凈口業用世間的語言宣說佛法導化眾生、共同前往一切諸佛眾會的道場、共同前往一切佛土供養諸佛、能夠共同顯現一切法門、共同住於菩薩清凈之十行地。「善男子!這一萬名童女能夠同時在這個器具上拿取飲食,然後在一剎那頃徧至十方去供養一切後身菩薩、聲聞、獨覺,甚至徧及諸餓鬼道等道,使其眾生都得到充足的食物。善男子!這一萬名童女以我此器,在天道中能夠使其眾有充足的天食,乃至在人道中使人人有充足的食物。善男子!姑且再等待一瞬間,你就可以親眼看到這景象了。」在具足優婆夷正在說這一段話時,善財童子就看見無數的眾生從四門進入了這個院落,這都是具足優婆夷本願所請來的。這些眾生集合之後,具足優婆夷就給他們敷座讓其坐下,按照其需要給與飲食,使其完全得到滿足。  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猶如大海甚深無盡,猶如虛空廣大無際,如如意珠①滿眾生願,如大聚落所求皆得,如須彌山普集眾寶,猶如奧藏常貯法財②,猶如明燈破諸黑暗,猶如高蓋普蔭群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③;彼有居士,名曰『明智』④。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瞻仰無厭,辭退而去。 【章旨】具足優婆夷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大興」城中的「明智」居士,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具足優婆夷繼續南下。【注釋】①如意珠:從寶珠出種種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傳說出自龍王或摩竭魚之腦中,或為佛舍利所變成。《大智度論》卷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戰時碎落閻浮提。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眾生。有人言: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寶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②法財:指佛法、教說等佛教義理。因為精神之教法能夠滋潤眾生,為眾生長養慧命之資糧,猶如世間之財寶,因此佛典中常常將「法」比喻為「法財」。③大興: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大興』者,起大精進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頁九三四中)④明智:據澄觀的解釋,「友名『明智』者。進足必假智目導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頁九三四中)【語譯】具足優婆夷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無盡福德藏解脫門。這一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猶如大海甚深無有窮盡,猶如廣大的虛空無邊無際,就像如意珠一樣可以滿足眾生的願望,如同大村落中可以找到想尋找的任何東西,如同須彌山埋藏了所有珍寶,如同深處的寶藏常常儲存了法財,猶如明燈可以衝破黑暗,猶如高大的傘蓋完全可以為眾提供避蔭。而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有一座名叫『大興』的城市;此城中有一位名叫『明智』的居士。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優婆夷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喜悅地瞻仰優婆夷。然後,善財童子辭別了優婆夷,繼續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四參——具足優婆夷會,至此敘述完畢。具足優婆夷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是進入「十行」第三行——「無違逆行」的方法。所謂「無違逆行」,又稱「無瞋恨行」、「無恚恨行」,是指修忍辱離瞋,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以德報怨。善財童子第十五參:明智居士會爾時,善財童子得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已,思惟彼福德大海,觀察彼福德虛空,趣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攝彼福德藏①,入彼福德淵,游彼福德池,凈彼福德輪,見彼福德藏,入彼福德門,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漸次而行,至大興城,周徧推求明智居士。於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熏習其心,於善知識志欲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凈其深心,增其根性②,益其德本③,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④,增長如來十力光明。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七寶台上,處無數寶莊嚴之座。其座妙好,清凈摩尼以為其身,金剛帝青⑤以為其足,寶繩交絡,五百妙寶而為校飾;敷天寶衣,建天幢幡,張大寶網,施大寶帳;閻浮檀金以為其蓋,毗琉璃寶以為其竿,令人執持以覆其上;鵝王羽翮⑥清凈嚴潔以為其扇;熏眾妙香,雨眾天華;左右常奏五百樂音,其音美妙過於天樂,眾生聞者無不悅豫。十千眷屬前後圍繞,色相端嚴,人所喜見,天莊嚴具以為嚴飾,於天人中最勝無比,悉已成就菩薩志欲,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爾時,善財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為令一切眾生出諸苦難故,為令一切眾生究竟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死海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法寶洲故,為令一切眾生枯竭愛河故,為令一切眾生起大慈悲故,為令一切眾生舍離欲愛故,為令一切眾生渴仰佛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死曠野故,為令一切眾生樂諸佛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出三界城故,為令一切眾生入一切智城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能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六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大興城,找尋明智居士。善財童子在大興城的街道上看到明智居士的罕見身相、豪華的裝飾以及陪侍的天眾、人眾。善財童子禮拜明智居士之後,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注釋】①福德藏:指能夠獲得種種福利的善行,這些善行猶如能納福德之藏,故稱「福德藏」。②根性:眾生所具的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根,能生。③德本:指能夠獲得功德善根的依據。④正法:真正之法,也就是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凈法」、「妙法」。⑤帝青:寶珠之名。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三說:「帝青,梵言因陀羅尼羅目多,是帝釋寶,亦作青色;以其最勝,故稱『帝釋青』。」⑥羽翮:指鳥的翅膀上的羽毛。翮,羽軸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語譯】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童子在獲得了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之後,思維著這一福德大海,觀察這一福德虛空,向那福德聚進發,登上那福德之山,攝入那福德藏,進入那福德淵,在那福德池中游泳,使福德輪清凈,觀察那福德藏,進入那福德門,實踐那福德之道,修養那福德的種子。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大興城,到處尋找明智居士。善財童子在心中產生了對於善知識的極大渴仰,以善知識的教誨熏習其心,對於善知識有著頑強的渴求之心,以各種辦法拜見諸善知識之心永遠不會退轉,願意心無懈怠、心無厭倦地侍奉諸善知識。善財童子深深地知曉因為依止於善知識的緣故,能夠使得諸多善事能夠實現;知曉因為依止於善知識的緣故,能夠產生許多福分;知曉因為依止於善知識的緣故,能夠使十行得到增長;知曉因為依止於善知識的緣故,不用其他人教導,自己就能承事善待一切好友。善財童子這樣想著,其善根就得到增長,其深心就得到凈化,其根性就得到增長,其德本就得到擴充,其大願就得到加強,其大悲心就得到擴大,就接近了一切智,具備普賢之道,照亮了一切諸佛之正法,使其如來之十力光明得到增強。這時,善財童子看見明智居士在此城的市中心的街道上的由七寶裝飾的高台上,坐在由無數珍寶裝飾的寶座上。這個座椅是非常美妙的,它以清凈的摩尼寶裝飾其身,以金剛帝青裝飾其足,寶繩交錯,以五百種珍寶裝飾著座椅;此台上敷設天眾的寶衣,建立了天道之幢、幡,張掛著大寶之網,設置了大寶之蓬帳;以閻浮檀金為傘蓋,以毗琉璃寶傘蓋的橕竿,讓人執持著覆蓋在居士的頭頂之上;以清凈整潔的鵝王翅膀上的羽毛製作成扇子;點燃了許多美妙的熏香,降下許多的天道之花;居士周圍有眾演奏出五百種音樂,其美妙的聲音超過了天道的音樂,聽到這些音樂的眾生無不感到愉悅舒坦。有一萬名眷屬在居士周圍圍繞,這些眷屬容貌端莊美麗,為人所樂見,並且以天道之裝飾品裝扮自己,在天道、人道中無與倫比,都已經成就菩薩的志向,在過去與明智居士同具善根。這些眷屬侍立在兩旁侍奉著居士,並且承蒙其教誨與命令。這時,善財童子頂禮明智居士的雙足,在其周圍環繞無數圈,然後合掌而立,對明智居士說:「聖者!我為了使一切眾生得到利益,為使一切眾生出離諸苦難,為使一切眾生得到究竟安樂,為使一切眾生出離生死之海,為使一切眾生住於法寶之洲,為使一切眾生的愛河乾涸,為使一切眾生生起大慈大悲之心,為使一切眾生舍離欲愛,為使一切眾生渴仰佛智,為使一切眾生出生死的糾纏,為使一切眾生樂於諸佛功德,為使一切眾生出離三界之城,為使一切眾生進入一切智之城,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我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如何能夠作為一切眾生的依止之處。」居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難得。若能發心,是人則能求菩薩行,值遇善知識恆無厭足,親近善知識恆無勞倦,供養善知識恆不疲懈,給侍善知識不生懮戚,求覓善知識終不退轉,愛念善知識終不放舍,承事善知識無暫休息,瞻仰善知識無時憩止,行善知識教未曾怠惰,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善男子!汝見我此眾會人不?」 善財答言:「唯然!已見。」居士言:「善男子!我已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如來家,增長白法①,安住無量諸波羅蜜,學佛十力,離世間種,住如來種,棄生死輪,轉正*輪,滅三惡趣,住正法趣,如諸菩薩悉能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②,凡有所須悉滿其願。所謂:衣服、瓔珞、象馬、車乘、華、香、幢、蓋、飲食、湯藥、房舍、屋宅、床座、燈炬、奴婢、牛羊及諸侍使,如是一切資生之物,諸有所須悉令充滿,乃至為說真實妙法。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無量眾生從種種方所、種種世界、種種國土、種種城邑,形類各別,愛欲不同,皆以菩薩往昔願力,其數無邊俱來集會,各隨所欲而有求請。 【章旨】明智居士向善財童子顯示了自己所修的「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的殊勝功用。明智居士可以滿足眾生一切欲樂、一切所請。【注釋】①白法:指清凈之善法。有「二種白法」與「四種白法」兩種說法。「二種白法」指「慚」與「愧」,因為此二者能使諸行光潔,救度眾生,故稱「白法,」。「四種白法」指「欲白法」、「行白法」、「滿足功德白法」、「證白法」。「欲白法」,聞佛正教,心生樂欲而不暫舍。「行白法」,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間一切眾生而不求自身果報。「滿足功德白法」,精進勇猛,徧修眾行,令諸功德圓滿具足。「證白法」,凈行已成,功德已圓,得證悟佛果。②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關於此門,澄觀以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作了解釋。澄觀說:「財法無盡,蘊在虛空,隨意給施故,名『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空無不備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頁九三四中)這是說,佛法之財全都蘊藏在空中,可以隨意將其布施給眾生。【語譯】明智居士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很是難得。若能夠發心,這人則能夠追求菩薩行,遇到善知識而永遠沒有厭惡和滿足,親近善知識而永遠沒有勞苦和厭倦,供養善知識而永遠不疲倦懈怠,給侍善知識而不會產生懮傷悲戚,尋找善知識而永遠不會退轉,愛護想念善知識而永遠不會放棄,承事善知識而無有休息之時,瞻仰善知識而無有停息,執行善知識的教誨而未曾懈怠偷懶,稟承善知識之心而沒有任何走失與誤解。善男子!你看見了我此眾會中的人了嗎?」善財童子回答說:「是啊!已經看見了。」明智居士接著說:「善男子!我已經使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於如來之家,使其增長善法,安住於無量諸波羅蜜,學習佛之十力,遠離世間種,住於如來種,放棄生死輪,轉正*輪,滅除三惡道,住於正法之道,就如同諸菩薩一樣都能夠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我獲得了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法門,凡有眾生的所須都能夠給予滿足。也就是:衣服、瓔珞、象馬、車乘、華、香、幢、蓋、飲食、醫藥、房舍、屋宅、床座、燈具、奴婢、牛羊及諸使者,如是一切眾生生存所需要的物品,凡是他們所須的東西都能夠得到滿足,甚至還能夠為其宣說最真實的妙法。善男子!姑且再等待一會兒,你可以親眼看見這一景象。」正在明智居士說此語時,無數眾生從種種方向和住所、種種世界、種種國土、種種城鎮,形狀和生類不同,愛好與慾望也不同,但都憑藉菩薩過去的願力,其數沒有邊際,都前來此地集會,各自都以自己的慾望而向居士請求滿足。  爾時,居士知眾普集,須臾繫念①,仰視虛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一切眾會普皆滿足。然後復為說種種法。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離貧窮行、知諸法行、成就法喜禪悅食②行、修習具足諸相好行、增長成就難屈伏行、善能了達無上食行、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怨行;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於生死舍離愛著,入佛法味③;為得種種諸上味者,與其說法,皆令獲得諸佛如來上味之相④;為得車乘而充足者,與其宣說種種法門,皆令得載摩訶衍乘;為得衣服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得清凈慚愧之衣,乃至如來清凈妙色。如是一切靡不周贍,然後悉為如應說法。既聞法已,還歸本處。爾時,居士為善財童子示現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已,告言:「善男子!我唯知此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寶手,徧覆一切十方國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資生之具,所謂:雨種種色寶、種種色瓔珞、種種色寶冠、種種色衣服、種種色音樂、種種色華、種種色香、種種色末香、種種色燒香、種種色寶蓋、種種色幢幡,徧滿一切眾生住處,及諸如來眾會道場,或以成熟一切眾生,或以供養一切諸佛。【章旨】明智居士以其會眾為例讓善財童子親眼觀見「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的神奇功用。【注釋】①繫念:是指將心念繫於一處而不思其它之意。又作「懸念」、「懸想」。教外將懮慮稱為「懸念」,稱「戀慕」為「懸想」,皆為轉訛之用法。②法喜禪悅食:「食」為牽引、長養、持續的意思,是指牽引、養育眾生之肉身或聖者之法身,而使之存在,並永遠保持其狀態以及觸等精神作用之飲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能長養肉身之食物,稱作「世間食」;長養悟智(法身)之食物,稱「出世間食」。這裡的「法喜」、「禪悅」為五種出世間食的第一、第二項。禪悅食,即行者以禪法資益心神,得禪定樂。「法喜食」,即行者聞法歡喜,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出世間食的另外三種為「願食」、「念食」、「解脫食」。願食,即行者發弘誓願,欲度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以願持身,常修萬行。念食,即行者常憶持所得出世之善法,心存定意,護念不忘。解脫食,即行者修出世聖道,斷煩惱業縛,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出世間食」等是依靠禪定之力、正願、正思、離煩惱之自由、學佛法之喜悅,以此五者能養育悟種並保持智慧之生命,故亦稱之為「食」。③佛法味:又作「法味」、「法智味」,即佛所說的妙法之滋味。佛所說之法門,其義趣甚深,須細細咀嚼體得,方生快樂,故以美味譬之,稱為「法味」。④諸佛如來上味之相:又作「味中得上味相」、「得味中上味相」、「次第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諸味中得最上味相」,是佛所具足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六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進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所謂「上味」,有二義:三千界中之最上味;縱是劣食粗味,然入於佛口即轉為上味。佛在因位時,於無量世之中予眾生所須之飯食,又視眾生如子,迴向菩提予眾生所須之善法,不待祈求即能施與,遂感得此妙相,故此相又可表佛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語譯】這時,明智居士知曉眾生已經都到齊了,很快繫念,仰視虛空;果然,如居士所需要的東西都從空中降下,會中一切眾生的願望都得到滿足。明智居士然後開始為眾生宣說種種法。具體而言,明智居士所說的法有:為那些想得到充足的美食者,說種種積聚福德的方法與行為、遠離貧窮的方法與行為、知曉諸法的方法與行為、成就法喜禪悅食的方法與行為、修習具足諸相諸好的方法與行為、增長成就難屈伏的方法與行為、善能了達無與倫比之食的方法與行為、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伏諸魔之怨恨的方法與行為;為那些想得到充足的飲料者,與其說法,使其在生死之中捨棄遠離對於愛戀的執著,進入佛法味;為那些想獲得種種最上等美味者,與其說法,使其都獲得諸佛如來上味之相;為那些想獲得充足的車乘者,與其宣說種種法門,使其獲得大乘之車;為那些想獲得充足的衣服者,與其說法,使其獲得清凈慚愧之衣,乃至如來清凈美妙的色相。如是一切無不周到詳贍,然後明智居士如其所應說法。這些眾生聽法之後,又回到其本來之地。這時,明智居士為善財童子示現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之後,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進入這一法門,即憑藉諸菩薩成就寶手完全覆蓋一切十方國土,以自在力降下一切資生之具,所謂:降下種種顏色寶、種種顏色瓔珞、種種顏色寶冠、種種顏色衣服、種種音樂、種種顏色的花朵、種種顏色香、種種末香、種種燒香、種種樣子的寶蓋、種種樣式的幢幡。這些東西徧滿一切眾生的住處以及諸如來眾會的道場,有的物品用來使一切眾生成熟,有的則用來供養一切諸佛。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諸功德自在神力?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①;彼有長者,名『法寶髻』②。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恭敬尊重,如弟子禮,作如是念:「由此居士護念於我,令我得見一切智道,不斷愛念善知識見,不壞尊重善知識心,常能隨順善知識教,決定深信善知識語,恆發深心事善知識。」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章旨】明智居士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師子宮」城中的「法寶髻」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明智居士繼續南下。【注釋】①師子宮: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則所說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為名。」(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下)這是以獅子來比喻禪定的深邃體驗。②法寶髻:據澄觀的解釋,「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心頂故,定含明智加以『寶』名,以喻顯法名『法寶髻』。」(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下)這是以寶髻來比喻禪定之體驗。【語譯】明智居士又對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那些功德自在神力?善男子!在此地的南方有一座名叫『師子宮』的大城市,那裡有一位名叫『法寶髻』的長者。你可以到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恭敬而莊重地以如弟子的禮節向明智居士致敬。善財童子這樣想:「由於這位居士對我的護念,使我得以觀見一切智道,沒有斷絕愛念善知識的想法,沒有毀壞尊重善知識之心,常能隨順善知識的教誨,決定深信善知識的話語,永遠發深心侍奉善知識。」善財童子頂禮居士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居士。然後,善財童子告別了居士,繼續向南方進發。【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五參——明智居士會,至此敘述完畢。明智居士給善財宣講的「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行」第四行——「無屈撓行」的方法。所謂「無屈撓行」,又作「無盡行」,謂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廣攝善法,使其達到大涅槃而無有鬆懈。《華嚴經》卷六十六  入法界品之七【題解】本卷主要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會的內容,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十六至第二十參的內容。第十六參為「法寶髻長者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師子城,於街市中找到法寶髻長者。寶髻長者引領善財童子仔細觀看自己的十層八門的宏偉大宅。此章極具象徵意義,據澄觀的解釋,此八門十層「如八角塔形」,而「十層」則分別表徵十地、十度,即表徵「因果行位」等法。寶髻長者向善財童子說明,因為自己曾經在過去劫的「圓滿莊嚴世界」供養「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的因緣而證成這一法門。寶髻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藤根」國土「普門」城中的「普眼」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寶髻長者繼續南下。法寶髻長者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五行「離痴亂行」的方法。所謂「離痴亂行」,又名「無痴亂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礎上,常住於正念而不散亂,對於一切法都無痴亂。第十七參為「普眼長者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藤根國普門城中找到普眼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普眼長者向善財童子展示自己能知曉眾生之病,並給予相應治療,使其痊癒,其順序為先除身病,後治心病。普眼長者向善財童子說明,自己也同時知曉所有和合製作各種香的方法,並以其供養諸佛。普眼長者又說,如果有眾生與得到此法門的菩薩有緣接近,就能得到相應的利益。接著,普眼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多羅」城中的「無厭足王」,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普眼長者繼續南下。普眼長者給善財宣講的「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六行「善現行」的方法。所謂「善現行」是指知曉一切法並無所有,身、口、意「三業」寂滅,無縛無著,但卻不捨棄而是教化一切眾生。第十八參為「無厭足王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多羅幢城中找到無厭足王。善財童子看到了無厭足王的神奇身相以及其審理犯罪眾生的手法。善財童子看到無厭足王的這一陣勢,對於無厭足王的修行有些懷疑。在天眾的提醒之下,他纔領悟到這是此王以方便智救度眾生的幻化場景。於是,善財童子便向無厭足王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無厭足王給善財童子解說了「菩薩如幻解脫」法門的內容。無厭足王為了調伏眾生的緣故而以方便化作惡人作種種惡行,受種種苦,使一切眾生心生恐怖畏懼,斷其惡業。無厭足王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妙光」城中的「大光王」,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無厭足王繼續南下。無厭足王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如幻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七行「無著行」的方法。所謂「無著行」,是指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且以寂滅觀諸法,因此對於一切無有所著。第十九參為「大光王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妙光大城,看到此城的神奇景象。善財童子看到大光王所住樓閣的神奇景象,並且看到在城中的街道、村落有二十億的菩薩在為眾生做布施。於是,善財童子便禮拜大光王並且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大光王給善財童子解說「菩薩大慈幢行」之法,菩薩以大慈三昧攝化救護眾生。大光王宣講以法攝化、以無畏攝化、以財寶攝化以及隨機攝化等四種方法救度眾生。大光王並且進入「大慈隨順世間三昧」,為善財童子演示此法門攝化眾生之功能。無厭足王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安住」王都的「不動」優婆夷,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大光王繼續南下。大光王王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八行「尊重行」的方法。所謂「」尊重行」,又名「難得行」,是指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第二十參為「不動優婆夷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安住大城,打聽到不動優婆夷在自己住宅中演說佛法。善財童子來到優婆夷的住處看到不動優婆夷的神奇景象,便禮拜童女並且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不動優婆夷便告訴善財童子這是「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的功德。不動童女為善財童子講說自己修成此法門的因緣。遠在過去世離垢劫時,作電授國王獨生女的不動童女因修臂佛的指點而得以證成堅固如金剛之心,得以證成「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等境界。不動優婆夷進入「菩薩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三昧門,為善財童子演示此法門攝化眾生之功能。不動優婆夷又向善財童子舉薦「無量都薩羅」城的「徧行」出家外道,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不動優婆夷繼續南下。不動優婆夷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九行「善法行」的方法。所謂「善法行」,是指獲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使佛種不絕。善財童子第十六參:法寶髻長者會  爾時,善財童子於明智居士所,聞此解脫已,游彼福德海,治彼福德田,仰彼福德山,趣彼福德津,開彼福德藏,觀彼福德法,凈彼福德輪,味彼福德聚,生彼福德力,增彼福德勢。  漸次而行,向師子城,周徧推求寶髻長者。見此長者在於市中,遽即往詣,頂禮其足,繞無數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善哉,聖者!願為我說諸菩薩道,我乘此道趣一切智!」爾時,長者執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舍宅,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觀我家。」爾時,善財見其舍宅,清凈光明,真金所成,白銀為牆,玻璃為殿,紺琉璃寶以為樓閣,硨磲妙寶而作其柱,百千種寶周徧莊嚴;赤珠摩尼為師子座;摩尼為帳,真珠為網,彌覆其上;碼瑙寶池香水盈滿,無量寶樹周徧行列;其宅廣博,十層八門①。  善財入已,次第觀察。見最下層②,施諸飲食。見第二層③,施諸寶衣。見第三層④,布施一切寶莊嚴具。見第四層⑤,施諸采女並及一切上妙珍寶。見第五層⑥,乃至五地菩薩雲集,演說諸法利益世間,成就一切陀羅尼門、諸三昧印⑦、諸三昧行智慧光明。見第六層⑧,有諸菩薩皆已成就甚深智慧,於諸法性明了通達,成就廣大總持三昧無障礙門,所行無礙,不住二法⑨,在不可說妙莊嚴道場中而共集會,分別顯示般若波羅蜜門,所謂:寂靜藏般若波羅蜜門、善分別諸眾生智般若波羅蜜門、不可動轉般若波羅蜜門、離欲光明般若波羅蜜門、不可降伏藏般若波羅蜜門、照眾生輪般若波羅蜜門、海藏般若波羅蜜門、普眼⑩捨得般若波羅蜜門、入無盡藏般若波羅蜜門、一切方便海般若波羅蜜門、入一切世間海般若波羅蜜門、無礙辯才般若波羅蜜門、隨順眾生般若波羅蜜門、無礙光明般若波羅蜜門、常觀宿緣而布法雲11般若波羅蜜門……說如是等百萬阿僧祇般若波羅蜜門。見第七層12,有諸菩薩得如響忍13,以方便智分別觀察而得出離,悉能聞持諸佛正法。見第八層14,無量菩薩共集其中,皆得神通無有退墮,能以一音徧十方剎,其身普現一切道場,盡於法界靡不周徧,普入佛境,普見佛身,普於一切佛眾會中而為上首演說於法。見第九層15,一生所系諸菩薩⒂眾於中集會。見第十層16,一切如來充滿其中。從初發心,修菩薩行,超出生死,成滿大願及神通力,凈佛國土道場眾會,轉正*輪,調伏眾生,如是一切,悉使明見。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六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七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師子城,於街市中找到法寶髻長者。寶髻長者引領善財去觀看自己的家。善財仔細觀看寶髻長者之十層八門的宏偉大宅。此章極具象徵意義,據澄觀的解釋,此八門十層「如八角塔形」(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下),而「十層」則分別表徵十地、十度,即表徵「因果行位」等法。  【注釋】①八門:據澄觀的解釋,「門」可以從三層去理解:「一通約所修之道,以八正為門,八正通入於諸位故。二約所依之道,即以八識為門,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則可知。三約教顯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門。謂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謗;得意通入並稱為『門』。尋教得解即『教四門」,於理得解即『理四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四下)這是說,從「所修之道」而言,「八門」象徵「八正道」,因為「八正道」通於諸位;從「所依之道」而言,「八門」象徵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而將「教」、「理」分別與「四句」結合就成為八門。「四句」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教」即修行方法,「理」即理性,亦即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  ②最下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一地「干慧地」與「十度」之第一度「布施波羅蜜」。菩薩至此「歡喜地」已經捨棄遠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施波羅蜜」則包含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③第二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二地「離垢地」與「十度」之第二度「戒波羅蜜」。菩薩至「離垢地」則圓具凈戒,遠離煩惱垢。「戒波羅蜜」則指持戒而常自省。  ④第三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三地「發光地」與「十度」之第二度「忍波羅蜜」。菩薩至此「發光地」已經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忍波羅蜜」則指忍辱負重。  ⑤第四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四地「焰慧地」與「十度」之第三度「精進波羅蜜」。菩薩至此「焰慧地」已經安住於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精進波羅蜜」則指精勵進修而不懈怠。  ⑥第五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五地「難勝地」與「十度」之第五度「禪波羅蜜」。菩薩至「難勝地」已經能夠將行、相不同的真、俗二智互合相應。「禪波羅蜜」則指攝持內意,使心安定。  ⑦三昧印:即「入定印」,指進入禪定之印。印,又作「印契」、「印相」、「契印」,指象徵佛法的種種標誌。  ⑧第六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六地「現前地」與「十度」之第六度「般若波羅蜜」。菩薩至「現前地」已經住於緣起智,進而引發染凈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則能夠開真實之智慧,曉了諸法實相。  ⑨二法:指「勝義法」與「法相法」。前者即涅槃之法,其義最勝,故名「勝義法」。後者即「四諦法」,謂苦、集、滅、道之法,各有相狀,故名「法相法」。  ⑩普眼:指以斷除煩惱惑業之平等眼觀見一法具一切法之眼。  11法云:佛說法如雲,涵蓋一切,普蔭一切眾生,使其得以清涼自在。  12第七層:此層象徵「十地」之第七地「遠行地」與「十度」之第七度「方便波羅蜜」。菩薩至「遠行地」,其修行已經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功用。「方便波羅蜜」指以種種間接方法,啟發其智慧。  13如響忍,善覺究竟彼岸,知一切法皆如響,不從內出、外出、內外出,但從緣起,而亦能以種種巧方便說法。  14第八層:據澄觀的解釋,「八層之中含於二位,一『八地』無功用之神通,三種世間自在;二即『九地』法師一音能演,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上)這是說,因為「願波羅蜜」之力的緣故,此層象徵「十地」之第八地「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兩種位格。菩薩至「不動地」,則無分別智已經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至「善慧地」則已經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徧十方,善說法門。  15第九層:據澄觀的解釋,「九層亦二位,十地、等覺俱可為一生故。」這是說,因「力波羅蜜」的緣故,十地「法雲地」與「如來地」是合二為一的。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  16一生所系諸菩薩菩薩:也作「一生所系」、「一生補處」,略稱「補處」。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是指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一般說來,此菩薩位還存有元品(根本)無明,受變易生死,故名一生;到最後斷惑入妙覺位,補前佛位處,因此名為「補處」。  17第十層:此層象徵「如來地」與「十度」之第十度「智波羅蜜」。「如來地」即佛之位格。「智波羅蜜」則指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回味著在明智居士住所所得到的教誨。善財童子聽聞這一解脫法門之後,在其福德海中游賞,整治福德田,瞻仰福德山,向福德渡口進發,開發福寶藏,觀想福德法,使福德輪清凈,回味福德聚,產生福德力,增長福德勢。  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向師子城進發。到達師子城後,善財童子到處尋找寶髻長者。後來,善財在師子城的街道上見到了寶髻長者。他立即前往拜見,頂禮長者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然後在其前面合掌而立對長者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好啊,聖者!請您為我說說修菩薩的方法、途徑,我希望以此方法證得一切智!」這時,寶髻長者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帶著他去自己的住所。長者指著自己的住宅這樣說道:「善男子!你看看我的家。」這時,善財發現這座住宅,既干清又光芒四射,它由真金製作而成,以白銀為牆,玻璃為殿,以紺琉璃寶為樓閣,以硨磲妙寶作為屋柱,成百上千種珍寶裝飾著這棟屋舍。屋內,以赤珠摩尼裝飾師子座,以摩尼製成寶帳,以真珠製成的網完全覆蓋在屋宇之上。院落中,以碼瑙裝飾的寶池裝滿了香水,院落周圍有無數寶樹圍繞。這座住宅非常廣博,有十層八門。  善財童子進入這座住宅之後,依照順序仔細觀察屋宅。善財看見屋宇的最下層置放著許許多多飲食,第二層放置著許多珍貴的衣物,第三層則放置著用來布施的以一切寶裝飾的器物,第四層有無數的侍女以及所有最上等的珍寶。善財童子看見屋宇的第五層有無數達到五地的菩薩雲集其中,演說諸法以利益世間,成就一切陀羅尼門、諸三昧印以及諸三昧行智慧光明。善財看見屋宇的第六層有已經成就甚深智慧的菩薩,他們已經明了通達諸法的法性,成就了廣大總持三昧無障礙門,其所行沒有任何障礙,不執著二法;這些菩薩在不可說妙莊嚴道場中共同集會,分別顯示般若波羅蜜門;他們顯示的般若波羅蜜門如下:寂靜藏般若波羅蜜門、善分別諸眾生智般若波羅蜜門、不可動轉般若波羅蜜門、離欲光明般若波羅蜜門、不可降伏藏般若波羅蜜門、照眾生輪般若波羅蜜門、海藏般若波羅蜜門、普眼勇於捨棄般若波羅蜜門、入無盡藏般若波羅蜜門、一切方便海般若波羅蜜門、入一切世間海般若波羅蜜門、無礙辯才般若波羅蜜門、隨順眾生般若波羅蜜門、無礙光明般若波羅蜜門、常觀宿緣而布法雲般若波羅蜜門……他們宣說著如此百萬阿僧祇般若波羅蜜門。善財童子看見屋宇的第七層,有獲得如響忍的許多菩薩,以方便智分別觀察而得以出離世間,都能完全聞持諸佛之正法。善財看見屋宇的第八層,有無量菩薩在其中集會,他們都獲得了不會退墮的神通,能以一音說法而傳徧十方國土,其身在一切道場同時出現,周徧一切法界而沒有任何遺漏,普入佛境,普見佛身,在一切佛眾會中作為上首菩薩演說諸法。善財童子看見屋宇的第九層有許多補處菩薩在其中集會。善財看見屋宇的第十層中住滿了一切如來。在寶髻長者的住宅中,從初發心菩薩,修菩薩行之菩薩,超離生死之菩薩,成滿大願及神通力之菩薩,清凈佛國土道場之眾會,轉正*輪、調伏眾生之如來,都充滿其中。如此一切,善財童子都親眼看見了。  爾時,善財見是事已,白言:「聖者!何緣致此清凈眾會?種何善根獲如是報?」長者告言:「善男子!我念過去過佛剎微塵數劫有世界名『圓滿莊嚴」,佛號『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十號①圓滿。彼佛入城,我奏樂音,並燒一丸香而以供養,以此功德迴向三處②,謂永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恆聞正法,故獲斯報。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③。如諸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功德寶藏,入無分別如來身海,受無分別無上法雲,修無分別功德道具,起無分別普賢行網,入無分別三昧境界,等無分別菩薩善根,住無分別如來所住,證無分別三世平等,住無分別普眼境界,住一切劫無有疲厭。  【章旨】寶髻長者向善財童子說明,因為自己曾經在過去劫的「圓滿莊嚴世界」供養「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的因緣而證成這一法門。  【注釋】①十號:即佛的十種尊號。其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其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其三,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其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都完全具足。其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其六,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其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其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其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其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②三處:據澄觀的解釋,即指下文所說的「永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恆聞正法」。(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七,頁九三五上。)③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據澄觀的解釋,此法門之名的來由為:「世寶三寶蘊積十重之中,故云『寶藏』;常用無盡,是為『無量福德』。」(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七,頁九三五上。)【語譯】這時,善財觀察完這些事之後,對寶髻長者說:「聖者!因為什麼因緣而招致此清凈眾會?究竟種植了什麼善根而獲得如此果報?」寶髻長者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想起在過去超過佛剎微塵數劫一名叫『圓滿莊嚴」的世界,有一位佛號為『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的如來,他十號圓滿。這位佛進入城時,我演奏著音樂,並點燃一丸香而供養這位佛。後憑藉此功德而迴向三處,即遠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永遠聽聞正法。因這些因緣而獲得這一果報。  「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如同諸菩薩摩一樣,我也獲得了不可思議功德寶藏,進入無分別如來身海,接受無分別無上法雲,以無分別功德道具為修行對象,發起無分別普賢行網,進入無分別三昧境界,獲得與無分別菩薩同樣的善根,住無分別如來之所住,證得無分別三世平等智慧,住於無分別普眼境界,安住一切劫而沒有疲倦與厭惡。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藤根』①;其土有城,名曰『普門』②;中有長者,名為『普眼』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寶髻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藤根」國土「普門」城中的「普眼」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寶髻長者繼續南下。  【注釋】①藤根:據澄觀的解釋,「國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於地上發華苗,表善現行般若證深能生後得,後得隨物而轉,故取類於『藤』。」(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這是說,以「十行」的第三行「善現行」為本可以生出「後得智」。  ②普門:據澄觀的解釋,「城名『普門』者,實相般若無所不通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此城名象徵了實相般若的普徧性。  ③普眼:據澄觀的解釋,「長者名『普眼』者,觀照般若無不見故。」此善知識之名象徵觀照般若的功用。(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語譯】寶髻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有一處名叫『藤根』的國土,此國土中有一座名叫『普門』的城市,城市中有一位名叫『普眼』的長者。你可以前往長者的住所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當時,善財童子頂禮寶髻長者的雙足,在長者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辭別寶髻長者,踏上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六參——法寶髻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法寶髻長者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五行「離痴亂行」的方法。所謂「離痴亂行」,又名「無痴亂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礎上,常住於正念而不散亂,對於一切法都無痴亂。善財童子第十七參:普眼長者會  爾時,善財童子於寶髻長者所聞此解脫已,深入諸佛無量知見,安住菩薩無量勝行,了達菩薩無量方便,希求菩薩無量法門,清凈菩薩無量信解,明利菩薩無量諸根,成就菩薩無量欲樂,通達菩薩無量行門,增長菩薩無量願力,建立菩薩無能勝幢,起菩薩智照菩薩法。  漸次而行,至藤根國,推問求覓彼城所在。雖歷艱難,不憚勞苦,但唯正念善知識教,願常親近承事供養,徧策諸根離眾放逸。然後乃得見普門城,百千聚落周匝圍繞①,雉堞崇峻②,衢路寬平③。見彼長者,往詣其所,於前頂禮,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長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知一切眾生諸病:風黃④、痰熱、鬼魅、蠱毒⑤,乃至水火之所傷害。如是一切所生諸疾,我悉能以方便救療。  「善男子!十方眾生諸有病者咸來我所,我皆療治,令其得差;復以香湯沐浴其身,香華、瓔珞、名衣、上服、種種莊嚴,施諸飲食及以財寶,悉令充足無所乏短。然後各為如應說法:為貪慾多者,教不凈觀;瞋恚多者,教慈悲觀;愚痴多者,教其分別種種法相⑥;等分行者,為其顯示殊勝法門。為欲令其發菩提心,稱揚一切諸佛功德;為欲令其起大悲意,顯示生死無量苦惱;為欲令其增長功德,讚歎修集無量福智;為欲令其發大誓願,稱讚調伏一切眾生;為欲令其修普賢行,說諸菩薩於一切剎、一切劫住,修諸行網;為欲令其具佛相、好,稱揚讚歎檀波羅蜜;為欲令其得佛凈身,悉能徧至一切處故,稱揚讚歎屍波羅蜜;為欲令其得佛清凈不思議身,稱揚讚歎忍波羅蜜;為欲令其獲於如來無能勝身,稱揚讚歎精進波羅蜜;為欲令其得於清凈無與等身,稱揚讚歎禪波羅蜜;為欲令其顯現如來清凈法身⑦,稱揚讚歎般若波羅蜜;為欲令其現佛世尊清凈色身,稱揚讚歎方便波羅蜜;為欲令其為諸眾生住一切劫,稱揚讚歎願波羅蜜;為欲令其現清凈身,悉過一切諸佛剎土,稱揚讚歎力波羅蜜;為欲令其現清凈身,隨眾生心悉使歡喜,稱揚讚歎智波羅蜜;為欲令其獲於究竟凈妙之身,稱揚讚歎永離一切諸不善法。如是施已,各令還去。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七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八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在寶髻長者住所學到的「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的內容與功德,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藤根國普門城中找到普眼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普眼長者向善財童子展示自己能知曉眾生之病,並給予相應治療,使其痊癒。其順序為先除身病,後治心病。  【注釋】①百千聚落周匝圍繞:據澄觀的解釋,此中以城中的村落象徵般若智慧。(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②雉堞崇峻:指高大堅固的城牆。據澄觀的解釋,此形象象徵般若防非之功能是無與倫比的。(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③衢路寬平:據澄觀的解釋,此形象是象徵諸佛以般若智慧行方便之行,使世間平坦無涯。(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④風黃:指因感受冷風寒氣引起的熱病。  ⑤蠱毒:指因食用以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蠱蟲之毒而致的中毒症。  ⑥法相:諸法所具本質之相狀(體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  ⑦清凈法身:指佛之體性即「佛之真如理體」。因為佛身清凈無染,因此稱之為「清凈法身」。  【語譯】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回味著在寶髻長者所聽聞的這一解脫法門。善財童子聽聞這一解脫法門之後,深入了諸佛無量知見,安住於菩薩無量勝行,已經了達菩薩無量方便,希望追求菩薩無量法門,使菩薩的無量信解得到清凈,使菩薩無量諸根得以明利,成就菩薩無量欲樂,通達了菩薩無量行門,使菩薩無量願力得到增長,建立了菩薩無能勝幢,興起了菩薩智照菩薩法。  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藤根國。善財在此國到處尋找普門城的所在。雖然歷經艱難,但仍然不畏勞苦,只是正念善知識的教誨,希望常親近承事供養善知識,全面地鞭策自己的諸根使其遠離放逸。不久,善財童子終於看見了普門城。這座城市有百千村落在其周圍環繞,城牆高峻,街道寬敞平坦。善財童子看見普眼長者,立即前往其所在,在其面前頂禮禮拜,併合掌而立對普眼長者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請長者為我解答這一疑惑!」普眼長者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知曉一切眾生諸病:受冷發熱、咳嗽多痰、鬼魅纏身、蠱毒,甚至被大水大火所傷害。如此一切所生的疾病,我都能夠以方便智加以救治。  「善男子!十方眾生凡是有病者都來到我的住所,我都能夠為其加以治療,使其得到痊癒;然後再以香湯沐浴其身,香花、瓔珞、名貴的衣服、上等的服裝以及其它各種裝飾,飲食以及財寶,如此等等,我都充足供應而從不讓其匱乏。最後,我又針對他們的不同情況給其說法:對於多貪慾的,教受不凈觀;對於多瞋恚的,教受慈悲觀;對於多愚痴的,教受其分別種種法相;對於將各種修行方法同等對待的,為其顯示殊勝法門。為了使其發菩提心,我為其稱揚一切諸佛的功德;為了使其發起大悲意,我為其顯示出生死無量苦惱;為了使其增長功德,我讚歎修集無量福智;為了使其發起大誓願,我為其稱讚調伏一切眾生;為了使其修普賢行,我為其宣說一切國土、一切劫都有菩薩住世,修習諸行之網;為使其具備佛的相、好,我為其稱揚讚歎檀波羅蜜;為使其獲得佛的凈身,因為完全能夠徧至一切處的緣故,稱揚讚歎屍波羅蜜;為欲使其得佛清凈不思議身,稱揚讚歎忍波羅蜜;為使其獲得如來無能勝之身,我為其稱揚讚歎精進波羅蜜;為使其獲得清凈無與等身,我為其稱揚讚歎禪波羅蜜;為使其顯現如來清凈法身,我為其稱揚讚歎般若波羅蜜;為使其顯現佛世尊清凈色身,我為其稱揚讚歎方便波羅蜜;為使諸眾生住於一切劫,稱揚讚歎大願波羅蜜;為使其顯現清凈身,在一切諸佛剎土都可經過,我為其稱揚讚歎力波羅蜜;為使其顯現清凈身,能夠針對每一眾生的心意使其歡喜,我為其稱揚讚歎智波羅蜜;為使獲得究竟凈妙之身,我為其稱揚讚歎永離一切諸不善法。我這樣布施完畢之後,讓他們各自離去。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所謂:無等香、辛頭波羅香①、無勝香、覺悟香、阿盧那跋底香②、堅黑栴檀香③、烏洛迦栴檀香④、瀋水香、不動諸根香,如是等香,悉知調理和合之法。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為供養,普見諸佛,所願皆滿,所謂救護一切眾生願、嚴凈一切佛剎願、供養一切如來願。又,善男子!然此香時,一一香中出無量香,徧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或為香宮,或為香殿,如是香欄檻、香垣牆、香卻敵、香戶牖、香重閣、香半月、香蓋、香幢、香幡、香帳、香羅網、香形像、香莊嚴具、香光明、香雲雨,處處充滿以為莊嚴。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⑤。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大藥王,若見、若聞、若憶念、若同住、若隨行往、若稱名號,皆獲利益,無空過者;若有眾生暫得值遇,必令消滅一切煩惱,入於佛法,離諸苦蘊,永息一切生死怖畏,到無所畏一切智處,摧壞一切老死大山,安住平等寂滅之樂。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羅幢』⑥;彼中有王,名『無厭足』⑦。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普眼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普眼長者向善財童子說明,自己也同時知曉所有和合製作各種香的方法,並以其供養諸佛。普眼長者又說,如果有眾生與得到此法門的菩薩有緣接近,就能得到相應的利益。普眼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多羅」城中的「無厭足王」,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普眼長者繼續南下。  【注釋】①辛頭波羅香:出自印度河岸之香。「辛頭」為印度河的古譯名,「波羅」為岸邊的意思。因為此香生長於印度河的岸邊,因此而有此名。  ②阿盧那跋底香:又作「阿樓那香」,慧苑《一切經音義》上說:「阿樓那香,紅赤色香,其色一如日欲出前之紅赤相,即梵語中,呼彼赤相為『阿樓那香』也。」③堅黑栴檀香:可能為「懮陀伽娑羅栴檀木香」的異名,據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說:「懮陀伽娑羅栴檀者,具雲『地毗烏羅伽娑羅』也。『地毗』此雲『妙』,『烏羅伽』此雲『腹行』,即龍蛇之類。『娑羅』此雲勝,亦云『堅固』。謂此栴檀堅固勝出,在龍宮,故以為名。」④烏洛迦栴檀香:據慧苑《一切經音義》卷下說:「烏洛迦者,西域蛇名,其蛇常患毒熱,據此香樹,以身繞之,毒熱便息,故因名也。或曰:此蛇最毒,螫人必死。唯以栴檀,能治,故以為名耳。」⑤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此法門以普眼長者能夠知見眾生之疾病並能夠對疹下藥,而眾生之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中)⑥多羅幢:據澄觀的解釋,「言『多羅』者,此雲『明凈』;『幢』者,建立,表無著行依般若凈明立勝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下。)這是說,此法門是依於般若智慧而建立明凈之行。  ⑦無厭足:據澄觀的解釋,「王名『無厭足』者,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無疲厭心。」(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五下。)【語譯】普眼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也善於知曉和合一切諸香的關鍵方法,所謂無等香、辛頭波羅香、無勝香、覺悟香、阿盧那跋底香、堅黑、栴檀香、烏洛迦栴檀香、瀋水香、不動諸根香,如此等等香,我都知曉其調理和合的方法。還有,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為供養,普見諸佛,所願都可以得到滿足。我的大願是:救護一切眾生願、嚴凈一切佛土願、供養一切如來願。又,善男子!點燃此香時,一一香中出現無數香,徧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有的顯現為香宮,有的顯現為香殿,還有香欄杆、香圍牆、香卻敵、香門窗、香重閣、香半月、香蓋、香幢、香幡、香帳、香羅網、香形像、香莊嚴具、香光明、香雲雨,香氣充滿裝飾著一切。  「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使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進入這一法門的菩薩就如同大藥王,若看見他、若聽其說法、若憶念他、若與其同住、若隨其行游、若稱念其名號,都可以獲得利益,從不會空手而歸;如果有眾生偶然得以遇到他,必將使其消滅一切煩惱,進入佛法,遠離諸苦蘊,永遠息滅一切對於生死的恐懼,到達無所畏一切智處,摧壞一切老、死之大山,安住於平等寂滅之樂中。  「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走,有一座名叫『多羅幢』的大城市;那座城市中有一位名叫『無厭足』的王。你可以前往那裡向其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普眼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辭別普眼長者,繼續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七參——普眼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普眼長者給善財宣講的「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六行「善現行」的方法。所謂「善現行」是指知曉一切法並無所有,身、口、意「三業」寂滅,無縛無著,但卻不捨棄而是教化一切眾生。善財童子第十八參:無厭足王會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能攝受我,能守護我,令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如是思惟,生歡喜心、凈信心、廣大心、怡暢心、踴躍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徧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舍十力心。  漸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座,宣布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亦令禁止妄言、兩舌①、惡口②、綺語③,又使遠離貪、瞋、邪見。」時,善財童子依眾人語,尋即往詣。  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④之座,阿僧祇寶以為其足,無量寶像以為莊嚴,金繩為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為寶冠莊嚴其首,閻浮檀金以為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為耳璫相對垂下,無價摩尼以為瓔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為印釧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為其蓋,眾寶間錯以為輪輻,大琉璃寶以為其竿,光味摩尼以為其臍,雜寶為鈴恆出妙音,放大光明周徧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  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眾,無能與敵;以離垢繒而系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繞共理王事。其前復有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⑤,執持器仗,攘臂瞋目,眾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⑥,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罰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煮,或以火焚,或驅上高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叫,譬如眾合大地獄⑦中。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八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九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在普眼長者住所學到的「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的內容與功德,經過長途跋涉到多羅幢城中找到無厭足王。善財童子看到了無厭足王的神奇身相以及其審理犯罪眾生的手法。  【注釋】①兩舌:又作「離間語」、「兩舌語」,十惡之一。指在兩者之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彼此的團結和合。  ②惡口:又譯「粗惡語」,十惡之一。指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  ③綺語:又作「雜穢語」、「無義語」,十惡之一。指從一切染污心所發的言詞,或時機不對之不恰當言詞。  ④那羅延金剛:指欲界具有大力的毗紐天王。此中是說,無厭足王幻化為那羅延天王處理對於罪犯的懲罰。  ⑤褊陋:狹隘淺陋;狹小偏僻。  ⑥五縛:此句中的「五縛」其表面意思為五種繩索之意,其深層含義是指眾生所具的心、心所法及所緣之五種煩惱。煩惱大致分為「相應縛」與「所緣縛」兩種,前者指與諸煩惱縛同時相應之心、心所法,後者指諸煩惱緣境時縛其所緣之縛。而「所緣縛」又可分為同部同品、同部異品、異部同品、異部異品等四縛,與相應縛合稱五縛。其中,「部」指苦、集、滅、道四諦與修道等五部,「品」指所斷惑之上、中、下等九品。  ⑦眾合大地獄:又作「聚磕」、「堆壓」地獄,八熱地獄之一。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所載,此獄中有大石山,其山兩兩相對,罪人進入其中,兩山自然相合,堆壓糜碎罪人身體骨肉,其後兩山復還原處。又有大鐵象,舉身發火,蹴蹋罪人,使其身體糜碎,膿血流出。又有獄卒捉罪人置磨石中,以磨磨之,或以大石壓之,其凄苦難忍,欲求暫停而不可得。  【語譯】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童子憶念思惟這位善知識的教誨,這樣想:「這位善知識能夠攝受我,能夠守護我,使我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退轉。」這樣想著,善財童子產生了歡喜心、凈信心、廣大心、怡暢心、踴躍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徧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舍十力心。  善財童子逐漸南下,歷經許多國土、村莊、聚落到達了多羅幢城。善財向人們詢問無厭足王所在的地方,有人回答說:「這位王現今在正殿,坐在師子座上,宣布正法之教化,調御眾生,可改變的使其改變,可攝化的攝化之,懲罰其所犯的罪惡,審定其諍訟,撫養其孤弱,都使其永遠斷絕殺、盜、邪淫,也使其禁絕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惡行,又使其遠離貪、瞋、邪見。」聽完此言,善財童子便依照眾人的指點,前往其所在尋找無厭足王。  善財童子在遠處就看見無厭足王坐在那羅延金剛之座上,阿僧祇寶裝飾著其足,無量寶像裝飾著其身,以金繩製作的網完全覆蓋在其身上;由如意摩尼寶製作的寶冠戴在其頭上,以閻浮檀金製作的半月形物品裝飾著其額頭,以帝青摩尼寶製作的耳璫相互對應掛在其雙耳上,以無價摩尼製作的瓔珞裝飾著其頸,以天妙摩尼製作的印釧裝飾著其雙臂;以閻浮檀金製作的傘蓋十分輝煌,眾寶間錯作為座椅的輪輻,一大琉璃寶作為其竿,以光味摩尼寶裝飾著其中心,以雜寶製作的鈴鐺發出美妙的聲音,放出大光明周徧十方,這樣的寶蓋覆蓋在無厭足王為其遮蔭。  這位阿那羅王有巨大的威力,能夠使眾生折伏,沒有誰能夠與其為敵;以離垢絲繩系在其頭頂上,一萬名大臣前後圍繞在其周圍一同處理王事。在其前方又有十萬兇橫的士卒,形貌醜惡,穿著簡陋狹小的衣服,執持器仗,攘臂瞋目,凡是看見這陣勢的眾生沒有不恐怖的。觸犯王之教令的眾生,有的偷盜他人財物,有的殺害他人,有的冒犯他人之妻,有的產生邪見,有的則生起瞋恨之心,有的心懷貪慾與嫉恨,這些造作如此種種惡業,身體被五種繩索捆綁,將被押送到王所在之地,依照其所觸犯的罪行而治罰之。有的判決斷其手足,有的判決割下其耳、鼻,有的則判決挑出其眼睛,有的則判決斬首,有的則判決剝皮,有的則判決肢解其身體,有的則判決以熱水煮身,有的則判決火刑,有的則判決將其驅趕到高山上然後再推下山谷。有如此等等無數痛苦,這些被懲罰眾生髮出的哀叫,與眾合大地獄中的聲音是相同的。  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章旨】善財童子看到無厭足王的這一陣勢,對於無厭足王的修行有些懷疑。在天眾的提醒之下,他纔領悟到這是此王以方便智救度眾生的幻化場景。於是,善財童子便向無厭足王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語譯】善財童子看到這一場景之後,心中這樣想:「我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尋求菩薩行,修習菩薩道的。但是現在此王卻泯滅了諸善法,作出大罪業,逼迫惱害眾生,甚至斷其性命,並未想到畏懼其未來會墮入惡道。我怎麼能向他尋求佛法,生髮大悲心而救護眾生呢?」剛剛想到這裡,空中有天眾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應該想想普眼長者善知識給予您的囑咐。」善財童子抬起頭來看著空中說道:「我常常憶念,決不敢忘。」天眾說:「善男子!你不要厭惡遠離善知識所說的話,此善知識能夠引導你到達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所具的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善財童子聽了這一段話之後,立即前往無厭足王的住所,頂禮王的雙足,對無厭足王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請您為我回答這些問題!」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善財如語即徧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為牆周匝圍繞,百千眾寶以為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為無非巧妙,先起後卧軟意承旨。  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①、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  「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②。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舍離惡業。善男子!我為調伏彼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舍十惡③業,住十善道④,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⑤,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⑥,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化⑦,一切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已得自在。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⑧,王名『大光』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繞無數匝,辭退而去。  【章旨】無厭足王給善財童子解說了「菩薩如幻解脫」法門的內容。無厭足王為了調伏眾生的緣故而以方便化作惡人作種種惡行受種種苦,使一切眾生心生恐怖畏懼,斷其惡業。無厭足王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妙光」城中的「大光王」,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無厭足王繼續南下。  【注釋】①色身: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這是與無形質的「法身」或「智身」相對應的。具足三十二相之佛就是有形質之色身。佛的色身分為「實色身」、「化色身」二種,也稱「報身」與「應身」。「實色身」是諸佛如來在「因」中憑藉在修習中所獲得的無量功德而在「果位」感得的無量的相好莊嚴。「化色身」是諸佛如來憑藉自身所具的大悲願力,為了化度眾生而變化出的種種身形。  ②菩薩如幻解脫:以「變化身」、「變化土」來教化眾生的解脫法門。佛、菩薩為教化凡夫,應機所變現凈、穢之國土,稱為「變化土」、「化土」;能變化之心,稱為「化心」;所變化之事,稱為「化事」。  ③十惡:又作「十不善」,十種惡行,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慾、瞋恚、愚痴。  ④十善道:指修行十種善業的方法、途徑。「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⑤無間苦:即「五無間地獄」或「阿鼻地獄」。法界有情眾生隨所造業,墮此地獄,受苦報無有間斷。為八大地獄中之最苦處,乃極惡之人所受之果報。「無間」即「時無間」,指歷劫受罪,無時間歇;「形無間」,指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限量),一切有情於中受苦,其身形亦廣八萬由旬,徧滿此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無有間隙;「受苦無間」,諸有情於劍樹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鋸鑿及銼斫鑊湯等,備受諸苦,無有休歇;「趣果無間」,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罪業所感,悉同受之;「命無間」,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  ⑥無生忍:為「無生法忍」之略稱。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稱為「無生法」;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稱為「無生法忍」。這是菩薩觀諸法性空,入於見道初地,而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所證成的境界。  ⑦如化:化,又作變化、變化事、等變化。在佛教中,凡是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以及以禁咒、禪定等變現諸物者,皆稱為「化」。此等化事化物,皆空而無實,故以之比喻一切諸法皆空,猶如化物般之無實。  ⑧妙光: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妙光』者,前位悲增,今得無住妙慧運眾生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上)這是說,無厭足王所象徵的第八行是以無住的奇妙智慧濟度眾生。  ⑨大光:據澄觀的解釋,「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上)這是說,進入此「行」的菩薩其智慧與大願具有無比的濟度眾生的功能。  【語譯】這時,阿那羅王將政事處理完畢之後,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引其進入宮中,命令善財與其坐在一起。王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應該先看看我所住的宮殿。」善財童子遵囑隨即全面觀察這座宮殿。善財看見這座宮殿廣大無比,都以妙寶製作而成,以七寶裝飾的圍牆在周圍矗立,以百千種珍寶製作成樓閣,種種裝飾都是異常美妙,不思議摩尼寶網覆蓋著宮殿;十億侍女既端正又美麗異常,威儀進止都非常優雅美觀,她們的所有動作都非常巧妙,早起晚睡溫柔地秉承王的旨意。  這時,阿那羅王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您意下如何呢?我如果確實作了如此惡業,為什麼還能夠獲得如此的果報、如此的色身、如此的眷屬、如此富裕、如此自在呢?  「善男子!我已經獲得菩薩如幻解脫。善男子!我此國土的所有眾生,多做殺、盜等惡行,執著邪見,以其它方便不能使其捨棄遠離惡業。善男子!我為調伏這些眾生的緣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使其一切作惡眾生看見這些事之後,心裡產生惶恐畏懼,心裡產生厭離,心裡產生怯弱,便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此善巧方便的緣故,使諸眾生捨棄十種惡業,安住於十種善道,獲得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善男子!我的身、語、意未曾對任何一位眾生產生擾亂迫害之心。善男子!與我有相同的心者,寧可在未來受無間地獄的果報,也決不可對一蚊一蟻產生哪怕是一念的迫害之心,更談不上做苦事了。對於動物都是如此,何況對於人呢!因為人是福田,能出生一切諸善法啊!  「善男子!我只是獲得此如幻解脫法門。我獲得了菩薩無生法忍,知曉諸道世間都如同幻化、菩薩諸行也都如同幻化、一切世間都如同影子、一切諸法都如同夢境,進入了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運行於這一境界,完全進入一切平等三昧,在陀羅尼方面已經能夠自由自在。  「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行進,有一座名叫『妙光』的城市,此城有一位名叫『大光』的王。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無厭足王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辭別無厭足王,繼續向南方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八參——無厭足王會,至此敘述完畢。無厭足王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如幻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七行「無著行」的方法。「無著行」,是指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且以寂滅觀諸法,因此於一切無所著。回復 支持 反對舉報?法藏 法藏 當前離線積分13572 TA的每日心情2014-8-20 13:00簽到天數: 187 天[LV.7]常住家園III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23:24:47 |只看該作者善財童子第十九參:大光王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王所得幻智法門,思惟彼王如幻解脫,觀察彼王如幻法性,發如幻願,凈如幻法,普於一切如幻三世起於種種如幻變化,如是思惟。  漸次遊行,或至人間城邑、聚落,或經曠野、岩谷、險難,無有疲懈,未曾休息。然後乃至妙光大城,而問人言:「妙光大城在於何所?」人咸報言:「妙光城者,今此城是,是大光王之所住處。」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作如是念:「我善知識在此城中,我今必當親得奉見,聞諸菩薩所行之行,聞諸菩薩出要之門,聞諸菩薩所證之法,聞諸菩薩不思議功德,聞諸菩薩不思議自在,聞諸菩薩不思議平等,聞諸菩薩不思議勇猛,聞諸菩薩不思議境界廣大清凈。」作是念已,入妙光城。  見此大城,以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七寶所成,七寶深塹,七重圍繞;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底布金沙,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①、芬陀利華徧布其上;寶多羅樹七重行列,七種金剛以為其垣各各圍繞,所謂:師子光明金剛垣、無能超勝金剛垣、不可沮壞金剛垣、不可毀缺金剛垣、堅固無礙金剛垣、勝妙網藏金剛垣、離塵清凈金剛垣,悉以無數摩尼妙寶間錯莊嚴,種種眾寶而為埤堄②。其城縱廣一十由旬,周回八方,面開八門,皆以七寶周徧嚴飾,毗琉璃寶以為其地,種種莊嚴甚可愛樂。  其城之內,十億衢道,一一道間,皆有無量萬億眾生於中止住。有無數閻浮檀金樓閣,毗琉璃摩尼網羅覆其上;無數銀樓閣,赤真珠摩尼網羅覆其上;無數毗琉璃樓閣,妙藏摩尼網羅覆其上;無數玻璃樓閣,無垢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光照世間摩尼寶樓閣,日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帝青摩尼寶樓閣,妙光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眾生海摩尼王樓閣,焰光明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金剛寶樓閣,無能勝幢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黑栴檀樓閣,天曼陀羅華網羅覆其上;無數無等香王樓閣,種種華網羅覆其上。  其城復有無數摩尼網、無數寶鈴網、無數天香網、無數天華網、無數寶形像網,無數寶衣帳、無數寶蓋帳、無數寶樓閣帳、無數寶華鬘帳之所彌覆,處處建立寶蓋、幢、幡。  當此城中,有一樓閣,名『正法藏』,阿僧祇寶以為莊嚴,光明赫奕最勝無比,眾生見者心無厭足,彼大光王常處其中。  爾時,善財童子於此一切珍寶妙物,乃至男女、六塵③境界,皆無愛著,但正思惟究竟之法,一心愿樂見善知識。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九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跟從無厭足王所學到的「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的內容與功德,經過長途跋涉到妙光大城,看到此城的神奇景象。  【注釋】①拘物頭華:又作「俱物頭華」、「究牟地華」、「句文羅華」,花莖有刺,色白或赤,葉稍短。  ②埤堄:城上呈凹凸形而有射孔的矮牆;泛指城牆、圍牆。  ③六塵境界:即「六境」。指六根所取之六種對境,亦為六識所感覺認識之六種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境猶如塵埃能污染人之情識,故稱「六塵」。能引人迷妄,又稱「六妄」;能使善衰滅,又稱「六衰」;或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故又稱「六賊」。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在無厭足王處所獲得的幻智法門,思惟那位王所教誨的如幻解脫方法,觀察無厭足王所說的如幻法性,發如幻大願,使如幻法得到清凈,完全進入一切如幻三世之中而生起種種如幻的變化。善財童子這樣邊想邊朝南走。  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走過人間城市、村落,經過了曠野、岩谷以及其它危險之處,從無疲倦和懈怠,未曾休息。最後,善財童子終於到達了妙光大城。善財問城中居民說:「妙光大城在什麼地方?」居民都說:「這座城就是妙光,是大光王所住的地方。」這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這樣想到:「善知識在此城中,我現今肯定親自得以奉見這位善知識,聽聞諸菩薩所行之行,聽聞諸菩薩走出關鍵的門徑,聽聞諸菩薩所證之法,聽聞諸菩薩不思議功德,聽聞諸菩薩不思議自在,聽聞諸菩薩不思議平等,聽聞諸菩薩不思議勇猛,聽聞諸菩薩不思議境界廣大清凈。」這樣想著,善財童子已經進入了妙光城。  善財童子看見這座大城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七寶修建而成的,以七寶掘成深塹,七重深壕圍繞著全城;壕溝中注滿了八種功德水,水池之底鋪就金沙,青蓮花、紅蓮花、拘物頭華、白色蓮花徧布水池上;七重寶多羅樹矗立其間護衛壕溝,七種金剛布成圍牆各個環列。這七重圍牆是:師子光明金剛垣、無能超勝金剛垣、不可沮壞金剛垣、不可毀缺金剛垣、堅固無礙金剛垣、勝妙網藏金剛垣、離塵清凈金剛垣。這些圍牆都以無數摩尼妙寶間錯莊嚴,種種眾寶裝飾著呈凹凸形而有射孔的矮牆。其城縱廣一十由旬,周回八方,設置八門,都以七寶周徧裝飾,毗琉璃寶鋪就城中地面,種種莊嚴非常使人喜愛。  其城市之內,有十億數的大道,每一街道之間,都有無數萬億的眾生住於其中。城中有無數閻浮檀金樓閣,毗琉璃摩尼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銀樓閣,赤真珠摩尼網覆蓋其上;有無數毗琉璃樓閣,妙藏摩尼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玻璃樓閣,無垢藏摩尼王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光照世間摩尼寶樓閣,日藏摩尼王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帝青摩尼寶樓閣,妙光摩尼王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眾生海摩尼王樓閣,焰光明摩尼王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金剛寶樓閣,無能勝幢摩尼王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黑栴檀樓閣,天曼陀羅華網羅覆蓋其上;有無數無等香王樓閣,種種華網羅覆蓋其上。  其城中還有無數摩尼網、無數寶鈴網、無數天香網、無數天華網、無數寶形像網,無數寶衣帳、無數寶蓋帳、無數寶樓閣帳、無數寶華鬘帳覆蓋在其上空,城中到處建立寶蓋、幢、幡。  在此城中,有一座名叫『正法藏』的樓閣,有阿僧祇寶作為裝飾,光明閃耀無與倫比。凡是看見這一景象的眾生心從來不會感到厭倦滿足,那位大光王就常住於其中。  這時,善財童子對於眼前所見的一切珍寶妙物,甚至男女、六塵境界,都無喜愛執著,只是正思惟究竟之法,一心希望拜見善知識。  漸次遊行,見大光王去於所住樓閣不遠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寶蓮華藏廣大莊嚴師子之座,紺琉璃寶以為其足,金繒為帳,眾寶為網,上妙天衣以為茵蓐。其王於上結跏趺坐,二十八種大人之相、八十隨好而以嚴身;如真金山,光色熾盛;如凈空日,威光赫奕;如盛滿月,見者清涼;如梵天王,處於梵眾;亦如大海,功德法寶無有邊際;亦如雪山,相好樹林以為嚴飾;亦如大雲,能震法雷,啟悟群品;亦如虛空,顯現種種法門星象;如須彌山,四色①普現眾生心海;亦如寶洲,種種智寶充滿其中。  於王座前,有金、銀、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珂貝②、璧玉諸珍寶聚,衣服、瓔珞及諸飲食無量無邊種種充滿。復見無量百千萬億上妙寶車、百千萬億諸天妓樂、百千萬億天諸妙香、百千萬億病緣湯藥資生之具,如是一切悉皆珍好。無量乳牛,蹄角金色;無量千億端正女人,上妙栴檀以塗其體,天衣、瓔珞種種莊嚴,六十四能③靡不該練,世情禮則悉皆善解,隨眾生心而以給施。  城邑、聚落、四衢道側,悉置一切資生之具。一一道傍皆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眾生,為欲普攝眾生故,為令眾生歡喜故,為令眾生踴躍故,為令眾生心凈故,為令眾生清涼故,為滅眾生煩惱故,為令眾生知一切義理故,為令眾生入一切智道故,為令眾生舍怨敵心故,為令眾生離身、語惡故,為令眾生拔諸邪見故,為令眾生凈諸業道故。  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其足,恭敬右繞,經無量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章旨】善財童子看到大光王所住樓閣的神奇景象,並且看到在城中的街道、村落中有二十億的菩薩在為眾生做布施。於是,善財童子便禮拜大光王並且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四色:即須彌山四色。據佛教經典所說,須彌山由四寶所成,北面為黃金、東面為白銀、南面為琉璃、西面為頗梨。而須彌山四方的虛空色,也由這些寶物所反映。因此,四色即指黃金、白銀、琉璃、頗梨(即玻璃)之色。  ②珂貝:最美麗的貝殻。珂,美石。貝,貝殻。  ③六十四能:即「六十四梵音」,指如來的聲音所具有的六十四種殊勝美妙的相,即流澤聲、柔軟聲、悅意聲、可樂聲、清凈聲、離垢聲、明亮聲、甘美聲、樂聞聲、無劣聲、圓具聲、調順聲、無澀聲、無惡聲、善柔聲、悅耳聲、適身聲、心生勇銳聲、心喜聲、悅樂聲、無熱惱聲、如教令聲、善了知聲、分明聲、善愛聲、令生歡喜聲、使他如教令聲、令他善了知聲、如理聲、利益聲、離重複過失聲、如師子音聲、如龍音聲、如雲雷吼聲、如龍王聲、如緊那羅妙歌聲、如迦陵頻伽聲、如梵王聲、如共命鳥聲、如帝釋美妙聲、如振鼓聲、不高聲、不下聲、隨入一切音聲、無缺減聲、無破壞聲、無染污聲、無希取聲、具足聲、莊嚴聲、顯示聲、圓滿一切音聲、諸根適悅聲、無譏毀聲、無輕轉聲、無動搖聲、隨入一切眾會聲、諸相具足聲、令眾生心意惟喜聲、說眾生心行聲、入眾生心喜聲、隨眾生信解聲、聞者無分量聲、眾生不能思惟稱量聲。  【語譯】善財童子在城中漫遊,在距離大光王所住樓閣不遠處的四衢街道中,看見大光王坐在如意摩尼寶蓮華藏廣大莊嚴師子之座上,紺琉璃寶裝飾著這個寶座之足,金繒為帳,眾寶為網,以最美妙的天衣作為座椅的墊子。這位大光王結跏趺坐於此座上,他具備了二十八種大人之相、八十隨好;他就如同一座真正的金山,光芒四射;他如同明凈的太陽,熠熠閃光;如同滿月,使見者感覺到清涼;如同梵天王,坐在梵眾之中;也如同大海,其功德法寶無有邊際;也如同雪山,美麗的樹林裝點得雪山分外美麗;也如同大雲,能產生震動巨大的法雷,啟發眾生使其領悟;也如同虛空,顯現處出種種法門的星象;如同須彌山,其四色普現眾生之心海;也如同寶洲,種種智寶都充滿其中。  在大光王的座位前,堆聚著金、銀、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貝殻、璧玉等珍寶,到處盛放著衣服、瓔珞以及各種飲食,無量無邊。善財童子又看見無數百千萬億上妙寶車、百千萬億諸天妓樂、百千萬億天諸妙香、百千萬億對症的湯藥等等器具,如此一切都是最上等的。還有無數蹄角為金色的乳牛;有無數千億端正美麗的女人,她們以上等美妙的栴檀塗抹自己的身體,以種種天衣、瓔珞裝飾其身,六十四梵音都完全具備而熟練,對於世間的情感和禮節都能夠完全理解,並且針對眾生之心而給與布施。  在此城中的街區、聚落、四衢道的兩側,到處都放置著一切資生之器具,每一街道傍邊都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眾生。這是為了完全攝入眾生的緣故,為了使眾生歡喜的緣故,為使眾生踴躍的緣故,為使眾生之心清凈的緣故,為使眾生清涼的緣故,為除滅眾生煩惱的緣故,為使眾生知曉一切義理的緣故,為使眾生進入一切智道的緣故,為使眾生捨棄怨敵之心的緣故,為使眾生遠離身、語惡業的緣故,為使眾生拔除諸邪見的緣故,為使眾生清凈諸業道的緣故。  這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大光王的雙足,恭敬地在其周圍右繞無數圈,最後在其前方合掌而住,對大光王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聞您諄諄善誘,希望您能為我回答這些問題!」時,王告言:「善男子!我凈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善男子!我於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問難此法,思惟觀察,修習莊嚴。  「善男子!我以此法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攝受,以此法隨逐世間,以此法引導眾生,以此法令眾生修行,以此法令眾生趣入,以此法與眾生方便,以此法令眾生熏習,以此法令眾生起行,以此法令眾生安住思惟諸法自性,以此法令眾生安住慈心,以慈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心、安樂心、哀愍心、攝受心、守護眾生不舍離心、拔眾生苦無休息心。我以此法令一切眾生畢竟快樂,恆自悅豫,身無諸苦,心得清涼,斷生死愛,樂正法樂①,滌煩惱垢,破惡業障,絕生死流,入真法海,斷諸有趣,求一切智,凈諸心海,生不壞信。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善男子!我國土中一切眾生,皆於我所無有恐怖。善男子!若有眾生貧窮睏乏來至我所而有求索,我開庫藏恣其所取,而語之言:『莫造諸惡,莫害眾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汝等貧乏,若有所須,當來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諸物種種具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隨心所欲,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為其地,或見眾寶而以莊嚴;或見聚土以為垣牆,或見寶牆周匝圍繞;或見其地多諸瓦石高下不平,或見無量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或見屋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及諸樓閣、階墀、窗闥、軒檻、戶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  「善男子!若有眾生其心清凈,曾種善根,供養諸佛,發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為究竟處,及我昔時修菩薩行曾所攝受,則見此城眾寶嚴凈。余皆見穢。  【章旨】大光王給善財童子解說「菩薩大慈幢行」之法,菩薩以大慈三昧攝化救護眾生。此章中,大光王宣講以法攝化、以無畏攝化、以財寶攝化以及隨機攝化等四種方法救度眾生。(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中)【語譯】這時,大光王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清凈修行菩薩大慈幢行,我完全滿足菩薩大慈幢行。善男子!我在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向諸佛請教此法,思惟觀察,認真虔誠地修習。  「善男子!我以此法為核心,以此法的要求,以此法攝受眾生,以此法隨逐於世間,以此法引導眾生,以此法讓眾生修行,以此法使眾生趣入,以此法給與眾生方便,以此法使眾生熏習,以此法制約眾生的行為,以此法使眾生安住思惟諸法的本性,以此法使眾生安住於慈心,使其以慈為核心而具足慈悲之力。這樣一來,使眾生產生安住於利益心、安樂心、哀愍心、攝受心、守護眾生而不捨棄遠離心、永不休息拔眾生出苦心。我以此法使一切眾生獲得最終的快樂,永遠愉悅,身無諸苦,心得清涼,斷絕對於生死的愛著,樂住於正法之樂,滌除煩惱垢,破除惡業障,斷絕生死之流轉,進入真實法之海,斷絕諸有趣,求證一切智,使其心海清凈,產生永遠不變化的信仰。善男子!我已住於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善男子!在我國土中的一切眾生都在此土沒有任何恐怖。善男子!如果貧窮睏乏的眾生來到我的住所而想求取物品,我會打開庫藏讓其任意拿取,並且對他們說:『莫造諸惡,莫害眾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你們缺少物品,如果有需要,就可以來到我這裡或至街道,種種物品具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的眾生,都是菩薩發大乘之意隨心所顯現出來的,個人所見並不相同。有的見到的是狹小的城市,有的看到的是廣大的城市;有的的看到的是沙土地面,有的看到的是以許多珍寶裝飾的地面;有的看到的是以土砌成的圍牆,有的看到的是以珍寶砌成的圍牆圍繞著城市;有的看到的是高下不平的瓦石,有的看到的是無數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有的看到的是以土木建造的住宅,有的看到的殿堂、樓閣、台階、窗戶、欄杆、大門,如此一切都是由美妙的珍寶製成。  「善男子!如果眾生的心是清凈的,並且曾經種植善根供養諸佛,發心進入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為最終的歸趣,這樣的眾生看見的此城是一幅眾寶輝映、整齊潔凈的城市。我昔時修菩薩行所攝受的眾生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的眾生見到的都是污穢的城市。  「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①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入此三昧時,彼諸眾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何以故?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內外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台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於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內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踴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人眾,咸來見王,歡喜敬禮。  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迴轉向王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十千龍王起大香雲,激電震雷,注微細雨。有十千天王,所謂: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於虛空中作眾妓樂。無數天女歌詠讚歎,雨無數華雲、無數香雲、無數寶鬘雲、無數寶衣雲、無數寶蓋雲、無數寶幢雲、無數寶幡雲,於虛空中而為莊嚴,供養其王。伊羅婆拿大象王②以自在力,於虛空中敷布無數大寶蓮華,垂無數寶瓔珞、無數寶繒帶、無數寶鬘、無數寶嚴具、無數寶華、無數寶香,種種奇妙以為嚴飾,無數采女種種歌贊。  閻浮提內復有無量百千萬億諸羅剎王、諸夜叉王、鳩盤荼王、毗舍闍王③,或住大海,或居陸地,飲血啖肉,殘害眾生;皆起慈心,願行利益,明識後世,不造諸惡;恭敬合掌,頂禮於王。如閻浮提,餘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惡眾生悉亦如是。  【章旨】大光王進入「大慈隨順世間三昧」,為善財童子演示此法門攝化眾生之功能。  【注釋】①五濁世:又作「五滓」,指減劫(人類壽命次第減短之時代)中所起之五種滓濁——世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凈,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瞋怒諍斗,虛誑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②伊羅婆拿大象王:又作「堙羅婆那」、「藹羅筏拿」、「伊羅滿」,意譯「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為因陀羅天所乘御之白象王,是由乳海攪拌而生之十四寶之一。又或系雷鳴時所湧現之雲,而將之比擬為動物,蓋雲涌之時,其形猶如像王成列。  ③毗舍闍王:類似羅剎的鬼神之一,音譯又作「畢舍遮」、「毗舍遮」、「臂舍柘」,意為食血肉鬼、啖人精氣鬼或癲狂鬼。  【語譯】大光王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此國土中的一切眾生在五濁世時曾經樂於作惡,我心哀愍他們而想去救護,便進入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當我進入此三昧時,那些眾生所具有的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此等等諸心,都全部自行消滅了。為什麼呢?這是進入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之法本來就是如此的緣故。善男子!姑且等待一會兒,你自會看見這些景象。」說完這些之後,大光王隨即進入此定。這時城內外出現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台觀、樓閣、階砌、戶牖等如此一切都發出美妙的聲音,都向大光王鞠躬敬禮。妙光城內的所有居民,無不同時歡喜踴躍,都面向大光王住所的方向舉身投地致敬。村莊、城邑一切人眾都前來拜見大光王,歡喜敬禮。  接近大光王住所的鳥獸之屬,互相對視,發起慈悲心,都來到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迴轉向王敬禮。池塘、泉井及以河海都全部沸騰溢出流注到王的面前。一萬名大龍王生起大香雲,雷聲陣陣,降下細雨。有一萬名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此等等作為上首,在空中演奏著天樂。無數天女歌詠讚歎,降下無數華雲、無數香雲、無數寶鬘雲、無數寶衣雲、無數寶蓋雲、無數寶幢雲、無數寶幡雲,這些雲彩在空中作為裝飾,供養這些天王。伊羅婆拿大象王以自在力在空中敷布無數大寶蓮華,垂下無數寶瓔珞、無數寶繒帶、無數寶鬘、無數寶嚴具、無數寶華、無數寶香,以這些種種的奇妙花朵物品作為裝飾,無數采女演唱著種種讚歌。  在閻浮提內又有無量百千萬億諸羅剎王、諸夜叉王、鳩盤荼王、毗舍闍王,有的住在大海,有的居於陸地,他們飲血吃肉,殘害眾生。這時,這些天龍都生起慈心,願意做有利於眾生的事情,明確地知曉後世,不造作諸惡。這些天龍都恭敬合掌,向大光王頂禮致敬。不光是閻浮提如此,其餘三天下,甚至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惡眾生也都是如此。  時,大光王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①。如諸菩薩摩訶薩為高蓋,慈心普蔭諸眾生故;為修行,下、中、上行悉等行故;為大地,能以慈心任持一切諸眾生②故;為滿月,福德光明於世間中平等現故;為凈日,以智光明照耀一切所知境故;為明燈,能破一切眾生心中諸黑暗故;為水清珠③,能清一切眾生心中諂誑濁故;為如意寶,悉能滿足一切眾生心所願故;為大風,速令眾生修習三昧入一切智大城中故。  「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說其德,能稱量彼福德大山,能瞻仰彼功德眾星,能觀察彼大願風輪,能趣入彼甚深法門,能顯示彼莊嚴大海,能闡明彼普賢行門,能開示彼諸三昧窟,能讚歎彼大慈悲雲?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王都名曰『安住』④,有優婆夷名曰『不動』⑤。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無厭足王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安住」王都的「不動」優婆夷,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大光王繼續南下。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跟從大光王所學到的「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的內容與功德。  【注釋】①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據澄觀的解釋,「慈本為物,名『順世間』;高出眾行,故名為首」。」(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中)這一法門的含義是,菩薩以大慈三昧,普覆救護一切眾生,上、中、下品等觀無二,慈如大地,載育眾生。  ②任持一切諸眾生:任持,主持;維持。佛教中此語含義很特別,各宗派理解不一。在此可以理解為菩薩以其三昧之力加持眾生使其明了領悟佛法並且如法生活。  ③水清珠:能夠使濁水澄凈的珍貴珍珠,佛教典籍中常常以之比喻慈心、信心。  ④安住:據澄觀的解釋,「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王子位故,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中)這是說,此優婆夷已至「王子位」,其「智」已經不被外緣所壞,因此名叫「不動」。  ⑤不動:據澄觀的解釋,此優婆夷之所以名為「不動」,是因為「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不能動故;亦令眾生心不動故,以智修慈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中)【語譯】這時,大光王從三昧出來,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這一法門是以諸菩薩摩訶薩為高蓋,菩薩的慈心完全為眾生提供陰涼;在修行方面,使下、中、上等『行』的眾生其行的效果都相同;如同大地,能以慈心任持一切諸眾生;如同滿月,平等地將福德光明給予世間;如同凈日,以智光明照耀一切所知覺到的境界;如同明燈,能破除一切眾生心中的所有黑暗;如同水清珠,能夠使一切眾生心中的諂誑濁心乾淨;如同如意寶,能夠全部滿足一切眾生心中的所有願望;如同大風,使眾生迅速修習三昧進入一切智大城之中。  大光王繼續向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這一修行法門,能夠宣說這種修行法的功德,能夠稱量那福德大山,能夠瞻仰那功德眾星,能夠觀察大願風輪,能夠進入那甚深法門,能夠顯示那莊嚴大海,能夠闡明那普賢行門,能夠開示彼那三昧窟,能夠讚歎大慈悲雲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走,在一座名叫『安住』的王都有一位名叫『不動』的優婆夷。你可以到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大光王的雙足,在其周圍環繞無數圈,殷勤瞻仰大光王。然後,善財童子辭別大光王,繼續向南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九參——大光王會,至此敘述完畢。大光王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八行「尊重行」的方法。所謂「」尊重行」,又名「難得行」,是指尊重善根智慧等法,完全使其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善財童子第二十參:不動優婆夷會  爾時,善財童子出妙光城,遊行道路,正念思惟大光王教,憶念菩薩大慈幢行門,思惟菩薩隨順世間三昧光明門,增長彼不思議願福德自在力,堅固彼不思議成熟眾生智,觀察彼不思議不共受用大威德,憶念彼不思議差別相,思惟彼不思議清凈眷屬,思惟彼不思議所作業;生歡喜心,生凈信心,生猛利心,生欣悅心,生踴躍心,生慶幸心,生無濁心,生清凈心,生堅固心,生廣大心,生無盡心。如是思惟,悲泣流淚,念善知識實為希有,出生一切諸功德處,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出生一切菩薩凈念,出生一切陀羅尼輪,出生一切三昧光明,出生一切諸佛知見①,普雨一切諸佛法雨,顯示一切菩薩願門,出生難思智慧光明,增長一切菩薩根芽。又作是念:「善知識者,能普救護一切惡道,能普演說諸平等法,能普顯示諸夷險道,能普開闡大乘奧義,能普勸發普賢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見三世法海,能普授與眾聖道場,能普增長一切白法。」善財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時,彼常隨逐覺悟菩薩、如來使天②於虛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於一切智地;其有能於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愿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善男子!汝可往詣安住王都,即當得見不動優婆夷大善知識。」【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一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跟從大光王所學到的「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的內容與功德。  【注釋】①諸佛知見:指諸佛如來照見諸法實相妙理之知見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體而言「知」;亦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見」。蓋所謂「佛之知見」,乃透徹了達諸法實相之真知真見。而如來出世之一大事因緣,即在為眾生而「開啟」佛之知見,「示導」佛之知見,欲令眾生「了悟」佛之知見,並令「證入」佛之知,還其本來清凈面目而不復迷失。  ②如來使天:即隨如來之天。據澄觀的解釋,「隨菩薩天是已業行之神,如來使天是佛力攝生神。但修行位已著,皆有二天常隨其人。」(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下)【語譯】當時,善財童子走出妙光城,踏上南下的道路。在路途,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大光王的教誨,憶念菩薩大慈幢行門,思惟菩薩隨順世間三昧光明門,使不思議願福德自在力得到增長,使不思議成熟眾生智更加堅固,觀察那不思議不共受用大威德,憶念那不思議差別相,思惟那不思議清凈眷屬,思惟那不思議所作業;產生歡喜心,產生凈信心,產生猛利心,產生欣悅心,產生踴躍心,產生慶幸心,產生無濁心,產生清凈心,產生堅固心,產生廣大心,產生無盡心。如此思惟,悲泣流淚,想到善知識確實甚為希有,是出生一切諸功德之處,能出生一切諸菩薩行,能出生一切菩薩凈念,能出生一切陀羅尼輪,能出生一切三昧光明,能出生一切諸佛知見,普降一切諸佛法雨,顯示一切菩薩願門,出生難於想像的智慧光明,增長一切菩薩根芽。善財童子又這樣想到:「善知識者,能夠完全救護一切惡道,能夠完全演說諸平等法,能夠完全顯示諸夷險道,能夠完全開闡大乘奧義,能夠完全激勵發普賢諸行,能夠完全將眾生引導到一切智城,能夠完全使眾生進入法界大海,能夠完全使眾生見三世法海,能夠完全參與眾聖道場,能夠完全使一切善法得到增長。」在善財童子這樣悲哀思念之時,常隨逐覺悟菩薩、如來所派遣的天眾在空中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對於依照善知識的教誨修行的眾生,諸佛世尊都很歡喜;對於隨順善知識話語的眾生,就可以接近一切智地;對於善知識之語無疑惑的眾生,就可以經常遇到一切善友;對於發心愿意永不離開善知識的眾生,就可以具足一切義利。善男子!你若前往安住王都,就可以看見不動優婆夷大善知識。」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智光明起,漸次遊行,至安住城,周徧推求不動優婆夷今在何所?無量人眾咸告之言:「善男子!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在其家內,父母守護,與自親屬無量人眾演說妙法。」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其心歡喜,如見父母,即詣不動優婆夷舍。  入其宅內,見彼堂宇金色光明普皆照耀,遇斯光者身意清涼。善財童子光明觸身,即時獲得五百三昧門,所謂:了一切希有相三昧門、入寂靜三昧門、遠離一切世間三昧門、普眼捨得三昧門、如來藏三昧門……得如是等五百三昧門;以此三昧門故,身心柔軟,如七日胎。又聞妙香,非諸天、龍、干闥婆等、人與非人之所能有。  善財童子前詣其所,恭敬合掌,一心觀察,見其形色端正殊妙,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無有能及,況其過者,唯除如來及以一切灌頂菩薩!口出妙香,宮殿莊嚴,並其眷屬悉無與等,況復過者!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有於此優婆夷所起染著心;若得暫見,所有煩惱悉自消滅。譬如百萬大梵天王,決定不生欲界煩惱;其有見此優婆夷者,所有煩惱應知亦然。十方眾生觀此女人皆無厭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  【章旨】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安住大城打聽到不動優婆夷在自己住宅中演說佛法,善財童子來到優婆夷的住處看到神奇景象。  【注釋】①諸佛知見:指諸佛如來照見諸法實相妙理之知見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體而言「知」;亦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見」。蓋所謂「佛之知見」,乃透徹了達諸法實相之真知真見。而如來出世之一大事因緣,即在為眾生而「開啟」佛之知見,「示導」佛之知見,欲令眾生「了悟」佛之知見,並令「證入」佛之知,還其本來清凈面目而不復迷失。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從三昧智光明出來,逐漸向南方行進,到達安住城,到處尋找求不動優婆夷現今的住所。無數人眾都告訴他說:「善男子!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正在其家內,有父母守護,給自己的無數親屬演說妙法。」善財童子聽到這一消息後,心裡非常歡喜,如同將與父母相見一樣,立即前往不動優婆夷的家宅。  進入不動優婆夷的住宅內,善財童子看見那裡的堂宇都發射出金色光明照耀十方,凡是遇到這種光線的人都有清涼的感覺。一經這種光明觸身,善財童子立即獲得五百種三昧門。這五百種三昧是:了一切希有相三昧門、入寂靜三昧門、遠離一切世間三昧門、普眼捨得三昧門、如來藏三昧門……如此等等共五百種三昧門;憑藉這些三昧門的緣故,善財童子的身心柔軟如同七日的胎兒。善財童子同時又聞到一陣美妙的香氣,不是諸天、龍、干闥婆、人與非人等等之所能有。  善財童子前往不動優婆夷的住所,恭敬合掌,一心觀察童女,看見其形色端正美妙,為十方世界一切女人所不能企及,除如來以及一切灌頂菩薩之外沒有能夠超過的!不動優婆夷口出妙香,宮殿莊嚴,跟隨童女的眷屬都是無與倫比的,更不必說超過了!面對不動優婆夷,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無一生起染著之心;如果可以與其見面,所有的煩惱都可自行消滅。譬如已經不會產生欲界煩惱的百萬大梵天王,如果再看到不動優婆夷,所有煩惱也能夠斷絕。除過具有大智慧的眾生之外,十方眾生觀此女人都不會有厭惡與滿足的時候。  爾時,善財童子曲躬合掌,正念觀察,見此女人,其身自在不可思議,色相顏容世無與等,光明洞徹物無能障,普為眾生而作利益,其身毛孔恆出妙香,眷屬無邊,宮殿第一,功德深廣莫知涯際。心生歡喜,以頌讚曰:「守護清凈戒,修行廣大忍,精進不退轉,光明照世間。」爾時,善財童子說此頌已,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時,不動優婆夷以菩薩柔軟語、悅意語慰喻善財而告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我得菩薩堅固受持行門,我得菩薩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我得菩薩照明一切法辯才門,我得菩薩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①。」善財童子言:「聖者!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乃至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境界云何?」童女言:「善男子!此處難知。」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承佛神力,為我宣說!我當因善知識能信能受,能知能了,趣入觀察,修習隨順,離諸分別,究竟平等。」【章旨】看到不動優婆夷的神奇景象,善財童子便禮拜童女並且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不動優婆夷便告訴善財童子這是「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的功德。  【注釋】①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句:關於這一法門,澄觀的解釋如下:「一智慧無羈名『解脫』,有智則煩惱不可壞,取著無能勝故云『難摧伏』,此智包容故名為『藏』。二受持堅固得『行』名,謂遇惡眾生而能堪忍,徧生諸趣而心不迷,故云『堅固』。三即能持深入法門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四即外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別,故得『辯才』,能轉*輪稱眾生欲。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近佛無厭受法無足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六下)【語譯】這時,善財童子曲躬合掌,正念觀察,看見這位女子的身體自在而不可思議,色相顏容世無與等,光明洞徹沒有什麼物能夠障礙,完全為眾生而謀取利益。此童女的身體之毛孔一直產生美妙的香氣,有無數的眷屬陪伴,其宮殿是世間第一,其功德深廣無人能夠知曉其界限。善財童子心生歡喜,以頌讚美說:「守護清凈戒,修行廣大忍,精進不退轉,光明照世間。」善財童子說完此頌之後,對不動優婆夷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為我回答這些問題!」這時,不動優婆夷以菩薩特有的柔軟語、悅意語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經獲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菩薩堅固受持行門、菩薩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菩薩照明一切法辯才門、菩薩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善財童子說:「聖者!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以及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的境界如何?」童女言:「善男子!這些境界是非常難於了解的。」善財稟告童女說:「希望聖者秉承佛之神力,為我宣說!我會憑藉善知識的教誨能信能受,能知曉能了悟,進入觀察,修習隨順,遠離諸分別,達到究竟平等的境界。」優婆夷言:「善男子!過去世中有劫,名『離垢』,佛號『修臂』。時有國王名曰『電授』,唯有一女即我身是。我於夜分廢音樂時,父母兄弟悉已眠寢,五百童女亦皆昏寐。我於樓上仰觀星宿,於虛空中見彼如來如寶山王,無量無邊天龍八部①、諸菩薩眾所共圍繞,佛身普放大光明網周徧十方無所障礙,佛身毛孔皆出妙香。我聞是香,身體柔軟,心生歡喜;便從樓下至於地上,合十指爪,頂禮於佛。又觀彼佛不見頂相,觀身左右莫知邊際。思惟彼佛諸相隨好無有厭足,竊自念言:『此佛世尊作何等業,獲於如是上妙之身,相、好圓滿,光明具足,眷屬成就,宮殿嚴好,福德智慧悉皆清凈,總持三昧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辯才無礙?』「善男子!爾時,如來知我心念,即告我言:『汝應發不可壞心,滅諸煩惱;應發無能勝心,破諸取著;應發無退怯心,入深法門;應發能堪耐心,救惡眾生;應發無迷惑心,普於一切諸趣受生;應發無厭足心,求見諸佛無有休息;應發無知足心,悉受一切如來法雨;應發正思惟心,普生一切佛法光明;應發大住持心,普轉一切諸佛*輪;應發廣流通心,隨眾生欲施其法寶。』「善男子!我於彼佛所聞如是法,求一切智,求佛十力,求佛辯才,求佛光明,求佛色身,求佛相、好,求佛眾會,求佛國土,求佛威儀,求佛壽命。發是心已,其心堅固猶如金剛,一切煩惱及以二乘悉不能壞。  【章旨】不動童女為善財童子講說自己修成此法門的因緣。遠在過去世離垢劫時,作電授國王獨生女的不動童女因修臂佛的指點而得以證成堅固如金剛之心。  【注釋】①天龍八部:又稱「八部眾」,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干闥婆、緊那羅、摩侯羅迦,為守護佛法而有大力之諸神。八部眾中,以天、龍二眾為上首,故標舉其名,統稱「天龍八部」。  【語譯】不動優婆夷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過去世中有一名叫『離垢』的劫,此劫中有一位佛號為『修臂』的佛。當時有一位名曰『電授』的國王,此國王有一位獨生女就是我。我在無任何聲音的一日夜晚,父母兄弟都已經睡覺了,五百名童女也都昏昏欲睡。我在樓上仰觀星宿,在空中發現如來就如同寶山王一樣,有無量無邊的天龍八部、諸菩薩眾圍繞著,佛身放射出的大光明網周徧十方沒有任何障礙,佛身各毛孔都發出美妙的香氣。我聞到這種香氣,身體變得柔軟,心裡產生大歡喜。於是,我便從樓上走下到達地面,合十指爪,向如來頂禮。我又觀看佛之不可能見到頂部的肉髻相,觀看到佛身左右並無邊際。我當時沒有任何厭惡滿足地思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私下裡自言自語:『此佛世尊作何等業,竟然獲得了如此上等美妙之身,相、好圓滿,光明具足,有無量眷屬跟隨,宮殿整齊美好,福德智慧都很清凈,總持三昧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辯才無礙?』「善男子!這時,如來知曉我心中的想法,立即告訴我說:『你應該發不可壞心,滅除煩惱;應該發無能勝心,破除諸取著;應該發無退怯心,進入深法門;應該發能堪耐心,救度惡眾生;應該發無迷惑心,在一切諸趣都可受生;應該發無厭足心,沒有間歇地求見諸佛;應該發無知足心,受一切如來法雨的沖洗;應該發正思惟心,產生一切佛法光明;應該發大住持心,轉一切諸佛*輪;應該發廣流通心,隨眾生所欲布施法寶。』「善男子!我在那位佛的處所聽聞如此法,求證一切智,追尋佛之十力,追求佛之辯才,追求佛之光明,追求佛之色身,追求佛之相、好,尋找佛的眾會,尋找佛之國土,尋求佛之威儀,尋求佛之壽命。發這些心之後,我的心堅固得猶如金剛,一切煩惱以及聲聞、緣覺都不能破壞它。  「善男子!我發是心已來,經閻浮提微塵數劫,尚不生於念欲之心,況行其事!爾所劫中,於自親屬不起瞋心,況他眾生!爾所劫中,於其自身不生我見①,況於眾具而計我所②!爾所劫中,死時、生時及住胎藏,未曾迷惑起眾生想③及無記心④,況於余時!爾所劫中,乃至夢中隨見一佛未曾忘失,何況菩薩十眼⑤所見!爾所劫中,受持一切如來正法,未曾忘失一文一句,乃至世俗所有言辭尚不忘失,何況如來金口所說!爾所劫中,受持一切如來法海,一文一句無不思惟、無不觀察,乃至一切世俗之法亦復如是。爾所劫中,受持如是一切法海,未曾於一法中不得三昧,乃至世間技術之法,一一法中悉亦如是。爾所劫中,住持一切如來*輪,隨所住持,未曾廢舍一文一句,乃至不曾生於世智⑥,唯除為欲調眾生故。爾所劫中,見諸佛海,未曾於一佛所不得成就清凈大願,乃至於諸化佛⑦之所悉亦如是。爾所劫中,見諸菩薩修行妙行,無有一行我不成就。爾所劫中,所見眾生,無一眾生我不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曾勸一眾生髮於聲聞、辟支佛意。爾所劫中,於一切佛法,乃至一文一句,不生疑惑,不生二想⑧,不生分別想⑨,不生種種想,不生執著想,不生勝劣想,不生愛憎想。  「善男子!我從是來,常見諸佛,常見菩薩,常見真實善知識,常聞諸佛願,常聞菩薩行,常聞菩薩波羅蜜門,常聞菩薩地智光明門,常聞菩薩無盡藏門,常聞入無邊世界網門,常聞出生無邊眾生界因門,常以清凈智慧光明除滅一切眾生煩惱,常以智慧生長一切眾生善根,常隨一切眾生所樂示現其身,常以清凈上妙言音開悟法界一切眾生。  【章旨】不動童女為善財童子繼續講說自己修成此法門的因緣。遠在過去世離垢劫時,作電授國王獨生女的不動童女因修臂佛的指點而發大心,得以證成「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等境界。  【注釋】①我見: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人們卻妄執為我,以為「我」是真實的、永恆的存在。這種觀念就是「我見」。  ②我所:指為我所有之觀念,全稱「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屬之意。即以自身為我,謂自身以外之物都為我所有。於佛教中,「我」與「我所」,被認為是一切世俗分別之基本分別,因此為應該破除的對象。  ③眾生想:指妄執眾生為實體性存在的妄想。  ④無記心:佛教「心所法」中的「無記」法,因為這類法的性質為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或惡,故稱「無記」。「無記心」又分為「有覆無記心」和「無覆無記心」兩種。「有覆無記心」,其性染污,覆障聖道,又能蔽心,使心不凈,故稱有覆;然因其勢用弱,不能引生異熟果,故稱為「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心」,即純粹之無記,絕不覆聖道,蔽心性,故不屬不凈。  ⑤菩薩十眼:菩薩所具的十種眼目,肉眼、天眼、慧眼(聖慧眼)、法眼、佛眼(佛正覺眼)、智眼(智慧眼)、明眼(光明眼)、出生死眼(導利眼)、無礙眼(無為眼)、普眼(一切智眼)。  ⑥世智:指普通世俗之智慧,為三智之一。是指與世諦之事相相通,相對於『出世間智』而言的智慧,又稱「」世俗智」、「」世間智」。如一切凡夫或外道妄計有、無所產生之有漏智,即為「世智」。此類智慧多緣於世俗之境而起,因此也必燃隨世間俗事之變化而轉。  ⑦化佛:有兩種情形:一是指佛陀為救度眾生而變現另一種姿態,即變化身、應化生。二是指原無而忽有之佛,即應機宜而忽然化現的佛形。  ⑧二想:即「二見」,斷見(無見)與常見(有見)。前者是指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後者是指固執人之身心常住不間斷之妄見。  ⑨分別:推量思惟之意,又作「思惟」、「計度」,指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的量度活動。  【語譯】不動優婆夷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在我發這些心以來,經閻浮提微塵數劫仍然不會產生念欲之心,何況去做念欲之事呢!在這些劫中,對於自己的親屬不起瞋心,何況對於其他眾生呢!在這些劫中,對於自身不產生我見,何況對於這些器具產生為我所有的觀念呢!在這些劫中,在死亡之時、出生之時以及住於胞胎之中時,都未曾產生迷惑而生起眾生想及無記心,何況在其它時間呢!在這些劫中,甚至在夢中隨見一佛都未曾忘失,何況菩薩十眼所見之佛呢!在這些劫中,受持一切如來正法,未曾忘失一字一句,甚至對於世俗所有的言辭都不會忘失,何況如來金口所說呢!在你們所在的劫中,受持一切如來法海,一字一句無不思惟、無不觀察,甚至一切世俗之法也是如此。在你們所在的劫中,受持如此一切法海,未曾在一法中不得三昧,乃至世間技術之法,一一法中都獲得了三昧。在你們所在的劫中,住持一切如來*輪,隨所住持,未曾廢棄一字一句,乃至不曾產生世俗智慧,除非為了調伏眾生的緣故。在你們所在的劫中,見諸佛海,未曾在一佛所不得成就清凈大願,乃至於諸化佛之所也是如此。在你們所在的劫中,見諸菩薩修行妙行,無有一項行為我不成就。在你們所在的劫中,所見眾生,無一位眾生我不激勵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曾激勵一位眾生髮於聲聞、辟支佛意。在你們所在的劫中,對於一切佛法,甚至一字一句,不產生疑惑,不產生二想,不生分別想,不生種種其它想法,不產生執著想,不產生優劣之區分的想法,不產生愛或憎的想法。  「善男子!我從那時起,常見諸佛,常見菩薩,常見真正的善知識,常聞諸佛的願望,常聞菩薩行,常聞菩薩波羅蜜門,常聞菩薩地智光明門,常聞菩薩無盡藏門,常聞入無邊世界網門,常聞出生無邊眾生界因門,常以清凈智慧光明除滅一切眾生煩惱,常以智慧生長一切眾生善根,常隨一切眾生所樂示現其身,常以清凈上妙言音開悟法界一切眾生。  「善男子!我得菩薩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門,我得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現不思議自在神變。汝欲見不?」善財言:「唯!我心愿見。」  爾時,不動優婆夷坐於龍藏師子之座,入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三昧門、不空輪莊嚴三昧門、十力智輪現前三昧門、佛種無盡藏三昧門……入如是等一萬三昧門。入此三昧門時,十方各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皆悉清凈琉璃所成;一一世界中,有百億四天下,百億如來或住兜率天乃至般涅槃;一一如來放光明網,周徧法界道場眾會清凈圍繞,轉妙*輪,開悟群生。  時,不動優婆夷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此不?」善財言:「唯!我皆已見。」  優婆夷言:「善男子!我唯得此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為一切眾生說微妙法,皆令歡喜。如諸菩薩摩訶薩,如金翅鳥遊行虛空無所障礙,能入一切眾生大海,見有善根已成熟者,便即執取置菩提岸;又如商客入大寶洲,采求如來十力智寶;又如漁師持正法網,入生死海,於愛水①中漉②諸眾生;如阿修羅王能徧  ③動三有大城諸煩惱海;又如日輪出現虛空,照愛水泥,令其干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華開敷;又如大地普皆平等,無量眾生於中止住,增長一切善法根芽;又如大風所向無礙,能拔一切諸見大樹;如轉輪王遊行世間,以四攝事攝諸眾生。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無量都薩羅』④,其中有一出家外道名曰『徧行』⑤。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不動優婆夷進入「菩薩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三昧門,為善財童子演示此法門攝化眾生之功能。不動優婆夷又向善財童子舉薦「無量都薩羅」城的「徧行」出家外道,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不動優婆夷繼續南下。  【注釋】①愛水:自愛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等。  ②漉:使乾涸,竭盡;用網撈取。  ③  :撼;搖。  ④無量都薩羅:據澄觀的解釋,「都薩羅者,此雲『喜出生』,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故,以智度圓滿則能無所不生。」(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上)⑤徧行:據澄觀的解釋,「友名『徧行』,巧智隨機無不行,故名『真實行』;示外道者,能行非道故,非道不染故曰『出家』。」(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上)【語譯】不動優婆夷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了菩薩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門,我得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現不思議自在神變。你想看一看嗎?」善財童子回答:「是!我是從心底里想看一看的。」這時,不動優婆夷坐在龍藏師子之座上,進入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三昧門、不空輪莊嚴三昧門、十力智輪現前三昧門、佛種無盡藏三昧門……進入如此等一萬個三昧門。在不動優婆夷進入這些三昧門時,十方各產生了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的六種震動,都是清凈琉璃所成;每一處世界中,有一百億數量的四方天下,百億如來有的住於兜率天乃至般涅槃;每一如來都放出光明網,周徧法界道場眾會清凈圍繞著他們,轉妙*輪,開悟群生。  這時,不動優婆夷從三昧出來,告訴善財說:「善男子!你看見了這些了嗎?」善財童子說:「是!我都已經看見了。」  優婆夷接著說:「善男子!我只是獲得了此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為一切眾生說微妙法,使其歡喜。我就如同諸菩薩,如金翅鳥在虛空中沒有任何障礙地飛行,能進入一切眾生大海,看見善根已成熟的眾生,便立即執取將其置於菩提岸;又如同商客進入大寶洲,尋找採擇如來十力智寶;又如漁師持正法之網,進入生死海,從愛水之中將這些眾生撈取出來;如同阿修羅王能完全搖動三界眾生大城中的諸煩惱海;又如同日輪出現於虛空,照耀著愛水之泥,使其枯竭;又如同滿月出現於虛空,使可以化度者的心華開放;又如同大地完全平等,無量眾生在此生活居住,使得一切善法根芽得以增長;又如同大風所向無礙,能拔除一切諸見大樹;如同轉輪王在世間巡遊,以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等四種方式攝諸眾生。  「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走,有一處名叫『無量都薩羅』的大城市,其中有一位名叫『徧行』的出家外道。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當時,善財童子頂禮不動童女的雙足,在其周圍環繞無數圈,殷勤瞻仰童女。然後,善財童子辭別不動優婆夷,踏上了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參——不動優婆夷會,至此敘述完畢。不動優婆夷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九行「善法行」的方法。所謂「善法行」,是指獲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使佛種不絕。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70)
佛說十善業道經(白話)
我為什麼要寫白話詩
《中庸》菁華白話解
白話《西方確指》(文白對照)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