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史:煙酒史
背景顏色 字體顏色 字體大小 滑鼠雙擊滾屏 (1-10,1最慢,10最快)
如果說酒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組成部分的話,那它便是各士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如果說酒是普通老百姓難能可貴的朋友,那它便是名士患難與共的知己;如果說酒是普通老百姓表達喜怒哀樂的媒介,那它便是名士抒情寄意的橋樑……。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普通老百姓雖然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受苦最深,受難最多,但由於相對說來精神追求較少,主體意識和憂患意識不那麼強烈,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焦灼反倒不及那些富有獨立思考精神,富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追求個體價值實現,有著較高理想目標的名士深沉強烈。其憂亦深,其憤亦烈,其愁亦廣,其懼亦多,多數人既不能走屈原自沉汨羅之路,又不能學漁父與世沉浮,隨波逐流,便只好借酒澆愁,借酒消憂,借酒釋憤,借酒躲禍。因而,酒與名士便結下了不解之緣,成了形影相隨的難兄難弟。「凡飲必祭所飲,禮也。今祀宣父曰酒聖。夫無量不及亂,觴之祖也,是為飲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澤、王無功、邵堯夫。十哲曰鄭文淵、徐景山、嵇叔夜、劉伯倫、向子期、阮仲容、謝幼輿、孟萬年、周伯仁、阮宣子。而山巨源、胡毋彥國、畢卓世、張季鷹、何次道、李元忠、賀知章、李太白以下祀兩廡」,袁宏道信手拈來,就給我們開列了這麼一串長長的名單。青年學者何新曾經提出過一個頗為人們注目的觀點:精英淘汰。他痛感於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據現代社會學的理論,每個社會都有一個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上主導著該社會發展方向的精英階層。但是在不同形態的社會中,這個精英階層的來源不同,構造方式不同,因此素質不一樣,對社會發展方向的影響也極為不同。」「根據義大利學者帕累托的理論,社會精英有兩種,一種是佔據了社會發展導向位置的那些人,即統治精英;另一種是各行各業中最精通本行事業、最優秀、最能幹的人才,即事業精英。在一個發達的、進步迅速的社會,這兩種精英這間存在一種相互流通的機制。這種機制較為完善,那麼各行各業中智能和專業知識最優秀的精英分子,就能及時地補充到各行各業的統治精英集團中,從而保證在各項事業上引導其發展方向的,始終是最優秀的人才。」反之,則會出現「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荒唐局面。以此為參照系審視中國的情況,就會發現「在中國社會制度中的確具有一種精英淘汰的機制。也就是說,在我們社會中,各行各業那些最富有獨立思考精神,最富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精英分子,往往極易受到摧殘和打擊。大部分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小部分剛剛出頭即被摧殘毀滅。只有極少數特殊例外才會在改變、泯滅自己創造個性的前提下,被社會所接納。古人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正是對這一精英淘汰規律的形象描述。」因此,文化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歷代文化中那些最有才能和創造力的人物,如莊周、竹林七賢、李白、蘇東坡、辛棄疾、八大山人、揚州八怪,都是以一種反文化的狂怪角色出現的,而不被當時主導的正統社會文化所接納」。之所以用這麼長的篇幅介紹這種精英淘汰的理論,是因為它與本章的內容有關特別密切的關係。既然社會不允許那些富有創造性和主體意識的人存在,這些人便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被同化,要麼被扭曲。大多數被同化了,極少數僥倖存留下來的便只好尋找適於生存的保護色,狂怪是最常見的選擇。林語堂先生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西方的狂人都該送往瘋人院,中國的狂人則特別值得尊敬。西方的狂人多是心理變態的真狂人,中國的狂人則多是不為當時的主導文化接納的精英,是佯狂。當社會是正常的時候,狂人是病態的;當最清醒的人被迫佯狂而且人們也真以為他是狂人的時候,社會是病態的。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就是借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病態本質。狂人帶著變態的眼光,觀察到家族裡的親人以及相識者要準備策劃陰謀把他吃掉。大哥、陳老五、佃戶、趙貴翁,甚而至於趙貴翁的狗,無不藏著一顆昏暗漆黑的食人之心。這個家族,整日里乾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吃人。狂人對他生存的環境深有戒備和敏感的直覺,「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大家長期生活在吃人的社會裡卻不覺得異常,「狂人」看到了這一點卻被當成了狂人。其實,狂的何嘗是「狂人」,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得多,深刻得多。這樣,狂或怪就多與傑出、深邃結合了起來。孫蓀先生看到了這一點,在為《中華怪傑傳》一書所寫的序言中十分精闢地論述道:這些怪傑的「奇特傑出之處即在於,其人生體驗往往是超越的,其社會思想觀念往往是超前的,其感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往往是超常的,其言行方式和情感方式往往是超俗的。因為超越,往往與傳統、社會、時尚對立和悖謬,驚世駭俗而被視為離經叛道。……忽視個人價值、禁錮個人精神自由、限制個性發展,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嚴重病症。在這種總體背景下活動的以追求個性自由為人生目標的這些生命個體,必定是封建意識的對立物。他們的生命光彩的閃耀如同彗星閃電一樣,難能可貴。……同時,怪傑,也許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和強大的封建意識擠壓下的獨特產物,面對這些人物不能不引起我們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反思」。本章的名士雖與上述的「精英」、「怪傑」有別,但在本質上卻是約略相同的。名士這所以有名,大多緣於他出眾的才氣與出眾的行為,正與「怪傑」相類。有了前面的理論闡釋,我們在讀下面名士們的千奇百怪的故事時便不至於把它們僅僅當作奇聞逸事來看了,否則名士們便真會死不瞑目了。為了行文的方便,我們把名士分為三大類:狂士逸人;騷人墨客;英雄豪傑。一、高陽酒徒秦朝末年,陳留高陽有位叫酈食其的儒生,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才智過人。然而因為出身貧寒,求仕無門,只好鳳凰充雞,當個小小的里監門吏謀生。酈生有志難伸,縱情於酒,縣中賢豪都以「狂生」目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後,劉邦也在故鄉沛縣扯旗造反。很快便擁有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武裝力量。一天,他率軍駐紮在陳留縣郊外,酈生聞訊而至,想投到他的麾下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行前,他聽說劉邦厭惡儒生,見到戴著儒生帽子求見的人就將帽子扯下來扔到廁所里去,曾為是否去見他有些猶豫。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最後還是決定冒險求見。酈生來到營寨門前,對衛兵說:「煩請通報,高陽賤民酈食其求見主帥」。劉邦一聽說求見者是個儒生打扮的人,立即不耐煩地說:「告訴他我公務繁忙,有很多大事急事要處理,沒功夫聽他給我之乎者也的打酸腔。」酈食其聞言大怒,手握劍柄,雙目圓睜,高聲吼道:「你給我再去通報,我不是什麼之乎者也的酸儒生,而是大名鼎鼎的高陽酒徒。」衛兵為他的威嚴所懾,不趕怠慢,慌忙再去通報。劉邦此時正在洗腳,聽說求見者是高陽酒徒,急忙讓衛兵去請,他自己慌得鞋也來不及穿,光著腳丫子跑出來迎接。後來,「高陽酒徒」就成了好飲酒而又狂放不羈者的代名詞。唐詩人高適云:「可嘆無知己,高陽一酒徒。」杜牧云:「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皮日休云:「堪笑高陽病酒徒,幅巾瀟洒在東吳」。二、曹參之飲曹參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勛,戰功卓著,被封為平陽候,曾任齊相九年,後繼蕭何為漢丞相。曹參認為,前相制定的治國方針切實可行,無需更改,自己只要按既定方針辦,依舊無為而治,讓百姓們休養生息,就能治理好天下。因此,他選拔官吏專擇那些不善言辭者,老實厚道者,那些伶牙俐齒,精明強幹者反遭棄捐。同時,他不大管事,縱情於酒,日夜酣飲,不少大臣不解其意,憂之甚深,都想找機會勸說勸說他。曹參清楚眾人的良苦用心,也不解釋,所來求見者先入席飲酒,飲醉方休。倘若有人酒量特大,一席終了還要再提朝政之事,那就接著再飲,直到不能說為止。所以,出入相府的朝臣謀士雖然很多,但沒有一人找到了勸說曹參的機會。相府里終日高朋滿座,晝夜恣飲,可苦壞了緊鄰相府而居的一個從吏。他被干擾得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煞是焦慮。後來他想出了一條妙計,特意找機會陪曹參到相府後花園散步,想讓他親自體驗一下來自前邊的吵雜聲是多麼刺耳,進而再述說自己的苦衷,求得妥善的解決。誰知到了後花園,他自己先被濃郁的飲酒氛圍陶醉了,又「幸相國召,接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相應」,身不由己地加入了這狂飲的行列。後來,曹參之飲或叫歌呼相應成了歌詠宰相權臣過分嗜酒的專用墳典。唐詩人李商隱云:「後飲曹參酒,先和傅說羹」。貫休詩云:「西伯最伶耕讓畔,曹參空愛酒盈樽」。三、潁川使酒西漢名將灌夫,家居潁陽今河南許昌。吳楚七國之亂時,他與父親一道從軍,出生入死,屢建功勛,被授為中郎將、太僕等職。後又徙為燕相。後來因事坐法被罷免,但仍是一方巨富豪傑,吏書上說他「好任俠,己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傑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潁川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灌夫行武出身,生性粗豪,剛直使酒,不講情面。一次,他應約赴丞相武安侯田之宴。丞相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人,來賓們誰不受寵若驚,唯唯諾諾,唯他的馬首是瞻呢?田習慣於充當被眾星拱衛的月亮,頤指氣使,不可一世,一會兒讓這個喝一杯,一會兒叫那個飲兩盞,頗有「我想怎樣便怎樣」的驕橫勁。灌夫見狀,十分不悅,找岔似的端起酒壺走到他面前,要他滿飲一杯。田知道他的火爆脾氣,害怕他一時性起,讓自己當眾丟醜,便異常客氣地說:「謝謝灌將軍美意,只是老臣向來量淺,不能滿觴。」灌夫並不因此放過他,冷笑一聲說:「這酒別人飲得,你怎麼就飲不得?難道就因為你位極人臣,就可以只讓別人喝而自己耍滑頭嗎?」言畢,仍覺怒火中燒,難以平靜,又逮著一個來賓借題發揮,指桑罵槐,出了一通惡氣。田的尊嚴受到挑戰,極為惱火,立即命人將灌夫五花大綁,押進囚牢。後來,又開動三寸不爛之舌,到武帝面前奏了一本,說他如何越禮放誕,目無朝廷,借酒發瘋,心懷叵測。武帝偏聽偏信,立即下令處死灌夫,並家滅九族。可憐一代英傑,就這樣因酒當了屈死之鬼。唐詩人王維云:「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以潁川空使酒。」盧照領云:「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四、願作酒壺三國時,吳國名士鄭泉才思敏捷,博聞強記,生性嗜酒,放達不羈,在江南一帶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一次,幾位朋友久別重逢,甚是高興,擺下宴席,狂飲痛喝。席間,鄭泉提議大家各言其志。有人願出將入相,飛黃騰達;有人願隱居山林,嘯傲風月;有人願家財萬貫,鐘鼓饌玉;有人願倚紅偎翠,美女如雲。輪到鄭泉,他先飲三杯說道:「我希望乘樓船,攜知友,浪跡江湖,船中間裝滿陳年美酒,船兩頭擺上時鮮佳肴,邊觀賞水光山色,邊把盞對飲,酒稍有減少,立即加滿。船不停地走,酒不停地喝。」朋友們正聽得目瞪口呆,他停下來再飲三杯,接著說道:「我希望走完人生的旅程之後,親人能把我埋在陶器作坊的旁邊,百年之後,有人挖出我的頭骨當酒壺,使我仍有機會親近酒,那使死而無憾了」。言畢,又舉杯痛飲起來。五、酒不負政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但他成年以後卻一改溫良恭儉讓的儒家風範,放蕩不羈,嗜酒如命。他與東漢著名書法家、號稱「醉龍」的蔡邕關係甚好,常在一起飲酒談心,大有相見恨晚之慨。蔡邕死後,他非常悲傷,常邀請外形酷肖蔡邕的虎賁同桌飲酒,以寄託深沉的思念之情。孔融出於天子正統的傳統觀念,不滿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常故意與他搗亂。曹操本很愛喝酒,曾寫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詠酒名句。但北征烏桓時,適逢大災之年,國庫匱乏,為節約糧食,頒布了一道禁酒的命令。他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不願說因糧食匱乏而禁酒,而把原因歸結於酒可亡國的陳舊觀點。這本來無可厚非,可孔融偏偏要撕破這塊遮羞布,與他過不去,寫信反駁說:禁酒是不得人心的。因為酒對人的好處由來已久,而且這好處直接關係到事業成敗、安邦定國。正因為這樣,所以天上有閃光的酒星,地上有著名的酒泉。接著又列舉了大量的酒的德政,從堯一直說到漢高祖,最後得出結論說:「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治哉?」曹操自然不能容忍這種挑釁,後來就找個借口把他殺了。抓孔融時,他的小兒子剛九歲,小女兒剛七歲,因年歲太小而暫得倖存。當時,兩人正在下棋,對父親的被抓毫無表示。有人責怪他們對父親沒有感情,小女兒仰頭答道:「哪有鳥巢毀了而鳥巢中的蛋卻不破的呢?」有人可憐這兩個孩子,盛來了肉湯給他們喝。哥哥口渴得厲害,就接過來喝了幾口。妹妹大聲責怪道:「咱家今日遭到這場大禍,我們都不會活得太久了,你為啥還要嘗嘗肉味呢?」哥哥聽了,放聲大哭。曹操知道後,馬上派人把他們也抓了起來。因為酒的緣故而招致家破人亡之災儘管這只是導火線,孔融可算是為酒捐軀的「烈士」了。六、斗酒恣歡「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古來以酒名世者代有其人,一向笑傲王侯的浪漫詩人李白何以獨獨心儀於曹操的二公子——陳思王曹植?因為曹植飲得豪放,飲得執著,因飲而失意,又因失意而飲,能激起詩人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共鳴。曹植天資聰穎,十餘歲即能出言成論,下筆成章。定居鄴城之後,在同一些著名文士的相互交接、切磋琢磨之中,文學才能更加成熟,為此得了個「綉虎」的雅號,意思是說他是一隻渾身都是文採的老虎。因而,文武兼備的曹操非常喜歡他,一度萌動過立他為太子的念頭。但曹植生性任達,往往「任性而行,不自,周彡勵」,常和一班文人才子、幕僚門客縱酒高歌,吟詩作賦,惹得曹操很是不快。建安二十一年左右的某日,曹操有事外出。留在鄴城的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之後,一時興起私自坐上王室的馬車,打開王宮的正門司馬門,仗著酒力,毫無顧忌地在只有帝王本人舉行典禮時才行走的「馳道」上縱情馳騁,一直走到金門。在任何越禮行為都為社會所不容的封建社會,曹植此舉無疑惹下了滔天大禍。曹操聽說此事後非常生氣,立即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車馬令,並就此發布了幾篇命令。一篇針對曹植:「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自臨侯私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一篇針對諸公子屬吏:「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複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爾誰為心腹也」。明確表示了他對曹植的極端失望和對此事的極端重視。從此,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建安二十四年,駐邊的曹仁為劉備的大將關羽所困,情勢危急,請求支援。曹操一來看在不少大臣不斷為曹植求情的份上,二來畢竟愛他聰明過人,厚望尚存,便決定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誰知當派人讓他前來親受戒敕時,他又剛好喝得爛醉如泥,人事不省。曹操只好撤回成命,從此對他徹底失望。曹丕登基後,曹植備受迫害,只好借酒澆愁,放浪形骸。誰知又因「醉酒悖慢,劫脅使者」之罪,差一點命喪黃泉。酒對曹植,可以說既是肇禍的源頭,又是患難的知己。他在《與吳質書》中明白無誤地表達了對酒的生死不渝的摯愛之情:「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伐雲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筍。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七、移封酒泉「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杜甫在渲染汝陽王李王,王進嗜酒情態的時候,用了晉人姚馥的典故。晉武帝一日升朝理政,在眾多的謁見者中發現一人仙風道骨,倜儻不群,大為驚詫,忙問此人來歷。左右回答說他姓姚名馥,是個奇士。辦事向來隨心所欲的武帝心悅此人,不問青紅皂白,即決定任命他為朝歌邑宰。沒想到姚馥非但沒有驚喜之色,反而推辭說:「小民本是異域之人,距此路途迢遙,萬水千山,我能有幸一游中華,飽覓內地名山勝川,領略內地風土人情,已屬萬幸,朝歌邑宰之職,恕不受命。皇上若真有憐憫之意,就請讓我當個養馬的馬佚,時常賞賜些美酒好了。」愛美酒不愛高官,世上竟有這等奇人奇事,武帝更加喜愛他了,最後決定讓他任酒泉太守。那裡地有清泉,其味若酒,取之不盡,飲之不竭,既可飲酒,又能當官,自然比養馬好得多,姚馥歡天喜地的前往赴任去了。八、竹林酒賢在五千年酒文化史上,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是第一個以飲名世的鬆散團體。在竹林七賢中,又以阮籍、劉伶、阮咸、山濤的酒名為高。談到酒與名士的關係,自然不能不談到他們。阮籍阮籍是河南尉氏人氏,容貌俊美,志氣宏放,任性不羈,尤好老莊,嗜酒能嘯,時人多謂之痴。他雖有濟世之志,但生逢魏晉易代之際,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加以戰亂頻仍,動蕩不定,本就「者易折」的名士更加惶惶不安,時刻都有身家性命之憂。因此他以酣飲為常,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想藉此遠禍全身,「苟全性命於亂世」。儘管這樣做很痛苦——兩重人格分裂是士大夫最難忍受而又最常忍受的痛苦,多少帶有「烏龜哲學」和虛無主義色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是一條別無選擇的人生之路。在這種情況下,酒的確成了阮籍的防禦手段和工具,成了阮籍須臾難少的護身符和通靈寶玉。晉文帝慕阮家的名望,準備為太子即後來的晉武帝向阮籍求婚。此時,阮籍面臨著兩難選擇:答應吧,有違自己不與統治者合作的初衷;不答應吧,得罪了當朝天子隨時都有身家性命之憂。最後,他還是靠酒度過了這道本難度過的難關。他連日酣飲,大醉六十日,使武帝始終沒有開口的機會,只有作罷。晉文帝手下的重要謀士鍾會,千方百計地要加害阮籍,每次相見,都因他喝醉了酒而找不到借口。何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慫恿晉文帝殺害阮籍而未被採納,主要也是因為他一味飲酒,終日昏昏沉沉,沒有對司馬氏的統治構成什麼威脅,同時也沒有抓到殺他的把柄。「便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陶淵明的詩句用來揭示阮籍的嗜飲心態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阮籍極端蔑視名教禮法,曾經把禮法之士比作褲襠里的虱子,常常借酒作掩護,放浪形骸,搞一些驚世駭俗之舉。他家鄰居有一間小酒店,店主的妻子頗有姿色,站櫃檯賣酒。阮籍常去她家喝酒,喝醉了就倒在美貌少婦的身旁睡覺。他自己心底坦然,店主知道後也就並不介意。這種行為,若非有酒作掩護,是斷難為社會和店主所容忍的。母親去世時,阮籍正在與人下棋。棋友知道他是個孝子,勸他趕快回去,他則非堅持下完,決出勝負不可。下完棋後又飲酒三斗才放聲大哭,一次吐血數升。將葬時,又吃一碗肉,喝二升酒,一號吐血數升。好友裴楷聞訊前往阮家弔唁,卻見阮籍醉卧於地,對他沒有任何表示。裴楷並不計較,只管插香焚紙,跪地痛哭,哭畢起身就走。有人問他:「一般的弔唁都是主家哀哭,客人默哀。他自己死了母親都無所謂,你又何必痛哭?」他答道:「此言差矣。阮籍乃是大徹大悟之人,當然不須遵守一般的禮法。我是個凡夫俗子,則只能按規矩行事」。阮籍還有個奇特的功能:能作青白眼,見了禮俗之士,以白眼視之;見了高人達士,以青眼視之。嵇康的哥哥嵇喜來阮家弔唁,阮籍賞了他個「衛生球」,弄得他老大不高興地走了。嵇康知道後,特意拿著酒帶著琴前來拜會,受到了青眼的待遇。此事傳出,舉世嘩然,禮法之士對他恨之入骨,必欲置於死地而後快。虧得他善於保護自己,才沒有像嵇康那樣遭害。阮籍無意於仕途,聽說步兵廚營人有釀酒的特長,就要求當了步兵校尉。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阮步兵,並每每在詩中歌詠。唐詩人皇甫冉詩云:「篇詠投康樂,壺觴就步兵。」溫庭筠詩云:「乘舟覓吏經輿縣,為酒求官得步兵。」韓,亻屋詩云:「頻頻強入風流坐,酒肆應疑阮步兵」。劉伶如果說阮籍喝酒更多地帶有遠禍全身的目的,那麼劉伶之飲則要「純粹」得多。在他那裡,酒便是生活,生活便是酒,堪稱是一位不含水分、真真正正的酒仙。劉伶身長六尺,容貌醜陋,平日里寡言少語,只以飲酒為樂。他常常乘坐一輛鹿駕的小車,攜酒出遊,讓僕人拿把鋤頭跟隨其後說:「我死在什麼地方,你就把我埋在什麼地方好了。」一次,他「飲酒一石」,爛醉如泥,剛醒過來又向妻子要酒喝。妻子見他如此嗜酒,哭著哀求他要保重身體,不能再喝了。沒想到他這次答應得非常爽快,並且說空口無憑,應該擺上酒肉,對天起誓,那才能堅決戒掉。妻子聞言大喜,急忙備好一桌酒肉擺於案前,劉伶雙膝跪倒,對天起誓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婦人之言,慎不可聽。」祝畢,又舉杯痛飲,轉眼醉倒。劉伶也是個蔑視禮法之人,有時竟然在大醉之後,赤身露體地在房中見客。別人因此事而譏笑他缺乏禮貌,他振振有詞地說: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是我的褲子。你們鑽進了我的褲襠里來,卻還要埋怨我,真是笑話。劉伶嗜飲還有著自己的理論說明,他在那篇著名的《酒德頌》中說:「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見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視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螺贏之與螟蛉」。這麼一位從理論到實踐都與酒保持著嫡親母子般骨肉關係的酒仙,自然更會引起詩人們的興趣和注意。唐詩人姚合詩云:「長羨劉伶輩,高眠出世間。」皮日休詩云:「他年謁帝言何事,請贈劉伶作醉侯」。李賀詩云:「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阮咸阮咸是阮籍之侄,也是當時的名士,時人稱他們叔侄為「大小阮」。阮咸不僅容貌酷肖乃叔,而且與阮籍性情相似,厭惡官場的污濁,鄙視禮教的虛偽,寧可一人在孤獨中喝酒彈琴消愁解悶,也不願與庸人俗士相來往。他精通音樂,善彈琵琶,時常獨自一人自彈自飲,從來不管別人的眉眼高低,褒貶毀譽,大有但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超脫與放達。一次,他與族人聚飲,用普通的小酒杯嫌不過癮,就用大盆取而代之,喝得酣暢淋漓,不亦樂乎。正猛喝間,忽然跑進來一群豬,拱著鼻子與大家爭飲。眾人趕快哄趕群豬,阮咸卻伸腿騎在一隻豬的背上,照飲不誤。山濤山濤字巨源本是竹林名士之一,與阮籍、嵇康關係甚好,性好老莊,嗜飲能飲,但中途變節,投靠司馬氏當官。後來,當他由吏部郎升遷為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充任他的原職。嵇康為此寫了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把他罵得狗血噴頭。山濤人格上雖有重大缺陷依傳統標準而言,但在酒桌上確實是把好手,當官後酒量尤其大得驚人,一飲八斗方有醉意。晉文帝不相信他能喝那麼多,曾在一次宴席上有意試他一試,果然一口氣喝了八斗且神志清楚,眾皆嘆服。九、狗洞呼酒晉人胡毋輔之少時即有高名,才幹超人,頗得散騎常侍山濤的賞識,經他舉薦步入仕途。但他生性嗜酒,狂放任縱,不拘小節,與王澄、王敦、庚並稱四友。王澄對他非常佩服,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他能言善辯,「吐隹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誠為後進領袖也」。胡毋輔之為官建武將軍、樂安太守時常與酒友晝夜酣飲,不視郡事。一次,他與謝鯤等人正赤身裸體地關在屋裡狂飲濫喝,另一酒友逸光恰好不約而至,被大門外的衛士擋了駕,說是長官有令,現在任何人不得進去。逸光一聽,就知道裡邊肯定又在昏飲,登時急紅了眼,脫衣去帽,鑽進狗洞中大叫我要飲酒,胡毋輔之聞言大驚,對酒友們說:一定是逸光來了,否則沒有人敢如此放肆,快快把他請進來。十、畢卓卧瓮畢卓字茂世,少年放達,嗜酒如命,為胡毋輔之所知。後來官居吏部郎,依然常常酩酊大醉,耽誤了不少公務,影響了仕途升遷。但他絲毫不以為意,曾不止一次地對人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在任職吏部郎期間,官舍隔壁恰是一家釀酒作坊。一次,畢卓飲酒後出官舍散心,忽然為一陣誘人的酒香所吸引,不知不覺來到了酒坊里,拿起酒瓢就從酒缸里取酒而飲。剛好,一位釀酒工人進來巡夜,以為小偷進來竊酒,猛撲上去把他捺倒在地,用繩子捆了個結結實實。第二天一大早,酒坊主人來到作坊,見隔壁的畢吏部被綁在酒缸旁,大驚失色,趕緊上前為他鬆綁。誰知畢卓並不生氣,只是要他快拿酒具過來。兩人就在酒缸旁把盞對飲,至醉方去。十一、割發置酒陶淵明的嗜飲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千秋佳話,他祖父陶侃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飲君子,說不定陶淵明之飲正是得力於家傳呢。陶侃早期仕途因頓,只當了個小小的縣吏。但他並不以位卑為恥,做事十分勤勉公道,待人非常誠懇熱情,頗受同事鄉鄰親朋好友的稱頌。一次,以孝廉著稱的鄱陽名士范逵慕陶侃之名造府拜訪,陶侃當然十分歡迎。但他出身貧寒,加上為官清廉,家口甚眾,朋友繁多,所以十分清苦,此刻連備席之錢也拿不出來。陶母為了招待好客人,毅然將自己的頭髮剪下一段去換酒菜。在過去,人們是把頭髮看得象生命本身一樣重要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曹操自己就曾割發代首。陶母此舉使得范逵深受感動,回去後就把陶侃推薦給太守。還有一次,一位朋友突然來訪,陶侃囊空如洗,實在無力備辦酒席。正在為難之際,忽聽門外有人叫他,出去一看,原來是鄰居扒在牆頭上向他招手,給他送來了一壇酒一隻雞。陶侃大喜過望,立即殺雞燙酒,與朋友痛痛快快地喝了起來。十二、不如杯酒張翰字季鷹是晉代吳郡名士,曾在齊王礒手下任大司馬東曹掾,任職於洛陽。他曾對同郡的顧榮說:「現在干戈四起,天下多故,說不定哪一天災禍就會從天而降,我本來就是山林中人,對仕途從無興趣,現在就更該辭官歸田了。」等到秋日,蕭瑟的秋風喚起了他對故鄉菰菜、蒓羹、鱸魚膾等名產的思念,不由嘆道:「人生貴得適志,何為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立即掛印而去。回到山清水秀的故鄉,張翰日日酣飲恣游,縱任不拘。有人惋惜地勸他說:「以你的才能和名望,是應該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的。你現在這樣以飲為常,以游為業,雖然一時快意,卻沒了身後的名聲,太可惜了。」張翰端起酒壺痛飲了一通,才醉意朦朧地回答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眼前一杯酒。」十三、幕僚沐帥唐代元和年間,武元衡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他平時不苟言笑,相當嚴厲,下屬們都非常怕他。但是三杯酒之後,他便象換了個人似的與幕僚們嬉戲打鬧,沒大沒小。一日,他在主帥府設宴歡會。席間,幕僚楊嗣復和他較上了勁兒,要用大碗和他比酒量。他已經喝了不少,明日又有重要公務,就沒有答應。楊嗣復仗著酒力,反覆勸說無效後把一大碗酒劈頭蓋臉地澆到了他身上。此舉顯然有些過分,眾來賓都嚇得大氣不敢出,悄悄地為楊嗣復捏了一把汗。沒想到武元衡出奇地大度,穩坐席上,面不改色,談笑依舊,等臉上的酒幹了才去換了濕漉漉的衣服。宴會照常進行,直到大家都盡興了才散席。原創文學網(http://book.eletters.cn)7X24小時不間段更新最新小說 背景顏色 字體顏色 字體大小 滑鼠雙擊滾屏 (1-10,1最慢,10最快)
上一章 返回書目 下一章 ad9js
推薦閱讀:
※中國古籍全錄
※曾盛氣凌人的老牌合資「長安鈴木」,如今卻苟活於中國?
※《中國站起來》:震撼中國人的精神福音
※法國發行中國馬年生肖紀念郵票
※中國奧運軍團奪冠全記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