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推算的萬年中國,很准很震驚!

《乾坤萬年歌》相傳為周朝姜太公所作。歌中預言從周朝開始,直至未來大同世界。

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后女媧石上坐。

三皇五帝己派相,承宗流源應不錯。

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

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

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

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一土臨朝更不祥,改年換國篡平床。

泉中湧出光華主,興復江山又久長。

四百年來更世界,日上一曲懷毒害。

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傳兩代。

四十年來又一變,相傳馬上同無半。

兩頭點火上長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山河既屬普無頭,離亂中分數十秋。

子中一朱不能保,江東復立作皇洲。

相傳一百五十載,釗到兔兒平四海。

天命當頭六十年,肅頭蓋草生好歹。

都無真主管江山,一百年前擾幾番。

耳東入國人離亂,南隔長安北隔關。

水龍木易承天命,方得江山歸一定。

五六年來又不祥,此時天下又紛爭。

木下男兒火年起,一掃煙塵木易已。

高祖世界百餘年,雖見干戈不傷體。

子繼孫承三百春,又遭離亂似瓜分。

五十年來二三往,不真不假亂為君。

金豬此木為皇帝,未經十載遭更易。

肖郎走出在金猴,穩穩清平傳幾世。

一汴二杭事不巧,卻被胡人通佔了。

三百年來棉木終,三閭海內去潛蹤。

一兀為君八十載,淮南忽見紅光起。

八雙牛來力量大,日月同行照天下。

土猴一兀自消除,四海衣冠新彩畫。

三百年來事不順,虎頭帶土何須問。

十八孩兒跳出來,蒼生方得蘇危困。

相繼春秋二百餘,五湖雲擾又風顛。

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國重新又一遷。

兩分疆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

那時走出草田來,手執金龍步玉階。

清平海內中華定,南北同歸一統排。

誰知不許乾坤久,一百年來天上口。

木邊一兔走將來,自在為君不動手。

又為棉木定山河,四海無波二百九。

王上有人雞上火,一番更變不須說。

此時建國又一人,君正臣賢乘輔拔。

平定四海息干戈,二百年來為社稷。

二百五十年中好,江南走出釗頭卯。

大好山河又二分,幸不全亡莫嫌小。

兩人相見百忙中,治世能人一張弓。

江南江北各平定,一統山河四海同。

二百年來為正主,一渡顛危猴上水。

別枝花開果兒紅,復取江山如舊許。

二百年來衰氣運,任君保重成何濟。

水邊田上米郎來,直入長安加整頓。

行仁行義立乾坤,子子孫孫三十世。

我今只算萬年終,剝復循環理無窮。

知音君子詳此數,今古存亡一貫通。

|《乾坤萬年歌》試解|

1、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后女媧石上坐。

道家認為,所有有形之物,都生於無形,這就是所謂的「無極生太極」,無形為無極 有形為太極,「判」是分辨的意思,「太極未判」也就是「太極」還沒能被分辨出來,也就是「太極」還未形成出來,也就是「無極」,即世界起源之初的混沌狀態。西方的《聖經》、《創世記》中說上帝在創世之初,「大地是一片黑暗」,說法也是相似的。現代宇宙論者也都認為宇宙是起源於「無」的,也都同意道家的宇宙起源觀點:「有生於無」或「無中生有」,即在什麼也沒有的原始狀態中,產生了最基本的粒子,然後再一層一層的形成萬物。所以現代科學與道家理論在宇宙起源上是一致的。《萬年歌》就是從宇宙起源說起的。「昏」就是混沌狀態,「昏已過」就是在「太極未判」階段過去之後,萬物開始逐漸的從混沌狀態中形成出來的意思。這句話這樣說:太極未判,昏已過。

中華民族認為自己的祖先是伏羲和女媧,是他們繁衍出中華民族。在遠古時代,伏羲首先創造姓氏,並自己取姓為「風氏」,「後」是君主的意思,「風后」就是說伏羲是遠古時代的君主。中華民族傳說女媧摶土造人,又傳說女媧曾經補天。「風后女媧石上坐」,大致意思就是說伏羲和女媧時代還是原始的石器時代,連君主都是坐在石頭上的。

2、三皇五帝已相承,宗派源流應不錯。

中國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代代相承,這樣的宗派源流是不會有錯的。

三皇就是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就是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三皇五帝時代是一個大道昌明的時代,八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為中國其後的五千年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

太公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人,所以他先從上古說起,漸引至周朝。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共有三十七個君主,共八百七十四年。這裡說「八百秋」就是 800 年,姜太公是舉個大略的數字來說的。周朝是「天下一統」的,而且「禮樂文章」鼎盛,也就是說周朝的文化很發達。這些都被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姜太公是周初的人,對於周朝竟預言得如此準確,令人敬佩。

一出殷商史剛剛落下帷幕,一部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周史又拉開了序幕。周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歷時八百多年,才被秦國滅掉。

很多人把周的年代搞錯了,現根據邵康節《皇極經世》予以訂正:

公元前 1132 年,己巳,周西伯沒武王即位。

公元前 256 年,乙巳,(西)周滅(秦五十一年滅周)

公元前 255 年,丙午,(秦)昭襄王。

公元前 221 年,庚辰,秦滅後齊。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分成西周與東周,以公元前 770 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

在文字與文學也很有成就,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4、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

繼周朝之後是秦朝,秦始皇本姓呂,是呂不韋的兒子,這是《史記·呂不韋列傳》所記載的。所謂「串去中直」,就是「串」字去掉中間一個直豎,是個呂字,指秦始皇的姓,就是姓呂的人能承「傳天下」。所謂「春禾換日頭」就是將「春」字下邊的「日」字去掉,換一個「禾」字,就是「秦」字,這二句說繼周而有天下者是呂秦。這當然被歷史所證實了,而且,姜太公的預言寫得很有藝術。所謂「串去中直」,也就是說不是依靠中庸、正直的途徑得以承傳天下「傳天下」,而是用奸險權謀去奪得天下,這正合了呂秦之得天下的方式和過程。

5、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

秦始皇滅周,在帝位十二年,秦二世在位三年,子嬰在位四十六日,秦朝共三王,合十五年四十六日,說「二十年」間不能守,是舉個大致數字來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說的是秦朝的「由來」是依靠暴力和權謀,所以是「不固久」的,即其江山的根基不深厚。

秦朝年代如下:

公元前 221 年,庚辰,秦滅後齊。

公元前 209 年,壬辰,秦二世。

公元前 207 年,甲午,秦亡漢高祖先入關、楚伯王后入關。

6、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繼秦朝而得到天下的是漢高祖劉邦,「金」字加一個「卯」字,右邊加一直刀,合成繁體的「劉」(劉)字,高祖於乙未年(公元前 206 年)被立為漢王,按中國的干支紀年法,和五行學說及十二生肖,乙未年屬於「木羊」年,劉邦被立為漢王,說是王基已立,將來能「削盡天下」,在乙未年他就開始為首領了。

在短命的秦朝謝幕後,天下又處於一片混亂。曾經被滅的戰國各諸侯國的後裔紛紛重新立國,並加入到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當此之時,以項羽、劉邦實力最強,也最有號召力。歷史大舞台也因此留下了鴻門宴、蕭何月下追韓信、霸王別姬、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卓具軍事才能的韓信的幫助下,上蒼最終選中了知人善用、能行仁義的劉邦一統天下。自此,拉開了又一個絢爛多姿的王朝的大幕。

漢朝年代如下:

公元前 206 年,乙未,(漢)高祖。

公元 190 年,庚午,獻帝。

公元 220 年,庚子,魏文帝。三國時代開始。

7、一土臨朝更不祥,改年換國篡平床。泉中湧出光華主,興復江山又久長。

王莽「臨朝」對漢確實是「更不祥」,「篡平床」就是王莽用毒酒藥死平帝於床上,並篡奪了漢政權。改漢的國號為「新」,自稱「新皇帝」。劉秀從南陽白水鄉起兵,滅王莽而復興光華漢室,是為東漢。「興復江山又久長」又維持了漢室二百多年。

一土合在一起為王字,指王莽;「泉」字分開為「白水」二字。劉秀出自南陽白水鄉。東漢一直延續到三國時代,最終被魏所取代。劉秀稱「光武帝」,他興復東漢的歷史事實完全證實了太公的預言。

8、四百年來更世界,日上一曲懷毒害。

西漢二百四十年,東漢一百九十六年,兩漢共四百一十年,說四百年是舉個整數來說的,「更世界」就是改朝換代。就是兩漢過了 400 年左右就要改朝換代了。那麼接替的朝代是誰呢?「日上加一曲」合成個「曹」字,指曹操,說「懷毒害」,就是指曹氏父子篡漢,接替漢朝的就是曹魏政權。

這「日上一曲」又是雙關語,「日」指天日,「日上一曲」天日上面被彎曲了,說的是此時世道不正,社會黑暗。這也正是三國時期的社會狀況。

9、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傳兩代。

「一枝流落去西川」說的是漢朝的一個分支,流落到四川去了,西川就是四川。這個預言說的是劉備作為漢家的一枝後代,稱帝於西蜀,即四川,史稱「蜀漢」政權。「三分社稷」也說對了,因為蜀漢政權正是得天下的三分之一。「傳兩代」也說對了,昭烈帝劉備和後主劉禪剛好是兩代,就被魏國滅亡了。

10、四十年來又一變,相傳馬上同無半。兩頭點火上長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四十年來又一變」指什麼事呢?在昭烈帝劉備與後主劉禪在位的四十三年期間,曹魏政權也發生一次大的變化,是什麼變化呢?「相傳馬上同無半」中的「同無半」,將「同」左邊去了一豎就是一個「司」字,與「相傳馬上」的「馬」字合起來就是「司馬」二字,指的是帶「司馬」字樣的人篡魏這件事情。「兩頭點火」,上下兩火不就是一個「炎」字嗎?這裡就是指司馬炎了。「委鬼山河通一占」,「委鬼」合成一個「魏」字,指曹魏的山河通通被司馬炎佔去了。

「相傳馬上」也是雙關語,說的是司馬父子得到曹魏江山是靠在馬上,也就是靠軍權得到來的。「兩頭點火」也是雙關語,說的是司馬氏既對外(蜀與吳)開刀,又對內(曹魏)點火。最後才能「上長安」,比喻當上皇帝。「委鬼山河」也指曹魏江山本來就不正。說的都委很巧妙。

這「四十年」是:

公元 221 年,辛丑,蜀昭烈帝。

公元 223 年,癸卯,蜀漢後主。

公元 263 年,癸未,蜀漢亡。

公元 265 年,乙酉,魏亡,西晉,武帝。

11、山河既屬普無頭,離亂中分數十秋。

「普」字無頭上兩點是一個「晉」字,「山河既屬普無頭」說的是此時的天下都屬晉朝了,另外「普無頭」也似乎說此時天下沒有真主,群龍無首。「離亂中分」,說的是西晉五十二年都是離亂的社會狀態。

這「數十秋」是:

公元 265 年,乙酉,魏亡,西晉,武帝。

公元 318 年,戊寅,東晉開始。前趙大興,劉曜。

12、子中一朱不能保,江東復立作皇州。

預言順序,這裡是在說晉朝,先看看有關的史實吧。晉武帝有二子,太子為惠帝,中子為懷帝,被劉聰虜去後被殺,武帝之孫愍帝被漢將所殺,於是西晉就滅亡了。東晉元帝名睿是其母夏侯氏與小吏牛金生私通後生來的,起初擔任安東將軍,聽說愍帝被害後,才在江東即位稱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

這裡所說的「子中一朱不能保」,說晉朝開國者的子孫之中有一人不能保全江山社稷,這人與「朱」字有關。東晉之所以要建立,就是因為在原來西晉的地方站立不住,也就是西晉「不能保」了,才要遷居江東建立東晉。所以這句應當應驗在東晉元帝身上,所以編者以為「朱」就為「牛」,透露元帝特別的身世,即他本該姓「牛」。

建康屬江東地,「皇州」就是首都了,「江東復立作皇州」,就是對應東晉建立這件事。講是「復立」,本來晉朝差不多亡了,東晉等於是復興了晉朝。

13、相傳一百五十載,釗到兔兒平四海。

「相傳一百五十載」,西晉五十二年,東晉一百零三年,共一百五十五年,預言說的很準確。

西晉的年代在上面已說了,東晉的年代是:

公元 318 年,戊寅,太興,東晉稱帝。

公元 420 年,庚申,(南朝)宋武帝劉裕。

「釗到兔兒」是個字謎,在中國的生肖學說中,卯屬兔,「釗」字頭上加一個「卯」字是繁體的「劉」(劉)字。「平四海」就是一個姓劉的人會結束晉朝,平定四海,建立新朝代。

在歷史上,繼東晉之後的,是南北朝中南方的宋朝,開國皇帝宋武帝姓劉名裕,史稱「劉宋」,以區別於後代趙氏的宋朝。這句預言講的是劉裕。

14、天命當頭六十年,肅頭蓋草生好歹。

「天命當頭」就是有當天子的命運。劉宋政權共八個君主一共正好六十年。 

公元 420 年,庚申,宋武帝劉裕永初。

公元 479 年,己未,(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肅頭蓋草」是個「蕭」字。「生好歹」就是做壞事了。繼劉宋政權的,是南齊高帝蕭道成,他篡奪了劉宋政權。這句預言又應驗在蕭道成身上了。

15、都無真主管江山,一百年來擾幾番。耳東入國人離亂,南隔長安北隔關。

在歷史上,在強盛的兩漢之後,中國走入了一個大分裂時代,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三國兩晉我們前面已說過了。現在說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前面講過了宋和齊,繼南齊之後,是南梁,開國者是蕭衍。繼南梁之後,是南陳,開國者是陳霸先。南齊五主共二十三年,南梁四主共五十五年,南陳五主共三十三年,合齊梁陳三朝代共一百十一年。這一百多年的社會都處於分裂混亂狀態,而且朝代更頻繁。所以說是「都無真主管江山,一百年來擾幾番。」因為江山無真主來管,所以不斷受到干擾。「耳東」即耳字旁加東字是個字,無疑是指陳霸先,這時的社會更加離亂,統治地域更加狹小,正是「南隔長安北隔關」。

這「一百年」是:

公元 479 年,己未,齊高帝蕭道成。

公元 581 年,辛丑,隋文帝楊堅滅陳。

16、水龍木易承天命,方得江山歸一定。五六年來又不祥,此時天下又紛爭。

「水龍」如果是理解為中國年號的獨特表示法的話,就是「壬辰」二字,應是指壬辰年。「木易」合為「楊」字,指姓楊的人。「承天命」就是指作天子了。所謂「江山歸一定」就是統一天下。

繼南陳之後取得天下的人,是隋文帝楊堅。楊堅是在北朝的北周滅亡的基礎上建立隋朝的,他後來滅南陳而達到了天下一統也。這些都與預言相符。唯有「水龍」如果看作是表示壬辰年的話,則不是楊堅的登基之年。難道「水龍」是指楊堅嗎?

所謂「五六年又不祥」,這裡可以理解為五年或六年,也可理解為五加六等十一年,還可理解為五六相乘為三十,三十年。

隋朝三主共二十九年而被唐朝所滅。其年代是:

公元 590 年,庚戌,隋文帝。

公元 605 年,煬帝。

公元 617 年,丁丑,泰帝義寧,隋亡。

17、木下男兒火年起,一掃煙塵木易已。高祖世界百餘年,雖見干戈不傷體。子繼孫承三百春,又遭離亂似瓜分。

「木下男兒」是一「李」字,指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他們起兵在丁丑年,所以說是「火年起」(丁屬火)。「木易已」指李氏一起而楊氏的隋朝就覆滅了。「一掃煙塵」指的是李氏父子是得天命之師,掃除其它各路人馬就是掃除天下的煙塵,使天下恢復清凈。

「高祖世界百餘年,雖見干戈不傷體」,說的是由唐高祖李淵開創的唐朝在一百多年裡,雖然有一些戰爭,但無傷大體。事實也是如此,唐初百年間,有東突厥攻唐的戰爭,也有唐攻谷渾的戰爭,但對於唐朝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各方面沒有什麼影響。

「子繼孫承三百春,又遭離亂似瓜分」,顯然說的是唐朝江山有三百年左右,然後中國又走向分裂和動蕩。事實上,唐朝自唐太宗至唐哀帝前後共280年,加上唐高祖,唐朝一共二十一主,共二百八十八年,然後走向另一個分裂時代,就是五代時期。

唐朝的年代是:

公元 618 年,戊寅,唐高祖。

公元 626 年,丙戌,唐太宗。

公元 907 年,丁卯,後梁朱全忠太祖。

18、五十年來二三往,不真不假亂為君。

「二三」合成五,是指「梁唐晉漢周」五代,五代共五十六年。預言說的非常準確。所謂「不真不假亂為君」,說的是五代之君主有傳位給兒子的,有傳位給養子的,有傳位給妻侄的,不象正統的傳位方式。這些君主真可謂不真不假,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這五十年:

公元 907 年,丁卯,後梁朱全忠太祖。

公元 960 年,宋太祖趙匡胤。

19、金豬此木為皇帝,未經十載遭更易。

「金豬」就是辛亥年,因為辛屬金,亥屬豬。後周皇帝郭威是在辛亥年得天下的,所以叫他是「金豬」。郭威無子,以妻侄柴榮為子,傳位給他。「此木」二字合成「柴」字,指柴榮。

郭威在位六年,柴榮與他兒子在位共三年半,三主加起來共九年半,就禪位給趙匡胤的宋朝,所以說「未經十載遭更易」,就是後周變為大宋了。

20、肖郎走出在金猴,穩穩清平傳幾世。

「肖郎走出」是個字謎,是繁體的趙(趙)字,「金猴」就是庚申年。繼後周之後是宋太祖趙匡胤,肖字加一個走字合成趙字,而且,太祖正好是在庚申年(金猴年)得天下的。

21、一汴二杭事不巧,卻被胡人通佔了。三百年來棉木終,三閭海內去潛蹤。

這道預言寫的相當準確。北宋建都於汴京,南宋定都於臨安(即浙江杭州),所以說「一汴二杭」。「胡人」指蒙古人的元朝,宋朝就是滅亡於元朝的,中國古人把北方少數民族通稱「胡人」。北宋一共九個皇帝,共一百六十七年,南宋也是九個皇帝,共一百五十三年。二宋合起來一共三百二十年。「棉木」大概是蓋住木的意思,這裡很明顯是「宋」字。古人解釋說「棉木的棉與(家去豕)同音,所以才借棉來替代(家去豕)」,其實就是個寶蓋頭。「棉木終」講宋朝要滅亡了。宋朝末代皇帝是個小孩子,受元兵所逼,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入大海,所以說是「三閭海內去潛蹤」。

大宋的江山三百年:

公元 960 年,庚申,北宋太祖。

公元 1271 年,辛未,元始定國號。

公元 1275 年,乙亥,恭宗。

公元 1276 年,丙子,端宗。

公元 1278 年,戊寅,帝丙。

公元 1279 年,宋亡。

22、一兀為君八十載,淮南忽見紅光起。八隻牛來力量大,日月同行照天下。土猴一兀自消除,四海衣冠新彩畫。

繼宋朝之後是元朝,「一兀」不就能合成個「元」字嗎?元朝十個皇帝共八十九年,正是預言所說的「八十載」。

元朝江山亨年如下:

公元 1280 年,庚辰,元世祖。

公元 1333 年,癸酉,順帝。

公元 1368 年,戊申,明太祖洪武。

元朝是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滅的,朱元璋起兵時正是紅巾軍,正是在淮南發展壯大的。另一種解釋說朱洪武是江南鳳陽府(鍾離太平鄉)人,洪武初生時有紅光照天,異香通宵不散。所以說是「淮南忽見紅光起」,其實洪武姓「朱」,朱也是「紅」的意思。「朱」字也是「八隻牛」(牛字下面加個八字就是朱字)。「力量大」一方面說朱元璋的軍隊的力量大,另一方面,朱元璋的年號「洪武」也是力量大的意思。「日月同行」是一個「明」字,指明朝。這首預言不但是字謎,而且話中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說朱元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建立的明朝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朝代,能普「照天下」。

「土猴」指洪武元年戊申年,那裡元朝滅亡、「消除」,改朝換代,明朝的天下煥然一新,衣冠服飾文化各方面都大改蒙古元朝的特點,所以說是「新彩畫」。

我們讀過了那麼多的預言,已經能體會到,雙關語是很多的,很多預言不但是字謎,表達意思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說,預言,真是很不平凡的文化智慧。不必說預言不是後人偽造的,就是要偽造,也決不是一般若人能偽造得了的。說預言不是偽造的,是因為現存有很多古版本,對今天的事情還是預言得極為準確,這就說明預言現象確實耐人尋味,耐人深思。

23、三百年來事不順,虎頭帶土何須問。十八孩兒跳出來,蒼生方得蘇危困。

明朝江山,十七主共二百七十年,而且明朝很多事情確實都不順,所以說「三百年來事不順」。「虎」(在地支屬寅)的(前)「頭」帶上一個「土」(在天干屬戊)就是戊寅年。同時也表明雖然明朝是很強大,象老虎,但虎頭帶土,未免減去了很多威力。從歷史事實來解釋,祟禎十一年是戊寅年,當年兩畿(北京和南京)、山東、河南大旱,蝗蟲成災,加上當年九月清兵分三路南下,自此以後天下荒亂日甚,而天下不堪問也,所以說是「何須問」。

請看明朝紀年:

公元 1368 年,戊申,明太祖洪武。

公元 1644 年,甲申,明亡,清順治。

「十八孩兒」是個「李」字,指李自成,「跳」古代讀「逃」是逃走的意思。明祟禎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攻陷京師,祟禎帝自縊死於煤山,五月清兵攻入北京,並定都京師,李自成兵敗。蒼生在流寇動掠下遭受危困,到清兵攻入京城就無事了,所以說「蒼生方得蘇危困」。「蘇」是解除的意思。明末天災、人禍瀕生,李自成為盜將,流寇于山西河南等處,淫掠極慘,到清兵定鼎後人民才能安定下來。

24、相繼春秋二百餘,五湖雲擾又風顛。

「相繼春秋二百餘」指清朝統治中國有二百多年,此後,中國(即「五湖」)又將是風起雲湧的社會狀態。

清朝帝號紀年如下:

公元 1644 年,甲申,明亡,清順治。

公元 1909 年,己酉,宣統。

25、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國重新又一遷。

「人丁口」是「何」字,「丁口」是「石」字,指蔣介石取得江南之地並定都南京,京城與國家都是一次變遷。明清一直是定都北京,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這正是京城的變遷。蔣家天下一直是以江南為中心,在他統治期間,他真正得心應手的統治也是在江南地,其它地方都雖然名義上統一,他的控制力都是很弱的。

後面預言部分,經考究很可能被打亂了,因為《萬年歌》基本上採取四句押韻式成一首的,而有些是單句的。還有待高明之士去整理。

一、簡單的說炎帝即神農氏與炎帝非神農氏都是錯誤的

關於炎帝與神農氏之間的關係,自漢代以後一直到現在,始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是炎帝就是神農氏,這是一種主流意見。據說,這種意見始於班固,他在《漢書·古今人物表》中首先將炎帝與神農氏並列,稱其為「炎帝神農氏」。二是炎帝即炎帝,神農氏即神農氏,這可能是一種接近歷史真相而又只被少數人接受的意見。最早持這種意見的人可能是管仲,他在《管子·封禪》中說:「古者封泰山而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持這種意見而又沒有明確表述的乃是司馬遷。他一方面忠實於管仲的上述敘述,將其引用在自己的《史記·封禪書》中,另一方面,他又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敘述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將炎帝和神農氏分開來敘述,暗示兩者不能等同起來的意味十分明顯。而且,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讀者注意的:言「神農氏世」而不僅僅是「神農氏」,這有暗示神農氏有一個前後相承的世系,所以我們說這裡的神農氏乃是一個家族或者部落世代沿襲的名稱,而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名稱。但是,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於相關史料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發現,簡單地說炎帝即神農氏與簡單地說炎帝不是神農氏,似乎都是不準確的。

二、《山海經》的記載告訴我們炎帝是實有其人的一個人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山海經》是一部不足以採信的文獻,儘管它的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如果我們不帶某種成見去閱讀這部文獻的話,我們一定至少會接受其中關於炎帝的記載。關於炎帝,《山海經》中有下列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人面魚身。炎帝之孫,名曰靈契。靈契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殳始為鍾,為樂風。」「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如果說《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記載因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而的確不足以採信的話,細心的人讀過《山海經·海內經》之後,也許一定會認同上述兩段記載:不僅有明確的延續達八代人之多的譜系資料,而且連人物外貌上最突出的細節特徵都記載得很清楚呀!在眾多的文獻資料中,還能找得到多少記載得如此具體的資料?如果我們相信這兩段記載的話,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懷疑炎帝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對此,《逸周書·嘗麥》也作了明確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翼。」據考證,赤帝就是炎帝。由這樣的記載推演開去,我們沒有理由將炎帝與神農氏混同起來,也沒有理由懷疑管子、司馬遷等歷代先賢關於炎帝非神農氏的記載和意見。

三、古籍記載中的神農氏兼有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代稱和傳說時代人物名稱的雙重含義

以一個人生平的功業來給人命名,這大概是古人對傳說時代人物命名的一個習慣。我國人文始祖之一的黃帝號稱軒轅氏。「軒轅」的初始意義是車轅。王逸在注釋《楚辭·遠遊》時說:「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為『軒轅氏』也。」又,《太平御覽》卷七七二引《釋名》云:「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據此,王子今先生推測,這樣的稱謂「暗示交通方面的創製,很可能是這位傳說中時代的部族領袖諸多功業之中最為突出的內容之一。」「神農氏」一名也是這樣而來的。《白虎通·號》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神農氏所指稱的首先應該是一個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由此,我們也就好理解古籍中關於神農氏作為一個具體的人的記載了。比方說:《管子·輕重篇》說:「神農作種五穀於淇山之陽,九州之人乃知穀食。」《淮南子·修務訓》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羸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饒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而且,《屍子》、《呂氏春秋》、《帝王世紀》等古籍還有關於神農氏的世系記載。

但是,另一個方面,在古籍中,神農氏又是一個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一樣代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的名詞。《莊子·盜跖》說:「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這就是說,燧人氏時代,人類還處於巢居時期,人們以人類巢居這個特徵給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命名,這就是有巢氏之世。繼有巢氏之後是燧人氏。《屍子》記載說:「遂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風俗通·皇霸篇》引《禮含文嘉》解釋說:「遂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同樣,這也是人們根據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徵來給這個歷史時期所命的名稱,這是人類進入取火、用火的歷史時期。燧人氏之後即伏羲氏。在古籍中,伏羲氏又寫作「虙犧氏」、「包犧氏」、「皰犧氏」。《屍子》又記載說:「慮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史記·補三皇本紀》甚至說伏羲氏之所以名為伏羲氏是因為「養犧牲以庖廚,故曰皰犧氏。」這兩個記載說明伏羲氏時期人類進入由漁獵過渡到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我們不妨稱之為畜牧業時期。《易·繫辭》云:「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這段記載告訴我們,神農氏時期,人類進入了農耕時期。歷史常識告訴我們,由伏羲氏的畜牧業時期進入神農氏的農耕時期,這是一個質的飛躍。這個質的飛躍不可能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人的「神農氏」一個人在其有限的生命時期內能實現的。何光岳先生解釋說,神農氏應該是神農氏所處部落首領世代相襲的一個稱號。這就好解決上面所涉及到的問題了:農耕技術的發明、應用及由此引領的農耕時代是神農氏所處部落部眾世代勞動實踐和智慧創造的結晶。所以,《易·繫辭》中所說的神農氏這個名稱更應該是人類進入了農耕時期的代稱。

四、炎帝之名的起源與演變

但是,我們說炎帝是實有其人的一個人,神農氏兼有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代稱和傳說時代人物名稱的雙重含義,仍然沒有解決炎帝與神農氏的關係這個中心問題。

在討論炎帝與神農氏的關係問題時,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炎帝」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或者說,炎帝這個名稱的初始意義是什麼?這涉及到了炎帝這個名號的起源及其演變過程。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五帝」這個概念。

1、何謂五帝?據劉俊男先生考證,五帝最初指五個天帝,即掌管東西南北中五個不同方位的天帝,在甲骨文等早期文獻資料中表述為五個方帝。我們不妨將其簡稱為五方帝。如:方帝(見佚236),貞方帝(見庫574),勿方帝(見龜1)。可能,在殷人的意識中,這五個天帝還各有其使者或化身,於是,在殷商甲骨卜辭之中還有「帝五臣」、「帝五豐」這樣的記載:「王又歲於帝五臣,正,隹亡雨。辛亥卜,帝五臣__(缺字)」(見《粹》13)「癸西,貞:帝五豐,其三牢。」(見《後上》2615)這裡的「臣」、「豐」,還有我後面要說的「鳳」,很有可能就是五方帝的使者或者化身。

有其使者或化身應該就有五個方帝,但是,劉俊男先生又指出在甲骨卜辭記載中,有一個沒有方位的帝。劉俊男先生推斷說這個方帝可能就是後來居住中央位置的黃帝。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胡厚宣先生的一段話可能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暗示。他在《殷商史》中說:「卜辭以方和社並祭,當即是五方之神。」這段話中的「社」字值得注意。《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土為古社字。」正因為如此,我們發現在古文獻中,社兼有指代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主雙重意義。《禮記·祭法》載:「共工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這個記載與許慎的解釋可以互為補充。《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此說可以與《禮記》所說的互為參照。《禮記·郊特牲》中關於祭社儀式的描述事實上已經突出了社神居中間位置的特殊地位:「君南向於北墉下」,土地為生民之本,祭社乃是「所以報本反始也」。這與嗣後的中央天帝黃帝居中、在五行中對應土行、「執繩而制四方」的特殊地位暗合。結合這些資料,我認為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胡厚宣先生的話:這個沒有方位的帝可能起源較晚,它可能就是社,或者說,最初可能起源於祭社。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推斷出這樣的結論:在早期殷人意識中只有四個天帝,而並非有一個沒有方位的天帝。在此後的文獻資料中,我們似乎能看到相應的證據:《史記·天官書》中有「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的記載,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四靈」。這種記載實際上就是說四靈主管四個星際空間,兼有星際定位作用。《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郊祭禮儀中只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天子率諸侯三公九卿大夫於東、西、南、北郊迎接春、夏、秋、冬的記載,而沒有迎季夏的記載。而且,在《禮記·月令》中還有仲夏之月「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的記載。

如果說我的這個推斷可行的話,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下述記載:

甲骨卜辭中有「求年於四方鳳」的記載。這裡的「四方鳳」與前面所說的「帝五臣」、「帝五豐」一樣,是天帝的使者或化身。《山海經》中只有四個方位神名,即:「南方祝融,獸面人身,乘兩龍」(見《海外南經》)、「西方蓐收,左耳有龍,乘兩龍」(見《海外西經》)、「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見《海外北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見《海外東經》)。《尚書·堯典》記載,堯在安排和任命主宰司察節令的人時只有四個:羲仲宅嵎夷,居東方「正仲春」, 羲叔宅南交,居南方司「正仲夏」,和仲宅西,居西方司「正仲秋」,和叔宅朔方,居北方 「正仲冬」。

五帝不僅僅指五個天帝。《孔子家語·五帝》記載了孔子與季康子的一段對話,這一段話有助於我們理解五帝的其它其含義。這段對話是這樣的: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某也聞於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康子曰:「吾聞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也?」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皞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其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曰句芒,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季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後、殷、周獨不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也?將有限乎?」孔子曰:「古之賓士水土及播殖百穀者眾矣。唯句龍兼食於社而棄為稷神。易代奉之,無敢易者,明不可與等。」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老子所說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五帝還指主宰五個時段的天神,即五節之帝。一年約三百六十六天,取其整數就是三百六十天,將其劃分為五個等分即五個時段,又叫五節,每節合七十二天。由此,人們將一年劃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這是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知識的一部分,因此,指五節之帝的五帝之名,可以理解為我國古代早期天文學知識體系中的術語。

老子所說的這段話又告訴我們:五帝還指主宰陰陽五行的五個天神,即五行之帝。古人認為,季節的變化乃是陰陽消長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從《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的部分文字中體會到(如:《呂氏春秋·季春紀》載:「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淮南子·時則》載:「(季春之月)令國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換一句話說,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就是陰陽五行變化的五種狀態的表述。對此,班固作過一定的解釋,他在《白虎通義》中說:「太皞者,大起萬物擾也。其神句芒,句芒者,物之始生,芒之為言萌也……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屬續也……少皞者,少斂也,其神蓐收,蓐收者,縮也……顓頊者,寒縮也。其神玄冥,玄冥者,入冥也。」這就是說,掌管陰陽五行五種變化狀態的神就是五行之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行之帝也是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知識的一部分,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我國古代早期天文學知識體系中的術語。

閱讀《禮記·月令》、《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淮南子·天文訓》我們會發現將五個方帝、五節之帝、五行之帝與方位、節令、天干地支及相關神靈統合起來敘述的文字,這樣的文字以《淮南子·天文訓》最為集中,最為典型:「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龜而治春……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日壬癸。」

比較《白虎通義》和《淮南子·天文訓》的敘述,其差別只有對與炎帝匹配的神靈一為祝融,一為朱明(《爾雅·釋天》說:「夏曰朱明」)。這並非實質性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

有意思的是,這樣統合起來的匹配模式構建成了道教及民間祭祀的神靈體系的一部分,其實質就是人帝比附於天帝並陪祭天帝,人帝之臣屬從祭人帝。在這樣的祭祀體系中,五帝為五個方帝、五節之帝、五行之帝的綜合含義十分明顯。這個祭祀體系用圖表表述如下:

關於五帝的含義及其匹配方式和原因,有心者還可以閱讀梁代蕭吉的《五行大義·論五帝》。當然,其中的五帝與我們這裡所說的五帝,其名稱並不是一樣的,而且,那是純粹的式法理論(我們傳統的術數理論中的一部分)著作,與考古意義上的論述也不一樣。這一點必須明確。

2、以人間帝王比附於天帝,這是炎帝轉而指人間帝王的開始,這在孔子與季康子的上述對話中表述得很清楚。

其一、「其生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皞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根據《禮含文嘉》、《五行大義·論五帝》等古典文獻解釋,這五個人間帝王分別是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青陽、高陽。他們與五個天帝之間的關係是:先有天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再有人間帝王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青陽、高陽「從其號」,也就是陪祭上述五天帝。所以,王肅在註解「亦云帝,從其號」時說:「黃帝之屬故亦稱帝,蓋從天帝之號。」

至於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他們生前為五行之官,即所謂的木正、火正、土正、金正、水正,《漢書》稱其為「人事之官」,死後從屬於五個人間帝王之後,為處於從祭地位的五個神靈,屬於祭祀體系中的地祗範疇。「其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曰句芒,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孔子的這段話對其之所以處於從祭地位的原因已作了比較具體的解說,無需贅述。

古時候有郊祭之禮,目的是迎接節氣的來臨。上述祭祀體系圖表中的五帝是主管五個季節之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郊祭之禮也就是祭祀五帝之禮。除迎接長夏之外,其餘四個郊祭禮儀的相關形式和內容在《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中有明確的記載。迎接長夏的郊祭之禮在南郊舉行,時間相對不固定,大致在立秋之前。這可能與它起源較晚有關係。

其二、「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說明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青陽、高陽五個人間帝王是前後相繼的,這與五行的相生關係一致,所以說「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

其三、「易代奉之,無敢易者,明不可與等」,說明後世其他帝王無法與這五個比附於天帝的人間帝王媲美,因此,其匹配天帝的殊榮和地位無可取代。這樣一來,這一套人帝配天帝的陪祭、享祭祭祀模式也就被長期固定下來了。

3、五行理論的泛化,天人合一理論的推行又使炎帝開始泛指南方君王,這是擴大炎帝內涵的結果。

五行理論至少起源於殷商時期。在《尚書·洪範》中,箕子向周文王提出了九個治國方略,即所謂的「洪範九疇」,其中第一個方略就是遵從五行,原文是這樣的:「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月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是文獻資料中有關五行的最早記載。由西周、東周到秦漢時期,經過鄒衍、董仲舒等人的改造和完善,五行理論由最初的自然領域拓展延伸到了哲學、醫學、天文、曆法、地理、術數(包括星命、堪輿、讖緯、占卜等等)等幾乎所有的領域。當五行理論被改造到用以表述地理學領域時,人們就很自然的將南方地區炎熱的天氣特點與五行中的火關聯在一起,組成一種固定的對應關係。這是用火這一行表示南方,或者說,用火的特點來歸納概括南方的天氣特點,進而用火來表示南方。所以,《淮南子·天文訓》說「南方曰炎天」。又因為火的顏色與紅色相近,所以,人們又把紅色與五行中的火關聯在一起,組成了一種固定的對應關係。所以,五行之中的火行與五色中的赤色彼此對應。赤色就是紅色。

在古代,與五行理論同樣重要而成為我國古代最主要的哲學理論之一的是天人合一理論。這個理論至少在秦漢之前就已經定型,它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強調天和人(大自然和人類,乃至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在性情、情感、思想等各個方面都是彼此相通而交相感應的。這種理論延伸到天文學、地理學領域時,就形成了所謂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見《呂氏春秋·有始覽》)的認識。在占星理論體系中表述為星際分野理論,這在《太乙金鏡式經卷八》之《推九宮分野》、《九州分野厘次》及《太乙福應經卷之八》之《十二分野第九十五》中有具體的敘述。簡單的說,它強調天空的九個星際區域與地面的九個地理區劃單位是彼此對應的。這種對應關係在上述式法理論文獻及《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有具體的文字記載,這裡不重複。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再把注意力放到五帝這個話題上來。

從前面的敘述中我們知道,五方之帝、五節之帝、五行之帝與五方、五節、五行有著固定的對應關係。五方之帝與五方對應的關係意味著五方之帝擁有五個不同方位的星際空間,與此相關,按天人合一理論,與之對應的人間帝王也就有了與之對應的五個不同方位之土了。我們不妨稱之為五方之土。這五方之土在《淮南子·時則訓》中表述為「東方之極」、「南方之極」、「中央之極」、 「西方之極」、「北方之極」,周長各達「萬二千里」。自然,在這五方之土上是各有其人間帝王的。依據五行理論,其中的南方之土上的人間帝王就是我們所說的炎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人間帝王炎帝又叫赤帝,所指稱的就是「南方炎天之帝」。這樣一來,炎帝又有泛指南方地區的人間帝王了。

五、炎帝是一個「集體名字」

炎帝是五個方帝、五節之帝、五行之帝之一,炎帝還是五個人間帝王及南方帝王中的一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炎帝是一個「集體名字」,我們的文獻和民間傳說中的炎帝應該是某一具體歷史條件和背景下的炎帝,而不是所有的炎帝,我們談論炎帝時,很有必要分清是哪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炎帝。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基本問題。

在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炎帝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我之所以要重提這三段文字,一是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樣,司馬遷在這裡暗示了「炎帝非神農」這樣的信息,二是即使是文字中有了這樣的暗示,我們在講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炎帝時,仍然採用了其中有關於炎帝的記載:經過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後,黃帝取代了炎帝在北方部落的共主地位,而炎帝及其部落被迫南遷。我覺得這裡的炎帝毫無疑問問是一個人間帝王,他是否就是神農氏呢?我認為不是。你看,作者言「神農氏世衰」,而不是「神農氏衰」,這說明神農氏是一個前後相續的世系,而不是一人一世;言「炎帝欲侵凌諸侯」,並沒有說炎帝隸屬於神農氏世系——即是炎帝隸屬於神農氏世系,在整個世系衰落的時候,其中的一直會有「炎帝欲侵凌諸侯」的實力嗎?先言「神農氏世衰」,再談「神農氏世衰」,說明神農氏在前,炎帝在後。在談論涿鹿之戰的時候,有人對炎帝與蚩尤的關係、炎帝與黃帝為什麼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蚩尤表示不能理解。我覺得《逸周書·嘗麥》對此作了明確的記載:「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皞,以臨四方,司__(缺兩個字)……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翼,命之曰絕轡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了黃帝戰蚩尤的故事:「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兩段記載,把涿鹿之戰的原因、經過、結果完整的記錄下來了。由此,我們斷定:至少是涿鹿之戰,司馬遷的記載是可靠的。

我在這裡說司馬遷所說的炎帝並不是神農氏,並不否認炎帝即神農氏的說法:因為,神農氏完全可能比附於天帝而襲稱炎帝。一句話,神農氏也是眾多的炎帝中的一個。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理解有關炎帝、神農氏的許多矛盾問題了:

炎帝、神農氏的名字不止一個。

在文獻資料及民間傳說中,炎帝、神農氏的誕生地不止一處,炎帝、神農氏的故里也不止一處,其活動區域更不止一處。

從古到今,我國從北到南,從古到今,既有史料記載,又有陵墓、碑石等佐證,還有祭祀傳統的炎帝陵至少有三處,而有關神農氏的廟宇和其它祭拜、紀念性的建築,則遍及我國大江南北,無可計數。

同一個區域內,有不同的炎帝、神農氏陵墓(如包括今炎陵縣在內的古茶陵縣境內)和炎帝、神農氏文化。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震驚!在魔都年薪10萬比年薪5萬的人還窮,不信你看!
世界各國的國界線原來長這樣!(震驚!)
震驚中國人 駱家輝單膝下跪照片再熱傳 – 鐵血網
震驚!成年人一旦變肥胖 恢復健康體重幾乎不可能?
荷蘭青年向華人潑奶粉,該震驚嗎?

TAG:中國 | 震驚 | 姜子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