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Ballet the Mariinsky Theatre)(下)

Mariinsky_Theatre在20世紀20年代,國家學院劇院歌劇院和芭蕾舞團成為費奧多·洛普霍夫(FyodorLopukhov)指導實驗作品的平台,他大膽創新的作風以及對舞團過去所有舞蹈作品的熟稔程度使得舞團再度從消沉中站起,並且開始製作許多新的舞蹈作品,尤其更大量使用當代語言和符號。他和喬治·巴蘭欽(GeorgeBalanchine)(後者於1924年之前離開到西方),每晚上演小的芭蕾舞劇和許多新的芭蕾晚會。正是在這些年來,阿列克謝·耶莫萊埃夫(AlexeiYermolayev),馬里納·謝苗諾娃(Marina Semenova) ,瓦赫坦格·恰布基安尼(VakhtangChibukiani),阿拉·謝萊斯特(Alla Shelest)和許多其他將來成為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著名者舞的來到芭蕾舞團。

在20世紀30年代,索維耶特斯蒂萊(Sovietstyle)在芭蕾舞劇院為芭蕾舞團創作出許多突出開創性體裁的芭蕾舞劇,如瓦伊諾年(Vainonen)《巴黎的火焰》(Flamesof Paris)(1932)扎哈羅夫(Zakharov)的《巴赫切薩拉伊的噴泉》(Fountain ofBakhchisarai)(1934年),拉夫羅夫斯基(Lavrovsky)創作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Juliet)(1940年)在這個時候,嘉麗娜·烏蘭諾娃(Galina Ulanova)成為芭蕾舞團最優秀的芭蕾舞演員。

1935-1944年,康斯坦丁·謝爾蓋耶夫(KonstantinSergeyev)作為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和他的妻子納塔利婭·杜丁斯卡婭(NataliaDudinskaya)首席舞者,同樣嚴格維護古典保留劇目。他早年參加過巴蘭欽等人發起的青年芭蕾舞團(建於1921年),受到現代舞蹈思潮的影響。他的第一部作品《交響練習曲》(1930),被認為是當時舞蹈藝術中新傾向的信號。30年代他曾學習話劇導演,在話劇導演的影響和幫助下排出舞劇《法岱特》(1934)。在這部舞劇中,他注意了人物的心理動機,賦予所有的舞蹈以一定的含義。接著又排了舞劇《卡切琳娜》(193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戈爾·別爾斯基先後出任了該團的藝術總監。芭蕾舞團在1941-1944年之間,因戰爭,被疏散到莫洛托夫-彼爾姆(Molotov-Perm),留下一個小組在被圍的列寧格勒堅持慰問演出。1942年舞劇《加雅涅》()的上演鼓舞了與法西斯英勇鬥爭的蘇聯人民。

Russia Ballet Mariinsky

1945-1950年派奧特·安德列耶維奇·古雪夫(Pyotr Andreievich Gusev)出任了該團的藝術總監。

1945年以後,莫斯科超過了作為蘇聯官方芭蕾的中心聖彼得堡,雖然一些重要的作品仍繼續留在基洛夫,包括芬斯特(Fenster)的《塔拉斯·布爾巴》(TarasBulba)(1955),雅各布森(Jacobson)的《斯巴達克斯》(Spartacus)(1956年)。50年代以後,尤里·格里戈洛維奇(YuriGrigorovich)為該團恢復了交響芭蕾的傳統,排演了《寶石花》(The StoneFlower)(1957)、《愛情的傳說》(A Legend ofLove)(1961)的編舞手法臻至爐火純青之地步,在交響芭蕾的創作上向前推進一大步,一直被瑪麗婭劇院芭蕾舞團視為珍貴資產,1962年,他擔任該劇院總編導。同時,一些以英雄為主題的新舞作陸續被創作了出來,其中還有一些實驗性的作品,像是伊格爾·貝爾斯基(IgorBelsky)的《希望海灘》(1959)和《列寧格勒交響曲》(The LeningradSymphony)(1961)描述芭蕾在交響曲式的舞步中逐漸重生。在這種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的影響下,年輕一代的編導們排演了《山裡的姑娘》(1968)、《創世記》(1971)等成功的作品。

雖然,莫斯科大劇院他們被稱為朝氣蓬勃,但基洛夫為他們走充滿活力的純戲劇性的線路而聞名,他們的樂感和堅持古典的傳統。1961年,當芭蕾舞團開始巡迴演出,納塔利婭·瑪卡洛娃(NataliaMakarova),伊莉娜·柯帕科娃(Irina Kolpakova),魯道夫·努里耶夫(RudolfNureyev)和尤里·索羅維耶夫( YuriSoloviev)舞者,其精緻的藝術給西方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同時也透露出基洛夫的保留劇目和對許多舞者在藝術上的限制的缺陷,包括努里耶夫,馬卡洛娃,後來的巴里什尼科夫(Baryshnikov)選擇滯留在西方。

1977年,奧列格·維諾格拉多夫(OlegVinogradov)接管了芭蕾舞團成為藝術總監。先人所留下的許多經典芭蕾舞劇,已是基洛夫芭蕾舞團永遠吃不完的老本,便他同時也創作了許多新作品,隨著世界潮流演變,基洛夫也從封閉走向開放,也開始到西部尋找作品,早年芭蕾舞團因政治因素迫使許多編導人才流亡海外,現今基洛夫以他們為傲,福金《玫瑰幽靈》(TheSpectre de Rose)、《火鳥》(L』Oiseau de Feu)、《天鵝之死》(Dying Swan,The)、《彼得魯什卡》(Petrouchka)已成為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1989年,首次上演了傑出的芭蕾編導大師喬治·巴蘭欽的《四種氣質》(TheFour Temperaments)、《主題與變奏》(Theme andVariations)、《圓舞曲》(Waltz)等作品。此外,基洛夫芭蕾也深知拓展新舞蹈的重要性,1970年代末期,奧古斯特·布農維爾(AugusteBournonville)創作的《仙女》(LaSylphide)和《那不勒斯》(Naples)重現在瑪麗婭劇院舞台,隨後,法國知名的編舞家貝雅(Béjart)、佩蒂(Petit)等人也應邀在芭蕾舞團效力,芭蕾舞團並製作公演肯里思·麥克米倫(KennethMacMillan的《曼儂》(Manon),及約翰·紐邁耶(John Neumeier)的《今與往》(Now andThen)、《春天和秋天》(Spring and Fall.)、《空白頁之歌》(Sounds of EmptyPages)等舞作。另外也演出了尼金斯卡(Nijinska)的《婚禮》(Les Noces)、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Nij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傑羅姆·羅賓斯(JeromeRobbins)《在夜晚》(In the Night),安東·圖德(Antony Tudor)的《樹葉枯萎》(The Leavesare Fading)和《丁香花園》(The Lilac Garden)及威廉·福西斯(WilliamForsythe)等人的現代舞作品,在在證明了基洛夫芭蕾朝全方位發展的企圖心。同時,增加到西方巡迴演出次數。

20世紀80年代末後,新一代的基洛夫舞者,贏來了國際聲譽,特別是阿爾蒂納婭 ·阿希穆拉娜(AltynaiAsylmuratova),法庫爾·盧茲馬托夫(Farukh Ruzimatov)和後來的伊戈爾·澤倫斯基(IgorZelensky)。維諾格拉多夫在國際上是受人敬重的編舞大師。儘可能地完整保持和恢復瑪麗婭劇院芭蕾舞團的經典芭蕾舞劇,在新的條件下,將俄羅斯古典芭蕾舞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1996年,由於一系列行政和財政醜聞,維諾格拉多夫不再是芭蕾舞團的有活力的藝術總監,使得他離開瑪麗婭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職位,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克哈爾·瓦齊耶夫(MakharbekVaziev)與瑪麗婭劇院瓦萊里·傑捷耶夫(ValeryGergiev)音樂總監,因財務上不能即時到位而頑強的爭取,以維持傳統的哪幾部著名的劇目,從而找到一個往其未來的新方向,慢慢增加保留劇目,包括葉夫根尼·潘菲洛夫(YevgenyPanfilov)的《春天的儀式》(Rite of Spring)(1996年),復排了佩蒂帕的《睡美人》和《舞姬》(LaBayadre)這二部作品在國際上受到高度好評及佩蒂的《卡門》(Carmen)和《年輕人與死亡》(Le Jeune Homme etla mort)和阿列克謝·拉特曼斯基(AlexeiRatmansky)的作品,包括《灰姑娘》(Cinderella),《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LeBaiser de la fée)(1998),唐維納·平杜斯基(Donvena Pandoursky)的《魔力螺絲》(TheMagic Nut)。芭蕾舞團保留的傳統和訓練是最好的,舞者的基本功是基於紮根在芭蕾舞團學校訓練中獲得。

2000年起基洛夫芭蕾舉辦「瑪麗婭國際芭蕾節」,主旨要在於發揚傳統古典芭蕾之餘,開創更廣闊的舞蹈天空,力邀許多外國舞星與基洛夫芭蕾同台表演,這項盛會為基洛夫在國際舞壇贏得極佳的文化形象。

瑪麗婭劇院芭蕾舞團的建制平常有舞者約為200多人,其中明星舞蹈家15人;一級獨舞演員16人;二級獨舞演員15人;性格舞藝術家11人;獨舞演員20人;群舞演員112人,樂團70人。瑪麗婭劇院芭蕾舞團的風格,在國際上一向被認為現存芭蕾舞團中,最純粹優美,最典雅精緻的舞團,在奠基於瓦岡諾娃的訓練原則之下,團員的舞蹈動作,充滿獨特的輕盈典雅風貌,尤其在演出傳統古典芭蕾舞劇時,仍保有昔日聖彼得堡的舞者最為人稱道的完美線條與高尚藝術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推薦閱讀:

《成敗蕭何》上海京劇院演出本
莫斯科大劇院芭蕾全明星經典選段gala秀
星巴克到底有多瘋狂?居然把工廠、劇院都開進店裡?
【美圖】全球最壯觀的12家劇院:無錫大劇院在列
悉尼歌劇院:一座建築一座城

TAG:芭蕾舞 | 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