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擁有做父母的智慧嗎?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孟子、岳飛、愛迪生、牛頓等無數偉人的成功均來自於母親深遠的影響。這些母親身上或許可以歸結出一種相同的特質:英氣。英氣,讓這些母親超越了生活的狹小與局限,瑣碎與簡單;使得她們在教育上產生了超人的見識。父親是引領人類智慧的,智慧,不同於聰明;智慧,更不同於機靈兒。  對孩子多一些精神上的引領  現實中,媽媽常常是生活的,具體的,細瑣的,柴米油鹽的。在這個基礎上,我還想奢談一步:媽媽更應該是精神的,寬廣的,超越的,簡約的……  清代著名學者閻若璩從小口吃,受盡他人的嘲笑。在學習中也一度受挫,自卑氣餒。面對此等情形,若璩的母親沒有陪孩子掉眼淚,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將矛盾聚焦在其他同學身上;而是引經據典地為兒子舉出歷史上口吃但最終成就事業的人物——韓非子、管仲等,來激勵孩子,坦誠大氣地告訴孩子雖有缺陷但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有大成就。若璩受到了鼓舞,從此奮發,大大方方地在老師同學面前說話背書,最終克服自我缺點,成為我國著名的考據學家。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媽媽們常常容易被具體瑣細的生活細節所淹沒,出於本心發自天性地將「愛」鎖定在對孩子具體生活細節的照料與反覆叮嚀中。甚至絲毫不願意孩子違背我們「愛」的意願,我們希望將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方格子都為他們精心地填充好。實際上,孩子的發展,不僅是生活中的,更是精神中的。媽媽的英氣,將我們的愛,指向更高更大氣的層次。  多一些做事的果敢,少一些重複的說教  做班主任時,有時我讓孩子回家後和媽媽聊聊。但不少同學回答說:「還是算了吧,那還不得嘮叨我一個月。」這話讓人深思。教育、談話、交流並不等於嘮叨重複。一些媽媽話只要一開頭,孩子就已經知道下一句了,這樣的教育與交流,很可能流於無效。一些媽媽在處理問題時,眉毛鬍子一起抓,一時間會勾起孩子諸多方面的問題,然後憋屈在心,不吐不快,拉拉雜雜,一瀉千里。教育中,我常常想到孟母。小孟軻不學好,孟母沒有絮絮叨叨和孩子沒完沒了地說下去,而是果敢地三遷其居,解決了問題。在那個時代,孤兒寡母搬回家不是易事,更何況還是幾次搬家。小孟軻上學的時候,中途返回,自以為完全學會了。面對孩子的缺陷,孟母流著淚,斷然斬斷付出無數心血即將就要織就的布。媽媽的行為,立刻引起了小孟軻的疑問。在此等情形下,孟母抓住要害,慨然陳詞,令小孟軻幡然受教。至此之後,持之以恆,終有大成。  少一些形於色的抱怨與焦躁  有些媽媽只要一臨近孩子考試的時候,表現得往往比孩子還要緊張。惶惶恐恐,坐立難安,不停地督促孩子複習看書。只要一會沒看到孩子學習,心頭就是一片焦慮,就會對孩子擰起眉頭,怒目批評。孩子考試結束後,更是寢食難安。詢問成績排名,孩子不知,就給老師發簡訊打電話。孩子如果在母親的這種惶恐焦躁中生活學習,內心始終該是多麼的緊張。不要以為孩子看不出來,其實有時候,孩子的心裡很清楚。再說,孩子始終在這樣的氛圍里,熱愛上學習,親近學習,也確實不容易。  明明知道孩子說謊,卻是在三個月後一個恰當的時機才「揭穿」他(她),這就是媽媽的從容有序。眼見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不隨口抱怨,不泄私憤,心中卻可以想出改善的辦法,去改變孩子眼前的現實,這就是媽媽的從容有序。可以正視自己孩子的缺點,不拿自己孩子的弱點,任意和別人胡亂比較,這就是媽媽的從容有序……  做一個有英氣的媽媽,就是想讓媽媽們抬起一點頭走路;就是想讓媽媽們不僅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還能看到生命的遠方。  允許孩子嘗試失敗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樣一幕:一位父親在指導自己的孩子與另一位孩子對弈。這位父親不時地大聲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缺心眼啊,沒看見對方提了你那麼多子(孩子們在下圍棋)!」「你這個大笨蛋,你看人家多聰明!」那個受指責、遭呵斥的孩子驚恐地不知該將棋子落在何處。  這位父親看似很聰明,但他卻只看到眼前的一次輸贏,他把視線聚焦在了一次的得失上。一次小小的失敗對孩子而言,自然也是一種收穫。如果這位父親在失敗後能與孩子一起分析狀況、調整思路、改變策略來扭轉局面,這對孩子來說不是有更大的收穫嗎?  父親要將孩子引向更廣闊的未來  美國哲學家弗羅德認為父親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既然如此,那麼父親們就首先要調整自己,讓自己渾璞一些,鈍化一些。不應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都磨得那麼尖銳。尖了,其實就小了,就局部了,就暫時了;有時,也很不易與人相處。尖銳了,其實得到的便很有限了。尖銳,是一種很小很小的「聰明」,常常被人看透識破。  學校與出版社聯合舉行贈書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出席。因有贈書,所以同學回答問題此起彼伏,積極踴躍。其中一個孩子得到一本書後,便開始打開書靜靜觀看,周圍的事似乎便再與他無關了。見到這樣的情形,他的父親很生氣地拿走了孩子手中的書,「你這個書獃子,現在是看書的時候嗎?!」接著便明示孩子要繼續回答問題,這樣才可獲取更多的贈書。  這位父親,看到別的孩子拿到了更多的書,而自家只有一本,認為自己的孩子太老實了,不會與人爭搶,將來在社會上必然吃虧,所以才會如此行為。在我看來,這位有些獃氣的孩子身上其實才潛伏著大智慧。他擁有了成功最美、最重要的品格——熱愛。他能夠在紛擾嘈雜中,認真讀書;他懂得人生最大的智慧——滿足。這樣的孩子怎會是愚笨的孩子,在他身上正在匯聚成功的諸多重要因素。倒是那位父親太渺小,太「尖利」了。  馮·卡門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導師。他從小就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數學運算能力。卡門的哥哥建議父親可以讓卡門登台表演,早日成名。卡門的父親不僅嚴厲地批評了他的哥哥,而且還讓卡門轉而學習地理歷史詩歌,直到十多歲才重新學習數學。這位父親沒有看重神童的熠熠光環,這在一般人眼中是多麼的愚笨啊!可是正是父親這一點「愚笨」使卡門獲益終生,終成一代大師。許多人都知道王安石寫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如果仲永的父親能夠如卡門的父親那樣渾璞一些,也許一個神童就不會如此輕易地隕落了。人由於處處見得「現實」,見得利益,有時其實就很局限,就很愚笨。父親這一角色,正是要幫助孩子進行這樣的超越的。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一再告誡兒子要有不以世俗名利為追求目標的志趣,告誡兒子浮躁急進不可能養成良好的性情。  做一個渾璞的父親,少一些現實的「尖利」,因為父親是引領人類智慧的。智慧常常並不表現在當下。有時候,智慧並不拒絕失敗與吃虧。
推薦閱讀:

植物的智慧
讓您變的更智慧 秘笈145(下)
經典精萃短文(70)——低姿態是一種智慧
無見之見的智慧??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根宋上師:如果身心互換能實現的話

TAG:父母 | 智慧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