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般舟三昧經 解說

般舟三昧經

吳立民 徐蓀銘 釋譯

解說

  念佛三昧在中國發展的特點  從上面可以看出,《般舟三昧經》及凈土三經傳人中土以來,念佛三昧法門已有很大發展。歸納起來說,大體上有三個特點:  第一、明確主張持名往生凈土。《般舟三昧經》雖然提到持名、念阿彌陀佛,通過修一切佛立面前禪定而生天的思想,但沒有專門提倡持阿彌陀佛名號,也沒有與往生凈土密切相結合,直到《阿彌陀經》才強調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彌陀佛國土。而在中國創立凈土宗以來,所傳念佛法門,無不和持名求生西方凈土相結合。明智旭《彌陀要解》說:「執持名號,念念即佛,不勞觀想,不勞參究,當下圓明,無欠無餘,最為直捷。」這是對龍樹《十住昆婆沙論。易行道》關於念佛法門是修菩薩行速至不退轉地的方便易行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般舟三昧經》及凈土三經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並得到創造性發展的生動體現。  第二、強調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般舟三昧經》所闡明的般舟三昧法門,是在特定時間內(七至九十日夜》修行三昧,得見諸佛。中土弘傳的念佛三昧內容日益豐富,如曇鸞(公元四七六——五五四年》《略論安樂凈上義》與道綽(公元五六二——六四五年》《安樂集》(又名《凈土論》)說,念佛要專註不斷地念佛的相狀、佛的神力、佛的智慧、毫相、相奸等,念其本願、稱名。這顯然是對般舟三昧法門的豐富和發展。道綽《安樂集》,在所分十二門中,第一門說:「凈土法門易修易證,應時應機,廣勸修學。」還說:「《觀無量壽經》、《觀佛三昧經》等以觀佛三昧、念佛三昧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善導《觀經疏》在論本經的宗要時也說:「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以一心迴向往生凈土為體。」他們的論斷,不僅是為了提高本法門在禪定法門中的地位,破除一些人將念佛三昧視為一墮於有相一之偏見,而且揭示了末法時代修持禪定法門的客觀規律,以適應大多數信眾的社會心理和信仰要求。北涼曇無讖譯《大集經》即(《大方等大集經》》說:一末法時中,億萬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道去。當今末法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即揭示了末法時代修道難信難行、唯有念佛法門易入的道理。《印光法師文鈔菁華》也說:「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生逢末法時代,各種三昧或易入難行,或難信難入,唯有念佛三昧,自力他力俱足,功高進易,這對於理解為什麼說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的問題是很有啟發的。  第三、揭示禪、凈諸法門分合的曲折歷程和發展趨勢。禪、凈離合,這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相當顯著的現象。佛法東傳,初期各種禪法相繼傳入,習禪者多如牛毛,許多宗派的創始人也無不習禪。如東晉慧遠,初亦提倡小乘禪數之學:道綽原學涅槃部,亦修習禪觀。這時各宗派或尚未具雛形,或剛剛脫穎而出,禪、凈之合,自是情理之中。隋唐之際,諸宗紛紛建立,雖然地論、三論、天台諸師都講《觀無量壽經》,且有所撰述,但大都各弘本宗,以凈土為輔。且不少人對觀像稱名念佛、十念成佛還有異議,如善導當時就曾與金剛法師論說過念佛法門的勝劣。習凈土者對他宗亦有所批評,如五台法照認為念佛三昧為無上深妙禪門,批評禪徒下拜佛、不立文字,卻以用音聲語言為執相,自舍萬善諸行於空見之中。可以說,這時修念佛三昧的凈土宗與禪宗等處於分立、對峙的地位。五代末延壽禪師撰《宗鏡錄》,會通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提出四料簡,主張禪凈兼修。此後至明清時期,受記於紫柏禪師的法雨《仲光》於禪堂外另開念佛堂,蒲益(智旭》教人但念彌陀佛,即名無上深妙禪,都是堅持禪凈雙修的路數。這個合而分,分而合的曲折過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國佛教處於全盛時期各宗派修持本宗法門的不斷深入、日益完善(故能獨樹一幟,自成一宗) ,又說明各宗的相互影響、補充、吸收與融通。這種既相互批評、論難,又相互吸收、融通的現象,不但禪、凈兩宗有,在整個佛教界,在儒、釋、道三家的發展史上,都是如此。因為,相互比較、批評而存在,相互吸收、融通而發展,這正是各種不同的思想意識形態(包括宗教敦義)存在和發展的普遍規律,念佛法門與其它法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然,禪凈的發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終仍以凈上為歸宿。近人黃念祖居士《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前言說:「釋尊種種說法,無非是救度迷徒,讓他們得到真實之利。真實普利眾生,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同生極樂。」所以,千條江河,終歸大海:萬千法門,同歸凈上,這是必然的。

  總之,自《般舟三昧經》及後來的凈上三經一論,傳入中土以來,念佛三昧法門及凈土宗的創立、發展、興盛,無不打上中國本土的烙印。持名念佛,往生凈土:以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之王:禪凈離合,歸於凈土,這三個特點,烙印尤深。認識這些特點,不僅有利於認清《般舟三昧經》作為凈土三經最早先驅的地位和價值,而且對於弘揚念佛三昧,乃至發揚整個佛教的優良傳統,凈化人心,莊嚴國土都有深遠的意。誦習本經的重要意義《般舟三昧經》屬於方等大集部。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期之作口品,亦是有關彌陀經典中之最早文獻,為凈土經典之先驅。本經為後漢光和年問所譯,隨即傳於東土。而尋常學佛之人,誦習這部經典的並不太多,至今疏釋此經不多,重要的有智顗《般舟三昧行法》、元曉《般舟三昧經疏》。然而,本經在佛教中實有其重要地位。  佛教,就是以佛為依止的教派。佛教徒也是以成佛作為自己修持的最終歸宿的。《般舟三昧經》所說法門,就是說修此三昧的人,能見十方諸佛立在面前。這是其他經典所沒有涉及的。學佛必須修禪定,而達到禪定,是相當高的境界。本經所講的法門,就是「十方諸佛都現在面前」 一種最上乘的禪定。這也是其它經典所不多見的。  中國佛教,向來以凈土宗(又稱蓮宗)為無上深妙之宗門。口誦「阿彌陀佛」四字一心的修法,三輩、九品的階位,常常深入於信徒之心。東晉廬山慧遠法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即是依據此經而現證念佛三昧。慧遠曾結合劉遺民的切實體驗,闡述此三昧說:「居住於廬山的法門及處士,都日復一日地動勉修行,其中尤以劉遺民專註於佛道的修行,堅守戒律,連宗炳、張野都遠不及他的精進與努力。他一心坐禪,約半年之後,即能在定中見到佛陀現前,復於行旅中逢到佛陀,並有佛身自空中示現。其時光明普照大地,遠近皆熠耀生輝,令人不敢逼視。」他把此三昧與安世高系禪作比較,認為「功高易修,念佛為先」。後來的碩德名師,如菩提流支、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等等,多致力凈土經典的著述、註疏。要想通過蓮宗的修習而獲得利益的人,無不尊崇此經。  中國佛教天台宗提倡三觀一念的行門(即一心而作空、假、中三觀)、百界千如的境界(即將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種事理加以三轉讀,以彰顯空、假、中三諦圓融之理及其境界),頗深入人心。而天台宗智顎大師以來,即依持此《般舟三昧經》,實修常行三昧。隨後其它碩德名師,也是循此修行。所以,要想修持天台宗而獲利益的人,也不能不尊重崇尚此經。  由上可知,中國佛教,無論禪、凈、台各宗,法門儘管各異,尊崇《般舟三昧經》的見十方諸佛立在面前的法門都是相通的。可見誦習本經在中國佛教各個宗門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著重理解的幾個問題  依照《般舟三昧經》的經名,本經的唯一要義,就在於「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之定。全經即是闡釋此佛立三昧的修持內容、根本要求、實質及其功德。修持此定,有幾條尤需強調:  ①修持此定,貴在現證。所見十方諸佛,並未涉及三世,僅以現在佛為限。此三昧之名,亦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或稱現在佛悉在前立;文中亦常標明所見佛為現在佛。因此,讀者當勿以過去、未來佛混入。  ②一切諸佛,平等相應。此三昧視一切佛平等相應,並無畛哇之分。其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十方」二字應特別注意。經中雖獨舉西方彌陀,其它各方則略去。後來廬山慧遠法師、天台智顗法師相繼沿用,也各以極樂世界為歸宿,並不限於西方。這是因為極樂即是十方的緣故。密敦即有「彌陀即大日」的妙義。如果認為般舟三昧為專見彌陀之方便法門,那就可能失其本旨。  ③佛立三昧,四眾同修。有的人以為此法門具足一切功德智慧,並能現前見佛聞法,實為最上勝妙之法門,除非比丘,別人不可能修習。這是一種誤解。當年佛說本經,特由賢護菩薩這一在家菩薩唱主角,其用意即在預先消除人們的上述偏見。  ④所證境界,即空三昧。佛立三昧雖所證境界之中,親見十方諸佛悉現眼前,栩栩如生,儼然有相,但若泥於有相,必不見佛。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修此三昧,正不應以其能見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而遂認為有相而執著。本經《行品》第二中,佛說此三昧即是空三昧,其餘口叩中也屢說不當有執著,這是最值得玩味的。其中貫穿著「說是……非是……是名……」的辯證思惟的大智慧,值得吾人認真體會。  ⑤三力入定,極堪著眼。佛說此種三昧之成,由於三力,即彼佛加持力,此三昧之功力,和本身功德力。這三力的合成,才能修此三昧。宜從這三方面著眼。  ⑥定中六見,極其精要。《行品》第二之末,佛說菩薩在三昧中立者,聽見可分為六則,此六則均極精要,千萬不可忽視。


推薦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馬倒祿斜詳細解說
紫師解說金剛經
卦宮命理對盲派口訣解說——離祖斷
澳大利亞技術移民 SkillSelect 邀請制(EOI)詳細解說
命理對梟神的誤解,梟神奪食解說

TAG: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