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案平反!謝謝12年來那些有良知的記者和媒體!

文|張江來源|藍媒匯原創稿件,轉載請授權

在被以強姦、殺人罪判處死刑21年後,今天,聶樹斌被最高人民法院改判無罪。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正義雖然遲到,但還是來了。

聶樹斌案得以沉冤昭雪,離不開近年來法律從業人士、專家學者的積極奔走相呼,離不開冤案當事人以及家人的堅韌與不放棄,當然更離不開一批批媒體人鍥而不捨的調查、跟進和報道。

甚至可以這樣說,在此過程中,那些持續追求公平正義、堅守理想,並進行輿論監督接力的媒體居功至偉。

在此,我們要向那些為聶樹斌案奔走呼號的媒體和媒體人們,致以最誠摯的敬意。即便是在紙媒已經越來越不濟的現實面前,他們一直在盡社會守夜人的職責。

事實上,作為站在國家前行船頭的瞭望者,事關公民生命安全的冤案總是能引起記者的警覺——他們常常抱成團,用手中的筆做接力棒,用文字艱難地撬動阻擋在冤案改判面前的磐石。

洗冤背後的記者群像

在2014年12月15日,當呼格吉勒圖被改判無罪時,法制晚報深度部主編朱順忠哭了。今天,當聶樹斌案再審改判無罪的消息傳來,他再次落淚。

一個傾注9年心血,一個則是8年,在職業生涯中,隨著《內蒙古「聶樹斌案」波瀾再起》等稿件,朱順忠成為了「站在台前」為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呼籲的調查記者,並促成了呼格吉勒圖父母和聶樹斌父母的相聚。

當四位白髮父母那一刻的傷心欲絕,那一刻,朱順忠在心底默默地許下了這樣的誓言:一定會在有朝一日,讓兩位善良的母親不再抱頭痛哭,而是相擁而笑。

今天他的努力最終有了回報。他在朋友圈稱,「畢生新聞職業生涯,我對的起自己,也對的起兩位媽媽了。」

之所以有如此堅守,朱順忠曾撰文回憶稱,其受老媒體人馬雲龍影響很深。聶樹斌案的平反,可以說與後者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說呼格吉勒圖案里,有新華社記者湯計等的常年堅守和死磕,那麼,媒體人聶樹斌案的背後,則站著老媒體人馬雲龍。

根據豫記楊桐的描述,在剛剛過去的20多個小時里,原《河南商報》總顧問馬雲龍不停地接受媒體採訪。他12年的堅持和努力終於有了一個結果,儘管這不一定是他最終想要的那個結果。

12年前的今天,河南商報為馬雲龍舉辦的六十大壽生日宴會上,熱血澎湃的年輕編輯記者都喝高了,這張報紙最能衝鋒的一段時光由此開啟。兩個月後,這個年過六旬的新聞鬥士帶著記者范友峰和楚陽沖向河北,拉鋸12年的聶樹斌事件由此拉開序幕。今天,是馬雲龍老師72歲的生日,感謝上天送給了他一份如此分量的生日大禮。

2005年,因為多起姦殺案被逮捕的王書金主動供認,自己才是聶樹斌案的真兇,時任《河南商報》總顧問的馬雲龍,指派記者楚陽和范友峰前往索河路派出所了解情況。同年3月15日,該報刊發一篇名為《一案兩凶,誰是真兇?》的報道,這是聶樹斌案出現在公眾視野的第一篇報道,該報道被傳給全國多家主流媒體,使得該案受到全國範圍的關注。

12年來,馬雲龍為該案積極奔走。今天早上,72歲的他就守在電視機前等到了聶樹斌案再審改判無罪的最終結果。

今天,《河南商報》同樣以電子版號外的形式,對外發布了該消息。《河南商報》稱,12年追蹤,近百篇報道,媒體責任擔當,樹斌沉冤得雪!」《鄭州晚報》等也出了號外電子版。

有媒體人認為,馬雲龍馬老爺子為媒體、為媒體人該做什麼,樹立了一個活生生的標杆。

馬雲龍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聶樹斌這個案子我始終關注,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永遠割捨不掉的。別的事可以上班下班,這個事是無法忘掉的。」

他也曾對朱順忠說過:「我們也許做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但是我們要讓我們的後代知道,我們這代人曾經努力過;至於我們能不能成功,那要看很多因素,所以為了讓後人能說一句,先人曾經努力過,我們也不能放棄。」

輿論監督接力

自馬雲龍後,媒體人開始了自發的輿論監督接力。

沖在第一線的,當然少不了南方周末。2005年3月24日,南方周末以《「聶樹斌冤殺案」懸而未決防「勾兌」公眾呼籲異地調查》進行跟進。之後,相繼刊發《「聶樹斌冤殺案」:複查結果「很快出來」》《「聶案絕對不會不了了之」》等報道,南方周末的記者趙凌,從2005年到2007年一直追蹤聶案,此外,還有該報記者趙蕾、劉長、林卿穎、滑璇等接力。近12年來,南方周末累計發表聶樹斌案報道16篇、評論5篇。

南方周末今天發布的公眾號文章,還引述了趙凌的感言。

趙凌稱,「以為自己會很平靜,可看到昭雪後聶父痛哭的照片,那一瞬眼淚還是隨往事一起湧來。悲欣交集。這也是我在南周11年記者生涯的濃縮。正義來得太遲,但也足以慰藉。致敬我的記者夥伴,律師,學者和每一個沒有被吞噬的良知,更不要忘記另一個死刑犯王書金的良知。」

是的,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聶樹斌案一時不昭雪,對於這些堅守的媒體人來說,何嘗不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坎兒。

  

還有《新京報》。2005年3月16日,《新京報》就此事發表評論,在名為《死刑裁判改革事不宜遲》的文章里,「無辜者的悲慘境遇,除了喚醒人們懈怠冷漠的心靈,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在其中找到最大限度減少誤判的方法?」對一些偵查機關草率的調查,以及刑訊逼供,不可靠的測謊報告提出質疑。從那時開始,一直到今年6月,一共發表23篇稿件評論聶樹斌案,以及50餘篇報道。包括質問聶案中,正常程序為何失效,呼籲允許查看聶案全部卷宗,複查聶案真相要對歷史負責等。

《人民日報》也在2011年9月15日發表來論《查清聶樹斌案為什麼這麼難》,直陳該案「恐怕不是『無人管』的問題,而是管的人太不得力、太多顧慮吧。或是怕推倒重來影響部門形象,或是怕暴露問題追究責任。寧昧私利而不惜損害公義,致使問題案件長期得不到解決。冤案猛於虎,但比冤案更可怕的是沉冤不雪、有錯不糾。」

此外,還有雜誌《中國新聞周刊》、《財經》等均對聶樹斌案進行深度報道。

媒體行業發生深刻變革,但媒體人依舊在堅守

在聶樹斌案平反過程中,說媒體和媒體人推動了該案的進程,一點也不為過。沒有媒體和媒體人的堅持報道和質疑,這起冤案直到今天或許已經石沉大海。

聶樹斌案能夠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事件,首先得益於媒體的公開報道。媒體和輿論的持續關注,為該案進入複查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才最終促使正義的到來。

事實上,在目前有關冤假錯案的平反過程中,媒體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些冤假錯案的家屬,鑒於申訴渠道不暢通,往往只有找有影響力的媒體。然後通過媒體的輿論壓力,倒逼冤假錯案的平反,眾所周知的呼勒吉勒圖案,就是有賴於新華社駐內蒙古分社記者湯計的不懈努力。

這就是媒體和媒體人的意義,也是輿論監督的意義。

聶案啟動重審的艱辛歷程,見證了媒體和媒體人的堅守,對於糾正冤案的重要作用。沒有媒體和媒體人們長達12年來的一直關注和推動,聶案的遲到正義,還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情。

事實上,不僅是聶案,佘祥林案的《南方周末》記者呂宗恕、資深媒體人石扉客;趙作海案的《大河報》陳海峰、時任《南方都市報》記者石玉;張高平叔侄案的《東方早報》記者鮑志恆等等,每一起冤案平反的背後,大都站著一個群體——身負新聞傳播使命的記者。通過持續不斷的報道,他們將蒙在冤案上的神秘面紗一點兒一點兒地揭開。

值得注意的是,聶案發生21年來,傳媒業的生態和場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媒體行業從高管到普通記者,離職是家常便飯的日常話題。這種趨勢至今沒有的絲毫減速,更多的人或在觀望,或在準備離開。甚至同行間問侯,由之前的「你怎麼離職了」的驚訝,到「你怎麼還沒有離職」的驚訝。

尤其是在經歷真正意義寒冬的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虧損、降薪、裁員、以至關門休刊已經是常態。各家報業上馬的「兩微一端」新媒體轉型,怎麼看都像是一廂情願。

但毫無疑問,聶案一事中,亦表明了還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堅實陣地。正是這種對職業倫理的堅守和情懷,還在踏踏實實履行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擔當國家與社會瞭望者的角色,做有所作為的文明推動者。

謝謝你們!


推薦閱讀:

王陽明:當隱忍時則隱忍,即是致良知
如何看待《知識就是力量,良知就是方向》?
告訴我,我的「良心」值多少錢?
用良知為「習李大治」推波助瀾
卷下 17、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TAG:媒體 | 記者 | 良知 |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