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背後的面孔:三寸之舌動天下的張儀
張儀的連橫之術,奠定了秦帝國之後半個世紀的外交策略,也成為秦帝國霸業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說:「惠文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張儀以連橫之策破六國合縱,憑三寸之舌獨步政治舞台。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塑造的張儀(喻恩泰飾)意氣風發,「名利之徒」之於他究竟是何種內涵,也只有他能解其中之味
作者:朱步沖
公元前337年,對於張儀來說,是個充滿不得志與屈辱的時光。這位戰國隱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魏國公室之後,由於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國首都郢,充當楚國令尹昭陽君門下一名下等門客。不甘於終日飽食君祿的張儀,屢屢試圖獻計進言,但一概如石沉大海。更令其憤恨難名的是,在一次宴會上,昭陽君在酒性之餘,拿出楚王賞賜的珍貴玉璧傳視四座,紛亂狼藉間,玉璧竟無故在席間遺失,「貧而無行」的張儀,莫名其妙地被疑為嫌犯,忍受了令尹手下慘無人道的拷問刑求,「掠笞數百」。嘴硬頑固的張儀當時並沒有被屈打成招,當他拖著遍體鱗傷的殘軀回到家中,聽到妻子不禁埋怨說,若是他不走求學遊說之路,哪裡來如此飛來橫禍時,奄奄一息的他卻豪興大發,聲稱只要自己的三寸之舌尚在,就有逢雨化龍、意氣風發的一天。
縱橫遊說之士,欲想實施胸中的錦繡韜略,權謀機變,必須首先得到一國君王的青睞,才能出將封相,執掌大權。與張儀同為鬼谷子門下高足的蘇秦,此時已經擔任趙國之相,力使東方六國實現「合縱」,聯手抗秦。是年(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號犀首)新破魏軍於雒陽,生擒魏將龍賈,《史記·張儀列傳》中記取了一段敘事生動、曲折跌宕的故事:蘇秦急於派人遊說秦惠王,使其兵鋒暫緩對準發起合縱的趙國,遂相中了鬱郁不得志的同門師兄弟張儀。但又恐張儀至趙後貪戀相府中的優裕,所以苦心孤詣,等待張儀前來相見後不敘同學之誼,分尊卑而坐,饗其粗茶淡飯,並不時出語譏刺,迫使張儀一怒之下西去入秦。
雖然這一段描述引人入勝,但其事很可能有誤。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證明,蘇秦活躍之年代,較之張儀要晚許多。而根據《呂氏春秋·報更》篇中的記載,資助張儀入秦的是諸侯小國,周天子直屬王畿附庸「東周國」的國君昭文君,這位小國諸侯雖封土狹促,籍籍無名,但慧眼識人,直言「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留客」。他慷慨地贈送張儀千金之資,勸其西入爭霸天下的秦國尋求功名發展。
入秦後,張儀的「以連橫之策破六國合縱」的外交大戰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欣賞,遂拜張儀為客卿。雲夢秦簡《秦法律令》對於客卿功績之考核,有如下記載:「故客卿相,論盈,就正卿。」即客卿由監察官吏考核其功過,一旦稽考評議達到水準,可當正卿。在秦20級軍功爵制等級中,第10級左庶長以上,至第18級大庶長,都為「卿」級別,可見秦國對於客卿之禮遇重視。張儀上任後,立即著手推行其連橫外交的第一步,「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他在連橫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魏國是合縱的核心,楚國是合縱舉足輕重的後盾。魏國既服,會在六國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進而制服楚國,合縱自然會失去根基和力量,難以取得成效。
張儀的連橫外交基礎,即是秦國對六國一系列勢不可擋的軍事勝利:公元前328年,秦國公子華、張儀率軍隊攻陷魏國重鎮蒲陽。張儀又建議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去當人質,作為威逼利誘魏國屈服的香餌。一切妥當後,志得意滿的張儀親臨大梁勸說魏王,驚慌失措的魏惠王於是割讓上郡15個縣與秦國,張儀回國後被任命為秦國國相。
蘇秦也是縱橫大才,同張儀一樣,口吐蓮花,談吐之間天下風雲變幻
公元前322年,張儀辭去秦國國相職務,隻身入魏,擔任魏國國相,魏以張儀為相,傳統史家於此一律斥責魏惠王昏聵懦弱,開門揖盜。但從另一方面講,魏國固然是看中了張儀的外交經驗,但也是迫於秦的壓力,而向秦做出的友好姿態,是魏國試圖通過張儀而跟強秦聯絡的一種方式。而此時各國也經常任命出自他國的「客卿」為相,諸如蘇秦佩六國相印,著名縱橫家公孫衍也分別相於秦魏之間,再加上這些客卿的功能大多為外交,所以我們似乎能夠推斷出,這些客卿所擔任的「相」類似於今天的外籍高級顧問以及駐外大使,除了外交與軍事外,不能涉足其他領域的政務。
為了使魏國屈服,在魏國宮廷內埋設張儀這一枚重要棋子後,秦惠文王便派兵進攻魏國,奪取曲沃、平周。公元前318年,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五國聯軍聯合討伐秦國,進攻函谷關。秦國出兵迎敵,五國聯軍再次大敗而歸。張儀遂趁熱打鐵勸說新繼位的魏襄王,聲稱魏國此時已經衰落為二流強國,地方不滿千里,士兵不足30萬,地勢四下平坦,沒有關隘河川之險要,為四戰之地,各國雖然表面「合縱」,但私下各有算盤,魏國一旦惹怒秦國,秦國發兵,則各國也援救不及。襄王大懼,連忙宣布退出合縱聯盟,並邀請張儀返回秦國替自己求和,志得意滿的張儀回到咸陽,立刻重新擔任了秦國的國相。
在三晉中第一大國,心腹之患魏國臣服後,張儀將連橫目標轉向了合縱軸心的另一中樞楚國。公元前314年,張儀到楚國後,以口頭承諾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作為齊楚斷交的條件。貪婪而目光短淺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空頭許諾,「閉關絕約」於齊。
事成後,楚王派使臣逢丑父隨張儀入秦受地。張儀假裝墜車受傷,三月不上朝。楚王利令智昏,以為自己與齊國斷交的跡象還不夠明顯,居然遣使入齊境,大罵齊王。齊王憤怒之下,宣布與楚斷交。此時張儀圖窮匕見,乾脆對逢丑父玩起了厚黑學,言及秦國之土豈能輕易讓人,自己有方圓六里的俸邑,倒是願意獻給楚王。楚懷王一怒之下,和秦國絕交,派大將屈匄率師攻秦。秦國派兵迎戰,公元前312年,秦楚戰于丹陽(今河南丹水北),楚大敗。秦俘楚將屈匄及副將等70餘人,斬首8萬。秦取楚漢中郡。失敗的消息傳到楚國,楚懷王更加惱羞成怒,派遣全國之師攻打秦國。公元前312年,秦楚又戰於藍田(今陝西藍田縣),楚軍再次潰敗。韓國、魏國趁楚失敗的機會,出兵攻楚,至鄧(今河南鄧縣)。楚軍兩面受敵,被迫倉皇撤退,割讓兩座城池,忍氣吞聲地與秦講和。漢中落入秦之手,使秦國本土與巴蜀連成一片,不僅消除了楚國從南方來的威脅,而且使巴蜀豐富的物質資源暢通無阻地運向關中,秦國的戰略優勢進一步加大了。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取楚國的黔中之地。恨透了將自己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楚懷王表示,只要能將張儀交出,一切悉聽秦國尊便。張儀思忖萬千,明白自己不過乃是一名在秦國毫無根基的客卿,此時不去,不但保不住性命,還要在朝堂上被群臣攻訌不忠不義,失去秦王的信任。於是他果斷主動請求秦王應允,以自己五尺之軀,為秦國換地。果不其然,張儀一入楚國,就被打入天牢,然而他並不以自身安危為慮,原因就在魏國任相期間,早就以重金饋贈在楚國宮廷內編織了一張密集牢固的關係網,包括魏王寵臣靳尚與楚王寵姬鄭袖在內。最終,在兩人一內一外的勸說下,張儀不但沒有被楚王押赴刑場,反而被隆重地禮送出境,
輕鬆脫困、志得意滿的張儀並沒有急忙返秦,而是假道韓國,勸說韓王與秦結盟,既虛聲恐嚇,又旁徵博引,曉以利害:「韓國地方險惡多山,所產五穀,不是豆子而是雜麥,國家口糧積存不夠兩年,現在軍中的士兵不過二十萬,秦國卻有甲兵百餘萬。崤山以東的人要披上盔甲才可以參戰,而秦國人個個赤膊便能上陣迎敵,左手提著人頭,右手夾著俘虜。秦國用孟賁、烏獲那些勇士們來進攻不肯臣服的弱國,正像在鳥蛋上壓下千鈞重石,無一可倖免……」驚恐的韓王立刻同意了張儀的建議,決定與秦國修好。
張儀返秦後,鑒於他憑藉自己遠勝百萬甲兵的三寸之舌,遊說得六國合縱之勢冰消瓦解,秦惠文王列土分茅,賜他六邑之地,以及武信君的爵位。張儀受命再次出使齊、趙、燕三國,以滔滔雄辯說得三國紛紛表示,自己願意卷甲束兵,與秦國結盟。
然而,正當志得意滿的張儀準備返回秦國復命時,傳來了惠文王突然駕崩、武王即位的晴天霹靂。張儀冷靜地得出判斷,鑒於新王與自己素來不睦,而自己的顯赫地位已遭朝中同僚長期側目,如果再貪戀權位返秦,恐怕就要重蹈商鞅的覆轍,於是主動請求入魏。武王也落得順水推舟,為張儀備革車三十乘,隆重送其出境。張儀出任魏國相國一年後,卒於自己的故土。與他同時代,叱吒風雲的縱橫游士與客卿,吳起、商鞅、龐涓、蘇秦,大多在榮譽的巔峰後遭遇飛來橫禍,客死他鄉,他能夠榮歸故里,壽終正寢,實則是一種難得的福氣。
雖然後人如揚雄,斥責張儀、蘇秦、公孫衍等人的縱橫遊說為「詐術」,然而他們在亂世中獨步政治舞台、縱橫捭闔的事迹,卻是戰國歷史上最閃耀的一幕。與張儀同時代的孟子弟子景春曾形容張儀之遊說效力宏大,到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的連橫之術,奠定了秦帝國之後半個世紀的外交策略,也成為秦帝國霸業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說:「惠文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責編:hunan)
推薦閱讀:
※網紅papi醬背後的工匠精神
※反覆無常的「金特會」背後,到底透露出什麼玄機?
※港台邊緣化的背後
※迷你歌詠亭背後的「包容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