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師表(二)(之五)
編者按:
本周刊載該文章第二節的第五部分,法師談到優秀出家人要具備五種素質,第二是「道」。出家要立志成佛,要精進修行,需要依循正確的次第和方法。
文 | 學誠法師
二、端正出家動機,明確現實責任
第二是「道」。世間的道、德兩個字是連起來的,這裡的道和德是分開的。「道」有兩種內涵,一是「果道」,即涅槃、菩提;二是「因道」,即到達涅槃、菩提的道路、方法。這裡說的是第二種內涵,即達成志向目標的方法、步驟。
出家要立志成佛,要精進修行,需要依循正確的次第和方法。
如《大智度論》說:
新發意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用是次第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何以名次第?
答曰:以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無所有,初發心菩薩於是空法中,云何能漸次第學?以是故說次第。諸法雖空難解,次第行得力,故能得成就。譬如緣梯,從一初桄,漸上上處,雖高雖難,亦能得至。(卷第八十七)
又說:
問曰: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諸弟子有無所得者?
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說次第修行,無不得報;如病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若不隨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法不良也。(卷第二十二)
《究竟一乘寶性論》說:
「如種種果樹,子芽不朽壞,種地中水灌,生長成大樹。
一切諸眾生,種種煩惱中,皆有如來性,無明皮所纏。
種諸善根地,生彼菩提芽,次第漸增長,成如來樹王。
依地水火風,空時日月緣,多羅等種內,出生大樹王。
一切諸眾生,皆亦復如是,煩惱果皮內,有正覺子芽。
依白凈等法,種種諸緣故,次第漸增長,成佛大法王。」(卷第一)
這個「次第漸增長,成佛大法王」的道路即是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我們要具體了解菩提道、信解菩提道、希求菩提道,然後才能行持菩提道、成就菩提果。
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講述菩提道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個大的步驟:
「由下中及上,應知有三士,當書彼等相,各各之差別。
若以何方便,唯於生死樂,但求自利益,知為下士夫。
背棄三有樂,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滅,彼名為中士。
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下士夫是希求現世、後世得人天善樂,相應的下士道即是人、天乘佛法;中士夫希求出離三有、解脫生死,相應的中士道即是聲聞、緣覺乘法;上士夫是希求成佛度眾、永盡眾苦,相應的上士道即是菩薩道。下士道是中士道的基礎,下士、中士又是上士道的基礎。上士道(菩薩道)的核心是大悲心、菩提心,生起大悲心、菩提心的基礎是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習,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它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入行論》云:
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余途。」(卷第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舍離,我當令離。……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卷第八)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學大乘,中士道的聲聞法就不要學了,這是對成佛的道次第不清楚而產生的錯誤見解,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彌勒菩薩)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舍?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云:「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於佛語?無違犯者,為令一向習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說。」(卷第四十一)
雖然說下士道、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礎,但也不是說要將下士道修圓滿了,才能修中士道,中士道修圓滿了,才能修上士道,而是三種道互相攝持、展轉增上,如《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說:「言有次第,行不前後。」(卷第一)《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能知以四方道(如拎方巾一角,其餘三角皆起)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卷第一)
特別是修下士道和中士道時,最好一開始就要建立隨順上士道的發心,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戒、定、慧)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
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又云:
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痴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卷第八)
又說:「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師長)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卷第三)
因此在修道之前,對道的總體和次第先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信解,不可急急忙忙去修,否則很可能走彎路,或者走錯路,事倍功半,甚至有反效果。如《五苦章句經》說:「此三句者,不可為新學人說之。(彼)聞無所有,便曠其意,不復修戒,無所掛礙,於六德中事事懈廢,言:一切空,當何所作?口但說空,行在有中。墮四顛倒故,言無功德。菩薩不應使聞無所從生法忍。夫善知識欲教新學,稍稍以漸教。語魔事,令護魔,因緣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語道。」
以上內容為《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師表》第二節
原載於《法音》2008年2期
推薦閱讀:
※少即是多 極簡腕錶存在的特殊理念
※八字預測主要理念
※荒謬的死刑理念
※如何做好HSE培訓、保證效果,使員工形成良好的HSE理念?
※有哪些經典的畫餅(思想、理論)一直用來阻止人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