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小說好看嗎?有多少人喜歡這種風格的?

個人簡介:

莫言,男,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 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2011年莫言憑藉小說《蛙》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主要作品如下:

長篇小說(11部)

《紅高粱家族》 1987年

《天堂蒜薹之歌》 1988年

《十三步》 1988年

《酒國》 1993年

《食草家族》 1993年

《豐乳肥臀》 1995年

《紅樹林》 1999年

《檀香刑》 2001年

《四十一炮》 2003年

《生死疲勞》 2006年

《蛙》 2009年

中篇小說(27篇)

《透明的紅蘿蔔》(1985年) 《球狀閃電》(1985年)

《金髮嬰兒》(1985年) 《爆炸》(1985年)

《秋水》又名《流水》(1985年) 《築路》(1986年)

《歡樂》(1987年) 《紅蝗》(1987年)

《你的行為使我恐懼》(1989年) 《父親在民夫連里》又名《野種》(1990年)

《懷抱鮮花的女人》(1991年) 《白棉花》(1991年)

《紅耳朵》(1991年) 《戰友重逢》(1991年)

《幽默與趣味》(1992年) 《模式與原形》(1992年)

《夢境與雜種》(1992年) 《牛》(1998年)

《三十年前的一場長跑比賽》(1998年) 《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1998年)

《師傅越來越幽默》(1999年) 《我們的七叔》(1999年)

《藏寶圖》(1999年) 《野騾子》(1999年)

《司令的女人》(1999年) 《掃帚星》(2001年)

《變》(2009年)  

短篇小說集

《白狗鞦韆架》 《與大師約會》

散文集:《會唱歌的牆》

影視劇本:

1.《紅高梁》(合作),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1987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2.《英雄浪漫曲》,《中外電影》,1988年;

3.《大水》(合作),《中外電影》,1989年;

4.《哥哥們的青春往事》(六集連續劇)(合作)河南電影製片廠攝製 1991年

5.《太陽有耳》,嚴浩導演,張瑜主演,獲1996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6.《紅樹林》(十八集連續劇),檢察日報影視部攝製,1998年;

7.《霸王別姬》(話劇,合作),空政話劇團,2000年底在北京演出;

8.《夢斷情樓》,與人合作;

9.《我們的荊軻》(話劇),《鐘山》2004年2期。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篇目:

1.《紅高粱》張藝謀導演,姜文、鞏俐主演,1988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師父越來越幽默》改編為電影《幸福時光》,張藝謀導演,趙本山、董潔主演;

3.《白棉花》李幼喬(台灣)導演,寧靜、蘇有朋主演;

4.《白狗鞦韆架》改編為電影《暖》,霍建起導演,香川照之(日本)、郭小冬、李佳主演。獲第1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 ,男主角香川照之獲最佳男主角獎;第12屆金雞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編劇獎。

創作特色尋根文學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演講《福克納大叔,你好嗎?》說:「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納的啟示,莫言將「高密東北鄉」寫到了稿紙上,莫言表示:「我也下決心要寫我的故鄉那塊像郵票那樣大的地方。」於是從1985年《白狗鞦韆架》開始,莫言高舉起了『高密東北鄉』的大旗,如同一個草莽英雄現世,創建了自己的文學王國。正如托馬斯·哈代筆下的英格蘭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亞·馬爾克斯所描寫的南美鄉鎮馬孔多。通過對自己故鄉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狀況的描寫,傳達了某種帶普遍性的人性內容和人類生存狀況,將一般的鄉情描寫轉化為對人的「生存」的領悟和發現。這樣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鄉土文學」的狹隘性和局限性,而達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西方現代主義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很容易發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意識流小說的內心獨白、心理分析、感覺印象、幻覺夢境、時空顛倒等;有魔幻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預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誕派戲劇的誇張、變形、荒誕;還有結構主義、感覺主義、象徵主義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兩位,即威廉·福克納和加西亞·馬爾克斯。莫言小說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的場景切換和時空顛倒,具有明顯的空間形式小說的特徵,與福克納的風格遙相呼應。而他引用神話傳說以及動物角度敘事則明顯帶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意識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法,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裡就已經明顯體現出來,比如他發表於1985年的《枯河》,小說運用了意識流的蒙太奇手法將過去與現實交融在一起,並且以兒童「小虎」的感覺描寫代替敘事,令故事詩意化和夢境化。還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狀閃電》里的慢鏡頭描寫,《歡樂》里的自由聯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識流藝術的體現,莫言在運用意識流手法的過程中,兌現了自己對於仿夢小說的追求,形成了他獨特的幻覺現實主義。中國傳統說書藝術

莫言在借鑒西方現代主義的同時,很快意識到要逃離那些像福克納、馬爾克斯等西方現代派大師那樣的「灼熱的高爐」,逃離的結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學故鄉「高密東北鄉」。他努力從齊魯文化、蒲松齡《聊齋志異》、《封神演義》、元雜劇,從民間故事、民間藝術(包括高密撲灰年畫、高密泥塑、高密剪紙和茂腔等)等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尤其是《聊齋志異》,對莫言影響極大,莫言曾評價《聊齋志異》是一部「化腐朽為神奇」的著作,2012年莫言在瑞典發表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講故事的人》時說:「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裡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生死疲勞》是最能體現《聊齋志異》對莫言影響的一部小說。

莫言從自己家鄉東夷文化遺存中大量出現的鳥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種各樣民間藝術、傳說和古代偏於神鬼演義方面的文學文本如《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和《聊齋志異》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獲得靈感,又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獲得鮮活的養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擬歷史與現實的同時,使自己的創作插上了自由想像的翅膀,進而在心理上、邏輯上達到了高度的真實性和高超的藝術創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結合,從而在繼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納、馬爾克斯等現代派大師的基礎上,又紮根於本土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大地,實現了文學從「現代主義在中國」到「現代主義中國化」的飛躍。
推薦閱讀:

喜歡的風格與單品太多不會取捨? 不妨瞅瞅這雜貨風之家的混搭大法
130平美式風格三居室 充滿小資格調
論《懷素草書秋興八首》書法作品的藝術風格
欣賞蔡昔瓊批命風格
風格臆說(續)

TAG:小說 | 風格 | 莫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