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_2 對孩子必備寶典
爸爸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_2 為什麼要把飯吃乾淨呢? 飯桌上,侖侖看著滿桌子好吃的飯菜,一轉眼工夫,他的小碗里已經是滿滿的一碗了。剛吃了一半,侖侖就將碗往媽媽面前一推。 媽媽知道侖侖又吃不完了,看著他嚴厲地說道:「侖侖,飯要吃乾淨。」 侖侖撅著小嘴說:「為什麼要把飯吃乾淨呢?」 我不想吃了,可不可以扔掉? 節約是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綜合體現。節約是對勞動的尊重,是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應盡的責任,也是為子孫後代謀福利。 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點菜時要適量;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等。 作為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節約的好習慣。 首先,父母自身要勤儉節約,做好孩子的榜樣。其次,指導孩子如何用零花錢。家長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計劃,要限制數額,不要有求必應。應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第三,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故事和道理。第四,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時刻教育孩子節約。第五,要讓孩子學會利用廢舊物品。 節約要在現實的生活中從點點滴滴做起。 「如果不吃乾淨,眼睛會看不見,就看不見爸爸媽媽了。」 這位母親自小就被如此教導,但是這種回答方式是具有強迫性和強制性的。現代是科學時代,切勿用這種恐嚇方式。如果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是能夠接受的。 「你自己盛的飯必須吃完。」 父母的強硬態度可能會使孩子暫時屈服,但是不可能杜絕類似事情的發生。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人們獲得勞動成果的不易,他才會嚴格要求自己節約起來。 「寶寶,我們吃的米飯是農民伯伯辛勤播種、種植秧苗,經過除草、施肥、收割而得來的。農民伯伯拚命的工作所收穫的稻米,是不可以浪費的。此外,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沒有米飯吃,甚至因此而死去。由此可知,對人類而言,米是多麼重要的食物。我們要把多餘的米,拿來救濟那些窮苦的人。」 從小教育孩子節約的美德,養成節約的習慣,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行為以及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偏食、挑食是不好的飲食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是不利的。年幼的孩子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孩子偏重於一種或少量幾種食物,是不能獲得全面而又均衡的營養的。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原因有很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任性、不想吃或只想吃某種食物的時候,很多家長往往會出於過分疼愛而遷就他們,如此一來,孩子便找到了「救命稻草」,經常以哭鬧、絕食等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這是導致偏食、挑食的一個方面。另外,3~6歲的孩子將父母視為權威,在任何事情上都會觀察以及模仿父母的語言和行為,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對飲食的態度以及不經意的言談,都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所以,父母應以身作則,發揮好榜樣作用,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父母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偏食、挑食,成為孩子模仿的良好榜樣。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為什麼要我先睡呢? 已經晚上九點半了,但是4歲的容容看起來精神還是那麼好,樂此不疲在客廳里玩著她的一堆小玩具,特別是對於媽媽今天剛從商場買的那個布娃娃,一直拿在手裡捨不得放下。 「容容,趕快去睡覺。」正在看電視的媽媽對在一旁的容容命令道。 「媽媽,為什麼你還不睡呢?」容容非常不滿地問媽媽。 為什麼媽媽可以睡那麼晚呢? 媽媽,我可不可以不睡覺,再玩會兒呢? 即使大人睡得晚,早上也能夠早起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發現自己和爸爸媽媽的權利有所不同,很多事情大人可以做,自己卻不能做;大人做了好像順理成章,自己做了就是不合規矩。這樣的「不公平」會讓孩子產生很多疑惑。雖然由於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享受的權利也不同,權利上處於強勢的父母往往支配著權利上處於弱勢的孩子。但是當孩子提出疑問時,父母要耐心地給孩子解釋說明,而在解釋說明的同時,也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自己的一些行為是不是太過分?是不是給孩子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媽媽是大人,所以就可以啊。」 這種過於簡單的回答不但沒有解答孩子心中的疑問,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大人有「特權」、父母對自己不公平的心理。 「大人與小孩不同,大人的肚子里有個時鐘,它會幫媽媽安排時間。」 這種說法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理解,這時,父母倒不如向他說明「大人的身體已經成長發育健全了,比孩子有更強的自製和約束能力」。 「大人的身體條件和小孩子的不一樣,大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比較少;而小孩子呢,正處於身體成長和發育階段,需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生長的需要。其實,媽媽也不看到很晚,寶寶睡了之後媽媽一會兒也就睡了。」 跟孩子講解大人與孩子之間身體的差異,從而讓孩子理解大人與孩子之間存在行為標準的差異。 「寶寶明天還要到幼兒園,如果晚上不早點睡覺的話,就沒有精力聽老師講課,也沒有精力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了。」 告訴孩子不按時睡覺的後果以及嚴重性,而且平時父母也要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 「媽媽現在關掉電視,和寶寶一起睡,好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給予口頭上的回答,有時候孩子在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這時,父母最好還是關掉電視,給孩子創造一個容易入睡的好氣氛。在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以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早早就寢。
為什麼讓我一個人睡小房間? 小馳已經3歲了,但是總愛粘著媽媽睡,不願意一個人睡在媽媽給他布置的那個漂亮的小房間里。 現在每天晚上哄小馳到他自己的小房間睡覺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工程。眼看著又到了睡覺的時間,但是小馳待在媽媽的房間里不願意回去。 「小馳寶寶,該睡覺覺了。」媽媽溫柔地說。 小馳看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跟你睡啊?為什麼總是讓我一個人睡小房間呢?」 我可不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呀? 為什麼爸爸是大人,睡覺還讓媽媽陪著呢? 孩子出生後,應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孩子與父母分床而睡。分床睡有諸多好處,例如: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被大人擠壓受傷;可保證孩子的睡眠不受父母的影響和干擾,得到充分的睡眠,有利於孩子身體健康;也能很好的避免夫婦間的房事給孩子看到後的尷尬以及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等。 起初,孩子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不願意,但父母要耐心說服,開始時可在旁邊多陪伴一些時候,待孩子睡熟了再離開,以後逐漸養成他獨自睡覺的習慣。 「寶寶已經長大了,該自己睡了!」 「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長大了就不愛我啦?要不然為什麼長大了就不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呢?」……過於簡單的回答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心中的疑問,而且會使孩子心中的疑問更多。 「寶寶想不想聽《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故事呢?來,寶寶躺在床上,媽媽給你講故事好不好?」 剛開始分床時,孩子睡覺前,可坐在小床前給孩子講講故事、說說話,消除孩子睡前的孤單,也可以親親他的額頭,使他感到父母的愛,有安全感,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到了寶寶這個年齡,就應該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要想長大就要敢獨立,你想不想長大呢?」 孩子當時多半會說想,但是過不了幾天,又會要求回到爸爸、媽媽的房間里來。到時候可以再告訴他:「爸爸、媽媽喜歡自己單獨睡的孩子。」但不管怎麼說,父母都應該堅持,讓孩子養成單獨睡的習慣,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寶寶是不是害怕啊?其實啊,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孩子都會害怕。不要害怕,媽媽就在你的隔壁,有什麼事情你可以搖這個小鈴鐺,媽媽就會過來的!」 如果孩子是因為恐懼而不願意分床睡,父母要允許孩子將他的恐懼流露出來,並及時給予開導,使孩子懂得恐懼是會消失的。也可以給孩子安裝一些簡單的小設備,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調查表明,家庭的休息方式與幼兒創造性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睡眠是休息的重要內容,孩子睡眠的多少直接影響其今後的發育、智力和學習。 不同年齡的寶寶,需要的睡眠時間分別如下: 新生兒,睡眠總量應該在每天14~20小時,日間、夜間睡眠量相等;而嬰兒的夜間睡眠應該為9~12小時,日間小睡,每次長度為30分鐘至2小時。 1~2周歲的寶寶,每天應睡12小時以上。 2~4周歲的寶寶,每天應睡12小時。 4~7周歲的寶寶,每天應睡11小時。 7歲以後,孩子每天最好睡10小時左右。 小孩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比較嬌嫩,生理機能發育得不完善,卻又貪玩好動,精力容易消耗,容易產生疲勞,必須幫助孩子養成午睡的習慣。 父母在寶寶0歲開始就應該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不但如此,父母還應幫助孩子養成午睡的習慣,因為午睡可以幫助孩子機體內部的機能獲得休整,對孩子的健康和學習都有很大好處。 要想孩子睡得好,建議父母臨睡前不要讓孩子太興奮,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以訓練其分床睡,因為幼兒「獨自睡」不但對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助於其獨立性的培養和創造力的發展。寶寶臨睡前,可以對其進行睡眠前按摩,縮短入睡時間和夜間清醒時間。寶寶半夜驚醒4~6次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要過於驚慌,不要孩子一哭就抱起來,應該培養他驚醒後自動重新入睡的良好習慣。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爬山那麼累,為什麼要爬山呢? 借著暑假的機會,小飛的爸爸媽媽準備帶著小飛去泰山,讓小飛在領略泰山的雄渾、粗獷、壯闊、博大之美,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再鍛煉一下身體。 但小飛卻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問爸爸:「爬山那麼累,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地爬呢?爬上山頂以後又要下山,下山以後又回到了家裡,所以沒必要爬山呀!」 早晨為什麼要跑步呢? 在學校,為什麼每天都要做早操呢? 為什麼要參加體育鍛煉? 面對孩子這樣頭頭是道的說辭,有的父母真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一旦孩子問到這種問題時,父母不要沉默,可以告訴孩子為了健康需要鍛煉身體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沒有強健的身體,賽跑時也跑不贏,走路時也沒有力氣,身體強健的孩子才不會生病。 現在,運動非常盛行,但是自己喜歡運動的孩子卻非常少,他們不知道運動就是要通過流汗來鍛煉身體,他們認為運動這麼令人疲倦,實在是望而卻步。所以父母平常就要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其實與其向孩子強行灌輸運動的理由,倒不如在他們實際上山、下海時,讓他們體驗到清新的空氣和美麗的景色,以及出汗以後,那種爽快的感覺和滿足感,除非親身體驗,否則是無法體會的。不過,由於是第一次讓他體驗運動的樂趣,剛開始時,不要讓他太疲倦。只要沒有太過痛苦的體驗,那麼,他就會有想要再度嘗試的意願。 「別的小朋友都運動,你為什麼不運動啊!你怎麼那麼懶啊!」 對孩子大聲的訓斥以及責罵也許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那永遠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父母不要以為有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就恥笑孩子的傻問題,那樣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 「媽媽讓你爬山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呢!」 有時孩子確實難以理解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特別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一些吃苦和挫折實戰教育,有的孩子更是難以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懷疑父母讓自己受這樣那樣的苦和累是不是父母不愛自己了。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什麼事情都能理解的話,那孩子就不叫孩子了,面對孩子的不理解,父母應溫和地教育,切不可用粗暴的言語和表情面對年幼的孩子。 「運動雖然有時很累,但是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整體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你才可以做你想做的其他事情啊!」 父母在告訴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的同時,可以舉一些反面的例子對孩子進行具體化的教育,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運動的重要性。 「寶寶,你想想你上次生病的時候,要吃藥、打針,還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快樂的玩耍,是不是特別難受呢?你知道你為什麼會生病嗎?就是因為你平時不鍛煉身體的原因,如果你繼續這樣懶惰下去的話,那你以後還會經常生病的。」 父母可以用孩子切身的痛苦經驗告訴孩子鍛煉身體的重要性,這樣他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也會更加理解鍛煉身體的重要性。 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為什麼媽媽戴眼鏡呢?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時,4歲的盈盈發現只有媽媽戴眼鏡,而其他阿姨都不戴。盈盈好奇地問道:「媽媽,為什麼其他阿姨都不戴眼鏡,你卻戴眼鏡呢?」 「那是由於媽媽看電視時坐得太近,在暗的地方看書,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造成的。」 「如果我看電視時,也坐得很近,那麼,我也會戴眼鏡的嘍?」 「是啊。」 為什麼爸爸也戴眼鏡呢? 為什麼爸爸用左手吃飯呢? 孩子對周圍的許多事物都感到新鮮,喜歡去看、去發現其中的不同,父母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好奇心也是孩子最初求知慾的一種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善於發現問題,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和能力。如果父母引導的方法正確,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上升為求知慾,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逐漸使孩子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那是由於媽媽看電視時坐得太近,在暗的地方看書,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造成的。」 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保護眼睛是正確無誤的,但是這種把自己當成負面教材的回答方式,並不恰當。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要儘可能地表現自己的優點,作孩子的好榜樣。這樣告訴孩子,也許孩子就會認為:「媽媽怎麼會這樣?」從而使孩子有一種孤單感。 「那是因為媽媽看了太多書才戴眼鏡的。」 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父母這樣告訴孩子,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害怕眼睛變得不好,就不讀書了。 「因為媽媽過度使用眼睛才要戴眼鏡的。不過,媽媽戴上眼鏡之後,就會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寶寶不必替媽媽擔心。」 聽到媽媽這樣回答,一方面孩子會更加愛惜自己的眼睛,防止將來自己的眼睛像媽媽一樣;另一方面,還可以去除孩子對媽媽的擔心。
為什麼媽媽可以留長指甲呢? 一向在幼兒園的個人衛生檢查中得小紅花的雙雙,今天卻沒有得到小紅花。媽媽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雙雙忘了剪指甲。 回到家裡,媽媽看著沮喪的雙雙,一邊安慰她,一邊幫忙剪指甲。雙雙看著媽媽特別漂亮修長的手指甲,更加委屈,問道:「媽媽,為什麼你留那麼長的指甲都沒有人批評你,我的指甲才長這麼一點,老師就不給我小紅花呢?」 為什麼爸爸可以躺著看電視,我卻不能呢? 為什麼媽媽可以這樣我卻不可以呢? 為什麼爸爸可以躺著看書? 為什麼我不能像爸爸那樣呢? 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前期,他們的生活環境主要在家裡,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 模仿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當孩子模仿父母擦桌子、掃地時,他同樣也可以模仿父母其他的行為方式。但是由於孩子的能力有限,他們模仿的時候沒有任何選擇性,所以父母的一些不文明語言和壞習慣,甚至不良行為都有可能被孩子效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和良好個性的孩子。 「小孩子怎麼什麼都想跟大人比呢!」 「爸爸媽媽是大人,就可以!」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效仿的第一榜樣,是最直接的生活習慣的播種者。因此,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要身體力行,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起到示範教育作用。父母切不可擁有「大人就有特權」的錯誤思想,並將此信息傳達給沒有判斷正確和錯誤能力的孩子。 「將來你長大了,就可以像爸爸媽媽這樣了!」 作為父母不應該把「大人就可以犯錯誤」這種錯誤的觀念灌輸給年幼無知的孩子。良好的文明舉止與生活習慣,應該是與自己一生相伴的。 「小寶貝,媽媽小的時候也像你一樣,也不能留長指甲啊。」 「孩子,爸爸小的時候也像你一樣,不能躺著看電視的。」 父母以自身做比喻,告訴孩子大人小的時候也和他們現在一樣,孩子心理就會有一些平衡。然後再逐步告訴孩子大人和孩子的生活和行為標準是不一樣的,使孩子慢慢認同差別的存在。但是對於一些不好的習慣,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及時改正,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指甲太長,細菌就容易躲在裡面,寶寶就會生病。還有你經常和幼兒園裡的小朋友玩,留長指甲也容易傷到別人啊。」 家長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勤洗澡、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飯前便後勤洗手等,當孩子習慣了這些並且不用家長督促的時候,孩子的講究衛生也就慢慢形成了習慣。家長還要告訴孩子不僅要講究個人衛生,也要講究身邊的環境衛生,更重要的是保持衛生。 「寶寶真棒,今天給媽媽上了一課,留長指甲是不對的,媽媽決定和寶寶一起把指甲剪了。」 對於孩子給父母指出的錯誤,父母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和所謂的尊嚴而拒絕承認,這樣反而會取得相反的效果。勇於接受孩子的指正,及時改正,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躺著看書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所以爸爸也一直在改,但是有的壞毛病一旦形成了習慣就很難再改了。我們之所以嚴格要求你,也是希望你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啊!」 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多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準確地告訴孩子父母的哪些行為是不好、不應效仿的! 父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榜樣,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孩子起潛移默化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七八歲左右,模仿能力很強,孩子身上的很多習慣和行為都是直接從父母那裡模仿來的,這是由於他們年齡尚小,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那些往往是孩子劃分對與錯的標準。如果父母言行規範,嚴於律己,以良好的行為榜樣影響孩子,則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反之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對於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首先做到,千萬不要錯誤地認為「家長有特權」,就為所欲為,以至於孩子不理解、不服氣。另外,面對孩子的質疑,父母應採取尊重、鼓勵的態度,對於自己的過錯,要勇於承認,並用實際行動改正,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第四輯 家庭 今天蘭蘭家來了一個重要的客人,爸爸媽媽忙前忙後地照應著。客人一進門,爸爸忙抱起蘭蘭對客人說道:「三叔,這就是您的孫女蘭蘭。」說完急忙對女兒說:「蘭蘭,這是三爺,快叫三爺呀!」蘭蘭滿臉困惑地看著眼前陌生的老人,輕聲地問媽媽:「媽媽,他是三爺,爺爺是第幾呀?」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什麼媽媽不給我生個妹妹? 隔壁的劉阿姨家新添了一個小寶寶。 一天,媽媽帶著4歲的貝貝到劉阿姨家玩,貝貝看到躺在小床上安睡的小寶寶,忍不住地好奇,總是想伸手摸摸小寶寶。 媽媽告訴貝貝說:「貝貝,小寶寶睡著了,不要摸她哦,不然你會把她吵醒的!」 「媽媽,小寶寶好可愛啊,你也給我生個小妹妹吧!有時候一個人沒意思,有小妹妹陪我多好啊!」貝貝說道。 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小娃娃呢? 媽媽能不能生個小熊貓陪我玩? 一些獨生子女有時非常渴望弟弟、妹妹的出生,特別是自己一個人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缺少同齡夥伴,就會失去很多樂趣,也失去很多在遊戲和交往中學習社交、增長知識以及提高能力的機會。家長要認識到孩子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多多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小夥伴,支持孩子的正常人際交往,讓孩子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 「再生個妹妹,以後家裡的玩具和好吃的就要分一半給妹妹,你的就少了啊!」 也許在得到父母這樣的回答後,孩子可能不會再提這種要求了,但是這樣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孩子的自私心理,會加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媽媽已經過了生孩子的年齡了,不可能再生下小寶寶了。」 這種不積極的態度是不可取的。父母對於孩子的願望,要給予某種程度的認同,深入體會孩子的心思和發問的情景,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可以說:「如果我們能夠再生一個小孩,那該有多好呀!」適當地肯定孩子的願望,讓孩子不會太過悲觀或失望。 「媽媽有一個你就夠麻煩的啦,哪還有時間照顧小妹妹啊!」 養育孩子固然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但是作為父母不應經常把這些掛在嘴邊。聽到這樣的回答,孩子會怎麼想呢:「我是爸爸媽媽的累贅?我是拖油瓶?」……孩子的幼小心靈怎能承受如此的重創呢? 「不是有爺爺奶奶每天陪你玩嗎?」 同伴交往的樂趣是爺爺奶奶等長輩所給予不了的。孩子需要能與同齡人一起玩,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快樂,但是爺爺奶奶等長輩往往無法與孩子進行這方面的交流。 「我還給你生個機器貓呢,傻瓜!」 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嘲笑孩子!這種取笑式的回答只能讓孩子不知所措,或許他真的會認為自己很傻,以後可能就不敢隨便問家長問題。 「媽媽有了你已經很滿足,很幸福了!而且爸爸媽媽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同時照顧你和妹妹啊!」 讓孩子知道媽媽之所以沒有再生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是因為媽媽太愛自己了,媽媽要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給孩子一種受重視的感覺。 「等你上了幼兒園,就會認識許多的小朋友,你們可以一起玩耍、做遊戲,那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啊!而且平時你也可以找張阿姨家的小峰玩啊!」 有時孩子發問只是一時的好奇,父母可以適當轉移孩子的問題。對於太忙不能經常陪孩子的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發展自己的小夥伴。父母也可以多幫助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與相鄰的或者比較熟悉的家庭里的孩子建立聯繫,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正常交往,也保護了孩子的安全。 「孩子,媽媽問你一個問題,小兔子能生大灰狼嗎?對呀,兔子只能生兔寶寶,那麼媽媽怎麼能生大熊貓呢?媽媽當然只能生小弟弟或小妹妹啦!不過,現在地球上的人太多,如果大家都不節制生育,地球就養不活咱們了!所以,媽媽響應國家的號召,只生你這一個孩子。」 通過打比方,告訴孩子簡單的生育常識,告訴孩子媽媽不是萬能的「生育機器」。同時媽媽可以帶小寶寶擠公共汽車,讓孩子體驗擁擠的滋味,並告訴他,如果大家都生很多孩子的話,我們的地球就會和公共汽車一樣擁擠,地球上全都是人,到時候,就沒有可愛的小兔子、小鳥居住的地方了。孩子了解到這些,就會減輕自己孤單的感覺。 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為什麼姐姐先出生呢? 單單和雙雙是一對雙胞胎,今年都3歲了。兩人尚不懂事,所以會經常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爭吵、打鬧。 一天,正在客廳和姐姐一起玩耍的單單突然跑到媽媽的面前說:「媽媽,為什麼姐姐先出生呢?」 為什麼我是弟弟呢? 媽媽,為什麼不先把我生出來呢?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前,先弄明白孩子發問的背景以及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有可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覆,從而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根據當時情景判斷,小女孩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我早點兒出生,做姐姐的話,就不會輸了。」其實,她的目的並不在於成為姐姐,只是希望比姐姐還強。因此,父母在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孩子當時提問的心理,必須考慮到她的情緒,然後再作回答。 「你們誰先出生,媽媽也是無法控制的啊!」 孩子對於媽媽這種非常無助的回答會感到非常失望,她會為自己心中萬能的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思感到疑惑和失落。如果屢次遭遇這樣的情況,極有可能影響孩子發問的積極性,導致孩子發問的慾望降低。 「那是因為在媽媽的肚子里時,你們兩個猜拳,結果姐姐勝了。」 孩子和兄弟姊妹爭吵以後非常不開心時就會尋求母親的愛,從中得到慰藉。父母的這種回答方式,是無法撫慰孩子當時的心情的。 「如果你多運動,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就能夠變得更加強壯。這樣,你就不會輸給姐姐了。」 母親這種針對事情發生的情景而作出的回答非常合理,孩子從母親那裡得到了一些心靈的安慰,也會比較滿意。 「這個問題媽媽也不清楚,等媽媽查查書,再告訴你好嗎?」 「這個問題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查書看看好嗎?」 對於稍大一些想要明白其中道理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問清孩子真正發問的原因之後,給予相應的問答。如果父母也不知道的話,可以如實告訴孩子,自己查資料後或與孩子一起查資料學習後,再告訴孩子一個科學的答案,不要不懂裝懂,期望矇騙孩子過關。 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為什麼我沒有舅舅? 春節過後,幼兒園開學了。經過一個寒假,來到學校後的小朋友們都異常興奮,紛紛向小夥伴們展示自己的新禮物,說著自己的新趣事。 歡歡聽著大家說「這個遙控飛機是舅舅送我的」、「這件漂亮的衣服是姑姑給我買的」、「我家還有一個特別大的毛毛熊,是大表嬸送我的」……他一方面是非常地羨慕,一方面卻是非常地困惑。 歡歡回到家後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其他小朋友都有舅舅、姑姑什麼的,為什麼我沒有呢?」 為什麼我沒有姑姑呢? 我的舅舅是誰呢? 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的不斷增多,一些血緣親屬的名稱對孩子們來說也變得越來越陌生,一些甚至在逐漸消失。因此,孩子們常常會對那些看似平常的稱謂感到非常好奇和困惑,過去不成問題的問題,如今卻成了令孩子好奇的問題!雖然對孩子來說,那些稱謂可能會逐漸遠去,但家長同樣有責任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孩子,孩子只有了解了這些稱謂的真正含義,才能從心底去尊重他們。 「你問這些幹什麼啊,反正你又沒有,問了也沒用!」 雖然孩子現在沒有了這些所謂的親戚,但是對這些知識的了解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理解這些稱謂的含義是尊重具有這些稱謂的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那些都是對一些親戚的稱呼而已。」 父母不要錯誤地認為對孩子沒有用就搪塞孩子的問題,這樣會打擊孩子發問的積極性,而且如此簡單的連自己都不滿意的回答,孩子怎麼會滿意呢? 「小寶貝,讓媽媽講給你聽啊,舅舅就是媽媽的哥哥或者弟弟,姨就是媽媽的姐姐或者妹妹,因為你姥姥、姥爺只有媽媽這一個孩子,所以你沒有舅舅和姨。」 用真人實例或者用動畫片中孩子比較熟悉的某個人物給孩子進行講解,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在講解的過程中,也可順便提及有傑出成就的家庭成員,加深孩子家庭印象的同時,增強他們對家庭以及家庭成員的自豪感。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我卻沒有? 英子剛生下來沒多久,爸爸就留學到了國外,後來與媽媽提出了離婚,再也沒有回來。 一向很乖巧、聽話的英子,今天卻在幼兒園的美術課上突然大哭了起來。任老師怎麼哄,都無濟於事,最後只有請英子的媽媽把英子帶回了家。 一路上媽媽一邊安慰一邊試探著問:「我們家英子一向不是最聽話的好寶寶嗎?今天是怎麼了呢?能告訴媽媽嗎?」 「今天老師讓我們畫爸爸媽媽的樣子,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爸爸,所以……」英子哭著說,同時又問了那個她已經問了很多遍的問題:「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為什麼我沒有爸爸呢?」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有媽媽,而我卻沒有呢?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母愛、父愛是兩種不同而又互補的愛,一般來說母愛比較溫柔、多情、細膩,父愛比較剛毅、果斷、豁達,這兩種愛相輔相成才會造就孩子的健全人格。許多愛是可以替代的,只有父母的愛不能替代。夫妻間因感情破裂而導致婚姻「死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維持沒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父母不可以因為婚姻的終結就把雙方應該承擔的撫養、關心、教育孩子的義務丟在一邊。 「每個孩子都有爸爸,只是你爸爸不要你了!」 父母的這種回答,給孩子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媽媽不是把你照顧得很好嗎?還要什麼爸爸啊?」「媽媽怕爸爸對你不好,所以不敢給你找爸爸啊!」 孩子需要的是完整的愛,更需要的是你對生活的信心和信念,只有父母的樂觀,才有孩子的幸福與安全感,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和父母,都要認識到這一點。 「爸爸現在因為忙,沒有時間像別的小朋友的爸爸那樣照顧你、和你生活在一起,但是寶寶要相信爸爸是愛你的,過段時間爸爸不忙了,就會回來看你了!」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避免孩子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善意的謊言。待孩子對社會和家庭有了一些認知,父母再告訴孩子事實的真相,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處理方法。 「媽媽現在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特別關心你、疼愛你的人!」 對於孩子對完整家庭渴求的願望,父母應該認真對待,耐心引導,讓他們理解自己,關心自己。 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我能不要新爸爸嗎? 小維的爸爸媽媽離婚了,法院把他判給了媽媽。 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認識了一個姓梁的叔叔。雖然梁叔叔經常給小維買玩具,而且還時不時地帶著他和媽媽出去玩,但是小維並不喜歡他,因為梁叔叔的出現,小維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明顯的少了。 一天,媽媽非常高興地回到家裡,對小維說:「小維,媽媽給你找個新爸爸,好嗎?」 小維聽到之後很傷心,問媽媽:「為什麼要給我找新爸爸啊?我能不要新爸爸嗎?」 為什麼要找新爸爸? 爸爸能不能不和王阿姨出去玩? 再婚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父母的離異或喪父、喪母已經使可憐的孩子經歷了一次重大磨難,而父母的再婚又使他們再一次面臨複雜的生活環境。長此以往,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很難得到正常的發展。 所以,再婚家庭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為孩子創造寬鬆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儘可能在精神上滿足他們,引導孩子減輕心理上的負擔。既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又給他們完整的父愛和母愛,這樣孩子才能快樂、健康地成長。 「你怎麼這麼自私,不想想媽媽一個人帶著你生活有多難!」 離婚後找到新的愛情、組建新的家庭,意味著單親父母重新找到幸福,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面對來自子女的阻力,父母首先要冷靜,試著進行開導和說服,且不可一時性急就對孩子大發雷霆,父母要站在孩子角度,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 「寶寶不想要新爸爸,那咱們不找了。」 離異後的父母帶著「贖罪」和「補償」心理對孩子有求必應,要麼培養出一個自私驕橫、不會體諒別人的冷血孩子,要麼給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感情「負債」。這樣都容易加深孩子對自己「與眾不同」之處的關注,極大地妨礙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補償式的愛或放任自流亦容易造成兒童的情緒異常。 「都怪爸爸不管咱們,要不然媽媽也不會給你找新爸爸啊!」 離異父母對於新生活的選擇和追求,是需要與孩子溝通以得到他們的理解,千萬不要讓孩子產生誤解,進而出現偏激的心理和行為。 「給你找個新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不但不會減少,而且你還會多一個人關心和疼愛,你說這樣不是很好嗎?」 對孩子多一些寬容和疼愛,多跟孩子進行溝通。一些孩子拒絕父母再婚只是因為害怕爸爸或者媽媽再婚後對自己的關心會減少,害怕父母因此而不再愛自己,對此內心充滿恐慌。父母應明確地告訴孩子,即使再結婚,父母對他的愛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多得到一個人的關愛,使他感覺自己的生活不是悲苦凄涼而是健康美好的,他就會逐漸接受新家庭和新生活。 「媽媽和叔叔彼此相愛才會走到一起,咱們共同組建一個新家庭,這樣你就像其他同學和朋友一樣有一個完整的家了。」 完整的家庭孕育著力量和堅強、智慧和才能,是一所無法替代的好學校。而殘缺的家庭,則極易產生壓抑、枯燥、沉悶的氛圍,這種大人有意無意營造的氣氛,摧殘大人,更傷害孩子。 「媽媽有了新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很快樂,就可以更好地關心你呀!」 好的父母,即使在離異後開始新的生活,也會盡量消除孩子的憂慮和擔心,讓他們體會到父母一如既往的關愛。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為什麼不跟媽媽姓呀? 華華快上幼兒園了,到幼兒園之前媽媽告訴華華:「寶貝,你在家裡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都叫你華華、小華或者寶寶、寶貝,但是在幼兒園裡呢,老師就不這麼叫你了,知道嗎?」 「那老師會叫我什麼呢?」華華好奇地問。 「老師會叫你張華,也就是在你名字的前面加了一個爸爸的姓。」媽媽耐心地說。 「媽媽姓趙,那我為什麼不跟媽媽的姓,叫趙華呢?」 我為什麼姓「李」啊? 媽媽,你跟爸爸一個姓嗎? 這一問題其實也很常見,孩子在入學或者對姓氏初有認知的時候,就會對父母發問,這時候,父母應該一方面解釋姓氏的流傳是一種傳統,還要讓孩子不至於產生「男尊女卑」的想法。 「這是中國的傳統,大家都是這樣!我們不能搞特殊哦!」 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採取批判地繼承方式。家長的這種回答方式只會誤導孩子,讓孩子以為所有的老傳統都是對的,都是應該遵守的,這樣會導致孩子遵循老傳統的盲目性。 「要是我們這樣做,大家會不習慣的!」 一些至今保持的傳統,對於社會和家庭穩定、人際交往都有積極的意義,媽媽應該讓孩子去體會這一點,而不是讓他們覺得傳統只不過是束縛大家的枷鎖。 「你要是願意,也可以跟媽媽的姓啊!跟爸爸的姓屬於中國的一個老傳統,它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了,所以我們不遵守也是可以的。」 讓孩子了解到隨著文明進步,人們對傳統在繼承中不斷進行改造。姓氏在過去承載著很多如「傳宗接代」的內容,是男性特權的一種體現。現在僅是一個符號,孩子的姓氏可由家長經公平商討後決定,孩子成年後,也有權選擇自己的姓氏。 「有一些風俗和傳統是落後的,咱們不用遵守;有些是可以幫助我們大家文明和進步的,是社會需要的,我們要保持!」 讓孩子對傳統和民族文化有一個初步認識,並且積極繼承好的傳統。父母這樣做,孩子會成長為一個受到民族文化充分熏陶的、健康上進的文明人。 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員在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和氛圍的同時,還要從小教育孩子認清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以及各家庭成員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使之明白家庭中的任何成員都是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樣不但有利於加強孩子對家的概念,而且有利於孩子從小認清自我,養成關愛家庭成員、尊敬老人以及愛護年幼兄妹的習慣和良好品質。 與此同時,父母還應盡量減少家庭結構以及家庭成員變化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的不良影響。多給予孩子關心和疼愛,及時觀察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與孩子保持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為及時給予指正和教導,使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書包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幫媽媽洗碗是不是也該給我錢呢? 麥麥的爸爸是一個公司的銷售經理,媽媽則是一家醫院的主治大夫,兩個人都很忙。於是家裡雇了個小時工,每天工作兩個小時,主要是接麥麥回家,並幫助打掃家裡的衛生,做晚飯。 每天臨走時,媽媽會把當天的報酬交給小時工。麥麥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有一天,小時工有事沒有來,媽媽只好自己動手整理房間、做飯,忙不過來,就讓麥麥幫忙,麥麥痛快地答應了。 等到房間收拾乾淨了,香噴噴的飯也做好了,麥麥昂起小臉問媽媽:「媽媽,我也幫你打掃屋子、幫你做飯了,是不是也該給我錢啊?」 弄得媽媽一時哭笑不得。 我幫媽媽洗衣服,媽媽是不是也該給我工錢呢? 我幫爸爸幹活了爸爸是不是應該給我錢啊? 常常能看到中國的家庭在這一教育思維上出現的誤區:父母在孩子聽話、表現好或者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後,父母感到很興奮,甚至覺得用單純的語言鼓勵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真實需要了——於是,備感興奮的父母常常為孩子買一些東西或是答應孩子的某些要求,有時甚至是給孩子一些金錢上的獎勵——這些行為都是危險的。在國外,為家庭而努力也是父母對孩子性格與能力培養的一部分。他們的父母認為這些理所當然,並沒有因為孩子的一兩次好的表現而表示出過分的驚喜。 教育理念的差異造就了不同性格與不同能力的孩子。從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來看,中國父母在這一方面做得並不盡如人意。因此,中國的父母應努力「放開」一些,要從小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社會中的成員之一,培養其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哎呀,當然要給錢了。來,多給你一點!」 媽媽這種想法初衷可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經濟觀念,然而這樣的後果卻是無形中加深了孩子的錯誤認識,助長了孩子的拜金主義,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等價交換」的概念,無利不伸手,自私狹隘,甚至惟利是圖。 在這個時候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做家務與為了薪水的勞動之間的差別。前者是集體內部的自覺行為,或說義務;後者才是一種市場經濟中的行為,是交換性的。這樣容易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勞動態度,讓他在享受之外,懂得參與,懂得付出。 「我是你媽媽,你幫媽媽幹活還要什麼錢啊!。」 「平時媽媽幹活時,誰給我錢啦!你這樣簡直是不像話!」 孩子此刻還沒有樹立起家庭成員有義務分擔勞動的觀念。媽媽的這種回答,只會讓孩子感到媽媽的態度粗暴,是媽媽運用家長的特權「欺負」自己。他們會因此對勞動失去興趣! 「是啊!你幫媽媽收拾房間,媽媽很高興。來,乖寶寶,抱一下!」 鼓勵孩子為家庭分擔家務,是家長培養孩子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明智之舉。但是這種教育忌諱陷入「等價交換」。義務勞動與勞動報酬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兩者從根本上不同。要淡化孩子的金錢意識,應從情感角度去引導,對孩子進行一些精神上的鼓勵。 「麥麥,你想一想,媽媽幫你洗衣服、爸爸帶你出去玩,給你要錢了嗎?我們是親人,跟阿姨(小時工)不一樣,她也要掙錢回家給她的寶寶買玩具呢!」 通過反問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家長、孩子都是家庭成員,都對家庭有責任和義務,分擔勞動是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的一種方式,也是互相表達愛意的方式。
爸爸為什麼這麼棒? 一天,家裡的冰箱突然發生故障,昆昆的爸爸臨時找不到修理工人,只好自己動手。費了好長一段時間,左拆右拼,前看後看,才發現毛病所在。冰箱修好、大功告成之後,爸爸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蹲在旁邊一直看爸爸修理冰箱的昆昆,看到爸爸喜形於色也分享了一些快樂,然後若有所思地問道「爸爸,你怎麼那麼厲害,連冰箱都會修呢?」 爸爸怎麼會修洗衣機呢? 爸爸為什麼連電視都會修呢? 年幼的孩子對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崇拜,尤其當孩子看到父母解決一個他解決不了、甚至別人也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更是感到父母的神奇和偉大。 父母要藉機向孩子進行適當正確的教育,不要打破孩子心中的對父母的美好感情。 「爸爸沒有找到修理工,沒有辦法,只有自己修了!」 「你以為我想做這些啊,這還不是被逼的!」 此時孩子的內心對無所不能的父親充滿了崇拜,父母應藉助這個機會好好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不是使孩子感到沮喪和失落。 「爸爸很聰明、很厲害,所有電器都會修理。」 孩子聽了,會覺得父母很了不起,產生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同時也會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更多的安全感。 「爸爸運用科學知識,用頭腦想,想通了原理,就會修理了。」 父母的這種回答方式,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善用人類智慧,天下即無難事」的感受,下一次孩子再遇到困難時,就可能會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自己的能力。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媽媽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嗎? 4歲的朵朵正在和媽媽一起看《買火柴的小女孩》,故事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朵朵仍感覺意猶未盡,問道:「那個買火柴的小女孩多可憐啊,她真的被奶奶接走了嗎?」 「是啊!」媽媽說。 「她會跟奶奶一起到天堂嗎?」朵朵繼續問道。 「應該會吧。」 「那她以後還會怎麼樣呢?」朵朵窮追不捨。 「這個媽媽也不知道啊!」 朵朵有一些困惑,奇怪地問:「媽媽是大人,也不知道嗎?」 媽媽怎麼會不知道呢? 爸爸什麼事情都能解決,為什麼不知道這件事情呢? 根據心理學家描述的各個年齡段孩子心理的特徵,孩子10歲之前屬於對父母的絕對崇拜期。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心中的疑問,父母能夠一一作答;弄壞的物品,爸爸能夠奇蹟般地修復;吃飯、尤其是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媽媽總能夠端出美味的佳肴。所以一旦父母的回答沒有使孩子感到滿意,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懷疑,內心也會比較失落。對於孩子的提問,父母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務必弄清楚孩子發問的真正意思,最好能夠馬上回答,且要顧及孩子的夢想與興趣。 「媽媽也不是萬能的啊!」 「即使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 父母當然也會有不知道的事情,不過,如果不加修飾地直接這麼說,孩子會有一些不滿,甚至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隨之動搖。如果無法回答時,可以這麼說:「到底會怎麼樣呢?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再看看或者查查書,好嗎?」或是進行一下推理,這也是一個辦法。 「媽媽現在突然一下子想不起來了,改天我想起來了再告訴你!」 這樣的回答或許暫時可以保住父母的尊嚴,但是或許從下次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會直線下降,或許有一天,孩子會對你的回答嗤之以鼻:「別騙我啦?我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而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知道母親也會有不知道的事情,因此讓孩子看到,並沒有關係。 「寶貝,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其他大人和媽媽也一樣。所以,不但是你們孩子,還包括爸爸媽媽以及其他的人都應該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這樣才不會落後啊!」 對於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父母要如實地告訴孩子,給孩子講道理,使之明白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無窮的,無論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藉機鼓勵孩子努力刻苦學習科學知識,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這個媽媽也不知道,咱們一起去買本書看看,好不好?」 前面的章節已經有所講述:如實告訴孩子自己不會的真相,並不會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對於父母也不知道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不但能使孩子學到科學的知識,也能使孩子在親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爸爸是大人為什麼還會生病呢? 身體一向強壯、很少生病的爸爸病倒了。 看著躺在床上有氣無力、無精打採的爸爸,3歲的晶晶有一些沮喪,又充滿了好奇,於是問媽媽:「媽媽,為什麼爸爸還會生病呢?」 爸爸怎麼也修不好? 爸爸怎麼也搬不動啊? 媽媽怎麼也不懂啊? 對於處於絕對崇拜期的孩子來說,如果有一天,他發現身體一向強壯的爸爸媽媽突然像自己一樣病倒了,他會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甚至剛開始注意到爸爸媽媽上廁所的時候,他們也會有相同的疑問:爸爸媽媽也像我一樣尿尿嗎?甚至還有其他令父母更為啼笑皆非的疑問。其實,孩子這些「大驚小怪」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和過程。所以對於成長中的孩子的每一個問題,父母都應該認真地回答,切不可草草地應對。 「爸爸生病有什麼奇怪的啊!」 對父母來說理所當然的事情,孩子有時並不知道,所以對於孩子的疑問父母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正確的回答,不應擺著一副「你怎麼什麼都奇怪」的樣子來面對孩子。 「都是你不乖,經常惹爸爸生氣,看爸爸都被你氣病了!」 也許這只是父母隨便說說的一句話,或許父母想要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得更聽話、更乖。但是這種不但解決不了孩子心中疑問,還將責任推到年幼的孩子身上的回答方式,卻可能給尚不諳事的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和愧疚感。 「孩子,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是會生病的。只是爸爸媽媽平時經常鍛煉身體,很少生病而已。所以要想保持健康、不生病,經常進行運動和鍛煉很重要哦!」 父母正確地給孩子講道理的同時,強調加強身體鍛煉的重要性,使孩子從小樹立良好的健康觀念,形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為什麼爸爸從來都不做家務? 周六一大早,媽媽就起了床,又是打掃衛生,又是洗衣服,最後做好早餐叫6歲的小潔和爸爸起床吃飯。 飯桌上,小潔看著累得氣喘吁吁的媽媽,覺得非常不公平,媽媽太辛苦了!每天放學回家看到的都是媽媽忙碌的身影,而爸爸雖然在事業上是個大英雄,可是一回到家裡就變成了一隻大懶蟲,從來不洗衣做飯,哪怕是最簡單的打掃衛生,爸爸也從來不做。 看著媽媽不停地捶著腰,小潔終於忍不住問:「為什麼爸爸這麼懶?爸爸為什麼從來不洗衣服也不做飯呢?」 爸爸為什麼從來不洗衣做飯? 為什麼爸爸不做家務? 受中國傳統思想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即使在現在的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現象也並不少見。母親整天忙碌像個保姆,而父親回到家後不是一邊吸煙一邊看電視,就是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像個「大老爺」。其實在生活中,父親也應積極地參與家務和育兒,這不僅可以讓母親得到一定的休息,也能夠使孩子品嘗到與父親一起玩耍的樂趣。而且,父親勞動的身影,也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家務的習慣會在孩子心中逐漸培養起來。在父母共同的關心和影響下,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長。 「爸爸就是那麼懶,媽媽嫁給他算是倒霉了!」 「唉,沒辦法,媽媽就是這受苦的命啊。」 作為父母,要避免將孩子作為發泄牢騷和埋怨的對象,因為父母向孩子抱怨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增加孩子對另一方的反感以及孩子的心理壓力。 「寶寶,爸爸不洗衣、做飯並不能代表爸爸懶。爸爸為了咱們這個家,不辭勞苦地在外面努力工作,已經很累;媽媽的工作比較輕鬆,所以多承擔一些家務活也是應該的!再說啦,家裡扛米、修電器等一些重活不都是爸爸乾的嗎!」 「在咱們家中,媽媽和爸爸的分工是不同的,媽媽主要管家務和照顧你,而爸爸呢,主要是管掙錢養家。雖然爸爸媽媽的分工不同,但我們都在很辛苦努力地為咱們家付出,這樣我們的家才能溫暖、幸福啊!」 告訴孩子為了給共有的家庭創造更好的條件,爸爸媽媽都在為這個家不停地努力付出,只是二者的方式和主要負責的內容不一樣而已。同時,父母也要教育孩子看問題要把握全局,不可因一件事就否定一個人的全部。
為什麼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掃浴室? 4歲的小靈看著忙來忙去無法陪自己玩的媽媽問道:「媽媽,你為什麼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掃房間呢?」 「等一會兒再說。」忙碌的媽媽沒好氣地說。 可是,小靈卻不甘心,還是不停地發問。 為什麼要經常掃地、拖地板呢? 每個孩子都喜歡媽媽陪自己玩,然而看著一大早就忙著做家務無法陪自己玩的媽媽,孩子會覺得非常無聊,接二連三的問題也就由此產生了:「為什麼要掃地呢?」「為什麼要擦桌子?」「為什麼要洗衣服?」……而此時,父母應觀察孩子的表情以及體諒孩子想要父母陪自己玩的心情以及願望,給予某種程度的接納和肯定。 「我不洗衣服,你哪有乾淨的衣服穿啊!」 更多的錯誤不是解答內容的錯誤,而是解答方式的錯誤。與孩子說話時,如果語氣舒緩一些,內容稍加延伸,便成為一種較好的回答。 「你以為媽媽想啊,媽媽還不是沒辦法。你那麼調皮,每天都把衣服弄得臟髒的,媽媽不洗衣服怎麼辦?」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以抱怨的方式回答是非常不好的,這樣不但不會消除孩子心中的疑問,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 「媽媽是女人,女人就應該洗衣服、做飯、收拾房間啊。」 媽媽可能對自己的性別比較悲觀,才產生這種錯誤的觀點,而父母如果將一些錯誤的、悲觀的觀點灌輸到孩子心裡,即使是無意的,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你不覺得穿乾淨的衣服比較舒服嗎?所以要經常換洗衣服,洗好、晾乾放起來,等你身上的衣服髒了就有乾淨的衣服換了。」 這種回答方式是非常好的。不過,父母在耐心回答孩子問題的同時還應多考慮孩子發問的情景和心情。 「等媽媽洗好衣服,就陪你玩,好嗎?」 「你先玩這個玩具,等媽媽洗好了衣服,馬上就陪你玩。」 其實,孩子是希望媽媽陪自己玩才產生髮問,考慮到孩子心情的媽媽不能只告訴孩子洗衣服的理由,否則雙方的意識就沒有交點了。 「媽媽很想陪你玩。不過,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會曬不到太陽,那麼衣服就不會幹,所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著,再追加說明穿臟衣服會很容易生病,向孩子說明洗衣服的理由,這麼一來,孩子就能夠理解和接受了。
爺爺答應我去動物園,為什麼還不去? 濤濤最喜歡猴子了。 在他生日那天,爺爺不但送給濤濤一個電動汽車,而且還答應濤濤過幾天帶他到動物園看猴子。 濤濤一想到要到動物園看猴子就非常興奮,但是眼看著都過了一個月了,但是爺爺卻還沒有任何動靜,這下可急壞了濤濤。 又是周末的一天,濤濤實在無法再忍,跑去問爸爸:「爺爺答應帶我看猴子,怎麼還不去呢?」 爸爸答應我的事情,為什麼還不做呢? 媽媽說開學後給我買新書包,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買呢? 當今社會是一個誠信的社會。失去誠信,就會失去別人的尊重,也很難在社會上有很大的成就和發展。家長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誠實守信用,並且要以身作則。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不能隨意承諾,承諾之前一定要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但是一旦向孩子作出承諾,就應該盡全力兌現自己的承諾,要在孩子心中發揮好家長的模範作用。 「可能是爺爺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忘了吧。」 已經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兌現,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這是每個人必須堅持的原則。而且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經常教育孩子守信,使之成為孩子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媽媽答應過你嗎?我怎麼不知道?」 媽媽的這種行為是對孩子的一種極大的傷害!家長不但不兌現自己的承諾,還企圖以謊言加以掩飾,對孩子以後誠信的樹立起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放心吧,既然爺爺已經答應你了,那就肯定會做到的!原來爺爺答應你的事情不也都辦到了嗎?只是寶寶再耐心地等一等,可能爺爺近期有他特殊的事情呢。」 「既然媽媽已經答應給你買書包了,就一定會做到,只是你看,這幾天媽媽比較忙,等過了這段時間,媽媽不是特別忙了,咱們再一起去買,好嗎?」 正面向孩子表明,家長承諾給孩子的事情就一定會辦到,從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場所,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許多行為舉止很像父母,這不僅是由於遺傳的原因,也是模仿的結果。父母對子女來說是最親近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會不知不覺地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國外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會的。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作好孩子的表率,作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把孩子培養成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爸爸媽媽為什麼生我啊? 像往常一樣,晚飯剛吃完,爸爸就急忙到書房忙自己的事情,而媽媽也在收拾完碗筷後,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他們都無暇顧及五歲的兒子——小超。 小超多麼想像別的小朋友一樣和爸爸玩遊戲,聽媽媽講故事,但是爸爸媽媽好像永遠都是那麼忙。 臨睡前,小超問媽媽:「媽媽和爸爸為什麼生我呢?」 你們生我是為了什麼呢? 孩子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或者經常挨罵,就會產生自己是否應該出生的懷疑。尤其是當孩子看到童話故事裡或電視節目中娃娃受大人寵愛的畫面或者鏡頭時,這樣的念頭會更加強烈。 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這樣的抱怨,父母應該停下手中的活兒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關心太少,是不是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溫暖和呵護。 「因為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時間長了,覺得寂寞,所以就生下了你啊。」 聽到父母這樣的回答孩子會怎麼想呢?自己的出生就是為了填補爸爸媽媽的寂寞,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價值?這樣的回答容易導致本已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焦慮、不自信,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輕生的想法和舉動。 「生你是為了將來我和爸爸老了有人養我們啊!」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父母仍然存在生孩子是為了將來養老的觀念,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正確的,而且父母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孝敬父母以及老人的良好品質,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修飾地直接跟年幼的尚不懂事的孩子說,孩子非但不會理解,還比較容易產生被父母利用的感覺。 「因為別人都說有個孩子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你爺爺奶奶非常想要抱孫子,爸爸媽媽不想讓他們失望,所以就生了你。」 「一不小心就懷上了,媽媽也是沒有辦法啊!」 告訴孩子生你是迫於外界的壓力,換句話說,爸爸媽媽生你並不是自願的,試想孩子聽到後會是多麼的傷心難受呢? 「因為爸爸媽媽非常希望有個孩子,才生下了你。你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你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雖然有時候爸爸媽媽沒有那麼多時間陪你,但是你一定要相信爸爸媽媽都是非常愛你的。」 「因為我們可以天天看著你快快樂樂地成長,會感到很幸福和快樂!」 讓孩子感覺無論如何父母都是非常愛他的,他都是父母的驕傲。多給孩子一些關注,讓他有受重視、被關愛的感覺。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我和妹妹相比媽媽更喜歡誰? 自從3歲的珍珍家裡添了個小妹妹之後,爸爸媽媽關注珍珍的時間明顯減少了很多。雖然媽媽每天還會像以前那樣哄珍珍睡覺,但是每次都是在小妹妹睡著之後,媽媽才能陪她,而且媽媽也不像以前那樣經常給珍珍講故事了。 一天,已經晚上9點多了,可是媽媽還在陪著小妹妹,有些失落的珍珍走到媽媽面前問:「媽媽,你比較喜歡我還是妹妹呢?」 「兩個都喜歡啊。」媽媽摸著珍珍的頭說。 「但是,你更喜歡哪一個呢?」珍珍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繼續問道。 媽媽,為什麼你整天陪著弟弟,難道你不喜歡我了嗎? 媽媽整天陪著小妹妹,是不是不要我啦? 家中有兄弟姊妹時,父母就會在較小的孩子身上花較多的時間。這時,較大的孩子會覺得寂寞,所以會問這樣的問題。此時,父母必須要多考慮較大孩子的情緒,然後再作出正確合理的回答。 「你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妹妹多了三年。所以媽媽更喜歡你,但是這是媽媽和你之間的秘密,不可以告訴別人哦!」 「你已經長大,而且現在也更加懂事、聽話了,所以媽媽更喜歡你!」 這種回答方式並不恰當,在家庭生活中最好不要使用。因為即使你告訴她這是秘密,她還是會說出來。如果將來孩子再次和妹妹發生小矛盾時,她會說:「媽媽告訴我,她還是比較喜歡我。」結果,會導致姊妹關係的惡化。 「因為妹妹不哭不鬧,比較聽話,所以媽媽更喜歡妹妹!」 相比較成年人,孩子的比較心理更強一些,媽媽當著姐姐的面做這樣的回答,對於本身已缺少很多關心的姐姐來說,無疑是一個更大的打擊。 「媽媽兩個都喜歡。但是因為妹妹比較小,還不像你那麼聽話、懂事,還不會自己穿衣服,也不會照顧自己,所以現在妹妹比你更需要爸爸和媽媽的照顧。她現在就像你小的時候一樣,需要媽媽經常抱著、摟著。」 父母如此仔細說明,姐姐也就能夠接受了。此外,還可以附加說明:「等妹妹長大之後,也像你一樣,能夠照顧自己了。那麼,媽媽就不必像現在這樣,要照顧她了。」 「你認為呢,寶寶?」 有時孩子提問題,只是為了撒嬌。當然,撒嬌並沒有大礙,但是為了避免小孩子經常想要得到父母的嬌寵而過分糾纏,有時父母也可以適當地反問孩子。但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父母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育兒態度。這時,很可能是因為父母過於照顧較小的孩子,而疏忽了較大的孩子,從而導致了大孩子的失落感。
媽媽為什麼向我發脾氣呢? 6歲的小靜因為生病而躺在床上打點滴,媽媽坐在床邊悉心地照顧她。 她看著今天異常溫柔的媽媽,問道:「媽媽,為什麼你今天特別溫柔呢?」 「媽媽經常都是非常溫柔的啊。」媽媽慢慢撫摸著小靜的頭說道。 「不是啊,媽媽你忘了,你前幾天還向我發著脾氣呢,可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向小靜發脾氣呢?」小靜顯然不滿意媽媽的回答,繼續問道。 媽媽心裡咯噔了一下,沒有想到孩子對大人發脾氣記憶得那麼深刻,這都過去好幾天,她竟然還記得。 為什麼爸爸總是罵我? 一些父母以為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或者使用暴力嚇倒孩子,就能在孩子面前樹立更多的威信,事實上,這種想法和做法都是非常錯誤的。雖然有時候父母的行為確實震住了孩子,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非但沒有上升,反而是降低了。不管什麼原因,父母應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多東西他是不明白的,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訓斥或者責罵,他會感到非常無助、不知所措,更多的時候,父母不給其講道理,他可能永遠也不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了。 「媽媽前段時間工作不順利,心情不好,所以才會向你發脾氣。」 父母不要過早跟孩子講父母工作煩惱的事情,這樣不但不會很好地解答孩子的疑問,而且有可能導致孩子對長大後工作產生恐懼感。 「那是因為你學習總是不刻苦,晚上總愛看電視,媽媽太擔心你的學習,所以才會向你發脾氣啊。」 這種回答乍聽起來沒有什麼不妥,但事實上,無論父母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對孩子發脾氣、訓斥以及責罵等都是不對的。在面對孩子大膽的質疑時,父母不但不思考自身的作為,反而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更是不恰當的。 「因為你有時不聽媽媽的話,做了壞事,所以媽媽才會發脾氣。像現在你非常乖,媽媽就特別喜歡,特別溫柔啊!」 這樣的回答方式會給孩子一種誤導:我因為生病而變得安靜,這樣就是個好孩子,媽媽就會更喜歡我。其實,孩子本來就很活潑、好動,有時候會有些粗野的行為。但是,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父母要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孩子會在生病的時候說出心裡話,這也說明母親平時對孩子有些太凶,應及時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 「我是你媽媽,你不聽話,我就有權利向你發脾氣!」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任意對孩子施為,其實孩子是屬於社會和他自己的。父母這種不尊重孩子感受的舉動,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一方面,孩子可能會由於害怕父母,而變得性格懦弱,對父母言聽計從、逆來順受;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對父母產生憎惡情緒,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 「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不好,媽媽當時也是特別生氣才厲害了一些,這個媽媽以後會注意,但是你犯了錯誤也要及時改正,這樣才是媽媽的好孩子啊!」 「媽媽以前經常對你發脾氣是不對的,媽媽現在鄭重地向你道歉,你會原諒媽媽的,對吧?以後媽媽會改掉那個壞毛病的。」 孩子犯錯後,父母嚴厲強調孩子錯誤並要求其改正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對於自己的錯誤父母要勇於向孩子道歉,要知道家庭中家長威信的樹立,並不是他們的一貫正確,而是實事求是、嚴於律己,進而取信於孩子的結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實際上是讓孩子學會做人的準則。只有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的言行端正,才能產生由衷的崇敬之情,家長的威信也才會真正樹立起來。父母適時地向孩子道歉有利於改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對父母產生更深一層的信任,從而能使孩子體會到受人尊重的感覺,進而建立起恰當的自尊,還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打人不對為什麼爸爸還是打我呢? 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小棟非常調皮,平時總愛惹禍,媽媽勸他,爸爸罵他,都不起作用,於是爸爸懲罰的巴掌便隔三差五地落到小棟的身上。 小棟這幾天喜歡上了踢足球,每天放學後都要約幾個小夥伴到小區的院子里踢上一會兒。因為場地較小,所以砸壞花草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這天,由於小棟用力過大,足球穿過二樓李阿姨家廚房的玻璃,掉到了李阿姨的家裡。 闖了禍的小棟由於對爸爸巴掌的畏懼,所以很晚才偷偷地回到家裡。剛一打開家門,小棟就看到在客廳里焦急得來回走動的爸爸媽媽以及在桌子旁邊的足球。小棟本想偷偷地溜進自己的卧室,但為時已晚,爸爸抓住小棟就是一頓打。 小棟挨完打,抹著眼淚摸著屁股問媽媽:「媽媽,你不是經常說打人是不對的嗎,為什麼爸爸還要打我啊?」 媽媽一邊幫小棟擦眼淚一邊說:「你犯錯誤了,爸爸打你是為你好。」 「那以後爸爸犯錯誤我也可以打他嗎?」 「你是爸爸的孩子,他可以打你,但是你不可以打爸爸。」 小棟「哦」了一聲:「那我以後也可以打我的孩子嗎?」 爸爸犯錯我也能打他嗎? 我將來也能打我自己的孩子嗎?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責罵孩子,甚至體罰孩子,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有的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最直接,最有效地糾正孩子的錯誤,也可以樹立家長的絕對權威,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我是你爸爸,我打你是天經地義的!」 父母這種「老子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的錯誤觀念會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將來也用錯誤的觀念對待自己的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你敢打爸爸,簡直是造反啦!」 是的,孩子不能打父母,但是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呢?有沒有考慮過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呢?有沒有考慮由此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呢? 「孩子,爸爸打你是不對的,我會告訴他,讓他改正。但是爸爸之所以打你,是因為沒有找到更好地教育你的辦法。將來你可以採用更好的辦法教育你的孩子啊!不要讓這種挨打的教育方式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父母首先要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體罰孩子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教育手段,雖然有時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它的負面影響是遠遠大於其正面功效的。父母應首先給孩子做好榜樣,用正確的育子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讓體罰形成惡性循環,代代相傳,但前提是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否則一切也是徒勞的! 「你犯了錯誤,爸爸媽媽有義務幫你改正錯誤。當然,爸爸採用打你的方式也是不對的,我們大家一起改正錯誤,好不好?」 幫孩子分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挨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錯誤。同時父母也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問題,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對,告訴孩子父母打他是因為愛他而產生的一時衝動,以後父母會改正不再打他了。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才會產生正確的認識。 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為什麼弟弟淘氣不罵他呢? 小暢的弟弟玩水玩得不亦樂乎,衣服也早就被弄得濕漉漉的。 但是媽媽並沒有像罵小暢那樣罵弟弟,這讓小暢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問媽媽:「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罵他呢?」 這時,在一旁的爸爸回答道:「弟弟和你不一樣,他還小,罵他他也聽不懂。」 「真的嗎?那可以打他啊。」 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打他呢? 父母要經常注意孩子發問的問題,從而來推斷孩子的心理。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對的想法父母要及時給予糾正和調整,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同時,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不要非打則罵,否則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陰影,就很難再消除。 「因為弟弟還小,所以不能打他!」 孩子之所以這樣問父母,前提肯定是父母平時對孩子比較暴躁,或者是經常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心中產生了不平衡感。而對於父母這樣的回答,孩子不但不會理解,還會加重心中的不平衡。 「爸爸也只是在你不聽話的時候打你吧!」 這種對於孩子的心理缺少考慮的回答方式,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現在你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只要告訴你,你就會明白。但是,你和弟弟一樣小的時候,即使告訴你,你也不明白。那時候,爸爸媽媽也一樣沒打你呀。所以,現在弟弟淘氣的時候,你作為哥哥,要愛護弟弟,慢慢地教他。」 「弟弟還小,不懂事,即使教訓他,他也不會知道是怎麼回事。你是大哥哥,應該多教教弟弟啊!」 這樣教導孩子,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兄長對弟弟的寬容,讓孩子明白哥哥應該關心和照顧弟弟。 經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打罵孩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父母還對此種教育孩子的方式表示贊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受中國「棍棒下出孝子、才子」傳統思想的影響,打罵孩子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教育方式;二是父母為了維護所謂的家長尊嚴,錯誤地認為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時對其進行打罵能使孩子對自己更加地服從和佩服;三是受周圍打罵孩子的親朋好友以及鄰居的影響,認為大家都是這樣管教孩子,自己也不例外。 事實上,辱罵和體罰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例如:為了避免挨打而撒謊,因害怕挨打對父母說的任何事情都乖乖服從而變得懦弱,自尊心受到傷害而變得孤獨,容易產生怨恨心理,更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心理誤區,形成代代相承的惡性循環。 所以,體罰孩子是一種愚笨的教育方法,它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將更加文明,體罰和責罵等粗暴的教育方法應逐漸讓位給科學的教育方法。為了社會、家庭以及孩子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來,父母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論。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什麼總是聽爸爸的? 今天天氣不錯,爸爸媽媽帶著5歲的靚靚到故宮玩。 當他們走出故宮大門的時候,天已將黑。而此時的靚靚也早已筋疲力盡。 這時關於怎麼回家,產生了分歧。 靚靚說:「玩了一天太累了,我們打車回家吧!」 媽媽用詢問的語氣問爸爸:「大家都累了,還是打車吧?」 爸爸卻說:「從這到家那麼遠,打車太貴了,還是坐公交車吧!」 媽媽不再說話,算是默認了爸爸的意見。 但是靚靚不滿意了,非常生氣地問媽媽:「在家裡要聽爸爸的,在外面還要聽爸爸的,為什麼總是聽爸爸的呢?」 我該聽爸爸還是聽媽媽的? 為什麼大家都要聽爺爺的?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是無言的規範,對孩子的影響勝過千言萬語。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之間的相互平等、和睦相處更為重要,因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里成長的孩子,大多數都明理、開朗、上進、富有同情心並勇於負責。 「家裡爸爸賺的錢最多,當然要聽爸爸的啦!」 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一種「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容易導致孩子將來成為惟利是圖的「拜金主義者」。 「當著爸爸的面就聽爸爸的,當著媽媽的面就聽媽媽的!」 如果父母想要從小就培養孩子「八面玲瓏」的性格,這不失為一種好回答。 「孩子,咱們家中爸爸見識最廣,經驗比媽媽和你都豐富,說的話通常比較有道理,所以要多採用爸爸的意見!當然,你不同意爸爸的意見,也可以拿出自己的辦法,最後誰的更有道理我們就聽誰的,你說好嗎?」 告訴孩子之所以經常聽大人的是因為大人閱歷豐富、意見合理,培養孩子遇事善於爭取父母意見、利用父母寶貴資源的習慣,同時也要培養孩子勇于思考、要有主見、堅持真理、獨立自主的個性,不要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過多的依賴。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爸爸,人說你是妻管嚴是嗎? 亮亮的爸爸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董事長,每天來接送爸爸的司機都是畢恭畢敬的,公司的員工在爸爸面前也是謹小慎微的,亮亮因為有一個這樣爸爸而感到非常自豪。 一天,亮亮和東東在院子里玩耍,後來兩人由於意見不和發生了爭執,亮亮炫耀著說:「我爸爸是公司的大老闆,他管很多人,別人都怕他!」 東東「嗤」了一聲:「才不是呢,我媽媽還有別的阿姨都說你爸是『妻管嚴』,他最怕你媽媽啦!」 「你胡說!」亮亮跳了起來。 回家後,亮亮就問媽媽:「媽媽,別人都說爸爸是『妻管嚴』,真的嗎?」 爸爸,別人都說你怕媽媽,是真的嗎? 為什麼別人都說爸爸怕媽媽呢? 在家庭中,爸爸媽媽都是孩子心中的偶像。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往往都會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父母的關係如何,也會影響到自己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父母雖然在社會上存在地位上的差異,但是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充分體現出平等互愛的原則,不應存在誰怕誰、誰服從誰的事情。夫妻之間相互尊重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只有在平穩的家庭生活中才能健康成長。如果父母中一方持絕對權威,並以此來欺壓另外一方,不僅會影響到孩子對婚姻和家庭的正確認識,還容易使他們產生性別歧視或出現性倒錯的問題。 「爸爸經常犯錯誤,所以他怕我。」 父母之間可能會存在著一些隱私,並因此協調和確定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這些是不能讓孩子了解的。媽媽不能靠降低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那樣的話,只會讓孩子對夫妻關係產生誤解,從而影響他們今後的家庭幸福。 「你爸爸才不怕我呢,我怕他還差不多!」 夫妻關係應該是和諧平等的。無論誰怕誰,對孩子心理發育都無益,應該盡量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環境給孩子。 「你聽誰瞎說的啊,才不是呢!」 對於孩子已知道的事情和提問,不但不給予回答,而且還矢口否認,這會成為孩子心中的困惑,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 「爸爸不是怕媽媽,是尊重媽媽正確的意見,是愛媽媽,這樣我們才有一個溫暖的家啊!」 不可否認,我們還處於「男權」社會,男性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相當多的人們的觀念中,認為家庭里女性應處於從屬和順從的地位,他們並且會以此來衡量別人的家庭關係是否「正常」。好媽媽要幫孩子從小建立家庭中父母地位平等、作用同等重要的理念,為他們今後的幸福家庭生活打好基礎。 「爸爸和媽媽之間沒有誰怕誰,只是媽媽有時脾氣不太好,而爸爸特別寬容總是讓著媽媽,這樣我們才有這麼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啊,寶貝說是不是?你看,對門那家的爸爸媽媽經常吵架,家裡很少有溫馨和幸福,那樣是不是感覺很不好啊?」 夫妻之道應該是互敬互愛,相互寬容,相互體諒,要學會通過交流和溝通及時化解彼此之間出現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將這個觀念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借鑒父母的正確做法處理各種關係。 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爸爸和媽媽吵過架嗎? 平時,活潑開朗的軍軍一回到家裡總會滔滔不絕地向媽媽講幼兒園裡的趣事。但是今天卻一反常態,坐在沙發上沉默不語。 媽媽笑著問軍軍:「我們家小軍軍今天是怎麼了?怎麼那麼不高興呢?」 軍軍看了看媽媽,說出了事情的原委,「媽媽,今天在幼兒園裡我和明明吵架了。」接著又問,「媽媽,你和爸爸吵過架嗎?」 我和明明吵架了,怎麼辦?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也開始從家庭步入幼兒園。在孩子步入幼兒園之前的家裡,他們獨享父母的愛,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父母或爺爺奶奶就會馬上送來,所有的人都會忍讓著他。但是到了幼兒園,孩子再想像在家裡一樣享有「特權」,已經是不可能的啦!小朋友之間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忍讓誰的問題。所以對於剛到幼兒園還沒有適應變化的孩子來說,與其他小朋友發生小矛盾和衝突也是非常正常的。此時的父母,要積極幫助孩子度過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適應期,多給予孩子開導和安撫,使孩子儘快適應新的環境。 「吵架是不對的!你們下次不要再吵架了。」 父母這種回答方式比較傾向於道德性和說教性。事實上,不論在哪個家庭,不可能大家每一天都笑臉相迎,偶爾吵一兩次架,也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如果父母這樣回答,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在說謊。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形,父母最好如實回答。 「爸爸媽媽從來不會吵架,所以你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吵架。」 這種居高臨下具有教訓意味的回答方式,很可能會使孩子對父母失去好感,甚至對父母敬而遠之。 「是呀!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吵架。不過,我們馬上就會和好的。你和其他小朋友也要一樣啊,不要因為吵架而影響你們小夥伴之間的友誼!」 這樣回答孩子,孩子會覺得父母和自己一樣,給孩子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感。同時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會吵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又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
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吵架呢? 璐璐從樓下的小花園玩兒完剛一回到家,就聽到從爸爸媽媽房間里傳出的吵鬧的說話聲。璐璐非常害怕地躲回自己的小房間。 過了一會兒,媽媽走到璐璐的房間,看見縮在小床上默默哭泣的璐璐,非常心疼地問:「哎呀,小寶貝,怎麼啦?為什麼自己躲在這兒哭呢?」 璐璐看著媽媽說:「媽媽,為什麼你和爸爸總是吵架呢?」 家庭平穩和諧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父母之間戰火紛飛會引發孩子的恐懼心理。家長不要以為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便相互攻擊、謾罵。事實上,這對孩子心理將造成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有的是終生難以彌補的。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特別容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甚至會產生「將來堅決不結婚」的念頭。面對惡劣的家庭氣氛、父母衝突造成的緊張的人際關係,害怕失去以往幸福生活的焦慮,以及由此產生的在同學面前的羞恥、自卑感,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 讓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因此,父母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和成長的環境。如果夫妻間確實有矛盾需要解決,父母必須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盡量控制情緒,不要隨意發泄。退一步講,如果非吵不可,也應避開孩子換個環境,或讓孩子暫時離開。 「爸爸經常惹媽媽生氣,跟媽媽吵架,他不是好人!」 父母切不可為了拉攏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而在孩子的面前說一方的壞話,這樣非常容易培養孩子的仇親心理,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扭曲。 「爸爸不喜歡媽媽了,所以才經常跟媽媽吵架!」 面對媽媽傷心、無助的哭泣,孩子除了感到無能為力外,更多的是擔心和恐懼,這種心理創傷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成為他們終生無法彌補的陰影。 「孩子,爸爸媽媽不是在吵架,只是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見,所以說話的聲音大了點,是不是嚇著你啦?爸爸媽媽答應你以後注意,好嗎?」 父母爭吵後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安撫,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大聲爭吵,以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你放心,爸爸媽媽不會因為吵架而影響大家的感情的,你看,我們還是一個完整的家,爸爸媽媽還是最愛你的爸爸媽媽!」 受周圍生活實例和大眾媒體的影響,很多孩子認為父母吵架的下一步就是離婚,這種恐懼使他們內心非常不安和擔心。一旦父母吵架,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恐懼,長久處於這種恐懼和壓抑的狀態下的孩子,性情會有嚴重改變,因此父母一定要打消孩子的這種疑慮。
爸爸和媽媽是不是要離婚了?(1) 自從爸爸媽媽上次激烈爭吵後,5歲的小雨再也沒有看見過爸爸。 他非常想念爸爸,特別想問媽媽,但是一看到臉上沒有一絲笑容的媽媽,就不敢問了。 小雨快十天沒有見過爸爸了,爸爸從來沒有離開過他那麼長時間,他實在忍受不住,怯生生地問媽媽:「媽媽,我想爸爸了,爸爸到哪裡去了?他為什麼不回家?爸爸是不是不要我們了?」 爸爸是不是不愛我了? 媽媽為什麼不回家,她是不是不要我們啦?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離婚已經能夠保持一種較為寬容的態度。法律規定了離婚自由,為那些追求高質量婚姻生活的人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 父母離婚,標誌著夫妻關係在法律上解除了,但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沒有因此而終結。父母有責任、有義務處理好離婚帶給孩子的一系列的問題,否則,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沉重的陰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離婚是個嚴重的惡性心理刺激,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在經受父母離異的打擊後,2~3歲的孩子表現出倒退行為;3~5歲的孩子會產生自責、退縮等心理,容易發怒、打人;5~6歲的孩子則容易產生抑鬱、焦慮、自卑等心理,並且容易和父母疏遠、過早結交異性朋友;6~8歲的兒童容易恐懼、悲傷,期望爸媽和好如初;8~10歲的兒童出現失落感,拒絕成人幫助,孤獨、不愛接觸人,憤怒,忌恨父母。 只要離異的雙方處理得當,讓孩子同時體會到更多的關愛,讓孩子感覺離婚後與離婚前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父母將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減小到最低限度,孩子還是會對生活和感情更有信心。 其實,只要保持自己的責任心和父母意識,用坦然勇敢的態度對待離異的現實,單親家庭同樣可以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的好環境,也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都是你不聽話,所以爸爸不回家,不要我們了!」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如果父母又人為地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則更加會令人孩子傷心和痛苦。 「爸爸在外面找了個壞女人,不要我們了,他是個壞蛋。」 「爸爸不要你了,我們再也不理他了,不要他來看我們,好嗎?」 現實中,一些父母在告訴孩子離婚的理由時,做法很不妥當。他們為了爭取孩子的撫養權,讓孩子站到自己的一邊,總是千方百計擺自己的理,說對方的不是,嚴重破壞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一旦爭取到孩子後,又總是想方設法阻止孩子與另一方接觸,甚至以此來報復對方,導致孩子無所適從,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試想:一個心中父母形象都不完整、或者受到某種扭曲,而又得不到完整父母之愛的孩子,還會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嗎?心理上會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樣開朗、健康、向上嗎? 「我和你爸的日子沒法過了。」 孩子是不是會因為你的回答,對生活失去信心,父母離異這樣重要的事情,僅僅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 「寶寶,爸爸媽媽已經不相愛了,再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會幸福的,離婚對爸爸媽媽都好!但是,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你永遠都是我們的心肝寶貝!」 冷靜地告訴孩子,雙方並沒有什麼過錯,只是倆人生活不到一起;離婚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管這些是不是父母的真心話,這樣對於孩子來說,不至於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完整、美好的形象,減少孩子生活中的缺憾,使孩子在心理上繼續保持較為自然健康的親子關係。同時,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孩子與父母任何一方的關係還繼續存在,離婚後父母還像過去那樣愛他,儘可能地減少孩子因父母離婚而產生的恐懼。 「寶寶,爸爸媽媽離婚是想結束過去那種痛苦的生活,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樣大家的痛苦都會少一些,幸福就會多一些。」 離婚,對當事雙方來說,是不幸婚姻的結束,是一種解脫,是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對於尚年幼的孩子來說,則是晴天霹靂。父母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離婚時發生的一些矛盾和糾葛,將給孩子心靈上造成無法癒合的創傷。所以父母要及時教育孩子以一種健康的心態看待離婚,為孩子創造出正常的生活氛圍,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孩子,離婚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沒有什麼丟人的,不要把別人的議論放在心上。如果別人要議論的話,那並不是因為爸爸媽媽或者你有什麼不好,而是議論的人不文明、不道德,他們那樣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父母離婚,除需對孩子撫養、教育、監護和探視等各方面做出妥善的安排之外,還要盡量考慮孩子各方面的心裡感受,對其進行正面的教育,減少孩子因為父母離異而在同學和朋友面前的窘迫和羞恥,避免孩子對未來和將來的婚姻失去信心,減少父母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爸爸和媽媽是不是要離婚了?(2) 家庭是孩子來到世上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不論是什麼樣的家庭都應處理好家庭關係,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舉足輕重地影響。 人都本能地需要溫暖和安全,以及被接納、被認同的歸屬感,孩子更是如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應共同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關係和氛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盡量避免矛盾糾紛的發生,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公開爭吵,意見不同時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公開暴露分歧,而應事後通過商量,取得共同認識,否則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煩躁、心靈失衡、恐懼等,同時也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有些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父母尤其要注意雙方離異以及重建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盡量穩定自己的情緒,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護,減少負面影響。在不健康的家庭關係中成長的孩子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感較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父母關係密切,婚姻美滿,親子關係密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就能夠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而對於生活在單親家庭、破損家庭和隔代家庭等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家庭的不同成員都應從關愛孩子,為下一代著想出發來處理好家庭關係。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的背後往往存在一對有問題的父母。總之,不論是什麼家庭,都應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和氣氛,以便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安安欺負我怎麼辦?(1) 欣欣今年3歲,剛上幼兒園。媽媽一直教育她不要動手打架,要友好對待小朋友和同學。 一次,欣欣哭著回家,臉上明顯有一道被指甲抓破的痕迹。 「嗚嗚,媽媽。」看見媽媽後,欣欣的哭聲更大了,她委屈地說,「那個安安今天又欺負我了,我不想上幼兒園了。」 媽媽很早就知道,隔壁鄰居家的女兒安安雖然只有3歲,個子還沒有欣欣高大,可是從小就恃強凌弱。 原來,今天做遊戲,欣欣與安安被分到同一組。當她們商量遊戲方法時,兩個孩子想法不同,幾句爭吵之後,安安大打出手,而欣欣則因為一直被媽媽教育不要打架,因此始終沒有還手,最後還被安安抓破了臉。 念念總是打我,我不想上幼兒園可以嗎? 是不是個子大就可以欺負人啊? 孩子之間的嬉戲打鬧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打架的事情也是正常的。父母不要過於擔心孩子的攻擊行為,也不要過分緊張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這個時候家長的行事方式會給緊張的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父母尤其要做理性和智慧解決問題的表率! 一般說來,父母應該向孩子說明打架是愚蠢的行為。如果孩子們的衝突比較激烈,家長可以參與調解,並在調解過程中指導孩子正面面對衝突,注意教給孩子運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但是,要求一個孩子在被挨打的時候仍然不做反抗,這樣的父母無疑也是愚蠢的。一般情況下,孩子們會對一個沒有自衛能力的孩子很不仁慈。他們每個人都想擁有最好的玩具,都想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遊戲場所的規則。如果他們發現只要揮動結實的拳頭打在玩伴的鼻子上,就可以居於優越地位的話,缺少反抗意識和能力的孩子就會處于越來越弱勢的地位。勇於自我保護,通過自衛贏得自尊也是孩子應該儘早具備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通過自衛贏得自尊。自衛使孩子既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武力制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他會感到: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嚴。但同時,父母更應該讓孩子明白:這種「以牙還牙」的暴力行為只是保護身體、捍衛自尊的最低級的手段,在萬不得已時才需要使用。在文明的社會裡,有修養的人不應該用暴力的方式反對暴力。實際上,這種維護自尊的原始方式常常無法真正有效地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父母在教給幼小的孩子「以牙還牙」方式的時候,如果能夠引導孩子理解更為文明的自衛方式,孩子的心理和意識就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 總之,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教孩子學會自己解決衝突。沒有社會經驗的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打架只是矛盾激化到了一定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對於不能達成一致的激烈爭執往往會藉助於肢體語言。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必大驚小怪,不應過多干涉,也不要如同法官似的審問、裁決,切不可偏袒,更不可因此在成人間引起矛盾。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謹記:教育子女不要打架和傷害別人是明智的,教育子女通過正當自衛贏得自尊同樣也是明智的。 「她比你小,你應該讓著她啊!」 父母承擔著孩子對成年人的信賴,擔負著保護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責任,父母必須公正地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面對本來已經受到委屈和傷害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情況還繼續教育孩子一味忍讓的話,孩子對父母就會失去依賴感和安全感,這樣容易培養孩子懦弱的性格。 「真是沒用,她打你,你不會打她啊!」 還手就能證明自己的孩子「有用」嗎?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受到別的孩子欺負,是孩子缺乏勇氣,長大會養成懦弱的個性,於是他們責怪自己孩子的無能,教孩子「以牙還牙」。這樣盲目的教導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盲目的暴力迷信,在今後遇到相似情況的時候,先入為主地認為只有以「以暴易暴」才是真理。 「媽媽幫你教訓她!」 有的家長過分心疼孩子,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受到半點委屈,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尤其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就嚇唬,甚至訓斥和動手打別的孩子。這樣一來,不但孩子的問題沒有解決,連家長也跟著栽了進去。 「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樓下的花園玩,如果安安再無緣無故地動手打你,你要記住保護自己的權利,要還擊。你並不比她個子矮,相信你不會吃虧的。」 避免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時候,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傷害,但是,孩子的心理卻面臨很大危險。如何保護孩子,使他擁有健康正常的心理,這是許多父母應該盡心學習、耐心實踐的。但父母在教孩子「以暴易暴」方式的時候,要引導孩子理解其他更為文明的自衛方式。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安安欺負我怎麼辦?(2) 「她無緣無故地打你是不對的,說不定她現在也正在後悔呢!如果你還想繼續和她做朋友的話,就和她好好談一談,說不定你們的關係會更好呢!」 在這個時候,父母應給予孩子必要的提醒和暗示,讓孩子學會處理一些自己能處理的矛盾。 「打架是不對的,好孩子更不應該欺負別人。受別人欺負了,既不能以暴易暴,當然也不能忍氣吞聲,而是應該有理有節運用各種技巧在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學會正確地協調和小夥伴之間的關係。」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發生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的行為,作為家長,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麼競爭、怎麼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不斷增長與孩子交往的知識。 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怎麼才能讓艾艾喜歡我呢?(1) 有一天,一向愛眯眼笑的小米耷拉著腦袋從幼兒園回到家裡。看著他撅著的小嘴,紅紅的眼睛,媽媽心疼地問:「寶貝,這是怎麼啦?是不是挨批評了?」 小米抬起腦袋,委屈地看著媽媽,說:「我喜歡和艾艾玩,今天我摘了花送給她,還給她吃我的巧克力和點心,我對她可好了。可是,為什麼她還是說,她只喜歡凱凱,不喜歡我呢?」小米苦惱地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失戀了?我怎麼才能讓艾艾喜歡我呢?」 媽媽大驚失色,一時也不知所措起來。 我失戀了怎麼辦? 艾艾不跟我玩怎麼辦? 突然聽到自己還沒有上學的小寶寶宣布喜歡上了同班的小朋友,相信所有的媽媽都會和上述媽媽一樣大驚失色。事實上,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當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宣布「我愛某某」時,通常只意味著他很喜歡和某某在一起。而他們之所以使用「愛」、「喜歡」這類讓父母親嚇一跳的字眼,其實只是因為他曾經聽大人們這麼說過。小傢伙會從大人們的談話中了解「愛」的意思是非常喜歡某個異性,當然,小孩子也可能會把這種感情表達用在同性身上,但無論如何,這與性,與真正意義上的浪漫愛情毫無關聯。這只不過是一種既溫暖又可愛的情感,只有一種簡單含義:你的寶貝渴望和另外一個小孩子建立一種聯繫。而且,就好像孩子們總會有新的玩具,這種情感也往往會在短時間內消失(不過也有極少數例外,會持續很長很長時間)。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第一次的情感經歷(很多時候以挫折告終)會成為他們人生路上很有價值的一種體驗。一方面,他們開始學習處理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們會了解如何傾訴,尤其是對媽媽傾訴。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感情通常都特別豐富,而且善於模仿大人的行為。以前只局限於對家庭成員的情感,會隨著他們活動範圍的擴大而開始逐漸蔓延。與此同時,他們還開始模仿成年人對愛的處理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沉浸在「愛情」中的小孩子往往談及「結婚」,有的還一本正經地弄個婚禮什麼的。表面上,這些行為似乎是孩子們早熟的表現,但事實上是非常符合四五歲孩子的年齡特徵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範圍也漸漸擴大。他的生活開始有一部分超出父母的視線之外,父母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能了解到孩子的每個生活細節。 但是,作為父母,請記住:不管孩子主動暴露了他的情感秘密,還是你偶然發現他和一個小女孩手拉手走在小公園裡。你可以感覺驚訝或者好笑,但請保持一張平靜的面孔,不要嘲諷,不要笑出聲來,也不要對孩子說什麼他太小了還不可以愛別人這樣的話。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並且讓他感覺你絕對是一個可以依賴的傾訴對象。 「我們家寶寶那麼帥,還怕找不到小夥伴玩嘛!」 「她不喜歡你就算了,幹嗎非要她喜歡你呢?」 孩子與小夥伴交往失敗後,非常需要父母的慰藉和幫助,父母要適當地給予安慰,儘快幫助孩子撫平心底的創傷。 「你那麼小就開始談戀愛了啊?小小年紀不知道好好學習,談什麼戀愛啊!」 無論孩子主動對父母傾訴什麼事情,父母都應平靜地面對和回答,不要嘲笑、不要訓斥,否則以後再想要讓孩子主動跟父母傾訴事情,恐怕就是難上加難啦! 「走,媽媽幫你跟她說去。」 不要急著馬上就站在孩子面前,試圖替他改變一切。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這種經歷其實是成長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將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 「寶寶喜歡的人不喜歡寶寶,這確實讓人傷心。那你現在需要哪些幫助呢?」 很多時候,遭到拒絕的孩子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安慰和同情而已。如果孩子表現得非常悲傷,你可以先問問他是否需要你的幫助,然後給他提供幾個建議。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或者你想想,你其實還有很多好朋友呢,他們都喜歡跟你在一起。 「你跟艾艾交朋友,讓艾艾喜歡你啊?那就得你自己好好想想辦法了。媽媽可以告訴你怎樣跟其他小朋友交朋友,朋友之間要誠實坦白,有好東西要分享,還要有自信,不能因為一點兒挫折就放棄。我們做完這些,看看結果怎麼樣好嗎?」 孩子受挫時,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指點和幫助,以改變孩子的狀況;並幫助孩子分析每一個朋友的特點,對照他們,指出孩子的優點和不足,讓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逐漸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缺點。 「寶寶,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因為媽媽小時候也喜歡過一個人,可是他不喜歡媽媽。你看媽媽現在是不是很快樂?其實啊,喜歡媽媽的朋友有好多,媽媽和他們在一起照樣玩兒得特別高興。你也一樣,蘭蘭、曉月不都是你的好朋友嗎,和他們在一起玩兒,不是也很好嗎?」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怎麼才能讓艾艾喜歡我呢?(2) 作為一位媽媽,不僅要關注寶寶生理的健康,更要細心觀察他的心理發展,要學會採取和緩的方式來應對寶寶讓你措手不及的問題,在寶寶的成長中,父母也在成長。
雯雯可以親我,我卻不能親她? 幼兒園講故事比賽,小偉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說他講得好。比賽完後,班上的「白雪公主」雯雯突然跑過來,抱著小偉在他臉上親了一口,小朋友紛紛鼓掌起鬨,朱老師也笑眯眯地跟著鼓掌,小偉覺得太高興了。 過了幾天,大家玩兒捉迷藏遊戲,小偉趁雯雯沒注意,猛地衝上前抱住雯雯,並在她的臉蛋上狠狠地親了一口。雯雯「啊」地一聲尖叫起來,還喊道:「你討厭!」一旁的朱老師批評了小偉:「真不像話,你是男孩子,怎麼能隨便親女孩子呢?」 小偉覺得自己委屈極了,回家問媽媽:「為什麼她可以抱我、親我,我就不能抱她、親她呢?」 為什麼不能隨便親女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很長時間內,「界限」這個詞對他們來說都是十分不可捉摸的。他們更多的時候是憑自己的本能和興趣去行事的,對他們的行為來說,「童言無忌」就是最好的註解。只要喜歡的,孩子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直接行為,他們跨越邊界的行為,常常讓大人哭笑不得,他們對於自己行為受到的批評也十分困惑不解。 「你這不是耍流氓嗎?這麼小就占女孩便宜,長大了還得了?!」 孩子表達喜歡的方式在大人的眼裡是太直接了,可是這就是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呀!孩子性格直白外露,有利於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矯枉過正,對他們的行為過於嚴厲地指責的話,你可以想像自己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行了,小女孩嬌氣,別理她們!」 原來不是自己的問題!孩子會怎樣理解別人的反應、老師的批評?媽媽這樣的回答,只會讓孩子更加受傷,他們失去了一個認識「界限」的機會! 「不管是對誰,都要讓別人同意了才能親他(她)。媽媽可以親你,你也可以親媽媽,那是因為我們都默許對方的行為,對家人以外的人,他們不了解你,所以沒有經過同意,你不能親他們的。」 好媽媽告訴孩子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要學會彼此尊重。好媽媽還會告訴孩子,表達喜愛的方式,還有很多種,如握手、擊掌、擁抱、點頭等等,讓孩子學會選擇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你要是突然被人親一下,是不是也會嚇一跳或者不舒服呢?」 通過提問和情景假設的方式,讓孩子換位思考,認識到即使是表示喜愛,如果方式太突兀也會給人帶來不愉快的感覺。
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跟小宇玩兒? 一天,當小志又要去找小宇玩兒的時候,媽媽攔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宇玩呀?我不喜歡你同他過多的接觸。」 小志不以為然地問道:「為什麼?他又不是什麼壞人。」 的確,小宇並不是什麼不三不四的壞人,只是不愛讀書。媽媽不能以此而禁止小志與他交往。但媽媽又擔心交往的時間久了,小志會受他的影響也變得不愛學習,失去上進心。因為「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為什麼爸爸不讓我跟他玩兒?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討論,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父母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更重要的是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我不允許你跟他玩兒,你就是不能跟他玩兒?」 教育孩子是嚴格的,但不是通過專制手段強迫孩子服從。對孩子的嚴格取決於道理,講道理,以理服人,比其他強迫都有力量。 「他不愛學習,你跟他玩兒也會變得不愛學習的!」 父母擔心孩子不熱愛學習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以自己的觀點和角度對孩子以及孩子的朋友妄加評論是不可取的。 「小宇是個不壞的孩子,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缺點,不愛學習。而青少年時代正是你們應該發奮讀書的時候,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你們將來會受到一生中無法彌補的損失。你如果真心與他交朋友,你就應幫助他努力學習。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坦言告訴孩子父母的擔憂,不但能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而且孩子對於父母的話會更加信服。更重要的一點是,藉助這個機會可以教育孩子在與其他孩子交往時,應該積極學習他們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一定要摒棄。 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為什麼要把我的玩具給他玩兒?(1) 艷艷從幼兒園回來,媽媽帶著她到鄰居李阿姨家去串門。李阿姨兩歲的兒子彬彬正坐在地板上玩小汽車,艷艷看見小弟弟,跑過去陪他玩兒。彬彬一眼瞧上了艷艷手中的天線寶寶,便哭著喊著要。 艷艷把玩具藏在自己的身後,不肯拿出來。媽媽勸艷艷:「媽媽不是跟你說過,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嗎?把你的天線寶寶借給彬彬玩玩兒好嗎?」 艷艷的手還是不肯拿出來,搖搖頭:「我的玩具才不給他玩兒呢,他會弄髒的!」 媽媽有些生氣了:「你怎麼不知道讓著小弟弟呀?他剛才還讓你玩兒他的小汽車呢!你希望他這樣哭下去嗎?」 艷艷想了想,終於說:「那好吧!」便把手中的玩具遞給了彬彬。彬彬立刻破涕為笑,坐到地板上玩兒起天線寶寶,艷艷也開始專心地玩兒起地板上的電動小汽車。 一會兒,彬彬玩兒膩了天線寶寶,又跑過來,抓起艷艷手中的小汽車,「嗚嗚」地在地板上爬著,手上還攥著天線寶寶不放。 望著左手握著天線寶寶、右手握著小汽車的彬彬,艷艷滿臉委屈地對媽媽說:「媽媽,你不是說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嗎?為什麼我的玩具給他玩,他的玩具不給我玩兒了?」 我不想把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兒,可以嗎? 為什麼我的玩具給他玩兒,他的卻不給我玩兒呢? 在進入集體生活前,孩子一般只限於與家人交往,父母長輩處處都讓著自己,形成了嚴重的「自我中心」意識。可是進幼兒園後,面對許多與自己同樣身份的小夥伴,孩子會發現自己喪失了「特權」和優勢,產生嚴重的失落感。 如何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個性,是今天獨生子女家庭急需上的一課。孩子不會分享,就不會真正成熟,不會在社會上受到歡迎。 如何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首先是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家長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師,也是孩子刻意模仿的重要對象。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父母鼓勵孩子分享,孩子就會樂於與人交往;父母自私狹隘、生怕吃虧,孩子則會變得霸道、小心眼兒。當然,如果一味地教育孩子忍讓,輕易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會變得喪失自信和自尊,性格懦弱、膽小、孤僻。孩子的同齡人,也是他們觀察學習的榜樣、借鑒的典型,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不同小夥伴的行為,學習優點,避免缺點。 其次是要不斷訓練孩子的分享行為。例如:讓孩子主持為家人分食的工作,當他們的工作得到肯定,他也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可以邀請別的孩子到自己家做客,或帶孩子到別人家玩兒,孩子們在交流和溝通中會理解分享的原則。 再次,對於孩子的分享行為要進行一定的區分,讓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按照不同原則進行分享的行為。首先是要樹立他們平等分享的觀念,對於周圍情況相同的人不能有偏頗,要平等對待;其次是和所有的夥伴共同分享。在分享的方式上,還有輪流分享、禮讓分享等。孩子逐漸熟悉這些原則和方法,就會很好地做到既有分享的意識,又能保護自己的利益,真正體會分享的快樂。 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尊重,是在孩子和別人願意的基礎上。因此,儘管要倡導孩子分享,但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他把自己喜愛的玩具讓給別人。 「你怎麼那麼沒禮貌啊,把你的玩具給他玩兒!」 為了所謂的「有教養」,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讓孩子割愛,可能以後你的孩子就不會珍惜什麼,也不會為自己爭取什麼了! 「你有那麼多的玩具,給他玩兒一下算什麼?」 孩子不肯與別人分享,部分原因是因為珍惜自己手中的玩具。如果不顧及孩子在保護自己利益方面的積極因素,用不恰當的理由讓他們放棄自衛,就會對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這樣回答的媽媽請想一想:他們會因此變得對很多東西毫不在乎。 「他不給你玩兒,你就別跟他玩兒。」 「以後不要跟這樣的人玩兒。」 應該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誤,他們會在改正錯誤中成長;也要允許別的孩子犯錯誤,自己的孩子會在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錯誤傷害中成熟。一味教育孩子採取「鴕鳥政策」,會使他們喪失鬥爭的勇氣,變得懦弱和無能! 「你有一件好玩具,小朋友也有一件好玩具,如果你們一起玩兒,不是就有兩件好東西玩兒了嗎?」 告訴孩子分享的過程和結果是愉快的,並設置一些兩個人一起玩兒的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也許那個小汽車是他剛得到的,他很喜歡,所以捨不得給你玩兒,媽媽剛給你買新玩具的時候,你不是也不願意給別人玩兒嗎?」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為什麼要把我的玩具給他玩兒?(2) 當別人拒絕和自己分享時,好媽媽會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分析具體原因,轉移她的注意力,從心理上安撫孩子。 「你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你要玩兒他的東西,就要經過他同意。如果他不喜歡給你玩兒,那我們也不勉強。不過,你可以跟他說,他的玩具不給你玩兒,他也不能玩兒你的玩具」 告訴孩子分享的原則是要彼此尊重,否則就會喪失分享的機會和樂趣。雖然孩子可能沒有從同伴那裡得到分享的快樂,但他至少知道,如果把自己的玩具當成寶貝,不讓別人碰,那麼就只能孤獨地玩兒自己的一件玩具,還會失去了和小夥伴一起玩兒的樂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孫雲曉曾說:看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健康,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試不及格更為嚴重,不會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學業失敗可能還要嚴重。 孫教授的一句話充分道出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友伴的重要性。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再好的父母也不能替代同齡友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父母萬不可藉助什麼「為了孩子專心學習」等理由盲目地切斷孩子與其他孩子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忽略友伴關係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律詩對仗問題簡說
※「騙色」犯罪嗎?「騙色」背後的法律問題分析!
※女主人的梳妝台擺放之風水問題
※跑步時外八字腳,只是腳的問題嗎?
※你最大的問題在於:賺不來大錢,還看不上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