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10次改過,知錯能改終成一代帝皇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在他開始率領農民起義軍造反的時候,反秦的力量很多,有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有六國貴族重新聚合起來的隊伍,有「力拔出兮氣蓋世」的項羽大部隊,而劉邦只是一支出自江蘇沛縣的小小的農民起義軍。大家喊出的口號,即政治綱領也都是共同的,「天下苦秦久矣」,而且對於建立一個什麼國家,似乎也是一致的,即「天下共其利」。但為什麼只有劉邦能一路西去,奪城略地,先入咸陽,滅了秦朝?為什麼他在5年的楚漢戰中雖遭挫折,而不言敗,越戰越強,越戰越大,最終滅了項羽,建立漢朝?在建國後,又為什麼他能粉碎一次次叛亂,使政權得到鞏固,而最終平穩交班?所有這一切都與他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錯誤是分不開的。據《史記》記載:  滅秦期間的沛公  1、從「倨見長者」到「攝衣謝之,延上坐」  沛公劉邦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非常重視人才,秦二世三年有一位儒生酈食其來投奔他。但是出於農民起義者的本能,劉邦很看不起儒生。酈食其由騎士的引薦,見到了劉邦,此時的劉邦「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長揖不拜,說:「足下是要助秦攻諸侯,還是率諸侯而破秦?」一句話把劉邦激怒了,劉邦罵道:「豎儒!天下苦秦久矣,所以諸侯相約而攻秦,你為何說我助秦而攻諸侯?」酈食其說:「既然聚合大家誅無道的暴秦,你不宜如此以傲慢的態度見長者。」(倨見長者)這句話的份量劉邦立馬體會到了,隨即停止洗腳,整頓好衣服,請酈食其上坐。  酈食其是來向他講奪取秦朝天下的重要謀略的,「足下糾合散亂之兵,不滿兩萬,靠這樣少的兵力謀奪強秦,等於以羊投入虎口。陳留這個地方,天下之沖,四通八達之地,今其城又多積累,」可以先行佔領。(《漢高祖本紀》《酈生陸賈列傳》)  事實證明,酈生的謀略使得起義軍站穩了腳跟,取得到了初步的勝利。  在滅秦後的漢三年,酈食其進一步向劉邦提出打敗項羽的謀略「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拒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之所歸矣。」後來劉邦就是按這個謀略去做的。酈食其還說:「今趙、燕已定,唯齊未下。」是他冒死至齊,說服齊王七十餘城歸漢,只是由於韓信心懷鬼胎,復攻齊城,導致酈食其被齊王活活烹死,成為為國捐軀的烈士。  假如當初劉邦不改「倨見長者」的傲慢態度,酈食其怎麼會為其出謀劃策並為國捐軀?只要對滅秦有利,只要對建立漢朝有利,就要吸取來多方面的意見,哪怕這個人是自已看不慣的,心理上不願接受的。這一點劉邦做到了。劉邦後來還重用了好幾位儒生。  2、進入秦宮,從享受腐敗到「還軍霸上」  秦二世三年,沛公劉邦一路西行,奪城略地,終於先於項羽入咸陽,秦王子嬰,降枳道旁。秦朝滅亡。這一年也就是漢元年。當時,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他從未看過如此花花世界,意欲即在此居住下來,享受腐敗。樊噲苦諫,要求沛公出宮,沛公不聽。張良說:「因為秦的無道,所以沛公得以滅秦,到達此處宮室。為天下消滅殘暴的君主,自己宜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今始入秦,就安於享樂,這就叫做『助桀為虐』。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陛下聽樊噲說的話。」劉邦幡然醒悟,改正錯誤,離開秦宮,還軍霸上。於是,接下去就有了「鴻門宴」的故事。(《漢高祖本紀》《留侯世家》)  如果,劉邦不聽勸告,貪圖享受,在秦宮裡不走,等待他的是什麼,不言而喻。項羽雖沒有先入咸陽,但他有幾十萬大軍,而且此人又非常兇猛殘暴,可以把劉邦打得片甲不留,死無葬身之地,又哪裡有後來的漢朝呢?  這是一著險棋,劉邦在別人攙扶之下走對了。我們看到,這個人在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改正自己錯誤的心底世界,是能識大局,顧大體的。目光還是遠大的。當時,並沒有無產階級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哪一個人起來造反不是為了過上享樂腐化的生活?但是他剋制了自己,實在難能可貴。  劉邦可以先富,但沒有先富,而是與大家共走創業之路。他真正過上皇帝生活是什麼時候?到漢七年十月,長樂宮建成,漢舉行盛大慶典,劉邦說了一句「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而這一年距他去世只有4年多時間。 楚漢戰爭期間的漢王  3、從「趣刻印」到「趣銷印」  酈食其也曾為劉邦出過壞主意。漢三年,項羽圍滎陽,漢王劉邦甚恐,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酈食其說:「秦失德去義,侵伐諸侯社稷,六國被滅之後,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向他們授印,其君臣百姓必定都擁戴陛下之德,順從陛下,」從而使楚收斂自己的囂張氣焰,從而朝拜漢王(斂衽而朝)。劉邦即「趣刻印」,並打算由酈食其去分別授印。  酈食其未行,張良知道此事,立即加以制止。張良給劉邦分析了8條不能授印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爭天下?況且,楚是六國中唯一強大的,六國復立者都會跟從他,怎麼能讓他們臣服陛下呢?如果用授印之謀,陛下事去矣!」劉邦聽後,恍然大悟,令「趣銷印」。(《留侯世家》)  這件事,從本質上說明劉邦是不同意恢復六國政局的,而要與傳統的分封制決裂,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劉邦是不得已而為之。最終到漢武帝時,去除封國,全國實行郡縣制。  4、從率軍東進到「引兵南走」  漢三年,項羽圍滎陽,紀信詐為漢王,使劉邦得以出滎陽入關。劉邦欲再次率兵東進,這時,有一個叫袁生的,對漢王說:「漢與楚相距滎陽數年,漢常被困守,願君王向南出武關,項羽必定引兵南追。這時你深壁,不出擊,滎陽、成皋一帶的漢軍便能得到休整。與此同時,令韓信等在河北趙地擴充兵力,並聯繫上燕、齊,對項羽形成威脅。然後,君王再回滎陽,未晚。如此,則楚防備者多,兵力分散,漢得到休整,再與之戰,破楚必矣。」這實際上是一種以退為進,以逸待勞,分散敵人兵力,迂迴包抄敵人的戰略。劉邦立即改率兵東進為「引兵南走」。結果,項羽疲於奔命,處處被動挨打。(《漢高祖本紀》)  打仗靠謀略,劉邦自幼種田,沒有學過軍事,但是他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滎陽這個地方固然重要,但死守硬拼,最終只能永遠失去這個地方。視野開闊,放眼全國這一整盤棋,以退為進,調動各方面力量,分散敵人兵力,就能打贏這一場戰爭。  劉邦在本來力量相差懸殊的楚漢戰爭中,能以弱勝強,最終取勝,與他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調整戰略分不開的。  5從「漢王欲攻之」到「立信為齊王」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軍,戰功赫赫,不僅俘虜了魏王豹,而且用奇計滅趙二十萬大軍,斬陳余,虜趙王歇。燕望風披靡。韓信又不顧漢臣酈食其已說降齊七十餘城的事實,用戰爭、水淹等方法奪齊五十多城,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活活烹死。而此時,漢王劉邦作戰多不利,再次困於滎陽。韓信勢不可擋,大有功高蓋主之意。  漢四年,韓信使人對劉邦說:「齊地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受到楚的壓力,不封一個假王鎮守這個地方,就不能穩定這裡的形勢。本人願為假王。」漢王正困於滎陽,聽到這話,不由得大怒:「吾困於此,早晚盼望你來幫助我突圍,現在你卻要自立為王!」漢王看透了韓信的野心,恨不得立即舉兵剪滅其人。《漢高祖本紀》中用了這樣一句「漢王欲攻之」。這時,張良、陳平用腳踢漢王的腳後跟,張良附著漢王的耳邊,小聲說:「漢作戰不利,你怎麼能禁止韓信為王呢?不如順勢而立他為王,友好地對待他,不然,生變。」漢王醒悟,再次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說立個真王,為何要立個假的?」於是派遣張良前往齊地,立韓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漢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  劉邦第二段話是對第一段話的更正,張良的耳語起了作用。我們看,這個人對自己錯誤的改正,往往來得非常的自然與巧妙。這是否也是一種天賦呢?  其實,劉邦對韓信看得清清楚楚,僅從韓信不顧酈食其已說降齊七十餘城而偏要去攻城奪地這件事上,就已看出韓信的野心。但如果不答應韓信的要求,韓信叛漢歸楚,或是自立門戶,後果不堪設想。雄才大略往往需要後退一步,乃至幾步。在垓下之圍後,劉邦立即「襲奪齊王軍」,而立韓信為「楚王」。兵、將分離,「將」就沒有多大的作用了。  6、變「西歸」為「東追」,垓下之圍滅項羽  楚漢戰爭整整四年,仍相持未決,士兵、百姓苦於戰事,都巴望立即結束戰爭。漢王劉邦與項羽兩支大軍在廣武相遇。項羽要與劉邦獨身挑戰,劉邦則數落項羽的一件件罪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劉邦。後劉邦病癒,軍廣武,得到了關中補充來的充足兵源。此時,彭越率兵居梁地,往來擾亂楚兵,絕其糧道。田橫也搔擾楚軍。韓信又從齊地進擊楚軍。項羽始覺恐懼,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鴻溝西為漢,東為楚。項王歸劉邦的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  劉邦引兵西歸,項羽引兵東歸。如果,就按照雙方的約定行事,中國就變成兩個國家,一為漢,一為楚。但是,張良、陳平臨時改變戰略,他們對劉邦說:「楚兵罷歸,糧草已盡,這是上天賜予的滅楚的最好的機會,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天放他們回去,就是養虎為患啊!」劉邦沒有猶豫,聽從了這一重大決策的臨時改動。因此,就有了垓下之圍。「力拔山兮氣蓋世」、殺人無數、不可一世的項羽在重兵千重的圍困之下,無法突圍,最終自殺烏江。劉邦從而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項羽本紀》《漢高祖本紀》)  這一軍事謀略上的靈感可為歷代的經典教材。有人從這一點上攻擊劉邦「不守信約」,但為了完成建立統一國家的大業,是可以採取各種手段的,項羽不是殺人如麻嗎?這也許正是劉邦的「大禮不辭小讓」的真實含義。 建國及以後的漢高祖  7、都城從洛陽遷到關中長安  漢五年,正月,漢高祖即位汜水之南。《漢高祖本紀》上沒有交待這是一個什麼地方,但接下去寫明了漢朝的好多活動都是在洛陽進行的。  「高祖欲長都洛陽」,有一個叫婁敬的人向劉邦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說:「陛下都洛陽是要與周室比隆哉?」劉邦毫不掩飾地說:「是的。」婁敬說:「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從后稷開始,堯封他於邰,積累德政善事十幾代。……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就在洛邑營造成周城,把它作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諸侯來交納貢物賦稅,道路都是均等的。這樣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稱王統治天下,沒德行就容易因此滅亡。凡是建都於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樣務必用德政來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險要的自然形勢……如今陛下從豐邑沛縣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帶著他們直接投入戰鬥,席捲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在滎陽交戰,爭奪成皋之險,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於荒郊之中,橫屍遍野不可勝數,悲慘的哭聲不絕於耳,傷病殘疾的人們欲動不能,這種情況卻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興盛時期相比,我私下認為這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再說秦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之眾的雄兵是可備一戰的。借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為依託,這就是所說的形勢險要、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地啊。陛下進入函谷關把都城建在那裡,山東地區即使有禍亂,秦國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並佔有的。與別人搏鬥,不掐住他的咽喉,擊打他的後背,是不能完全獲勝的。如果陛下進入函谷關內建都,控制著秦國原有的地區。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後背啊。」(《劉敬叔孫通列傳》)  都城立於何地是一個國家的大事,要從多方的考慮,首先是地理條件是否優越,如果無險可守,易於被敵人侵略,肯定不行,如果地處貧困,沒有食物的供給,也不行,而關中長安正符合這些地理要件。秦朝能夠統一六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地理條件的優越,地處關中,糧草充足,出關可以雄視天下,入關可以擋住百萬兵馬。其次,群眾基礎是否好。劉邦先入關中,早就實行約法三章,人們多有擁護。再次,城市的建設規模。項羽進入咸陽後,一把大火把秦朝宮殿燒了數月,但整個城市的布局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高帝又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是山東地區的人,爭先恐後地申辯說,周朝建都在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到二世就滅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洛邑。  高帝猶疑不決。等到留侯張良明確地闡述了入關建都的有利條件後,高帝當日就乘車西行到關中建都。  劉邦說:「本來主張建都在秦地的是婁敬,『婁』就是『劉』啊。」於是賜婁敬改姓劉,授給他郎中官職,稱號叫奉春君。  8、白登之圍,從槭系劉敬到封「關內侯」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劉邦親率大軍前往平叛。至晉陽,聞韓王與匈奴聯手欲共擊漢。高帝使人出使匈奴。匈奴將其壯士、肥牛馬隱藏起來,只見老弱及羸畜。多批使者回來,都說匈奴可擊。高帝又使劉敬往匈奴,劉敬回來,向皇帝秉報:「今臣往,只見老弱病殘,此必欲見其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此時,漢兵已過了句注,二十餘萬大軍已經出發。高帝大怒,罵劉敬:「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劉敬是齊人)立即槭系劉敬,押往廣武。高帝大軍到達平城,冒頓縱精兵四十萬圍高帝於白登。匈奴的精兵分東西南北四個方陣,東方盡青馬,西方盡白馬,南方盡騂馬,北方盡烏馬,隊形十分嚴整,哪裡是什麼老弱病殘?整整七天,漢兵內外不得相救。後,高帝使人厚贈閼氏,再加上冒頓對韓王信的懷疑,才解白登之圍。  高帝至廣武,立即釋放劉敬,說:「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封劉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建信侯。(《劉敬叔孫通列傳》《匈奴列傳》)  白登之圍是劉邦一生中遇到的最危險的一次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而且發生在建國以後。劉邦的地位已經十分顯赫,不再是沛公或是漢王,而是皇帝,但是他仍然如同立國前一樣,知過就改。  9、向蕭何賠禮,「我不過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皇帝當政最擔心的是別人謀奪國家的權力。事實也是如此,漢五年,燕王藏荼反;漢六年,楚王信反;漢七年,韓王信反;漢十年陳豨反;漢十一年黔布反。漢高祖疲於平叛,滿腦子的敵情觀念,連他最信任的蕭相國也不信任了。怎樣才使高帝信任自己呢?  漢高祖劉邦在平叛了黔布的叛亂後,回到長安,有民遮道上書,說蕭相國「用低價強買民田宅數千萬。」高祖進宮後,蕭何為民請命:「長安地狹,上林苑中多空地,被拋棄,願令民種此田,讓百姓多打些糧食。」高祖大怒,氣不打一處來:「相國多受商人的財物,強買田宅數千萬,現在竟然還要為民請命,要我的上林苑。」於是下相國於廷尉,械繫之。這實際上蕭何的一條計策,自污,以使高祖相信蕭何並無政治上的野心。  在有關大臣說明了這些經濟層面上的真相以後,不久,高祖就「使使節赦出相國。」相國年已老,素恭謹,赤著腳上朝。高帝說:「相國,你不要這樣!相國為民請上林苑,我不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主之類,而相國是賢相。吾故意系相國,是要使老百姓知道我的過失。」(《蕭相國世家》)  一個開國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自比夏桀、商紂,而稱丞相為賢相,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皇帝這樣說過!他是在改錯,也是在自責,更是為了漢朝的興旺發達。由此,蕭何作為一代賢相的佳名傳了幾千年。  10、終未廢太子,孝惠帝平穩接班  漢高祖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並生子如意,立為趙王。由於愛屋及烏,高祖幾度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如意。這不僅遭到呂后的反對,也遭到與他一道拚死打江山的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漢十二年,太子太傅叔孫通對高祖說:「以前晉獻公因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了有數十年,被天下人所恥笑。秦朝因不早立扶蘇為太子,後趙高得以詐立胡亥,以至於滅國,這是陛下親眼所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呂后與陛下吃盡千辛萬苦,得以建立漢朝,怎麼可以忘記征戰之難?陛下如果一定要廢嫡立少,臣願先行伏法,以頸血污地。」高帝說:「公罷矣,吾本戲言。」叔孫通繼續說:「太子乃天下之本,本一搖,天下撼動,怎麼能以天下為戲言?」高祖說:「吾聽公言。」(《劉敬叔孫通列傳》)  儘管大臣力阻廢太子,實際上高祖還沒有放棄自己的意願。呂后請張良用計,後請來商山四皓輔助太子,這四人皆為當年劉邦欲請而不願來的身懷絕技的隱士。這一天,四人同時出現,高祖大為驚訝,只得說:「煩公幸卒調護太子。」高祖劉邦沒有再堅持自己的主張。但是他深知,這對戚夫人,對如意意味著什麼?  在左右退下後,他對戚夫人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戚夫人淚下,高祖說:「汝為我楚舞,吾為汝楚歌。」戚夫人蹁蹁起舞,高祖悲傷地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矰,古代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繳,系在箭上的絲繩,射鳥用。)此時的戚夫人已經淚流滿面,而高祖也泣不成聲,「上起去,罷酒。」這哪裡是皇帝與妃子歌舞,倒像是一對情侶、一對知音的絕唱。(《留侯世家》)  一個被人們稱為「一言九鼎」、「權力至高無上」的皇帝,現在竟是如此的脆弱和無能,而情感竟如此的豐富!  歷史上對劉邦的評價多有貶詞,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但筆者綜合《史記》,從《本紀》到《世家》,再到《列傳》相關篇目分析,劉邦最大的長處是聽取別人的意見,改正過錯,今天讀來仍然可歌可泣。而這一點正是領導者們最大的短處。
推薦閱讀:

漢高祖劉邦臨終抱遺恨,未能處置好呂后的問題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被圍困於白登山 匈奴為何圍而不攻
漢高祖劉邦的用人哲學
影視劇中被黑的最慘的朝代不是宋朝而是漢朝,劉邦看了想打人

TAG:漢高祖劉邦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