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雷「女人三十」的歧視鏈背後,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年齡焦慮

題圖:快踏入不惑之年時,事業反而勢如破竹的凱特布蘭切特。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1050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未經作者授權不歡迎其它公眾號轉載。

作者非非馬:媒體人、影評人、創業者。而立之年赴英學習電影研究,後為著名文化國企倫敦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現自己創業從事中英文化交流,並任中英電影節英國首席代表。


大約一個月前,趙雷憑《我是歌手》節目中的一曲《成都》迅速躥紅,而今,卻又因在該節目中的一曲《三十歲的女人》,迅即跌進批判的汪洋漩渦中。

對女性帶有明顯年齡歧視的《三十歲的女人》,幾乎讓他要整失粉絲群體中的「半邊天」。唱著這樣的歌詞招搖過市,趙雷在女性群體中,算激起了「民憤」。

於是,有女性作者批判趙雷,並如此演繹了他歌詞中的邏輯:

你呢,是個三十歲還沒嫁出去的女人,眼晴旁已經有了幾道皺紋,也沒有了當年的情純,幸虧身材沒有走形,你為什麼要堅持獨身呢,難道真的一個人的生活比兩個人更快活,別硬撐了,你晚上一定很寂寞吧,年紀大了,還是別再那麼挑剔了,隨便找個人嫁了吧,因為再燦爛的容貌都扛不住衰老……

作者認為這是「底層出身」的趙雷,因長期身處「底層」、「蕪雜」的環境(主要指酒吧),見識有限,因此才發出這些怪腔怪調,要麼,他真「無知」,要麼,他「內心陰暗負面」。

而李宗盛,則因他《給所有單身女子》中的創作歌詞,被奉為「李大師」,被作為對比反面趙雷的「正面典型」。

這樣的對比,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對趙雷做個體批判也是有來路、可理解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其實趙雷不是「個例」,也不是這社會中的「特例」,出生於台灣,智慧、才情、人情皆煉達的李宗盛,恐怕才是這個社會中的少數。

很不幸,趙雷,是「我們中的大多數」。

比批判趙雷有問題更要緊的是,看到這個豢養出趙雷的社會出了問題。

整個中國社會,素來就有年齡歧視的傳統。並且,很多時候,女權分子會格外敏感於男性對女性的年齡歧視,卻可能疏忽了,很多女性自身,就是潛藏的年齡歧視「患者」。可能是明意識,也可能是藏在潛意識中而不自知者。

而年齡歧視的背後,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年齡焦慮。

在說中國社會的年齡歧視與年齡焦慮之前,我想先說一些我在西方社會的生活經歷與體驗。

去年6月,我曾應邀去看著名時尚設計師陳野槐(Grace Chen)在倫敦蘭卡斯特宮做的「王者風範」大秀。這是一次很高規格的秀,也是蘭卡斯特宮有史以來做的第一場時尚秀。而在這場秀里,走出了幾位「很不一般」的模特——

她們是一群「最美的時光已溜走」(自《三十歲的女人》)的年過半百女子,她們還沒有逆天長腿和驕人三圍,容顏中頗多趙雷頻繁提到的皺紋。然而,在西方的蘭卡斯特宮裡,當這樣一些女子出場時,現場響徹誠摯、熱烈的掌聲。

在英國,也包括很多西歐國家和北美,都有尊重、也由衷欣賞女性成熟之美的文化。這是那些掌聲的出處,而不僅僅是一種體面和教養。

因為人們從心底里認為,年輕有年輕的朝氣蓬勃之美,熟齡有熟齡之魅。

對此,我是極為認同的。比如看秀時,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當一眾女子,在T台的聚光燈下挨個走來時,身材、三圍、容顏,都已變得模糊;而能讓一個女人從萬千胭脂中跳脫出來的,卻是她的氣場與氣質。

在這裡,氣質都要排在氣場之後。

我當時曾寫,如果一個女人能把年齡活成一種勢能,它會為一個女人的氣場加持。

這種熟齡之魅,在西方是非常受歡迎的。默多克去年迎娶新妻,不就是當時59歲的傳奇名模Jerry Hall么。

因為有這樣一種欣賞熟齡之美的眼光、能力與傳統,在西方的T台上,熟女、甚至七八十歲的女性,從來都不鮮見。甚至,她們非常有市場,很「暢銷」。

比如名模Machoado在83歲時為美國配飾品牌「Cole Haan」演繹秋冬廣告片「Born in 1928」。黑西裝、白絲帶,剛柔並濟。配以蓬鬆捲髮,金屬民族風耳環,時尚、幹練、優雅,透著霸氣。

還有這位戴爾·奧利菲斯,你一定不陌生。1931年6月3日出生於紐約,2013年1月,82歲的她在巴黎時裝周壓軸出場。

女王氣場華蓋一眾嬌娃。

再看73歲的義大利超模Benedetta Barzin。她曾被美國版《時尚芭莎》評為全球最美100位女性。受作家、記者父親的影響,她熱愛讀書、藝術,妥妥養出了一身文藝范。歲月雕刻了人眼角眉梢的線條,也沉澱了氣質。

即便和比ta年輕許多的時尚大咖凱特莫斯同框,也絲毫不輸。足見,氣場、氣質才是女人的第二張臉。

在時尚博主這個領域,美國有一位Lyn Slater。今年62歲的她是紐約一所大學的教授。

兩年前她開設了自己的時尚博客,憑著歲月累積的見識、閱歷做底,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與品位,很快就因風格獨特爆紅,成為時尚ICON。如今她更在紐約時裝學院學起珠寶製作和社交媒體營銷,矢志於將時尚事業進行到底。

這些如金子般熠熠生輝的女性存在,說明了,在有一種社會文化里,女性對美的自覺追求,從來與年齡無關;更重要的,社會也願意給予熟齡女性以機會、以尊重、以欣賞。

在這裡,你不會看到雜誌或者報刊甚或是日常生活中,頻有這樣的句式爆出:「雖然她已經四五十歲」、「雖然她已經六七十歲」——「雖然」兩字暗含的,是隱形卻強烈的年齡歧視。

原來,在有一種文化里,一個女人,無論是職業生命期,還是美的周期,都可以「花期很長」。

即便是在最為「喜新厭舊」的喧嘩演藝圈,年齡也不必然成為一個女演員職業上升的絆腳石——除非,你過往的作品不斷在證明,你除了做花瓶,實在一無它是。

在現實生活中,我在西方也時常見到很多所謂並不年輕,但優雅而有魅力、活躍在各個領域的傑出女性。

比如英國皇家電影電視藝術學院(BAFTA)的CEO Amanda Berry。比如BAFTA史上第二位女性主席、現任副主席的Anne Morrison——她的身材偏豐腴,甚至幾無腰線,按趙雷的標準看,恐怕要稱之為「身材走形」,可你,會認為她不美嗎?

居住在英國,我也經常感慨於,街角隨處走出一位英國老太太,可能只是去個超市、可能是去個餐廳、看個戲,都打扮得優雅、精緻。

她們,整體給我的感覺是,從容、得體,沒什麼年齡焦慮感。

各個年齡階段,她們都樂於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而這個社會,也懂得欣賞各種層次之美。

我的一個女朋友,外企大公司工作多年,在國內離的婚,與前夫育有兩子。她覺得自己在中國無論如何是再難找到如意郎君,帶著疲憊的心滄桑赴英。

不想卻在英國遇到了現在的丈夫。他熱愛這個40歲的女人,愛這兩個孩子,視如己出。送去上私校、各種昂貴的課外培訓,從不心疼。在這種文化里,女人被愛的原因,確實可以不必是因為擁有25歲的青春肉體。

那麼反觀中國社會呢?

我曾讓助手幫我查一些至今仍然活躍在T台上的中國模特。不出意料地,她告訴我「極少極少」,「太難找了」。看了半天,只有一位,成名於上世紀末的馬艷麗。

而她目前最主要的身份是時尚設計師。一份屬於幕後的工作。

馬艷麗

不能說我們確實窮盡了搜索,但這個結果肯定算得上有代表性。

女演員里,40歲以下的,諸如趙薇、章子怡、周迅等,因外形仍年輕,仍活躍在一線。

徐靜蕾42歲,再演幾年,應該也問題不大。但我們目前還決然找不出能對應於凱特布蘭奇特、朱迪丹奇、凱倫米倫、梅姨的「中國版」。

劉嘉玲在50歲時活出了女王的氣場與氣象,但演藝事業上,除了幾年前的《狄仁傑》登頂過一次香港金像獎影后,再無重鎚。

甚至,文藝片女神張曼玉,在過50之後,也幾無大的聲響。

女演員的生命周期,固然與演員自身的資質、才情、天賦、勤勉、事業動機相關,但一個很主要的左右因素,與社會文化里的「年齡歧視」有關。年長些的女演員,是不太有機會被「委以重任」、「擔當主角」的。製片商會說,觀眾是勢利的、喜新厭舊的、嫌老愛嫩的。

而觀眾是誰?是我們每一個人。

日常里,大多數中國觀眾更津津樂道地,不是一個女演員經歲月打磨,日漸沉澱的人格魅力與演技,而是,比如范冰冰、林志玲在哪裡整過容,周迅、趙薇那些意外流出的、沒被p過的照片,如何顯出了她們的所謂「老態」。

演藝界之外的形勢,只有更嚴峻。

在中國的民間社會,「年輕」的外延,被壓縮得極其狹窄。對女人,尤其苛刻。25歲,成了很多中國女性心理,最敏感的一個數字。這個年紀沒結婚,便已被社會稱作」剩女「。不然,去年SK2那則關於「剩女」的廣告,何以會在東西方掀起一股輿論熱潮?

在中國,女人若三十歲還沒結婚,在世俗社會的目光中,可不就像趙雷在他的歌詞中所表述的那般:即便身材還沒走形,但眼角已有皺紋,最美好的時光已經溜走,孤單的夜裡卻還沒找到人陪,命運實在不夠美妙。

所以,趙雷不是「一個人」。僅僅停留於批判趙雷的無知與狹隘,遠遠不夠。

當然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她們有經濟與精神獨立的自覺追求,有亮眼的工作成績,生活亦安排得豐富有趣。年齡、婚否,在她們這裡都不再成為問題。年齡被活成了勢能,被沉澱成人生的智慧與人情的練達。

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她們,尚是人群中的少數。

此外,我還想強調的一點是:在批判趙雷這樣的直男癌對女性有年齡歧視時,我們女性自己,也不妨調頭先檢視下自身。

朋友圈裡曾經有一篇文章很流行,《中國女人在整體上放棄自己太早了》。主要是說中國女性普遍到了40、甚至35歲之後,便放棄了對「女性魅力」的追求。

而47歲的王菲與小她11歲的謝霆鋒複合、46歲(有說47歲)的伊能靜與38歲的秦昊結婚、生子,在坊間都是觸犯眾怒的行為,可以引發聲討與謾罵一片。

似乎一個女人過了四十,便被剝奪了追逐美、追逐愛,甚至生育的權利。

而不幸的是,此類謾罵,尤其是最尖酸刻薄的那些話,絕大多數都出自女性。

「女人四十豆腐渣,男人四十一枝花」,真不獨是直男癌才會使用的語系。很多女性,也會如此說來,以自輕自賤,或者是自嘲。

在對女性的年齡歧視上,真不分性別。

在整個年齡歧視鏈的鏈條上,也真不分性別、男女。

「男人四十一枝花」便是對男性沒有性別歧視嗎?並不然。它不過是在討論男性的年齡問題時,將年齡歧視的「臨界點」推後了而已。

五十歲之後,男性的性能力大幅下降,事業巔峰時期過去,甚至不得不要在公司里讓位更富有活力、創造力的年輕人。相應地,他們所佔有的社會資源、財富資源也開始大幅縮減,這也意味著對性資源的佔有能力也開始大幅削減。

二、三十歲,正處於事業打拚期的男人可能會羨慕四十歲的男人。可你問問他們,會羨慕五六十歲的嗎?當然,60歲那年還找了33歲田小姐的王石除外。

無論性別男女,無論歧視的是哪個年齡段,歧視三四十歲與歧視七八十歲,並無本質不同,都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

活在這樣一種有著嚴重年齡歧視的文化里,不獨是中國女人,包括中國男人、整個中國社會的年齡焦慮感,都太重。或者說,也正是年齡焦慮感太重,才導致了嚴重的年齡歧視文化。兩者互為因果。

早前,在SK2那則「剩女」廣告於東西方掀起輿論熱潮時,我曾在朋友圈寫過一段評論,得到了很多認同:

認為36歲是人生最好年紀的英國人,是理解不了中國人對25歲的年齡焦慮的。

在中國,不僅女性有年齡焦慮,很多男性也有。只是,年齡節點有分野而已。

現在的中國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嚴重「幼齒崇拜」情結的國家。在西方,青年文化一直被冠以「亞文化」的身份。而今日中國,卻公然是對中年、老年的歧視。「雖然這個女明星已經40歲」、「吳秀波大叔」……這樣的表述比比皆是。

蘿莉,小鮮肉才是被爭相推崇、艷羨的。一些所謂女性主義者們也都以爭相叫囂「睡楊洋等小鮮肉」,來彰顯一種作為女性勝利者的姿態。

一些農村老人的集體自殺,更是這個社會極端歧視老年人最病態、最殘酷的體現。在這個社會,所有人的青春期都被「壓縮」。

年齡歧視鏈背後,是真切痛楚的全民年齡焦慮。中國人普遍的年齡焦慮,則在於既無法正確認識「衰老」,又恐懼「衰老」。

普通人找出別人、尤其是女明星們「衰老」的證據,是什麼心態呢?是對衰老的不認可與嫌棄,再說犀利一點,是面對衰老時的恐懼與虛弱。

說別人老,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虛弱——你看,她們也會老,那麼我老,也是正常的。

可問題是,你本也不必為自己的「衰老」找個理由來justify,不是嗎?

每個人,都要老去。衰老,難道還是一件需要合理化、正當化的事體嗎?既然不需要,為什麼還要恐懼、否定衰老?

「年輕時,我們學習;年長時,我們懂得。」

以至於,明明才不過三四十歲,就有了很強的年齡焦慮感,並且認為這個狀態下的自己和他人,都不再「美」,惴惴不安。

一如趙雷在那首《三十歲的女人》中所唱。它可以是《三十歲的女人》,也可以是《五十歲的男人》。而無論是幾十歲的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年齡焦慮的產物。

當人處於巨大的年齡焦慮時,何來從容與自信,如何真正滋養自己之美、品咂生活之美?

在一場註定徒勞無功的抗衰之戰中,人真的很難真正放鬆與平和,好好度過每一個當下與此刻——相較於我們往後的生命,最年輕的此刻。

我們不僅需要糾正年齡歧視,更需要克服年齡焦慮,學習如何體面地、有尊嚴地面對衰老,包括死亡。

「每一個靈魂都將品嘗死亡。」

在英國,我多次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宣導正確面對衰老的公益廣告。

Aging is a natural process.

衰老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死亡課,與幸福課一樣,都是門嚴肅的學問。

然而在中國的普遍情況是,死亡至今仍是被大多數人忌諱的不祥話題。

而對於衰老的科學認知、理性接受,除了那些養身節目教育人們如何延緩衰老之外,我們的社會一直缺乏嚴肅而系統的關於「衰老課題」的社會教育和心理教育普及。

成熟、理性、有尊嚴地面對衰老,乃至死亡,是一件需要後天訓練、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的心理準備。

習不得這些,你我都是「趙雷」。

有年齡焦慮的趙雷,其實是個「無法長大」的孩子。

本文來自作者個人公眾號:非非馬(ID:feifeima-uk)。

文前引用的女性作者文章即黃小姐的《扯白||是誰給了趙雷憐憫三十歲女人的資格》。


推薦閱讀:

劉建超丨年齡是個大問題
品味人生:五十多歲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
【聚焦】五月新政!這些法律將會與你息息相關
人越老智商真的會越來越底嗎?
養生秘籍:不同年齡段女性如何吃更健康

TAG:社會 | 中國 | 歧視 | 焦慮 | 中國社會 | 年齡 | 趙雷 | 背後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