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雜談|莫讓「送禮成了災難」

傳統的賀年,多是一種祝頌,一種噓寒問暖,一種衷心關懷,有些人互送禮品,也只是人情物化的一種表現,強調的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重的是親「情」友「情」,而不是物質的「禮」。

狗年春節將至,在外務工的人多準備回鄉與家人團聚,內心充滿著喜悅的期待,但不少人同時又害怕還鄉,怕的是要付出一筆沉重的「人情消費」,嚴重的就成了「恐歸族」。鄰居的一位保姆近來就有著這樣的糾結:不回去,感情上失落;回去,錢袋子失落。怎麼辦?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可貴的,講人情、重禮數,是個好傳統,適當的「人情消費」,是正常的。我國是禮儀之邦,講人情、重禮數,是好傳統。然而,傳統的賀年,多是一種祝頌,一種噓寒問暖,一種衷心關懷,有些人也互送禮品,也只是人情物化的一種表現,強調的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重的是親「情」友「情」,而不是物質的「禮」。「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南北朝詩人陸凱折梅寄友,成就了一段人情往來的佳話。

近些年來,「人情消費」多在物質上攀比,呈越來越高之勢。除了過年過節,遇到婚喪嫁娶、入學就職、子女出生、生病住院,只要有個什麼由頭,親戚、朋友均要「表示」,且數額越來越大。近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對全國31個省份、273個村莊、3829個農戶家庭開展了調查研究,發現一些農村人情消費支出近年來增長甚快,農民陷入種類繁多的人情消費怪圈。調查顯示,人情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佔比僅次於飲食支出。農戶飲食的平均支出為6462.33元,占家庭總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為5297.47元,占家庭總支出的16.16%。安徽省阜陽市一農戶反映,「現在農村過年辦喜事特別多,要是一年沒掙到什麼錢,都不敢回家過年。」這也就造成了像鄰家保姆那樣的「恐歸族」。

「人情消費」的物質化、功利化,使禮品的金錢價格越來越高,相互間情誼卻越來越淡,如今不少人送禮,並非真摯感情的體現,或是迫於社會風氣,無奈跟進;或是礙於面子,「打腫臉充胖子」;或是拉關係、做交易的一種手段;從而把「禮輕情意重」變成「禮重情意輕」,把「鵝毛」易為「鵝」,把「禮尚往來」換成「禮上往來」,這是對人情交往傳統的一種異化。

這種情況在城市雖然要好一點,但這種異化了的「人情消費」,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7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55.4%的受訪大學生也為人情消費苦惱。城市中的學生尚且如此,成人的這方面「苦惱」當會更重些。

人情消費成為「人情債」,「送禮成了災難」,為了解除百姓這一煩苦,在堅持以反腐之劍斬除「禮賄」的同時,需要大力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俗不易,貴在因民。」在這方面,有些地方發動民眾制定文明公約,把反對「天價人情』」、鋪張浪費列入其中,既起了約束作用,又為大量苦於「人情債」者解了套,效果甚好,值得借鑒推廣。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台,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慧宇雜談】愛到底是什麼?
#遊戲手札#96~100 各自的遊樂場
審美與專輯
班車裡的隨想—有趣的圓周率
觀《巡視利劍》第一集《利劍高懸》有感

TAG:送禮 | 災難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