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中的北海民俗(之十)

老人過世的習俗。兒時見有村中老人過世 ,心裡十分懼怕 ,怕聽到人們的哭聲 ,怕見到抬棺材出去。父親常說:人死如虎 ,虎死如人。後來才漸漸知道鄉人為什麼怕死人 ,要給過世的老人做那麼多事情 ,設立靈堂祭供 、做齋(道場)、安葬、招魂、燒麻、上高台等等 ,整個過程有七個七日共49天 ,甚至一百日。這源自有神論 ,源自迷信 ,人們認為人死之後還有魂魄 ,如果魂魄沒能安頓好不得安息 ,就要鬧事 ,搞得家裡人不順遂、不健康、不安寧 ,多病痛、多災難或遭不幸。 所以人們很重視有關老人過世的有關事情 ,務必做好辦妥 ,以祈後代、活著的人幸福平安。老人過世是有關家庭的重大事件 ,家鄉人有關老人過世有許多風俗、有許多陋習。 其一 ,死道之說。老人過世的日子在哪一天 ,也有好與不好的講法 ,說死落什麼道:佛道、畜道、人道、天道 ,佛道為好 ,畜道最差。鄉人中有人很講究這一點 ,老人即將不行了 ,就算算哪一天能死進佛道 ,刻意找一點參什麼的給老人吃 ,延緩三兩天 ,卻偏偏不能如願 ,死落畜道 ,也應了那句俗話「生有時辰 ,死有日子」,不可強求。其二 ,子孫送終。老人過世時 ,子孫跪在跟前送終 ,鄉人認為女生外向 ,女兒是不能參與這事的。前些年老父親過世時 ,母親叫姐姐們都離開現場各自回家去 ,其實子女皆親人 ,多些人為老人送終有什麼不好呢?其三 ,老人必須在自家屋裡過世。有的老人在醫院留醫治病的看看不行了 ,就要求回家 ,爭取在家裡過世 ,謂之死時「得屋入」,到那邊也有屋住。其四 ,老人過世前 ,須拿一些銀紙(錢)袋進衣袋隨身過世 ,之後分給子女 ,說是有錢財留予後人。其五 ,老人過世忌「背床」。老人過世前適時從睡床上搬到地上 ,叫「放落地」,席地而卧 ,如果在床上過世 ,謂之「背床」,對子女不利 ,會妨礙發展 ,影響健康穩定。其六 ,老人過世最好不在年頭正月初幾 ,說那會影響子女謀生 ,即搵食艱難。其七 ,老人過世了 ,即時移至大廳 ,買回一塊紅布遮過全身 ,謂之過頭紅。燒香燒紙錢 ,親戚人等瞻仰祭奠。裝身入殮也在這廳進行 ,出殯從這裡起行 ,所以鄉人起屋這大廳的門要考慮這個因素 ,做夠寬。其八 ,裝身入殮時 ,親人須避忌 ,請來有關大員為其「裝身」,穿戴整齊。其九 ,以玉器陪葬。那時鄉人多不富裕 ,也無厚葬之習 ,有的會以生時用的一兩件玉石器皿陪葬 ,而不以金銀陪葬。據說陪葬過的玉器很值錢 ,能辟邪避災添福。若干年後揀骨再葬時 ,兄弟姐妹往往爭著要這些陪葬過的玉器。其十 ,如果是老太太過世 ,一定要等外家人特別是舅舅來看過 ,確認沒有什麼不正常 ,認可許可才可以入殮出殯。鄉人認為舅舅地位很高 ,俗話說「天上雷公 ,地上舅公」。其十一 ,出殯時年命相衝之人避忌 ,這由師傅開出單子標明什麼年齡的人要避忌。 其十二 ,做齋(道場)。那時老人過世 ,最麻煩的是做「齋七」,即每逢第七日(又稱「七眼」)都要做佛事道場以超度亡靈、招魂安魂。過世之後一兩天內 ,要做開路齋 ,這是最大最隆重最複雜最麻煩的一場齋事 ,是出殯安葬前為逝者開路的。 幾個師傅吹D噠、打鑼鑔 ,口中念念有詞 ,有的拿著一個小本逐篇誦讀 ,眾人長時間跪著。開始是請佛 ,之後還有上刀梯、過火海等高難動作 ,得搞一個通宵。到中間 ,人人都困了累了 ,膝蓋跪痛了 ,說這是要償還父母養育之大恩 ,有的人五十多歲做孝子 ,跪了一夜腳腿都受傷了 ,痛了幾個月。這確實太累太苦了 ,有人就提出簡化程序 ,提高效率。師傅們都說:做這事偷工減料 ,那叫做「師傅老哄鬼」,是冒犯佛祖的事 ,做不得。這些師傅拿了錢 ,也講點職業道德 ,做夠一整套動作。這做齋其實是做給生人看的 ,是子女對父母盡孝道的最後的表現形式 ,是活人為了自我感覺好 ,免受死者騷擾妨礙。母親常說 ,做齋做齋 ,把這錢齋(丟義的當地音)了就安心了。開路齋之後 ,就出殯安葬 ,入土為安。其十三 ,送喪的人不能從原路回家。出殯時 ,孝子持孝棍持幡披麻戴孝緊隨棺材 ,親戚人等一、兩行縱隊跟著行 ,大聲哭喊 ,謂之送喪。一路燒一些與辦喜事不同的小炮仗 ,送至村口 ,放下棺材 ,眾人跪著辭靈 ,這是最後道別。之後 ,孝子人等及送葬隊伍繞道回家 ,而不能走原路回。其十四 ,由三、兩個非孝子的親人送靈柩出村外到墓地 ,監督安葬下去。那時是土葬 ,還沒推行火葬。其十五 ,下葬時以紅絲繩縛一隻生雞放進「金井」(墓穴),溜達一下。在場人避免日照身影落在在墓穴金中 ,葬的日子時辰 ,有的經過擇吉也很講究 ,須按時下葬。其十七 ,三朝復墳。鄉人稱墳墓為「墳山」,靈柩安葬後填平墓穴 ,稍稍堆起墳山 ,待三朝(第三日)子孫人等再去「復墳」。 挖土擔坭把墳堆高起來 ,鋪上草皮 ,修整好拜台、墳手、后土等等 ,以供品祭拜 ,再哭一場 ,這「送終」的任務就完成了 ,以後每年清明時節都再到位祭拜。其十八 ,在送喪過程中 ,有的還請幾個內行會哭的婦女幫哭 ,哭得大聲又哭出一些情理話 ,有的還哭唱合浦山歌 ,以助哀榮。替人家做這種工 ,主家請吃一頓飯 ,謂之「哭食」。其十九 ,百日燒麻。開路齋之後 ,還要連續做七次齋事 ,即每一個七日都要以祭品貢拜靈位 ,還要到屋外路口招魂。其中 ,除了子女要負責外 ,還有以親家名義做的 ,誰主辦就由誰準備牲頭。到100天 ,經過一個程序 ,謂之百日燒麻 ,把這亡靈送上祖公神位的高台 ,把守孝辦喪事的用具如孝棍、麻布頭蓋等等通通燒掉。這漫長麻煩的後事過程才圓滿結束。花了一大筆錢 ,這心就安了。 日後的日子 ,還得生人們艱苦慳儉地過 ,已過世的老人又怎能幫得到呢?其二十 ,老人過世怕「死無落七」。就是沒有一個七眼(死後的某個第七天)正好是(落到)農曆的初七或十七或二十七 ,死者魂魄不得安息。其二十一 ,做人情。鄉中有老人過世 ,親戚村鄰等主動給當事人一點錢 ,不必多 ,這也不是吃喜酒 ,不叫「封禮」,而叫「做人情」。主家也要煮幾台菜 ,請親戚人等吃飯飲酒。這系列活動 ,確實花費不少資財。 這當中的陋習 ,近年逐漸有所移易 ,但也有極少數人越搞越複雜 ,有的公務人員 ,過世後也回農村老家做齋 ,安葬遺骨。 鄉中人把這種將遺體放進棺材中埋葬的做法稱為「血葬」,有的地方稱為「大葬」。有的葬下去三幾年 ,至少得三年之後 ,挖開墳墓揀骨以陶缸裝整重新擇地安葬 ,另造新墓 ,是謂重修 ,而這揀骨的過程叫「枯山」。鄉人還有一習俗 ,就是人之將老及早準備棺木 ,有的早年種下樹木如苦楝樹、古楊樹、米梨樹、胭脂子樹等 ,人老了樹也大了能應用了。有的趁早買好備好壽板 ,放在屋角 ,小孩有點害怕 ,老人卻很安心。 鄉人有的厚葬薄養 ,老父母在世時 ,兄弟幾個互相推託 ,不願贍養 ,有病不請醫問葯 ,臨終時叫喝水都沒有得 ,死了卻大辦後事 ,花許多錢做「齋七」,哭喊之聲震響村中四鄰。有句俗話:死後全豬全羊祭 ,不如生時四兩清羹」。鄉中有一戶人家 ,老父病重卧床在家 ,請來中醫診治開了藥方 ,兒子嗜賭成性 ,到北海街上撿湯藥 ,卻想以這買葯救命的錢為本去搏一搏 ,多賺一些錢 ,到一種叫「抓攤」的賭局參賭 ,鄉人都說「十賭九輸」,這兒子一下就把買湯藥的錢輸光了 ,回到家謊說錢被搶了。不久老父病死 ,兒子向親戚借錢買棺材安葬老父 ,辦理後事。到街上買棺材 ,抵不住賭癮 ,又去賭「抓攤」,全部輸光了買棺材葬父的錢 ,回到家裡 ,生錢借債已無門 ,只能用草席裹葬老父。這是鄉中賭鬼之最 ,也是不孝的典型了。 解放前鄉中人講究、迷信風水 ,有錢人會請卜地師、先生踏遍嶺頭 ,為祖先尋訪寶地。據說一位富人為其母親找寶地時 ,卜地師遍尋附近山嶺 ,未得福地 ,到牛尾嶺看到一處封堆 ,即有人選中並堆了一堆土以標記位置並表示所有權 ,卻是一個假局 ,好看不中用 ,因時間緊迫找不到更合適的地方 ,就找到這封堆的主人 ,是附近一睇(看)牛仔 ,說你這口風水是假局 ,不如我們做一筆交易 ,多給你一些銀兩 ,兩家對半分。這有錢不知 ,接受了這寶地 ,為其母親大辦後事。 「五口墳」的傳說。「五口墳」,以前稱廟山「五口墳」。原址位於廟山黃屋村附近 ,現丫叉嶺立交橋旁北側。1993年遷往牛尾嶺。據說此墳葬於清朝嘉慶年間(1800年 ),是橫路山陳姓的祖墳 ,是一口血葬、四口骨缸一齊安葬的。五口墳並排 ,以沙子坭拌石灰、糖等夯築 ,墓碑有一人高 ,頗具規模 ,墓主當中一人為八品官。這墳山對面隔廉州灣海面與西場相望 ,據說是一塊風水寶地。令人稱奇的是這五口墳一齊攔腰有一條裂縫 ,有幾毫米寬。早年曾經多次修補仍然裂開 ,今年補好了 ,第二年來做清明 ,又見裂開了。兒時聽父親說過「五口墳」當年下葬時頗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陳姓先人選中這地方安葬祖宗 ,卜地師(即風水先生)擇地時明確這塊是一塊寶地 ,又是有風險的 ,它直硬地向對著西場 ,須在下葬日時等方面進行技術處理。於是 ,選擇了一個「吊宮」日子 ,即有巧合因素的日子時辰 ,並說:人騎馬 ,馬騎人 ,晴空飄白雲」這三種情況出現時才可以下葬。時值夏天 ,晴熱天氣 ,時辰為午時 ,人們酷熱難耐。時辰已到 ,扛重佬」即干這活的工人們看到一人騎馬經過此地 ,人騎馬」有了 ,不久又見一耍把戲的人扛著一個紙馬走過 ,最少見的「馬騎人」又出現了 ,人們認為都應了師傅的話 ,抬頭看晴空萬里 ,沒有一絲雲彩 ,看來這「晴空飄白雲」是卜地先生忽悠的。大熱天烈日下人們汗流浹背 ,等了一陣不耐煩了 ,就安葬下去了。剛安葬下去 ,抬頭向前望時 ,卻見一條船揚著白帆緩緩駛過海面 ,正好擋在墳地與西場之間。人們才恍然大悟:時間沒把握好 ,早了一點。由於下葬時沒有這船帆的遮擋 ,使得這墳山直硬地向對著西場 ,致使那地方出現異常 ,幾天不分晝夜 ,雞不啼狗不吠。當地有一師傅綽號叫「花貓」,就到處訪查箇中原因 ,發現是由這五口墳引起的 ,就組織了一場法事 ,以九口大鑊蓋住自身 ,請人將一條犁頭符打入地中 ,於是烏天暗地 ,電閃雷鳴 ,雷電把八隻大鑊擊爛了 ,僅有一隻護著「花貓」師傅 ,這邊五口墳山被齊齊一字型攔腰震裂了一條縫 ,西場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生態 ,而那條縫直到遷墳時還存在。 這故事固然是一個沒有科學根據、沒有正史記載的民間傳說 ,但這五口墳山的裂縫從何而來 ,是因為地震 ,或地基沉降?也是一個謎 ,有待專家考證。
推薦閱讀:

美科學家實現生物間「記憶移植」,獲取記憶真的可以走捷徑!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革記憶
沖繩人的戰爭記憶與認同取向(下)
緣份的記憶
過去的很多總是停留在記憶里

TAG:記憶 | 民俗 | 童年 | 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