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復原史前巨蟒:15米長重1噸可吞鱷魚[圖]
2014年05月30日07:46來源:科技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列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型大小
原標題:科學家復原史前巨蟒:15米長重1噸可吞鱷魚[圖]
一口吞掉大鱷魚
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報道,在古代挪威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雷神索爾和巨人海米亞在大海上航行,尋找巨蛇,這條巨蛇極其龐大,它的身軀可以環繞整個地球。索爾用牛角做誘餌讓巨蛇吞下,然後徒手制服了這條巨獸。
但就在這條巨蛇馬上就要被拖到船邊時,海米亞卻因為太過緊張而割斷了繩索,讓巨蛇逃走了。
超級偽裝
蟒蛇潛伏在淺水或沼澤地,可持續屏住呼吸45分鐘
這個故事聽上去有些讓人後背發涼。但在6000萬年前的地球上,在今天屬於哥倫比亞的一大片沼澤林地之中卻的確潛伏著一種巨大的蛇類:泰坦巨蟒,它是迄今人類所知體型最為龐大的蛇類。這種巨蟒體長超過50英尺(約合15米),體重超過2500磅(約合1100公斤),相當於綠水蚺平均體重的10倍以上,而綠水蚺是今天橫行沼澤的巨蛇。
泰坦巨蟒的體型實在太過巨大,實際上它已經對陸地生物體型在不違背物理定律情況下的極限可能性構成了挑戰。你、我、家裡的貓、羚羊、以及所有的生物的體型生長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制約。藍鯨之所以體型可以達到如此巨大,那是因為海水中提供的浮力幫助它克服重力的影響,如果它到岸上,立即就會被自己的體重活活壓死。
科學家們據此推定,這種古代巨蟒也必定採取了類似的策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脊椎古生物學家大衛·波利表示:「這種巨蟒的體型太過巨大,它們必定要將大量的時間用於在水中度過。我們之所以會得到這一結論,是綜合了它們的化石出土區域的地質學特徵,以及它們的巨大體型這一事實。這樣大的體型在陸地上將非常艱難。」
蛇類的外表具有欺騙性,它們實際上極擅長游泳,就跟樹懶一樣。樹懶平時行動極其緩慢,但實際上它們在水中的行動速度要迅速得多。泰坦巨蟒看來並沒有現在的海蛇那樣敏捷的身手,但它們實際上也並不需要在水裡有多麼迅速的去追蹤獵物。它們是伏擊者,不依靠毒液去制服對手,而是依靠自身極其強大的力量去纏繞,壓垮對手。今天的水蟒也採取同樣的策略,因此科學家們堅信泰坦巨蟒應當具有相似的行為特徵。
水蟒會在淺水或是沼澤地里潛伏,它們可以持續屏住呼吸長達45分鐘,或是僅僅在水面上露出鼻孔用於呼吸。它們會鑽入水底沉積的枯葉堆中,等待著毫無提防的獵物經過。一旦發起攻擊,它們的速度將是極其迅速而毫不留情的。它們不僅可以完全不呼吸,甚至連它們的血液都可以停止流動。
體溫調節
巨大蟒蛇通過入水或出水的方式來調節體溫
現在,將水蟒的體型再放大10倍。當時那些大體型的哺乳動物,如水豚(世界上最大的嚙齒類動物),都還未出現,因此,體型巨大的泰坦巨蟒所捕獵的是體長達7英尺(2米)的肺魚,或是巨大的龜類甚至鱷魚。這些巨蟒並非那個時代唯一的巨獸,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正如你可能已經知道的那樣,爬行動物需要外部熱量來保持體溫,用於維持新陳代謝和生命運行。他們一生都會不停生長,直到達到一個高原期並在那之後逐漸降低生長速度,但即便降低了生長速度,但它們仍然在繼續生長。而另外一個決定蛇類體型生長極限的因素便是當時的環境溫度。
但對於泰坦巨蟒的獵物們來說,不幸的是,當時的環境氣溫非常高。波利表示:「高溫會讓爬行動物的體型變得很大,不僅僅是對泰坦巨蟒,對於龜類以及鱷魚也是一樣,它們都要比今天的同類在體型上要大得多。」
想像一下吧:5英尺(1.5米)長的烏龜,還有20英尺(6米)長的鱷魚。然而這樣的體型跟泰坦巨蟒比起來仍然是差得太多了,它是當時的頂級捕食者。而對於那些處於食物鏈較下方的動物們而言,還真是禍不單行——由於當時的溫暖氣候,蛇類都非常巨大——當時體型第二大的蛇類體長也能達到33英尺(約合10米)。
現在,主宰世界的動物是「溫血動物」,我們是與爬行動物所代表的冷血動物相反的一個物種分支。較大的體型(如北極熊)更能適應嚴峻的氣候環境,因為你的體型越大,那麼你的表面積/體積比值便越小,這樣你也就能越好地保存熱量。這被稱作「伯格曼定律」。
哺乳動物擁有汗腺,可以在它們身體過熱時通過排汗降低身體溫度,但蛇類就沒有這麼幸運。那麼像泰坦巨蟒這樣的巨獸究竟是通過何種途徑保持較為穩定的體溫的?波利認為它們在水中生活的習性可以幫助它們很好地調節體溫。而如果體溫過低了,那麼它們就會爬出來曬太陽。因此,這些體型巨大的蟒蛇就通過這種入水或出水的方式來進行體溫的調節。
化石記錄
在沉積岩中發現了泰坦巨蟒
但泰坦巨蟒是在何時,因為何種原因滅絕,目前仍然不甚明了,但藉助化石記錄,我們至少知道它們當時所生活的環境是如何的。當這些巨蟒死後,它們的屍體很多就沉到水底。這是保存化石的良好環境,事實上我們現在使用的煤炭,很大一部分也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
實際上,泰坦巨蟒的化石便是在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的Cerrejon煤礦被發現的。波利表示:「煤炭的形成是植物的殘骸落入水中,並且沒有迅速腐爛消失,逐漸堆積之後被深埋入河底沉積層之後逐漸形成的。」導致這樣的大規模填埋可能是一場洪水。經過地質歷史的漫長歲月,這些沉積層形成不同的岩石,古生物學家們正是在這些沉積岩中發現了泰坦巨蟒的化石,具體來說是在由當時的黏土形成的岩層之中。當然對於煤礦開發商來說,他們對由植物殘骸形成的煤炭興趣更高。
於是,通常處於對立面的科學界與工業界終於在這片哥倫比亞的煤礦上達成了一致——那就是,如果我們繼續大量燃燒化石能源,等到溫室效應將南美洲的氣溫抬升到與當年那樣的高水平時,或許我們就會迎來新一代的泰坦巨蟒,那時候還仍然倖存的人們將會有幸體驗到這無比諷刺的一幕。(晨風)
推薦閱讀:
※X光照片︰蟒蛇吞下鱷魚後的這7天
※長吻鱷、亞馬遜河豚,你能發現相似之處嗎?
※沒想到河馬吃起鱷魚一點不含糊,霎那間感覺河馬這麼恐怖!
※百萬巨鱷裡面的鱷魚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