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陸震綸《中國楹聯》

陸震綸《中國楹聯》

0 1 2 3 4

第一章 對聯與對聯文學

§ 01 漢字與對聯

  中國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漢字流傳至今。漢字是華夏文化的載體,沒有漢字,中華民族的普遍認同感,炎黃子孫的強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塊形、單音節為特徵的漢字是符號文字,形聲兼備,視聽俱佳,解析度高,組合力強,信息量大,傳播久遠。作為文學的信息載體,漢字的優越性超過拼音文字是無庸置疑的。現代文學中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各國都有;唯有對聯是中國特產,功在漢字。

  對聯采詩詞曲賦駢文之精華,窮平仄對仗虛實之變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裁,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基因,可謂中華瑰寶,國學明珠。請看下面一些實例,括弧內的二元序列表示該聯結構所用的規範句式。

  毛澤東贈葉劍英

  諸葛一生唯謹慎(1100011)  呂端大事不糊塗(0011100)

  上聯根據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贊其一生謹慎,功勞卓著。下聯借用清乾隆賜張廷玉七十壽聯:「潞國晚年猶矍鑠/呂端大事不糊塗」句。 潞國,宋潞國公文彥博。呂端,宋宰相。宋太宗稱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故委以重任。此聯對仗工整,用典精當。兩句話概括了兩位歷史人物的品德與才能,充分表達了毛主席對葉帥的信任。可以當歷史讀,當傳記讀。

  北京舊門聯

  學士青蓮,尚書紅杏(1100,0011)  中郎綠綺,太史黃庭(0011,1100)

  這是民國初年北京某宅的門聯(冰心《春節憶春聯》,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報》),以青、紅、綠、黃四種色彩渲染唐、宋、漢、晉四個朝代的四位名人。學士青蓮」是唐翰林院學士李白,又號青蓮居士。「尚書紅杏」是宋尚書宋祁,因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名句,獲得「紅杏尚書」的美名。「中郎綠綺」是漢中書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綠綺,古琴名。「太史黃庭」是晉會嵇內史王羲之,曾寫過《黃庭外景經》。此聯對仗工麗,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對聯濃縮傳統文化之精,影響視聽效果之深,是其他文體望塵莫及的。

  彭玉麟題泰山聯

  我本楚狂人,五嶽尋山不辭遠(11100,1100011)  地猶鄒氏邑,萬方多難此登臨(00011,0011100)

  上聯用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句,下聯用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嘆之》和杜甫《登樓》句。彭湖南衡陽人,創立湘軍水師,多所建樹。時太平軍已失敗,但內憂外患依然如故,因此游泰山時有此種心情。登高望遠,觸景生情,隨手拈來,天然如鑄,可謂集句聯之大手筆。集句聯可以超越時空,古為今用,時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題麗江得月樓

  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0011100,1100,0011)  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1100011,0011,1100)

  此聯寫麗江山水,令人神往。有詩人的想像力,才能化優美為神奇。在結構上,此聯發揮了倒接的優勢和魅力:七言長句在前,倒接兩個四言自對句。前面七言「龍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縱橫半里許」,山是虛寫(倒映),水是實寫(縱橫),上下縱橫,正倒虛實,似乎已經把麗江山水之美說到家了。後面四言自對,必須獨出心裁,「潛龍在天,飛龍在地/墨玉為體,蒼玉為神」可謂畫龍點睛,神來之筆。而且與前面「龍潭/玉水」遙相呼應,連接得十分完美。論郭氏對聯風格,此聯堪稱第一。

  許棫題嘉定花神廟聯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風,爾且慢行  碧澥傾春,黃金買夜,寒食清明都過了,杜鵑道,不如歸去,流鶯說,少住為佳  (0011,1100,0011100,11-,1100,110,0011)  (1100,0011,1100011,00-,0011,001,1100)

  花神廟聯當然要寫花神。此聯妙在把花神隱藏起來,專寫暮春景色,從而營造「誰收春色將歸去」(韓愈),「事如春夢了無痕」(蘇軾)的意境。

  上聯「海棠開後,燕子來時」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詵《憶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湯顯祖《牡丹亭》名句,奼紫嫣紅的春天即將消逝,無可奈何,依依不捨。

  下聯「碧澥傾春,黃金買夜」,用宋梁棟《念奴嬌》(春夢)句;「寒食清明都過了」用宋呂渭老《極相思》句。春夢初醒,「不如歸去」,還是「少住為佳」,留下一個懸念。

  此聯用詞曲語言,寫花神主題,曼語麗辭,令人心馳神往,可以作多種解讀。對聯屬於古典文學,當之無愧;視為解構古典文學,亦無不可。寫花神廟能寫得如此美妙,原因在於:對聯是古典文學的解構文本,其中縮微了古典文學的形式美與意境美。  在文學史上,句的重複,並列和對偶早就存在。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楹聯與詩詞曲賦駢文同源。但不可否認,對聯是在律詩和駢文的高起點上發展起來的。由於擺脫了押韻和句數的束服,突出了對仗平仄的統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賞,在當今信息社會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文學浩如煙海,從對聯入手,可以與詩詞曲賦駢文左右逢源。用書法寫成的對聯是不加標點的,因此要習慣於閱讀不加標點的對聯。由於上下聯對仗成文,還有同邊自對和平仄格式可供參考,只要讀懂聯問,不難斷句。本文僅用「,」區分句式。

§02 對聯定義

  對聯又稱楹聯。楹聯原指懸掛於楹柱的書面聯語;對聯是「對」與「聯」的合稱,包括口頭應對(簡稱「對」 )和書面聯語(簡稱「聯」)。

  梁章鉅《巧對錄》序云:余輯《楹聯叢話》,多由朋好錄貽,而巧儷駢詞,亦往往相連而及。余謂是「對」也,非「聯」也。語雖通而體自判,因別載而存之篋。何謂「巧儷駢詞」?可能有兩種含義。

  一是巧而不講格律。就楹聯是格律文學而言,如果以犧牲格律為代價來求巧,只能算巧對,在文體上與講究格律的楹聯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聯。就楹聯需要一定長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質上就會起變化。按照傳統習慣,一字可寫「斗方」,不需成對,例如「福」字,「壽」字,「喜」字。二字可作「題額」,例如北京頤和園東宮門前一座牌樓的題額,外側是「涵虛」二字,內側是「罨秀」二字,雖然成對,不稱對聯。三字可作門對,例如 「平為福/居之安」(《楹聯三話》卷下)但不多見。楹聯每邊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聯和對聯的概念,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通用。我們在定義時用「對聯」一詞。

  對聯是由兩行對仗成文的漢字元號序列組成的獨立文本。

  「兩行漢字元號序列」分別稱為上聯和下聯。就對聯結構而言,上聯和下聯可以用兩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對仗」要求文字在相對位置上虛實相同,在節奏點上平仄相反。由於對仗,上下聯字數相等,即兩行序列等長,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對聯的文字是有意義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獨立文本」表明對聯文本的獨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對偶和對仗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兩個並行、等長的修辭單位,稱為對偶。對偶句在詩文中到處可見。講究節奏和平仄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句在律詩或駢文中到處可見。關於對偶和對仗的區別,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了:「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詩詞格律》,中華版,1994年,第10頁)。對聯是在對仗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有當對仗句具有原創性,且作為獨立文本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只有當短聯發展為長聯,且具有不同於律詩或駢文的結構時,對聯才能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

  定義中沒有要求上下聯意義相關,只是為了承認「無情對」也是對聯。例如:

  樹已千尋難縱斧(1100011)  果然一點不相干(0011100)

  此聯是清代張之洞在北京陶然亭會飲時的文字遊戲。出句是當時人的詩句,下聯是張之洞的對句。「樹」對「果」 部首同為木,「 已」對「然」副詞,「千尋」對「一點」數量詞,「難縱斧」對「不相干」,「斧」、「干」,均為古代兵器,絕對工整。上下聯分別成文,但是在意義上毫不相干,故稱無情對。

  定義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為了承認「不成句子」的對聯也是對聯。對聯中的「句」是「句讀」的「句」,或「句式」的「句」,相當於說話時的間歇或暫時停頓。現代語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達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兩者並不等價。有些對聯沒有主語和謂語,很難說是意義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齡諷刺聯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聊齋志異》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論非之。老歸林下,享堂落成,數人直宿其中。天明,見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聯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禮義廉」,不知何時所懸。怪之,不解其義。或測之云:首句隱「忘八」,次句隱「無恥」也。

  此聯上句七個數字順序自對,下句七個抽象名詞自對,都不成其為「句子」,但分別成文。謎面的意義不完整,正是謎底的意義所在。這種對聯文字遊戲往往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也是人們喜愛對聯的最初原因。

§03 對聯史話

  楹聯始於桃符。桃符是畫有神荼、鬱壘二神的桃木板,於農曆元旦懸於門戶,用以驅鬼。梁章鉅《楹聯叢話》云:「嘗聞紀文達師言:楹聯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按《蜀檮杌》云:蜀未歸宋(965年)之前,一年歲除夕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

  新年納餘慶(00011)  嘉節號長春(11100)

  後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此在當時為語讖,實後來楹帖之權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對聯,當代聯家已作了不少有價值的考證。在尚未定論之前,不妨仍以紀曉嵐說為準。

  我們在探討對聯起源時,應該把發現四聲作為出現最早對聯的上限。因為,如果承認對聯是格律文學,是講究平仄對仗的,就不可能出現在發現四聲以前。但是我們也承認對仗從對偶發展而來,因此,只要有不講平仄的對偶,就有「前對聯時代」。

  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諧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梁蕭子顯《南齊書·陸厥傳》云:「吳興沈約、陳郡謝眺、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由上可知,四聲是梁沈約(441-513)等人發現的。因此,對聯應該出現在公元513年以後。在這以前,可稱為「前對聯時代」。

  詩文中的對偶句,可以追溯到很遠的年代,但不能稱為對聯。例如,

  《周易·乾傳》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商書·太甲》

  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逭

  《詩經·採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因為四聲之說,始於齊梁,對聯不可能出現在齊梁以前。摘錄下來的唐詩對仗句,後代製成對聯,也不是唐聯。

  至於口頭上的應對,例如,劉義慶《世說新語》載: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華)坐。張令其遇,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

  雲間陸士龍  日下荀鳴鶴

  雖然平仄諧調,也不能說對聯出現於那個時代。  對聯從律詩駢文脫穎而出,一開始就有完美的聲律結構。「新年納餘慶 / 嘉節號長春」一聯,其實際平仄為(00101/11100)。就駢文句式而言,節奏點在「年」字(0)、「慶」字(1)和「節」字(1)、「春」 字(0)上,「納」和「號」是虛字,可不計平仄。「新年」對「嘉節」,「餘慶」對「長春」,對仗工麗。就律詩句式而言,(00101)是(00011)的特定平仄格式,可以作對仗句。因此,用律詩句式解釋,更為合理。如果不了解對聯的歷史淵源,認為「余」(0)字違律,那是極大的誤解。

  宋代盛行「四六」,採用駢文句式撰聯,格律寬鬆,允許同位虛字相對。例如:

  朱熹題松溪縣明倫堂

  學成君子,如麟鳳之為祥,而龍虎之為變(0011,-11-00,-11-11)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為澤,而雷霆之為威(1100,-11-11,-00-00)

  駢文句式在對聯是常見的,不過同位虛字相重相對現象已逐步淘汰。

  朱熹最大的貢獻是將駢文句式和律詩句式結合起來,形成典型的對聯結構。從此,對聯有了不同於律詩、駢文的結構,這是對聯史上的重大發展。例如:

  鳥識玄機銜得春來花上弄(1100,1100011)  魚川地脈挹將月向水邊吞(0011,0011100)

  律詩句式在五言聯、七言聯以及長聯的五言、七言句中占絕對優勢。

  梁章鉅在《楹聯叢話》中引用《簪雲樓雜說》云: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時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為大書曰:

  雙手劈開生死路(1100011)  一刀割斷是非根(0011100)

  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對形成春節貼春聯的風俗有倡導作用。

  清康熙六十壽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壽辰(1790年)兩次重大慶祝活動是宮廷楹聯創作的高潮。雖然多數是「潤色洪業,鼓吹承平」之作,由於 「皆出當時名公碩彥之手」,且大量製作,要求嚴格,有促進對聯句式結構規範化作用。這一點似乎尚未被人們重視。

  清代對聯盛極一時,名家輩出。其中孫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和梁章鉅的《楹聯叢話》(1840年)是兩個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對聯已經成為獨立文體,可以與詩詞曲賦駢文,並駕齊驅,媲美爭妍。從此,文人學士以楹聯贈答,成為一時風尚。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齋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無時不用,到處流傳。楹聯文學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流風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

  1931年劉大白(1880-1932)在《世界雜誌》上發表《白屋聯話》,其中既有文言,也有白話,不拘一格。說明新文學家也重視對聯的研究和利用。1932年陳寅恪在清華大學入學試卷中出題「孫行者」求對,是用對聯測試語文水平的創舉。當時引起不少爭論,至今傳為美談。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人心,楹聯文學開始復興。1984年成立中國楹聯學會,1985年創辦《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87年創辦《中國楹聯報》,地方楹聯組織的發展如雨後春筍,報刊上、網站上征聯活動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出現了群眾性的楹聯創作和理論研究熱潮。

§04 對聯是古典文學的解構文本

  中國是詩的王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六朝駢驪,到唐詩、宋詞、元曲、清聯,不斷流變,不斷創新,形成多種文體,多種結構,多種格律。也可以說是詩體不斷解構,不斷重構的過程。

  在文學史上,以盛唐律詩的形成為分界線,大體上可分為建構和解構兩大過程。

  從周秦到盛唐,是詩體的建構過程。表現為句式字數的增加,句式結構的規範化。句式,從二言開始,到漢代已達七言。《文心雕龍·章句》云:「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見於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雜出《詩》、《騷》,而體之篇,成於兩漢,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齊梁以後,致力於句式結構的規範化。四聲的發現和推廣,大大促進了規範化進程。到唐代,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

  從盛唐到清代,是詩體的解構過程。一方面,從樂府、律詩、絕句衍生出 「長短句」。於是「詩」解構為「詞」。另一方面,從律詩和駢文剝離出「對仗句」,由律詩單對和駢文偶對,發展為既對又聯的兩行文學。於是「詩」解構為「聯」。 古典文學文本解構為對聯的最好證據是集句聯。集句聯不僅集詩句,而且集詞句,集經句,集名句,或兼而集之。因此,對聯是古典文學的解構文本。

  集唐人句題酒家樓

  勸君更盡一杯酒(0011001)  與爾同消萬古愁(1100110)

  上聯王維《渭城曲》句,下聯李白《將進酒》句。梁章鉅云:「可謂工絕」。

  詩的對仗句可以直接用作對聯,但不是集句聯。例如:

  杭州韜光寺觀海亭

  樓觀滄海日(00011)  門對浙江潮(11100)

  此聯是唐代宋之問《靈隱寺》詩中的名句。「紀事云: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游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久不能續。有老僧點長明燈問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問曰:偶欲題此寺而熟思不屬。即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遲明往訪之,則不復見。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集句聯中以集宋詞最為雅麗可觀。例如:

  梁啟超贈徐志摩

  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001100,1100,00101)  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110011,0011,11100)

  此聯集吳文英《高陽台》、姜夔《點絳唇》、陳允平《秋霽》、李祁《西江月》洪咨夔《眼兒媚》、陳與義《臨江仙》六句而成。

  梁啟超說:「此聯極能表出志摩的性格,還帶著記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爾游西湖,別有會心。又嘗在海棠花下,做詩做個通宵。」此聯仍保留了詞的特色,但已經不是詞了。說對聯解構古典文學,無可非議;說對聯重構古典文學,更為恰當。

  吳文英《高陽台》寫西湖春愁。取「臨流可奈清癯」,聯繫上下文 「怕艤遊船」,「飛紅若到西湖底」,就知道在西湖遊船上。從而巧妙地隱喻「陪泰戈爾游西湖」這個主題。此句也有「湖平似鏡」,「顧影自憐」的含義。

  姜夔《點絳唇》寫太湖秋色。取「第四橋邊」,作為連接「臨流可奈清癯」和「呼棹過環碧」的橋樑。西湖蘇堤有六橋,此處用「第四橋邊」也是非常合適的。

  陳允平《秋霽》寫平湖秋月,取 「呼棹過環碧」,點明在西湖船上,使「臨流可奈清癯」不再是隱喻。「呼棹過環碧」中有兩個動詞,頓使人物和景色活起來,增強了動感和美感,出色地完成了上聯游西湖的主題。

  李祁《西江月》寫遊興。用「此意平生飛動」,讚揚徐志摩風華正茂,意氣風發。這是全聯的立意所在。

  洪咨夔《眼兒媚》取「海棠影下」,用以描述 「在海棠花下,做詩做個通宵」。地點應在北京。海棠,應是西府海棠,北京名園或名人故居的院子里多種西府海棠。天壇齋宮的海棠,開花時一片花海,絢麗奪目,蔚為壯觀。

  陳與義《臨江仙》寫懷舊。用「吹笛到天明」代替上一首詞的「立盡黃昏」,更富有詩意。

  這副對聯是梁啟超集宋詞的代表作。因為有徐志摩陪泰戈爾的故事在內,成為文壇韻事,可以傳世。

  也有集古文名句的,例如

  伊秉綬題揚州平山堂

  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110,100,-00**,0*11)  送夕陽,迎素月,處春夏之交草木際天(110,011,-1100,1100)

  上聯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歐陽修《醉翁亭記》句,下聯集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句,天然渾成。讀一副好的名勝集句聯,不僅臥遊勝地,而且重溫名著,一舉兩得,其樂無窮。

  長期以來,文人學士把對聯視為「雕蟲小技」,「民間文學」,「文字遊戲」;文學史家也沒有給對聯以應有的地位。這也與對聯自身的發展情況有關。客觀地說,詩詞曲賦駢文與楹聯各有特色,可以互相溝通,不能互相取代。由於對聯結構是開放性結構,對聯文本是解構文本,其中包含著古典文學的精華,卻是一個無法否定的事實。

§05 對聯的美學價值與實用價值

  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這是對聯令人喜愛的根本原因。王力在《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一文中說,「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對偶,第二是聲律」(《龍蟲並雕齋文集》第456頁)。對偶具有對稱美、平衡美;聲律具有抑揚美、和諧美。對仗是有節奏的對偶。對聯講究對仗與平仄,集中體現了古典文學的形式美 。例如:

  無可奈何花落去(1100011)  似曾相識燕歸來(0011100)

  這裡有一段故事:晏殊赴杭州,過維揚,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使讀壁間詩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終篇者無幾。又俾誦一詩,徐問之,江都尉王琪詩也。召至同飯,飯已,又同步池上。時晚春,已有落花。晏雲;每得句,書牆壁間,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對也。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後來,此聯寫入《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楊慎稱「二語工麗,天然奇偶」。人們可能不知道這首詞,但此聯膾炙人口。客來春去,花落燕歸,淡淡的憂傷,悄悄的驚喜,顯示出藝術上的對立統一。這就是對聯的魅力。 對聯之用在於公開標誌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風格。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回對此有精彩描述:

  一時寶玉倦怠,欲睡中覺,……當下秦氏引一簇人來至上房內間,寶玉抬頭看見是一幅畫掛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圖」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對聯,寫的是:

  世事洞明皆學問(1100011)  人情練達皆文章(0011100)

  及看了這兩句,縱然室宇精美,鋪陳華麗,亦斷斷不肯在這裡了,……說著大家來至秦氏卧房。剛至房中,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寶玉此時便覺眼餳骨軟,連說「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云:

  嫩寒鎖夢因春冷(0011001)  芳氣襲人是酒香(1100110)

  這一段文字可以作為 「對聯標誌風格」說的經典論據。

  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云:或傳程漁門京中移居詩云:

  勢家歇馬評珍玩  冷客攤前問古書

  予笑曰此必琉璃廠也。詢之果然。因記商寶意移居,周蘭坡與萬情初訪之。見門對云:

  豈有文章驚海內(1100011)  從無書札到公卿(0011100)

  萬笑曰此必商公家矣。詢之果然。

  不須登堂入室,光從門聯就可以正確判定主人的風格。

  如果撰聯的目的不是為了公開掛出來,與吟詩作賦沒有太大區別。所以,在撰聯時必須考慮其主題風格,考慮與環境的諧調,考慮到能不能公開掛出來。

  對聯具有廣泛性、公開性、互動性。可以書寫、雕刻、張貼、懸掛;可以撰聯、贈聯、征聯、集聯;可以用於金石書畫、旅遊景點、婚喪喜慶、室內設計、舞台道具、新聞標題、廣告宣傳、章回小說、文字遊戲;可以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為兩個文明服務。

0 1 2 3 4

推薦閱讀:

中國,仍需逼近現代典範
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大戰略丨新軍事變革怎樣重塑中國的軍事安全?
獲得念佛的真實利益:真為生死 中國佛教凈土網
全球最牛的20部間諜小說,有一部是中國作家寫的!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