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與詩詞鑒賞

傳統節日與詩詞鑒賞  一、快速搶答:根據詩句判斷節日。(10句)

  1、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元宵】(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蘇軾《水調歌頭》)

  3、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寒食/清明】(楊萬里《寒食上冢》)

  4、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端午】(李靜山《節令門·端陽》)

  5、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牛郎織女星。【七夕】(杜牧《秋夕》)

  6、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王安石《元日》)

  8、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元宵】(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9、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七夕】(秦觀《鵲橋仙》)

  10、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中秋】(李朴《中秋》)

  二、節日常識(每個節日附課外詩歌)

  1、春節(除夕)

  【時間】農曆正月初一(除夕:農曆大年三十)

  【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自古至今,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漢代的《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詩歌賞析】

  元日[宋]王安石[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思考:這首詩歌表現了怎樣的「理趣」?

  答:除舊布新,新生事物取代沒落事物。

  2、元宵

  【時間】農曆正月十五

  【習俗】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後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

  【詩歌賞析】(05春考)

  [越調]小桃紅·江岸水燈[元]盍西村[2]萬家燈火鬧春橋,十里光相照。

  舞鳳翔鸞勢絕妙,可憐宵,波間湧出蓬萊島。

  香煙亂飄,笙歌喧鬧,飛上玉樓腰。

  1、作品描寫的是傳統節日__________的盛況。(1分)

  2、作品中「涌」、「亂」、「飛」等詞頗可品味,選擇其一進行賞析。(3分)

  答:1、元宵

  2、「涌」,在全句中是寫燈船,彷彿江面上湧現出一座蓬萊仙島;生動地表達了發現燈船的人們那種驚訝讚賞、疑幻疑真的感受;以幻寫真,以虛托實。

  3、清明(寒食)

  【時間】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後15日。每年4月4-6日(太陽位於黃經15°)

  寒食:清明前一日(或曰兩日)

  【習俗】按照舊的習俗,清明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此外,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盪鞦韆、放風箏等,增添生活情趣。

  【詩歌鑒賞】(08上海)

  壬辰寒食王安石[3]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1分)

  2.聯繫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答:「雪」隱喻了白髮(1分)。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1分)。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1分)。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於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1分)。

  3.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B

  A.首聯從楊柳和春風寫起,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美景。

  B.頷聯以「傾」、「漲」誇張地抒發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聯寫出了作者因過早衰老,只能辭官歸隱的遺憾。

  D.詩歌以「客思」貫穿全篇,表現了客居他鄉的哀傷。

  4、端午

  【時間】農曆五月初五【習俗】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此外,還有掛菖蒲、佩香囊、避五毒、飲雄黃等習俗。

  【詩歌鑒賞】(09安徽)

  小重山·端午[元]舒頡[4]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1.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空惆悵: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2.手法:對比。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5、七夕

  【時間】農曆七月初七

  【習俗】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詩歌鑒賞】(10湖北)

  鵲橋仙·七夕[5]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注】爭:怎。

  思考:對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此詞說「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而秦觀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此詞感情悲傷,認為見面的歡喜抵不上原來的離愁,隨著離別又添了新的離別的悲傷,感情側重於相見前後的悲傷,只看到了消極的方面;秦詞寫深沉的愛情,認為感情只要是長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對離別人的勸慰,側重於表現情感之深,態度積極。

  6、中秋

  【時間】農曆八月十五

  【習俗】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中秋祭月: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文人賞月: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詩人的傷感。另有玩花燈、舞火龍等。

  【詩歌鑒賞】

  春江花月夜[6]張若虛(節選)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思考:詩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何區別?

  答:「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意思是人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他們所看到的江月卻都是一樣的。這句用於指感情的專一。對愛情的忠誠。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是在慨嘆人生的無奈,人世的變遷。有時過境遷之意味。 7、重陽

  【時間】農曆九月初九

  【習俗】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詩歌鑒賞】

  醉花陰[7]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思考:試比較「人比黃花瘦」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眾兩個「瘦」字在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上的異同。

  答:「瘦」字是李詞重視鍊字的結果,用得別開生面、精妙清亮,風韻天然。《醉花陰》中「瘦」是真實的形容,將人與菊花同向比喻,從而得出人更瘦,這是就詞人內心主觀情愫而言的;《如夢令》中「瘦」則是純粹的內心感觀效果,是反向襯托,一肥更顯一瘦。

  8、冬至

  【時間】二十四節氣之一,12月21-23日

  【習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可見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詩歌鑒賞】(05全國)

  邯鄲冬至夜思家[8]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並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麼特點?

  (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繫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弔。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②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

  [1]《元日》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2]《小桃紅?江岸水燈》

  萬家燈火使春橋分外熱鬧,十里江岸璀璨的燈光相互映照,鳳形的燈籠飛舞,鸞形的燈籠騰躍,氣勢非凡絕妙。多麼可愛的元宵夜,波濤間奔湧出蓬萊仙島。燈火的光輝和焰火紛亂飄飛,笙歌喧嘩吵鬧,一起飄向雲空,飛上華麗的高樓。

  這支小令以點、面結合的手法,疑幻疑真的構思,特意選取「鬧」「照」「舞」「翔」「涌」「亂飄」「喧鬧」「飛上」等一系列躍動感強烈的詞語,吟詠元代臨川元宵節水上燈船的奇觀妙境,著意渲染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

  [3]《壬辰寒食》冶城: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翻譯】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4]《小重山·端午》以端午節為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端午風俗寫起,描畫出一幅熱鬧繁忙的景象,與下片的「無人解」形成鮮明對比。但沅湘之水卻把作者帶入了歷史,通過紀懷屈原抒發自己對元朝覆滅的感傷和不仕明朝的節烈,「空惆悵,誰復吊沅湘」、「《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等詩句傳達就是作者的傷感失落,而「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則表明了作者對元朝的忠貞決心。「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作者的悲觀絕望之情溢於言表。

  [5]《鵲橋仙·七夕》起筆三句點明七夕,並以側筆渲染。「娟娟」三句寫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緊了蛾眉,風姨竟然興風吹雨騷騷然,仙界女性之凡心難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織女愛情之難能可貴更可知。下片,將「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相會情景一筆帶過,而是一步到位著力刻畫牛郎織女的心態。七夕相會,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錯見!見了又只是重新撩亂萬千離愁別緒罷了。結筆三句緊承上句意脈,再進一層刻畫。舊愁未銷,反載了難以負荷的新恨歸去。 [6]《春江花月夜》開篇入題,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相連、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瀾壯闊的畫卷。要特別留意的是詩里沒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長的「生」,這字很妙,賦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潑潑的生命,寫景中滲入了詩人的主觀想像,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月的特別感情。

  第三四句:「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視角由近及遠,不管千里萬里,潮水走到哪裡,月光就跟隨到哪裡,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它的光輝投到花林上,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這裡作者雖然寫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無不有月的存在: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潔白的雪粒;黃沙在如霜的月光籠罩下,變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層,主要描繪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寫了「月之色」。景物的特點是壯闊、空靈、朦朧。

  接下來的兩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看似寫景,實則是向闡理的過渡。詩眼全在一個「孤」上,孤獨的作者站在這一輪孤月之下,自然並只能對月發問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是哪個漂泊異鄉的遊子最初看到了這輪明月?明月又是何時照著第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

  下面,詩人從疑問而轉入闡發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類的生存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江月卻一年一年沒有變化,她大概是在等什麼人吧?等來等去,始終也沒有等到,只看見長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送走東去的流水。

  以上是第二層,主要是借月闡理,兼有抒情,突出寫了「月之問」。細細品味這一層的哲理,應該包含三層意思:1、自然宇宙的永恆和人生的短暫易逝;2、月的圓滿與人的孤獨無依;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殘酷無情。

  [7]《醉花陰》薄霧瀰漫,雲層濃密,煩惱白天太長,香料在金獸香爐中燒盡了。又到重陽佳節,潔白的瓷枕,輕薄的床紗中,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在東籬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憂愁,西風捲起珠簾,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這是一首著名的重陽詞。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雲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8]《邯鄲冬至夜思家》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寫作者在邯鄲的客店裡過節的情形。「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繫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詩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像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詩人自己。此詩的佳處,在於以直率而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種人們常有的生活體驗,因而才更顯得感情真摯動人。


推薦閱讀:

《送友人》李白唐詩鑒賞
古代傢具鑒賞,盡顯紅木傢具的身影
古典詩歌的對比鑒賞
詩歌鑒賞之語言風格

TAG:詩詞 | 節日 | 傳統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