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文| 王立華 兒童教育專家,首都師大外聘教師,全國百佳幼稚園園長

上週六,我給首都師大成人大學生監考《兒童發展心理學》,考完後我就在隔壁教室閱卷。沒多久,一位美麗的女學生輕輕推門進來,她面帶微笑說:「王老師,我 想和您探討一個問題!希望沒打擾您!」

我示意她坐下,並爽快地說:「不會,歡迎你!」學生說:「關於幼兒讀《弟子規》的問題,我和您有不同的認識!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在講臺上批判《弟子 規》,不主張讓幼兒讀,是不是太偏激了!」聽聞此話,我一點也沒有惱怒,反而很欣慰!

同時也對這位愛思考、敢質疑、善表達的女學生刮目相看。我知道她是從《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上「逃」出來的,因為這是我本學期最後一次和她們見面,估計她也 對此問題疑慮了至少一個多月,她要把握這次機會和我辯論一番,以便澄清問題、解除疑惑。

我說:可能是你還不太瞭解情況,在這件事上,我並不偏激!我做出的專業論斷,是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和較為深入的專業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我認真讀過《弟子 規》,還逐句逐字分析過。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從事幼教專業18年的積澱以及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基礎上的,不是信口開河!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負責任的!我不僅 要在大學課堂上講,外出給幼稚園園長、幼兒教師以及家長做講座時也要這樣講。

實際上,不只是我一個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連我認識的很多專業人士,如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家以及親子教育專家等,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學生又問:那您們為什麼要反對幼兒讀《弟子規》啊?我在幼稚園帶孩子讀時,覺得效果不錯呢!有些孩子就變得懂事、乖巧了。你們也不能說《弟子規》一無是處 啊?

答: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它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 作,是「偽經典」!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學生追著問:您為什麼說《弟子規》中有「糟粕」啊?那什麼是「糟粕」?我反問道:你如果連什麼是《弟子規》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來,你又如何去引導孩子 們讀呢?中國的封建社會歷經2000多年,已經夠長了,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已經夠深,難道你還希望封建思想繼續「發揚光大」嗎?

學生有點不服氣:習大大現在都提倡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呢!我答:當然,習大大的主張沒有錯!我們需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問題是什麼是「優秀傳統文 化」?「傳承什麼」以及「如何傳承」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問你:你說說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國學中的精華」?或者說『什麼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我的問題使學生無言以對。

我接著說: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毫無概念時,又如何能很好地傳承呢?如果盲目地、不加批判地繼承,還不如不傳!讓孩子吸食有毒的「精神鴉片」是 對他們「犯罪」!在我看來,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國的民樂、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武術和中醫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精華部分,但這些內容是對於成人而言的。

對於幼兒來說,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與成人存在巨大的差異,適合成人的教育內容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不一定適 合幼兒。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統治者需要順民、傀 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

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僕。下面是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童很難接受。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幼稚園大班階段,抽象邏 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現當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 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 相反。《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這本書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 當代社會。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麼問題,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捱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於不義。現代教育反對體罰 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 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於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 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三、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兒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兒童是通過遊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現代學習觀認為, 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兒童在學習中具有主體地位。兒童在學習中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對知識的意義理解。

當然,強調兒童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指導。「建構主義的教師不是放棄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角色——他要鼓勵和引導兒童努力去建構知識,而不是僅通過呈 現預備的結果,導致扼殺兒童的自主性。」

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十分陳舊低效、理應被擯棄的學習方式。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扼殺,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 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更重要!

兒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完善的。兒童有一個內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現是「遊戲」!幼兒的主導活 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富的大自然之書,大自然是兒童理性的永恆的源泉;兒童還需要讀生 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大社會之書。

幼小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內容應是自由的遊戲、充分的幻想和想像、自由的歌唱、快樂的塗鴉、是品味兒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麼大部 頭的成人認為重要的「經史子集」!兒童有那麼多適合他們天然的精神食糧,為什麼非要盯著偽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有人說,孩子讀經不需要理解,只要背誦就好,長大了他自然會明白。實際上,不求甚解、鸚鵡學舌的結果,通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後又迅速遺忘,白白浪費寶貴 的童年時光!讓兒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習《弟子規》,是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洗腦」教育!盲目崇拜、盲目背誦只能培養盲從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 子!

第四、從《弟子規》核心價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值觀,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長者,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先,幼者的需要、願望和利益永遠低於長者。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只有絕對服從和順 從。可見,《弟子規》中的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教育思想及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強調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遵循長幼秩序,難道幼小的孩子飢餓時,也只能強忍?這樣的要求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否過於苛刻?「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個也片面,父母喜歡的,孩 子就去做,父母厭惡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愛憎為標準,難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了嗎?

有人說:學了《弟子規》,孩子可以變得尊敬長輩,變得和善、孝順,這很好啊?孩子、父母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兒童也有自己的願 望、要求、興趣和需要,《弟子規》以成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聖旨一樣,兒童必須無條件服從,沒有協商的餘地,這必然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盲目服從、不會思考質疑,墨守陳規,不會創造規則,這會大大抑制兒童的個性和活力,會把兒童培養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規》倡導的「規矩」恰恰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體現,如果用其中所宣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來教孩子學「規矩」,是十分錯誤和荒唐的做法!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批判了封建社會「長者本位」的思想,他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呼籲人們要做「覺醒的父母」,主張以「幼者本位」代替「長者 本位」,要解放「幼者」:「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闢新路。」父母要「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幼者)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第五、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籍中也並不少見。所以從整體上說,《弟子規》閱讀價值令人 懷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聖賢之書,認為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辨析的讓兒童囫圇吞棗地背誦,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物質一併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是強調明哲保身,只顧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那還會有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嗎?孔子說:「見義不 為無勇也。」如果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為。書中不僅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己無關,不去多管。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聖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只能培養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 呢?兒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當下,中國倡導全社會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一項艱鉅的任務、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複雜的教育問題。中國向 來有「一切都從娃娃抓起」的慣習和傳統,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教育,應該站在幼小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立場上來探討此問題,任何犧牲和損壞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做法都應遭到批判。如果兒童的心智發展和創造力都受到嚴重影響和阻礙,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兒童如何來承擔改造舊文化、創造未來新文化的歷史任務?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從內容方面看,這兩本書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 擇的閱讀或導讀。總之,對幼兒來說,這兩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朗誦,最好配上畫面、音樂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第六、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於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規》等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云的文字強塞給幼兒,這不但不是在開蒙,而是在矇蔽幼兒心智!更不是什麼最佳文化刺激和最佳早期教育!是成人 把成人世界認為重要的東西強加給幼兒,如同給哺乳期的嬰兒喂肥肉一樣,只會敗壞兒童的胃口、傷害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興趣、消弱兒童對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抑制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才是最可怕的後果!

從近代以來,一直有人以「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名,主張讓幼小兒童讀經,包括《弟子規》、《孟子》、論語》、甚至《心經》等等。近20年來,臺灣的王 財貴、蔣慶、南懷瑾等人都主張兒童讀經,企圖以此復歸傳統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眾多教育家都對此持反對態度。從古至今,反對兒童讀《弟子規》之類的「經書」的聲音不絕於耳。如中國古代的李贄、王守仁;近代魯迅和豐子愷等。

《弟子規》中有太多摧殘童心、壓抑個性的「規矩」,豐子愷在《關於兒童教育》中寫道:「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 便是大錯。我嘗見有一個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小摧殘他的童心。」豐子愷認為,禮貌等等遠 非惡事,然而「在人的廣泛偉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時候教他,專心於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小壓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 是何等的教育?」我們要愛惜童心、尊崇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中國當代教育學者劉曉東專門撰寫《矇蔽與拯救:評兒童讀經》一書,與很多主張兒童讀經的人辯論商榷,明確反對兒童讀經,著重進行了教育學和文化學方面的批 判。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教授曾給前教育部長賙濟寫信,表示反對蔣慶等人主張的兒童讀經活動。

留美學人薛湧撰文《走向矇昧的文化保守主義》來反對兒童讀經,並與蔣慶等人展開論戰。記得有一位著名兒童文學家、早期閱讀專家認為,把《弟子規》作為反面 教材還差不多!甚至有長期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公開表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此類案例不勝列舉。

在西方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義大利的蒙臺梭利、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他們都反對讓幼兒呆聽靜坐、反對 死記硬背枯燥難解的文字典籍。盧梭認為幼小兒童尚處於「理性睡眠期」,不適合進行抽象文字的學習,在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盧梭反對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盧梭還呼籲:「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 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杜威認為,艱澀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兒童生活的怪誕之物」。

他們都倡導「以兒童為中心或本位」的教育,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個性、權利;尊重兒童的本能、興趣和需要;不僅如此,蒙臺梭利等人還主張成人應以「兒童為 師」;人類學家泰勒更是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觀念!

每當我反對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書時,就會有人惱怒,好像我動搖了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動搖了他們極力膜拜的「聖賢之書」;還有人會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認為我是在反對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其他成人「讀經」!我沒有斷然否定讓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讀,但是即便是讀,也要講究方式。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 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對於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引導他們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上仍可歸於「反面教材」之列。

實際上,不少人對《弟子規》、兒童心理、傳統文化等認識傾向於片面化、簡單化。如果想對一個事物有比較客觀、全面、公正的認識,要獲得接近真理性的認識, 需要多角度的觀察、審視和思考。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哲理詩啟發我們: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某一事物時,才有可能窺見其「真面目」!

我和學生探討辯論了近一個小時。在觀點的碰撞與語言的交鋒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面紅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對話!如果能多培養出幾個善於思考、敢 於質疑、好奇心強、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們更多人能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師!

附:案例

上週日,我想再次親自驗證一下和學生共讀《弟子規》的感受。於是就引導一名北京國際小學五年級學生讀《弟子規》。她是一位閱讀能力強、成績很優秀,心智較 成熟,獨立思考能力也較強的學生。

我們逐字逐句地閱讀,有時她朗讀,有時我朗讀,然後再一句一句地分析討論,找出其中的符合現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時也挑出其中的荒唐謬誤、不合時宜的部 分。

分析閱讀完畢,這位小學生既吃驚又不滿地說:「我一直以為《弟子規》是一本好書!以前我學校的老師逼著我背誦,我沒有背。我媽媽曾經做過老師,她告訴我: 『這種書,不是什麼好書,不背就不背吧!』今天您帶我讀完,我才知道:《弟子規》原來是一本『變態』的書!這太恐怖了!有些部分簡直不忍直視,這分明就是 在教育、培養奴隸的嘛!」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面對那些理所當然的封建奴化思想與觀點,這位小學生最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憑什麼啊?為什麼啊?這也太不講 理了!」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數都存在問題,有明顯的「奴化意識」存在其中,是需要擯棄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沒有爭議,有可取之處。如果不加分析辨別地傳遞給學生,不管是幼兒,小學生、中學生還是成人,後果會比較嚴重!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J85EAK.html


推薦閱讀:

一株小苗的文件夾【生育與幼兒教育】
讓幼兒愛上閱讀並不難
怎麼做好幼兒園區角環境創設
上幼兒園:寶寶入園心理 父母準備好了嗎
藍天幼兒園1

TAG:幼兒 | 弟子規 | 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