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肝病秘方1,2

肝病秘方1

治乙型肝炎秘方

1 活血解毒清熱方

【來源】朱曾柏,《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組成】虎杖500克,露蜂房、紫草、龍膽草、檳榔各100克。

【用法】蜂房蒸後微火烤乾,與其他葯共研極細末,過100目篩,製成蜜丸。成人每次服10克,一日服3~4次(兒童酌減),用適口飲料,或以茵陳、板藍根、連翹煎水送服。也可同時吞服明礬0.2克,貝母粉1克。

【功用】活血,解毒,利濕,清熱。

【方解】方中虎杖,清熱涼血、解毒行瘀;蜂房「以毒攻毒」;紫草解毒涼血;龍膽草為「涼肝猛將」;檳榔是行滯化氣之佳品。乙肝多因痰積化毒所致,故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乙肝經久不愈,臟腑失和,體內津液氣血化為痰濕,黏滯難去,因而出現毒驪於痰、痰積化毒的病理變化。因此吞服明礬、貝母粉滲濕化痰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HBS的轉陰率。

【主治】主要用於乙型肝炎的HBS、Ag等持續陽性,而癥狀和體征不明顯者,或HBS、Ag轉陰後又復陽者。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尚佳。

2 抗原湯

【來源】鍾磊,《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白朮、柴胡各10克,茯苓、虎杖各15克,茵陳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調肝。

【方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肝鬱脾虛、濕熱內蘊居多,本方以疏肝健脾為主,加虎杖、茵陳、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諸葯配伍為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調肝之功。

【主治】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

【加減】濕熱偏重伴黃疸,加蒲公英,敗醬草;脾氣虛加党參、黃芪、山藥;脾腎陽虛去茵陳加巴戟天、仙靈脾、菟絲子;氣滯而肝區脹痛,加川楝子、鬱金;血瘀而肝區刺痛加丹參、玄胡;肝腎陰虛去柴胡,加熟地、首烏;肝脾腫大加三棱、莪術、鱉甲;噁心嘔吐、納差加藿香、砂仁、焦三仙;腹脹去甘草,加萊菔子;牙齦出血加女貞子、旱蓮草。

【療效】應用123例,平均療程4~6個月,總有效率為90%。

3 疏肝健脾湯

【來源】王育群,《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枳殼、川芎、香附各12克,鬱金、太子參、茯苓各15克,陳皮、半夏各12克,白朮、黃芩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解】病由肝鬱脾虛所致。此肝脾同病,實因肝鬱及脾,必影響脾胃的升清功能,致脾虛不運、生化乏源,而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而使肝氣鬱結更甚。故方用柴胡、枳殼、川芎、香附、鬱金疏肝理氣為主;配以太子參、茯苓、白朮、陳皮、半夏健脾利濕;而用黃芩意在清泄肝鬱而生之熱。諸葯伍用,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乙型慢性遷延性肝炎。

【加減】腎氣虛加黃芪30克,桑寄生、菟絲子、仙靈脾各15克;兼血虛者,加當歸、枸杞子、白芍各15克,丹參30克;兼陰虛者,加生地、沙參、麥冬各15克,丹皮12克,炙鱉甲、枸杞子、川楝子各15克;兼瘀血者,加穿山甲30克,三棱、莪術各15克,赤芍、丹參各30克;兼有濕熱者,加制大黃15克,甘露消毒丹30克(包)。

【療效】治療102例,治癒(主要癥狀消失、肝脾恢復正常,或明顯回縮、肝區無明顯壓痛或叩擊痛,SGPT 40單位以下,HBSAg陰轉)23例(佔22.55%);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經、肝脾正常或回縮、肝區壓痛或叩擊痛明顯減輕、肝功能基本正常)44例(佔43.14%);好轉(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肝脾回縮、肝區壓痛叩擊痛減輕、肝功能接近正常)15例(佔14.71%);無效20例。總有效率80.4%。

4 復肝湯

【來源】陳增潭,《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金錢草、車前子(包)、澤瀉、薏苡仁各12克,草決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參、白花蛇舌草各15克,草河車12克,桑枝30克,生黃芪15克,何首烏、當歸各12克,大黃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黃精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除余邪,扶正補虛,調理氣血。

【方解】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抑制和消除免疫複合物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徑。從中醫辨證觀點看,慢性肝炎為濕熱余邪未清、濕邪留滯於脾胃、熱邪蘊郁於肝膽,導致運化失司、疏滯不利。濕為陰邪,傷人陽氣,熱為陽邪,傷人陰血。又因肝藏血,鬱熱與血相結成瘀,因此殘留濕熱之邪終可導致機體的陰陽和氣血發生衰退性和失調性變化。故在辨證治療上應把握清除余邪、扶正補虛、調理氣血三個環節。方用金錢草、車前子、澤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清除余邪;以生黃芪、何首烏、生地、丹參、草決明、黃精扶正補虛;丹皮、當歸、桃仁、山楂、大黃炭、桑枝等調理氣血。本方諸葯配伍為用,補氣而不壅邪,補脾而不礙滯,補腎而不動火,補血而不助瘀,補陰而不滋膩,扶正祛邪並用,有利於邪去正安。對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加減】月經過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或改為生地炭;有黃疸者將金錢草改用茵陳。

【療效】治療78例,顯效(SGPT·TTT恢復正常或其下降程度超過治療前水平50%)41例(佔52.6%);有效(SGPT指標下降超過治療前水平25%,但不足50%)27例(佔34.6%);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7.2%。

5 犀澤湯

【來源】顏德馨,《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廣犀角3克(研粉吞服),澤蘭、敗醬草各15克,土茯苓、對坐草、平地木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熱化瘀。

【主治】傳染性乙型肝炎。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本方用於慢性肝炎活動期亦有較好療效,有降酶降絮作用。臨床實踐證明,單味廣犀角粉對於遷延性肝炎之長期谷丙轉氨酶不降者亦頗有效果,且能使HAA轉陰。

6 化肝解毒湯

【來源】周仲瑛,《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片薑黃、黑料豆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將上藥放入砂罐內,加冷水浸泡過葯面,泡20分鐘即行煎煮。沸後改用小火煎15分鐘,濾取藥液溫服。煎服兩次,上、下午各1次,食後2小時服。連服兩個月為1療程。一般應服用2~3個療程,治療前及每滿一個療程,可複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標誌物1次。

【功用】清解泄化肝臟濕熱瘀毒。

【方解】臨證所見乙型肝炎起病多緩,癥狀相對隱伏,病程長,每易持續遷延轉成慢性。肝為藏血之臟,故濕熱毒邪不僅蘊於氣分,且常深入血分,瘀滯肝絡,表現出濕熱毒瘀交結的病理特點。致使熱毒瘀結於肝,濕毒蘊遏脾胃。由於濕熱瘀毒是發病的病理基礎,貫穿於病變的始終,因此病理髮生主要屬於邪實。但邪毒久羈,熱傷陰血,濕傷陽氣,又可邪實與正虛錯雜,導致肝脾兩傷,病及於腎,表現肝腎陰血虛耗,或脾腎氣虛,陽虛。

本方辨證適用於濕熱毒瘀互結的證候,指在以祛邪為主,俾邪去則正復。治療重在清化濕熱,化解肝毒,涼血化瘀。藥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蓮為主,輔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協同而奏清化濕熱,化解肝毒,涼血活血之效。佐以黑料豆、甘草、調養肝脾而解毒;取赤芍、薑黃入肝為使,增強涼肝活血的作用。

【主治】慢性遷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表現以濕熱瘀郁為主證者。

【加減】肝鬱氣滯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氣火鬱結加丹皮、山梔各10克;濕熱中阻加炒黃芩10克,厚朴5克;腸腑濕熱加鳳尾草、敗醬草各15克;濕熱在下加炒蒼朮、黃柏各10克;濕熱發黃加茵陳12克,山梔10克;熱毒偏重酌加龍膽草5克,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濕濁偏重加煨草果5克,晚蠶砂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黃6克;營分鬱熱,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肝鬱血瘀酌加丹參10克,土鱉蟲5克,桃仁10克;肝血虛加當歸、白芍各10克;肝腎陰虛加桑椹子、旱蓮草各10克;陰虛有熱加大生地、金釵石斛各10克;脾氣虛酌加党參、白朮各10克,黃芪12克;腎陽虛加仙靈脾、菟絲子各10克。

【療效】一般應堅持服藥2~3療程可愈。

7 舒肝解毒湯

【來源】趙清理,《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白芍15克,當歸12克,柴胡、茯苓、板藍根、敗醬草各15克,茵陳30克,川楝子12克,金銀花、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生薑10克,紅棗5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健脾,清熱解毒。

【方解】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是人體氣機運行暢達的保證,若情志不遂,肝木失於條達,肝體失於柔和,以致肝氣橫逆、脅痛等症隨之而起。且肝木為痛,易於橫侮脾土,脾胃居於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中土受損,人體氣機之升降逆亂,諸症蜂起。故本方使用疏肝解郁之品,意即順其條達之性,發其郁遏之氣,正合《內經》「木郁達之」之旨。又伍健脾助運之味,實土以御木侮。且肝氣有餘,則肝血不足,所以肝鬱易致血虧,虛則外邪侵入,戀於肝內,故更佐清肝解毒之劑,補肝體而和肝用,以消除外來之邪毒,如是則體用兼顧,肝脾並治,共奏祛邪扶正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甘草、生薑、紅棗健脾和胃,此乃逍遙散抑肝健脾之意。板藍根、敗醬草清熱解毒,抗菌譜較廣,又兼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對肝炎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對多種細菌、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茵陳、川楝子清熱利濕,疏肝利膽,對多種病毒、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為肝膽疾患所常用。以上諸葯相伍為用,既可以通過清熱解毒殺滅病菌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過疏肝健脾而調動機體抗病力以扶正,此即寒熱並用、攻補兼施,實乃治療慢性遷延型乙型肝炎的理想方劑。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右脅肋疼痛隱隱,或兩脅脹痛不舒。

【加減】若兩脅脹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川朴;若納差、腹脹者,可加焦三仙、雞內金;若右脅肋痛甚者,可加元胡、鬱金、丹參;若肝脾腫大者,可加炙鱉蟲、三棱、莪術;若轉氨酶升高者,可加五味子、黃芩、半枝蓮;若體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參、黃芪等。

【療效】臨床根據病情,隨證靈活加減,用之臨床,每獲良效。

8 e抗轉陰方

【來源】胡源民,《江西中醫藥》(6)1984年

【組成】白花蛇舌草、黃毛耳草、半邊蓮、仙鶴草各30克,薏苡仁20克,白頭翁15克,雞內金10克,大黃3克。若加入人工牛黃,效果更為可靠。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解毒化瘀,扶本轉陰。

【方解】帶eAg的乙型肝炎病毒,非同一般病毒,它侵入人體後稽留下焦,禍亂於肝,殃及於腎,終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受損。以上諸葯配伍為用,共奏解毒、化瘀、扶正之功效。力專效宏,故用之效果頗佳。

【主治】乙型肝炎,e抗原陽性。

【加減】若濕熱較重出現黃疸,苔黃厚膩,嘔惡,脈濡數者,加龍膽草、虎杖、金銀花、茵陳、梔子、白茅根等;瘀血癥狀明顯,有肝區疼痛、肝脾腫大,舌見瘀紫或脈澀者,重用雞內金,並選加土鱉蟲、鱉甲、三棱、莪術、丹參、田七等;腎虛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遺精(或白帶)者,酌加服六味地黃丸、二至丸,或加枸杞子、棗皮、五味子等;肝硬化腹水者,則加服逐水消腫的十棗湯,須與大黃、芒硝同服,方起良效。脾胃虛弱,腹脹納少、大便稀薄者,去大黃,重用山藥、茯苓、白朮、党參等;陽虛畏寒,舌質淡有齒痕,形寒肢冷,脈沉遲者,可加參、附、桂、姜之類。

凡健康帶毒者,用本方加貫眾10克,板藍根30克,服藥10~30劑後,一般都能轉陰,若加入人工牛黃,效果更為可靠。

【療效】治療觀察506例,治療1個月有32%轉陰;3個月內有86%轉陰,經半年治療即可全部轉陰,轉陰率達100%。

治重症肝炎秘方

1 赤芍退黃湯

【來源】汪承柏,《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生地、丹參各15克,葛根30克,赤芍60克,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功用】涼血活血。

【方解】本病多因瘟疫毒邪,侵入血分,猝然而致。為病兇猛,貴在早治。本方重用赤芍60~80克退黃,迄今尚未見於報道。赤芍為涼血活血之品,善清血分實熱,《本草綱目》謂:「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配以生地,可清熱涼血而不留瘀;丹皮善清血分熱且兼活血;丹參養血活血;葛根散邪。諸葯伍用,利膽作用極強。擬用大量赤芍,從臨床實踐觀察,對肝臟有利無害。

【主治】瘀膽型重症肝炎。

【加減】皮膚搔癢者加防風、地膚子、白鮮皮等;有胃脘脹滿者,加萊菔子30克;便秘者加生軍10克(後下),元明粉4克(沖服)。

【療效】應用27例,消退黃疸明顯。14例在黃疸高峰時膽紅素每天下降>1.0mg/dl,4例每天下降>2.0mg/dl,最快的每天下降2.33mg/dl。

2 解毒活血湯

【來源】王潤荷,《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茵陳60~90克,生川軍6~9克,制川軍10~15克,黃芩、金銀花各30克,龍膽草9克,生地20~30克,丹皮12克,葛根15~30克,丹參、車前子各30克,紅花10克、白茅根、玉米須各30克,人蔘20克,白朮10克,生麥芽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涼血。

【主治】重症肝炎,重度黃疸。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又治急性重症肝炎,常用丹參、赤芍、葛根、生地、大黃,並重用赤芍,臨床療效顯著。

治無黃疸型肝炎秘方

1 虎蛇療肝湯

【來源】萬文謨,《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貫眾、太子參各15克、白朮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6克,藿香、茯苓、益母草、鬱金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解毒利濕,調肝理脾。

【方解】中醫認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與濕熱毒邪有關,病變部位主要是肝膽脾胃。由於毒邪困遏肝脾,常有肝膽疏泄失常、脾胃運化失職的現象。同時也可見到不同程度的氣滯血瘀證候。因此,以解毒利濕,調肝理脾為治療大法。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貫眾等清熱解毒;赤芍、益母草、鬱金、藿香等活血理氣;白朮、秦艽、茯苓等健脾除濕;桑寄生、白芍等柔肝補肝。諸葯合用,使毒解濕去、氣血流暢、肝脾功能得以恢復。從現代醫學中的部分藥理作用來看,本方也有抗毒、利膽、降酶、護肝、改善肝臟血流等作用。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臟疾病,凡有濕熱蘊遏、肝脾功能失調的證候,均可選用本方。

【加減】以上為成人一日量,應用時可隨年齡及證候變化有所增減。如正氣不足,可選加黃芪、淫羊藿、沙苑子等;陰傷者,可選加首烏、女貞子、枸杞子等;腹脹者,可選加廣木香、枳殼、大腹皮等;齒衄、鼻衄者選加茅根、小薊、旱蓮草等;瘀血較甚者,可選加桃仁、土鱉蟲、五靈脂等;脾虛便溏者,可選加炮姜等。在解毒藥中還有龍葵,垂盆草,敗醬草等,亦可選用。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顯著。

2 豢龍湯

【來源】施奠邦,《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羚羊角4克,牡蠣12克,石斛10克,麥冬(青黛少許拌)5克,南沙參12克,川貝(去心)6克,夏枯草、丹皮各5克,黑荊芥、薄荷炭各3克,茜草根、牛膝各6克,茅根15克,藕節片5大片。

【用法】水煎沸後,再用文火煎半小時左右,取汁服下,一日一劑,水煎2次。

【功用】清熱養陰,降火止血。

【方解】本方所治屬肝肺邪熱上沖所致鼻衄。肝經有熱,故用羚羊角以清肝瀉火,復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之協同增效;肝火犯肺、耗灼肺陰,故再用麥冬、石斛、沙參、川貝清養肺陰,是為正本清源之治。配伍黑荊芥、薄荷炭、藕節片、茜草、牡蠣收斂止血,以遏其勢而治其標;牛膝以引熱下行,使氣火下降而達到止血的目的;白茅根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總觀全方,清肝肺之熱而潤養其陰、降火止血而引熱下行,故對肝肺邪熱上沖而致鼻衄可以應用。衄血如屬脾氣虛寒、脾不統血者,不可妄用。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熱上沖以致鼻衄,血色鮮紅,心煩口渴,目紅目赤,苔黃,脈數。並對澳抗陽性者有較好的轉陰效果。

【加減】在臨床使用時,方中藕節片可改用藕節炭,以加強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鮮品,如無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療效】臨床屢用,收效甚捷,效佳。

3 疏肝利膽湯

【來源】章真如,《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柴胡、枳殼、赤芍各10克,甘草8克,木香、黃芩各10克,黃連6克,熟軍8克,雞內金、鬱金、川朴、山楂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氣、利膽通便。

【方解】上述癥狀屬於肝氣鬱滯、膽氣不暢、木郁土壅、濕熱內蘊所致。本方是從《傷寒論》大柴胡湯化裁而來,重在疏肝健脾理氣,清熱利膽通便,方中柴胡、鬱金、枳殼疏肝理氣;芍藥、甘草緩肝和中;黃芩、黃連、大黃苦寒利膽通便;內金健脾消積;山楂入肝導滯;木香、川朴寬中理氣。共奏疏肝利膽作用。

【主治】肝膽濕熱導致之脅痛、脘脹、口苦、口乾、食納獃滯、惡聞油膩、時作嘔吐或噯氣不止,大便秘結,甚則惡寒發熱,出現黃疸、脈弦、舌暗紅、苔黃膩。又治膽石與膽道感染,效果良好。

【加減】脅痛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結甚者,熟軍改用生軍;個別患者大便稀溏,去熟軍加藿香;嘔惡噯氣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谷麥芽;苔黃厚膩,加金錢草;惡寒發熱加金銀花、連翹;黃疸出現加茵陳、山梔。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良好。

【附記】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勿吃過分油膩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4 疏肝解毒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丹參15克,旋覆花(布包)、五靈脂、炒蒲黃各1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4克,夏枯草30克,當歸尾、赤芍、白芍、川厚朴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10克。

【用法】多加水濃煎,分3次溫服,每日服1劑。以15劑為1療程。停葯觀察其變化,如服後有效,可以續服3個療程。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散瘀,散結敗毒。

【方解】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若情志不暢,或感染病毒,則氣滯血瘀,鬱結為病,使肝臟腫痛。故首用消結軟堅、下氣行水。《金匱》用治肝著之旋覆花為君;佐以除煩熱、破瘀血、生新血之丹參;入肝經血分、散瘀活血止痛之五靈脂;入厥陰血分、行血散瘀消腫之蒲黃;泄熱消腫解毒之蒲公英;治一切無名腫毒之地丁;補肝血、泄肝火之夏枯草;瀉肝火、散惡血之赤白芍;養血和血、治心腹諸痛之當歸;除濕散滿、能破宿血之厚朴;治氣滯血結、上下內外諸痛之延胡索;而以甘平解毒、協和諸葯之甘草,協同白芍能緩中止痛。綜合成劑,為治一般肝炎之通用方。

【主治】無黃疸型肝炎。早期多無自覺癥狀,經過日久,始覺肝漸腫大,肝區有自覺痛或壓痛感,兼有脘悶食減、氣逆噯飽、神疲體倦。

【療效】屢用皆效。

【附記】臨床運用,須先辨證求因,隨證加減。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5 柴胡解毒湯

【來源】劉渡舟,《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柴胡、黃芩各10克,茵陳蒿、土茯苓、鳳尾草各12克,草河車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熱,解毒利濕。

【方解】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總以病邪為主(系指「毒邪」、「疫氣」),故方用柴胡既能清解肝膽邪熱,又能疏肝解郁,《本經》謂「主心腹脹,胃中結氣,寒熱邪聚,推陳致新」。黃芩《本經》謂「主治諸熱黃疸」,清熱利濕,故共為君葯;茵陳蒿功擅清熱化濕,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的要葯;土茯苓清熱解毒,淡滲利濕,引邪毒由小便而解;鳳尾草利水解毒,瀉熱涼血;草河車清熱解毒、功勝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為柴胡、黃芩之佐。現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促進機體免疫、利膽、保肝等作用;黃芩也有護肝、利膽作用;茵陳蒿利膽、保肝作用顯著;草河車、鳳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則為本方治療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藥理學依據。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表現為谷丙轉氨酶顯著升高,症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膩,脈弦者。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6 柴胡三石解毒湯

【來源】劉渡舟,《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柴胡、黃芩各10克,茵陳蒿、土茯苓、鳳尾草各12克、草河車6克,滑石12(包),寒水石、生石膏各6克,竹葉10克,雙花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方解】面色黧黑而有油垢為濕毒凝結蘊蒸於上之徵;臂背酸脹為濕郁少陽經脈不利之徵。舌苔厚膩,難以脫落乃濕毒有根難拔之兆。可見,以上三征當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證。故在柴胡解毒湯基礎上,加三石(滑石、寒水石、生石膏)和竹葉以增強清利濕熱作用。加雙花清熱解毒以化濕濁。另外,滑石、寒水石、竹葉均有利小便作用,以期濕濁之邪由小便外排,濕熱分消,凝結化解。服此方後以舌苔褪落為病減,臂背酸脹不發為病癒。故又是觀察疾病進退,預後的重要參數。

【主治】急、慢性肝炎(證屬濕熱凝結不開者)。臨床表現為口苦、口黏、脅脹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帶有油垢、體重不減反增、臂背時發酸脹,舌苔白膩而厚,脈弦緩。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附記】肝病最忌傷陰,而劉老巧用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熱、利尿、生津,祛濕而不傷陰,生津而不礙濕。這對於臨床治療肝病頗有指導意義。

7 舒肝化症湯

【來源】周信有,《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党參、炒白朮各9克,黃芪、女貞子各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每日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補脾腎。

【方解】濕熱夾毒,邪毒留連,是各種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氣虛損,免疫功能紊亂低下,是發病的重要病機;肝失調達、氣滯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本方系擷取茵陳蒿湯、四逆散、逍遙散、枳術丸、保元湯、當歸補血湯等諸方之長並結合本人長期臨床經驗加減化裁而成。本方組成採取解毒化濕、補虛、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療原則,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熱利濕,抑制病毒;當歸、丹參、莪術等養血調肝,和血祛瘀,以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和增加肝臟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肝臟營養及氧氣供應,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以防肝病的發生、發展,並促使肝病恢復;党參、白朮、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參、術、芪健脾益氣,而有利於血漿蛋白的提高,促進肝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轉氨酶不致釋放出來,從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藥配伍,全面兼顧,起到中藥處方綜合作用和整體調節作用。這是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一大優勢。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加減】有濕熱證候或瘀阻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於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於祛瘀利膽的目的。虛羸不足嚴重的偏於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於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於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於腹水消除,恢復肝臟代償功能。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好。

8 加味舒肝飲

【來源】李聰甫,《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紫丹參(酒炒)、杭白芍(酒炒)各10克,漂白朮(土炒)9克,西枳殼(麩炒)、川鬱金各6克,青皮(醋炒)、北柴胡各5克,炙甘草3克,炒麥芽9克,生北楂6克,雞內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疏肝實脾,解郁調氣。

【主治】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加減】本方補而不峻,疏而不激,屢用取效。在服一些時日之後,如果右脅疼痛仍放射及於腰脊各部,四肢睏倦,夜寐惡熱汗出,肝陰不足,肝氣散而不斂,虛陽潛而不收,可以繼服養肝飲:紫丹參(酒炒)、杭白芍各10克,山茱萸(去核)6克,青皮(醋炒)、川鬱金各5克,牡蠣12克(先煎),炒麥芽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此方寓散於收,含斂於養,即「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之義。

【療效】屢用屢效。

治黃疸型肝炎秘方

1 輕型消黃湯

【來源】關幼波,《中醫原著選讀》

【組成】茵陳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當歸、丹皮、酒炒黃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利濕清熱,芳香化濁。

【方解】方中重用茵陳,利膽退黃;白芍、赤芍、丹皮、當歸養陰和血、清熱涼血;黃芩清熱解毒;藿香芳香化濁;杏仁宣肺利氣;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濕。諸葯相伍、共奏利濕清熱、芳香化濁之功,用於濕重於熱之黃疸,較為適宜。

【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證見黃疸輕、噁心、厭油膩、時嘔、口不幹、不思飲、睏倦、食後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滑稍數。用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輕型)。

【加減】若有低熱,加鮮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納差者,加焦白朮、谷芽各9克;如黃疸已退、轉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見穿、板藍根等解毒藥。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著。

2 重型消黃湯

【來源】關幼波,《中醫原著選讀》

【組成】茵陳90克,生石膏、鮮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黃柏、藿香、佩蘭、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龍膽草、澤蘭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陳利肝膽、退黃疸;知母、黃柏、龍膽草、石膏清熱解毒;藿香、佩蘭芳香化濁;赤芍、丹皮、澤蘭活血化瘀;鮮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濕;杏仁宣肺,調暢氣機,通調水道,排除濕熱。諸葯配伍為用,共奏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本方配伍周密,較前人之退黃劑更勝一籌。

【主治】濕熱黃疸,熱重於濕。證見黃疸重,噁心、嘔吐、厭油、發熱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黃厚而燥,脈弦滑數。用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減】若高熱或兼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沖服。便秘加酒炒大黃,栝蔞各15克;退黃時茵陳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並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黃作用。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3 加味茵陳蒿湯

【來源】印會河,《中醫內科新論》

【組成】茵陳30克,梔子9克,黃柏15克,大黃9克,大青葉30克,川金錢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泄熱利濕。

【方解】方中以茵陳、金錢草利濕退黃;梔子、黃柏清熱燥濕;大黃泄鬱熱;大青葉清熱解毒。本方葯簡力宏,泄熱利濕之功頗著,用治熱重於濕之黃疸頗效。

【主治】濕熱黃疸,熱重於濕。證見身目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苔黃膩,脈弦數,心中煩熱、嘈雜,或見燒心吐酸,如噉蒜狀。

【加減】心煩加淡豆豉9克;大便不通加芒硝9克(分沖);寒熱口苦,加柴胡、黃芩、半夏各9克;脅痛甚者,加鬱金9克,赤芍20克;燒心吐酸或嘈雜者,加煅瓦楞子30克。大便正常,少用大黃,同煎;如便稍溏則去大黃。

【療效】屢用屢效,退黃效果甚好。

【附記】此方為印氏「抓主證」之方,凡陽黃初起,大便乾燥者,即用此方,退黃效果甚好。

4 利膽退黃湯

【來源】熊寥笙,《醫方新解》

【組成】茵陳30克,金錢草60克,敗醬草、板藍根、玉米須各30克,梔子、鬱金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利膽疏肝。

【方解】方用茵陳、金錢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二葯並用,利膽作用甚著。敗醬草、板藍根清熱解毒;梔子清利濕熱;玉米須滲濕利水;佐以鬱金理氣活血。綜觀全方,以清利濕熱見長,此恰中「濕熱相交,民病黃疸」之病機,則利膽之力甚強,退黃之效頗著。

【主治】陽黃。證見一身面目俱黃如橘子色、小便黃赤、發熱,或兼惡寒、口乾或渴、胸脘滿悶、厭油食少,右脅隱痛,甚則刺痛,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凡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化膿性膽管炎、膽石症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以及膽道蛔蟲伴感染等病,只要濕熱俱盛,出現黃疸者,皆可加減運用。

【加減】熱偏重而便秘、腹滿加生大黃9克;衄血者加鮮茅根60克;脅痛劇加延胡索9克(醋炒研末,分3次兌服);濕偏重而頭痛身倦、腹脹便溏,苔白膩,脈濡緩者,去梔子,加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5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5 丹鳳湯

【來源】熊澤南,《江西中醫藥》(1)1984年

【組成】丹參、鳳尾草、白茅根各30克(鮮品各100克),山楂根、台烏葯各15克(鮮品各250克),陸英(根)12克(鮮品30克),牛膝15克(鮮品50克),五加皮12克(鮮品50克)敗醬草20克(鮮品50克),腫節風12克(鮮高粱泡根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肝病多因濕熱氣鬱,而致脾虛血瘀所致。方中鳳尾草、敗醬草、陸英、高粱泡根、白茅根性涼甘淡、清熱利濕;丹參、山楂、台烏入肝經、活血行瘀、行氣止痛、消食化積;五加皮、牛膝祛風濕、補肝腎。諸葯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由於肝病虛實夾雜,故以豬肝、蜂蜜補益肝脾,並隨證加減,故效如桴鼓。

【主治】肝病。可用於急性黃疸型或非黃疸型肝炎,遷延性、慢性肝炎,肝硬化。

【加減】各型均以本方合豬肝蜂蜜飲(鮮豬肝三兩切片和蜂蜜三兩炒熟食之)為基本方。並隨證加減,如脾膽濕熱型,發熱加柴胡、虎杖、野菊花,減五加皮、高粱泡根;重度黃疸加土茵陳、金錢草、敗醬草,減五加皮。肝熱脾濕型加茯苓、白朮、酢醬草。肝經鬱熱型,脅痛如刺加玄胡、鬱金;脹滿加木香、川楝子。肝鬱血瘀型,丹參增量;肝脾腫大加腫節風、獨活;肝質硬加三棱、莪術;輕度腹水加茯苓、茯苓皮;重度腹水(腹大如鼓)方中白茅根用量加倍,加茯苓、大腹皮、葫蘆殼;大便秘結加全瓜蔞20克,炒萊菔子15克;轉氨酶高加五味子10克,酢醬草15克;蛋白倒置加關公須(雪見草)15克,麥冬12克。

【療效】治療肝病304例,其中: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62例,急性無黃疸型肝炎48例,遷延性、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93例,按中醫辨證分型,肝膽濕熱型62例中,服藥7~21劑,痊癒62例,佔100%;肝熱脾濕型48例中,服藥15~30劑,痊癒48例,佔100%。肝經鬱熱型101例中,服藥15~30劑,痊癒93例,佔92%,基本治癒、好轉各4例,各佔4%;肝鬱血瘀型93例中,服藥30~60劑,痊癒79例,佔84.9%,基本治癒7例,佔7.5%,好轉5例,佔5.4%,無效2例,佔2.2%。總有效率佔99.4%。

【附記】本方為熊氏祖傳秘方。

6 清肝和胃湯

【來源】方葯中,《陝西中醫》(3)1988年

【組成】龍膽草、法半夏、連翹、柴胡、廣鬱金各9克,金錢草、茯苓、茵陳各30克,夏枯草、焦楂曲各15克,萊菔子6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肝和胃,利濕退黃。

【方解】急性黃疸型肝炎,屬中醫的「黃疸」、「嘔吐」、「脅痛」等病範疇。病在肝膽脾胃,尤以肝胃功能失調為發病的關鍵。方中以龍膽草為君葯,確有獨到之處,因龍膽草既能清熱,又能燥濕,為清肝和胃之要葯;金錢草、夏枯草、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以助龍膽草清肝祛濕之功;焦楂曲、茯苓、法夏、萊菔子健脾和胃而化濕,同時兼制龍膽草苦寒傷胃之弊;柴胡、連翹、鬱金、薄荷疏肝理氣和胃。諸葯合用,共奏清肝和胃,利濕退黃之功。通過臨床觀察:本方具有抗炎解毒、恢復肝細胞功能、降酶及利尿等作用,對甲、乙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加減】噁心嘔吐較劇者,去龍膽草,加竹茹、煅赭石;納差者加檳榔、炒麥芽;熱重者加黃芩、板藍根;濕盛者加藿香、蒼朮;濕熱並重者加黃連、金銀花;便秘者以番瀉葉適量泡茶飲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加大劑量白花蛇舌草、大黃及馬鞭草。

【療效】孫元勤驗證,治療50例,治癒(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B超肝臟探查示腫大的肝臟回縮至正常範圍)42例,佔84%;好轉(臨床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檢查各項指標好轉或僅輕度異常,B超肝臟探查示腫大的肝臟縮小但仍在異常範圍)8例,佔16%。總有效率達100%。

7 清解化利湯

【來源】張志新,《陝西中醫》(10)1988年

【組成】金錢草、板藍根、丹參、生山楂、赤芍、澤瀉各15~30克,陳皮、茯苓、車前子各10~15克,紅花、甘草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多因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交蒸於肝膽,肝失疏泄,濕熱不能泄越,則蘊於血分,與血互結;氣機不暢,瘀阻脈絡,致肝瘀膽阻,膽汁不循常道則外溢所致。故方用金錢草、板藍根,可促進膽汁分化、毒素分解,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效果;丹參、生山楂、赤芍、紅花可擴張肝臟血管,增加肝血流量,和改善肝微循環的作用,可起活血化瘀、降酶降濁的效果;澤瀉、茯苓、車前子、陳皮、甘草健脾和胃利濕,具有促進毒素和膽汁排泄的作用。全方具有較好的疏肝利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功效。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加減】若熱重者,可選加山梔、大黃、黃柏、蒲公英、丹皮等;濕重加豬苓、滑石、土茯苓、藿香;嘔惡加姜半夏、竹茹;納差加炒神曲、炒麥芽、炒萊菔子;氣滯明顯加青皮、枳殼、香附、金鈴子散;血瘀明顯加失笑散、桃仁、川芎、三棱、莪術等。根據肝功指標:轉氨酶高者加蒲黃、白芍、五味子、枸杞子;紫濁反應異常加牛膝、三七、茜草;黃疸指數高者加茵陳、鬱金、茜草、蒲公英等。

【療效】治療114例,全部治癒。治癒率為100%。治癒標準是,自覺證狀和體征消失、肝功化驗正常,隨訪半年未見複發者。

8 肝炎協定方

【來源】《江蘇中醫》(12)1990年

【組成】板藍根、半枝蓮各30克,田基黃20克,豬苓、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取汁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如有嚴重嘔吐者,配合輸液療法。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方解】方用板藍根、半枝蓮、田基黃、豬苓、茯苓等組合成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有抗病毒、消炎;降低轉氨酶,促進肝細胞恢復;利濕退黃,促進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及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等有較好作用。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尤以黃疸型肝炎為優。

【加減】濕重於熱型加蒼朮、白朮各10克,制川朴6克,白蔻仁3克;熱重於濕型加茵陳20克,山梔、制大黃各10克。

【療效】治療131例(2例為無黃疸型)。按1981年5月江蘇省衛生廳急性肝炎治癒標準,結果131例中治癒122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為100%。

【附記】本方為蘇州市中醫院經驗方。

9 活血通絡湯

【來源】吳朝文,《新中醫》(6)1984年

【組成】丹參、桃仁、紅花、茵陳、鬱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劑量可隨證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退黃。

【方解】對於頑固性黃疸,經久不退,當根據「初病在經,久病在絡,氣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論,故用活血通絡、逐瘀退黃之法,方用丹參、紅花活血化瘀;茵陳利濕退黃;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絡逐瘀退黃。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經,最善走竄經脈,對利膽退黃、改善毛細膽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劑量不宜過大,一般以9~12克之間為宜,避免耗氣傷正的副作用。如缺此二味,可用地龍、旋覆花、茜草、威靈仙等品代用。

【主治】頑固性黃疸。

【加減】厭油者加山楂;鞏膜黃甚者加木賊草、夏枯草;皮膚搔癢加白蒺藜、秦艽;有膽道結石者加金錢草、雞內金;寒濕現象明顯者加白朮、熟附片;若系肝細胞性黃疸者,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板藍根、夏枯草。

【療效】治療頑固性黃疸8例,其中阻塞性黃疸6例,肝細胞性黃疸2例。結果:7例痊癒,1例因嘔吐不受葯而中止治療。服藥15~60劑之間均愈。

10 秘傳黃痧症驗方

【來源】李島三,《中醫必讀》

【組成】茵陳、赤茯苓各15克,白朮、豬苓、澤瀉、橘皮、青皮、瞿麥各9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蓮子、厚朴、沉香各6克,懷山藥9克,梔子、黃柏各6克、糯米100克(炒),針砂9克,皂礬7.5克,飛面100克(炒、或赤面亦好),烏棗肉2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搗赤面、烏棗為小丸,備用。每服15克,米湯送下。

【功用】利濕退疸,行氣化滯。

【方解】疸症多因濕熱、寒濕之邪內侵,影響肝膽疏泄,膽汁外滲肌膚所致。因其癥狀不同,又有黃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稱,合為「五疸」。故方中用茵陳五苓散清熱、解郁、轉輸利濕。茵陳為治濕退黃之功臣;茯苓勝脾胃之濕;豬苓、澤瀉瀉腎與膀胱之濕;白朮健脾除濕;山藥、蓮子、梔子、瞿麥、黃柏、清熱利濕;肉桂溫陽利濕以監製苦寒傷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青皮、木香、沉香、厚朴降氣和中;粳米、飛面、烏棗調和脾胃;針砂、皂礬消陳除積。全方重在健脾除濕、化氣行水,脾健則能散精使水精四布,氣行則水行,濕化而疸消。

【主治】黃疸症,無論陰陽寒熱、久年壞症、腹脹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膚如橘色。

【療效】屢試屢驗,效佳。

11 清肝利黃湯

【來源】劉學文,《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金錢草、茵陳、板藍根各50克,黃芩25克,車前20克,芒硝15克(沖服),枳殼20克,木香15克,焦三仙各15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兼以疏肝理脾。

【主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加減】偏熱而證見大便乾燥者去木香,加大黃10克;偏濕而證見嘔吐、噁心較重、苔白膩、脈濡緩者,去芒硝,加半夏、藿香各15克;食慾不佳而腹脹者,可加砂仁、陳皮、川朴各15克;肝脾腫大遲遲不消者,加鱉甲50克,丹參25克;轉氨酶高而不降者加五味子50克。

【療效】觀察50例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病人,服用本方後,黃疸的消退以及胃腸癥狀均能很快見效。黃疸在半個月內恢復正常者達90%,其他飲食不佳、厭油、上腹脹滿、噁心等癥狀在1個月內消失者達100%。而肝大縮至正常及轉氨酶在1個月內降至正常者達74%。

12 瘀黃湯

【來源】蕭熙,《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澤藍葉10克,光桃仁12克,生鱉甲18克,粉丹皮6克,山梔仁、建澤瀉各10克,龍膽草4.5克,綿茵陳15克,玉米須30克,生麥芽10克,生黃芪、潞党參各15克,雲茯苓、蒲公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0劑為一階段,連服20劑為1療程。

【功用】益氣健脾、瀉肝泄熱、宣濕化瘀、育陰散結。

【主治】黃疸病(病毒性肝炎、全身黃疸),證見身體羸瘦、兩目發黃、面色晦暗、精神憂鬱、頭暈、食少、夜難入寐、胸悶脅痛、痞塊作脹、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足背微腫,苔黃薄膩、脈弦而細,病情屬於肝強脾弱、濕熱內蘊、瘀阻血絡、氣陰俱虛之瘀黃證。

【療效】屢用皆效。

13 茵陳三黃三仙湯

【來源】周少伯,《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西茵陳、田基黃各30克,黃芩10克、生大黃6~10克,焦三仙各10克,陳皮、茯苓、車前子、澤瀉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濕熱,排病毒,利膽退黃,助脾健運。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具有目黃、膚黃、尿黃、食慾減退,或伴有噁心嘔吐、腹脹不舒、便秘或泄瀉等症,肝功能檢查,其有黃疸指數及谷丙轉安酶增高者。

【加減】舌苔白膩、大便泄瀉加炒蒼朮10克;黃疸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時茵陳及三黃劑量減半,加党參、丹參、炒白朮各10克。

【療效】經500餘例臨床觀察,有效率100%,治癒率99.6%(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平均療程21天。

【附記】卧床休息,少吸或不吸煙,禁飲酒。

14 退黃三草湯

【來源】李昌源,《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鮮車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酸漿草、白花蛇舌草、綿茵陳、大青葉、板藍根、鬱金各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日分3次服。

【功用】清熱解毒,退黃除濕。

【方解】本方專為黃疸症之陽黃而設。現代醫學中所稱之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作等,多屬陽黃範圍。宗《金匱要略·黃疸病》中「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之說,以清熱除濕利尿為法。方用鮮車前草、天青地白草、酸漿草入肝脾,清熱利濕涼血為主葯;輔以綿茵陳、白花蛇舌草除濕清熱退黃;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佐以鬱金行氣解郁化瘀。諸葯合用,以收清熱解毒除濕、疏肝利膽除黃之功。本方所用之品輕清泄熱、利尿除濕,使邪熱得清、濕濁得除,且不傷中土,可謂得治肝炎之三味。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作。

【加減】濕熱蘊結者,加黃連6克,大黃10克(後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鬱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莪術各10克,沒藥6克;脾氣虛者,加太子參、蒼朮、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腎陰虛者,加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各20克,麥冬15克。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15 涼血活血湯

【來源】汪承柏,《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赤芍80~100克,葛根、丹參、茜草各30克,丹皮、生地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涼血活血,利膽退黃。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熱,瘀血膠結。尤其是慢性重度黃疸肝炎,治療難度大,黃疸不易消退,且易反覆。故方中用赤芍涼血活血,配以葛根、丹參、茜草、丹皮、生地利膽退黃,並可改善肝臟及周身微循環障礙,具有降黃和恢復肝功之功效。本方適用於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者,均可使用。或症見口咽乾燥、小便深黃、大便干、皮膚搔癢、抓後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紫暗,舌干,脈絡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證屬血熱血瘀者更為適宜。

【主治】重度黃疸肝炎。

【加減】若心下停飲者,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中焦虛寒者,加乾薑15克;若陽明腑實明顯者,加生大黃10~15克(後下),元明粉2~4克(沖);皮膚搔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15克;汗閉者,加麻黃6~9克;嘔者,加生薑10克,姜半夏15克;夾有濕熱者,加黃芩、茅根各15克;有出血傾向,或血漿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克(沖);有冷球蛋白三聯證(瘀斑、關節痛、疲勞)者,重用茜草,加豨薟草30~45克。

【療效】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療,退黃有效率為94.8%,從而使慢性重症肝炎的發生率僅佔4%,因而大大提高了該病的治癒率。

【附記】汪氏認為,若長期黃疸不退,90%以上可發生肝細胞液化性、凝固性壞死而成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達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黃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預後的關鍵。

肝病秘方2

1 軟肝煎【敬源】鄧鐵濤,《名醫治驗良方》【組成】太子參、鱉甲(醋炙)各30克,白朮、茯苓各15克,楮實子、菟絲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參10克,甘草6克,土鱉蟲3克(研沖)。【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土鱉蟲烘乾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葯煎至1碗,沖服土鱉蟲末二分之,渣再煎服。【功用】健脾護肝補腎,活血化癥軟堅。【方解】肝軟化屬中醫癥瘕、臌脹範疇,病因不一,病理複雜,但不外乎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以致氣血痰水瘀積於腹內而成。故方中以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太子參補而不躁,氣陰雙補,甚為合宜;楮實子擅治水氣蠱脹,配菟絲子補肝而益腎,此乃虛則補其母之意;丹參一味,功同四物,養血活血;土鱉蟲、鱉甲皆靈動之物,活血軟堅化癥;萆薢則助四君以祛濕健脾。諸葯合用,共奏健脾養肝補腎、活血化癥軟堅之功。【主治】肝軟化。【加減】酒精性肝軟化加葛花10克;肝炎後肝軟化加黃皮樹葉30克;門脈性肝軟化加炒山甲10克;牙齦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鶴草30克;陰虛無濕者去萆薢,加山藥(ke4 _yin1 xu1 wu2 shi1 zhe3 qu4 bi4 xie4 _jia1 shan1 yao4)15克,石斛12克。【療效】在長期臨床應用中,屢用屢驗,療效頗著。2 育陰養肝湯【敬源】鍾一棠,(_jing4 yuan2 _zhong1 yi1 tang2 _)《名醫治驗良方》【組成】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貞子、制首烏各20克,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板20克。【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兩次,頭煎用冷水(ji4 _mei3 ji4 jian1 liang3 ci4 _tou2 jian1 yong4 leng3 shui3)2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濾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上午7~8時分服。【功用】育陰養肝,化瘀消癥。【方解】本病大多在肝炎後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陰血不足,肝失所養,故時有脅肋隱痛或不舒;血鬱氣阻,致癥積不散,肝趨軟化,脘腹脹滿,血不上榮,津不上承,症見面色晦滯少華,頭暈神疲咽干;陰虛有內熱則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整虛邪戀,本虛標實,以虛為主。治療不可攻伐太過,不能強求速效,宜標本兼顧,扶整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選用育陰養肝、補血滋腎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貞子、首烏、鱉甲等補不戀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結消癥的丹參、茜草、丹皮等攻不傷整之葯,共奏育陰養肝、化瘀消癥之效。凡早、中期肝軟化,舌質偏紅者均可用之。確是臨床行之有效的良方。【主治】早、中期肝軟化。症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干、面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加減】兼肝鬱不舒者加鬱金、蘇梗各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澤瀉各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米15克;尿赤口乾加青蒿10克,石斛、麥冬各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便秘則加瓜蔞仁15克;精神萎頓加黃芪30克,當歸25克;肝功能不整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6克,檳榔20克。【療效】臨床屢用,多獲良效。但須堅持治療,其效始著。3 軟肝湯【敬源】姜春華,《名醫治驗良方》【組成】生大黃6~9克,桃仁9克,土元3~9克,丹參、鱉甲、炮山甲各9克,黃芪9~30克,白朮15~60克,党參9~15克。【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分兩次服。【功用】活血化瘀,軟肝散結,益氣健脾。【方解】肝軟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臟瀰漫性炎症,或廣泛的肝實量變性或壞死繼續發展而導致肝臟逐漸變形、變硬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本方乃仲景《金匱要略》「下瘀血湯」加味而成。原方主治產後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方中大黃蕩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結,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二經血分,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可促進肝臟生理機能好轉,並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炮山甲咸能軟堅,虛嫫走竄;鱉甲味咸氣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兩葯均對肝軟化,肝脾腫大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佐以黃芪、白朮、党參健脾益氣之品,符合仲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且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調整劑量,此乃扶整祛邪之意。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之功。【主治】症瘕,積聚,脅痛,臌脹(早期肝軟化,輕度腹水)。【加減】濕熱內蘊者可(_jia1 jian3 _shi1 re4 nei4 yun4 zhe3 ke3)選加茵陳、山梔、茯苓、黃柏、龍膽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虛氣滯者可選加砂仁,陳皮、枳殼、藿香、蘇梗等;肝氣鬱滯者可選加柴胡、鬱金、枳殼、青皮、木香、綠萼梅等;肝絡血瘀者可選加乳香、五靈脂、赤芍、紅花、九香蟲等;肝經鬱熱者可選加生山梔、丹皮、連翹、龍膽草等;肝腎陰虛者可選加生地、玄參、麥冬、石斛、女貞子、牡丹皮等;陰虛火旺者用上藥再加龍膽草、白蒺藜、山梔等;脾腎陽虛者可選加附子、桂枝、乾薑、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見陽痿者不可壯陽,壯陽則相火動而傷肝陰,病癒重。營熱絡傷,症見鼻衄、齒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選加廣犀角、生地、丹皮、連翹、赤芍、玄參、茅根、山梔、蒲黃、羊蹄根、小薊草,上藥對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腫有輕度腹脹者,可選加防己,將軍干、冬瓜皮、玉米須、薏苡、茯苓、黑大豆、澤瀉、豬苓等;如出血較多,癥狀較重,可暫停用活血化瘀法,也不可用止血藥,用健脾法加大劑量,可止血;大便次數多而溏薄者,大黃減量或改用制大黃先煎。【療效】臨床屢用,堅持治療,效果頗佳。4 化瘀通氣方【敬源】印會河,《中醫內科新論》【組成】柴胡9克,赤芍、丹參、當歸各1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鬱金9克,川楝子12克,桃仁、紅花、桔梗、紫菀、蟅蟲各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方解】方中以柴胡、當歸、丹參、赤芍、鬱金、楝子、桃仁、紅花、舒肝理血;桔梗、紫菀開肺氣、利三截栽開氣道、消脹;牡蠣軟堅消腫;蟅蟲化久瘀、消積塊。諸葯相伍,共奏化瘀軟堅、開利三焦之功。【主治】肝軟化(氣臌),證見脅腹脹痛較久,繼發腹部脹滿,不以飢餓為增減,一般晚間為重,漸變腹部臌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一般不厚,脈弦。(_she tai yi ban bu hou _mai xian _)【加減】晚期肝軟化(水臌),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側有聲,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浮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時干,脈細數者,本方加椒目、葶藶子各9克;體虛加阿膠9克(化沖);便實加大黃9克(即加味方)。【療效】多年使用,效果頗佳。【附記】上兩方均為「抓主證」之常用效方。凡病肝炎而後見腹脹為主證的,一般均率先使用此方,有時病人未發現有肝炎病史,而腹脹頑固,諸葯不效者,亦可用此方治之,蓋有一部分「隱性肝炎」,癥狀既不明顯,體檢又不及時,俟積之既久,則「肝性腹脹」既已形成,而檢查肝功,則又可以處於整常值的範圍之內,似此,則同樣可以用此方,且常收可喜療效。凡由氣臌而致之水臌,腹水明顯者,率先用加味方,效果似乎較之早年使用的健脾、利濕、攻下逐水等法為優。但因此病終系古來四大「危病」之一,不能用之即應,用現代西醫觀點說,肝的破壞,超過三分之二議嫦,即健康肝不足三分之一者,則肝的代償作用,已不足以完成對人體應起的作用,故挽救即較困難。然否待考。5 白金湯【敬源】胡源民,《遼(_jing yuan _hu yuan min __liao)寧中醫雜誌》(4)1983年【組成】白花蛇舌草、懷山藥、党參各30克,雞內金、柴胡、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女貞子2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功用】扶整祛邪、活血化瘀(_gong yong _fu zheng qu xie _huo xue hua yu)、改善肝功、軟縮肝脾、治肝保肝。【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甘草解毒祛邪,扶助整氣,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党參、山藥健脾和胃,是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佐以女貞子補腎養肝,使生化有源;雞內金性平效廣,功能消食補腎,更能消痞軟堅,縮軟肝脾之功最著。如此配合用之,對肝軟化之的,眾矢齊發,力專效宏。【主治】肝軟化。【加減】如邪熱偏盛,加蒲公英、金銀花、半邊蓮;血證明顯,加參三七、仙鶴草;脾虛腹脹泄瀉,加白朮、茯苓;畏寒、舌質淡,脈沉細,加附子、肉桂;有腹水征,去甘草,加十棗湯。【療效】多年使用,療效可靠而快速。【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6 軟肝縮脾方【敬源】臻孳琴,《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衣6克,白僵蠶10克,片薑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鱉甲、生牡蠣各20克,生大黃1克,焦三仙各10克。【用法】本方每周服5劑,每劑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溫服。服3個月後改為每周3劑分服維持。【功用】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方解】肝軟化早期表現脅痛、腹脹、癥瘕等證(遷延日久,後期多成臌脹,屬中醫「四大危證」之一),其形成,氣、血、食、濕之郁是關鍵。諸郁不解,導致血瘀結聚,形成癥瘕,同時氣血臟腑受諸郁所傷,功能失調,整氣漸弱,多數屬虛實挾雜之證,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各有所側重而已。早期肝軟化,臨床表現較為複雜,但總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見證。治療時,不宜因虛而絕用補劑,否則瘀結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整氣,與病無益。順以行郁活血、軟堅散結、調整陰陽之法,達到軟肝縮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蟬衣、僵蠶、片薑黃、大黃)開通內外、平調升降、燮理氣血;柴胡疏達肝膽之經氣,解除肝氣之鬱結;黃芩苦寒,善清少陽鬱熱,並清因諸郁而蘊生之內熱;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化積滯以疏導胃腸;鱉甲、牡蠣咸寒軟堅議姊瘀結。諸葯合用,針對肝軟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可收到調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之功效。【主治】早期肝軟化(肝硬、脾大)。【加減】胸脅滿悶、喜嘆息、脈沉而滯、氣鬱顯著,加佛手、香附各10克;厭食嘔惡、脅脹不舒,舌苔白膩,濕郁為甚,加藿香、佩蘭、姜半夏各10克;心煩失眠、性躁易怒,舌紅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黃連6克,丹皮10克,龍膽草3克;噯氣頻作(ke4 _ai1 qi4 pin2 zuo1)、食後脘堵、積滯明顯,加保和丸10克(沖服(chong fu));腹壁青筋暴露、鵝肝掌、蜘蛛痣等特徵明顯,舌有瘀斑,血瘀之徵,重用鱉甲、牡蠣各30克,加莪術、三棱各6克;或配服鱉甲煎丸1丸/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沉細軟弱,虛象為主,當區別陰陽氣血之偏重,酌加藏棗之品,氣虛者,舌淡、脈虛,加白朮10克,太子參6克;血虛者,唇臉色淡,脈細,加阿膠10克;舌淡苔滑,脈濡緩,中陽不足,加乾薑,吳茱萸各3克;舌尖紅絳,少苔且干,下截怎虧,加生地20克,枸杞子、女貞子各10克。【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附記】忌食辛辣、油膩食物,要求以清淡素食為主。同時堅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時,使肢體微勞,精神抓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7 復肝丸【敬源】朱良春,《當代名醫臨床精華》【組成】紫河車、紅參須、炙地鱉蟲、炮甲片、參三七、片薑黃、廣鬱金、生雞內金各60克。【用法】上藥共研談末,水泛為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食後開水送崖,或以湯藥送服。1個月為1療程。【功用】益氣活血,化瘀消癥。【方解】方中取紫河車大補精血;紅參須益氣通絡,用以扶整;參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鱉蟲破血消癥,和營通絡;鬱金、薑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生雞內金、炮山甲片去積消滯、軟堅散結。全方著眼於肝血郁滯、瘀凝脈絡的主要病機,採用扶整祛邪、消補兼施的治療原則,又以丸藥小劑量常服之法,補不壅中,攻不傷下,可使癥積潛移默消,促使肝實質的改善和恢復。【主治】早期肝軟化,肝脾腫大,或僅肝腫大、脅痛定點不移,伴見脘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侮滯、紅絲血縷,或硃砂掌,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澀或弦細等。【加減】肝鬱脾虛,配合逍遙散、異功散、當歸補血湯加減;脾腎陽虛,配合景岳右歸丸、當歸補血湯加減。【療效】屢用屢驗,效佳。【附記】肝硬變病非一日,虛實兼雜,但標證急時,治宜緩圖,收效雖慢,常服必日見其功,漸至痊癒。本方亦為肝硬變初愈之善後良方。8 茵布治肝湯【敬源】張夢儂,《臨證會要》【組成】綿茵陳30克,昆布15克,炒槐角、煨莪術各10克,海藻15克,煨三棱10克,制鱉甲15克,赤芍、旋覆花(布包),五靈脂、蒲黃各(_wu ling zhi _pu huang ge)10克,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用法】水煎服,兩日1劑,分4次溫服,(一日服兩次)。如無不良反應,可續服兩月,至肝區不痛,肝臟變軟,肝臟縮小停葯。【功用】止痛,軟堅。【方解】(_fang1 jie3 _)肝軟化未有不累及脾胃者,但臨床見證各有側重。如肝病重,脾胃病輕,則著重治肝。故用茵陳、槐角治肝炎而消黃疸;三棱破血中之氣;莪術破氣中之血;海藻、昆布軟堅散結;鱉甲呻肝除熱散結而養陰;夏枯草補肝散結解熱而瀉火;五靈脂入肝經和血止痛;蒲黃齊肝經行血消瘀;蒲公英散毒消腫核;旋覆花消結治肝著;赤芍瀉惡血而除肝火。凡肝炎燒久,肝臟腫大、堅硬作痛、肝功能較差者,皆可用此方多服,效佳。【主治】肝軟化,肝區疼痛較(_zhu3 zhi4 _gan1 ruan3 hua4 _gan1 qu1 teng2 tong4 jiao4)重、肝腫較大、脾胃癥狀較輕者。【療效】屢用(_liao2 xiao4 _lv3 yong4)皆效。【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凡屬肝炎、肝軟化及並發腹水或續發黃疸的,都應遵守下列禁忌:①飲食方面,禁食各種酒、辣椒、姜、花椒、胡椒、蔥、蒜、蝦、蟹、鯉魚、鯰魚、黃顙魚、豬頭、豬蹄腳、羊肉、牛肉、狗肉、雞、鴿等。②生活方面戒絕房事、憂愁、怒惱。9 苓桂健運湯【敬源】張夢儂,《臨證會要》【組成】白茯苓15克,桂枝5克,炙甘草、初闋實、白朮各10克,淡吳萸5克、陳皮10克,黃連炭5克,瓜蔞皮10克,焦山楂15克,法半夏10克,生薑3片。【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如無不良反應,可連續服一月,至癥狀消失後停葯。並守上述之禁忌,雖病情嚴重,也可望取得顯著療效。【功用】健運中焦。【方解】肝軟化影響脾胃受損,脾胃病重,肝病較輕,則著重治療脾胃。故方用白朮健脾,甘草益胃,茯苓滲濕,陳皮理氣,半夏躁濕痰,瓜蔞祛熱痰,桂枝通陽,吳萸下氣溫中,黃連苦降躁濕開郁,山楂酸溫消滯磨積,生薑和胃健脾,厚朴散滿,枳殼寬中。此方合苓桂術甘湯、左金丸、枳術丸、小陷胸湯、二陳湯和橘枳薑湯,組成此方,以溫中通陽、健脾益胃、理氣化痰、消脹進食。凡脾胃失運、脘痞拒按、噯飽氣逆、二便不調,常服此方,都能獲效。【主治】肝軟化,脘中痞痛脹滿、納少神疲、大便不調、胃腸癥狀嚴重、肝區癥狀較輕者。【療(_liao)效】臨床屢用,常服有良效。【附記】本方名為編者似加。10 健肝生化湯【敬源】趙蘭堂,《新中醫》(3)1976年【組成】党參15克,炒白朮12克,懷山藥30克,當歸12克,丹參30克,生白芍18克,龍膽草6克,川連9克(或生梔子代),神曲15克,青皮12克,初闋殼9克。【用法】上藥加水2500毫升,浸泡1小時,慢火煎至500毫升,復煎時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兩次葯汁混在一起,再濃縮至500毫升,晚入睡時1次服用。每日1劑。以15劑為1療程。【功用】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方解】方用党參、懷山藥、炒白朮健脾益氣,補而不膩,以提高血漿蛋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當歸、丹參、白芍、活絡通脈,以改善門脈循環;川連、膽草清利肝膽濕熱;枳殼、青皮健胃利氣。諸葯相伍為用,共奏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之功,肝脾同治,故用之多效。【主治】肝軟化。【加減】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進行加減:如肝膽鬱熱型,本方去白朮、當歸、丹參,適當選加茯苓15克,鬱金、川軍各9克,茵陳12克,金銀花15克;肝鬱脾虛型,本方去膽草。党參增量,並加茯苓30克,香附12克;肝腎陰虛型、本方去白朮、膽草,適當選加何首烏、女貞子各15克,枸杞子9克,生鱉甲30克。總之應根據辨證中的側重而靈活應用,不必拘泥原方。【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治驗甚多,效果甚佳。11 養肝飲【敬源】楊干潛,《新中醫》(4)1984年【組成】生棗仁、茯苓、生麥芽、菟絲子各15克,知母、大甘草、茉莉花干(沖焗),蓮須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用法】上藥加清水2碗半煎至1碗溫服,復煎當日再煎再服,每日1劑。【功用】清養肝陰,寧心和脾。【方解】本方根據廣東已故名老中醫郭梅峰清養肝陰法的經驗制訂而成。方用菟絲子、蓮須、枸杞子、蕤仁以滋養肝陰。肝為陰中之陽,故以知母清熱;茉莉花疏肝達木;甘草緩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麥芽兼能疏肝、健脾開胃,使後天得健,肝體得養;君以棗仁清養肝陰,酸斂安魂,與上述養陰葯協同可肝腎並養,水木同滋,效力更強;又與麥芽相伍,能食能寐,則各種慢性病證自能日漸好轉。故本方實仲景酸棗仁湯之變法也,特去川芎之剛,而入柔劑矣。故本方治肝虛肝鬱,可代逍遙散類而無辛躁傷陰。

推薦閱讀:

B超查處肝臟患有先天性8X9 mm大的血管瘤,我是不是要掛了?
肝硬化治療中注意事項更新
這些肝病常被誤認為是胃病 趕緊看看吧
【愛肝指南】肝病患者健康飲食指導手冊
養護趁早,可能患上肝病的信號

TAG:肝病 | 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