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新編】十四世紀之前的陶瓷茶具與茶事,乾貨滿滿→
□毛旺東 文
一次傳統文化課,問同學:「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是什麼」?回復瞬間震驚了!「可樂、雪碧、王老吉」。
可可與咖啡不知道就算了,茶怎麼可能不知道?然而,在標準答案被廣泛質疑的今天,也不好否定同學們的自主創新。快節奏的生活,已經很大程度的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悠閑的沏茶慢飲,的確不是青年人的菜。茶難道就要輸在這慢條斯理的飲用方式上嗎?未來,我們真的要塑料瓶盛茶,口對口品茗嗎?茶與陶瓷相守了數千年,是否也要就此別過?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茶的飲用方式的確曾發生過幾次轉變。現在流行的沏茶法及茶具,成形於十四世紀的元明時期。而在十四世紀之前我們則有著完全不同的飲茶習俗,使用著不同的陶瓷茶具。這些恐怕了解的朋友不太多。同樣依照習慣,元代以前的高古陶瓷與後來的明清陶瓷,以十四世紀為界也分屬兩大範疇。這與十四世紀飲茶方式的轉變軌跡是重合的。在當前傳統文化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的時刻,一邊把玩著高古陶瓷一邊去體驗歷史上那幾次茶事變遷,探尋茶文化前期形成的軌跡與內涵,頗為有趣。
有時候真羨慕古人,每天踱著方步在時光里浸潤,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打盹、看天、吃茶,享受慢生活。病了也不著急,咬咬草根,煎煎樹葉什麼的,碰巧身體就好了。食材是沒有現在豐富,所以茶起初是治病的,後來覺得味道不錯又能果腹,也就成了食材。無論是治病也好,果腹也好,只要不生嚼著吃,總要用到一些器皿,於是,陶瓷有了新的用途。
圖1 東漢末至三國 青瓷印紋四系「茶「字罍 現藏湖州市博物館
那麼,究竟茶在何時進入我們生活的呢?最靠譜的記載竟然來自一個八卦的故事。
西漢人王褒,寓居成都寡婦楊惠家。王褒經常要楊氏亡夫的家僮做事,家僮不滿,又懷疑王褒與楊氏有曖昧關係,就跑到主人墓前發牢騷。王褒得知後大怒,買下家僮。在買奴契《僮約》中開啟泄憤模式,規定家僮有「武陽買茶」和「烹茶盡具」的義務,沒想到這兩段關於茶事的話竟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首先,可以確定當時的四川武陽已經有了最早的茶葉貿易,川東地區因而有可能是茶的發源地;其次,當時的茶是烹煮來吃的,結合《廣雅》中的記載可知,還要放上蔥、姜等調味品,儼然是喝菜湯;再有,茶具很講究清潔。看來,人類一些重要的歷史細節不總是在轟轟烈烈中呈現,這裡面也有八卦的功勞。不過,《僮約》中並沒有說明這個被嚴格要求「盡」(清潔)的茶「具」具體是什麼,而真正的物證來自浙江湖州出土的一件東漢末年青瓷印紋四系「茶」字罍(圖1),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銘文茶具,大概用來裝團茶或茶餅,在此之前的茶具就只能根據推測判斷了。吃茶這件事,到了東晉還沒有在北方流行開,名士王蒙身處北地,卻得風氣之先愛上了吃茶,每有客人來家,必招待同飲。客人招架不住,直呼遭水厄。從此吃茶還得了個「水厄」的外號。不過,在南方,吃茶不僅流行,而且已經有了專用的陶瓷茶具(圖2)。
圖2 晉代越窯茶托盞
圖3 唐代三彩器 煎茶俑
及至唐代,陸羽作《茶經》,儘管茶里還放鹽,但已經不再往裡加食料了,吃茶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喝茶,煎茶法風靡全國。2016年3月,鞏義一座832年的唐墓中發掘出一個三彩煎茶俑(圖3),該墓距陸羽離世僅28年。煎茶俑頭裹襥頭,身著窄袖圓領衫,端坐在圓形座上,神情專註於身前的茶鍑,右手執瓢,好像隨時準備分茶。此件三彩器的出土,為研究陸羽形貌和唐代茶事提供了直接依據。從這個時期的陶瓷茶具上看,茶具的分工更加專業化。甚至在一些茶注子、茶盒和碗里都標明了專門的茶坊堂號和茶器名稱(圖4、5、6)。 此外,陸羽在《茶經》里還特別提到越窯的青瓷器最宜茶色(圖7)。
圖4 唐代「張家荼坊」銘壺
圖5 唐代 茶盞子
圖6 唐代 大茶盒
圖7 唐代 越窯茶盞及茶托 現藏蘇州市博物館
宋代,人們在飲茶方式上再次調整,點茶替代煎茶成為茶事主流。所謂點茶,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調成膏狀,然後沖入沸水,再用工具在碗中加以調和,茶湯之中也不再放鹽,更加講究茶的原汁原味。宋代是中國封建文人社會最繁榮的時期,文人雅士之間的鬥茶則使飲茶又增添了不少的情趣。茶事也從日常生活化的喝茶,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品茶,茶具更加的講究。因為鬥茶的需要,福建建窯的黑釉茶盞被世人喜愛,並隨點茶法一起傳播到了日本(圖8)。
圖8 南宋 曜變天目盞 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今天,算上元明之際流行至今的沏茶法,烹煮茶、煎茶、點茶,這些古老的飲茶方式或多或少仍保留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完全絕跡,不過是主流與非主流關係罷了。人們從吃茶、喝茶到品茶,越來越精緻的享受著茶帶給我們的滿足與喜悅。相對於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酒文化來說,茶似乎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與內涵。一席對飲,酒雖能激情,卻容易過量誤事。茶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一團和氣,是形而下與行而上的完美結合,文明可能就是如此去化解野蠻的吧!近年來,國際藝術品市場高古陶瓷茶具的行情不斷看漲(圖9、10),顯然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共通的。
圖9 五代 邢窯玉璧底「盈」字款碗 香港佳士得古今專場 成交價:62.5萬港幣
圖10 北宋 越窯青釉刻花出筋帶蓋執壺 香港佳士得古今專場 成交價:75萬港幣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痴迷於收藏,有些人痴迷與茶事,在局外人眼中或許都是瘋子。而茶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陶瓷與茶的完美結合,使這種生活方式變得適中、平和、自然、融洽,有淡淡滋味,沒激情刺激,耐久益生,急解焦渴。嘲笑、拋棄、欣賞、痴迷,都不會影響到茶與茶器本身的內涵。未來,茶的命運,取決於您願意選擇過怎樣一種生活。
秦漢之前推測可能用於茶事的陶瓷器皿戰國早期原始青瓷三足缶
戰國原始瓷匜
春秋戰國時期硬陶杯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從食器、酒器、茶器混用,到陶瓷專用茶具的形成西漢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彩繪陶鐎壺
漢代 綠釉勺
漢代越窯青瓷耳杯
東漢末至三國 青瓷印紋四系茶字罍 現藏湖州市博物館
晉代越窯茶托盞
南北朝 青釉刻蓮花紋托瓷盞
北齊 高足托盤與杯子
唐代茶事相關陶瓷製品及茶器、茶具唐代三彩器 煎茶俑
唐代 長沙窯「張家荼坊」銘茶壺
唐代 長沙窯 茶盞子
唐代 長沙窯 大茶盒
唐代 越窯 茶鍑
唐代 長沙窯 茶鐺
唐代 鞏縣窯 黑釉 鍑
唐 長沙窯 茶碾槽
唐代 長沙窯 茶碾輪
唐代 長沙窯 擂缽
唐代 越窯青釉茶則
茶銚(急須)白煒 北大展覽
唐代 茶注子
唐代 茶注子
唐代 長沙窯 茶注子
唐代 鞏縣窯白釉弦紋匜
唐代 白瓷托盤 杯子
唐代 鞏縣窯外黑里白茶盞
唐代 青釉蓮花紋茶盞及茶托 蘇州市博物館
唐代 越窯海棠式杯
唐代 青釉花口高足杯
唐代 邢窯白釉碗
晚唐定窯白釉唇口玉壁底碗
唐代茶事相關陶瓷製品及茶器、茶具五代 定窯 風爐 茶鍑
五代定窯 茶水注子
五代 定窯 茶臼
五代秘色瓷刻蓮瓣紋盞托一套 陳國楨捐贈北京故宮
北宋 耀州窯青釉雕花瓷壺
宋 影青瓜棱執壺
宋 定窯白釉盞托
哥窯八方碗,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宋代 龍泉窯青釉蓮紋碗
宋代 汝瓷青釉盞與盞托
宋 天青釉盞托盤 口徑16.8CM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
宋代 黑釉盞
宋代 吉州窯 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宋代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宋代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宋代 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代 鈞窯月白釉紫斑蓮花式碗
金代 松溪路出土整套茶具
南宋 龍泉窯青釉斜直腹斗笠碗 四川宋瓷博物館
南宋 曜變天目盞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金代 油滴碗(懷仁窯)山西大同金代墓葬出土
南宋 元 龍泉青釉執壺五、高古陶瓷茶具在國際藝術市場行情
五代 邢窯玉璧底「盈」字款碗 香港佳士得古今專場 成交價:62.5萬港幣
北宋 越窯青釉刻花出筋帶蓋執壺 香港佳士得古今專場 成交價:75萬港幣
推薦閱讀:
※世界天文學簡史:(中世紀的天文學)哥白尼的日心說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照片(徐匯)【24P】
※《資本在21世紀》系列之四
※二十一世紀的道家香火
※尋找二十世紀中國畫史被隱逸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