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專車法律問題

作者葉劍鋒來源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


  隨著滴滴專車的興起,相關的處罰報道屢屢見諸報端。之前所報道的行政處罰只是針對使用專車軟體的「私家車」進行,而最新的新聞報道顯示,上海於1月16日對運營滴滴專車軟體的「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開出了10萬元的罰單。  那麼,滴滴專車到底是什麼樣的運營模式?是否屬於「非法營運」?乘坐滴滴專車出現事故時又該如何維權?以下結合《道路運輸條例》、《道路旅客運輸管理條例》、《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一淺析。  事實上,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均未對車輛的「非法營運」有過明確的定義。但按照《道路旅客運輸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非法營運應當是指「未取得道路客運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客運經營的」。  那麼,如何才能取得道路客運經營許可呢?按照《道路運輸條例》的規定,取得道路客運經營許可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一)有與其經營業務相適應並經檢測合格的車輛;(二)有符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條件的駕駛人員;(三)有健全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對駕駛員的要求是:(一)取得相應的機動車駕駛證;(二)年齡不超過60周歲;(三)3年內無重大以上交通責任事故記錄;(四)經設區的市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對有關客運法律法規、機動車維修和旅客急救基本知識考試合格。  結合上述條例,非法營運應當既指「沒有合法資質的營運企業」,也指「沒有符合法律規定的駕駛員」。  那麼,「汽車租賃公司」加「勞務公司」的運營模式是否符合上述條例的規定(私家車從事載客或者掛靠汽車租賃公司載客,本文不作探討),確實值得研究。  討論上述運營模式是否合法,有必要先探討一下傳統的「出租汽車行業」的運營和准入標準。計程車行業目前只有建設部和公安部1998年實施的《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其中對於出租汽車經營企業的行業准入和運營標準沒有明確,只是籠統的規定了需要有符合規定要求的客運車輛、相應的資金、經營場所等等。  部分地區對於計程車營運有地方性法規或規章,比如,廈門市於2001年實施的《廈門經濟特區出租汽車營運管理條例》,對於出租汽車企業的條件作了規定,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根本沒有可能新設出租汽車企業。  滴滴專車採用的「專車軟體」加「汽車租賃公司」加「勞務公司」的運營模式實際上就是客戶(乘客)通過專車軟體選擇租賃車輛,而駕駛員系客戶(乘客)通過勞務公司聘請的「代駕」(在滴滴專車軟體中並未體現),當然,通常租賃的車輛司機就是該租賃車輛的「車主」。  交通部和國家計劃委員會曾針對汽車租賃行業出台過一部《汽車租賃管理暫行規定》,但該規定已經於2007年廢止。也就是說,目前為止,汽車租賃行業的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為空白(部分地區有關於汽車租賃的地方政府規章),也就是說,一般租賃汽車,仍按照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關於租賃的民事法律法規調整,並不存在行政監管的問題。  部分地區出台了一些規範汽車租賃用於營運的規定,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的2014第438號文、瀋陽市交通局2014年10月28日的通告等等,上述文件明確規定了嚴禁汽車租賃企業從事預約出租汽車營運等行業經營(當然,以地方政府部門規章的形式禁止某項經營活動是否有效,值得商榷)。  包括廈門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對於汽車租賃企業從事「預約」租車營運並沒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因此,根據「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筆者認為通過「專車軟體」加「租賃公司」加「勞務公司」的模式雖然最終可能被認定為變相的出租行業,但鑒於計程車行業本身法律法規的嚴重滯後,該模式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該是可行的。  我們在使用「滴滴專車」時,是通過專車軟體選擇租賃車輛(租賃車輛自帶「駕駛員」),而駕駛員即所謂通過勞務公司聘請「代駕」,通常也就是該租賃車輛的「車主」。  因此,從民事法律關係來看,我們在乘坐一輛「滴滴專車」時,實際上發生了雙重法律關係,一是我們與租賃公司發生的車輛租賃關係,二是我們與勞務公司發生的「代駕」法律關係。那麼,如果「滴滴專車」發生交通事故,責任應如何承擔呢?(以下均假定事故車輛全責)。  如果乘坐的是計程車,乘客和計程車公司之間成立客運合同。乘客在交通事故中受到傷害的,可以依據合同法的客運合同或者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向計程車公司索賠。由於事故車輛通常繳納了強制險和商業保險(營運車輛的保險費用要大大高於普通車輛),通常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而至於車輛損失,則由計程車公司自行承擔。  而如果乘坐的是租賃來的「專車」,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約束。按照目前部分地方客運車輛租賃的規定(如《瀋陽市客運車輛租賃管理規定》),不允許汽車租賃公司提供代駕服務。那麼,可以認為代駕係為客戶(乘客)聘請。如果發生交通事故,由於車輛系承租人承租而來,按照合同法關於租賃的相關規定,由於承租人原因致使租賃物受到損失的,承租人應賠償租賃公司造成的車輛損失。  如果造成人身傷害,情況將對乘客更為不利,首先,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代駕」是一種僱傭關係。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及《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於車輛造成他人的人身傷害,僱主即「乘客」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代駕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僱主(乘客)再向僱員(司機)追償。而對於「代駕」司機本身所受傷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如果乘坐滴滴專車,乘客成了僱主,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按照目前法律法規,顯然對乘客不利。如果是租賃公司的營運車輛還好,因營運車輛交納的保險較高。但如果是私家車從事營運行為的,保險必然拒賠,乘客的損失將無法得到保障。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

推薦閱讀:

試圖打壓專車是避免操之過急?
滴滴克隆計程車的賬號申請及買賣已成產業鏈,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動腦筋思考一下,坐網約車到底應該坐哪個位置才安全?
專車新政的出台到底好不好?
散文精選:質疑女性專車

TAG:法律 | 專車 | 滴滴專車 | 問題 | 滴滴 |